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教案 > 对比阅读教学

对比阅读教学

发布时间:2021-01-01 04:04:00

1.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更好的感悟

一、兴趣出发,激发阅读欲望
阅读是对学生的精神领域施加影响、进行涵养化育的活动,其中有着丰富的情感和思维过程,它与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和文化选择取向相关联。因此,阅读教学伊始,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创设情境,定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教学《大自然的秘密》一课时,我首先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动物入手,给学生带来一段《动物世界》的视频,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背景音乐中感受动物们生活在大自然里的自由、快乐。随即又抛给学生一个问题:“生活在动物园里的动物受到饲养员们的精心照顾,有吃有喝,跟生活在大自然中的动物相比,谁更快乐?为什么呢?”学生进入一片沉思。片刻后,有些学生举手想要表达自己的看法。我要求学生不要急于回答,而是让学生走进文本,去阅读理解课文,从而悟出其中的道理。这样,以疑激趣,引人入胜,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欲望,为文本阅读做了极好的铺垫。
二、强烈对比,冲击学生思维
阅读作为一种心智活动,其过程是复杂的。阅读时,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对文本反复接触、多次阅读和深入理解才能有所获得。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仅仅依靠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是不够的。要想学生对阅读一直保持鲜足的劲儿,我们必须抓住阅读对象的特点,对文本进行整合重组,让文本更富冲击力,从而扣住学生阅读思维。教学《大自然的秘密》一文时,笔者抓住了文本中多处对比组织教学。对比“我们”一行人和向导面对幼龟侦察兵被食肉鸟啄食的场景时截然不同的态度,去品味“我们”一行人无知自然之道的焦急,以及向导内心对自然之道的坚信;对比幼龟被食肉鸟啄食的悲惨和食肉鸟的猖狂,去感受人们所作所为的愚不可及;对比“我们”一行人帮助幼龟前后的不同心情,去明白遵循自然之道的硬道理……一系列的对比,从文本整体的关联出发,既带领学生走出了文本,抓住了关键词句,进行语文课堂不可少的字词句的训练,又带领学生深入了文本,利用关键词句,去冲击学生的思维,更透彻地体味人物的内心情感和文本包含的思想感情。
三、整合资源,填补文本空白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指出“生活即是教育,社会即是学校,教学做合一”。教育的外延是生活,阅读教学也一样。阅读的对象虽然是简短的文字,但它的内容包罗万象,可以折射整个生活。因此,阅读教学应该整合学生生活经验和各门学科知识,填补文本简短文字的空白,帮助学生理解。《大自然的秘密》一文,对于食肉鸟啄食幼龟的悲惨场景很少正面描写,而是以食肉鸟的猖狂去侧面烘托的。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在充分阅读后想象这一悲惨场景,学生都能从整体概括,用“惨不忍睹、血肉模糊”等词形容,但感受不够细腻、真切。于是,笔者引导学生观看了一段食肉鸟啄食幼龟的视频,视频中清楚地拍摄了食肉鸟啄食、撕扯、吞咽幼龟的真实画面。学生们被震撼了,有的焦急默念,呼喊幼龟快速逃离;有的跺脚捶胸,咒骂食肉鸟的凶残;有的瞪眼愤恨,埋怨“我们”一行人的愚蠢。看到眼前的一幕,笔者非常欣慰,于是顺水推舟,引导学生进行写话练习:“此时此刻,如果我们都能听懂动物的语言,我们想象一下,幼龟会怎样地哭泣,食肉鸟会怎样地狂笑,人们会怎样地哀叹,请写一写。”孩子们奋笔疾书,心中的情感一下子宣泄了出来。

2. 浅析如何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素质教育下,重视阅读教学对学生综合而全面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们的阅读课没有“阅读”,严重影响了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在课改下,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课改基本理念,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教学质量。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种教学活动入手,对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展现阅读的价值进行论述,以期能够为学生良好的发展做好保障工作。
一、创设问题情境,减少学生阅读的盲目性
问题是探究的前提,有效的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减少学生阅读盲目性的重要方法,也是提高阅读质量的重要方法之一。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结合阅读文本,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来组织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阅读、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进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在阅读《拿来主义》时,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更为了减少学生阅读的盲目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我们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问题如下:(1)什么是“拿来主义”?(2)为什么要拿来?(3)“拿来”的目的是什么?(4)闭关主义有什么危害?(5)文本中的“抛来”和“抛给”有什么区别?(6)“送去主义”有什么危害?……组织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不仅能够减少学生阅读的盲目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而且对学生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也有着重要的作用,进而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在文本中寄予的爱国情感,同时大大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
二、组织对比活动,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对比阅读活动是让学生在对比阅读、对比思考中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提高阅读的效率。而且,在对比阅读活动中,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也能得到发挥,还能加深对阅读文本的理解,进而大大提高语文阅读的质量。
例如:我们可以将《林黛玉进贾府》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对两篇文章中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描写进行对比分析。比如:《林黛玉进贾府》是通过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方法来展现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的性格特点的。对王熙凤的描写:“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分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通过情节、环境、言行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的。如:“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等等,引导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掌握基本的作文写作手法,同时确保课程目标最大化实现,进而促使学生的阅读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三、解读重点句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解读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重要方法。但是,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并不注重锻炼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常常都是让学生结合答案进行问题思考,导致学生的思维受到束缚,严重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语文素养的培养。所以,在课改下,我们要鼓励学生对文本中的相关句子进行解读,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欣赏,这样不仅能够凸显学生的个性,而且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继而提高阅读能力。
例如:在阅读《荷塘月色》时,为了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也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我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文本中作者用“景”抒“情”的方式进行讨论,同时讨论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最后,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相关句子进行解读,比如,对“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进行解读,有学生从其在文章中的作用进行解读,即该句子是文章中的点睛之笔,奠定了全文的基调。还有学生从作者写文章时的背景进行考虑。这样多角度的解读不仅能

3. 文言文比较阅读 教学相长 君子之学

教学相长,成语,出自《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意为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扦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4. 课题教学中怎样运用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内容摘要:本课题研究旨在探索出一套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引入探究性学习的操作策略,以适应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是我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力求摸索出一套符合本校及同等水平学校实际的语文探究性学习课外活动方式,并积累与之相适应的探究性学习的课堂阅读教学成功个案,以实现预设的研究目的。同时,必须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进行引导,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养成探究的意识,尝到探究的乐趣,从而真正实现研究目的。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 课堂教学

1 问题的提出
1.1 课题表述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激发学习主体创造潜力的开放型创新学习、发展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情景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在摄取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究,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发展创新素质的一种学习方式。
本课题研究旨在探索出一套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引入探究性学习的操作策略,以适应我国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核心目的。
1.2 问题的提出
(1)时代的要求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这种新的挑战,当今世界各国都把改革和发展教育作为参与国际竞争的首要战略对策,把建立高质量的基础教育看成是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保证。有人说:“21世纪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综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
要参与国际竞争,要实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就要培养和造就大量与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为此,国家正在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文件也陆续出台。这次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
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
全面发展:使学生各方面充分发展而又有独创性的、独立、自由的个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主动发展:促进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
这个思路就意味着教师必须将探究式学习方式引入传统的教学实践,使之与接受式学习方式并存,否则,就不可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独立、自由的人。
(2)语文课程标准颁行的推动
在这次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学科新的课程标准应运而生,这对解决建国以来一直存在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虽然近二十年来,语文教学研究日趋活跃,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语文教师和语文教育专家,但总的说来,这些研究还只是停留在局部地区,是部分先觉教师的个人尝试,全国大多数教师还处在困惑、摸索状态。因此,新课标的颁行就成为引领全体教师走出困惑的强大推动力量,在这样一个全国性系统工程中,无论教师个人的主观意愿如何,都必须思考一个问题:面对全新的课程标准与教材,如何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真正面向全体,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高素质的现代人?只有解决了这个课程改革的根本问题,教师与教学才能焕发生机,否则,教师将不可避免地面对职业与心理危机,甚至走入死胡同。
(3)研究性学习课程勃兴的启发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把学习方式的转变视为重要内容。我国的课程改革顺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设置了“研究性学习”课程:《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实验稿)》把"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其中,国家教育部于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亦把"研究性学习"课程规定为重要内容。"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首次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这被公认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学自然有它广阔的发展空间。传统的阅读教学先是限制学生的阅读视野,只局限在教材的狭窄范围之内;之后的“大语文观”初步解决了这个问题,但另一个问题又由此凸现:阅读有了“量”,却没有了“质”。学生在大视野的阅读活动中,在目前信息激增的时代背景下,很容易淹没在大量的阅读信息里,从而使阅读效率与质量受到影响,这个问题曾困扰了我很长时间,而此时勃兴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恰好给我以极大启发: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都离不开搜集和筛选信息的思维环节,学生必须捕捉有效信息并在这个基础上定向思考,才能开展定向的分析探究。如果将这种“问题中心”的学习方式引入语文教学,就能既控制阅读范围,又促进对阅读材料的思考,真正实现阅读“质”与“量”的双丰收。这个启发直接影响了本课题研究重点的确定。
(4)学生自身成长与教师个人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在此次全国课程改革与语文新课标颁行之前,我的教师生涯已经有七年,对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问题有深刻的体会,也为解决这一问题做了许多努力与尝试,有喜有忧,但面对陈旧的大纲与教材,水平有限的我更多的还是困惑与迷茫,有回天乏术之感;学生学起来也是厌倦有余,兴奋不足,心灵的触动与人性的思考更是难得一遇。同时,作为教研组长,我发现,有着同样困惑与迷茫的教师绝非少数,他们脸上不时掠过的疲惫与无奈令人无法回避一个问题:如何让教学成为一件令人愉快的事,让教师与学生都在学习中找到感动与思考?有了心灵的触动与人性的思考,学生才能真正在语文学习中健康成长,教师才能真正从“教书匠”成长为一个专业化发展的学者型教师。这也正是本课题研究开展的重要动因。
2 研究内容与研究假设
2.1 研究假设与研究目的:
通过对探究性学习与语文阅读教学关系的科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力求摸索出一套符合本校及同等水平学校实际的探究性学习课外活动方式,并积累与之相适应的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渗透“探究性学习”思维方式的课堂阅读教学成功个案,以实现预设的研究目的:让学生直接体验、享受阅读的过程,提高阅读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独立工作的能力;最终为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研究特色
(1)方法多样,重在实践,比较务实。本课题组的成员均为一线教师,限于繁重的日常工作,理论学习也许不太精深,但能够大胆实践,尝试了多种探究性学习的活动方式,成为宝贵的研究材料。
(2)过程动态化,善于反思,适时调整研究方向与重点。开题时,我们设定的主要研究内容是“研究结合具体课文开展专题阅读课外活动以辅助课堂教学的可行形式”。但在实际研究过程中,我们感到如果放弃课堂而只盯着学生那可怜的一点课外时间,指望学生在课外能主动探究,显然是舍本逐末。为此,我们将后期的研究内容做了调整,决定在继续开展课外探究活动的同时,重点探索将“探究性学习”思维方式引入课堂教学可行途径,使课题研究获得了更为宝贵的资料,有了新的突破。

2.3 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包括教师提供的指导与帮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
2.3.2 新颁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个要点是面向全体,落实到人人;一个要点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特点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加强实践性。
发挥人文性是指要在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的需要。加强实践性是指要注意母语教育有基础,有语境,有资源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从而学有所得,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习专题的提出,到学习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有更多实践的机会,有更大的创造空间。语文综合学习,看重的主要不是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而是学生学习、探究、实践的过程,是在一次次的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和创造性、责任感、合作精神等等。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要有大视野,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所谓大视野,即语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教育要有时代气息,世界胸怀,超前意识,无论从观念、内容到方法,都要符合时代的需要,成为名副其实的21世纪的语文课程。所谓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就是要克服语文课程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等种种弊端,在大语文教育观的指导下,实行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的根本变革,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上,不仅语文教科书增加选学、选读、选做的内容,教科书给地方、学校留有补充乡土教材的空间,而且鼓励教师开发、利用取之不尽的语文教育资源。

5. 求问阅读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法的学法指导

白沙县民族中学:何焕青
在升学率的重压之下,语文教师陷入了重教不重学的怪圈。为应付考试,不得不把学生变成教参的翻版,变成长脚的书橱。然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应较少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看来教师的作用已不仅仅只是传递、授业、解惑而更应加强学法的指导。语文教学是基础教学,强调学法指导,重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必将给令人窒息的现状带来很大的改观。下面本人仅就阅读教学中如何
对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法的学法指导,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比较阅读法的作用
有比较才有鉴别在阅读过程中对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发现矛盾,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
二、比较阅读法的分类和做法
比较阅读法具体分为同中求异比较法和异中求同比较法。
(一)同中求异比较法
在看似相同的内容中,仔细寻找细微差别,往往会有不到的收获。如在学习《孔乙己》一文时,大家注意到:写孔乙己到酒店喝酒受人嘲笑、奚落后,同样表现孔乙己死爱面子,自欺欺人的情景,在文中前后两处的描写却极不相同。
B、取笑?要是不偷,怎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A处虽不可辩却硬要辩,故意混淆偷窃的概念,迂腐可笑、自欺欺人。B处无法辩而不得辩。虽已写服辩但还是遭闷打,无可奈何,只能自欺欺人,谎称跌断。如果说A处的自欺欺人还能为孔乙己争回一点所谓读书人的清高的话,那么B处的自欺欺人已完全陷入一种弱者的可怜的哀求。A到B处的变化,正显示了孔乙己从窘迫到穷途末路的生活轨迹,透露出悲剧的色彩。
(二)异中求同比较法
所谓异中求同就是从个别中寻找一般,在个性中寻找共性。如对《故乡》中闰土人物形象的分析,除了可以通过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前后变化来分析,还可结合其它的人物加以比较来分析:如本文中的杨二嫂、《祝福》中的祥林嫂、《阿Q正传》中的阿Q。这些人,尽管他们所处时代不同、地域不同、身份各异,但他们都是旧社会下层人民群众的形象,他们同样热爱生活向往自由,但又同样愚昧麻木,最终被封建制度无声无息地吞噬,却又对自己的命运百思不得其解。找到这些共同特点,我们就会对鲁迅以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出发揭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和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写作动机有新的认识。
必须指出的是,阅读的方法总是常规的,关键的不是那些法的知道于否,也不是对法本身的理解于否,而是在学生运用得法于否。同一方法同一老师相授,学生或得法或不得法,悟的能力,过程各不相同,不能悟者,授之以渔,又有何用?故此从知法→得法其路漫漫,教师要在整个过程中自始自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

6. 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对比阅读

(三)是解决瓶颈问题的有效途径
在多年的一线教学及教研工作中,我们发现:教材理解得不准确、不到位、不全面,以及阅读教学高耗低效,是阻碍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两大瓶颈。
教师缺乏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乏对本年级、本册、本单元教材的知识、方法的横向与纵向的梳理、比较、综合,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去审视教材,不能在更深的层次上去把握教材内容与形式上的特点,不能把零碎的知识整合起来、把握知识的内部体系,使得对教材的理解总是不够到位,总是欠缺了火候。理解教材的方法很多,我们以为:树立“比较”的意识,经常用“比较”的眼光去看我们的教材,随时进行比较阅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更是捷径。
阅读教学的高耗低效,导致学生阅读能力的严重缺失,除了教师教学方法的简单枯燥,还源于学生阅读中思维的局限性和语感比较弱。一般而言,学生的阅读过程可划分为四个层面,分别为“文字性阅读”“解释性阅读”“批判性阅读”“创造性阅读”,国际上比较重视后两种阅读,但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提供给学生的往往是前两种阅读途径。而比较阅读不属于“文字性阅读”“解释性阅读”范畴,而是一种思考性阅读,具有批判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的性质,这正是目前学生所缺失的阅读方式。改变学生的阅读方式,可以说是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性的一个崭新途径。
二、课堂教学
(一)基本内容
课堂上,字、词、句、段、标点的比较是大家常见的、也是最基本的比较阅读的内容。
1.字词的比较
从字、词入手进行比较,一般通过增、删、改、换、调等方式,使学生体会不同字词表达的不同意思、不同情感、不同效果,从而准确理解内容、情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阅读、欣赏能力。
对于学生容易混淆的形近字、同音字,将它们放在一起观察、比较、辨析,比三令五申、反复强调的效果要好。例如“本”“末”“未”这三字,仅仅从字形上引导学生区分,学生在书写、运用时仍旧会出错,若从“形义结合”的角度进行讲解,进而使学生真正明白它的含义,从而就能有效地避免问题。
本——木字下面加一横。“木”表示树木,“本”表示树木最下面的部分即树根、主干。
树根、主干就是一树之本。
未——“木”字上加一小横。表示树木刚刚长出小芽,还没长大,是“没”“不”的意思。
末——“木”字上加一长横。本意是树梢,树的尾梢、末梢。
引申义表示:东西的尽头〈末梢,秋毫之末〉。
通过比较的方法辨析形近字、同音字,尊重了汉字“形义结合”的突出特点,加深或强化了汉字的音形义,尤其是形与义,大大减少或避免了学生书写错别字的问题。
例如,在学习《松鼠》一课中描写松鼠活动特点的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比较着阅读下面两句话:
“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树干,他们就躲在树枝底下,或连蹦带跳地逃到别的树上去。”
“只要有人摇动一下树干,他们就躲在树枝底下,或连蹦带跳地逃到别的树上去。”
学生通过对“触动”和“摇动”的比较,很容易就体会到了松鼠的机灵、用词的准确。
2.标点的比较
标点符号是无声的语言,看似简单的符号,却具有丰富的内涵。不同的标点,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语义效果。在课堂教学中,以“比较”的眼光关注标点符号,抓住那些对表现文章中心,表达作者情感具有重要作用的标点,引导学生比较、揣摩,体会语言的节奏感和畅达感,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感,逐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第12册《蜀僧》的教学中,我们这样引导学生感受标点的妙处:
“子何恃而往?”与“子何恃而往!”——请读出不同的语气,并说明理由。
通过朗读理解,学生明白了:同一个句子,因标点的不同,竟然就能表达或疑问或嘲笑或讽刺这样完全不同的意思。
课文学完后,教师把一份资料发给了学生,资料记载的是一个传说:
有一次,乾隆皇帝让纪晓岚在折扇上题字,他就写了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可是这位才子一不小心,把第一句的“间”漏写了。乾隆皇帝发现了,不说什么,只叫他把写的念一念。纪晓岚接过来一看,明白了,但他很聪明,不慌不忙地读成了一首词: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学生读后均惊叹不已。
接着,在《珍珠鸟》的学习中,我们又进行了如下教学:
下面两个句子,请你多读几遍,看看有何感受?
“更小哟,雏儿!正是这个小家伙!”(原文)
“更小哟,雏儿。正是这个小家伙。”(改后)
短暂的沉寂之后,学生纷纷举手:(原文)(1)说明作者很喜欢雏儿;(2)感情强烈得多;(3)有惊奇的意思;(4)是惊喜、恍然大悟;更有学生总结道:标点虽小作用大!
3.句的比较
细读文本,你会发现很多文章的动人魅力大多隐藏在句子、细节里面,它们往往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感人之处。找到它们并在课堂上善加利用,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把握文章的内涵,品味表达的妙趣,培养语感,提升欣赏鉴别能力。
例1,《鼎湖山听泉》中有这样的句子:“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汇成一片美妙的音响。”
教学中我们引入了原文:“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
老师问:“你更喜欢哪一句?”学生有的喜欢课文的句子,因为简洁,还能引起想象;有的喜欢原文,因为描写细腻生动,画面感强,让人仿佛看到那个情景。
此处的比较,除训练学生的语感外,最突出的作用,用学生的话来说,就是:“老师常说‘生动形象’,这回我可算知道什么叫‘形象’了。”“平时我挺羡慕别人作文写得特别具体,现在我觉得,‘简单’也挺好的。”
例2,《木笛》一课,文中有这样两处细节描写:
①朱丹轻轻走进屋,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
②朱丹伫立雪中,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吹奏起来。
课堂上,我们这样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自己比较着读读两个句子,看看有什么发现?
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重复写到这个细节呢?
生1:作者前后两次强调这个细节,我认为是独具匠心的。朱丹如此小心地对待木笛,是因为木笛在朱丹的眼里,不是一段普通的木头,而是一件圣物,是他的理想,是比生命还要重要的东西。
生2:行动是心理的外在表现。“小心”一词生动地表现了朱丹对木笛的热爱,对音乐的热爱。
生3:在考场上,他却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者,毅然放弃了梦寐以求的终试,从中我们更感受到了朱丹浓浓的爱国之情。
关注到文本中这样的细节,无疑可准确把握人物特点,使课堂魅力无穷。
4.段落的比较
段落的比较材料很多时候是“藏在深山人不识”,需要教师细心去寻找。而一旦实施,则可以帮助学生对文章的描写手段、组材方式、表达效果等获取深刻认识,从而实现知识及思维方法、成果的迁移、运用,提高其理解、欣赏评价、习作能力,使思维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例1,四年级的《神秘的死海》一课,一位老师在课尾引导学生关注到书下注解:“……选入课文时有改动。”并设置悬念:改了哪?为什么改?之后,出示原文,引导学生与课文做比较,发现原文中写传说的第3自然段选作课文时调到了第1自然段,进而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开头引人入胜的特点,渗透科普类说明文的开头如何吸引读者,从而为本单元的综合实践活动介绍“奇妙的盐”打下了较好基础。
例2,京版第12册选编了苏叔阳的《理想的风筝》一文,无独有偶,人教版第教材也选编了此文。两个版本较明显的一处不同是结尾。
人教版教材的结尾是:“已经近三十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倘使他还健在,一定是退休了。我曾见过一位失去了一条腿的长者,年复一年地躺在床上,失去了活动的自由。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北京版课文的结尾是:“已经近三十年没见到他了。然而他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他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那些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京版结尾,深刻隽永、耐人寻味,但有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味道,学生在阅读理解时却有难度:究竟“是什么”陪伴着我的心?为什么是“理想的”风筝?(课后作业有要求)
当教师把这两处不同展示给学生后,不仅难题迎刃而解,原来是“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在陪伴着“我”的心,在影响、感染着他的每一个学生,使他的学生在困难面前也能如此乐观、积极向上。
接着,我们引导学生对两个版本不同的结尾进行赏析、评价:“你更喜欢哪个结尾,为什么?”学生先是沉默、沉思,然后兴趣盎然,热烈讨论,各抒己见。
孩子们见解虽不见得多么高明,但两处文字孰优孰劣本来就不是比较的目的,“学生能够独立思考,不步人后尘,不人云亦云,认识事物有自己特定的感受、独有的见解”才是我们的目的所在。

7. 小学英语课堂如何开展多维度对比阅读教学研究

小学生在毕业前至少应该达到二级的目标要求。在二级目标中,
读的要求有:能借助图片读懂内简单的故容事或小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能正确朗读所
学故事或小短文。阅读是学生语言学习发展的重要环节。小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应从小培养起
来。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对阅读教学如何开展,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应掌握什么阅读策
略,如何开展小学英语的有效阅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创新的阅读能力,为其终身阅
读打下牢固的基础是非常必要的。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剖析新《标准》的实质内涵,根据学生的
年龄特点和自身的水平发展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让小学生在英语阅读中学会自
我教育、自主发展。

8. 你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对多个文本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和鉴别的能力

你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对多个文本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和鉴别的能力?
教育

9. 阅读教学中怎样引导小学生把握表达技巧

阅读教学的本位就是对言语形式和表达技巧加以感悟、品析、玩味,以及对言语形式蕴含的价值取向的感知和人文精神的悦纳。因此,阅读教学必须针对文本特点采用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亲近言语形式,品味言语形式,把握言语规律,增长言语智慧,提升表达能力,获得人文精神的滋养。

一、在诵读中感悟
诵读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在诵读中欣赏景物,感受整体美;在诵读中揣摩句子,揣摩语言美;在诵读中展开想象,领略意境美;在诵读中陶冶情操,塑造心灵美。比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的最后一段时,先让学生诵读第二句话,然后去掉“凡是”“统统”“任意”等词语,再让学生在诵读中比较、揣摩,从而领会“凡是”“统统”“任意”等词语刻画出了侵略者破坏圆明园时的疯狂、野蛮。如果去掉这些词语,侵略者那种猖狂、野蛮的形象就荡然无存了。诵读时,对“凡是”“统统”“任意”等词语要读出重音,读出对侵略者的仇恨之情。这样诵读以领略文字之妙、语言之美。
二、在比较中领悟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运用比较,可以领悟言语形式的最佳表达效果,感受语言蕴含的情感。比如教学《慈母情深》的这句话:“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首先,聚焦“立刻”一词,让学生快速、不换气的朗读,体会“立刻”;其次,让学生找出“立刻”的近义词“马上、赶紧、迅速、立即”;然后,比较朗读两个句子,体会原句四个“立刻”给人的感受──藏着母亲工作的“忙碌、枯燥、乏味”,藏着母亲的一片“深情”;最后,带着这种感受朗读句子。这样比较,不仅让学生懂得了写文章要注意词语的锤炼,更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词语的选用是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
三、在想象中感受
叶圣陶先生说:“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现象经常存在,所以阅读时要放飞想象,以感受事物的形象,体会言语形式的魅力。比如教学《慈母情深》的片段──“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首先,读一读,说一说这组句子的表达有什么特别之处?接着,改一改(改成通常的说法),读一读,说一说,这两组句子有什么不一样?你读出了什么不一样的感觉?然后,仔细品味:作者看到了怎样的一个背?在作者的记忆中,母亲该拥有怎样的背?转过身来,作者看到了母亲怎样的一张脸?在作者的记忆中,母亲该拥有怎样的脸?作者又看到了母亲怎样的一双眼睛?母亲啊,你曾经挺直的背哪里去了?你曾经光洁的面容哪里去了?你曾经水灵灵的眼睛哪里去了?……这是一个“特殊的言语形式”──这组句子主语后置,形成排比,如同电影里的一个个慢镜头,把母亲的疲惫、辛劳、衰老,放大呈现在读者面前,把作者的愧疚凝聚在字里行间。教学时必须紧扣言语形式背后的空白点,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生发补充,揣摩探究,层层剥笋,可以深入体察“言语形式”背后深刻的意蕴和浓烈的情味。
四、在联系中品味
解读文本,品味语言,要联系生活实践或人生经验。阅读教学要善于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要“一边读,一边回想自己所经历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生活中去”(茅盾语),进而理解语言文字的要义,晓悟情趣,诱发语感,让学生将语言形象升华为自我的、独特的体验。比如教学《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中的这句话:“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首先读句子,说意思: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止一条。当一条路走不通的时候,就要寻找另一条道路。然后,让学生举例来说明:有一次,碰到一道数学难题,我尝试了多种方法都没有成功,只好置之不理,暂时放弃了。晚上,我请教了隔壁的大哥哥,他三言两语一点拨,我豁然开朗。这说明了“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解题的办法不止一个,自己的实力不行时可以向他人请教。这样联系生活来品味语言,学生对文本的丰富内涵和艺术表现力就有了自己的体验和思考。
五、在写话中内化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阅读教学应努力营造一种调动学生知识积累,运用言语形式的氛围,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言语形式,让学生动笔仿写、扩写、补写、续写,从而不断积累、丰富语言,达到熟练运用语言文字的境地。如蒋军晶执教《月光曲》一课时动情地说:“同学们,贝多芬这时候决定再弹奏一曲,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仿佛披上了一层银纱,贝多芬望了望站在身旁的兄妹俩,有所触动,他想用音乐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他这时候心里究竟再想什么呢?请再次拿出作业纸,联系上文展开联想,把贝多芬内心的想法写下来。”此时的“写”,是有前提的,学生假设是贝多芬,被盲姑娘深深感动,他们进入了角色,体会到了贝多芬此时的情感变化,能够入境地去揣摩贝多芬的想法,也乐意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设计这样的动笔写话,写能促进深入地读,读穿插着写,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阅读全文

与对比阅读教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