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年级语文 > 七年级下册语文练习题

七年级下册语文练习题

发布时间:2020-12-19 06:10:39

❶ 初一下册语文练习题

网上很多啊

❷ 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题

人教版七年级(下)
语文第13~15课复习与训练
一,词语积累运用
1生字词
磐石pán 深邃 suì 重荷 hè 踌躇chóu chú
2四字词语
杂乱无章 博学多识 一拍即合 寻欢作乐 不约而同 义愤填膺
3《孙权劝学》字词积累
两个成语:吴下阿蒙 刮目相看
三个表语气的词: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通“耶”表反词)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表阻止)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感叹)
古今异义词:孤 博士 但 见 往事 就 过
二、文学、文化积累
何为(1922~)原名何振业,祖籍浙江定海,早年先后从事新闻及电影文学剧本编辑工作。1956年,他的散文《第二次考试》在人民日报发表后,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收进国内及东南亚国家的华文课本,改编成广播剧、广播小说及电影,并译成多种外文介绍到国外。1976年,论文被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用作作文改写的范文材料。1978年粉碎“四人帮”之后,他的《临江楼记》又作为中国新时期的第一篇抒情散文而载入史册。
莫泊桑(1850~1893)法国作家,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品有《项链》《羊脂球》等。作品无情地揭露和嘲讽了资本主义社会道德风尚的丑恶,对社会的小人物给予深切的同情。
司马迁(1019~1086)字君实 政治家、史学家,主持编纂了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
阅读理解
一、用比较阅读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和《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1、 发现阅读
2、 质疑阅读
3、 讨论阅读
4、 运用阅读
二、“以读代讲”学《孙权劝学》
1、 诵读
2、 听读、学读
3、 译读
4、 品读
5、 悟读
课文内容
一、一次拜访 ,一翻对话,一个扼住命运喉咙的人.
二、一次聚会 ,一个场面,一群有着共同爱好而又不同性格的人.
三、一番劝学 ,一场论议,一篇颇有感悟的文章
写作手法
一、通过不同描写揭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抒情、议论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精段阅读
一个平凡的人
1他是我的父亲,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一个相当平凡的人。
2 小时候,听人家讲了许多伟人的故事,有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思想家。于是就问爸爸:“爸爸,你是什么样的人呢?”他只是笑着不说,直到我再三追问,他才哄着我说:“我嘛,是个平凡的人。”那时,我并不懂什么是平凡,只记得当时有点隐隐的失望。
3 后来上学了,我们的额课本上大都是一些英雄伟人的故事,于是我就开始崇拜起这些人物,心想自己也要像他们一样。因而每当提到“平凡”二字时,总是不屑一顾。爸爸看到了,只是淡淡地说:“平凡并没有什么不好,事实上,平凡可以是一种享受,你长大以后就会明白。”我那时依旧没太在意他说的话,依旧一心一意地崇拜英雄,以为他所说的都是些庸人之见,认为自己那才是心存大志,逐渐成熟的表现,于是对平凡也就更加排斥,对爸爸也就觉得更难以理解了。
4 直至去年冬天,我才猛然发现了,自己错了。
5 那天晚上,爸妈都出去了,只留我一人在家。我一个人无事可做,于是就想起到爸爸的房里去翻几本书来看。我到了他的房里,打开灯,到书架前找书。我平时很少动他的东西,可这次却着实让我吃了一惊。他的书架上摆放着很多书,大都是些科技丛书外文资料。平时,只知他英文讲得还可以,却不知他从何时起,也能看德文、俄文、日文资料。以前,只知他从事的是金属冶炼方面的工作,却不知,他也看各种工业方面的书籍。再看他的书做书桌,上面堆放着一摞摞文稿:有翻译的资料,有撰写的论文,还有 于是我才发现,他这个平凡的人,比我这个自命不凡的人强得多、强得太多了。我以前的认识,实在是太肤浅,太幼稚了。
6也就在那一瞬间,我好象忽然明白了什么是他所说的平凡。他所说的平凡,就是不说空话,多做实事。而做到这些,需要谦虚。需要毅力。虽然,我对他的生活、学习、工作方式还不完全了解。虽然,我们之间曾有过一段隔膜,但我已经开始理解他了,理解他的平凡—那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平凡啊!
一、短文主要的表达方式是什么?还用了其他表达方式吗?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短文第2段中“平凡的人”含义是_______,第6段中“平凡”的含义又指___________
三 短文运用了对比手法,其中主要是“我”对 ___________的对比,表现了_________
四 第6段中“我好象忽然明白了什么是他所说的平凡”句中“他所说的平凡”是指什么样的平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叙述,如“小时侯 ……失望”; 还多处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 如“我以前的认识,实在是太肤浅,太幼稚了。”
二 普通的人 平凡中包含着不平凡,是伟大
三 “我对爸爸前后印象的对比,表现了爸爸的伟大人格
四 是指“不说空话,多做实事”,因为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需要谦虚,需要毅力”,做一两件实事易,一辈子做实事,做好事就不容易了,所以说是“了不起的平凡”

思考与练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1 、但当涉猎 古: 今:
2、 见往事耳 古: 今:
3、及鲁肃过寻阳 古: 今:
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 今:
二、依照例句,再写三个你队“语文”理解的比喻句。
例句: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仿句:1、语文是 ,让人 。
2、语文是 ,让人 。
3、语文是 ,让人 。
三、阅读理解
天使
①小时候,我是一个捣蛋、不爱学习有极爱报复的孩子。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父母和老师、兄弟和同学都极其厌恶我,然而,在心里我渴望着大家的关爱,就像人们渴望上帝的福泽一样。我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常常默默祈祷:上帝啊!给我善良、给我宽厚、给我聪明吧,我也想如卡尔列一样成为同学们的榜样。可是,上帝正患耳疾,我的祈祷没有一句应验。我依然是个令人生厌的坏孩子,甚至因为我,没有老师愿意带我们这个班。
②三年级的第一学期,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她就是年轻的玛利娅小姐。玛利娅小姐刚一站到讲台上,整个班里都沸腾了,她太漂亮啦!我带头吹口哨、飞吻、望空中扔书本,好多男生跟我学,我们的吵闹声几乎要把房顶掀开。
③玛利娅小姐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大声叫囔:“安静!安静!”她始终面带微笑的望着我们。奇怪,这样我反而感到无聊,于是我大一个手势,大家立即停止了胡闹。玛利娅小姐开始自我介绍,当她转身想把自己的名字写到黑板上时,才发现讲桌上没有粉笔,我注意到她的眉头皱了一下,很快有舒展了。心想,糟了,她肯定识破了我们的把戏。但是,玛利娅小姐却转国身来问:“谁愿意替老师去拿盒粉笔?”刚刚平静下来的沸腾有开始了,怪声怪气的笑声再次淹没了整个教室,好多男生争着去干这件事。
④玛利娅小姐请大家不要争,她会挑一个最合适的人选。玛利娅走下讲台,仔细查看了每一个人,最后她手:“基恩,你去把。”我说:“为什么是我?”“因为我看得出你热情、机灵又具有号召力,我相信你会把事情做得很好。”
⑤我热情?我机灵?我具有号召力?我竟然有这么多优点?玛利娅一眼就看出了我的优点!要知道,在此之前从未有人说过哪怕一点点的好处,甚至我自己因为认为我是一个被上帝抛弃的孩子。
⑥我很快取回一盒粉笔,以内它就藏在教师后面的草丛里。当我正要把粉笔递给玛利娅小姐时,我发现我的手指缝里存满了污垢,衬衣袖口开了线,裤腿上溅满了泥点,更糟糕的是我五个脚趾全从破了的鞋子里露出了头。我很不好意思,可玛利娅小姐一点也不在意这些,她接粉笔的时候给了我一个天使般的微笑。玛利娅就是上帝派来的天使。
⑦从此,我决定做一个上进、体面的人,因为我知道天使正在注视着我。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祈祷 污垢 淹没
2第①段的描述对下文进一步展示“我”是一个铺垫。请你用一句话评价一下这时的“我”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3玛利娅小姐根据什么归基恩作出“热情、机灵、具有号召力”的评价?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4第⑥段对“我”的外貌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5本文人物描写最主要的方法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6本文为何以“天使”为体,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一 1只;但是
2 历史;过去的事情
3 到;经过
4 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学位的最高一级
二 1 香浓可口的咖啡 陶醉其间
2 美妙动听的音乐 心旷神怡
3 姹紫嫣红的花园 流连忘返
三 1 qí gòu mò
2 “我”是一个调皮、捣蛋、但内心深处非常渴望上进的孩子
3 (1)我带头吹口哨、飞吻、往空中扔书本,好多男生跟我学,我们的吵闹声几乎要把房顶掀开
(2)我打一个手势,大家立即停止了胡闹
4“我”开始注意自己的外表,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或“自惭形秽”)。暗示“我”开始转变
5心理描写。表现了“我”善良,渴求关爱,希望成为同学的榜样,得到了玛丽娅小姐的热情鼓励和积极引导后,决定做一个上进、体面的人
6 因为玛丽娅小姐具有天使般的美德——宽厚,仁爱,善于发现学生优点;点明文章中心

❸ 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内练习题

十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
1. 这一段描写,写出了( )
A. “我”对被送进书塾的种种原因的猜测。
B. 表现了我对百草园生活的热爱。
C. 表现了对书塾生活的厌恶。
D. 写出了“我”对要被送进书塾的种种原因的猜测,表现了对百草园生活的眷恋和惜别之情,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 作者把有无限趣味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对比着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 第一段文中有三句,把“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并列在一起是使用了__________修辞方法。
4.(1)从结构上看,第一段文字在全文中起到____________作用。
(2)第一段文字中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______.
(3)文中的三个“也许”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选择正确的一项( )
A. 表达了“我”因为要告别百草园而产生的痛苦、愤怒的感情。
B. 用疑问、猜测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现了“我”告别百草园时心里引起的震荡、依恋与无奈的感情。
C. 表达了“我”后悔当初不应该那么淘气,做了种种错事,如今只好甘心受罚的思想。
(4)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是( )
A. “我”清楚地知道“我”在做什么,尽管“我”喜爱这些动物、植物,但是“我”已经长大了,应该与他们告别了。
B. “我”有着天真活泼的性格,尽管“我”要离开百草园了,但“我”还会回来的。
C. “我”与百草园中的动、植物已结下了朋友般的感情,我舍不得,但又不得不离开他们。
5. 第二段主要写“我”在课堂上______,表达了“我”对_________的厌恶。(2分)
6. 鲁迅对“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那样憎恨是因为( )(3分)
A. 他当时年纪小,不知道学习的重要,认为学习限制了他的自由。
B. 老师教学生死记硬背,枯燥无味,教学方法也不好,用戒尺、罚跪来对付学生,他很反感。
C. 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少年的求知欲,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古书堆中,不利于身心的健康成长,必须改革旧的封建教学制度。
(二)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1. 以上文字主要写了玩耍和________两种情景,其中都写到气氛,最能体现各自气氛特点的词语是_______和_______。
2. 下面四项中,最能表现先生“严而不厉”性格的是( )
A. 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
B.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
C. 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D. 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3. 有人对“低下去,静下去”这六个字,加了圆点,并且从不同角度各批了一句合理的话,其中有一句是从语法角度评论的,它是( )
A. 不写成“静下去,低下去”而写成“低下去,静下去”,这样记叙合理,符合声音的变化实际。
B. 不写成“低了,静了”,而写成“低下去,静下去”,这样体察入微,呈现声音的变化动态。
C. 不写成“不明显,听不清”,而写成“低下去,静下去”,这样照顾周到,表明并非被先生的读书声压低、吞没。
D. 不写成“放小,变静”,而写成“低下去,静下去”,这样用词讲究,暗示并非被先生的读书声吸引而放小音量或停止读书。
4. 学生读的文字没加标点,而先生读的文字加了标点符号,这是因为( )
A. 学生读的文字是间接引用,而先生读的文字是直接引用。
B. 学生读得快,先生读得慢。
C. 学生是放开喉咙读,先生是大声朗读。
D. 学生没读懂,先生读得懂。
5. 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上文对先生进行了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
B. 字里行间,表现了对封建教育的不满。
C.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这句话表明少年鲁迅天资聪颖,对先生所读文章的妙处心领神会。
D. 段末“拗”字生动描写了先生读书无限陶醉的神态。
(三)
A①不必说_____的菜畦,______的石井栏,______的皂荚树,______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______,肥胖的黄蜂_____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____向云霄里去了。②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③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④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⑤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⑥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一块像人样的。⑦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比桑椹要好得远。……
B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
C①冬天的百草园比较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②拍雪人和塑雪罗汉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③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④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____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_______些秕谷,棒上_____一条长绳,人远远地_____着,______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_____便______住了。⑤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1. 给选文A横线空白处填上适当的形容词与动词。
2. C节文字横线空白处填上恰当的动词,并谈谈这些词的特点。
备选词:A. 顶 B. 支 C. 撒 D. 拴 E. 系 F. 拉 G. 牵 H. 拽 I. 罩 J. 盖K. 看

3. A节文字描绘百草园的生活着重突出哪两方面?这体现出“我”什么天性?

4. A节文字的描写顺序有哪几种?(至少写出三种)

5. 选文中B段省略的内容是属于记叙当中的_______,叙述这一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6. A节文字写得有声有色,有静有动,关键取决于_______与______的使用精当贴切。
7. 结合选文谈谈作者对百草园什么感情?

8.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句式有什么特点?仿照例句,你也造一个句子(不少于50字)

9. C节文字写冬天百草园很无味,而写雪地捕鸟却津津乐道,这叫什么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0. 文中遗漏一句“有人说,何首乌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成仙”应放在何处?插入这一句有什么作用?

11. (1)C节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①②为概括部分,①________,②引出_______事件,③~⑤为分述部分,③交待捕鸟的______,④捕鸟的_______,⑤捕鸟的__________。
(2)给C节分层次,并归纳层意。
(3)作者描写雪地捕鸟,采用了_________写法,先说百草园的冬天__________,再说下雪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写C节文字的目的,也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八、《爸爸的花儿落了》
(一)
我哭了,我们毕业生都哭了。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当我们回到小学来的时候,无论长得多么高,多么大,老师!①你们要永远拿我当个孩子呀!
……
②爸爸也不拿我当孩子了,他说:
……
我手里捏紧一卷钞票,心情紧张地到银行去。等到从最高台阶的正金银行出来,看着东交民巷街道中的花圃种满了蒲公英,③我很高兴地想:闯过来了,快回家去,告诉爸爸,并且要他明天在花池里也种满了蒲公英。
1、联系上下文,说说划线句子①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2、划线句子②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3、“爸爸也不拿我当孩子了”这句话中的“也”照应了上文中的哪些内容?

4、用自己的话说说英子的爸爸要英子单独去寄钱的目的是什么?

5、文中③处写“我”希望爸爸“明天在花池里也种满了蒲公英”。“我”为什么这样想?

6.在拿到小学毕业文凭时,文章反复写了“快回家去,快回家去”,试分析“我”此时的心理活动。

7.我进入家门之后见到了怎样的情景?这些情景预示着什么?

8.“爸爸的花落了”有什么含义?“爸爸的花落了”与“我已长大了”有什么内在联系?

(二)
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文凭--红丝带子系着的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
进了家门,静悄悄的,四个妹妹和两个弟弟都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他们在玩沙土,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是因为爸今年没有收拾它们--修剪、捆扎和施肥。
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我很生气,问妹妹们:
……
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1.选文的开头为什么反复地写“快回家去!”的心理活动?

2.“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作者写到这里心情怎样?

3.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4.毕业典礼结束后,“我”回到家里,为什么不直接写爸爸去世,而写弟弟妹妹们在散落的石榴树下玩闹?

5.文中倒数第二段“爸爸的花落了”有什么含义?它与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有什么关系?

6.末尾说“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7、成长中的你,对于长大怀有的是向往之情还是惧怕之心呢?请谈谈你的理由。

❹ 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测试题

一、听记题(8分)
二、积累与运用(13分)
5、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爸爸的花儿落了》选自小说《城南旧事》。小说中的小英子就是作者林海音。
B.英国作家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主要写的是鲁滨孙流落荒岛的一段生活经历。
C.《夸父逐日》是出自《山海经》的一个神话故事。
D.在《安塞腰鼓》中,作者刘成章带给我们一种来自黄土高原的气势和力量。
6、填空。(9分)
①“ ,明月来相照。” (唐 王维《竹里馆》)
②“正是江南好风景, 。” (唐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③“春潮带雨晚来急, 。” (唐 韦应物《滁州西涧》)
④“ ,闲敲棋子落灯花。” (南宋 赵师秀《约客》)
⑤《木兰诗》中,表现战事持久、战斗激烈的诗句是“ , ”。
⑥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林嗣环《口技》)
⑦诗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的“风骚”原来指的是《 》中的“国风”和屈原的《 》。
7、某中学为帮助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重返课堂,要在全校开展一次献爱心捐款、捐物、捐书活动。请你为这次活动拟一条校园标语(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等)。(2分)
三、现代文阅读
(三)羊的悲壮(13分)
盛夏,新疆乌拉泊地区的西域风景足以使人流连神往。铁路、河流、国道和山路的原始梧桐如彩带延绵交错,隐显于山岗土丘之间。偶尔伴随着牧歌和游动如云的羊群,更添了一派生命的活力。然而在这幅令人陶醉的牧羊图中,我曾目睹过一场羊群所遭遇的悲剧。
那天,我搭乘厂里的卡车途经那个地段,恰遇一列火车与之并行,不多久便看到前方有群羊正横越铁路,于是火车鸣笛警示减速慢行。面对驰近的巨龙,羊群没有丝毫慌乱,它们犹如训练有素的队伍敏捷地分散到铁路的两旁,仍然悠闲自得地寻草觅食追逐嬉戏。正当火车滑行而过时,有只山羊突然腾跃而起,眨眼就穿过了一节空挂的平板车皮,矫健优美的跳姿、准确的时间差让人惊叹不已。这一跳引起了羊群的一阵骚动,跟着有好几只竟相效仿,结果被后面的车厢撞得皮破肉绽,有的还葬身车底。血的教训并没有阻止这种以卵击石的冒险,相反,平时温顺胆小的羊,此刻竟变得刚烈起来,它们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一字排开接二连三地奔腾跳跃,不一会儿就形成了一片白色的激流,冲击着横在它们面前的庞然大物。它们要抓住车厢之间一闪而逝的一线光明,跟上头羊,去服从与生俱有的强烈的从群本性,即便是用生命作代价也在所不惜。车厢被撞得“嘣咚”作响,听来沉闷而又震撼,无奈之中眼看惨剧持续了三四分钟,火车停稳,走进现场仿佛置身于刚结束浴血搏斗的古战场,肃静而又悲壮。
牧羊汉从万般(jǔ sàng)中缓过神来。他挥起皮鞭去抽打那只一意孤行的头羊,它正站在小土坡上,体态硕大健壮,除了眼眶有黑色如熊猫,通过白色长毛,它环顾着四周,惊恐而不失骄傲。它任凭鞭子呼啸着在身上击起缕缕尘雾,倔强地摆动几下头部,翕动鼻孔喷着粗气,用前蹄急躁不安地撅刨着泥土,活脱一匹袖珍烈马。忽然它绕过牧羊汉身边,低头挺角向火车直扑过去,猛烈地碰撞使它翻滚倒地犄角断裂,它起身踉跄几步再次发起攻击,屡次反复,最终摇晃着倒在路基的碎石上。眼前的情景使大家顿时目瞪口呆。
我看到过犬、马、憨牛、灵驴,这次又见识了羊的悲壮。我想,对许多具有灵性的动物所作出的行动有时难以诠释甚至不可理喻,但又那么颇含寓意摄人心魄,于是人们就创造出类似希腊神话中人面羊身的畜牧保护神“潘”这样的人物,来表达自己的崇尚和追求,来祈祷六畜兴旺百姓安泰。
16、 在画线句“血的教训并没有阻止这种以卵击石的冒险”中:
①“血的教训”指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1分)
②“以卵击石”的意思是 ,其中“卵”在文中指 ,“石”指 。(3分)
③为什么这血的教训没能阻止这种以卵击石的行为?(请用原文回答)(2分)
17、(1分)根据拼音写汉字:(jǔ sàng):
18、(2分)选择括号内的词语填入横线上:犬马
(备选词:骏、健、义、笨、乖、烈、老、猛)
19、第三段中“眼前的情景使大家顿时目瞪口呆”,“眼前的情景”指的是什么?(请概括回答,不超过12个字)(1分)你怎样理解头羊的这种行为?(2分)
20、第四段中“潘”用引号表示( )(1分)
A.强调 B.特定称谓 C.引用
四、文言文阅读(18分)
(一)狼(10分)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21、《狼》选自《 》,作者是清代的 (人名)。(2分)
2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4分)
①止有剩骨: ②目似瞑:
③屠暴起: ④其一犬坐于前:
23、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恐前后受其敌 盖以诱敌
B.从先人还家 一狼仍从
C.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意暇甚
D.宾客意少舒 少时,一狼径去
24、翻译: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2分)
(二)狼子野心(8分)
[清]纪昀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一日,主人尽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①,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
“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②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③患耶?
注:俟(sì):等待。遁逸:原指逃跑,这里有“隐藏”之意。贻(yí):这里是“遗留”的意思。
25、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2分)
①与家犬杂畜 ②信不诬哉
26、指出下面的“其”各指代什么:(3分)
(1)竟忘其为狼: (2)将啮其喉: (3)乃杀而取其革:
27、“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表现了狼的 的特点。(1分)
28、文中划线句子除了对狼表示谴责以外,还表达了什么意思?(从主人方面来理解)(2分)

五、作文题(30分)
请以“ 之乐”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请将题目补充完整;
⑵文体自选(除诗歌外);
⑶不少于500字

附加题:
一、选择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2分)
1、粗犷A、kuàng B、guǎng ()
2、埋怨A、mán B、mái()
3、泥淖A、zhāo B、nào ()
4、奇葩A、pā B、bā()
二、填空(6分)
5、描写爱情的诗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与哪一描写友情的诗句意旨相同?
6、说出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中的两部:《 》,《》。
7、崔莺莺是什么作品中的人物?。
8、《红楼梦》判词中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的句子,后一句所指的人物是 。
9、《三国演义》中(人名)被关羽称赞“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级如探囊取物般”。
三、阅读文段,回答问题。(4分)
纳粟买监生
据明代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记载:封建社会可以用钱买功名,有人纳粟买了个监生。此人没有多少文化,不会作应试诗文,但后来还是要他考试,他拿了卷子,写道:
因怕如此①,所以如此②;仍要如此③,何苦如此④?
10、这四个“如此”各指代什么?它们表达了那人的什么心情?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8分)
萧何追韩信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也。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选自《史记•淮阴候列传》
根据文段内容,请用自己的话回答下列问题。
11、韩信为什么要逃跑?(2分)
12、从全文看,萧何追韩信的原因有哪些?(4分)由此可以看出萧何是一个怎样的人?(1分)
13、文中的“王”指的是谁? 。(1分)
答案:
二、 积累与运用
5、A 6、①深林人不知 ②落花时节又逢君 ③野渡无人舟自横 ④有约不来过夜半
⑤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⑥ 其夫呓语 ⑦诗经 离骚 7、略
三、现代文阅读

(三)羊的悲壮(
16、①效仿头羊的山羊或撞得皮破肉绽或葬身车底
②拿蛋去碰石头,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自取灭亡。 羊的血肉之躯 火车
③它们要抓住车厢之间一闪而逝的一线光明,跟上头羊,去服从与生俱有的强烈的从群本性,即便是用生命作代价也在所不惜 17、沮丧 18、义犬烈马
19、头羊反复用犄角去撞火车 因为牧羊人的鞭打而愤怒 20、B
四、文言文阅读
(一)狼(10分)
21、聊斋志异 蒲松龄 22、 通“只” 闭着 突然 像狗似的 23、B
24、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只不过增添笑料罢了。
(二)
25、养 实在,的确 26、(1)指小狼(2)主人(3)狼 27、阴险狡诈 28、对主人不识狼的阴险本性表示嘲讽。

附加题
一、B A B A
二、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6、《哈姆雷特》《王子复仇记》,《奥赛罗》,《李尔王》 《麦克白》 7、《西厢记》 8、林黛玉 9、张飞
三、10、①③代考试,②④代纳粟。四个“如此”表达了对卖官者言而无信的不满和自己追悔莫及的心情。
四、
11、不受重用 12、认为韩信是奇才,天下无双;可以帮助刘邦争天下。是一个识才、惜才、重才的人。 13、汉高祖刘邦
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考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48分
1.工整、美观地抄写下面的一句话。(3分)
说普通话,写规范字。

2.选出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组( )(3分)
A.踱ó步 晦huì暗 惬qiè意 尽态极妍yán
B.嗔chēn视 粲càn然 烧灼shuó 浑身解数xiè
C.拽zhuài拉 吞噬shì 羸弱léi 怏怏yàng不乐
D.悲怆chàng 阔绰chuò 沟壑hè 忧心忡忡chōng
3.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组是( )(3分)
A.锲而不舍 一泻千里 略胜一愁 相得益张
B.迫不急待 鲜为人知 语无伦次 叹为观止
C.锋芒毕露 眼花缭乱 养精蓄锐 一拍即合
D.鞠躬尽瘁 妇儒皆知 家喻户晓 可歌可泣
4.下面成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每天下班,看到妻子做好的满桌饭菜,老王总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B.这份试卷中的第1小题他花了10分钟时间才完成,真是小题大做。
C. 篮球比赛输了,不要怨天尤人,而要吸取教训,加紧训练,提高技艺。
D.黄山的石、雾、松是大自然的造化,无不巧夺天工,令人赞叹不已。
5.下面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晚会以后,她那优美的舞姿、动听的歌声还回响在我的耳边。
B.他对自己能否学好电脑,充满了信心。
C.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培养。
D.改革开放之后,人民的生活得到了大大的改善。
6、某班图书角藏有:①《爱的教育》、②《红楼梦》、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④《繁星•春水》、⑤《水浒传》、⑥《野草》、⑦《伊索寓言》、⑧《泰戈尔诗集》等文学作品。林晓想借阅外国作家的作品,他可以借阅书目的范围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①②③⑧ B、②④⑤⑥
C、①③⑦⑧ D、③⑤⑦⑧
7.下列戏曲人物和脸谱对应关系正确的一项( )(3分)
A.张飞(黑脸) 关羽(红脸) 曹操(白脸)美猴王(金脸)
B.张飞(红脸) 关羽(白脸) 曹操(黑脸)美猴王(金脸)
C.张飞(绿脸) 关羽(红脸) 曹操(白脸)美猴王(银脸)
D.张飞(黑脸) 关羽(绿脸) 曹操(白脸)美猴王(金脸)
8.将“盛产大米,水产丰富”一句填在句中恰当的地方,应选( )(3分)
我的家乡溪城,在太湖平原上,① 面积四万多平方公里,人口七十多万。② 这里地势平坦,气候湿润,③ 很早就有“鱼米之乡”的美称。这个城市轻纺、电子工业比较发达,也有一些重工业,溪城风景优美,④ 西南郊区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A ① B.② C.③ D.④
9、在下列横线上,依照加点的句子再续写个句子。(3分)
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还要有:春天百花散发的缕缕芳香,夏日碧水带来的阵阵清凉, , 。
10.联系学过的课文,回答问题。(选作一题) (3分)
(1)《斑羚飞渡》的结尾对镰刀头羊的描写是:“只见它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消失在一片灿烂中”。这里的“灿烂”是指什么?
(2)《丑小鸭》中说:“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关系。”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11、读《伊索寓言》中的《胃与脚》,回答问题。(3分)
胃与脚不断地争吵谁的力气大。脚总是夸自己的力气强大,连整个肚子也能搬来搬去,胃却回答说:“喂,朋友,如果我不提供给你们营养,那么你们什么也搬不动了。”
这则寓言的含义是 .
12.瑞典学生对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是这样理解的:“一个中国的和尚去西方探险,他骑着一匹白色的马,带着一位名叫沙僧的仆人,为了打发旅途的寂寞,他还带了一只宠物猴和一头宠物猪上路。该书反映了中国人热衷探险。”你赞同这种理解吗?请谈谈你对《西游记》故事的看法。(不超过50字)
13、根据原文填空:(10分,每空1分)
(1) ,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李白)
(2)马上相逢无纸笔, 。(《逢入京使》岑参)
(3)黄梅时节家家雨, 。(《约客》赵师秀)
(4) ,各领风骚数百年(《论诗》赵翼)
(5)在《木兰诗》里,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句子是 , 。
(6)未至,道渴而死。 , 。
(7)心儿永远向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 ,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二、文言阅读(10分)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4.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卿今当涂掌事(掌管事务),不可不学。
B.孤岂欲卿治(治理)经为博士邪!
C.但当涉猎(粗略地阅读),见往事耳。
D.及鲁肃过(到)寻阳。
15.写出下列句子的译文(4分)
①卿言多务,孰若孤?

②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6.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悟。(3分)
答: 。
三.阅读理解(42分)
(一)一碗馄饨(20分)
①那天,她跟妈妈又吵架了,一气之下,她转身向外跑去。
②她走了很长时间,看到前面有个面摊,这才感觉到肚子饿了。可是,她摸遍了身上的口袋,连一个硬币也没有。
③面摊的主人是一个看上去很和蔼的老婆婆,她看到她站在那里,问:“孩子,你是不是要吃面?”,“可是,可是我忘了带钱。”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没关系,我请你吃。”
④老婆婆端来一碗馄饨和一碟小菜。她满怀感激,刚吃了几口,眼泪就掉了下来,纷纷落在碗里。“你怎么了?”老婆婆关切地问。“我没事,我只是很感激!”她忙擦眼泪,对面摊主人说,“我们不认识,而你却对我这么好,愿意煮馄饨给我吃。可是我妈妈,我跟她吵架,她竟然把我赶出来,还叫我不要再回去!”
⑤老婆婆听了,平静地说道:“孩子,你怎么会这么想呢?你想想看,我只不过煮了一碗馄饨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那你妈妈煮了十多年的饭给你吃,你怎么会不感激她呢?你怎么还要跟她吵架?”
⑥女孩愣住了。
⑦女孩匆匆吃完了馄饨,开始往家走去。当她走到家附近时,一下就看到疲惫不堪的母亲正在路口四处张望……母亲看到她,脸上立即露出了喜色:“赶快过来吧,饭早就做好了,你再不回来吃,菜都要凉了!”
⑧这时,女孩的眼泪又开始掉了下来!
⑨有时候,我们会对别人给予的小恩小惠“感激不尽”,却对亲人一辈子的恩情“视而不见”。
17.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记叙的内容。(5分)

18.文中加点的两个“又”字的作用各是什么? (4分)

19.文中第⑦自然段中用“疲惫不堪”、“露出了喜色”来描写母亲的神态,这种变化表露了母亲怎样的情感? (4分)

20.第⑥段为什么独句成段? (3分)

21.请结合你自身的经历,谈谈你对选文第⑨段的理解。(4分)

(二) 暗 香(22分)
①突然,觉得办公室内流动着一股熟悉的香味,很熟悉,却一时想不起来是什么香味。开始,还以为是某个同事身上的香水味。可一个个挨着猛嗅了一遍,却都不是。这时,有人提醒:“是桂花香吧?”
②我才恍然大悟,这确实是桂花香啊!于是,急步走到室外,走到立在人行道旁的桂树旁。果然,一股浓烈的幽香沁人心脾,激荡魂魄。再仔细瞧去,在那密密的树叶后面,那些米粒大小的嫩黄的花儿正如天空的星星闪烁,却又十分静谧,毫无张扬之意。
③瞧着瞧着,我的眼睛湿了。这些惹人怜爱的小东西,竟在暗暗地飘香。飘香了还像什么都没发生似的,静静地立在枝头,等着悄悄地凋零。我们如不仔细瞧,还不知道它们已经来到这个世界,已经香染这个世界。这时,我的思绪触到一个最温柔的记忆,那是上中学的一个同学讲的故事。
④当时,这个同学很穷,为了给家里省电,他每天晚自习后十一点钟才回家,学校的大门也在他走后一段时间才缓缓地关上。他一直以为大门是要到那个时候才关的。因此春夏秋冬,他天天如此,从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直到有一天,他被锁在校园内过了一夜,他才知道学校大门本是十点钟就关的,而那夜原来守门的老大爷生病住院了。直到这时他才明白,老大爷一直在默默地为他开着方便之门。当他流着泪买了一大堆礼品去看望老大爷时,老大爷已经去世了……
⑤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为了那个默默行善的老人。我们的心湿漉漉的,因为在那一刻,我们才醒悟,其实我们每个人身旁都有那个开门的老人,在为我们开着方便之门,他们就像这小小的嫩黄的桂花,悄悄地释放幽香,然后悄悄地凋零。
⑥他们不张扬,是因为他们的生命本来就如此啊!
(选自《时文选萃》)
22、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①静谧( ) ②凋零( )
23.题目“暗香”在文中有哪两层含义? (4分)


24.第②段末“毫无张扬之意”与第③段中的哪一句相照应? (4分)
答: 。
25.第③段画线句中“最温柔的记忆”具体指什么?请概括事例回答。(4分)
答: 。
26.文中写到“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我们的心湿漉漉的”,表明了“我们”什么样的心情? (3分)
答: 。
27.文末说“他们不张扬”;而当今社会有人则认为要“张扬个性”“张扬生命”,你赞成哪种看法,为什么?(5分)
答: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略。2、B 3、C 4、C 5、D 6、C 7、A 8、c 13、见课文。
二、文言
14、B. 15、你说事务繁忙,可谁比得上我呢。 于是鲁肃拜别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离开。
三、阅读
17.答:记叙了女孩与母亲发生争吵后,在一位老婆婆的开导下,真正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 18.答:第一个“又”字,表明女孩与母亲发生的争吵不止一次,从而反映出女孩对母亲的误解之深。第二个“又”字,是第二次流泪的意思,表现出女孩对母亲的理解和感激。 19、答:表现出母亲对女儿的担忧和见女儿回来后的欣喜,从而突出母亲爱女情深。
20.答:突出了女孩内心产生了强烈的震撼,起强调作用。
21.要求:结合自身经历谈理解。例:我们在生活中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却不注重体会这种恩情,也不加以珍惜,反倒因为别人的一句问候或收到别人的一份小礼物,而感动不已。我们应该认识到在感激别人的时候也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
23、(一)指桂花香,(二)开门老人默默行善的行为。
24、飘香了还象什么都没发生似的。
25、“我”的同学晚自习很晚回家,总有开门老人默默为他开方便之门。
26、感动。
27“不张扬”,即提倡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张扬个性”则围绕展示自我、发挥特长、勇于竞争等方面来回答。

由于刚才输入的太多删去了不少,希望仍然对你有帮助O(∩_∩)O

阅读全文

与七年级下册语文练习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