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学语文一之六年级陆游写的爱国诗有哪些
我晕~
人家问的是小学的诗~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㈡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写陆游怎么训诫儿子,说了什么
《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回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通过在冬答天的夜晚里读书时的感悟,来教育儿子“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最终要想认识事物或事理的本质,还必须依靠亲身的实践.”
㈢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的词<卜算子 咏梅>毛泽东和陆游笔下形象有什么不同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课题 卜算子 咏梅
目的要求 1.了解梅花的特点。2.体会两首词的寓意、作者的感情。3.比较阅读两首词的异同点。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词。
教学重点 1.体会两首词的寓意、作者的感情。2.比较阅读两首词的异同点。3.感悟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 比较阅读两首词的异同点
教学方法 阅读、欣赏、探究、归纳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时间分配 组织教学 2 总结欣赏 4
复习旧课 3 布置作业 1
讲授新课 35
教 案
教学环节 教 学 步 骤 教法及提示
组织教学 师生互致问好,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 同学们: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请问:作者在这首词中评论了那些历史人物?
讲授新课讲授新课讲授新课 一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昨天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今天让我们一起再一次走入风雪飘飘的烂漫之冬,来赏识那凌寒独放的梅花吧!课件 1.请同学们说出有关梅花的名言警句2.展示学习目标3.出示写作背景二、作者及背景 1.作者陆游(1125-1210),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鲁迅的老乡啊,绍兴,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同学们能背出陆游的《示儿》吗?一起背!2.陆词背景: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当然写于南宋,当时南宋与金对峙。作者生活在日益衰败的南宋时代,他一贯主张收复失地,是坚定的主战派,但屡遭主和派的打击和排挤,因而情绪愤懑抑郁。他是通过咏梅来寄托自己的这种思想感情。毛泽东词背景:1961年12月,毛泽东在广州主持中共中央会议,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际上的反华势力也十分猖獗,新中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即使如此,作者仍然保持了革命繁荣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信心。这首诗就写于1961年12月。结合写作背景,思考作者写梅花为了表现什么?三、题解卜算子:词牌名。咏梅:诗的题目。小序:交代写作的缘起。课件:出示陆游《卜算子 咏梅》四、欣赏陆游《卜算子 咏梅》1、 放陆游诗意课件(朗读)2、 师生共同感悟诗意上阕状物写景,描绘了风雨中独自绽放的梅花。 下阕抒情, 主要抒写梅花的两种美 德。 这首词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的坚贞不屈,笔致细腻,意味深隽,可以说是咏梅词中的绝唱。 3. 组织学生讨论,说一说对陆游笔下的梅花形象是什么样的?五、品味诗词课件:毛泽东《卜算子 咏梅》及朗读 上阕:写梅花凌寒开放春夏秋冬循环往复,自然季节在变化,“春归”和“春到”又是怎么回事呢?这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诗人的身份来看,作者心中的春天已经离开,她短暂而让人留恋,但革命的形势在发展,虽然有“风雨送春归”的失意,但“飞雪迎春到”毕竟是主流。已是悬崖百丈冰:承“飞雪”,衬托手法,将严寒写的更加具体,表现了梅花开放的冰雪环境和梅花的坚贞品质。犹有花枝俏:诗人将梅花的特点表露无遗,那她的特点是什么呢?学生回答:这一句你觉得那个字用得好?学生回答:下阕悄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承“俏”,春天美丽的百花在竞相开放,梅花却独自离开,不占一点春光的便宜。这就是梅花!!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衬托的手法 梅花花虽已谢,但看到山花烂漫的春天,她却笑逐颜开。七、主旨探讨讨论《卜算子 咏梅》中,作者写梅花的形象是为了表现什么呢?教师归纳课件:比较阅读七、比较阅读相同点(1)都写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2)都表现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3)都赞颂了梅花的高洁的品格。(4)都以梅花自比。不同点(1)梅花的形象不同陆 游:寂寞凄凉、饱受摧残, 象征 屡受排挤的主战派。毛泽东:傲寒俊俏、积极乐观。 象征革命者的坚贞不屈 斗争的精神。(2)感情基调不同陆 游:低沉孤高。毛泽东:积极乐观,充满信心比较总结:八、品味两首词的特色1.写景、议论和抒情相结合2.衬托、拟人的修辞手法3.词语都明丽而生动九、欣赏总结课件:背景-梅花图-朗读-歌唱-作业
卜算子咏梅》是作者的晚年之作,词中以“托物言志”的方法,以写梅花自喻,用梅花象征自己孤高正直的气节。词人少年时就有满腔报国之志,好兵书,习剑术,文武兼备,但在仕途上屡遭挫折,晚年隐居山阴,具有“气吞残虏”的壮志也无人赞赏,无人支持。虽有婚姻惨变,家庭不幸,但陆游报国之情却没有半点改变。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悲,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上片写梅花的遭遇。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驿亭是古城传递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在驿路断桥边,“寂寞”地开放,无人欣赏,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下片写梅花的品格: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然而恶劣的环境,更锻炼了梅花的铮铮硬骨。她在悬崖百丈冰的严冬中而一枝独秀,傲然开放,只是报春,而不与百花争春,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因此,群芳嫉妒也只好任凭它们了。词人通过对梅花高尚情操的描绘,表达了自己雄图大略与高尚志趣,既有别于那些卖国求荣的投降派,也有别于追求功名富贵的利禄之辈。“一任”写出词人敢于与世俗抗衡的坚决态度。我们读他的这首词联系他的政治遭遇,可以看出《卜算子咏梅》是他的政治生涯的缩影。而梅花是他高洁的品格的化身,直至85岁临终时还吟出《示儿》篇:“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他虽然被贬后的20年闲居山阴,再也不能过问政治但壮心不已,依然念念不忘收复中原救人民于水火之中,谆谆教诲子孙不忘北定中原的大事。“只有香如故”一句就是深刻地表现这种至死不渝的坚贞气节。
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说明
这是一首咏物词。表面看,这首词歌咏的是梅花,实际上,它是通过梅花来咏赞诗人自己的坚贞品质和高尚情操。
作者以爱国获罪,在漫长的一生之中屡遭打击。但他矢志不移,始终坚持抗金报国的远大理想,表现出一种崇高的民族气节。这首词就是诗人这一节操的形象化的反映。
托物言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有着优良的传统,咏物的诗词就是托物言志的艺术结晶。从艺术表现上看,咏物诗常常采取比拟和象征手法,作者根据某一事物的形象特征来进行刻画并加以引申、比附、点染,然后印证作者所要说明的事物或寄托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在这一艺术加工的过程中,为了把某一客观事物写得更生动,更形象,诗人往往把人的某些性格特征赋予所咏的客观事物;或者反过来,又用某些客观事物的特性来比拟人的某一精神品质。这种手法一般称之为"拟人"或"拟物"。这首词就是交替使用"拟人"和"拟物"这一艺术手法写成的。
上片写梅花孤独寂寞与备受摧残的境况。"驿外断桥边",点明梅花所在的地点。"驿外"、"断桥"烘托环境的荒凉,与梅花的冰姿玉质是不相适应的。这样的环境可以使读者联想到作者一生被投闲置散和无所用世。接句"寂寞开无主",说明梅花被弃置在荒凉冷漠的环境里,既无人护特,更无人欣赏,所以免不了要产生"无主"的寂寞。这里,读者自然会联想到诗人被弃置林下而无所作为。"已是黄昏独自愁",象征诗人已进入暮年,他的抗金复国的政治主张无人理睬,孤独之感油然而生。"更着风和雨",象征着诗人由于爱国获罪并屡遭迫害。
下片通过梅花来写自己的高尚节操。"无意苦争春",说明诗人并非有意与投降派争官夺宠,而是因为自己怀有崇高的品质与远大的抱负,所以"一任群芳妒",即不怕投降派的妒恨与打击。
以上主要用的是"拟人"的手法,诗人赋予梅花以人的感情色彩,如"寂寞"、"愁"。"无意"、"苦争"等等,这些抽象的感情活动,都不是无知的花木所能感受得到或能做到的,而是在梅花身上寄托着诗人强烈的感情和意志。最后,"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二句,又具有"拟物"的特征。诗人用梅花的特性来比喻个人品格的高尚、节操的坚贞和爱国之心至死不变。
《卜算子》运用象征手法和比拟手法是十分成功的。诗人通过"拟人"和"拟物"创造出"梅花"的形象--也就是诗人自己的崇高形象。但是,陆游毕竟是封建文人,他的词中不可避免地流露出孤芳自赏与寂寞忧伤的悲凉情调。
【译词】
在驿站的外面,在断桥旁边,
无人过问的梅花寂寞地舒展花瓣。
黄昏时候,你已经受不起孤独与忧愁,
哪里还能再忍受狂风暴雨的摧残?!
你无意苦苦争夺在春天里争妍斗艳,
你任凭百紫千红去妒忌恨怨。
即使凋谢后被踏成泥土,碾作尘埃,
沁人心脾的幽香却永远不会消散!
陆游(1125-1209),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祖父陆佃是王安石的学生,参与过变法革新。父陆宰曾任淮南计度转运副使。陆游出生第二年,金兵大举攻宋,他随家南渡。北宋覆亡后,陆宰因不满秦桧等人卖国投降政策而退隐家居。陆游受家庭影响,自幼立志抗金。由于他坚决主战,二十九岁参加礼部考试时,被秦桧黜名。秦桧死后才以父荫得官。在他任镇江通判时,正值隆兴抗战,他积极参与。抗战失利,投降派上台,在隆兴和议决年(1165),他被诬陷免官。四十五岁时,因生计困难,乞任夔州通判,后任四川制置司及成都府安抚署参议官,居蜀中九年,到过南郑前线。晚年在山阴被迫闲居达二十年之久,中间一度兼修国史。最后,他怀着"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憾恨,结束了作为诗人的一生。
陆游是南宋最著名的大诗人,存诗九千余首。他的诗内容很丰富,当时的重大政治生活,时代的巨大变化,人民遭受的苦难,个人的不幸经历乃至细微的感情活动,无不被他写进诗中。爱国思想是他诗中的最强音,是他诗中的主旋律。
陆游也是重要的词人。他的词与诗相比,不过是一种"余事"和"副业",但仍与他的诗歌一样,饱含着昂扬的政治热情。恢复失地的壮志,忧国伤时的怀抱,同样从词篇的字里行间喷薄而出,具有一种俊爽流利、沉郁雄放的风格。不过,他的词更多一些闲适与消极情绪。
著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有《放翁词》一百三十余首。
主要代表作有《秋波媚》、《卜算子(咏梅)》等。
㈣ 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 语文书中的四首古诗
第一是《问官军收河南河北》 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 唐代诗人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版泪满衣裳。却看妻权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第二是《示儿》 作者:陆游(1125—1210)字务观 好放翁 南宋爱国诗人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第三是《冬夜读书示子聿》作者:陆游(1125—1210)字务观 好放翁 南宋爱国诗人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第四是《观书有感》 作者:朱熹(1130—1200) 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字无晦 号晦庵 别称紫阳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㈤ 六年级语文上册习作七作文:陆游与唐婉400字(ง •̀_•́)ง
南宋山阴(今浙江沼兴)沈园的粉壁上曾题着两阕《钗头凤》:其一: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邑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其二: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晚风干,泪痕残,欲传心事,独倚斜栏,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询问,咽泪装欢,瞒、瞒、瞒。这两阂词出自不同的人之手,却浸润着同样的情怨和无奈,因为它们共同诉说着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唐婉与陆游沈园情梦。陆游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出生于越州山阳一个殷实的书香之家,幼年时期,正值金人南侵,常随家人四处逃难。这时,他母舅唐诚一家与陆家交往甚多。唐诚有一女儿,名唤唐婉,字蕙仙,自幼文静灵秀,不善言语却善解人意。与年龄相仿的陆游情意十分相投,两人青梅竹马,耳鬓厮磨,虽在兵荒马乱之中,两个不谙世事的少年仍然相伴度过一段纯洁无暇的美好时光。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种萦绕心肠的情愫在两人心中渐渐滋生了。青春年华的陆游与唐婉都擅长诗词,他们常借诗词倾诉衷肠,花前月下,二人吟诗作对,互相唱和,丽影成双,宛如一双翩跹于花丛中的彩蝶,眉目中洋溢着幸福和谐。两家父母和众亲朋好友,也都认为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于是陆家就以一只精美无比的家传凤钗作信物,订下了唐家这门亲上加亲的姻事。成年后,一夜洞房花烛,唐婉便成了陆家的媳妇。从此,陆游、唐婉更是鱼水欢谐、情爱弥深,沉醉于两个人的天地中,不知今夕何夕,把什么科举课业、功名利碌、甚至家人至亲都暂时抛置于九霄云外。陆游此时已经荫补登仕郎,但这只是进仕为官的第一步,紧接着还要赴临安参加“锁厅试”以及礼部会试。新婚燕尔的陆游留连于温柔乡里,根本无暇顾及应试功课。陆游的母亲唐氏是一位威严而专横的女性。她一心盼望儿子陆游金榜题名,登科进官,以便光耀门庭。目睹眼下的状况,她大为不满,几次以姑姑的身份、更以婆婆的立场对唐婉大加训斥,责令她以丈夫的科举前途为重,淡薄儿女之情。但陆、唐二人情意缠绵,无以复顾,情况始终未见显著的改善。陆母因之对儿媳大起反感,认为唐婉实在是唐家的扫帚星,将把儿子的前程耽误贻尽。于是她来到郊外无量庵,请庵中尼姑妙因为儿、媳卜算命运。妙因一番掐算后,煞有介事地说:“唐婉与陆游八字不合,先是予以误导,终必性命难保。”陆母闻言,吓得魂飞魄散,急匆匆赶回家,叫来陆游,强令他道:“速修一纸休书,将唐婉休弃,否则老身与之同尽。”这一句,无疑晴天忽起惊雷,震得陆游不知所以。待陆母将唐婉的种种不是历数一遍,陆游心中悲如刀绞,素来孝顺的他,面对态度坚决的母亲,除了暗自饮泣,别无他法。迫于母命难违,陆游只得答应把唐婉送归娘家。这种情形在今天看来似乎不合常理,两个人的感情岂容他人干涉。但在崇尚孝道的中国古代社会,母命就是圣旨,为人子的不得不从。就这样,一双情意深切的鸳鸯,行将被无由的孝道、世俗功名和虚玄的命运八字活活拆散。陆游与唐婉难舍难分,不忍就此一去,相聚无缘,于是悄悄另筑别院安置唐婉,陆游一有机会就前去与唐婉鸳梦重续、燕好如初。无奈纸总包不住火,精明的陆母很快就察觉了此事。严令二人断绝来往,并为陆游另娶一位温顺本分的王氏女为妻,彻底切断了陆、唐之间的悠悠情丝。无奈之下,陆游只得收拾起满腔的幽怨,在母亲的督教下,重理科举课业,埋头苦读了三年,在二十七岁那年只身离开了故乡山阴,前往临安参加“锁厅试”。在临安,陆游以他扎实的经学功底和才气横溢的文思博得了考官陆阜的赏识,被荐为魁首。同科应试获取第二名的恰好是当朝宰相秦桧的孙子秦埙。秦桧深感脸上无光,于是在第二年春天的礼部会试时,硬是借故将陆游的试卷剔除。使得陆游的仕途在一开始就遭受了风雨。礼部会试失利,陆游回到家乡,家乡风景依旧,人面已新。睹物思人,心中倍感凄凉。为了排遣愁绪,陆游时时独自倘祥在青山绿水之中,或者闲坐野寺探幽访古;或者出入酒肆把酒吟诗;或者浪迹街市狂歌高哭。就这样过着悠游放荡的生活。在一个繁花竞妍的春日晌午,陆游随意漫步到禹迹寺的沈园。沈园是一个布局典雅的园林花园,园内花木扶疏,石山耸翠,曲径通幽,是当地人游春赏花的一个好去处。在园林深处的幽径上迎面款步走来一位绵衣女子,低首信步的陆游猛一抬头,竟是阔别数年的前妻唐婉。在那一刹间,时光与目光都凝固了,两人的目光胶着在一起,都感觉得恍惚迷茫,不知是梦是真,眼帘中饱含的不知是情、是怨、是思、是怜。此时的唐婉,已由家人作主嫁给了同郡士人赵士程,赵家系皇家后裔、门庭显赫,赵士程是个宽厚重情的读书人,他对曾经遭受情感挫折的唐婉,表现出诚挚的同情与谅解。使唐婉饱受到创伤的心灵已渐渐平复,并且开始萌生新的感情苗芽。这时与陆游的不期而遇,无疑将唐婉已经封闭的心灵重新打开,里面积蓄已久的旧日柔情、千般委屈一下子奔泄出来,柔弱的唐婉对这种感觉几乎无力承受。而陆游,几年来虽然借苦读和诗酒强抑着对唐婉的思念,但在这一刻,那埋在内心深处的旧日情思不由得涌出。四目相对,千般心事、万般情怀,却不知从何说起。这次唐婉是与夫君赵士程相偕游赏沈园的,那边赵士程正等她进食。在好一阵恍惚之后,已为他人之妻的唐婉终于提起沉重的脚步,留下深深的一瞥之后走远了,只留下了陆游在花丛中怔怔发呆。和风袭来,吹醒了沉在旧梦中的陆游,他不由地循着唐婉的身影追寻而去,来到池塘边柳丛下,遥见唐婉与赵士程正在池中水榭上进食。隐隐看见唐婉低首蹙眉,有心无心地伸出玉手红袖,与赵士程浅斟慢饮。这一似曾相识的场景,看得陆游的心都碎了。昨日情梦,今日痴怨尽绕心头,感慨万端,于是提笔在粉壁上题了一阙“钗头凤”,这就是开头所提到的第一首词。随后,秦桧病死。朝中重新召用陆游,陆游奉命出任宁德县立簿,远远离开了故乡山阴。第二年春天,抱着一种莫名的憧憬,唐婉再一次来到沈园,徘徊在曲径回廊之间,忽然瞥见陆游的题词。反复吟诵,想起往日二人诗词唱和的情景,不由得泪流满面,心潮起伏,不知不觉中和了一阙词,题在陆游的词后,这就是开头提到的第二首“钗头凤”。唐婉是一个极重情谊的女子,与陆游的爱情本是十分完美的结合,却毁于世俗的风雨中。赵士程虽然重新给了她感情的抚慰,但毕竟曾经沧海难为水。与陆游那份刻骨铭心的情缘始终留在她情感世界的最深处。自从看到了陆游的题词,她的心就再难以平静。追忆似水的往昔、叹惜无奈的世事,感情的烈火煎熬着她,使她日臻憔悴,悒郁成疾,在秋意萧瑟的时节化作一片落叶悄悄随风逝去。只留下一阙多情的《钗头凤》,令后人为之唏嘘叹息。此时的陆游,仕途正春风得意。他的文才颇受新登基的宋孝宗的称赏,被赐进士出身。以后仕途通畅,一直做到宝华阁侍制。这期间,他除了尽心为政外,也写下了大量反映忧国忧民思想的诗词。到七十五岁时,他上书告老,蒙赐金紫绶还乡了。陆游浪迹天涯数十年,企图借此忘却他与唐婉的凄婉往事,然而离家越远,唐婉的影子就越萦绕在他的心头。此番倦游归来,唐婉早已香消玉殒,自己也已至垂暮之年,然而对旧事、对沈园依然怀着深切的眷恋。常常在沈园幽径上踽踽独行,追忆着深印在脑海中那惊鸿一瞥的一幕,这时他写下了“沈园怀旧”诗:其一: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帐然。其二: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无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疑是惊鸿照影来。沈园是陆游怀旧的场所,也是他伤心的地方。他想着沈园,但又怕到沈园。春天再来,撩人的桃红柳绿,恼人的鸟语花香,风烛残年的陆游虽然不能再亲至沈园寻觅往日的踪影,然而那次与唐婉的际遇,伊人那哀怨的眼神、差怯的情态、无可奈何的步履、欲言又止的模样,使陆游牢记不忘,于是又赋“梦游沈园”诗:其一: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 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其二: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 玉骨久沉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此后沈园数度易主,人事风景全部改变了昔日风貌,已是“粉壁醉颗尘漠漠”,唯有“断云幽梦事茫茫”。陆游八十五岁那年春日的一天,忽然感觉到身心爽适、轻快无比。原准备上山采药,因为体力不允许就折往沈园,此时沈园又经过了一番整理,景物大致恢复旧观,陆游满怀深情地写下了最后一首沈园情诗: 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 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此后不久,陆游就溘然长逝了。时过境迁,沈园景色已异,粉壁上的诗词也了无痕迹。但这些记载着唐婉与陆游爱情绝唱的诗词,却在后世爱情的人们中间长久流传不衰。它提醒着人们:好好珍惜你拥有的那份感情,不要轻易道别离,酿成无奈终身悔。
㈥ 小学六年级语文暑假作业,诵读陆游的《》让我们体会到了浓浓的爱国情怀
诵读陆游《 示儿 》中的( 死去元知万事空 ),( 但悲不见九州同 )让我们体会到了浓浓的爱国情怀
㈦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一生以恢复为志。工于词,为豪放派词人代表,风格沉郁顿挫,悲壮激烈,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并称“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抄存》。《全宋词》存词六百二十余首。
西江月·夜行黄沙①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②,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③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释
注释
【注释】
①: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西。
②:“明月”句: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别枝:斜枝。
③: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赏析
赏析
〔赏析〕
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读前半片,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明月别枝惊鹊”句的“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这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只有在深夜里见过这种景象的人才懂得这句诗的妙处。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关键全在“别”字,它暗示鹊和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稻花”二句说明季节是在夏天。在全首词中这两句产生的印象最为鲜明深刻,它把农村夏夜里热闹气氛和欢乐心情都写活了。这可以说就是典型环境。这四句里每句都有声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却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静。这两种风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觉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下半片的局面有些变动了。天外稀星表示时间已有进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山前疏雨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这是一个平地波澜,可想见夜行人的焦急。有这一波澜,便把收尾两句衬托得更有力。“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正在愁雨,走过溪头,路转了方向,就忽然见到社林边从前歇过的那所茅店。这时的快乐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那两句诗所说的。词题原为《夜行黄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写景物,只有最后两句才见出有人在夜行。这两句对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写夜行了。先藏锋不露,到最后才一针见血,收尾便有画龙点睛之妙。这种技巧是值得学习的。
这首词,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气氛(通常叫做景),表达出一种亲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简称情)。这种情景交融的整体就是一个艺术的形象。艺术的形象的有力无力,并不在采用的情节多寡,而在那些情节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为触类旁通的据点,四面伸张,伸入现实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我们说中国的诗词运用语言精练,指的就是这种广博的代表性和丰富的暗示性。
㈧ 学语文一之六年级陆游写的爱国名言有哪些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㈨ 六年级语文同步训练的《示儿》怎么写
示儿
求助编辑网络名片
《示儿》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目录
诗词原文
作品注释
作品译文
赏析
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展开
诗词概述
作品名称
《示儿》
创作年代
南宋
作者姓名
陆游
作品体裁
诗七言绝句 遗嘱诗 爱国诗 体现陆游忧国忧民之情。
陆游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他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
编辑本段
诗词原文
示儿
【南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编辑本段
作品注释
示:告诉。告诉儿子。
元:与原相同。
但:只是。
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冀州、兖(yǎn)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幽州、雍州.这里代指中国。
陆游同:统一。
王师:指南宋的军队。
北定:向北方平定。
家祭:家中祭祀祖先的仪式。
乃:你 ,你的。
翁:父亲
万事空:什么事都没有了。
编辑本段
作品译文
我本来就知道,当我死后,一切就都没有了,只是唯一使我痛心,遗憾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自己的祖国的统一。
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祭祖的时候,千万别忘了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编辑本段
赏析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编辑本段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陆游对儿子的临终遗嘱,也是陆游的绝笔诗。诗中表达了一个即将去世的老人至死都不忘因为外族的入侵而山河破碎的祖国,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祖国光复的那一天,告诉他胜利的消息。从这首诗中,人们可以感觉到一位老诗人在人生的弥留之际强烈的爱国之心。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
编辑本段
作者简介
陆游(1125一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中年入蜀抗金,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芒,成为杰出的诗人。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爱国主义精神,“气吞残虏”。
生平简介
陆游出身于一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世宦家庭,陆游的高祖是宋仁宗时太傅陆轸,祖父陆佃,父 陆游亲陆宰。 当时正值宋朝腐败不振、屡遭金国(女真族)进犯的年代。出生次年,金兵攻陷北宋首都汴京,他于襁褓中即随家人颠沛流离,因受社会及家庭环境影响,自幼即立志杀胡(金兵)救国。
封建家庭虽带给陆游良好的文化薰陶,尤其是爱国教育,但也带来婚姻上的不幸。他20岁时与表妹唐婉结婚,夫妻感情甚笃,可是其母却不喜欢唐氏,硬逼他们夫妻离散,唐氏改嫁赵士程,陆游亦另娶王氏为妻。离婚后陆游非常伤痛,绍兴二十五年31岁游经沈园时,偶见唐琬夫妇,陆游在沈园墙上写了《钗头凤》词以寄深情,此后屡次赋诗怀念,直至75岁时还写了有名的爱情诗《沈园》。唐氏读了陆游的钗头凤后悲痛欲绝,和了一首钗头凤,不久便去世了。
陆游“年十二能诗文”,学剑,并钻研兵书。29岁赴临安乡试,名列第一。次年参加礼部考试,因名次居于主和派权臣秦桧的孙子之前,又因不忘国耻“喜论恢复”,要求“赋之事宜先富室,征税事宜覆大商”,为秦桧所黜。桧死,绍兴二十八年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绍兴三十年,召除敕令所删定官。孝宗继位,赐进士出身。后因力劝张浚北伐,发生部下将领不合的情况,再加上主和派阻饶,朝廷立即动摇,而陆游亦被冠上“交结台谏,鼓唱是非,例说张浚用兵”之罪名而遭免职。六年,起通判夔州。
1172年(乾道八年)主战将领王炎聘陆游至幕中襄理军务,使陆游的生活发生很大的变化。军旅生活使他的怀抱不禁为之一开,写出了许多热情奔放的爱国诗篇。“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丹心唯报国”可说是他这一时期生活和心情的写照。虽然陆游满怀报国赤诚,但因朝廷腐败,只求苟安无意进取,他复国的壮志一直无法得到伸展的机会。
1175年(淳熙二年),范成大邀陆游入幕僚,为成都路安抚司参议官。陆与范素有诗文之交,因此不甚拘守官场礼数,以致引起同僚讥讽;又因复国抱负和个人功名长久无法得到伸展的空间,故常有较放纵轻佻的行为,被同僚指责为“不拘礼法,恃酒颓放”。于是陆游索性自号“放翁”,并在诗中自我嘲解。淳熙五年,提举福建路常平茶盐。淳熙六年,改提举江南西路。淳熙十三年,知严州。淳熙十五年,担任军器少监。
之后历经多次升降官职,在1190年(光宗绍熙元年)之后的二十余年,长期蛰伏在山阴老家农村,家居时“眼明身健何妨老,饭白茶甘不觉贫。”因为养生有术,嗜食薏米和木耳,到了晚年,依然耳聪目明。期间虽仍有向朝廷提出抗敌作战的主张,但始终遭受非议。最后于在1209年(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阴历日期,阳历为公元1210年1月26日)抱着未见国土收复的遗恨与世长辞,享年86岁。
陆游生活的时代,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金国频频向宋朝发动战争,积贫积弱的宋朝丧失了大量国土,被迫不断向南迁移,人民生活在战乱和动荡之中。少年时代的陆游就不得不随着家人逃难,饱尝流离失所的痛苦。 在十二世纪初,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第三年把徽、钦二帝掳去,北宋亡国。而当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政权之后,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汉奸秦桧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绍兴十二年(1142年)和议告成,赵构竞无耻到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答应每年献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跟金人划淮水为界。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横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后来宋孝宗赵昚与金签订的“隆兴和议”及宁宗赵扩与金签订的“开禧和议”,照旧屈辱求和。这种局面,当然是一向反对民族压迫的广大汉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这一历史时代,不知有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他们在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
作为一名杰出的诗人,陆游一生创作诗歌9300余首。这些诗中大多数都是与抗击侵略者的有关的。或者描写火热的军中生活,"失衣卧枕戈,睡觉身满霜",或者寄托自己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深切忧虑和自己空抱一腔报国热情的愁闷心情。 陆游近景陆游诗特征之一,是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和万死不辞的牺牲精神。这在他一生的诗作中都有充分的反映,直到82岁,他还高唱“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的诗句。陆诗第二个特征是,对投降派尖锐的讽刺和坚决的斗争。另外,他也有壮志未酬的感叹和对理想境界的寄托,如《书愤》、《秋思》、《枕上偶成》、《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此外,他还有不少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和“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临安春雨初霁》)等歌唱美好生活的诗句。陆诗的基本特征是现实主义。在表现手法上,他一般不直接对客观事物做具体刻画,而是抒写个人的主观感受,因此,他的诗概括性、抒情性强。陆诗在现实主义基础上,还极富浪漫主义情调。这主要表现在诗人对复国理想追求时的瑰丽想象上。他的想象主要是对抗金战争的想象,包括战斗的阵势、敌军的溃败及朝廷的中兴。夸张也是构成陆诗浪漫主义特征的一个因素。如“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起倾斗酒歌出塞,弹压胸中十万兵”(《弋阳道中遇大雪》)等诗句,与表现陆诗悲壮、奔放的风格特征极有关联。
陆诗语言不尚粉饰、奇险,追求明白如话,自然而精炼。
《示儿》是在他临死前写给他儿子的。
后世影响
历代文人,凡是读过《示儿》诗的无不为之感动。早在南宋当时,刘克庄就有一首绝句说: 不及生前见虏亡,放翁易箦愤堂堂。遥知小陆羞时荐,定告王师入洛阳!
其他评述陆诗而特别提到《示儿》这首的,就我所见,不下三十余家(请参看我与孔繁礼同志同纂的《陆游研究资料汇编》),或者说它有宗泽“三呼渡河”之意,或者说它与杜甫“一饭不忘”的忠君爱国相同,也有读后叹息泣下的,也有作诗同情寄慨的。足见这首诗情真语挚,感人之深!
《示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诗中所表现的爱国热诚催人泪下,发人深省。“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首诗里“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哀音,对祖国统一,认同回归,仍然是一个有力的呼声。
陆游一生经历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由于幼年在敌人入侵下仓皇逃难,以及家庭和亲友的爱国言论的启发教育,陆游对当时的严重民族灾难有着极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在心灵深处埋下了爱国复仇的种子。此后无论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陕前线从军,直至晚年在绍兴老家闲居,这颗种子生根、发芽、挺干、开花,虽然不断遭到风雨的摧残,却也不断地成长壮大,并且终于结满丰硕的果实。清朝诗人赵翼的《瓯北诗话》中有一段话,说得十分概括,他说:
放翁十余岁时,早已习闻先正之绪言,遂如冰寒火热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义而论,亦莫有过于是者,故终身守之不变。入蜀后在宣抚使王炎幕下,经临南郑,瞻望鄠、杜,志盛气锐,真有唾手燕、云之意,其诗之言恢复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后,犹十之三四。至七十以后,……是固无复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旧事》云:“乞倾东海洗胡沙”,《老马行》云:“中原旱蝗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则此心犹耿耿不忘也。临殁犹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句,则放翁之素志可见矣。
当然,这里所谓“十之五六”,“十之三四”,只是粗略的统计,而且只是从数量上、表面上来看的;然而即此也可见陆游的“素质”是一贯的,是自少至老历久不渝的。
1234年金朝被蒙古族灭亡之后,南宋政府从淮西调兵进驻开封城内,并从开封分兵收复了洛阳之后,刘氏在兴奋之际,想到陆游的子孙一定会遵从他的遗嘱,把这个好消息祭告“乃翁”的。但是好景不长,那个歌舞湖山、奸臣当道的南宋小朝廷连暮气已深的金兵尚且不能抵抗,更何况这“方张之寇”的蒙古大军呢?多亏广大爱国军民奋起阻击,才使得这个风雨飘摇的政权又延续了四十多年。这时南宋遗民林景熙写了一首《读陆放翁诗卷后》,词意极为沉痛,其末四句云:
“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这是说,陆游临终时以不见“九州同”为憾事,现在他的孙子们却看到了种这局面,但是统一中国的不是宋王朝,而是新兴的元帝国,这样的消息在家祭时怎样告诉他老人家呢?以上所举两首诗,前一首洋溢着“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激情,后一首抒发了“亡国之音哀以思”的悲痛,一喜一悲,都是由《示儿》诗引发的。他们的爱国热情与陆游息息相通。他们都是我国爱国主义诗人的典范,即使至今也令后人难以忘怀.。 陆游但是以上诸人,大都是受了此诗的感染而引起共鸣,却未暇对它的内容作细致的分析。值得参考和向读者推荐的,要数当代朱自清先生的《爱国诗》一文。在这篇文章里,他把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爱国诗分为三个项目:一是忠于一朝,也就是忠于一姓;其次是歌咏那勇敢杀敌的将士;再其次是对异族的同仇。并指出第三项以民族为立场,范围更为广大。他认为陆游“虽做过官,他的爱国热诚却不仅为了赵家一姓。他曾在西北从军,加强了他的敌忾。为了民族,为了社稷,他永怀着恢复中原的壮志。”因此在历代爱国诗中,他特别推崇这首“示儿”诗,并对它做了具体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