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学语文五年级《草原》是第几课
读书的快乐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让我们一起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享受读书的乐趣内.书让容我们找到一个最好的、最忠实的朋友,它永远不会抛弃你,也不会背叛你.无论我们是在欢乐或痛苦中,还是在寂寞或彷徨时,书总会静静地伴在我的身边,分享我们的喜悦,抚慰我们的心灵.
古人说:“天下之事,利害常相半;存全利而无少害者,惟书.不问贵贱,贫富,老少!观一卷,则有一卷之益;观书一日,则有一日之益.”书带给了我无穷的乐趣.
读书让我告别了平庸.古人有“不读诗,无以言”,今人有“不读书,何以言”的论调.确实是这样,
2. 五年级下语文学习方法指导丛书第一课草原
《草原》教学设计
《草原》是一篇集自然美和人情美于一体的记叙文,作者用极精炼极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内蒙草原的奇丽景色,热情歌颂了蒙汉同胞间的深情厚谊。全文激荡着美的旋律,闪烁着民族团结的光彩。同时,《草原》一文是第五组课文的第二篇讲读课文,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是《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因此,本课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产生自己的见解,创设情境,让学生领悟文章中精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热爱草原和蒙古同胞的思想感情,受到美的熏陶,积累优美的语言。
教学安排:第一课时: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草原美景一段,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3、提倡阅读中有自己的见解
4、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热爱草原的感情 5、感情朗读课文,积累精美词句
第二课时:1、以作者参观访问的过程为序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蒙古人民的民族风情,体会作者热爱草原人民的思 想感情
3、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介绍草原,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语,
进一步进行语言积累的训练
教学设计说明:
一、强调整体性
心理学中东西方思维方式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人们的思维方式与其民族文化积淀息息相关。西方人的思维方式重实证,以线性思维方式见长,而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重直觉和感悟,以整体性思维方式见长。因此,我比较重视让自己的教学设计切合这一实际,在三个层面上体现整体性特征:一是把本册教材中的写景文章作为一个整体,用带领学生旅游的方式串在一起;二是学习《草原》一文时,设计初读课文,整体感受知,把课文作为一个整体来知觉;三是微观层面上,在突破教学难点时,发挥整体性思维的优势,如“小丘”这部份内容的教学。 二、重视情感性
文章不是无情物。要把文章教好,引导学生学好,教师必须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在教学中,我尽量做到把“引情——激情——融情”落到实处,使学生的感情脉搏和作者的感情脉搏一齐律动,受到课文思想感情的感染,并伴随着情感体验学习课文的语言。因此,导入课文时,我利用媒体引情,利用范读,以及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来激情,写赞美草原的诗句,学生感情的朗读,使学生之情与作者之情融为一体。 三、体现主体性
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全面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重要原则。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这一点。比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阶段,充分让学生说自己喜欢草原的什么,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感受,学生想赞美什么就读什么等等,无不以尊重学生为前提。 附资料: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空气清鲜真舒服 清亮河水长又长 白云下面羊儿跑 天空明朗视线好 河面映出七彩光
炊烟袅袅升上天 矫健雄鹰自由飞 牛羊安静吃青草 小河缓缓流远方 鸟儿欢快在歌唱 小马蹦跳做游戏
小丘美如画 骏马大牛静立不动 草原似无边绿毯 羊群白似雪 回味草原无限乐趣 羊群像朵朵白花
马壮牛儿肥
牧民乐悠悠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白云下面羊儿跑 要是你想来草原 快快去找旅行社
(编歌词)师:你这诗是从哪儿来的——盗版的,不过用在这儿倒也很能表达你对草原的赞美之情。
请采纳,谢谢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本周习惯养成: 大胆、大方、大声展示 主备人: 使用人: 审核人: 学习小主人:
课题
1.草原
课时
第一课时
1.对学“自主学习”中第2、3、4、5题。 2.群学“自主学习”中第6题。
1.展示生字新词,分析易错字。(利用双色笔板书在黑板) 2.展示重点段落的朗读。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1.我会写。
jū sù shuāi jiāo xuān rǎn cuì sè yù liú jīn piāo dài wǔ ( )( ) ( )( ) ( ) 2.草原是著名作家( )写的一篇散文,通过( )( )和( )的记叙和描写,表现了草原秀美的景色和内蒙人民的热情好客,最后,作者以( )的诗句,表达了自己热爱草原,赞美草原人民的真挚情感。
课型
自主探究课 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我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我能理清文章结构,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重点) 时间预设:独学10分 对学群学10分 展示15分 检测5分
你在课前预习中完成了哪些内容?完成的请在题后打“√”,未完成的独立完成哦!
1.我能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我能在文中圈出生字,给生字注音、组词,并分析易错字音、字形。 3.我能正确读写下面词语:
高歌、绿毯、柔美、渲染、勾勒、低吟、奇丽、回味、洒脱、迂回、疾驰、
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天涯、热乎乎、一碧千里、翠色欲流、 襟飘带舞
★我最想用 这个词说句话。
4.我能找出文中的近义词、反义词、多音字,并在文中做好标注。 5.我能理解“洒脱、.
迂回、拘束”等词语。 6.我能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展示提升
达标检测
合作交流 自主学习
小学五年级全科目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本周习惯养成: 大胆、大方、大声展示 主备人: 使用人: 审核人: 学习小主人:
课题
1.草原
课时
第二课时
3.我知道“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意思,还能体会它表达
的思想感情。
小组交流“自主学习”中的第1、2、3题。
各小组按分配的任务展示。
1.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2.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课型
展示提升课
学习目标:
1.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2. 我能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重点)
3.我能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难点)
时间预设:独学10分 群学10分 展示15分 检测5分
1. 读课文,我能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还能找出文中优美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2.读课文,我能从文中的语句感受到蒙古族人民的风俗习惯,以及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写完了就ok了
http://wenku..com/view/299eb8186edb6f1aff001fb3.html
3. 有关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草原》的资料
1 草原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本文作为“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并积累语言;三是走进西部,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教学难点一是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二是通过学习此文,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碧”是形容青草很绿。“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一”是“全”和“都”的意思。总起来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这句话写出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但不因空旷而显得苍茫。这句话也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②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以取得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廓。“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老舍将草原拟为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置身于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中,作者自然会惊叹、并产生舒服之感,因此,既愿久立欣赏,又想吟诵诗篇。
③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回味”,细细地回忆,品味。这里是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在作家的眼中,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因此连静立的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这种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④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句话是写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作者将这些景物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⑤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句诗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涯,边际。天涯,天边,大地与天空相接的地方。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举目皆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
(2)对词语的理解。
境界:事物所到达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鲜,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时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险。
迂回:回旋,盘绕。文中指河像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
二、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要求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①在中国版图上找到内蒙古的位置、范围,并初步了解有关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例如,服饰特点、生活特点。②收集古今文人描写大草原的诗词、文章。③通过展示图片和请去过草原的同学作介绍,加深对草原的感性认识。
2.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最后以凝炼的诗句总结全文。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结构安排上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
3.本文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因此要加强有感情朗读的指导。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边读边想象画面:草原一碧千里而又不失秀美的风光;马疾驰,车相随,襟飘带舞,欢声笑语迎远客的场景;敬酒联欢的热闹场面。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将大家带进草原,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4.品读优美语句,体会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作家老舍随着场景的变化、时间的推移,情感也在变化着。但贯穿全文的是对草原及草原人民的赞美与留恋之情。这种情感与描绘的景物紧密交融在一起,要引导学生抓住这样的语句,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画面、课件演示、角色扮演、抄写等方法,来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情景交融是本文的最主要特点,作家在描写草原风光时,处处流露出感叹赞美之情,大致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直抒胸臆,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第一次见到草原的惊喜、赞叹和离开时的留恋之情,溢于言表,流于笔端,将独特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二是精笔细描,如,草原如一幅翠色欲流的中国画;羊群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群马疾驰的迎客队伍像一条彩虹,这些描写细致入微,形神兼备,生动鲜活,传达出作者满心的喜悦与赞叹。三是写实清新质朴,不露雕饰的痕迹,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种纪实的描写,更能表达出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和民族间的团结互助。
5.在学生充分感受到草原之美后,教师可相机组织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西部,搜集资料,访问老师、家长,与西部地区的小学生建立联系等方式,为口语交际、习作和交流平台做准备。
6.生字、生词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掌握,教师在检查时要注意一些字的字音字形。如“蒙古包”中的“蒙”读作“měng”,“好客”中的“好”读作“hào”,“同行”中的“行”读作“xíng”,“似乎”中的“似”读作“sì”;“毯”的最后一笔为点,“吟”“貌”不要多一点,“襟”“涩”不要少一点。
四、教学案例
片段:
品读优美语句
师:找出你认为优美的语句,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生:我觉得这句写得非常美:“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里的色彩太美了,碧绿的草地,洁白的羊群,再加上蓝天白云,真如仙境一般。
生:作者将草原比作绿毯,可以让我们想象到那草地毛茸茸、蓬松松而又软绵绵;而羊毛也是这样的,所以把羊群比作绿毯上的大花,简直太形象了。
师:同学们再反复读读这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字作者用得最为巧妙?
生:我发现了,是“绣”!羊群本来是因为吃草而随意地走来走去,可在老舍的笔下它们就是一些能工巧匠,在精心为草原这块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这块巨幅地毯上的图案在不断变换,真是美极了。
师:请同学们看着课件,也向老舍先生学习,想象一下羊群在草原上还可以比作什么?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无边的绿毯上撒上了一把把白色的珍珠。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碧绿的大海上扬起了点点白帆。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碧绿的湖面上飘着朵朵盛开的白莲花。
师:是啊,这样的仙境怎不令人惊叹,令人感到舒服呢?
生:我觉得这句写得也很美,“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作为牛马生活在草原,简直就是进了天堂,它们一定在品味这种幸福的生活。
师:你体会得真好。如果牛马真的会回味,它们可能在回味什么呢?
生:它们可能在回味这水草丰美的草原,回味青草的甜美,生活得无忧无虑。
生:它们可能在回味这草原明朗的天和清鲜的空气,没有一点污染,真令我们心向往之。
生:它们可能在回味着眼前的美景:羊群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真美啊,而我们就生活在这幅画中!
师:生动的语言可以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正是作者这些优美的描写,才给了读者这样丰富的联想,让我们和作者一样,深深陶醉于草原的美景,和作者一样惊喜不已,赞叹不已。请同学们反复读一读自己画出的句子,并抄写下来。
五、相关链接
课文摘选自老舍写的《内蒙风光》。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18年师范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语文教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抗战爆发后,他在周恩来的直接关怀和帮助下,从事抗战文学活动。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回国后,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市文联主席等职。由于他的勤奋创作,解放后写了二十多个剧本,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人民艺术家。1966年去世,终年67岁。
蒙古包一般为圆形,大多用条木做成网壁与伞形顶,上盖毛毡,用绳索勒住,顶中央有圆形天窗,容易拆装,是蒙古族同胞居住的地方。
奶茶掺和着牛奶或羊奶的茶,是蒙古族同胞敬客最重要的饮料。
奶豆腐是用牛奶制成的凝固食物,盛在盘子里做点心,并不是豆腐。
手抓羊肉蒙古族同胞习惯把羊肉切成大块,煮熟了吃。吃的时候用刀割,用手抓,叫“手抓羊肉”。
鄂温克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和黑龙江讷河县等地。 1 草原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本文作为“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并积累语言;三是走进西部,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教学难点一是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二是通过学习此文,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碧”是形容青草很绿。“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一”是“全”和“都”的意思。总起来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这句话写出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但不因空旷而显得苍茫。这句话也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②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以取得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廓。“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老舍将草原拟为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置身于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中,作者自然会惊叹、并产生舒服之感,因此,既愿久立欣赏,又想吟诵诗篇。
③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回味”,细细地回忆,品味。这里是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在作家的眼中,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因此连静立的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这种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④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句话是写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作者将这些景物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⑤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句诗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涯,边际。天涯,天边,大地与天空相接的地方。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举目皆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
(2)对词语的理解。
境界:事物所到达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鲜,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时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险。
迂回:回旋,盘绕。文中指河像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
二、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要求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①在中国版图上找到内蒙古的位置、范围,并初步了解有关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例如,服饰特点、生活特点。②收集古今文人描写大草原的诗词、文章。③通过展示图片和请去过草原的同学作介绍,加深对草原的感性认识。
2.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最后以凝炼的诗句总结全文。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结构安排上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
3.本文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因此要加强有感情朗读的指导。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边读边想象画面:草原一碧千里而又不失秀美的风光;马疾驰,车相随,襟飘带舞,欢声笑语迎远客的场景;敬酒联欢的热闹场面。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将大家带进草原,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4.品读优美语句,体会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作家老舍随着场景的变化、时间的推移,情感也在变化着。但贯穿全文的是对草原及草原人民的赞美与留恋之情。这种情感与描绘的景物紧密交融在一起,要引导学生抓住这样的语句,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画面、课件演示、角色扮演、抄写等方法,来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情景交融是本文的最主要特点,作家在描写草原风光时,处处流露出感叹赞美之情,大致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直抒胸臆,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第一次见到草原的惊喜、赞叹和离开时的留恋之情,溢于言表,流于笔端,将独特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二是精笔细描,如,草原如一幅翠色欲流的中国画;羊群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群马疾驰的迎客队伍像一条彩虹,这些描写细致入微,形神兼备,生动鲜活,传达出作者满心的喜悦与赞叹。三是写实清新质朴,不露雕饰的痕迹,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种纪实的描写,更能表达出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和民族间的团结互助。
5.在学生充分感受到草原之美后,教师可相机组织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西部,搜集资料,访问老师、家长,与西部地区的小学生建立联系等方式,为口语交际、习作和交流平台做准备。
6.生字、生词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掌握,教师在检查时要注意一些字的字音字形。如“蒙古包”中的“蒙”读作“měng”,“好客”中的“好”读作“hào”,“同行”中的“行”读作“xíng”,“似乎”中的“似”读作“sì”;“毯”的最后一笔为点,“吟”“貌”不要多一点,“襟”“涩”不要少一点。
四、教学案例
片段:
品读优美语句
师:找出你认为优美的语句,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生:我觉得这句写得非常美:“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里的色彩太美了,碧绿的草地,洁白的羊群,再加上蓝天白云,真如仙境一般。
生:作者将草原比作绿毯,可以让我们想象到那草地毛茸茸、蓬松松而又软绵绵;而羊毛也是这样的,所以把羊群比作绿毯上的大花,简直太形象了。
师:同学们再反复读读这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字作者用得最为巧妙?
生:我发现了,是“绣”!羊群本来是因为吃草而随意地走来走去,可在老舍的笔下它们就是一些能工巧匠,在精心为草原这块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这块巨幅地毯上的图案在不断变换,真是美极了。
师:请同学们看着课件,也向老舍先生学习,想象一下羊群在草原上还可以比作什么?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无边的绿毯上撒上了一把把白色的珍珠。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碧绿的大海上扬起了点点白帆。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碧绿的湖面上飘着朵朵盛开的白莲花。
师:是啊,这样的仙境怎不令人惊叹,令人感到舒服呢?
生:我觉得这句写得也很美,“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作为牛马生活在草原,简直就是进了天堂,它们一定在品味这种幸福的生活。
师:你体会得真好。如果牛马真的会回味,它们可能在回味什么呢?
生:它们可能在回味这水草丰美的草原,回味青草的甜美,生活得无忧无虑。
生:它们可能在回味这草原明朗的天和清鲜的空气,没有一点污染,真令我们心向往之。
生:它们可能在回味着眼前的美景:羊群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真美啊,而我们就生活在这幅画中!
师:生动的语言可以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正是作者这些优美的描写,才给了读者这样丰富的联想,让我们和作者一样,深深陶醉于草原的美景,和作者一样惊喜不已,赞叹不已。请同学们反复读一读自己画出的句子,并抄写下来。
五、相关链接
课文摘选自老舍写的《内蒙风光》。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18年师范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语文教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抗战爆发后,他在周恩来的直接关怀和帮助下,从事抗战文学活动。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回国后,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市文联主席等职。由于他的勤奋创作,解放后写了二十多个剧本,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人民艺术家。1966年去世,终年67岁。
蒙古包一般为圆形,大多用条木做成网壁与伞形顶,上盖毛毡,用绳索勒住,顶中央有圆形天窗,容易拆装,是蒙古族同胞居住的地方。
奶茶掺和着牛奶或羊奶的茶,是蒙古族同胞敬客最重要的饮料。
奶豆腐是用牛奶制成的凝固食物,盛在盘子里做点心,并不是豆腐。
手抓羊肉蒙古族同胞习惯把羊肉切成大块,煮熟了吃。吃的时候用刀割,用手抓,叫“手抓羊肉”。
鄂温克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和黑龙江讷河县等地。
陈巴尔虎旗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西部,海拉尔河下游,滨州铁路经过南境。这里水草丰美,畜牧业发达;农产品有小麦、油菜籽、甜菜等。
参考资料:http://www.pep.com.cn/xiaoyu/jiaoshi/tbjxzy/kbjiaocai/xy5x/
陈巴尔虎旗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西部,海拉尔河下游,滨州铁路经过南境。这里水草丰美,畜牧业发达;农产品有小麦、油菜籽、甜菜等。
参考资料:http://www.pep.com.cn/xiaoyu/jiaoshi/tbjxzy/kbjiaocai/xy5x/
4. 五年级语文课玩第一课草原大文章结构是什么
总分总。
《草原》结构分析:这篇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及专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属客,文章情景交融,体现了蒙汉情深,民族团结。
全文共分成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作者初次见到的草原景色。
第二段(第2自然段):讲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第三段(第3自然段):讲在蒙古包外迎客的情况。
第四段(第4自然段):讲进了蒙古包相互敬酒的情况。
第五段(第5自然段):讲主客话别。
5. 小学5年级第1课草原组词快快快
草原可以组词为复草原广阔,热带制草原。
小学是人们接受初级阶段正规教育的学校,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6-12岁为小学儿童适宜年龄,小学阶段教育的年限是6年,有些地区是5年,开设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科学等。
初等教育机构最早产生于十六世纪的德国,由城镇主办,教习实用知识和新教教义。十七世纪初,这种学校逐渐增多,成为实施义务教育的机构。欧洲各国和日本在资产阶级革命以后,也相继成立。现代学堂和教育制度是西方传教士和中国留日学生引入中国的。
教授学童识字的“小学”,古代也叫“蒙学”,包括教育阶段及教育场所两种含义。教育内容主要是识字、写字和封建道德教育。教材一般为《蒙求》、《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四书》等。没有固定年限。采用个别教学,注重背诵,练习。在学的学生也叫“蒙生”。
6. 五年级人教版第一课《草原》的内容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华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骏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的握着,握住不放。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会儿,;好客的主人端来大盘子的手抓羊肉和奶酒。干部们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儿,既大方,又稍有点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马。太阳已经偏西了,谁也不肯走。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7.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原的板书应该怎么设计
从教师方面来说抄,包括内容安排的合理性和形式选择的合理性。板书内容中,课题一般安排在黑板上面,例题一般安排在黑板中部,结语一般写在例题右册,板演一般安排在黑板下方。形式上除了大黑板上的书写,也可以有小黑板的挂放,图片的粘贴,直观教具的演示等。当然,无论内容与形式都要根据学生和教材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从学生方面来说,板书只能在黑板一定的范围之内,不可以满黑板都是。由于视角等原因,部分学生对黑板两侧等部分看不清楚,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四、美观性
8.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第一课“草原”
《草原》是来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自一篇散文。作者生动地描写了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情及蒙古族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文章层次井然,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全文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