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2017年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书要求会背的课文有哪些(要最新版的,下图这个版本)
要求背诵的课文:
8.木兰诗
16.短文两篇
陋室铭 刘禹锡
爱莲说 周敦颐
19.外国诗二专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属你 普希金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两首选一首背诵
20.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望岳 杜甫
登飞来峰 王安石
游山西村 陆游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24.河中石兽 纪昀
我的回答您满意吗?满意就采纳我,谢谢!有什么不满意的,可以继续问我哦!
Ⅱ 2016人教版7年级语文教材《春》原文
作品原文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主题思想
该文的主题思想即对自由境界的向往。朱自清当时虽置身在污浊黑暗的旧中国,但他的心灵世界则是一片澄澈明净,他的精神依然昂奋向上。朱自清把他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把他对美好事物的无限热爱,将他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熔铸到文章中去。熔铸到诗一样美丽的语言中去。从而使整篇文章洋溢着浓浓的诗意,产生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写作手法
修辞艺术
1、殷切盼春归。
2、热情绘春景。
3、春之礼赞。
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白话散文对“五四”以后的散文作家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朱自清的散文可以说是诗的变体,具有诗的艺术特征。其中,《春》更是诗意盎然,以明快婉转的诗化语言、善于运用侧面烘托的诗歌表现手法、情景交融的诗化意境谱写了一曲春之赞歌。——殷玉香
Ⅲ 七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课本里哪课字数最多
七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课本里,12课字最多。
Ⅳ 七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课本中的自读课文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凡为教,目的达到不需要教”,叶老的话指出了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但目前语文教坛上对这类课文的处理,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是把它当作讲读课,由教师“精雕细刻”;一种是让学生自由阅读,不组织、不引导、不检查效果。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单元教学中,讲读课文教师的教读已经“举一”,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基础知识,并获取了一定的探求知识的方法。学生完全可以运用教师教给的方法和认识规律,通过对自读课文的学习使知识得到迁移、巩固,并转化为能力,这就是“反三”。因此,轻率的对待自读课的教学,或以讲读代之,或“放马南山”,都是极端错误的。这样不仅违反了教学的基本规律,而且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致使语文能力得不到正常的培养。笔者认为教学自读课文首先要制定自读目标。从系统论的观点看,确立目标就是加强自读指导的计划性;从信息论的角度看,这一步是控制信息的接收范围,便于随时排除干扰学习重点之外的知识,因此,制定自读目标在自读课教学中尤为重要。自读目标的依据,大而言之,是《新大纲》对听说读写能力及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要求;小而言之,是单元及课文的具体训练点。根据课文前的“自读提示”,提出学习本文的线索,重、难点,还有课后安排的思考练习。自读目标,既要体现自读课的“训练点”,又能反映对课文自读的“水平层次”,尤其是要突出自读重点。“训练点”要包括“基础知识”、“阅读”、“听说”、“写作”等方面的内容,“水平层次”可以从“识记”、“理解”、“运用”、“综合”、“评价”等五个层次考虑。并非每篇自读课文都要包括上述的训练内容和水平层次,可根据重点有所取舍和侧重。另外,自读目标要集中,确立的重点要单一。按要求,自读课文一般安排一课时完成,如果目标分散和重点过多,教师就完不成任务,学生也会一知半解,影响自读质量。 “制定目标”对于一篇自读课文来说,仅仅只解决了“读什么”的问题,作为教师更重要的任务是让学生“怎么读”。笔者根据新大纲的要求,还读于学生,通过各种诵读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叶圣陶先生说:“学步导幼儿,人人有经验,或则扶其肩,或者携其腕,唯令自举足,不虞颠仆患。”在教法的选择上,应注重“扶携”。指导自读课文阅读的方法有很多,诸如制定目标提法、练习自测法、比较阅读法、评点法等,不一而足。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根据需要综合运用。不论采用什么方法,教师都要重视“扶携”,而自读课文教学教师的“扶携”不是目的,要使学生能够“自能读书”,教师还必须敢“放”,让学生“自举足”。但更重要的是教师平素要注意自读方法的传授,不仅要教给学生一般的阅读方法,诸如各种文体文章的阅读方法传授给学生,像魏书生的“四遍八步”读书法,就适用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一旦学生掌握了自读方法,教师就可以放心的让学生独立“行走”了。自读课文最后一步还要总结。自读课的总结是对自读目标的反馈和落实。学生可自己总结,分类整理自读笔记,总结带有规律性的知识和方法,完成课后练习。教师也可通过提问质疑或收阅笔记等方式进行检查,总结课文重点,评价自读效果,或肯定成绩,或指出不足,多加鼓励。笔者认为自读课文,就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课文,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适时点拔指导,运用恰当的方法,使学生能学以致用,进一步培养自学能力,提高阅读水平。
Ⅳ 2017人教版最新版的七下语文教材封面是谁画的是什么意思
此画出自任伯年花鸟画
任颐(清末画家),(1840年-1895年),即任伯年,清末著名画家。初名润,字次远,号小楼,后改名颐,字伯年,别号山阴道上行者、寿道士等,以字行,浙江山阴航坞山(今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人。自幼随父卖画,后从任熊、任薰学画,后居上海卖画为生。
任伯年是我国近代杰出画家,在“四任”之中,成就最为突出,是“海上画派”中的佼佼者,“海派四杰”之一。任伯年的绘画发轫于民间艺术,技法全面,山水、花鸟、人物等无一不能。重视写生,又融汇诸家法,并吸取水彩色调之长,勾皴点染,格调清新。
其人物画,早年从陈洪绶法出,形象夸张,富装饰效果。如故宫博物院藏《干莫炼剑图》轴。后练习铅笔速写后,变得较为奔逸,如故宫博物院藏《风尘三侠图》轴等。其写照技艺,高妙绝伦,曾为虚谷、胡公寿、赵之谦、任薰等多人画像,无不逼肖。浙江省博物馆藏有其《酸寒尉像》轴,写吴昌硕着官衣立像,极其传神;其花鸟画,早年以工笔见长,仿北宋人法,近于陈洪绶。后取法恽派及陈淳、徐渭、朱耷的写意法,笔墨趋于简逸放纵,设色明净淡雅,形成兼工带写、明快温馨的格调。代表作有藏于徐悲鸿纪念馆的《紫藤翠鸟图》轴等。对近现代花鸟画产生了巨大影响。
Ⅵ 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选入了哪些鲁迅的作品
(1)《少年闰复土》
(制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3)《社戏》
(4)《阿长和<山海经>》
(5)《鲁迅自传》
(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7)《故乡》
(8)《藤野先生》
(9)《孔乙己》
Ⅶ 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孙权劝学课文及译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谓……曰:谓,告诉;连用表示“对……说”。
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今:如今。
当涂:当道;当权
掌事:掌管事务。
辞:推辞,推托。
以:介词,用。
务:事务。
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岂:难道。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者的官职。
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耳: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罢了。
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
孰若:与……相比如何;谁像(我)。孰:谁,哪个;若:比得上。
益:好处。
乃:于是,就。
始:开始。
就学:指从事学习。
及:到了……的时候。
过:到。
寻阳: 县名,如今湖北黄梅西南。
与:和。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待:看待。
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何:为什么。
见事:认清事物。
乎:啊。表感叹或反问语气。
此文记叙了三国时期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而使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并令鲁肃为之叹服、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的道理,突出了学习重要性。
孙权,传说是中国兵法家孙武二十二世后裔。生来紫髯碧眼,目有精光,方颐大口。形貌奇伟异于常人。自幼文武双全,早年随父兄征战天下。善骑射,年轻时常常乘马射虎,胆略超群。
《孙权劝学》选自《 资治通鉴》,该书是北宋司马光(政治家,史学家)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共1362年间的史事。因宋神宗的“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评价而得名。
Ⅷ 谁有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电子课本
第一单元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 爸爸的花儿落了
3 丑小鸭
4 诗两首
5 伤仲永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回性学习:成长答的烦恼
第二单元
6 黄河颂
7 最后一课
8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19 土地的誓言
10 木兰诗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黄河,母亲河
第三单元
11 邓稼先
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13 音乐巨人贝多芬
14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15 孙权劝学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我也追“星”
第四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