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中的《望月》是记叙文还是散文
散文集《风啊,你这弹琴的老手》《生命草》《维纳斯在海边》《与象共舞》《学步》《爱在人间》《诗魂》《赵丽宏散文选》《岛人笔记》《人生韵味》诗集《珊瑚》《沉默的冬青》《抒情诗151首》报告文学集《心画》《鸟痴》,散文《望月》等. 散文《为你打开一扇门》《致文学》片段被列入苏教版中学语文课本. 获奖作品曾数十次获奖,《诗魂》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组诗《中国,我亲爱的祖国》被谱成交响曲合唱,也获得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课本选录散文《山雨》被编写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囚蚁》被编写在鄂教版六年级第11课.《为你打开一扇门》被编写在苏教版七年级第一课.《顶碗少年》被选入为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二课和上海语文初一第一学期课本中.散文《望月》被选入苏教国标版语文第十册(五年级下册)第24课,五年级人教版下册语文书第27课《与象共舞》.《日晷之影》获首届“冰心散文奖”.不少散文作品被选入全国各地和香港、新加坡和加拿大的大学、中学和小学语文课本,在读者中有广泛的影响.此外,多部作品出现在各省市中考语文课外阅读中. 个人作品《似水流年》《与象共舞》 《山雨》 《岁月的目光》 《时间断想》 《冬的期盼》 《秋兴》 《遥远的乡音》 《小鸟,你飞向何方》 《荒滩上的诗意》《秋风》 《年轮》 《无言的回旋》 《咬人草》 《孔雀翎》 《土地啊》 《为石头流泪》 《汉陶马头》 《绣眼和芙蓉》 《哀驴》 《我和旅途中的一条小狗》 《纺织娘》 《说绍兴路》 《如歌行板》 《海的雕塑》 《夜海奇观》 《邂逅富士山》 《特奥蒂瓦坎之夜》 《基辅情景》 《白夜》 《巴比亚厄》 《丝绸之路上的奇遇》 《雨中五泄》 《山有魂魄八面观》 《天上的花,湖里的梦》 《黄河之水》 《编后记》 《为你打开一扇门》 《生命草》 《爱在人间》 《玛雅之谜》 《岛人笔记》 《艺品》 《人生韵味》 《珊瑚》 《沉默的冬青》 《心画》 《我曾经向布谷鸟发问》 《晨昏诺日朗》——选自《我曾经向布谷鸟发问》 《周庄水韵》 《旷野微光》 《顶碗少年》 《麻雀》
B. 著名散文家、诗人赵丽宏的哪一篇文章,在人教版五年级出现过
《望月》这篇文章被选入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第25课文。 《与象共舞》被选编入人教内版语文课容本六年级上册第27课(P157-159); 《山雨》被选编入人教版语文课本六年级上册第2课(P5-6); 《顶碗少年》被选编入沪教版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第2课; 《学步》被编入北师大版语文课本六年级下册第八单元。 《周庄水韵》被编入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C.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白鹭2到5自然段改成说明文
白鹭2~5段转化成说明文如下:
白鹭,世界各地均有分布,俄罗斯、中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的白鹭数量相对较多。在我国,许多省份都 有白鹭的栖息地。 三寸。”郭沫若《白鹭》一文,对白鹭外形有独到的评价:“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 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 黛之一忽则嫌黑。”
白鹭姿态优美,动作潇洒,极富飘逸之神韵。伫立时,白鹭收敛羽翼,颈部或伸或缩,修长的腿轻松地支撑着雪白的 身躯,俨然“雪衣公子立芳洲”。行走时,白鹭颈部收缩成 两脚向后伸直,缓缓地鼓动宽大的翅膀,直冲云天,却又从容不迫。
白鹭还有“群飞成序”的习性,故在白鹭栖息地常能 观赏到“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美景。可以说,白鹭的优雅和高 贵,完全可以与白天鹅相媲美。 泽地,常能见到白鹭的美丽身影,唐宋诗词中就有“漠漠水田飞白鹭”,“草长平湖白鹭飞”等生动描绘。
白鹭栖息最密 集的当属江苏涟水的白鹭岛,每年夏季有上万只白鹭在岛上 筑巢繁衍,有时百千白鹭齐飞,场面蔚为壮观。 白鹭“林栖而水食”。捕食时,白鹭迈动长腿涉水漫步,目不转睛地盯着水里的小动物,然后突然伸出长颈,用又长又 尖的嘴向水中猛地一啄,准确地把食物叼住。
有时也“久立 潺潺石”,伺机捕食过往的鱼虾。傍晚,白鹭归巢,栖身于 近岸的山林,在树丛、竹丛或苇草堆里过夜。 有趣的是,富有灵性的白鹭擅长“择优而栖”。当所栖息的环境恶化时,白鹭常会不辞而别;而当环境得到改善时,白鹭 又会悄然飞回。
因此,诗人讴歌的“翩翩白鹭下夕阳”等景象, 在环境学家们看来,其意义远不止于诗情画意,它还意味着 环境的优化,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白鹭是着名的文化鸟类,它是吉祥、高雅、奋进的象征。从古到今,许多诗词歌赋、绘画刺绣、音乐舞蹈和艺术雕塑 等,都常以白鹭为题材。
《诗经》早就有“振鹭于飞”的诗句。 我国传统花鸟画中的“鹭莲图”,常被人们作为赠品,寄寓“一 路(鹭)连(莲)升”的美好愿望。生活中,人们还喜欢借白鹭为 各种事物命名。单以地名为例,福建、浙江、江苏、贵州、 新疆等省份都有取名为“白鹭岛”、“白鹭洲”的生态旅游景点。
(3)五年级散文语文课本扩展阅读
《白鹭》是近现代诗人、作家郭沫若于1942年10月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以真诚的笔触描绘了白鹭的生态特征,赞扬了寻常的事物中蕴含着内在美,隐晦地借孤独而优美的白鹭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追求。全文语言优雅,蕴含深意,用词准确,语言质朴,没有一句直接抒情,却句句含情。
创作背景
《白鹭》作于1942年10月31日,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第二阶段,蒋介石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郭沫若当时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任国民党政府语言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以双重身份进行抗日。他说:“中国目前是最为文学的时代,善恶对立、忠奸对立异常鲜明,人性美发展到极点,人性恶也发展到极点。”
所以他这个时期的杂文以爱国反奸为中心内容,赞颂爱国者的忠义揭露卖国者的奸恶。《白鹭》以真诚的笔触描绘了白鹭的生态特征,赞扬了寻常的事物中蕴含着内在美,隐晦地借孤独而优美的白鹭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追求。
在南国优美的田野中、明净清浅的小河边,一种常见的水禽被人尊为水边隐士、江田长者的白鹭,出没其间把乡居生活点缀得特别富有情趣。郭沫若以其特殊的观察力,对白鹭进行了热情的讴歌。
《白鹭》是《丁东草》三章(丁东、白鹭、石榴)中的一章,最初发表于1943年2月《文艺生活》第三、第四期,后收入小说散文集《波》中。
D. 人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老舍的作品有哪些
老舍的作品一共有5部,分别为:
1、《母鸡》,是小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16课
2、《猫》,是小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15课
3、《草原》,是小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1课
4、《北京的春节》,是小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6课
5、《养花》,是小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综合复习
《母鸡》是满人老舍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文章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本文的语言风格比较口语化,直白自然,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读起来令人感到亲切舒服。
《猫》是老舍创作的一篇状物散文,发表于《新观察》1959年第16期。该文描述的是老舍的家猫,其形象在老舍的笔下栩栩如生,挚情跃然纸上,表达了作者爱猫至深是有缘由的。该篇文章已选入人教版小学课本四年级。
《草原》是现代诗人老舍创作的一篇散文。课文主要讲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和蒙汉联欢图。作者在最后引用了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抒发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和对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
《北京的春节》是现代作家老舍195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文中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同时对比新旧社会的春节,突出了新社会移风易俗、春节过得欢乐而健康,表达了作者对新中国、新社会的赞美。全文充满北京味儿的朴实语言,陈述朴素自然,不事雕琢,流畅通达,又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养花》一文是老舍先生1956年给报刊写的一篇散文,刊载在1956年12月12日的《文艺报》上。通过写养花的过程,表达了养花的乐趣: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全文按由事到理的顺序,层层递进,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4)五年级散文语文课本扩展阅读:
《养花》一文是老舍先生1956年给报刊写的一篇散文,刊载在1956年12月12日的《文艺报》上。通过写养花的过程,表达了养花的乐趣: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全文按由事到理的顺序,层层递进,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解放后,老舍不再需要花瓶了,他有了一个小花园。1950年,老舍搬进了北京一座小四合院。从此老舍就和夫人在院子里养起了菊花,一共养了100多种,300多棵。每到秋天花朵争奇斗艳,真可以举办个小菊展了。这就是老舍著名散文《养花》一文提到的情景。
E. 小学语文一至五年级上册哪几篇散文 是人教版
鸟的天堂、火烧云、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走遍天下书为侣、我的“长生果”、梅花魂、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落花生、珍珠鸟、慈母情深、青山处处埋忠骨、我只想起这些来。
F.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林子散文《慈母情怀》全文
母亲年轻时很漂亮,再加上针线活儿做得十分出色,被公认为村子里的“二宝”。
母亲做的鞋特别好。精美灵巧,不土不俗,和市场上卖得差不多。老人穿着舒服;男人穿着潇洒;女人穿着漂亮;儿童穿着可爱;名声传扬百里。很快,来求母亲做鞋的人成天不断。
母亲是一个心地善良、温柔大方的女性。凡是来求母亲做鞋,她一般是不会说不的。结果苦了自己,她的母指和食指时常磨出大泡。母亲专门有个浅绿色的篮子装鞋,黑的、蓝的、红的、混合色的……百花齐放,象一个“百花园”。
母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人。她勤劳、朴实,天天都有忙不完的活儿。清晨天还未亮,她就起床,忙屋前屋后,田间地头。干了一天地里的活儿,到了晚上她一坐下又拿起针线做鞋,还一边督促我们兄妹学习。母亲没有上过学,当然自己也没有什么学习方法和经验。但她听过一些老师说过,学生每天晚上要复习当天学过的课程,还要预习第二天要学的课,所以她经常会说起这些。弟弟的作业不太多,做完了作业,连脚有时都不洗,就爬在书桌上打起呼噜来,母亲这时会放下手中的活儿,将弟弟洗完送上床,盖好被子。母亲每天都是这样。
母亲和父亲的婚姻很美满,是村子里未结婚青年人的榜样。母亲和父亲从未因为什么大事小事打过架,就连争嘴都未发生过,而父亲特别疼爱母亲。可有一段日子,父亲对上门求母亲帮忙做鞋的人特别不满意,因为这样会影响母亲的健康和正常的生活。另外,村子里半年、三月不放一场电影,全家唯独少了母亲和父亲。母亲的时间被针线抢走了,父亲也只好陪着母亲说话,谈谈庄稼,谈谈生活,谈谈孩子……。于是,父亲就对上门求做鞋的人婉言一番。什么母亲进来身体不太好,什么母亲活儿太多,什么母亲的手指……而母亲只是微微地笑笑,收下送来做鞋的材料。
我们一天天地长大了,母亲也渐渐地感到经济困难起来。她坚决打破常规,不再给别人无偿做鞋了。母亲买回了数十种布料做各种各样的鞋,并在我家门前挂了个“卖手工鞋”的木牌子。每双鞋可收1元钱左右,这样就可以供上买油盐和我们的学习用品。
母亲常对我们兄妹说,咱家再穷也要让你们上学,我和你爸再苦再累,只要你们能考上大学,也心甘情愿。
那时,母亲开始加速做鞋,快的就象一台做鞋机。父亲晚上也开始忙着帮母亲穿针拿线,日子久了,父亲也学会了做一些儿童地小鞋。看着母亲和父亲这般辛苦,我们兄妹放假了也想帮一帮,可母亲总是把我们赶走,让我们去看自己的书。有时还能听到母亲或父亲“哎呀”一声,这声音就象针扎在我们的心上一样。每当这时,妹妹就会朝我痛苦的看一看,然后又埋头用心学习。在父亲的帮助下,母亲每天可多做6双鞋,缓解了我家的经济危机。
我考上大学之后,在几十家报刊发表作品,加上学校的奖学金和助学金,可以不用家里拿钱了。有时我还可以给弟妹寄一些学习用品钱去,这样一来我家在经济上有了好转,母亲不再加速做鞋了,就连那块牌子也被父亲藏了起来。母亲没有抛弃手中的针线活儿,但却把鞋当成了一种茶余饭后的“报纸”。我只要回家和母亲谈天,并让她放下针线时,她总笑着说“:是一针一线拉着你上大学的。这跟你写文做诗一样,痛苦之中还散发出幸福的芳香”。
这么多年来,经母亲的手做出的鞋,不夸张说也有六七千双。但它还是有些遗憾是未给儿女做更多的鞋。记得上大学的第二年走时,母亲要把我送上车,可我三番五次不让她送,可她还是要把我送上车。上车的时候,不知母亲从哪变出了一双亲手做的鞋,轻轻地放在我的手中。顿时,我发现母亲额上梯田般的皱纹和发丝间增添的白发象一根根锋利的针刺在我的每一个毛孔……母亲眼睛湿润了,用粗糙的手握住我的手说“:咱人穷志不能穷啊!穿着我为你做的合脚的鞋走宽广的路,堂堂正正做一个人,为祖国做一份贡献!”最后司机催促要走,我不得不上车了,在我蓦然回首的一刹那,我看见母亲的眼泪刷刷地落在地上,还嘶哑地说上一句“:好好照顾自己!”我也控制不住了,眼泪随车轮离母亲飞转而去……
而今,我工作了,母亲的这些话时时刻刻都敲打着我的心。至今那双鞋已经破了一点,但我仍不舍得扔掉,一直收藏在自己的柜子里。每当触摸到这双鞋,我都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触。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爱心的凝注和辛苦的劳动。而每当这时,我都会想起一首诗中的句子“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G. 1到4年级语文书中的散文有哪些
走遍天下书为侣目录走遍天下书为侣(小学五年级上册第3课)作者:尤安·艾肯 编辑本段走遍天下书为侣(小学五年级上册第3课)如果你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如果你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哪一样?一幅美丽的图画,一本有趣的书,一盒扑克牌,一个百音盒,还是一只口琴…… 似乎很难作出选择。 如果你问到我,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会选择一本书。” 一本书!我听到有人感叹了:如果你坐船周游世界,这一趟下来,你可以把它读上一百遍,最终你能背诵下来。 对此,我回答是:是的,我愿意读上一百遍,我愿意读到背诵的程度。这有什么关系呢?你不会因为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再见到他们了吧?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吧?你喜爱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你已经见过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面时,你还会说:“真想不到你懂这个!”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会说:“我怎么没注意过,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所以,我愿意坐在自己的船里,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首先我会思考,故事中的人为什么这样做,作家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然后,我会在脑子里继续把这个故事编下去,回过头来品味我最欣赏的一些片段,并问问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我还会再读其他部分,并从中找到我以前忽略的东西。做完这些,我会把从书中学到的东西列个单子。最后,我会想象作者是什么样的,他会有怎样的生活经历。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你自己的东西,因为世上没有两个人会用同一种方式读同一本书。
H. 巴金的作品在小学的课文有哪些
1、《索桥的故事》是巴金先生描写四川都江堰安澜桥的一篇散文,被收入北京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中。
2、《鸟的天堂》是现代作家巴金于1933年创作的散文。此文后被选为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的课文。选做课文时有所删减。
3、《给家乡孩子的信》被选为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课文、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期课文。
4、《海上日出》是巴金先生另一篇入选小学课本的文章。1927年1月,巴金从上海乘船赴巴黎留学,他把旅程见闻整理成《海行杂记》39篇。《海上日出》是杂记中的第23篇。文章展现雄伟壮丽而又十分奇妙的海上日出景象,给人奋发向上。
(8)五年级散文语文课本扩展阅读
1、曹禺:“我怀念北平的三道门,你住的简陋的房子。那时,我仅仅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无名大学生,是你在那里读了《雷雨》的稿件,放在抽屉里近一年的稿子,是你看见这个青年还有可为,促使发表了这个剧本。你把我介绍进了文艺界,以后每部稿子,都由你看稿、发表,这件事我说了多少遍,然而我说不完,还要说。因为识马不容易,识人更难。”
2、舒乙:“他说,人活着,说的和做的要一致,这是达不到的,达不到也要这样做,这个社会才能变得光明。”
3、金庸:“巴金是中国伟大的作家。”
4、王蒙:“他是我们的一面旗帜,也是榜样。”
5、文洁若:“我觉得,假若巴金不认识萧乾,巴金还是巴金,但假若萧乾不认识巴金,就不一样了。”
I.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书写景散文的名字是哪一篇
散文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一种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文学体载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文学体载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1]
殷商时代有了文字,也就有了记史的散文。到了周朝,各诸侯国的史官进一步以朴素的语言、简洁的文字记录了列国间的史实,如《春秋》。以后,随着时代的需求,产生了描述现实的历史文学,这就有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共18万字,记载了春秋240年间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和言论以及天道、鬼神、灾祥、占卜之事。这部书叙事富于戏剧性,情节紧凑,战事描写尤为出色,语言精炼,富于形象。
《国语》是一种国别史,分别记载了周王朝及诸侯各国(公元前1000--前00)之事,记言多于记事,所记大多为当时较有远见的开明贵族的话。
《战国策》作者不可考,现在版本为西汉刘向辑成。它同《国语》一样,也是分国记事,记载了西、东周及秦、齐、楚、赵等诸国之事,记载内容是谋臣策士的种种活动及辞说。《战国策》文章的特点是长于说事,善用比喻,人物形象塑造极为生动。
先秦历史散文为中国的历史文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历史家和古文家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之交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各种学术流派纷纷著书立说,争论不休,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代表不同阶级或阶层的思想家的著作,促进了说理散文的发展。这些思想家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记载他们言论的书流传到现在的有《论语》、《孟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
《论语》和《孟子》是儒家诠释“仁”的著作。《论语》是记录孔丘及其弟子言行的,其中多半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孟子》是记载孟轲言论的。孟轲长于辩论,因此书中语言明快,富于鼓动性。
伴随着对封建主义文学和文言文的批判,最早的一批现代新文学作品诞生了,议论性散文便是其中之一,它是现代散文的源头。
J.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20课的散文读后感
窃读记》读后感
五年级上册语文的第一课,就是林海音写的《窃读记》
,描写的是作者小内时候很穷,没有钱容买书,只能去书店窃读,从书得
到了很多乐趣。
她常常光顾书店,却从不购买书,所以她想方设法地把自己隐藏起来。藏在人群中或者贴在一个大人身旁。直到饭店飘来一
阵阵菜香,书店的日光灯也亮起来的时候,她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有时还会为了看完一本书而跑几家书店。她这种强烈的求知
欲和对读书的渴望真令人感动。
文章里令我感受最深的句子是:
“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仔细想想,这句话有着很深的含义。老师告
诉我们: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对我们来说,书籍和粮食同样重要,因为书籍就是我们的粮食,它可以使
我们增长知识,丰富我们精神粮食。
现在,虽然我们时时刻刻都可以读书,但有的同学却不怎么爱读书。想一想从前,作者要读一本书有多困难啊,我们应该珍
惜现在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杜甫也说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不仅
仅可以拓宽我们的知识面,还可以提高我们写作的水平。
让我们养成爱好阅读的好习惯,一生都与好书相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