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学语文古诗注释的作用
1、【作品】:古朗月行【年代】:唐五代【作者】: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2、【作品】:静夜思【年代】:唐五代【作者】: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3、【作品】:山亭夏日【年代】:唐【作者】:高骈绿树阴浓夏日长, 楼台倒影入池塘。水精帘动微风起, 满架蔷薇一院香。4、【作品】:夏日田园杂兴【年代】:南宋【作者】: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6、【作品】:江雪【年代】:唐【作者】: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7、【作品】:登鹳雀楼 【年代】:唐【作者】:王之焕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8、【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年代】:唐五代【作者】: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9、【作品】:望庐山瀑布【年代】:唐五代【作者】: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10、【作品】:劝学 【年代】:唐【作者】: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11、【作品】:长歌行【年代】:唐【作者】: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12、【作品】:凉州词【年代】:唐五代【作者】: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13、【作品】:凉州词【年代】:唐五代【作者】: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14、【作品】:鹿柴【年代】:唐五代【作者】: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15、【作品】:早发白帝城【年代】:唐五代【作者】: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16、【作品】:绝句【年代】:唐五代【作者】: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17、【作品】:绝句【年代】:唐五代【作者】: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18、【作品】:惜时三春花是好,为学须急早。花开有时落,人生容易老。19、【作品】:雪【年代】:南宋【作者】:尤袤睡觉不知雪,但惊窗户明。飞花厚一尺,和月照三更
❷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的诗下面的注释~~
到这个网址看看,我没有带书的时候,就是在这里查看课文的版。
http://www.pep.com.cn/xiaoyu/jiaoshi/tbjx/kbjiaocai/xy5x/201012/t20101216_988681.htm
希望可以帮到你权!
❸ 小学语文国考教师资格证试讲课文古诗会有书下注释吗作者介绍什么的吗谢谢
没有作者介绍,注释会有
❹ 小学语文古诗一共有几个
人教版小学语文古诗词文汇集
一年级上册
语文园地一
咏 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第1课《画》
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语文园地二
画 鸡
【明】唐 寅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
生平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第6课《静夜思》
静夜思
【唐】李 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语文园地四
悯 农(一)
【唐】李 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一年级下册
第4课《古诗两首》
春 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村 居
【清】高 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第13课《古诗两首》
所 见
【清】袁 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小 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二年级上册
第4课《古诗两首》
赠刘景文
【宋】苏 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桔绿时。
山 行
【唐】杜 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第25课《古诗两首》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赠汪伦
【唐】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二年级下册
第2课《古诗两首》
草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语文园地三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第17课《古诗两首》
望庐山瀑布
【唐】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
绝 句
【唐】杜 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三年级上册
语文园地一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第9课《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
【南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
①萧萧:风声。
②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③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
④篱落:篱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 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①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登高、佩带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
②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③茱萸: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
第21课《古诗两首》
望天门山
【唐】李 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①天门山:在安徽省和县和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②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 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注释】
①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②空蒙:云雾迷蒙的样子。
③奇:奇妙。
④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
三年级下册
第2课《古诗两首》
咏 柳
【唐】贺之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①妆:打扮。
②绦:用丝编成的带子。
春 日
【南宋】朱 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①胜日:好日子。
②泗水:河流名,在山东省中部,源于泗水县,流入淮河。
③光景:风光景物。
④等闲:随意。
语文园地五
游子吟
【唐】孟 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第29课《古诗两首》
乞 巧
【唐】林 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渡鹊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注释】
①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
嫦 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注释】
①云母屏风:用云母做的屏风。
②长河:银河,天河。
四年级上册
第5课《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
【北宋】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①题:书写,题写。
②西林:西林寺。
③缘:因为。
游山西村
【南宋】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注释】
①山西村:村庄名,在今浙江绍兴。
②腊酒:这里指腊月酿的酒。
③豚:猪。
④疑:以为,怀疑。
《游山西村》的后四句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如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第20课《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①黄鹤楼:楼名,在今湖北武汉。
②之:去,到。
③故人:这里指老朋友。
④烟花:形容花开得繁茂,像浮动的烟雾。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 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①使:出使。
②浥:湿润。
③更尽:再饮完。
语文园地六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语文园地七
杂 诗
【东晋】陶渊明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四年级下册
第1课《古诗词三首》
独坐敬亭山
【唐】李 白
众鸟高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注释】
①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州市郊。
②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③厌:满足。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①洞庭:湖名,在湖南省北部。
②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③潭面:指湖面。
④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注释】
①忆江南:原题下有三首词,这里是其中第一首。
②谙:熟悉。
③蓝:一种植物,叶蓝绿色,可提取青蓝色染料。
另外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第23课《古诗词三首》
乡村四月
【宋】翁 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注释】
①山原:山陵和原野。
②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川:平地。
③子规:杜鹃鸟。
④了:结束。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注释】
①杂兴:各种兴致。
②耘田:除去田里的杂草。
③绩麻:把麻搓成线。
④未解:不懂。
⑤供:从事。
⑥傍:靠近。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
①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②鳜鱼:一种淡水鱼,味道鲜美。
③箬(ruò)笠:用竹篾,箬叶编成的斗笠。
④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防雨工具。五年级上册
第5课《古诗词三首》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
①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面。
②京口:今江苏镇江。
③钟山:今南京市紫金山。
秋 思
【唐】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注释】
①意万重:形容要表达的意思很多。
②行人:这里指捎信的人。
③开封:把封好的信拆开。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注释】
①榆关:山海关。
②那畔:那边,此处指关外。
③聒(ɡuō):声音嘈杂。
第25课《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
①五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②乌蒙:山名。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五年级下册
回顾·拓展一
浪淘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凉洲词
【唐】王之焕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第5课《古诗词三首》
牧 童
【唐】吕 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注释】
①弄:逗弄。
②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挡风雨。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注释】
①安仁:县名,在湖南省东南部,宋时设县。
②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③棹(zhào):船桨。
④怪生:怪不得。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
①清平乐:词牌名,“乐”读yuè。
②茅檐:茅屋的屋檐。
③吴音:吴地的方言。
④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⑤翁媪(ǎo):老翁、老妇。
⑥亡(wú)赖: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
第10课《杨氏之子》
杨氏之子①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②聪惠④。孔君平诣④其父,父不在,乃⑤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⑥儿曰⑦:“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⑧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注释】
①本文选自南朝刘文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②甚:很。③惠:同“慧”,智慧的意思。④诣:拜见。⑤乃:就,于是。⑥示:给……看。⑦曰:说。⑧未:没有。
六年级上册
第六组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
诗经·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注释】
①昔:从前。
②矣:语气助词。
③依依: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的样子。
④思:语气助词。
⑤霏霏:雪花飞舞的样子。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注释】
①乃:就。
②发生:催发植物生长。
③潜:暗暗地,悄悄地。
④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润。
⑤野径:乡间小路。
⑥花重: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⑦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释】
①西江月:词牌名。
②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③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④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⑤见:同“现”。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注释】
①天净沙:词牌名。
②飞鸿影下:雁影掠过。
逢入京使
【唐】岑 参(cén shēn)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回顾·拓展七
马 诗
【唐】李 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第25课《伯牙绝弦》
伯牙绝①弦
伯牙善鼓②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③,钟子期曰:“善哉④,峨峨⑤兮⑥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⑦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注释】
①绝:断绝。②鼓:弹。③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④哉:语气词,表示感叹。⑤峨峨:高。⑥兮:语气词,相当于“啊”。⑦洋洋:广大。
六年级下册
第1 课《文言文两则》
文言文两则
学弈①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11学,弗12若之矣矣。为14是其15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注释】
①本文选自《孟子·告子》。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告子》记录了孟子的思想和言行。②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③通国:全国。④诲:教导。⑤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⑥之:指弈秋的教导。⑦鸿鹄:天鹅。⑧援:拉,引。⑨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⑩之:他,指前一个人。11俱:一起。12弗:不。13矣:了。14为:因为。15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两小儿辩日①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②,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③日始出时去人近④,而日中⑤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⑥日中则如盘盂⑦,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⑧,及其日中如探汤⑨,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⑩也。
两小儿笑曰:“孰11为汝12多知乎? ”
【注释】
①本文选自《列子·汤问》。②辩斗:辩论,争论。③以:认为。④去:离。⑤日中:正午。⑥及:到。⑦盘盂:盛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⑧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寒冷的意思。⑨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意思是天气很热。汤:热水。⑩决:判断。11孰:谁。12汝:你。
回顾·拓展二
元 日
【唐】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清 明
【唐】杜 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古诗词背诵
七步诗
【三国·魏】曹 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注释】
①持:用来。
②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③漉(lù):过滤。
④菽(shū):豆。这句的意思是说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⑤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⑥釜:锅。
鸟鸣涧
【唐】王 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注释】
①涧:夹在两山间的流水。
②闲:安静。
③时:时而,偶尔。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
①芙蓉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
②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③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④平明:清晨。
⑤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
⑥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壶之中,比喻人的清廉正直。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 甫
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释】
①江畔:江边。
②独步寻花:一个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③溪:小路。
④留连:舍不得离开。
⑤恰恰:形容鸟叫声音和谐动听。
石灰吟
【明】于 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注释】
①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②若:好像。
③等闲:平常。
④清白:指高尚节操。
竹 石
【清】郑 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①任:任凭。
②尔:你。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 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释】
①闻:听说。
②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③漫:随意地,胡乱地。
④青春:指春天的景物。作者想象春季还乡,旅途有宜人景色相伴。
已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
①九州:中国。
②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③恃(shì):依靠。
④喑(yīn):哑。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治毫无生气。
⑤究:终究,毕竟。
⑥抖擞:振作精神。
浣溪沙
【宋】苏 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释】
①浸:泡在水中。
②潇潇:形容雨声。
③子规:布谷鸟。
④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
⑤白发:老年。
⑥唱黄鸡:感到时光的流逝。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 观
水是烟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注释】
①鲍浩然:诗人的朋友。
②水是眼波横: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③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cù)起的眉毛。
④眉眼盈盈处:山与水交汇处。才始:刚刚。若:如果。
❺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园地一日积月累古诗完整篇
杜甫的“绝句”赏析:
赤壁 (唐)杜牧
[译文]
折断的画戟沉没在泥沙中尚未销融,拾起磨洗一番,仍可隐约看见历史的刀光剑影。
倘若东风不来,周瑜怎么能借东风火烧曹操八十万水军而大获全胜呢?
三国大局不定,想必曹操两年后在邺都(今河北临漳县)建造铜雀台广罗天下名姬的时候,东吴美人大乔(孙策夫人)和小乔(周瑜夫人)可能就深锁铜雀,春恨无限了.
[注释]
1.此诗又见李商隐集。赤壁: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周瑜大败曹操处,现湖北赤壁西北长江两岸
2.销:销浊。
3.将:拿起。
4.磨洗:磨光洗净。
5.铜雀:台名,建安十五年(210)由曹操于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建造,因楼顶铸有大铜雀而得名。上居姬妾歌姬,是曹操暮年行乐处。《水经注·浊济水篇》:"邺西三台,中曰铜雀台,高十丈,有层百一间。"二乔:《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乔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乔,瑜纳小乔。裴注引《江表传》曰:"策从容戏瑜曰:'乔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
[作者介绍]
杜牧(公元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祖父杜佑,曾官至宰相。西晋杜预,是他的十六世祖。 他从十五六岁起,博读经史,关心时政。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黄州、 池州、睦州等地刺使,以及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 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因而晚年纵情声色,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
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其诗 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
思想感情:
此诗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感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
画眉鸟 赏析:
【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汉族人,自称庐陵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与柳宗元,韩愈,王安石,曾巩,“三苏”苏轼,苏洵,苏辙合称“唐宋八大家”。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其于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又喜奖掖后进,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创作实绩亦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有《欧阳文忠公文集》。诗歌《踏莎行》。并著作著名的《醉翁亭记》。欧阳修死后葬于开封新郑(今河南新郑),新郑市辛店镇欧阳寺村现有欧阳修陵园,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另今绵阳南郊亦有其祠堂,名曰六一堂。本文选其《朋党论》、《五代史令官传序》、《醉翁亭记》、《秋声赋》、《祭石曼卿文》、《卖油翁》六篇;选其词《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诉衷情(清晨帘幕卷秋霜)》、《踏莎行(候馆残梅)、《生杳子(去年元月时)》、《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蝶恋花(家庭院深深几许)》六首;先其诗《戏答元珍》和《画眉鸟》二首。
欧阳修(自称嗣孙修与状元黄仁颖家谱相吻合)总世系:
一世开闽欧阳氏总始祖欧阳韶员子直孙配王氏无子→二世欧阳幼咸(立宰相欧阳通季子询季孙欧阳幼咸为嗣)→三世吉州剌史欧阳琮→四世温州长史欧阳衍→五世博罗县丞欧阳昌→六世欧阳詹唐进士国子监四门助教→七世唐开成二年进士幕府参军欧阳秬→八世唐末会昌六年进士官韦中令学士欧阳澥→九世潘湖欧厝吉州推官欧阳郴(欧阳澥季子)、迁闽县宝历进士欧阳衮(欧阳澥四子)子进士宰相诗人欧阳迥(炯)孙欧阳琳、欧阳毗(王比)兄弟俱登咸通进士→十世嗣子泉州乡贡进士历官文理院工书南京通判欧阳偃(后唐状元黄仁颖字仁达号潘湖翁嫡子)→十一世欧阳观封梁国公道州判官→十二世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欧阳修。
与2001年1月13日在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钓源村发现的欧阳修自述世系文“先祖为夏禹、勾践,姓氏源浙江湖州”的落款嗣孙修的史实记载相符合,尤其这位北宋大文学家、政治家自述世系源流,道出了欧阳修自身家世详情(即嗣孙修),为中国文史界专家学者研究大文学家欧阳修的祖父欧阳偃,年幼姓黄,因家贫无力攻书,遂赘居潘湖欧厝舅父欧阳郴家为养子的真实身世,大白于天下,提供了有力可靠的史实依据。这篇欧阳修自述世系文,由后人冠题“文忠公谱图序”,收录在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钓源村民保存的清乾隆十五年(公元一七五O年)编撰的《续修安福令欧阳公通谱》中。全文共七六一字,落款为“嘉佑四年(公元一O五九年)己亥四月庚午嗣孙修谨序”。
“文忠公谱图序”以叙述为主,激发议论,笔触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着笔伊始,欧阳修就道出了先祖世系及姓氏源流:“欧阳氏出夏禹之苗裔。自帝少康封庶子于会稽,使守禹祀,传二十余世至允常子曰勾践,是为越王。勾践卒,子王
❻ 小学三年级语文:第13课、古诗二首中的《山行》,怎么注释。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版
3.径:小路。
4.白云权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5.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6.坐:因为。
译文
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
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
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❼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各学段对阅读有哪些具体要求
1-2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3-4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5-6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第一学段(1~2年级)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第二学段(3~4年级)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第三学段(5~6年级)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7)小学语文一至四年级古诗及注释扩展阅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规定:
1、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2、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3、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❽ 关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第十二册语文书所有文言文与古诗的意思与注解
1卜算子·咏梅
一、教材说明
这首词是毛泽东读了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同题词后写的。词的大意是:风雨刚刚把春天送回来,飞舞的雪花又在迎接春天的来到。已经是冰封雪冻最寒冷的时刻,悬崖边上还盛开着俏丽的梅花。梅花虽然美丽,但并不炫耀自己,只是为了向人们报告春天到来的信息。等到百花盛开的时候,她将感到无比欣慰。
陆游的原词是他坚贞不屈的品格的写照。陆游生活在金朝派兵攻打宋朝的时代,面临山河破碎的现实,他力主抗战,然而遭到的却是投降派一次次的打击和排挤。词中那株生在荒郊野外的梅花,在断桥边自开自落,无人理睬,暮色将临,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这显然是陆游不幸遭遇的缩影。陆游虽然饱经摧残,屡遭打击,但矢志不移。他就像那株梅花一样,不想去争艳夺宠,任凭百花的妒忌与排斥,即使粉身碎骨,也不改变坚定的信念和坚贞不屈的品格。
这两首词,虽然写的都是梅花,但由于毛泽东和陆游所处的时代不同,性格不同,经历不同,审美情趣不同,所以词的思想内涵也就明显的不同。这是理解本课的一个难点。
二、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2.了解词的大意,感悟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谦逊的作风。
三、教学建议
1.预习中关于“词牌”的介绍,仅要求学生对这种体裁有一个简单的了解,不要求知之过深,也不必加以发挥,只要知道“卜算子”是一种词牌名即可。教学可以由学生读读背背其他的词导入。
2.高年级诗词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在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根据这一要求,可先让学生自读,做到能正确朗读。然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把课文读熟,大体了解词意。教师可启发学生讲一讲词的大意,对讲错的地方,师生互相补充修正。在读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朗读指导可在学生基本了解词意、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进行。指导的基本方式是: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试读——示范指导——再练读——再试读。还可以创设情境,如展示图片、配上激昂欢快的乐曲等,使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词的朗读与古诗略有不同,同样讲究节奏与韵律,但句与句之间的语气更加连贯,上下阕之间停顿略长一些,注重意境的营造。这首词在语言形式上接近现代汉语,便于朗读时情感的酝酿与抒发。
4.在读、悟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毛泽东笔下梅花的特点——凌寒独放、俏不争春、乐观谦虚来讨论交流,领悟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与开阔的胸襟,从而满含激昂赞叹之情读出梅的风姿,梅的品格。文中附了陆游的词,可让学生对比读一读,体会两首词同样写梅,但给人截然不同的感受。不过,要注意的是,这两首词各赋予梅花不同的思想内涵,不必引导学生比较两首词的高下。
5.“思考·练习”中第二题的意图是,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赞颂的梅花不畏艰难险阻、凌寒独放的品格和不居功自傲的精神。可在学生基本理解词意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充分讲讲自己的看法。必要时教师可参考“教材说明”和“参考资料”作一些指点。
第三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根据词句中“悬崖”“百丈冰”“花枝俏”展开想象,从而加深对梅花品格的理解。学生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画简笔画,教师对学生基本合理的想象要予以肯定。如有必要,教师可搜集一些著名画家为这首词所配的画,但不要以此为标准答案来限制学生。选做题的主要目的是积累。一是通过这首词的学习,激发学生诵读和积累毛泽东诗词的兴趣,有条件的,要鼓励学生尽可能地搜集毛泽东诗词的图文音像资料,做好准备,组织一次毛泽东诗词朗诵、演唱会。二是将陆游的咏梅词背诵下来。
6.对词语的理解,要放入这首词中,联系句子体会。以下解释仅供参考。
百丈冰:形容极度寒冷。
丛中笑:百花盛开时,感到欣慰和高兴。
开无主:无人过问,无人欣赏。
更著:更加受到。
四、参考资料
毛泽东与梅花中国的传统文人视梅花为花中“清客”,并把它与松、竹称为“岁寒三友”。在大自然千姿百态的花卉中,毛泽东最喜爱梅花,他用过的地毯、笔筒、茶杯、烟灰缸、饭碗上均见花枝摇曳的梅花图案。上海宋庆龄故居的梅花地毯就是毛泽东所赠。中国历代咏梅的佳作,毛泽东几乎都阅读并手书过。这种雅致深婉的梅花“情结”,铭刻着一代伟人生活的情趣和人生的追求。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亦工词。曾任镇江、夔州通判等职。他坚决主张抗击金朝统治者的侵扰,因此受到投降派的压制。他一生勤于创作,留下诗词文章很多,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放翁逸稿》《老学庵笔记》等。
10 古诗三首
一、教材说明
本课选编了三首古诗:《长歌行》《七步诗》和《出塞》。
《长歌行》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全诗的大意是:园子里那绿色蔬菜上的露珠,等到太阳一出就晒干了;温暖的春天给万物带来了恩惠,使它们充满了生机,可常常担忧秋天的到来,因为一到秋天,草木枯黄,百花凋零,万物失去了生命的活力;所有的河流都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流回来呢?青少年时期不努力学习,到老了伤心后悔也没有什么用了。前四句通过朝露易逝、花草枯萎和百川归海说明美好时光短暂而易逝,且一去不复返,后一句直抒胸臆,劝诫人们珍惜时光,及早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徒然叹息。
《七步诗》的作者是三国时期的诗人曹植。全诗的大意是: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前两句描述了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生活现象,后一句话锋一转,集中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他显然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
《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出塞”,就是到边防线上去戍守边疆。古代描写军旅生活的诗歌,大都要写到明月,写到边关,明月和边关已经成了戍边将士生活中的两个典型景物。大概守卫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没有时间想家,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孤寂凄清,举头望见那千里与共的明月,低下头不免思念起故乡的亲人来。全诗的大意是:这明月就是秦汉时戍边将士仰望过的明月,这边关就是秦汉时戍边将士守卫的边关,久别亲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边防线上驻守的将士们还没能回到家乡。只要有李广那样的大将戍守边关,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越过阴山南下入侵了。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
二、学习目标
1.学会三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默写《出塞》。
3.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的真挚感情。
三、教学建议
1.学习新课之前,可引导学生举行小小赛诗会,背诵一些曾读过的古诗(包括课内外读的),或创设一些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2.教学本课前,可让学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在自读的基础上,借助课文中的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并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纠正读音,说说诗句的意思。学生对诗歌大意有了基本了解后,再指导边读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然后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每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力求在朗读中表达出这种感情。最后,组织学生背诵、默写。
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可以分几步进行。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诗歌讲了些什么(即大体理解诗意,不是逐字逐句讲析)。比如,“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学生只有知道这句诗讲的是“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长出来的,豆秸怎能如此急迫地去煎熬豆子呢”,才能体会到曹植对同根相煎的悲愤感情。其次,要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重点语句。《长歌行》、《七步诗》都是借物抒情的,对物的描写是为了引出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因此要抓住表达主要意思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些重点诗句,去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三,要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如《出塞》,可引导学生想象,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面对一轮明月,可能会想些什么,从而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第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力求入情入境地读。
4.“思考·练习”第一题要求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和默写《出塞》。三首诗歌的内容、风格不同,朗读时感情处理也应不同。第一首前两句可以用欣喜感激的语气。“衰”是对萧瑟景象的描述,又是对惋惜心情的表达。最后以叹惋、劝勉的口吻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第二首,由于诗人与其谴责对象的特殊关系,因而读起来应委婉又深沉,讽刺之中有提醒和规劝的口吻。第三首则读出悲壮慷慨的气势。在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基础上多读几遍,再让学生练习背诵。默写时,要注意把字写正确,还应注意标点符号。
“思考·练习”的第二题,目的是引导学生在理解一些关键字词的基础上,了解诗句的大意。可先让学生反复读一读诗句,联系上下文思考加点词的意思,有的也可查查字典;然后讲讲对诗句的理解。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必追求统一的答案。因为事实上,古诗的不少诗句是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的。
本题所列的第一句,“布”,此处可解作“分散到各处”;全句可解作:温暖的春天把恩惠分给万物,使万物都有了光辉,充满生机。第二句,“然”,指燃烧,“泣”,指哭泣;全句可解作:豆秸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中哭泣。第三句,“关”,此处指边关,“还”,回家。全句可解作: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还是秦汉时的边关,从遥远的家乡来守卫边关的战士们还不能回到家乡。“秦时明月汉时关”实际上暗含着一个意思:自秦汉修筑边关防胡南下以来,一批又一批的将士被派遣到这里守卫边疆。
5.要注重课外拓展。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搜集与诗、诗人相关的资料。如,搜集有关《七步诗》的传说,读其他边塞诗词、劝学诗,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
四、参考资料
乐府汉代的诗歌体裁。原是汉代朝廷的音乐官署。它的主要任务是采集各地民间诗歌和乐曲。后世把这类民歌或文人模拟的作品也叫做乐府。
曹植(192—232)三国时魏国诗人。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曹操第三子,曹丕弟。作品有《曹子建集》十卷,收诗八十余首,文赋四十余篇。
王昌龄(?—约756)唐代诗人。字少伯,江宁(今南京)人。一说太原人,又说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考取进士,虽升至校书郎,但后来一再被贬,终竟被刺史闾丘晓忌才杀害。存诗一百八十多首,多写边塞和妇女生活。情深意切,语言精练。作品有《王昌龄集》。
龙城飞将“龙城”指卢龙城,在今河北省,汉时属右北平郡。“飞将”指汉代名将李广,以英勇善战闻名。西汉武帝时,封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匈奴人听说以后,称李广是汉朝的飞将军,一连好几年不敢入犯右北平地区。
15 古诗两首
一、教材说明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诗歌开头第一句,表明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但他并不感到恐惧和痛苦。“元知”,即本来就知道,“万事空”的意思是:当人死去后,世上的万事万物对他来说都变得毫不相干,因而用不着牵挂了。这话看来平常,但在全诗中非常重要,他不但表现了诗人豁达的生死观,同时为下面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也就是说,陆游能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唯独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之心至死不渝。“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意思是:我只有一种无法排遣的悲痛,就是没能亲眼看到支离破碎的祖国重新统一。这一句是向儿子们交代他毕生的心事,下一句写对儿子们的嘱托和深切盼望。“王师”指宋朝的军队。“北定”指渡江北伐,平定金兵的进攻。“中原”泛指被金人占领的失地。寥寥数字,既包含诗人热切的盼望,坚定的信念,也寄托着把他呼号一生“北定中原”的心愿和未了的事业要下一代来继承,希望孩儿们努力奋斗,实现遗志,不要忘记你们父亲还在九泉之下等候着北定中原的胜利消息。全诗字句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义兵败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平息。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诗歌以“剑外忽传收蓟北”为发端,直接叙写喜讯。蓟北乃是安史叛军的老巢,收复蓟北,标志安史叛军的崩溃,破碎的山河重新统一。这对于多年漂泊“剑南”急于结束流落返回故乡的诗人来说,确是天大的喜讯,诗人通过写他的泪如泉涌、洒满衣襟的样子反映他那种悲喜交集的心情。诗的第二联,诗人的那种惊喜之情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带着欣喜的热泪,回看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他们昔日的愁云早已驱散,正沉浸在欢乐之中,亲人的喜悦是对诗人最大的安慰,他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随手胡乱地收拾诗书,再也无心伏案读书。这对于一位原是读书破万卷的人来说,是一种极为反常的举动,这种反常的描写,恰当地把诗人大喜欲狂的心态逼真地表现出来。“喜欲狂”既是上面初闻惊喜的结果,又是下面由惊喜而引发展望的原因。因“喜欲狂”故而纵酒放歌,遂生青春作伴、乘舟返乡的遐想,于是诗篇便有了第三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人把内心的狂喜之情,作了进一步的渲染与升华。尾联是想象中的具体还乡路线,“巴峡”是出发之地,“巫峡”是必经之处,“襄阳”和“洛阳”是诗人的原籍和故乡。这一句准确地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二、学习目标
1.学会四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乃翁、涕泪、巫峡、洛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默写《示儿》。
3.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建议
1.有条件的地方,可布置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陆游、杜甫的资料,了解他们生活年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他爱国诗篇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
2.教学《示儿》,教师可从陆游临终遗愿导入课题,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体会这位爱国诗人遗嘱的感人之深。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先让学生说说课前收集的资料,了解安史之乱带来的战乱之苦。在这个基础上来读课文,对杜甫的“喜欲狂”可能会有更深切的体会。
3.教学这两首诗,还是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可让学生参看注释并联系上下文先大体了解诗歌的意思,然后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讲讲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例如《示儿》,可让学生先说说,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诗句、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从“悲”字学生可能体会到诗人临终不见九州同的悲伤;从后一句中可能体会到诗人对收复失地寄予的无限希望。再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让学生说一说,杜甫高兴的原因是什么,从哪些诗句和词语中看出杜甫的高兴。
4.这两首诗明白如话,却感情饱满深厚,都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情感,这一点要引导学生体会到。陆游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真挚的爱国情感啊!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之所以那样激动、欢喜,不仅仅是自己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教学时,可在学完两首诗后,引导学生讨论“思考·练习”第三题,让他们体会悲之切和喜之狂表达了相同的爱国之情。如果有可能,可让学生补充朗读几首两位诗人的其他爱国诗篇,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一)》,杜甫的《归雁》和《月夜》,进一步体会他们的爱国情思。
5.“思考·练习”第二题是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并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展开联想,以体现本组“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的训练项目。
第一句,“但”,只;“悲”,悲伤;“九州同”,中国的统一。全句的意思是:我本来知道人一死就什么都不知道了,只是不能看见祖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第二句,“妻子”,夫人和孩子;“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全句的意思是:再看看夫人和孩子,他们的忧愁不知哪里去了;我胡乱地把诗稿和书籍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至于“想到了什么”,可放手让学生讲自己的联想,切不可提供什么标准答案。
四、参考资料
陆游一生创作诗歌很多,
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他的诗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示儿》这首诗堪称陆游诗中掷地有声的压卷之作。胡应麟谓此诗“忠愤之气,落落二十八字间”。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他比李白小十一岁,两人友谊深厚,创作成就各有千秋,难分伯仲,中国文坛上称为“李杜”,一为“诗仙”,一为“诗圣”。杜甫一生写了许多诗,流传至今一千五百余首。他的诗宛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生活,不但内容丰富,而且洋溢着爱祖国、爱人民的崇高精神,被推崇为“诗史”。在创作方法和技巧方面,杜甫不愧为全能的诗歌艺术家,各种体裁都有佳作,表现方法丰富多彩,风格深沉,旋律悲壮,特别是在语言的提炼和运用上,堪称一代宗师,为我国的诗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脍炙人口的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等。
安史之乱公元755年,安禄山趁唐朝政治腐败,在范阳发动叛乱。叛军南下攻占洛阳、长安。唐朝用大将郭子仪等率军平叛。后来,安禄山的部将史思明又起兵反唐。直至763年,唐朝才打败叛军。
25 古代寓言两则
一、教材说明
本课选编了两则古代寓言。这两则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
《矛与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则借一个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讥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两则寓言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这种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别简练却又不失形象生动,托寓的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颇能让人体味到某种含蓄和幽默。《矛与盾》全文仅四句话,分两层意思,前两句讲这个人如何夸耀他的盾和矛,后两句写他如何被人问住,无言以答。《郑人买履》也分两层,先陈述这个人从量尺码准备买鞋到后来“遂不得履”的全过程;然后用简单的对话点明他没买到鞋的原因。前后两部分的内在联系都很紧密。两则寓言都没有作者的任何评论,而用对话作为点睛之笔,用人物自己的话来点明寓意,给读者留出思考的余地。
除了继续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外,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是学习本课的难点。而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可作为教学的重点。
选编这两则寓言的意图是,在第十一册初步接触文言文的基础上,继续读一点文言文,为初中学习打一点基础;同时,引导学生从这两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二、学习目标
1.学会七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三、教学建议
1.这两则寓言是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很多不同,然而有注释可供借助,
小学生读起来就容易多了,加上在第十一册已接触过文言文,学生多少有了一些经验。因此,和现代文的教学一样,仍应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们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不要讲语法知识。教材中的注释,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句,还可让学生从中逐步体会古今词义、表达方法的不同。要启发学生善于充分利用,但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注释。
2.本课教学安排两课时,每课时可以集中学习一则寓言。两则寓言除具体内容不相同外,有许多相同之处。现以《矛与盾》为例,建议如下教学步骤:首先,教师范读,让学生借助注释试读课文,力求了解句子的意思;接着,指导朗读,把句子读正确,读流利,在反复读文中进一步感悟句子的意思;而后,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练习讲寓言故事;最后,讨论、理解寓意,并联系实际谈谈感受。
3.指导朗读和背诵是教学重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读古文的经验。现在的学生阅读古文的障碍在于古文词语、句式运用与现代文存在差别。这种障碍的消除,对小学生来说,不能讲古汉语的词法、句法。主要方法是:首先让学生参考注释揣摩句子的大意,然后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悟句子以至全文的意思。在学生练习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两则寓言的朗读,除了须正确停顿、突出重音外,还应注意语气和节奏。
矛与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其中,前面部分,那人吹嘘自己的盾和矛的两句话,要适当突出对应的部分,语气语调比较张扬;后面部分“其人弗能应也”则语气改缓变沉,与之形成对照。“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应读出问句的语气(尾音稍上扬)。还可以设想是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的不同语气、节奏:年轻气盛者问得俏皮一些,稍快些;年老或斯文些的人问得舒缓些……都可表现一定的幽默感。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4.“思考·练习”第二题“读一读,说说句子的意思。”此题目的在于将文中较难的句子列出来重点理解。引导关注文言文的词句运用特点,领悟用现代汉语表达文言句子意思的方法。做这一练习,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注释理解句意并结合指导朗读进行,也可以安排在读好课文、理解寓意之后进行。但无论在什么时候进行这项练习,都宜采用整体感悟、通句揣摩的方法。千万不要讲文言虚词、实词及句式的知识。以下是列出的五个句子的大意,供参考。
(1)“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意思是:我的盾(非常,很,特别)坚固(结实),没有什么东西能穿透(它)。或:我的盾坚固得很,什么东西都穿不透。
(2)“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意思是:我的矛(特别,非常,很)锋利,对于物体(东西)没有不能穿透的。或:我的矛锋利得很,什么东西都穿得透。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意思是: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么样?或:用您自己的矛戳您自己的盾,会怎么样呢?
(4)“至之市而忘操之。”意思是:等到到集市上去的时候,却忘了拿尺码。
(5)“何不试之以足?”意思是: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鞋呢?
5.“思考·练习”第三题,意思是通过“用自己的话说说那个卖矛又卖盾的人和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哪里”,理解寓言的寓意,受到启发和教育。感悟寓言的寓意,关键在于熟悉寓言讲的故事。所以,进行这一步教学,应安排在指导学生熟读课文之后,先让学生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讲讲寓言故事,然后组织讨论:寓言中人物说话、办事可笑在哪里,为什么可笑,从中悟到了什么道理。为使人人参与思考,可先小组交谈,再全班讨论。学生感悟不准、不到之处,教师要作适当引导、点拨。
6.课后选做题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从学习寓言的感悟和所受到的启发想开去,举出生活中遇到的这类现象,学以致用。这一环节很重要,因为只有能辨识生活中的类似现象,才算是真正的理解,也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7.本课生字大多数都可以通过与学过的字比较,来识记字形,区别字义,练习书写,例如,矛—予、誉—誊、履—复。
四、参考资料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前233)即韩非。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当时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学生。韩非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秦始皇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因受李斯的谗害,被杀于秦。他的著作后人称作《韩非子》,现存55篇。他反对以血统为中心的等级制度,提倡“贵族”“民萌”(氓)平等;反对“用人唯亲”,提倡“用人唯贤”;反对儒家的“礼治”,提倡“法治”;同时还提出“术”(君主驾驭臣民的手段)和“势”(君主的权力)来和“法”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