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六年级上册语文鄂教版寒假作业答案。
不知道,跟你的是不是抄一样的。
一. 伶俐 徘徊 痕迹 炽热 诅咒 充沛 巡逻 匮乏
二.偃旗息鼓 不遗余力 前赴后继 生机勃勃 兴旺发达 繁荣昌盛
三.
四.胆小如鼠(胆大包天) 视死如归(贪生怕死)
苟且偷生(视死如归) 重整旗鼓(偃旗息鼓)
聚精会神(心不在焉) 轻描淡写(浓墨重彩)
千言万语(三言两语) 荡然无存(完好无损)
加分哟
在社会上,要学会自我保护,来听听我自我保护的故事吧!
片段1:
去年暑假的一天,我独自在家。一个人按响了门铃,我从门眼里一看,是一位我不认识的叔叔。“叔叔你有什么事。”我问。叔叔回答道:“我是你爸爸的大学同学。”我心想:先问问几个简单的问题。我就问:“我爸干什么,做什么,几岁了?”“你爸爸叫董纪忠,在防疫站工作”叔叔说,“你爸爸几岁了我忘了。问题我都回答了,可以开门了吧!”“不行,我再问你,我门家有没有买汽车?”“你别问了,我只知道这么多。”我发现这个人有点象骗子。便说:“我打个电话给我爸爸,问问是不是今天有他的大学同学要来。”“好。”嘴上这么说,可我打电话出来,这位叔叔已经溜走了,真的是一位骗子。
片段2:
前年的一天,我一个人乘车回家。在路上,突然出现了一个阿姨,她对我说:“小朋友,你饿了还是渴了?”我对阿姨说:“阿姨我不饿也不渴。”我又说:“阿姨我又不认识你,你为什么要给我吃的和喝的。”“因为我是你姑姑啊!”“你别骗我了,我只有一个姑姑,在高新区。”“我真的是你姑姑在你爸爸小的时候,你爷爷带我、你姑姑和你爸爸一起出去玩。我走丢了,他们都以为我死了,但是我没有死,被好心人收养了。” “我知道你是骗子,我爸爸从来没有给我讲过。你再拦我,我可要报警了。”“好,好,我走,我马上走。”没想到我一说报警就溜了,这招还真灵。
片段3:
这件事也在前年的一天,我也是自己回家。我刚下45路,一位阿姨跑到我面前,对我说:“我送你回家吧,小妹妹,”我对那位阿姨说:“谢谢,不用了我自己回家就可以了。”“我送你回家好了,车子上还有很多吃的和喝的”“阿姨真的不用了,我家就住在前面。”“我送你回家了呀,省的你再走了。”“我又不认识你为什么要乘你的车。我知道了,你是骗子,我要报警了。”因为有了上一次的经验,我就不着么怕了。眨眼间,骗子又溜走了。我又成功的逃过一劫。
这3个故事都是我亲身体验的。我发现苏州的骗子很多,要加强保护自己的意识。
2 父母给予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在有限的生命里,我们应该学会自我保护和生存的本领,珍惜宝贵的生命。
我曾经在一则新闻里看到过如此一件事情:一个大约是7岁的小女孩,在一次放学的途中,遇到了一个陌生的叔叔。那位叔叔在小女孩正在校门口时,一把抓住小女孩的手,对她说:“小妹妹,你别怕,我是你父亲的同事啊,今天他不在,特意吩咐我去接你啊。你不认得我了么,我是小李叔叔啊!”那个小女孩一开始很惊慌,但后来听了这个叔叔这番话,心情平复了下来,便随叔叔一起走了。他们到了一个小卖部的时候,那个叔叔买了一包糖和一瓶可乐给小女孩,小女孩开心极了,捧起可乐就喝。谁知道,小女孩喝完以后,却昏倒了,那是因为那个叔叔在可乐里下了药。那个叔叔不是小女孩爸爸的同事么?不是的,这只是骗子的一种手段来的,骗子都靠先打好关系然后再下手。
在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骗子。在我们的环境中,也常常遇到这样的人,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记得有一次,在上完奥英课回来的时候,我被一个阿姨挡住了道路,那个阿姨说:“小妹妹,你不认得我么?我是你父亲的同事啊。”我看到这个阿姨,觉得并不面熟,心想,可能是骗子,便试探他:“对哦,我爸爸运一批货今天要去北京哦。”“对啊,对啊。”那个阿姨说。这时,我更加肯定这个人是骗子,因为我爸爸不是运货的。情急之下,我便对她说:“哎呀,阿姨,你看,我妈妈来了,我们一起喝杯东西聊聊天!”说完,我便指了指身旁的一个妇女。霎时间,那个阿姨便在不知不觉中溜走了。
我们要珍视生命,就要学会生存,学会自我保护。遇到危险,我们要学会自我保护,用智慧战胜坏人! 3由“学会自我保护”这四个字我想到: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我们要珍视生命,就要学会生存,学会自我保护。
我在网上曾看见一个故事:记得一个星期四的下午,放学后“我”高高兴兴地往家里走去。当“我”走到居委会时,看到前面在修路,于是“我”绕道而行,从另外一条小路走回家。
走着走着,忽然听见一个声音:“小妹妹,你放学啦?”“我”抬头一看,一位陌生的中年男子出现在“我”的面前。“嗯,放学了。”“我”随口回了一句。“我是你爸爸的同事,你不认识我了吗?”陌生人笑眯眯地对“我”说。“我”抬头看了看他,心里在回忆那些我见过的爸爸的同事,“我这有几粒好吃的糖给你吃。”说完他拉住“我”的手,拿出几粒糖给我。“我”心里在想,这个人“我”没见过呀,他是认错人还是……。“我”灵机一动问道:“你也是开卡车的吗?我爸爸今天开车去哪了?”“对!对!你爸爸开车出去了,叫我来接你”。说完陌生人剥了一粒糖,想往“我”嘴里塞。“是坏人,我爸爸根本不是开车的。”“我”心里一下子紧张起来,怎么办?平时在电视中和报刊杂志上看到过不少坏人骗小孩的案件,今天被“我”遇见了,怎么办?他手里的糖肯定有问题,“我”决不能吃。“我是不吃糖的,难道我爸爸没和你说过吗?”“我”急中生智地说,“噢,我忘了。”陌生人无奈地把糖放进袋里,“我带你去见你爸爸。”他拉着我的手说道。“我”慢吞吞地走着,大脑却在高速运转着,平时爸 爸妈妈教过我很多自救自护的方法,杂志上也有好多这方面的文章。对了,我有办法了。“每次去爸爸那里,我都会帮爸爸买包烟的,我们去小店买好烟就去爸爸那儿。”“我”笑嘻嘻地对陌生人说,“那好吧,要快点,你爸爸在等你。”看着他那自以为是的样子,“我”不禁暗暗在笑:你上当了。陌生人拉着我的手来到小店,这时,“我”指着远处迎面而来的男子说道:“爸爸,你怎么回来了。”一旁的陌生人脸一下子紧张起来,紧紧拉着我的手也突然松开了。“我”对陌生人说:“爸爸回来了,我们过去吧!”“不、 不,我有事先走了。”只见他惊慌失措地说道,然后往后面跑去,一眨眼就不见了踪影。
这件事告诉我一个道理,不要吃陌生人的食物,当遇见坏人时,要保持冷静,
正确运用自己的智慧与坏人周旋,以做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叁』 鄂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有哪些作文
一直以来,我心中总有一个梦想:希望能够拥有一对翅膀——轻盈地飞翔,飞向神秘的宇宙,探索其中的奥秘,探访一个又一个的星球,看看有没有能让人类安家的除地球以外的地方……\x09\x09
幻想中,屋里突然刮起一阵大风,我感觉有点不对劲,似乎后背上有什么东西.我扭头一看,哇!我长出了一对翅膀,一对闪着亮光、雪白的翅膀!我使劲掐了掐自己的大腿,哎呀!好疼啊!这一切居然是真的!我终于可以实现我的飞翔梦了!\x09\x09
我迫不及待地耸了耸肩膀,便轻巧地脱离了地面——我真的可以飞了!赶紧抓住这绝好的机会,立马打开窗子,轻耸双肩,挥动翅膀,猛地一跃,腾空而起,飞上了蓝蓝的天空,开始了我的飞翔之旅……\x09\x09
我轻轻地扇动翅膀,冲出大气层,在神秘的宇宙飞翔,眼前的景象真是我迷恋:太阳、地球、月亮,都放出耀眼的光芒,神秘的宇宙中,飘散着无数星星般的“白点”,密密麻麻,层层叠叠.我飞向“白点”,发现所有的“白点”原来都是那么巨大的天体太令人惊讶了.我想,这么多巨大的天体中一定有能让人类安家的地方,我顾不得欣赏神奇的美景,我要找的我梦中的地方!\x09\x09
洁白而轻盈的翅膀扇动着,我继续飞翔.突然,我眼前一亮,前方的那个星球好熟悉呀——蓝蓝的、晶莹剔透,蓝宝石般美丽……它莫不是另一个地球!我加快速度,飞到“现场”,轻轻地收起翅膀,站在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星球上,我深深地呼吸了一口久违了的新鲜空气.没想到这里的景色如此美丽,就像一个妙龄少女战在面前:她拥有美丽的长发——流水,细嫩的皮肤——土地,穿着美丽的衣衫——森林,她身边散发着迷人的气息——空气……她美丽的衣衫最令人着迷:高大的树木上长着五彩缤纷的叶子如同锦缎长裙;树上结满了熠熠闪光的果子如同缀在长裙上的珍珠;稀奇古怪、争奇斗艳的花儿形态各异如同长裙上的花边,珍珠形、皇冠形、云朵形、爱心形……让人目不暇接.这里的一切都昭示着我,这个陌生而又熟悉的星球将是我们人类的第二个家园,她正张开双臂欢迎我们的到来.我要火速飞回地球,将这一特大喜讯告诉所有的人.\x09\x09
我轻耸双肩,挥动翅膀,猛地一跃,腾空而起……却从床上滚到了地上,原来我做了一个飞翔的梦.我爬起来,重新躺在床上,轻轻地抚摸我的肩头,仿佛真的生出了一对翅膀,这是一对无形的翅膀,也许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在不久的将来,这对无形的翅膀将实现我真正意义上的“飞翔”!
『肆』 语文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至四单元容易写错的字
教材分析:
《海的颜色》是一篇说明文,通过对四处海洋不同颜色的描写,说明了海的颜色其实也富有变化,并用自已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对大多数人认为是正确的命题,也可以通过实际观察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文章以“海的颜色” 为题,并以此为线布局谋篇,全文结构严谨,首尾照应,读来条理清晰,真实可信。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理解“湛蓝”、“肃然起敬”、“汗毛倒竖”、“心醉”等词语。
2、朗读课文,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句子,了解海洋颜色富于变化,感受大自然的神秘。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海洋颜色富于变化的知识。
教学难点:
结合精彩句段,引导学生发现表达特点,领悟不同表达方法的不同效果,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以“疑” 促学。
师:同学们,你们有谁见过海吗?跟大家说说你见过的海是怎样的?
生1:我见过的海是一望无际的。
生2:我在电视上看到的海是蓝色的。
生3:我在海南见到的海非常平静、温柔。
生4:我还见过波涛汹涌的海。
……
师:大家在感受海的变化时,是否留意过海的颜色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王蒙,一块去感受一下海的颜色吧!一起读读课题。(师板书)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1、学生自由读文。
2、小老师教学生字词。
3、指名分段读文。
4、说说课文围绕“海的颜色”写了哪些内容。
5、给文章分段。
第一段(1—3自然段)作者对“大海的颜色是蓝的”这一命题提出了自己的质疑。
第二段(4—8自然段)采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了渤海、西沙群岛、意大利西西里岛及摩纳哥的海不同的颜色和给作者带来的不同感受。
第三段(9自然段)无论海是什么颜色,海水都是无色透明的。
三、学习第一部分。
1、请大家一起读一读课文前两个自然段,你有什么问题或想法?
生:为什么作者估计多数人认为海是蓝色呢?
师:谁知道为什么吗?
生:我听爸爸给我讲过,好像是因为太阳光折射形成的。
师:你真棒,知道的可真多!我们来看大屏幕。
师讲解:因为海水的颜色主要是由海水的光学性质,即海水对太阳光线的吸收、反射和散射造成的。我们都知道: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复合而成,七色光波长长短不一,从红光到紫光,波长由长渐短。其中波长长的红光、橙光、黄光穿透能力强,最易被水分子吸收;波长较短的蓝光、紫光穿透能力弱,遇到纯净海水时,最易被散射和反射。又由于人的眼睛对紫光很不敏感,往往视而不见,而对蓝光比较敏感,。于是,我们所见到的海洋就呈现出一片蔚蓝色或深蓝色了。)
师:所以作者说:“估计多数人会回答:蓝的。”
师:还有少数人会怎样回答呢?
生:还有少数人不一定会回答是蓝色。
师:是啊,作者就对海是蓝色提出了置疑。
2、(小黑板出示第三自然段的内容。)
师:谁来问一问?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生:什么蓝?怎样的蓝?一定是蓝色吗?
师:作者也和你们一样有这么多疑问。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生:什么蓝?怎样的蓝?一定是蓝色吗?
3、齐读课文1—3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文1—3自然段。
2、师:海到底是什么颜色呢?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探究探究吧!
二、以“导” 促学。
1、请翻开课本65页,自己读一读课文,去感受一下作者观察到的海的颜色吧!
(生自读课文。)
2、那课文到底给我们介绍了哪些地方的海的颜色呢?
生:课文给我们介绍了渤海、西沙群岛、意大利西西里岛和摩纳哥的海的颜色。
3、请大家再默读课文4——8自然段,边读边勾画写这四处海的颜色的词句。看看哪里的海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简单写一写你的感受。
(生默读课文4——8自然段,边读边勾画写这四处海的颜色的词句,并在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师巡视指导)
4、老师发现很多同学读书都非常认真,而且还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与见解。现在把你的感受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并试着填一填课本68页的这张表格。
师:谁先来说说,哪里的海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注意:起来交流的同学要求先说哪里的海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再读一读你感受深刻的句子;然后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
生1:渤海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读第4自然段。)渤海平时基本上是草绿色,阴雨天又是灰蒙蒙的,浅海处还是黄褐色,真是变幻莫测。
师:多么神奇的渤海呀!它的颜色居然还会变呢!对于渤海的颜色谁还有自己不同的感受吗?
生2:阴雨天海天相接,仿佛天与海连为一体,那是多么壮观哪!
师:此时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海,海天一色。
生3:风浪特别大时,上面是白色浪花,下面是黄褐色的海。色彩那么分明,多么惹人喜爱。
师:多么亲切、自然的颜色啊!
师:渤海的颜色真是千变万化!为什么浅海处是黄褐色呢?课文是怎么写的?(教师引读:因为……因为……因为……因为……)
师:现在请四位同学读一读写渤海这四种情况下颜色变化的句子。
(指名四位同学分别读渤海四种不同情况下,不同颜色的句子。)
师:此时此刻你还会说海是蓝色的吗?
生:不会。
师:难怪作者会说“例如在渤海湾,我就没有获得过蓝海的感受”。那渤海到底给作者怎样的感受呢?
生:渤海的颜色令人觉得温暖,亲切,随和,让人愿意接近。
师:为什么渤海的颜色会令作者觉得温暖,亲切,随和呢?
生1:因为“草绿色”是大自然的颜色,让人觉得亲切。
生2:因为浅海处是黄褐色,黄褐色让人觉得温暖。
……
师:是啊,渤海不仅颜色令人觉得温暖,亲切,还有那里沿岸的水比较浅,适合爱海的人玩耍、嬉戏,所以让人觉得随和,愿意接近。谁再来读一读课文第5自然段?
(指名学生读。)
师:“渤海那么温暖,亲切,随和,就像亲人抚摸着我们,就像朋友等待着我们,让人愿意接近”。女生一起读一读。
(女生齐读第5自然段。)
5、我们接着交流,还有哪里的海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呢?
生1:西沙群岛的海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读笫6自然段。)西沙群岛的海是深深的湛蓝色,海面上的军舰令我向往。
生2:阳光洒在西沙群岛的海上,金灿灿的,真美!
师:“湛蓝”是怎样的蓝?“肃然起敬”是什么意思?
生1:“湛蓝” 是深蓝色。
生2:“肃然起敬” 是流露出十分恭敬、钦佩的神情。
师:为什么这湛蓝色的西沙群岛会令人肃然起敬呢?
生1:那里有我国的边防战士驻守边疆,保卫祖国。
生2:海面上有海军战士驾驶军舰巡逻。
师:大家知道的真多!你们还知道吗:西沙群岛是我国龙卷风最常发生的海区。由于自然环境恶劣,群岛上没有定居的居民。有报道说:“在西沙群岛生活,连狗都会发疯。”但就是在这里,长年驻守着我国的海军和边防武警官兵。食物淡水紧缺、各种物资匮乏,战士们常说在西沙活着就是光荣,生存就是工作。他们在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条件下,忠诚地履行着保卫国家主权、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天职。你们能想象一下西沙群岛的战士们的生活吗?
生1:我看到一个战士在海边站岗放哨,四周荒无人烟,只有一条狗与他作伴。
生2:我看到战士们缺吃少穿,生活用品又运不过去,战士们的生活非常艰难。
生3:我看到过年了,战士们思念亲人,但又不能与亲人团聚,只有用书信来缓解相思之苦。
……
师:这一切怎能不令人肃然起敬呢?
师:哪位同学愿意读一读第六自然段?(指名读。)
师:男生一起读。
6、师:西西里岛和摩纳哥的海又给你怎样的感受呢?
(学生读一读,简单谈谈体会,并依交流顺序完成表格的填写。)
师:请大家读读这个句子,感受一下这个句子在表达上有怎样的特点。
(小黑板出示句子:只是游到深处的时候,往下一看,一片漆黑,漆黑中似乎有几根乱草在水中浮动,不由得让人汗毛倒竖。)
生:作者看到的景色让他感到害怕。
师:哪是作者看到的?哪是他的心理感受?
生:“一片漆黑,漆黑中似乎有几根乱草在水中浮动” 是作者看到的;“让人汗毛倒竖” 是作者的感受。
师:女生读前半截作者看到的,男生读后半截作者的感受。
师:谁来读读这个句子?(指名读。)
师:再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齐读。)
三、以“学” 促学。
师:感受了这四处海的颜色,再请大家回过头读读课文开头的三个自然段(齐读1——3自然段),你想说点什么?
生:海不一定是蓝色,就算是蓝色也不尽相同。
师:所以说“海的颜色是富于变化的。”(板书:富于变化)
师:生活中,我们也要像作者一样,做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即使大多数人认为正确的东西,我们也不能人云亦云,而应通过实际观察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板书: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师:此时,老师想问一下:你还知道哪些颜色的海?
生1:我知道我国的黄海,是泥沙染成的。
生2:亚非的红海就是水中死亡的水藻呈红褐色造成的。
生3:俄罗斯北部的白海呈白色,就是因为那里常年积雪的原因等
……
师:你们知道吗?海水的颜色除了由海水的光学性质决定外,还与水中的悬浮物质,海水的深度,云层等因素有关。但是,不管海是什么颜色的,用手捧起海水来,却都是无色透明的,似乎这个海那个海与湖泊与江河并无区别,都是水嘛。不过,就是水,也可以美得让人陶醉!谁来读读这个句子?
(小黑板出示句子:溶化了的盐也是没有颜色的,浪花又都这么白,白得叫人心醉。)
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个句子吧。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
师:你能仿照这两个句子的表达特点,写写你身边的人或物吗?
生1:(看着他骑着自行车那潇洒自如的样子),叫人(真羡慕)。
生2:(天上的星星一眨一眨的,布满星星的夜空),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生3:(看到妈妈脸上终于露出灿烂的笑容),让人(总算是放心了)。
……
四、以“学” 促读。
师:今天,我们随作者一起感受了大海的颜色,大自然是多么神奇啊!如果大家有兴趣,请课外阅读白克的《漫谈海的颜色》。
板书设计:
渤海 草绿色 温暖 亲切 随和
西沙群岛 湛蓝色 神秘伟大 令人肃然起敬
10、海的颜色
西西里岛 天蓝色 晶莹明亮
摩纳哥 天蓝 颜色深
作业设计:
一、比一比,再组词。
戴( ) 褐( ) 溶( ) 渤( )
带( ) 喝( ) 融( ) 勃( )
二、照样子,写词语。
灰蒙蒙
硬( ) 笑( ) 亮( ) 黄( )
急( ) 乐( ) 黑( ) 红( )
三、按要求写句子。
1、不论在大连、北戴河还是烟台,我看到的海基本上是草绿色的。(用关联词写句子)
2、渤海的颜色令人觉得温暖,亲切,随和,让人愿意接近。(在句中加上合适的关联词)
11、囚蚁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以生动、富于童趣的语言记叙了作者的一件童年往事:童年时曾经认为世界上所有的动物都可以由人来饲养,由于喜爱蚂蚁,便开始了饲养蚂蚁的尝试,没想到第一次饲养导致了蚂蚁的丧命,第二次饲养以蚂蚁的全部逃走而告终,从而促使作者明白了“自由可贵”的道理。从文章的字里行间里流露出兄妹俩浓厚的好奇心,使我们感受到童年时代的纯真和感悟生命真谛的美好。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理解“饲养”、“突发奇想”、“兴致勃勃”、“惊慌不安”、“无所不能”、“平心静气”、“威风凛凛”、“安乐窝”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收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3、引导学生感受孩提时代的纯真与美好,深刻感悟“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为可贵”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作者与妹妹第二次饲养蚂蚁的过程。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作者孩提时代的纯真与美好。深刻感悟“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为可贵”这句话的道理。
学情分析:
情感是深度语文的精神支柱,离开了情感,语文教学就无法以走向深处。对于只有十一二岁的孩子来说,让他们真正明白“自由”的含义,正确理解“自由”的意义是很困难的。因此整堂课应尽量淡化理性的自由,把重点放在体会作者孩提时代的纯真与美好上,让学生们感受小兄妹俩的天真可爱和从养蚂蚁的过程中获得的快乐。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抓住题眼,导入新课。
1、师板书“囚”字,指名读,齐读。看着这个“囚”字,产生了什么联想?
2、补充板书“蚁”字,齐读课题,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教师梳理问题)
过渡:看来,同学们的问题都围绕着“囚”字展开。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文本,走进作家
赵丽宏纯真的孩提时代,跟随他在“囚蚁”的经历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吧!
二、初读,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1、自由读文,学习生字词,说说课文的大致内容。
2、默读课文,说说“我”和妹妹为什么想养蚂蚁,两次养蚂蚁的结果如何?作者的感受
又是什么。
3、给文章分段。
第一段(1自然段)作者囚蚁的原因。
第二段(2—4自然段)我与妹妹第一次囚蚁的经过和结果。
第三段(5—7自然段)我与妹妹第二次囚蚁的经过和结果,并从中悟出了道理。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
2、作者囚蚁的原因是什么?
(1、作者“童年时曾经认为世界上所有的动物都可以由人来饲养”,而且“都可以从小养到大”。。2、对地上的蚂蚁特别有好感。)
3、指导朗读。
四、学习课文2—4自然段。
1、默读这一部分,边读边思考:从哪里强烈的感受到“囚”?把句子勾画下来,并将自
己的感受批注旁边。
2、交流预设:
“有盖的瓶子……旋紧瓶盖”
引导:我和妹妹“旋紧瓶盖”的这个小动作对于这15只蚂蚁来说意味着什么?(生自由
说),难怪它们——
“不停地、急急忙忙、来回走动、惊惶不安、奔跑”你从这些词语体会到什么?它们肯
定在用它们的语言大声叫喊,它们会喊——(生补白)
过渡:可惜蚂蚁的“呐喊”作者听不见——(学生接读第四段)
第二课时
一、课文回顾 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一定记得上节课那对养蚂蚁的小兄妹吧!他们找来玻璃瓶饲养了15只蚂蚁。可第二天早上全死了。谁记得原因?
板书: “旋紧 死”
2、后来兄妹俩决定为蚂蚁再做一个新居。为什么蚂蚁已经死过一次了,他们还要再次养蚂蚁呢 ?
(预设:因为他们喜欢蚂蚁,没想到玻璃瓶里没有空气蚂蚁会被闷死了。而且他们认
为所有的动物都能养大,就想把蚂蚁养得比蟋蟀和蝈蝈还要大,第一次失败了,希望第二次能成功。)
3、正是这样。他们怀着对蚂蚁无比的喜爱和美好的期待,决定为蚂蚁再造一个新居。这节课,让我们走到兄妹俩身边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吧!
二、精心研读 理解感悟。
1、请大家翻开书70页,默读课文的五、六自然段,这次给蚂蚁做新居,兄妹俩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画出有关内容细细体会。可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此时可以渗透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感悟的学法指导)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这一次给蚂蚁做新居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说说。
(预设)
(1)火柴盒(扎小洞眼的火柴盒)
生:(读句子:我找来一只火柴盒子,准备为蚂蚁们做一个新居。怕它们再闷死,我命令妹妹用大头针在火柴盒上扎出一些小洞眼,用来透气。)第一次蚂蚁就是因为不透气被闷死了,他们想火柴盒上扎了小洞眼,蚂蚁们就能透气了。我从“怕它们再闷死”体会到作者很喜欢蚂蚁,不想它们被闷死。
师:对!扎洞眼的方法真好!既然爱小蚂蚁,就不能让它们闷死。板书:扎
谁愿意来读读这句!
生:读句子。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看到了一个细心的小男孩。
师:还有谁想说说?
生:我从命令这个词中感受到哥哥对这件事非常重视,一定要让蚂蚁们透气。
师:都命令妹妹了,可见这是件大事。经过第一次的失败,怎能让闷死的事件重演呢!
谁来读读哥哥的决心!
生:读句子。
师:你的朗读使我相信蚂蚁们决不会再闷死了。严实的火柴盒扎上小针眼立刻变成了一个既透气又通风新家,这对兄妹真行!男同学一起来读一读?
师:从扎小洞眼我们体会出小兄妹对蚂蚁们的关心呵护,谁再接着说?
(2)剪碎稻草
生: (读课文中的句子:当时已是深秋,天气有些冷,于是妹妹又有新的担忧:“火柴盒里很冷,小蚂蚁要冻死的!”对,想办法吧。在妹妹的眼里,我这个比她大一岁的哥哥是无所不能的。我果然想出办法来:从保暖用的草窝里抽出几根稻草,用剪刀将稻草剪碎后装到火柴盒里,这样,我们的蚂蚁客人就有了一个又透气又暖和的新居了。)我从妹妹新的担忧中体会到妹妹又怕蚂蚁们冻死,很着急!
师:她不愿蚂蚁们冻死,谁读读这句。
我仿佛看到了妹妹担忧的表情,真可怜呀!这么冷的天气,蚂蚁们怎么过啊!谁再来读读妹妹担忧的句子。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深切的感受到妹妹对蚂蚁的关心。女同学一起来读读吧!
你可以看图也可以结合课文想象当时的情景,你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生1:读“我果然想出办法来:从保暖用的草窝里抽出几根稻草,用剪刀将稻草剪碎后装到火柴盒里,这样,我们的蚂蚁客人就有了一个又透气又暖和的新居了。”我从作者从保暖用的草窝里抽出几根稻草觉得兄妹俩很爱蚂蚁,他们把自己保暖用的稻草抽出来给蚂蚁取暖,简直就把小蚂蚁当亲人了。
生2:我从“蚂蚁客人”中的“客人”这个词体会到兄妹俩把蚂蚁当朋友。
师:是呀,既是亲人又是朋友,多纯真可贵的感情啊!
生2:我从图上看到兄妹俩边剪碎稻草脸上还有微笑,我想他们为蚂蚁忙碌的时候很快乐,可能还在说:“有了这些,小蚂蚁再也不会怕冷了”。
师:你就把这份快乐读出来吧!
生3:我从无所不能、果然这两个词体会到哥哥很会想办法,铺上稻草小蚂蚁不就有了一个又透气又暖和的新居了吗。
师:你感受到了他们的真心。
生4:我从图上看到他们用剪刀剪碎稻草而且摆放得很整齐,觉得兄妹俩太爱蚂蚁了,小孩子用剪刀多危险啊!可他们根本不想自己,一心想着蚂蚁。从那些整齐的碎稻草可以看出他们多么用心地摆放啊,生怕蚂蚁们住得不舒服。这对小兄妹真了不起。
师:(板书:剪碎) 有了希望还有什么是不能战胜的呢?我也被这对小兄妹感动了。请你把这句话读给大家听听吧!
生4:读句子
…………
师:让我们感受着小兄妹的纯真与善良,朗读这个部分吧!
(3)师:这个新居又透气又暖和,兄妹俩并没有满足,他们还想了什么?做了什么呢?
生:(读书上的句子:我和妹妹又抓来……会喜欢这个新家的。)我从放饼干屑感受到他们想得很周到,怕蚂蚁饿着了。
师:(板书:放)谁能读出这种细心。
师:的确是把蚂蚁们照顾得无微不至啊!难怪他们自信地以为,一起读:蚂蚁们会喜欢这个新家。
师:是呀!两个小宝贝相信这样一个透气、温暖并且食物充足的新家,蚂蚁们一定会喜欢的。(师加动作深情朗读:遗憾的是……)听了老师的朗读你的心中涌出了哪些想法?
先和同座说说。
『伍』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课文的段落以空行为标志,共分五段。课文先写伯父去世后,“我”看到他受到很多人的爱戴。接着触景生情地转入对伯父生前的点滴回忆,分别叙述了四件事:伯父借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伯父在笑谈“碰壁”中抨击旧社会;伯父热情地救护和帮助黄包车车夫;伯父关心女佣阿三。最后总结伯父是一个怎样的人,呼应开头,点明主题。
全文脉络清晰,叙事清楚。第一段是果——鲁迅先生受到人民的爱戴,后几段是因——鲁迅先生受到爱戴的原因。在叙事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一基本主题。课文以小孩的口吻叙述,给人以朴实、亲切之感。“伯父”是侄女对鲁迅的亲切称呼,“先生”则是对鲁迅的崇敬与爱戴。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一让学生感受鲁迅的高尚品格;二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三培养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这句话是小周晔失去伯父时的所想所感,也是文章的情感主线,文章以此为情感轴心,回顾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的几件小事。教学时,可每学一个小故事,再返回到该句的诵读上,以形成一咏三叹的效果。
②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这句话表面看是在夸自己记性好,实际上是在用幽默的语言、委婉的语气批评“我”读书太马虎。这简短的语言描写,透出鲁迅先生含蓄、幽默、风趣的性格特点。
③“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理解这句话时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适当介绍时代背景:因为当时社会非常黑暗,革命者根本没有言论自由,而鲁迅为了唤起民众觉悟,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写出了一篇篇犹如匕首的杂文,引起反动派极度恐慌。他们千方百计地查禁鲁迅的作品,不允许发表,而且对他本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句中“四周黑洞洞的”,比喻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看不到一点儿光明,人民连一点儿民主和自由都没有。“碰壁”是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从这谈笑似的话语中,可以体会到鲁迅先生不怕挫折、不惧迫害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态度。
④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这里的两个“清清楚楚”强调了当时的情景给“我”印象之深;他“变得那么严肃”,手“半天没动”,“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等表情、动作的描写,说明鲁迅先生看到了旧社会的罪恶,他无法控制对它的憎恶之情而怒形于色。
可以通过想象伯父鲁迅的心理活动来理解这句话。他可能想到这位车夫冒着严寒出来拉车,家庭生活是多么困苦。伯父由这位车夫又想到了千千万万的穷苦人,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这都是社会制度不合理造成的。伯父知道根源所在,然而又无法解除穷苦人的痛苦,因而脸色变得严肃。这句话表现了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痛恨和对劳苦人民的极大同情。
(2)对词语的理解。
殡仪馆:供停放灵柩、办理丧事的地方。
追悼:对死者表示沉痛的怀念。
失声痛苦:因悲痛过度而哽咽,哭不出声来。
挽联:哀悼死者的对联。
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
囫囵吞枣: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张冠李戴:姓张的帽子戴在姓李的头上了。比喻弄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
黄包车:旧时一种用人力拉的车,主要用来载人。也叫人力车。
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的艰难困苦。
硼酸水:一种用于消毒防腐的外用药水。
二、教学目标
1.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遗体、挽联、致敬、爱抚、团聚、情节、记性、保存、阴暗、低微、寒意、深奥、详细、枯瘦、逝世、文章、咳嗽、失声痛哭、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马马虎虎、恍然大悟、北风怒号、匆匆忙忙、饱经风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4.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要求学生搜集有关鲁迅的资料,如,鲁迅逝世前后的一些情况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别人写的有关鲁迅的文章,鲁迅先生自己写的文章。有的材料可以在课堂内外引导学生读一读,让鲁迅这一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2.初读课文时,可先让学生通过默读课文,了解作者写了哪几件事(每件事通过空行成为独立的一部分),给各部分加小标题。指导学生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可让学生先说说每一部分的段意,再告诉学生,小标题比概括段意要更简练,一般不是完整的句子,多为短语。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也可以从课文中摘录词句作小标题。最好让每一个学生都试着列小标题,通过交流,从中选出最好的。
3.理解课文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根据“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找出课文中心句,然后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鲁迅先生为什么能得到人们的尊敬、爱戴?二是从文中所写的事例看出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这样就调整了阅读的顺序:大致了解第一部分主要内容后,直接学习下文。
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探究第一部分与后面几个部分的关系。第一部分提出一个问题: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后面几个部分则用鲁迅先生的几件生活小事从不同侧面回答了这一问题。谈《水浒传》表现了他对青少年的关心和爱护;谈“碰壁”表现了他对旧社会的痛恨;救护车夫则表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关心;关心女佣阿三则表现他关心别人胜过关心他自己。总之,是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他才赢得那么多人的爱戴。第一部分和后面几个部分是因果关系,第一部分写的是果,后面几个部分写的是因。
4.要通过关键词、关键句的揣摩,引导学生学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如谈《水浒传》一段,“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一句中,一个动作——“摸”,一个表情——“笑”,再现了伯父那慈爱宽厚的长辈风度和诙谐风趣的话语特色。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伯父动作的品味,感受伯父的慈爱和宽厚,和小周晔一起走进那段茶余饭后的惬意时光。
再如救助车夫一段,为了准确地写出鲁迅兄弟俩救治受伤车夫的情景,连用九个动词——“扶、蹲、半跪、拿、夹、拿、洗、敷、扎”,突现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感人形象。在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有特色的语言,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领悟。可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把自己置身其间,或把自己当做文中的“我”,与作者一道经历救助过程,体验救助前后“我”的情感。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轮流读,互相评,看看能不能通过朗读体现人物不同的感情(车夫的痛苦及感激之情、伯父和爸爸的关切之情、救助后伯父的愤激之情、“我”的疑惑不解)。要注重发挥示范朗读的作用,注意感悟与朗读的结合,以此加深对人物情感的体验。
在指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时,可先让学生自己尝试理解,然后在小组里交流,最后班上交流,老师再就疑难给予指导,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
5.本课附有一个阅读链接,分别节选的是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和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前一个材料,寥寥数语就勾勒出鲁迅先生鲜明的性格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学生学习人物描写的一个很好范例,后一个材料所体现的内容同本课有紧密的联系。教学中,如果能有机地运用这些材料,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6.本课适合于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饱含丰富的感情,要注意体会;第三部分对话多,可进行分角色朗读,读出不同的语气。要注意通过指导朗读,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7.本课要写的字中,“嗽”中间要封口,右边是“欠”,“囫囵”两字要提醒学生看清里面的字形。多音字如“北风怒号”中的“号”,“数不清”的“数”,“张冠李戴”的“冠”也可适时提醒学生注意。
本课的四字词语比较多,这类词语言简意赅,包括一些成语和熟语,可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选择抄写。在学生理解所选词语在课文中的含义和用法后,可以要求他们独立运用这些词语。学生完成后可相互读读,纠正不当之处。
四、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救护车夫”和“关心女佣”两部分。
教学过程:
(一)回想画面,感受对孩子们的爱。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鲁迅先生是那么幽默风趣、关心他人,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他内心充满对劳动人民的爱。
2.当小周晔想到再也无法享受伯父的至爱关怀了,怎能不万分悲痛呢!(出示)
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学生齐读这句话。)
3.站在伯父的灵柩前,小周晔可能会想起些什么呢?(学生想象)
——学生可能会说小周晔会想起伯父送给她《表》《小约翰》等书籍这一细节。
教师接:《表》是苏联作家写的儿童小说,《小约翰》是荷兰作家写的童话,这两本书以及其他一些儿童读物,都是鲁迅先生在百忙之中为少年儿童翻译的,他时刻想着“帮帮孩子”“救救孩子”“能为孩子做点什么”。他把爱给予了每一个需要关爱的孩子。
——孩子们知道如今失掉一个爱护他们的老人了,怎能不伤心落泪呢?在当时,有一名青年,名叫巴金,他为我们记下了一些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出示)
一群小学生恭敬地排成前后两列,一齐抬起头,痴痴地望着那张放大的照片。忽然一个年纪较大的孩子埋下头低声哭了起来,其余的孩子马上低下头来小声抽噎着。
——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有删改)
(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救护车夫”部分。
1.除了孩子,还有哪些人也曾经得到过鲁迅先生的爱?请自己读读后面两个小故事,把最能够拨动你心弦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学生读课文,边读边画)
2.读给大家听听,好吗?
学生读“爸爸跑到伯父家里……扎好绷带”这段。
3.说说各自的体会。
4.这段文字读一两遍显然是不够的,请你再细细地读读,一边读一边看看文中的插图,先生的哪个动作最能打动你?(生自读后交流)
若有孩子提到“半跪”,先让其说说体会,然后引导咀嚼“半跪”:孩子,怎么样的跪才是半跪?你能做一个动作吗?你这样半跪着,有什么感觉?
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画面中半跪着的正是鲁迅先生,请闭上眼睛,想象这样的画面:鲁迅先生小心翼翼地夹着、一点一点地洗着、轻轻地敷着、一圈一圈地包扎着……我们真切地感觉到在这凄风冷雨中,鲁迅先生就这样半跪了很久、很久……睁开双眼,你感觉到了吗?你看到了吗?快速找一找,从课文中的哪些文字中能证明先生就这样半跪了很长一段时间。(生寻找后交流)
老师在想呀,在那个凄冷的傍晚,难道发现这位受伤的车夫的就只有鲁迅先生他们吗?
但是他们都……(行色匆匆,视而不见,置之不理,归心似箭)
而鲁迅先生,就这样“半跪”着救护这位车夫。这一个像电影中特写镜头的“半跪”,印证了先生的一颗怎样的心?(怜爱心、同情心、亲切心……一个字,印证了“爱”)
请你带着自己独特而真实的感受再读读这段话。(指名读)
5.刚才,这位同学是从鲁迅给予车夫的救护中体会到这份爱的,这个故事确实非常打动我们。如果请你把目光投向小周晔,还有使你的心弦为之轻轻一颤的地方吗?请把它读出来吧!
(当学生读到“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变得那么严肃……”)这段时:(出示)
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6.先让学生说说体会,然后引导咀嚼两个“清清楚楚”:
这里连用了两个“清清楚楚”,小周晔当时“清清楚楚”的是什么?(伯父的面庞)
还记得上节课,在“趣谈《水浒》”“笑谈碰壁”中,鲁迅先生是如坐春风、谈笑风生,现在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了呢?(学生谈感受)此刻,鲁迅先生可能在想些什么呢?
7.请拿起你的笔,把先生想到的写下来。(学生练笔后交流)
有了这样的体会,你再想想,当小周晔长大成人之后,直到现在,她“清清楚楚”的,难道还仅仅是伯父的面庞吗?她“清清楚楚”的还有什么?(她“清清楚楚”的是伯父的那颗爱心、痛心……)
——我们再来读这两句话,你的感觉肯定跟刚才不一样了,完全不一样了。(指名读、齐读)
8.就是这样一位让人动容的鲁迅先生走了,从此以后,劳苦人民再也得不到他的爱了,怎能不让人落泪呢?在前来吊唁的人群中,出现了那位似曾相识的饱经风霜的面庞,他或许就是鲁迅救助过的那位车夫,或许跟鲁迅根本就不相识,只见一位:(出示)
一位拉黄包车的青年人端端正正地立着,抬起他那饱经风霜的脸茫然地望了望前面,又低下头,恭恭敬敬地行三鞠躬,几颗泪珠从他那干涸的眼角滚落下来。
——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有删改)
(指名读这句话。)
(三)学习“关心女佣”部分。
1.在“关心女佣”中,同样有拨动你心弦的句子,谁来读?(指名读阿三说的一段话)
2.显然,女佣是在回味先生在世的时候,给予她的关怀,想着想着,不禁潸然泪下……在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中,还有两个老太太:(出示)
两个老太太埋着头,闭着眼睛,默默地合掌祷告了一会儿,脸上挂满泪痕,继而响起了悲痛的哭声。
——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有删改)
(学生接读这句话。)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感谢周晔,感谢巴金,他们为我们记下了这些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作为一名热血青年,巴金自己也深情地写到:(出示)
我的眼睛是不会受骗的,我的耳朵是不会误听的,像这样的哭声我每天至少要听到好多次,我的眼泪也常常被它引出来。
——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有删改)
(教师读、学生齐读。)
2.现在,把所有的“泪”联系在一起,把所有的“泪”聚焦在一起,把所有的“泪”融合在你心头,你想呀,对于鲁迅先生的逝世,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流泪呢?(学生说体会)
正如周晔在课文最后所写的……(齐读课文最后一节)
五、相关链接
鲁迅逝世前后
1936年10月15日发表《半夏小集》,无情地揭露了叛徒、汉奸之类的丑恶嘴脸。
16日下午作曹靖华译《〈苏联作家七人集〉序》。
17日上午续作《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系最后一篇文章,未完稿。午后复曹靖华信,表示要养好病继续战斗。下午,访鹿地君,往内山书店。晚,周建人来,谈至十一时。至一时上床就寝。
18日二时即睡不好觉,三时半坐起来,气喘又发,后来继以咳呛,咳嗽困难,气喘更加厉害。六时半左右,支撑起来执笔,断续写成一信,通知内山完造:“出乎意料之外,从半夜起,哮喘又发作起来了。因此,已不能践十点钟的约,很对不起。”并托内山请医生。此信为鲁迅之绝笔。
19日早晨5时25分,一贯言辞激烈、最富战斗性的作家鲁迅,因肺病医治无效,病逝于上海北四川路底施高塔路(现山阴路)大陆新村9号寓所。10时,遗体送到万国殡仪馆。殡仪馆的吊唁大厅、走廊,都挂满了挽联,直到大厅外的空地上,都拉起绳子挂满了雪白的挽幛。
20日上午九时开始瞻仰遗容。灵堂上布满了各界群众所敬献的挽联和花圈。上海工人互助会的挽词是:“鲁迅先生这种不屈的精神才是我们工人的模范”;上海工人救国会的挽词是:“民族之光”;上海丝厂工人的挽词是:“我们的朋友”;上海烟厂工人的挽词是:“精神不死”;全国学生救国联合会代表平、津、济、青、杭、京、沪、汉、晋、桂等二十七学联全体学生的挽词是:“鲁迅先生不死,中华民族永生”;郭沫若的挽词是:“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殒泪,钦诵二心,憾无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许广平的献词是:“……你曾对我说:‘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你不晓得,什么是休息,什么是娱乐。工作,工作!死的前一日还在执笔。如今……希望我们大众锲而不舍,跟着你的足迹!”……瞻仰遗容者络绎不绝,前来吊唁的有工人、学生、小贩、报童、人力车夫、学者。(四天间,签名的个人有九千四百七十人,团体一百五十六个。未签名者不计其数。)
21日下午3时,在万国殡仪馆举行大殓。
22日下午开始出殡。出殡前,从万国殡仪馆门前,胶州路、极司斐尔路、兆丰路,早已站着长长的队伍。出殡时,治丧委员宋庆龄、蔡元培、沈钧儒和作家巴金、萧军扶柩上了灵车。青年艺术家抬着司徒乔画的鲁迅先生的巨幅遗像,作为送葬队伍的前导。队伍跨着沉重的步伐前进,沿途又有许多群众加入了行列,送葬的队伍越来越长。
蔡元培主持了在万国公墓举行的葬仪,宋庆龄、邹韬奋、章乃器、田军、内山完造等讲了话,胡愈之致哀词。在哀乐声中,由宋庆龄、沈钧儒将一面绣着“民族魂”的白绸旗子,覆盖在灵柩上。人群在暮色中默哀,向这位倔强的骑手和战士告别,灵柩徐徐下降,安放在墓穴中。人群又唱起了吕骥、冼星海临时谱写的《安息歌》:愿你安息,安息!愿你安息,安息,安息在土地里……
六、拓展阅读
悼鲁迅先生
巴金十月十九日上午,一个不幸的消息从上海的一角传出来。在极短的时间里就传遍了全中国,全世界:
鲁迅先生逝世了!
花圈、唁电、挽词、眼泪、哀哭从中国各个地方像洪流一样地汇集到上海来。任何一个小城市的报纸上也发表了哀悼的文章,连最远僻的村镇里也响起了悲痛的哭声。全中国的良心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地悲痛的。这一个老人,他的一支笔、一颗心做出了那些巨人所不能完成的事业。甚至在他安静地闭上眼睛的时候,他还把成千上万的人牵引到他的身边。不论是亲密的朋友或者恨深的仇敌,都怀着最深的敬意在他的遗体前哀痛地埋下了头。至少在这一刻全中国的良心是团结在一起的。
我们没有多的言辞来哀悼这么一位伟大的人,因为一切的语言在这个老人的面前都变成了十分渺小;我们不能单单用眼泪来埋葬死者,因为死者是一个至死不屈的英勇战士。但是我们也无法制止悲痛来否认我们的巨大损失;这个老人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伟大的导师,青年失去了一个爱护他们的知己朋友,中国人民失去了一个代他们说话的人,中华民族解放运动失去了一个英勇的战士。这个缺额是无法填补的。
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没有人能够否认这样的一句话。然而我们并不想称他做巨星,比他做太阳,因为这样的比喻太抽象了。他并不是我们可望而不可即的自然界的壮观。他从不曾高高地坐在中国青年的头上。一个不识者的简单的信函就可以引起他胸怀的吐露;一个在困苦中的青年的呼吁也会得到他同情的帮忙。在中国没有一个作家像他那样爱护青年的。
然而把这样的一个人单单看作中国文艺界的珍宝是不够的。我们固然珍惜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我们也和别的许多人一样以为他的作品可以列入世界不朽的名作之林,但是我们更重视:在民族解放运动中,他是一个伟大的战士;在人类解放运动中,他是一个勇敢的先驱。
鲁迅先生的人格比他的作品更伟大。近二三十年来他的正义的呼声响彻了中国的暗夜,在荆棘遍地的荒野中,他高举着思想的火炬,领导无数的青年向着远远的一线亮光前进。
现在,这样的一个人从中国的地平线上消失了。他的死是全中国人民的一个不可补偿的损失。尤其是在国难加深、民族解放运动炽烈的时候,失去了这样的一个伟大的导师,我们的哀痛不是没有原因的。
别了,鲁迅先生!你说:“忘记我。”没有一个人能够忘记你的。我们不会让你静静地死去。你会活起来,活在我们的心里,活在全中国人民的心里。你活着来看大家怎样继承你的遗志向中华民族解放的道路迈进!
你自己找吧
『陆』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后拼音、字、组词 越快越好!!!急!!!
对不起,我是人教版的,你可网查。
『柒』 鄂教版六年级下语文课堂作业答案
春江晚景
第一题你来一定会。
2.竹子自,桃花,春江水,鸭子,蒌蒿,芦芽,河豚。
3.你会吧
4.1.不能改,虽然两个字都读,但桃花是植物,所以要用木字旁的枝。
2.不能改,芦芽是初春的嫩芽,用壮体现出嫩了。
5.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捌』 鄂教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 15课 壶口瀑布 课后题解
这是一组排比句,即用一连串内容相关、结构类似的句子来表示强调和一层层的深入,课版文中还有权:第三自然段【那声音好像……放炮开山】第五自然段【那升腾的水雾……扑朔迷离】第六自然段【我忽然领悟了……誓师出征】第八自然段(第一处)【以前,我曾经……平稳的漫流】(第二处,含两句)【而在这壶口……得到了它的真传】(第三处,例句)【它的威力……在我眼睛里闪动】
希望可以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