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年级语文 >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长城读后感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长城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12-22 13:19:43

A. 四年级上册《长城》读后感300字

长城,是我国古代军事防御的一项宏伟建筑,它的建筑历史悠久,工程规模专之大,堪称世界历史上一属大奇迹。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整个长城穿梭在崇山峻岭当中,像一条长龙腾云驾雾。
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我特别喜欢这一句,每一次读到时,我心中感到十分自豪、十分骄傲。
整个长城结构合理,高大坚固,由连续的城墙、关隘、敌台和烽火台构成。城墙为长城的建筑主体,关隘用于屯驻重,是长城防守的重要根据地,敌台供士兵射击、观察、掩蔽用,是城墙上的主要战斗设施。如今,它们仍然魏然屹立、蜿蜒起伏于高山之中
看到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我便想起,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古代劳动人民用无数双手、无数肩膀抬着这一块块两三千斤重的条石,再一步步登上陡峭的山岭,是多么不容易啊!我心想,长城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顽强的毅力和聪明的才智,如今长城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工程的伟大成就

B. 长城中国的故事观后感

这还是一篇不错的纪录片,毕竟很多东西无法苛求,就像苹果也有自身的缺点一样。言归正传:从春秋战国直到近代,跨度之大让人感叹,主旨要想清晰明朗很不容易。
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到春秋战国以长城作为一种防御手段。秦大一统修筑长城抵御北方胡人入侵。汉代的以和亲换取和平,到汉武帝派卫霍扫荡匈奴,北魏筑城防守,大一统隋唐,征服漠北,胡汉一家。五代十国游牧南犯。宋无长城之险媾和契丹,金灭契丹筑城以守。元大一统,再次人不分蒙汉契丹,天下一家。明太祖以攻为守,攻守兼备的纵身防御体系。清逐鹿中原,建立大一统王朝……煌煌五千年中华文明史,民族围绕长城的农耕与游牧交融史,款款道来。有一种大历史的感觉。
秦始皇与汉武帝明太祖的攻为守的防御体系颇具战略家军事家思维。汉的西域经营,大唐的区域自制与华夷一家颇得人心与效果。元世祖忽必烈的开放思维也很有亮点。满清虽然表面不重长城之防,但对于满汉关内关外的政策明显不如大唐胸怀。汉虽重经略西域,也使得部分夷狄归服,似更有胸怀气魄。巍巍长城正是在这种变迁中见证了民族的融合,历史的更替。
大明,以明太祖的国防战略更符合军事家的目光。更具成效,嘉靖年间的长城虽更有军事防御成效,但这种防御策略的施行也拖得国家财政无以为继,最终还是开放与融合,经商与贸易,维系民族间的和平。
片末讲到面对来自海洋的威胁,迫使中华民族团结起来,抵御外侮。中华儿女以自己的血肉之驱去抗战,铸就了民族精神的一道长城。
长城,不仅仅是一道城,她在见证中华民族融合变迁的同时,早已融进中国人血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C. 鲁迅《长城》读后感200字

曾经听人说:不到长城非好汉。我虽然不清楚其中的原因,但也常梦想着有一 天能登上长城,领略一番长城的风采,体会做“好汉”的滋味。

嘿,没想到,刚一开学,我们上的第一篇课文就是《长城》。由于我对长城向往 已久,所以学得格外认真。《长城》一课,向我们展示长城的雄伟壮观和高大坚固, 字里行间表现出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赞叹,激起我们一种强烈的民 族自豪感。

长城,最早建于我国战国时期。在那兵荒马乱的岁月里,各国纷纷建起城墙,用于防御外敌。最后秦始皇统一全国,把各地城墙连接起来,就连成了这条长龙,蜿 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当老师讲到这里,我不禁和作者有了同样的感受,那时没 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那无数的肩膀无数双手,筑起了这不倒的长城。 这其中凝结着多少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啊!我仿佛看见无数的劳动者背着大石板, 弓着腰,一步步地艰难地攀登着......他们那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引起了我的

深思。中国的古代劳动人民是这样,近代的中华儿女又何尝不是呢?

在中国人民拿起刀枪,不畏强敌,进行伟大的抗日战争时,日本侵略军武器先进, 装备精良,而我们只有小米加步qiang。但是中国人民以顽强的意志战胜了强大的敌 人,成为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这就是发扬了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龙” 的精神。
今年,我国部分地区又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大洪灾,中国人民又同这场洪灾展开 了惊心动魄的斗争。在抗洪前线,几百万军民.万众一心,严防死守,与洪水奋力拼 搏.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冲不垮的“绿色长城”,中国人民创造了又一个举世 瞩目的大成就。这,不正是我国劳动人民不畏险阻的梢神力量的再次显现吗?

学完《长城》,我不再想当“好汉”了,我希望自己成为建设“新的长城”大军中的一 员,那,才是真正的英雄好汉。

古老的长城,经受了战争的洗礼和岁月的沧桑,至今还巍然屹立在世人面前,而 从中焕发出来的精神也将永盛不衰。

D. 语文 八年级上册 苏教版——专题 长城 读后感

长城
the Great Wall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自战国时期开始,修筑长城一直是一项大工程。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全国人口的1/20!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可以想见,没有大量的人群进行艰苦的劳动,是无法完成这项巨大工程的。

“因地形,用险制塞”是修筑长城的一条重要经验,在秦始皇的时候已经把它肯定下来,司马迁把它写入《史记》之中。以后每一个朝代修筑长城都是按照这一原则进行的。凡是修筑关城隘口都是非曲直选择在两山峡谷之间,或是河流转折之处。或是平川往来必经之地,这样既能控制险要,又可节约人力和材料,以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修筑城堡或烽火台也是选择在“四顾要之处”至于修筑城墙,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形,如像居庸关、八达岭的长城都有是沿着山岭的脊背修筑,有的地段从城墙外侧看去非常险峻,内侧则甚是平缓,收“易守难攻”之效。在辽宁境内,明代辽东镇的长城有一种叫山险墙、劈山墙的,就是利用悬崖陡壁,稍微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为长城 了。还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绝壁、江河湖泊作为天然屏障,真可以说是巧夺天工了.长城,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遗产。
2001年06月25日,长城作为春秋至明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长城全长约12600里。
[特殊关口的名称---门]
在万里长城上有许多关口。这些地方多以“关”、“口”命名。而在张家口的长城处,却以“门”命名,谓之“大境门”。
明朝在“外边”长城之外,还修筑了“内边”长城和“内三关”长城。“内关”长城以北齐所筑为基础,起自内蒙古与山西交界处的偏关以西,东行经雁门关、平型诸关入河北,然后折向东北,经来源、房山、昌平诸县,直达居庸关,然后又由北而东,至怀柔的四海关、与“外边”长城相接,以紫荆关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内三关”长城在很多地方和“内边”长城并行,有些地方两城相隔仅数十里。除此以外,还修筑了大量的“重城”。雁门关一带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长城的位置

长城东西南北交错,绵延起伏于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它好像一条巨龙,翻越巍巍群山,穿过茫茫草原,跨过浩瀚的沙漠,奔向苍茫的大海。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大约有10万里以上。其中秦、汉、明3个朝代所修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1万里。现在我国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区都有古长城、烽火台的遗迹。其中仅内蒙古自治区的长城就达3万多里。长城位于中国的北部,它东起河北省渤海湾的山海关,西至内陆地区甘肃省的嘉峪关。横贯河北、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七个省、市、自治区,全长约6700公里,约13300公里,在世上有“万里长城”之誉
长城关隘 嘉峪关、山海关、居庸关、玉门关、井陉关、娘子关 、雁门关、偏头关、平型关、古北口、喜峰口、榆林塞、黄崖关、 瓦桥关、虎山长城、鸦鹘关、牛庄城、分水关、宁远城、阳关、平定堡城、清阳关、新安关、镇远关、锦州城、马水口、 倒马关、九门口、老龙头、董家口、刘家口、马兰关、新开口、插箭岭关、金山岭、独石口、张家口、马市口、羊房堡关、水口关、紫荆关、宣化城、三屯营、三道关、大毛山关、义院口、界岭口、重峪口、徐流口、冷口关、白洋峪关、青山关、 铁门关、潘家口、龙井关、洪山口、上关、 常峪口、狼窝沟口、新河口、白石口关、浮图峪关、乌龙沟关、飞狐口、寡妇楼、 司马台、慕田峪关、沿河城、将军关、白马关、鹿皮关、河防口、莲花池关、黄花城关、撞道口关、九孔楼、四海冶口、居延塞故城、鸡鹿塞、高阙塞、大同城、杀虎口、威鲁堡口、金锁关、黄泽关、黄榆关、北楼口、宁武关、利民堡口 、得胜口、镇宏堡口、平远堡、新平堡口、保平堡口、桦门堡、瓦窑口堡、镇宁堡口、镇口堡、守口堡口、镇边堡、镇川堡 、宏赐堡口、镇羌堡口、拒墙堡口、拒门堡口、助马堡口、破鲁堡口、保安堡口、宁鲁堡口、破虎堡口、残虎堡口、马堡口、云石堡口、少家堡口、大河堡口、败虎堡口、迎恩堡口、阻虎堡口、将军会堡、丫角山、老营堡、红门口、老牛湾堡、阳方口、白草关口、广武城、北楼口、狼牙口、龙泉关、固关、鹤度岭口、马岭关、支锅岭口、峻极关、吴旗秦长城、魏长城南起点、定边城、高家堡、镇北台、统万城、韩城魏长城、黄甫川堡等。
•【长城的长度】
长城究竟有多长?过去中外专家学者一致认为长城的长度是一万余里,故曰“万里长城”。但是据近年文物考古工作者的研究和对遗址的调查,初步估计,长城有十万里之长。历代修筑的长城先后分布在西至新疆,东到黑龙江,南至湖南共16个省、市、自治区。其中仅内蒙古自治区各时代的长城总和就有三万里之多。河北省境内的长城也将近万里。曾经修建长城的各诸侯国和王朝共有二十多个,秦始皇所修建的长城有一万多里,汉朝的长城有两万里,明朝的长城也有一万两千七百余里。
长城的建筑构造和建筑材料
长城在中国历史的长久岁月中,许多封建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曾经对它进行过多次修筑;我国古代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它贡献了智慧,流尽了血汗,使它成为世界一大奇迹。不论是巨龙似的城垣,还是扼居咽喉的关隘,都体现了当时设防的战争思想,而且也标志着当时建筑技术的高度成就。例如,明朝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高度发展,建筑业也体现了规模巨大的生产流程和比较科学的烧制砖瓦作坊。因此砖的制品产量大增,砖瓦已不再是珍贵的建筑材料,所以明长城不少地方的城墙内外檐墙都以巨砖砌筑。在当时全靠手工施工,靠人工搬运建筑材料的情况下,采用重量不大,尺寸大小一样的砖砌筑城墙,不仅施工方便,而且提高了施工效率,提高了建筑水平。其次,许多关隘的大门,多用青砖砌筑成大跨度的拱门,这些青砖有的已严重风化,但整个城门仍威严峙立,表现出当时砌筑拱门的高超技能。从关隘的城楼上的建筑装饰看,许多石雕砖刻的制作技术都极其复杂精细,反映了当时工匠匠心独运的艺术才华。

E. 写一篇关于《长城》的读后感

读了来《长城》一文,我感慨自万千.我不仅领略了长城的高大坚固、气魄雄伟,同时也深深地被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所折服.
这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成排的垛子上有射口和嘹望口,以防御敌人的进攻……
古人实在太聪明了,他们通过嘹望口来看敌情,用射口来打击进攻的敌人.长城上那一块块条石,每块都有两三千斤重,在那经济不发达的社会里,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将石头一步一步地抬上那陡峭的山岭.付出多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再来看看某些现代人吧,有的游客到长城游玩随便扔垃圾,有的在城墙上乱写“到此一游”,甚至有一些人为了金钱破坏长城……
长城已被列放《世界遗产名录》,是我们中华儿女的骄傲和自豪!我们应该呵护好长城,从我做起,做一个文明游客.

F. 读四年级长城读后感

读了《长城》一文,我感慨万千。我不仅领略了长城的高大坚固、气魄雄伟,同时也深深地被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所折服。

这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成排的垛子上有射口和嘹望口,以防御敌人的进攻……

古人实在太聪明了,他们通过嘹望口来看敌情,用射口来打击进攻的敌人。长城上那一块块条石,每块都有两三千斤重,在那经济不发达的社会里,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将石头一步一步地抬上那陡峭的山岭。付出多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再来看看某些现代人吧,有的游客到长城游玩随便扔垃圾,有的在城墙上乱写“到此一游”,甚至有一些人为了金钱破坏长城……

长城已被列放《世界遗产名录》,是我们中华儿女的骄傲和自豪!我们应该呵护好长城,从我做起,做一个文明游客。

G. 读长城故事,写读后感1800字左右

长城万里行

刘雨田

我怎么也没想到我会沿着长城旅行,而且是用我的双脚!

小时候,我做了两个梦。

一个梦是:想读很多很多的书,盼望将来自己能够当个作家。

一个梦是:想走很多很多的路,能够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

我执著地追求着。

为了第一个梦,我常常足不出户,读了许多中外名著,可我终究没能跻进作家的行列。

但是对于第二个梦,我却能常常引以为自豪。孩提时代,我就走遍了我的家乡——河南省长葛县。上中学时,我又利用假期完成了到北京、武汉的远征。后来我到铁路部门工作,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

然而,我怎么也没想到我会沿着长城旅行,而且是用我的双脚!

——事出偶然。

我国著名的研究长城的专家罗哲文先生曾写过一篇介绍长城的文章。他写道: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世界伟大奇迹之一。远在30年代他就立下宏愿要步越长城,可是由于战乱等原因,只走了部分地段。他感慨地说:“今后是否有人能全部走完,尚有待于来者。”

1982年,我在4月14日的《人民日报》上看到一则消息:有个名叫雅克·朗兹曼的法国作家,已经走遍了法国、欧洲、中东及世界许多地方,但是没到过中国,他说“我的最大梦想是到中国去,从长城的这一端走到那一端。”

后来,我又得悉一个名叫罗勃特·史葛达的美国人,终生做着长城梦,直到他70多岁的时候,还连续给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写了200多封信,要求走完长城。

这一条条消息,像一个个冲击波使我难以平静。我下决心要用我的脚步量长城,用笔和相机勾画出长城的历史与现状。

经过痛苦的奋斗,周密的准备,我终于在1984年5月13日,从嘉峪关城楼迈出了徒步万里长城的第一步。

两年来,我穿越了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辽宁等七个省区,完成了徒步万里长城的旅行;在陕西榆林我还曾南下完成了穿越整个陕北的“圣地行”,在西安又西进,沿着古丝绸之路的路线,经过平凉、兰州、乌鞘岭、敦煌直到新疆神秘的罗布泊地区。

大自然是无情的。两年来,我只身闯大漠,走戈壁,攀高山,涉大河,经历了难以想像的艰难困苦。

在腾格里,我曾遇到漫天铺地的大沙暴和寒流、冰雹的袭击。

在贺兰山考察岩画时,我被困在悬崖上,上不去,下不来,要不是我会一点气功,拼命一搏,险些跌进万丈深渊。

在罗布泊,我身负100斤重的水和干粮、行装,半个多月未见人烟,还遇到大风暴雨,迷失了方向。

在山西平鲁下高头一带荒凉的山沟里,夜间我曾遭到了野狼的追踪。

在河北蓟县考察震旦亚纪地貌时,深夜看不清山路,我多次从山坡上滚了下去。


而大自然也是慷慨的。万里长城、丝绸之路本身都是活生生的教科书,我一辈子都学不完、用不尽。到目前为止我已经记录了沿途涉及政治、历史、地理等各个领域
的笔记30多万字,收集了数百万字的文史资料,还拍摄了600多张黑白、彩色照片。其中最有价值的是我在贺兰山发现了一壁岩画。文物工作者认为是首次发
现。

沿途我得到各地政府和群众的热情接待。一捧捧花生、一颗颗红杏、一个个胶卷、一枚枚印章、一句句嘱托、一条条留言,都凝结着支持、理解和深情。我深深感到我的心、我的脉搏在和祖国人民一起跳动。

我走过的地方大都是祖国的西北部,那里还很穷,很荒凉,还在沉睡,但是却充满了生机。我将尽快写出我沿途的观感,帮助人们认识大西北、热爱大西北、开拓大西北。

面对我的还是无尽的地平线。

我的梦也还在继续着。

H. 关于长城的读后感

读了《长城》一文,我感慨万千。我不仅领略了长城的高大坚固、气魄雄伟,内同时也深深地被我国古代劳容动人民的智慧所折服。

这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成排的垛子上有射口和嘹望口,以防御敌人的进攻……

古人实在太聪明了,他们通过嘹望口来看敌情,用射口来打击进攻的敌人。长城上那一块块条石,每块都有两三千斤重,在那经济不发达的社会里,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将石头一步一步地抬上那陡峭的山岭。付出多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再来看看某些现代人吧,有的游客到长城游玩随便扔垃圾,有的在城墙上乱写“到此一游”,甚至有一些人为了金钱破坏长城……

长城已被列放《世界遗产名录》,是我们中华儿女的骄傲和自豪!我们应该呵护好长城,从我做起,做一个文明游客。

I. 四年级1到17课课文读后感各是什么

今天我们学了《长城》这一课,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
站在长城上,踏回着脚下的方砖答,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段话描述了这样高大壮观的长城竟然是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来完成的,那时候没有起重机,就单靠人类的智慧和血汗来筑造长城,那是多么的不容易。
有多少人活生生的埋在了长城底下,又有多少人为长城而死去,可是,现在又有多少人在长城的方砖上刻上“XX,到此一游!”难道这些人体会不到筑造长城有多么艰难吗!?

阅读全文

与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长城读后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