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语文四年级上册所有古诗词
【小学四年级】上册:
1、题西林壁
作者:【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白话文翻译: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2、游山西村
作者:【宋】陆游
茣笶农家腊酒浑,
半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白话文翻译: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屿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
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白话文翻译:
友人在黄鹤楼向我挥手告别,阳光明媚的三月他要去扬州。
他的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中,只看见滚滚长江在天边奔流。
创作背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4、送元二使安西
作者:【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光无故人。
白话文翻译:
清晨刚下阵雨,渭城达到尘土湿润,空气清新,旅舍更加青翠。朋友啊,再干一杯送别的酒吧,要知道西出阳关之后,就再也难见老朋友了。
创作背景: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诗题又名“赠别”,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它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
『贰』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诗意
题西林壁
[宋]苏轼来
横看成岭侧成峰自,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这是作者初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壁上的一首诗。
正看庐山,高岭横空;侧看庐山,峭拔成峰;远近高低,形象各异。
为什么总看不清庐山真面目呢?恐怕只是因为自身在这山中的缘故吧!
此诗寓理于情景,巧妙地道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
游山西村
不要笑话农家的酒浑,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
一重重山,又一道道水,疑惑无路可行间,忽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临近,布衣素冠,简朴的古风依旧保存。
从今日起,如果允许乘着月光闲游,我这白发老翁也要随夜乘兴,拄着拐杖,敲开柴门。
『叁』 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游西山村的诗意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首诗写于孝宗乾道三年(1167),时作者已退居山阴。乾道二年,陆游因为曾经积极支持张浚北伐,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被罢免了隆兴(今江西南昌)通判之职,回到了故乡山阴,居住于三山镜湖。《宋史·本传》称:“言者论游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免归。”《游山西村》就是陆游回乡后不久写成的。
诗的题目“游山西村”标明这是一首记游诗。“游”,游玩,观赏,游览。“山西村”,似不是确指一村。今浙江绍兴鉴湖附近有“山西村”,但诗中有“又一村”,可知在这首诗中并非一村专名,作“山西旁的村庄”解或更为稳妥贴切,不必拘泥。
这是一首七绝。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以议论开头,点明这次出游的时令,并在议论中写出了游山西村受到朝气热情接待。“莫笑”,不要讥笑。“农家”,农村的人家。指农民百姓。“腊酒浑”,腊月里所酿造的酒称为腊酒。浑,指浑浊,说明酒的质量差、时间短。酒以清者为贵,放置的时间愈久愈好。“丰年”,丰收年景,指年成好的时候。“足鸡豚”,“鸡豚足”的倒置。足,多。豚,猪,代肉。这里是说菜饭丰盛。首联两句是用倒插笔的方法,先写了山村人们的热情好客。诗人一路游赏,来到村中,受到人们的热情款待。他们拿出了自己酿造的腊酒,杀了自己喂养的鸡、猪,款留诗人,共话乡情。尽管腊酒浑浊,可是他们的真诚和友好,却使诗人十分感动:只要条件许可,他们就会尽最大的努力来招待客人。“丰年”使他们有了招待客人的基础
诗人起笔便写山村人们的好客是有深意的。作者通过农家的热情好客,写出了山村人们的淳朴善良的美德,这与官场险恶,恰成鲜明的对比,诗人不能不深有感触,故于首联突出地描写了农村的人情。这是诗人游山西村感受最深、印象最深的,所以放在开头来写,表现了作者对这种诚挚淳朴习俗的热爱。在结构上,则为尾联的收束作了铺垫。
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叙述出游过程中见到的景色和当时的感受。“山重水复”,山峦重迭,水流繁多。这是途中的景色,诗人以素描的手法,紧紧抓住“山”、“水”的不同特点,勾勒其形象。“柳暗花明”,着眼于树木,突出其色彩,柳色深绿,故曰“暗”;花光红艳,故曰“明”。这两句写路上的风光。在去西山村的路上,诗人走过一层一层的山峦,涉过一道一道的水流,心中正在疑惑前面是否有路可走,抬头一望,一个被柳荫花树所笼罩的村庄忽然出现在眼前,使诗人又惊又喜。
此联是传诵千古的名句。作者不仅以极其凝炼的语言描绘了山中清新秀丽的图画,而且还带有耐人寻味的理趣,以至千百年来,或借以描绘陷入困境、忽又绝处逢生的情景,或用来形容文艺作品的情节出人意料,引人入胜,或用来说明从一个优美的风景区进入到另一个优美的风景区,甚至有人用来比喻生活道路上的转折点。凡此种种,都说明了这两句在思想内容上的容量是极大、极深,也极含蓄。在形式上,这两句对仗工稳,“山重水复”对“柳暗花明”,“无路”对“一村”。“疑”与“又”两个字用得最妙,不“疑”,便显示不出后面的惊喜,无“又”则不能充分表达出欣喜的程度,“疑”与“又”相互配合,使内容的内在联系更加密切。
那村中情景又是如何呢?颈联两句“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写的就是诗人在村中看到的情景。“箫鼓追随”,即“追随箫鼓”的倒装。箫和鼓都是吹打乐器,此代指乐队。人们追随着祭神的乐队往前走。“春社”,在古代,人们把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作为祭祀土地神,以乞求保佑丰收的日子,这一天称为“春社日”。据《荆楚岁时记》说:“社日,四邻并结综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飨其胙。”这里的“春社”,是指祭神的地方。“简朴”简单朴素。“古风”,古代淳朴的风气。
颈联描写了诗人在村内看到的情景。人们围绕跟随着吹箫打鼓的乐队,向祭祀土地神的地方走去,他们的衣着简单朴素,表现出一种淳厚的气质,依然保留着古代人俭朴的作风。出句通过描写热烈的场面,反映了山村人们的习俗;对句通过人们的衣着,表现山村人们的朴实。从而流露了作者对山村人们生活习俗的热爱。这种感情,使诗人主动缩短了自己同村民之间的距离,而决心把他们当作自己的知已,而在尾联表达了自己的愿望。
“从今若许闲乘日,拄杖无时夜叩门。”这个尾联是诗人内心活动的展现。“若许”,如果允许。此指朝廷允许。“闲乘月”,是说空闲的时候趁着月色拜访。“无时”,不论什么时候,随时。“叩门”,敲门。
诗人想,从今以后,如果能够在家闲居,我将趁着明月之夜出游,那时我将用拄着的手杖敲门,到农民家作客,与人们共话家常。这两句写了出游的感触,总结了全篇,照应了首联。
这首七律记述了诗人出游的经过,描写了秀丽的乡村风光和农村节日的热闹景象,赞扬了农民的好客和淳朴,反映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首诗在艺术上也很有特色。首先,在材料的取舍上匠心独具。作者注意了写景,而且写得优美秀丽,色彩鲜明,具体生动,这与“游”字是相符的。但是,作者要突出的是“人”,因此诗笔的重心落在了农民身上,写他们的美德、衣着、气质和生活,从而表达了诗人与农民之间的深厚的情感。这就不同于一般纪游诗,而显示了深刻的思想性。其次,形象鲜明、具体、生动。颔、颈两联最为突出。首尾两联是议论,仍然具有鲜明的形象。另外,语言自然淳朴,通俗易懂。
前人论诗往往认为宋人律绝远不如唐,就整体而言,不无道理,但并不是所有的诗都如此。象这首《游山西村》就大有唐律神韵,全诗形象鲜明、具体,情感深厚、真挚,语言自然、圆活,色彩清新绚丽,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肆』 四年级古诗游山西村的意思是什么
千万不要笑话农家腊月做的酒浑浊,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当山和水不断重复,我正怀疑无路可行的时候,忽然看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临近,布衣素冠,简朴的古风依旧保存。 从今日起,如果可以乘着月光闲游,我这白发老翁也要随夜乘兴,拄着拐杖,敲开农家朋友的柴门。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腊月酿制的酒。豚,是猪。足鸡豚,意谓鸡猪足。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古诗两首 游山西村电子课本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读了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当然这种境界前人也有描摹,这两句却格外委婉别致,所以钱钟书说“陆游这一联才把它写得‘题无剩义’”(《宋诗选注》)。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何在?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人们读后,都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此联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下一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这个节日来源很古,《周礼》里就有记载。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也说:“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到宋代还很盛行。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跃然纸上。
『伍』 陆游的游山西村是几年级的古诗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
游山西村
作者: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陆』 四年级上册语文书里面一共有多少首古诗分别是什么
一共有五首古诗。有《题西林壁》、《游山西村》、《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和《过故人庄》。
『柒』 小学四年级语文书上册的古诗词有哪些
第5课、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 苏轼(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内只缘身在此山中。
《容游山西村》陆游(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20课、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唐)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唐)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语文园地里还有一首:《过故人庄》孟浩然(唐)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捌』 四年级《游山西村》的意思。
不要笑话农家的酒浑,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
一重重山,又一道道水,回疑惑无路可行间,忽见柳色答浓绿,花色明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临近,布衣素冠,简朴的古风依旧保存。
从今日起,如果允许乘着月光闲游,我这白发老翁也要随夜乘兴,拄着拐杖,敲开柴门。
有用请采纳。
『玖』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两首古诗的诗意分别是什么
《题西林壁》诗意: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游山西村》诗意:不要笑话农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一重重山,又一道道路,正疑惑无路可走的时候,怒然在一片绿柳成荫,花色明媚的地方,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拾』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有哪些课文是需要背的
1.《观潮》第三、四自抄然段;
3.《鸟的天堂》喜欢的部分,例如7、8、13自然段;
5.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
6.《爬山虎的脚》全文;
13.《白鹅》喜欢的部分如第5自然段;
15.《猫》喜欢的部分如,1.2.4自然段;
18.《颐和园》喜欢的部分,如2.4.5自然段;
20.《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喜欢的部分,如7.9自然段;
31《飞向蓝天的恐龙》把感兴趣的部分背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