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学语文4年级上册(人教)24课给予是快乐的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了圣诞节前夜,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小男孩,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的言行强烈地震撼了保罗的心灵,使他深深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
课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故事性强。文中小男孩面对新车的种种表现和保罗由此产生的心理变化交替叙述,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很容易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引导学生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的真切感受,激发学生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教学本文的重难点是从文中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
2.词句解析。
这个夜晚,保罗从内心里感受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
这是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在篇末点题,揭示中心。这个不寻常的圣诞前夜,保罗被小男孩只求奉献不求索取的精神所感染,也将关爱送给了小男孩和他的弟弟,从而深切地感受到给予的快乐。这正是因为,爱可以启迪爱,快乐能够繁衍快乐;乐于奉献,人生才会美好充实。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
3.体会“给予是快乐的”这句话的含义,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建议
1.这篇略读课文的内容浅显易懂,应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及引导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上课伊始,可以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探究文本内容,说说自己读课题后想到了什么。接着,请学生自读课文,做到读正确、读流利,大体了解课文内容。检查初读效果后,再请学生仔细读读课文,然后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交流读后的体会。
在学生畅谈读文体会的时候,教师可以相机引导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交流: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哪些地方出乎你的意料?
文中令人感到意外的地方很多。如,当小男孩听保罗说自己的新车是哥哥赠送的时候,惊叹地说:“哇!我希望……”我们本以为小男孩是希望也有一个能将新车作为圣诞礼物送给他的哥哥,却没有想到小男孩是“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石破天惊,不可思议。从小男孩对这辆新车羡慕的神情、轻轻抚摸的动作,以及“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给你的,你不用花一分钱”等语言,都不能不让人认为,他会和我们想象中的其他男孩一样,希望有这样一个哥哥,也希望得到一辆这样的新车。可是结果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正是这样,才让我们看到了小男孩一心只想着给予而不是获取的高尚品德,使我们的内心受到强烈的震动。
保罗面对这个素不相识的小男孩,竟发出了请他坐车兜风的邀请。此处也出乎预料,说明保罗的内心受到了震动,他被小男孩的语言所感动,被小男孩的精神所感染。当小男孩在兜风的过程中提出“把车开到我家门口”的请求时,我们猜想小男孩是想在小朋友面前炫耀一下,他是坐新车回家的,却没有料到小男孩从家里背出了腿有残疾的弟弟,让弟弟看一看保罗的哥哥送给保罗的新车,并且告诉自己的弟弟,今后他也要送给弟弟一辆这样的新车,让他坐在新车里看圣诞节橱窗里的好东西。其实,从小男孩的内心来讲,这是他对弟弟说的最自然、最朴实的话,可听来却是那样令人感动。在又一次的出乎意料中,我们再次感受到了小男孩纯洁无瑕、美好无私的心灵和乐观自信的性格。
故事的结尾也很出人意料:保罗把那个小弟弟抱进车里,同兄弟俩一起度过了圣诞节前夜。从保罗的行动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保罗再次被小男孩的行动所震撼,从心灵深处激发起无私助人的强烈愿望。
3.在学生交流读书感受、阐述见解时,教师还要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并加深情感体验。可以通过指名读、分角色读、评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表现出小男孩的自信、自强及对弟弟的关爱之情,表现出保罗的情感变化。
4.故事的结尾写道:“他们三个人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这里是个美好的想象空间,意蕴无穷,可以让学生大胆想象:这个夜晚他们是怎样度过的?为什么这个夜晚对他们三个人来说都是难忘的?
5.为什么“保罗从内心里感受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可以让学生就此问题展开讨论。学生可以联系课文内容说,也可以扩展开去,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从而进一步感受给予的快乐。
6.课后“阅读链接”中的小短文《给,永远比拿愉快》,直抒胸臆,同样表达了“给予是快乐的”这一主题,是对课文的有机拓展,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升华。在教学本课后,应留出时间让学生读一读,然后交流各自的理解和感受。
7.本文是这组教材的最后一篇课文,教学之后,可以让学生把本组课文联系起来再读一读,并阅读主题相近的其他文章,如选读课文中的《一个苹果》,然后综合自己读书的感受,以“爱”为主题办一份手抄报,或组织一次朗诵会或故事会,让“爱”在学生心中孕育生长,并把爱的芬芳播撒到四方。
❷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4课给予是快乐的,《阳光课堂》上的题目。
美国 丹.克拉克
❸ 四年级上册语文24课给予是快乐的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给予是快乐的》主要讲了圣诞节前夜,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小男孩,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的言行强烈地震撼了保罗的心灵,使他深深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
原文(节选):
保罗微微一笑,他理解男孩的想法:坐一辆又大又漂亮的车子回家,在小朋友的面前是很神气的事。但是,保罗又错了。
“麻烦你把车停在台阶那里,等我一下,好吗?”
男孩跳下车,三步两步跑上台阶进了屋。不一会儿他出来了,背着一个小孩,显然是他的弟弟,看上去腿有残疾。他把弟弟放在最下面的台阶上,两个人紧靠着坐下。
他指着保罗的车,说:“看见了吗?很漂亮,对不对?这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将来,我也要送你一辆这样的新车。到那时候,你就可以坐在车里,亲眼看看我跟你讲的那些好看的圣诞礼物了。”
保罗的眼睛湿润了。他下了车,把小弟弟抱进了车里。那个男孩眼睛里闪着喜悦的光芒,也坐了进去。他们三个人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这个夜晚,保罗从内心里感受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
(3)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4给予是快乐扩展阅读:
《给予是快乐的》出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科书,作者是美国作者丹·克拉克。
《给予是快乐的》课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男孩面对新车的种种表现和保罗由此产生的心理变化交替叙述,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语言朴实自然,但是又极具感染力。文章结尾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有助于理解课文。
❹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4课,给予是快乐的,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给予是快乐的》主要讲了圣诞节前夜,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小男孩,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的言行强烈地震撼了保罗的心灵,使他深深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
原文(节选):
保罗微微一笑,他理解男孩的想法:坐一辆又大又漂亮的车子回家,在小朋友的面前是很神气的事。但是,保罗又错了。
男孩跳下车,三步两步跑上台阶进了屋。不一会儿他出来了,背着一个小孩,显然是他的弟弟,看上去腿有残疾。他把弟弟放在最下面的台阶上,两个人紧靠着坐下。
他指着保罗的车,说:“看见了吗?很漂亮,对不对?这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将来,我也要送你一辆这样的新车。到那时候,你就可以坐在车里,亲眼看看我跟你讲的那些好看的圣诞礼物了。”
保罗的眼睛湿润了。他下了车,把小弟弟抱进了车里。那个男孩眼睛里闪着喜悦的光芒,也坐了进去。他们三个人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4)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4给予是快乐扩展阅读:
《给予是快乐的》出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科书,作者是美国作者丹·克拉克。
《给予是快乐的》课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男孩面对新车的种种表现和保罗由此产生的心理变化交替叙述,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语言朴实自然,但是又极具感染力。文章结尾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有助于理解课文。
作者简介:
美国作者丹·克拉克出生于1940年,他一生有四十多种著作,这些著作以三十多种文字出版了一千万册以上。代表作有其《童年的终结》(1950)、《城市和星星》(1956)、《2001:太空探险》(1968)、《与拉玛相会》(1973)、《天堂的喷泉》等。
❺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4课给予是快乐的,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记述了保罗在圣诞节之夜与一个小男孩在短暂的接触中,由误解到理解的变化过程,提示了“给予是快乐的”这一人生哲理。
❻ 在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4,给予是快乐的》中保罗是在___________这件事中,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
保罗是在”一位哥哥背着他残疾的弟弟、并且希望自己是一个能给弟弟回幸福的人“这件事中,体答会到给予是快乐的。
《给予是快乐的》出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科书,作者是丹·克拉克。
课文讲述了圣诞节前夜,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小男孩,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的言行强烈地震撼了保罗的心灵,使他深深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从文中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体会“给予是快乐的”的含义,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
(6)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4给予是快乐扩展阅读:
《给予是快乐的》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保罗在圣诞节前夜偶遇一个小男孩子,在产生了两次误会后,看到了小男孩那金子般的心灵,从而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这样一个道理。
全文情节一波三折,语言朴实自然,但是又极具感染力,针对教材的这一特点,可以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读书理解课文,并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中理解语言,探寻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最终对“给予是快乐的”这个道理得到深刻的感悟。
❼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24课给予是快乐的续写该怎么写
模仿课文内容以前的书早没了
❽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课题《给予是快乐的给》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帮助他人,快乐自己。这一句句名言都告诉了我们给予是快乐的,帮助也是快乐的,只有你真心付出,别人也会这样对你,将心比心是最大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