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年级语文 >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

发布时间:2020-12-21 15:11:58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8课主要内容。。。急需!!!!!

教材说明
本课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 蔺相如和廉颇在文中同是熠熠生辉的人物。“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两个故事着力刻画了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则着力赞扬了廉颇的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精神。 蔺相如的一升再升,官位居于廉颇之上,这是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实质上缘于廉颇的错误认识:“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言辞无礼,充满不满情绪。理解廉颇的这段话,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廉颇英勇善战,威震朝野,战功赫赫,这是实情。甚至在“渑池之会”中维护国家尊严也有他一半功劳,因为“秦王没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但是,对于蔺相如的认识,却失之偏颇。蔺相如虽不能持刀作战,但他的唇枪舌剑,同样为赵国保住了尊严。何况,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中,他均是以性命来逼秦王,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的:“现在璧在我手里,你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可以说,蔺相如也堪称一员猛将,只不过他出入的是没有刀光剑影的战场,但战斗同样是惊心动魄的。 将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宽阔胸襟和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负荆请罪。实际上,是缘于他们共同的爱国思想,缘于他们共同的认识:将相不和,赵国危矣!这在他们的语言中都有体现。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将相和”的故事才成为历史上一段光彩不灭的佳话。
学习目标
1.学会十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召集、大臣、允诺、廉颇、抵御、侮辱、拒绝、战袍、完璧归赵、负荆请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4.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建议
1.《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教学本课,可以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再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再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另一种是,先通读一遍课文,大体弄清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引导学生去研读每个小故事;最后再综合从各个故事中得到的认识,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人物作出评价。 2.指导学生给三个小故事加小标题,是一种概括能力的训练。学生按课文中已出现的“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等概括当然可以,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内容的其他概括方法也应肯定,关键是要学生讲出概括的理由。至于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只要学生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不必要求过高。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完璧归赵”的结果是蔺相如被封为上大夫,这是他在“渑池之会”后晋升为上卿的前提,而蔺相如晋升为上卿,是将相产生矛盾的直接原因,有了将相之间的矛盾才有了解决矛盾的“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就是这样联系起来的。 3.本课不但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更以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这位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学本课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思考·练习”第一题让学生说说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正是这样的目的。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见解说具体,说清楚。多数学生可能说喜欢蔺相如,有些学生会说喜欢廉颇,可能还有说喜欢赵王的,因为他善于用人,论功行赏。只要言之有理,就应加以肯定。如果有学生说喜欢秦王,也应让其陈述理由,但应加以疏导,不能为了体现个性阅读而否定了基本的是非观念。 4.在指导学生精读课文时,可结合“思考·练习”第三题,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组织交流讨论。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梳理,理出那些围绕课文重点、难点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对那些跟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可启发学生课外去研究。 对思考题列举的问题的讨论,应使学生认识到:秦王叫人记录赵王为其鼓瑟一事,是为了说明秦王可以指挥赵王,他们之间是不平等的,这对赵国是个奇耻大辱。而蔺相如逼秦王击缶,是为了说明两国之间是平等的,从而维护了赵国的尊严;秦王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蔺相如又拼死保护赵王,因此“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5.课文较长,可让学生在熟读全文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故事练习有感情朗读。 6.三个故事情节都比较生动,适于演课本剧。可鼓励学生在课内或课外排练并演出。可以演整篇课文,也可以演其中的一个故事。 7.本课生词较多,应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自行解决,个别较生僻的,教师可略加指点。 下列词语解释供教师参考。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理屈:理亏。 绝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说。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 渑池:地名,在今河南省渑池县境内。 示弱:表示比对方弱,不敢较量。 瑟:古代的一种弹拨乐器。鼓瑟,就是弹瑟。 缶:古代一种瓦质的打击乐器。 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形容没有做不到的。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去请罪。这个成语现在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主要内容: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侮辱。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老将廉颇居功自傲,对此不服,而屡次故意挑衅,蔺相如以国家大事为重,始终忍让。后廉颇终于醒悟,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共同辅国,国家无恙 。
中心思想:故事表达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这个中心思想。

各个段意:
全文可以分成三段。
第一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
第二段(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
第三段(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五年级语文下册课后资料袋第18课,急用!!!

95页抄18.将相和:课文根据《史记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史记》用为人物写传的形式来反映历史,成功的描写了众多有些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如,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伟大诗人屈原,西楚霸王项羽。它既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者是汉代的司马迁。

㈢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全文

《将相和》中,“将”(jiàng)是将领,将帅的意思,本文指廉颇。

《将相和》
1、本篇版课文时根据权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和”是和好的意思。
2、本文写了三个小故事,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其中, “完璧归赵”是事件的起因,“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负荆请罪”是这件事的结果。
3、蔺相如是一个勇敢机智、不畏强暴,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人;廉颇是一个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人。

㈣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好词好句好段

是《将相和》吧。。。
如果是,我认为“无价之宝、召集、勇敢机版智、允诺、完璧归权赵、胆怯、鼓瑟、击缶、拒绝、上卿、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诸位、负荆请罪、同心协力”这些是好词;
我认为6、8、13、16~18是好段(好句可以再好段里挑你认为是好的)。

㈤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的分大段及段意

第一复部分(第一到五自然制段)写童年夏夜生活在母亲的歌谣中是多么美妙,激发了我对故乡的爱,对民间艺术的爱。

第二部分(第六到13自然段),写母亲在夏夜给我讲神话故事,唱童谣,猜谜语,启迪了我的想象与智慧。

第三部分,(第14自然段)写母亲是启蒙老师,奠定了我飞向诗歌的王国的基础

㈥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好词好句好段

是《将相和》吧。。。
如果是,我认为“无价之宝、召集、勇敢机智、允诺、专完璧归赵、胆怯、鼓属瑟、击缶、拒绝、上卿、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诸位、负荆请罪、同心协力”这些是好词;
我认为6、8、13、16~18是好段(好句可以再好段里挑你认为是好的)。

㈦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将相和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本文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回之间由答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谦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

《将相和》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课课文,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

(7)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扩展阅读:

相关成语:完璧归赵

楚国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宝玉,为赵惠文王所得,秦昭王听说后,表示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赵惠文王召见蔺相如,蔺相如表示愿带和氏璧去秦国,如果赵国得到秦国的城邑,就将和氏璧留在秦国,反之,一定完璧归赵。蔺相如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昭王大喜,却全无将城邑给赵之意。蔺相如诓说玉上有一小疵点,要指给秦昭王看,拿回了宝玉。

他在庭柱旁站定,说:赵王担心秦国自恃强大,得和氏璧而不给城邑,经过我劝说方才答应。赵王斋戒5天,然后才让我捧璧前来,以示对秦国威严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礼仪简慢,毫无交割城邑的诚意,若大王一定要抢走宝玉,我宁可将一颗脑袋与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

秦昭王无奈,只得划出15个城邑给赵。蔺相如估计秦昭王不过是假意应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应斋戒5日,再郑重其事地交换。秦昭王只好应允。蔺相如便派随从怀藏和氏璧,偷偷从小道返回赵国。秦昭王斋戒完毕,举行交换仪式时,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赵之事告诉秦昭王,从而保全了和氏璧。

㈧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书第18课

我和祖父的园子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课文生字、词。
(2) 熟练朗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2、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语言积累及口语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美,寻找亲情,从而提高审美观。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难点:通过学习课文,每一个学生都能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四、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二) 先展示、交流学生搜集的有关女作家萧红的资料,再多媒体展示教师搜集的资料如下:
简介作者: 萧红原名张乃莹,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她从小生长在一个比较富有的地主家庭。她的童年却是在可怜的阴影中长大的,在侮辱与损害的恶境中孤零零的挣扎过来。他的父亲张庭举是一个典型的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奴仆。他冷酷、贪婪,甚至因为萧红是个女孩而歧视她。只有在她的祖父那里,可以得到温暖和爱,祖父和他的后园是她童年时代的一束阳光,因而她对于和祖父一起时的那段童年时光有着强烈的眷恋之情。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她笔下的祖父以及充满乐趣的后园。
(三)学习目标:(多媒体出示)
1、 掌握课文生字词。
2、 熟练朗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四)朗读课文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 交流自己预习时查找的生字、词,然后集体订正如下词语:
谷穗 玩腻了 衣襟 地榇 嘴馋 玫瑰
3、 教师范读课文,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五)整体感知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学习,锻炼学生整体阅读、归纳、概括能力。重点解决如下问题:
1、 祖父和“我”在后园都做了哪些有趣的事?并简单复述。
2、 我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你喜欢文中的祖父么?为什么?
(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组补充完善,最后多媒体展示讨论结果)
第一问答案:
(1) 种小白菜
(2) 铲地,重点写“狗尾草”事件
(3) 我在后园吃黄瓜、追蜻蜓、捉蚂蚱、扬水“下雨”。
(4) 我和祖父讨论“樱桃树为什么不结樱桃”,“为什么樱桃树不开花”等问题。
(5)插花事件。
第二问:
祖父:勤劳慈爱、幽默风趣,有一颗童心。
“我”:天真活泼、顽皮可爱,有一颗自由的心
(六)小结:
作者通过回忆童年时代快乐、自由、温馨、美好的后园生活,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浓浓亲情的眷恋,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与人性美的向往,以及童年的“我”作为一个真正的人的自由和天性。
(七)作业: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任意选择一题做答。
A 在本文中找出你喜欢的五个词语解释并各自造一个句子。
B 在下列词语中任意选出五个,把它们连接成一段话(不少于50字)。
嘴馋 玫瑰 玩腻了 明晃晃 毛嘟嘟 蓝悠悠 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以朗读为主,研讨赏析文中优美语句。
教学过程:
一、 以检查复习的方式导入:(提问中游学生)
1.本课的作者是( )选自《 》体裁( )
2.给下列词语注音:
谷穗 玩腻了 衣襟 地榇 嘴馋
二、 朗读、赏析、感悟
1、 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大声朗读,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自身感悟出发,谈谈自己的理解。(朗读时要注意,有的文段应大声朗读,有的可以欢快地朗读,有的甚至像小萧红那样喊,有的则要默默地品读。)
如:①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
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②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
③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飞上了天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④刮了风,下了雨,祖父不知怎样,在我却是非常寂寞的了,去没有去处,玩没有玩的,觉得这一天不知有多少日子那么长。
(除了这些句子外,当然也可以是其他句子)
2.小组合作探究:
本文写出了浓浓的亲情,也写出了“我”作为一个真正的“人”的自由和天性。找出集中反映人的自由和天性的段落,互相交流体会。
第一部分:“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第二部分:“一到后园里,我就没有对象地奔了出去……休息好了又是跑。”
二、 交流:(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在你的亲人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用亲身经历的具体事例说明)
三、 小结、
四、 布置作业:
A 同学们,在你们的童年中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请把它们写出来,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童年的欢乐和那温馨美丽的亲情!(必做题)
B阅读萧红的其他作品,并写出读书笔记。(选做题)

㈨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十八课生字组词,组两个词

璧:抄合璧、拱璧、秦璧、灵璧、璧玉、白璧、璧合、怀璧、赵璧、反璧、

召:徵召、辟召、召对、奉召、召祸、点召、召试、召命、召引、吕召、

怯:轻怯、驽怯、怯怯、怯夫、懦怯、退怯、心怯、怯口、怯惧、怯色、

瑟:宝瑟、赵瑟、秦瑟、抖瑟、瑟然、湘瑟、张瑟、骚瑟、瑟歌、淅瑟、

拒:抗拒、拒付、峻拒、抵拒、拒守、拒斥、拒霜、推拒、拒战、排拒、

诸:诸葛、诸多、诸如、诸率、诸蛮、诸缘、诸胡、诸天、专诸、诸夏、

(9)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扩展阅读

笔顺:

组词解释:

1、召开[zhào kāi]召集人们开会;举行(会议)。

2、召集[zhào jí]通知人们聚集起来:~人。队长~全体队员开会。

3、号召[hào zhào]召唤(群众共同去做某事):响应~。~全市青年积极参加植树造林。

4、感召[gǎn zhào](政策、精神等的力量)使思想 上受到触动而有所觉悟。

5、征召[zhēng zhào]征(兵):~入伍。响应~。

阅读全文

与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