A. 教师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是什么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而提出的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和指导原理。 这一概念表明: 1、教学原则的合目的性。教学活动永远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进行的,教学原则要能够促进有效教学,必须有利于目的的实现。 2、教学原则的合规律性。教学规律是客观存在于教学活动中的,一般来说,正确的教学原则必然是真正反映了教学规律的,这样才能给予教学工作正确的指导。 一般地说,教学活动越是能够符合教学原则,教学活动就越是容易成功。反之,教学活动脱离了教学原则的要求,教学活动就越是可能失败。 历史上的教育家们提出了无数的教学原则,今天在国内外各种各样的教学实验和教学改革中,人们又不断地提出新的教学原则,各种各样的教学原则,其适用范围和有限性总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教学原则是人们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如《学记》中便总结了教学相长、启发诱导、长善救失等教学的宝贵经验,属于教学原则范畴,只不过未加科学论证。公元前6世纪,孔子就提出教学中要经常复习和进行启发等要求。在西方,公元前5世纪,希腊智者派普罗塔哥拉提出练习和禀赋同样需要,学习要有相当的深度等要求。到了近代,教育家们明确提出了教学原则的概念,制定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1632)中提出37条教学原则,并试图给予论证。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培养指南》(1834)中,总结了33条“教学规律”与“教学规则”。 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Л.В.赞科夫从教学促进学生一般发展着眼,提出了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使全班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等教学原则。巴班斯基运用系统论的整体观点提出了13条原则。美国J.S.布鲁纳依据认知派的结构主义心理学,提出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反馈原则,等等。
这里所要讲到的教学原则是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或称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 教学的整体协调原则,是指从教学所承担的任务来讲,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等几方面都得到发展,不能偏废任何一方面;从教学对象来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反对面向部分,以充分体现“教育机会人人平等”的义务教育宗旨和原则;从构成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来讲,要充分发挥各要素在达成教学目标过程中的整体作用。 我国自古以来提倡文以载道,并有教书育人的好传统。在教学中贯彻教学整体协调原则的基本点是:实现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即教学要求向学生传授反映客观实际的真理性知识和实际有用的知识技能,使教学内容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并结合知识技能的传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教学具有教育性,并将二者有机结合。一般来说,科学性是思想性的基础,不讲科学性,把错误的思想教给学生,就是误人子弟,根本谈不上思想性;思想性又是科学性的灵魂,没有思想性就影响了科学性,因为只有以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方法,才能建立起科学的知识体系,形成正确的概念。
B. 产婆术与什么教学方法
在同别人谈话、辩论、讨论问题的时候,往往采取一种特殊的形式。他不像别的智者那样,称自己知识丰富,而是说自己一无所知,对任何问题都不懂,只好把问题提出来向别人请教。但当别人回答他的问题时,苏格拉底却对别人的答案进行反驳,弄得对方矛盾百出。最后通过启发,诱导别人把苏格拉底的观点说出来,但苏格拉底却说这个观点不是自己的,而是对方心灵中本来就有的,只是由于肉体的阻碍,才未能明确显现出来。他的作用,不过是通过提问帮助对方把观点明确而已。苏格拉底把最后这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形象地称之为“精神助产术”。
“精神助产术”是苏格拉底在讲学和辩论时常采用的方法,他希望通过对话或提问来揭露对方在认识上的矛盾,从而引出每个人心目中的真理。助产术主要分成两个步骤:
第一步是讽刺。他经常与各种人谈话,讨论人们所感兴趣的人生问题。他在与别人谈话中,装作什么也不懂,向别人请教,让人家发表意见。他这样做是为了引导人们发现自己认识中的矛盾,意识到自己思想的混乱,怀疑自己以前的知识,迫使自己积极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
第二步是产婆术。这一步的作用在于让对方发现自己认识的混乱并否定原有认识,从而引导他走上正确的道路,逐步得到真理性的认识,形成概念就整个过程而言,它是一种“提问—回答—反诘—修正—再提问……”循环反复的过程。
C.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首创的产婆术教学法最具特色的流程是
苏格拉底在同别人谈话、辩论、讨论问题的时候,往往采取一种特殊的形式。他不像别的智者那样,称自己知识丰富,而是说自己一无所知,对任何问题都不懂,只好把问题提出来向别人请教。但当别人回答他的问题时,苏格拉底却对别人的答案进行反驳,弄得对方矛盾百出。最后通过启发,诱导别人把苏格拉底的观点说出来,但苏格拉底却说这个观点不是自己的,而是对方心灵中本来就有的,只是由于肉体的阻碍,才未能明确显现出来。他的作用,不过是通过提问帮助对方把观点明确而已。苏格拉底把最后这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形象地称之为“精神助产术”。
“精神助产术”是苏格拉底在讲学和辩论时常采用的方法,他希望通过对话或提问来揭露对方在认识上的矛盾,从而引出每个人心目中的真理。助产术主要分成两个步骤:
第一步是讽刺。他经常与各种人谈话,讨论人们所感兴趣的人生问题。他在与别人谈话中,装作什么也不懂,向别人请教,让人家发表意见。他这样做是为了引导人们发现自己认识中的矛盾,意识到自己思想的混乱,怀疑自己以前的知识,迫使自己积极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
第二步是产婆术。这一步的作用在于让对方发现自己认识的混乱并否定原有认识,从而引导他走上正确的道路,逐步得到真理性的认识,形成概念就整个过程而言,它是一种“提问—回答—反诘—修正—再提问……”循环反复的过程。
D. 什么是一种发现式学习方式或问题导入
发现教学法亦称假设法和探究法,是指教师在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不是将学习的内容直接提供给学生,而是向学生提供一种问题情境,只是给学生一些事实(例)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独立实现认识过程。即在教师的启发下,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科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的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教师扮演学习促进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对这种情境发问并自己收集证据,让学生从中有所发现。
发现教学法的思想渊源可上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的教学方法和近代西方教育家卢梭、第斯多惠、斯宾塞等人的教学思想,然而当代各国教师广泛采用此法乃是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积极倡导的结果。布鲁纳提出的上述著名论断构成了发现教学法的理论依据,由此进一步衍生出发现教学法的基本宗旨。
发现式教学方法的优越性可以总结为以下五点:
第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智力潜力;
第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激励的内在动机;
第三,有利于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的技巧;
第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心;
第五,发现学习的结果有利于学生记忆的保持。
发现式教学方法的基本教学过程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提出要求解决或必须解决的问题。 第二阶段:促使学生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
第三阶段: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
第四阶段:根据实验获得的一定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教师在应用发现法进行教学时,首先要把教材划分为一个个的发现过程,制定出具体要求。关键在于恰当地确定学生独立探究、力所能及的“最近发展区”。只有教师结学生创设的问题情境最符合学生实际水平,只要跳一跳能达到的“最近发展区”时,学生的探索和智力才能就会得到发展。
E.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符合什么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原则
问答法
F. 苏格拉底产婆术体现的教学方法到底是讨论法还是谈话法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创立了“产婆术”,它体现的主要教学方法是:谈话法。
区分:
讨论法:生生之间,
谈话法:师生之间。
G.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有何异同
当今世界,社会和科技发展迅速,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的创造能力的培养,人的智力的发展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启发学生动脑思考,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成为国内外教学方法研究的热点,可以说言必称“启发”.启发式教学法已成为国内外教学方法发展的重要趋势.
从人类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我们中国通常把孔子看作是启发式教学法的首创者,而西方则公认苏格拉底是启发式教学法的鼻祖.孔子和苏格拉底是东西方文明发展史上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的思想分别对后世东西方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有趣的是,从时间上看,他们几乎生活在同一历史时期(孔子比苏格拉底略早半个多世纪),并分别独立提出了启发式教学法.一种教育思想在古代东西方同时产生并不是偶然的,它是人类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本文拟通过分析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法的异同,从中得出有益的启示以推动我国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的不断发展.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处于急剧变革的时代,奴隶制逐渐崩溃,封建制正在逐步形成,政治上极度动荡,出现了“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孔子顺应这一历史潮流,以他博学的才能,首创私学,并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光辉命题,承认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可能性,首次把教育普及到了平民阶层,打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真可谓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壮举.孔子一生除了五十多岁以后曾短期从政外,主要从事私人讲学活动,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第一位大教育家,被后世社会尊奉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法与其认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孔子的认识论具有二元性,他曾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①在这里孔子提出有“生而知之”的人,很显然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然而“生而知之”在孔子那里只是“虚悬一格”,他在实践中所强调的乃是“学而知之”,客观上否定了先验的“生知”观念.正是在“学而知之”的思想指导下,孔子在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了一整套符合人类一般认识规律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而启发教学法就是孔子在教学实践中经常运用并使他的教学深受学生欢迎,使他们学有所成的一种成功的教学法.
H.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创立了“产婆术”。它体现的主要教学方法是
苏格拉底在同别人谈话、辩论、讨论问题的时候,往往采取一种特殊的形式。他不像别的智者那样,称自己知识丰富,而是说自己一无所知,对任何问题都不懂,只好把问题提出来向别人请教。但当别人回答他的问题时,苏格拉底却对别人的答案进行反驳,弄得对方矛盾百出。最后通过启发,诱导别人把苏格拉底的观点说出来,但苏格拉底却说这个观点不是自己的,而是对方心灵中本来就有的,只是由于肉体的阻碍,才未能明确显现出来。他的作用,不过是通过提问帮助对方把观点明确而已。苏格拉底把最后这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形象地称之为“精神助产术”。
“精神助产术”是苏格拉底在讲学和辩论时常采用的方法,他希望通过对话或提问来揭露对方在认识上的矛盾,从而引出每个人心目中的真理。助产术主要分成两个步骤:
第一步是讽刺。他经常与各种人谈话,讨论人们所感兴趣的人生问题。他在与别人谈话中,装作什么也不懂,向别人请教,让人家发表意见。他这样做是为了引导人们发现自己认识中的矛盾,意识到自己思想的混乱,怀疑自己以前的知识,迫使自己积极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
第二步是产婆术。这一步的作用在于让对方发现自己认识的混乱并否定原有认识,从而引导他走上正确的道路,逐步得到真理性的认识,形成概念就整个过程而言,它是一种“提问—回答—反诘—修正—再提问……”循环反复的过程。
I. 什么叫发现式教学策略
发现教学法亦称假设法和探究法,是指教师在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不是将学习的内容直接提供给学生,而是向学生提供一种问题情境,只是给学生一些事实(例)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独立实现认识过程。即在教师的启发下,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科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的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教师扮演学习促进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对这种情境发问并自己收集证据,让学生从中有所发现。
发现教学法的思想渊源可上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的教学方法和近代西方教育家卢梭、第斯多惠、斯宾塞等人的教学思想,然而当代各国教师广泛采用此法乃是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积极倡导的结果。布鲁纳提出的上述著名论断构成了发现教学法的理论依据,由此进一步衍生出发现教学法的基本宗旨。
发现式教学方法的优越性可以总结为以下五点:
第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智力潜力;
第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激励的内在动机;
第三,有利于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的技巧;
第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心;
第五,发现学习的结果有利于学生记忆的保持。
发现式教学方法的基本教学过程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提出要求解决或必须解决的问题。 第二阶段:促使学生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
第三阶段: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
第四阶段:根据实验获得的一定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教师在应用发现法进行教学时,首先要把教材划分为一个个的发现过程,制定出具体要求。关键在于恰当地确定学生独立探究、力所能及的“最近发展区”。只有教师结学生创设的问题情境最符合学生实际水平,只要跳一跳能达到的“最近发展区”时,学生的探索和智力才能就会得到发展。
J. 的教学方法为什么叫“产婆术”
雄性助产的产婆蛙。
分布在法国、比利时、德国等地的产婆蛙,平时生活在水中,到了繁殖回季节,雌雄蛙双答双登陆。雄蛙先静静的守候在雌蛙的旁边,不时地发出响亮的叫声。当雌蛙产卵时,雄蛙就伏在它的背上把雌蛙产出的胶质卵条粘在自己的后肢上并用后肢不断地轻拨卵带,帮助雌蛙把卵顺利地产出。
产卵后雌蛙独自离去,把孵卵和照顾子女的重担交给雄蛙。雄蛙把卵带缠绕在后腿上,白天伏在阴暗的土穴地洞中,夜间跳入水中浸湿卵带,为胚胎发育提供足够的水分。大约经过20天,雄蛙乘最后一次给卵润湿的机会,将卵散放入水中。此后雄蛙就不再上陆,而是在水中守着自己襁褓中的孩子。放入水中的卵很快孵出小蝌蚪,他们跟随父亲到处在水中游荡。经过一段时间它们就会成为幼蛙。
希望我能帮助你解疑释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