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区别
这三个概念属于教育学中的基本概念,看起来简单,但学生做题的时候一碰到这三组概念还是非常容易混淆,这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而且各个教材版本中定义不统一,做题中也会见到不同的说法,故在此进行系统梳理,理清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做题时候能够迅速定位准确选项。
一、联系
从理论向实践转化的阶段或顺序看,是从教学理论到教学模式,再到教学策略,再到教学方法,再到教学实践,教学策略是对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具体化,教学模式包含教学策略。教学模式规定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属于较高层次。教学策略比教学模式更详细、更具体,受教学模式的制约。教学模式一旦形成就比较稳定,而教学策略则较灵活,具有一定的变性,可随着教学进程的变化及时调整、变动。二者是不同层次上的概念。
教学方法是更为详细具体的方式、手段和途径,它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介于教学策略与教学实践之间,教学方法要受制于教学策略,教学展开过程中选择和采用什么方法,受到教学策略支配。教学策略从层次上高于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具体的操作性的东西,教学策略则包含有监控、反馈内容,在外延上要广于教学方法。
二、区别
1.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模式”一词是英文model的汉译名词。model还译为“模型”、“范式”、“典型”等。一般指被研究对象在理论上的逻辑框架,是经验与理论之间的一种可操作性的知识系统,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结构。教学模式通常包括五个因素,这五个因素之间有规律的联系着就是教学模式的结构。包括: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
所以在做题过程中找范型、固定、稳定这样的关键字眼,说的是教学模式。
2.教学策略是实施教学过程的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这三方面动因的简单集成,是教学思维对其三方面动因的进行思维策略加工而形成的方法模式。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付诸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
关键词定位在计划、方案等词汇。
3.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对此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它是指具体的教学方法,从属于教学方法论,是教学方法论的一个层面。教学方法论由教学方法指导思想、基本方法、具体方法、教学方式四个层面组成。
教学方法不同于教学方式,但与教学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技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由一系列的教学方式组成,可以分解为多种教学方式;另一方面,教学方法是一连串有目的的活动,能独立完成某项教学任务,而教学方式只被运用于教学方法中,并为促成教学方法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服务,其本身不能完成一项教学任务。
关键词定位在方式、手段等词汇。
在理解三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之上,能够抓住各自概念中的关键词,在做题的时候理解和关键词识记两者结合运用,就能确保准确无误的找到正确选项。
Ⅱ 如何正确制定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教师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以达成教学目标为指向,以教学情境为出发点的有关检查、评价、监督、控制、调节教师的各种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程序性知识系统。
1.总体策略
(1)替代性策略
教学的替代性策略“倾向于通过提供全部的或部分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的组织、细化、排序和强调、理解和检验、以及迁移的建议,较多地代为学生加工信息。”在实际教学时,采用替代性策略进行教学大致遵循以下五个步骤:
从旧经验引导新学习:虽然教学的目的是希望教学生学习新的知识,但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旧知识为基础。因此,在教学开始时,教师首先要做的是,根据学生的旧经验引导到新学习。旧经验引导新学习的做法,相当于正式比赛之前的热身运动。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之前先形成心理准备状态,以便正式学习时对新知识特别注意。
明确地讲解教材内容:教师对新教材的讲解,是整个教学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根据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该步骤的教学,相当于个体吸收新知识时输人到输出的整个处理历程。
辅导学生做及时练习:教师对教材内容讲解完毕后,每个学生是否都能如教师所预期地学到了新的知识?新知识的学习是很容易遗忘的,新知识容易遗忘的原因,是学习当时重复练习程度不够,致使在短时记忆阶段过后,转眼即告遗忘,要想避免学后迅速遗忘,及时练习是必要的。
从回馈中做错误校正:学习后及时练习的最大价值,除了加强记忆之外是练习后使学生获得回馈:了解自己学习的结果,并对自己的正确行为得以肯定,或对自已的错误做法加以校正。在及时练习阶段结束之后,如果教师发现多数学生已正确地学到了新知识,就可以放心结束这一节的教学。如果发现多数学生没有学到他教的新知识,他就必须检讨教学的缺点,并回头再带领学生温习一遍。否则,如学生未能学到本单元的知识,接下去的新单元教学,将更为困难。
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中小学的教学,学生们都需要在课后自己独立完成教师指定的作业。如每个学生下课后都能独立完成他的作业,这就表示他们的学习已达到教师的预期。但是,学生独立作业时,教师一般都不在身边,遇到困难也很难随时得到帮助,因此教师指定的作业最好不要超出课堂上讲解的内容。
(2)生成性策略
所谓生成性策略,即“鼓励或允许学生通过生成教育目标、内容的组织、细化、排列和强调、理解的检验,以及向其他方面的迁移,从教学中建构他们自己特有的意义。”在实际教学时,采用生成性策略进行教学大致包括以下形式:
教师引导下的发现学习 教师按照学生的能力准备相应的具有良好结构的教学材料,使学生们能够通过探究而发现其中的原理或规则。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给予辅导,在学生自行探究学习之前,清楚说明问题性质和学习目的,但是避免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留待学生去自行探究发现得出。
小组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包括讨论、竞赛、分工合作等多种方式。协作学习有利于小组成员集思广益,从而扩大个人的学习成果。在小组协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但是不宜做小组的主导,而且在小组协作进程中不宜表示意见。只是在学生们遇到困难无法继续下去的时候,教师提供适当的指导或提示。最后的答案应该由学生们自己发现得出。
寓求知于生活的教学活动 使学校的教学活动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从而使学生们学到的知识更具意义。比如,在语文课上让学生多阅读现代的文学作品,因为这些文学作品是现代生活的反映和体验,会使人读后感到更有意义。在作文学习方面,让学生学习像作家创作一样,自选题目,自行撰稿,自行编辑,最后将作品印发出来,让大家公开批评。在数学学习方面,除演算技术外,重视数学原理的理解。尤其重要的是,学习数学的目的不在教学生学习解题得到答案,而是从数学原理的探索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
多年来,许多学者对这两种教学策略展开了研究,结果表明,没有一种策略是绝对占优势的,而且存在许多影响一种策略的效果超越另一种策略的因素 , 很难说哪种策略好,哪种策略不好。教学策略的选择是相对性的,其适当与否与教学目标、学科性质以及学生年级能力等因素,都紧密相关。 因此,决定采用比较生成性的策略还是比较替代性的策略去设计教学并非一种简单的事情。 近年来,经由教育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对放如何选择教学策略的问题,大致获得以下三点结论: 两种策略取向各有忧点 如果只从两种策略取向何者为优的观点看,教育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两种策略取向各有其优点。利用替代性策略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在学科测验结果中可以得到较高的分数;利用生成性策略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抽象思考、解决问题、创造能力、人际关系、学习动机以及学习态度等各方面,均有较为优异的表现。因此,可以这么说,如果教学目标只限于希望学生学到书本知识,替代性策略是较佳的选择。如果教学目标是希望学生学到较广的能力与气质,生成性策略则是较佳的选择。 不同学科宜采不同策略 教育心理学家曾就不同的学科分析不同教学策略与学生学习结果的关系。结果发现,教数学与自然科时,较适于采用替代性策略,原因是这些科目内容的系统性较强,而且一般都有明确的答案,学习时宜于按部就班。学习社会学科时,因内容广泛且涉及的问题未必只有确定不疑的唯一答案,采用生成性策略,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 不同策略适合不同年级,一般说来,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学习背景和学习任务等方面的因素来决定教学策略应向平衡的哪一边倾斜。
2.教学组织策略
(1)全班授课
也称班级授课制,是指把学生按照年龄或在某科目上的大体成都分成若干个人数较多的教学班,教师同时面对全班学生进行教学,所有学生每次的学习内容、学习进度以及采用的教学方式都是一样的。 全班授课可以使教师同时为许多学生提供教育,具有一定的规模效益,效率较高,教师容易控制和调整教学的进程。 但是,由于人数众多,全班授课难以适应学生在学习速度、学习方式和个性方面的个别差异,而且也不太适宜动作技能方面的教学和实现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
(2)小组学习
小组学习主要指的是,教师根据教学或学习的各种需要,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成员之间协同完成某项学习任务。 小组学习有助于增强学生之间互帮互助的学习行为,扩大个人学习成果,有利于实现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同时,小组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组织和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小组学习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较高,要求有良好的组织工作和学习准备,而且要激发所有的小组成员都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也有一定难度,教师在教学进度方面也往往不容易控制。
(3)个别化教学
个别化教学指的是在同一时空里教师只与单个学生发生教学关系的一种组织形式。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布置、检查和批改作业、提出各种要求等,都是个别进行的,即教师对学生一个一个地轮流施教,教师在教某个学生时,其他学生按教师对自己的要求进行学习。 个别教学的特点是学生年龄不一、程度不齐、教学内容各自有别、教学进度也不一致。这种个别教学形式,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教学内容、进度等能较好地适应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便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但采用个别教学,一个教师所能教的学生数量相当有限,它显然只能为培养少数人服务,无法满足大规模人才培养的需求,也即教学规模小,教学成本高,教学效率低。
Ⅲ 教学策略的含义是什么
教学策略是教学心理学中的术语。
广义既包括教的策略又包括学的策略,而狭义则专指教的版策略,属于教学权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即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为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认知需要而制定的教学程序计划和采取的教学实施措施。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教学方式和行为。教师可根据学科特点、题材及儿童的年龄阶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发现法、指导发现法、自学辅导法等。
(3)好的教学策略扩展阅读:
教学策略是实施教学过程的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这三方面动因的最优化框架式集成整
体,是教学思维对其三方面动因的进行思维策略加工而形成的方法模式。
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一
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付诸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
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
基本类型:
产生式教学策略
让学生自己产生教学目标,学生自己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安排学习顺序等,鼓励学生自己
从教学中建构具有个人特有风格的学习。也就是说,学生自己安排和控制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地处理教学信息的地位。
Ⅳ 教学策略指的是什么
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也就是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不同的方式、方法、媒体等,它包括对知识技能教学内容的序列安排;对认识活动过程中的系统问题和期望的学生反应的安排;对教学的组织形式和媒体呈现信息方式的安排。
教学策略主要是解决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问题,使教学设计研究重点。确定了教学目标,还不能立即进行具体的教学活动,必须考虑教学的具体安排以及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教学策略的制定是一项系统考虑诸教学要素,总体上择优的富有创造性的设计工作。也就是说,在可达到教学目标的诸方法和方案中针对不同的教学情况,选择和确定被认为是相对最合适的教学途径,决定实施的教学方案应是根据具体实际情况确定的结果。例如:教学内容、学习者和班级特征、教学媒体和学习环境等,考虑选择什么教学方法和手段,确定什么教学程序和组织形式来实现教学目标。这种选择的过程也就是教学策略的设计过程。
教学策略具有知识性和灵活性,而不具有规定性和刻板性,可以较好的发挥教学理论具体化和教学活动方式概括化的作用。对以教学来说,没有任何单一的策略能够适用于所
有的情况,有效的教学需要有可供选择的各种策略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最好的教学策略就是在一定情况下达到特定目标的最有效的方法论体系
由于教学策略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存在多种多样的教学策略。运用不同的标准,以不同的角度,可划分出许多不同的类型。
从广义而言,我们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对教学策略进行整体的把握。我们认为学习是一系列的信息加工过程,根据信息控制者不同,我们可以把教学策略按其性质分为替代型教学策略(教师控制)和生成型教学策略(学习者控制);按照教学策略的工作对象分,教学策略可分为教学组织策略、教学内容传递策略和教学资源管理策略。
Ⅳ 四种主要的教学策略
四种主要的教学策略一、高效课堂教学的界定
《新语词大词典》对高效的解释是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中国中学教学网络全书》对课堂教学的解释是:又称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规定人数的教学班,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教学进度和时间表,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高效课堂教学是指班级授课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从课程改革的角度讲,是指在班级授课中实现新课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落实的最优化。具体讲1、要以尽量少的时间和师生物化劳动 ,靠提高课堂45分钟师生教与学的效率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教学效益的最好;2、要以教师、学生健康、稳定、持续发展为本,实现“轻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益”。
二、备的策略
在我们常态的班级授课中要实现新课程改革三维目标得以最优化的落实,教师的课前准备是重要的前提,对课堂教学进行中诸要素以及之间的关系要了然于胸,并做精细化处理。具体讲涉及四要素:学生、教材、媒介、教师。所以课前的准备主要是四备:
1、备学生。首先,要对班级整体和学生个人的原有认知结构,最近发展区的情况搞清楚。其次,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否在课堂教学结束时得到根本性落实、在促进本课知识与技能落实上学生的学习是否主动有意义,而不是被动机械性掌握,是否具备相关的学习方法,若没有是否授予;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应该有一个先期的预设,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否始终具备积极的情感。应该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因为学生的状况,很大程度上就是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根本性指标。
2、备教材。首先,要站在单元、整章、整册、乃至整个学段教材的角度进行系统的备课,这样处理教材时才会避重就轻、驾轻就熟。其次、指对于课堂教学要呈现材料的掌握应该很熟练,达到脱稿的水准,这样在巡视、指导,精讲时才会干净利落,不出现拖泥带水的低效现象。这样做的目的是利于学生学会,落实好知识与技能。
3、备媒介。媒介在课堂教学起到辅助性的作用,运用得好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加大课堂教学的密度和节凑,易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掌握事物的本质,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实现课堂教学高效率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媒介包括1、非投影视觉辅助如黑板、模型、实物、提纲等,2、投影视觉辅助如电脑多媒体技术等;3听觉辅助如录音机;4视听辅助如电影、电视、录像。
4、备教师。备教师是备课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首先,教师应该把备学生、备教材、备媒介中考虑到的问题进行思想上位的融合。在实践下位上,要考虑在课堂教学实际的进行中,教师自己的摆位问题,即课堂教学45分钟自己以什么状态出现在学生面前,是讲授者、指导者、组织者等等要有一个先期的考虑,其次、如果条件准许,可以问问经验丰富者的处理办法,还应该看看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前沿的杂志、书籍,是怎样进行的,如此教师在课堂上才能做到左右逢源,相得益彰。
总之,单就每节课在上课之前教师对于课堂教学中教、学各个环节教师、教材、媒介、学生有个精细的设计,包括在反思中遗留问题的讲解都应考虑在内。如是实现新课程改革三维目标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落实有一个先期的与预设保证
三、教的策略
在常态课堂教学中实现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最优化,教只是落实的一方面。那么在教的方面怎样实现课前准备的预设,并创造性的发挥呢?教育心理学史表明,对学习造成重要影响的学生自身因素是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动机、个体心理发展水平和智商水平。由于目前学校教学一般是按照年龄分班的班级教学,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大体相同,所以,在这样的条件下可以用下面的公式大致概括学生自身因素与学习成绩的关系:学习成绩=f(动机、IQ、原有的认知结构),即学习成绩是学生个人动机水平、IQ、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增函数。也就是说要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高效果,只要做好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搞清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并按照学生思维发展的主线展开教学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