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年级语文 >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

发布时间:2020-12-18 20:47:35

❶ 初一文言文大全

初一文言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走进家门不回头看。
注释
元方:即,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颖川(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县名;长,长官。古代常以地名称其官长。 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今义为日期,行,出行。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日中,正午时分。 过中:过了正午。 至:到 舍去:不再等候而离开了。舍,丢下;去,离开 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戏:玩耍,游戏。 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假字,通“否”。 家君:家父,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引:拉,这里是表示友好的动作。 顾:回头看。 信:诚信,讲信用。 时年:这年(那时)。 非:不是。 相委而去:相委,丢下别人;相,副词,表示动作偏向一方;委,丢下,舍弃。 而,表示修饰。 君:古代尊称对方,现可译为“您”。 惭:感到惭愧。 礼:礼貌。 不:不,“不”通“否”,语气词,无意 已去:已经 离开。 哉:助词,语气词,并无实际意义。 曰:说 则:就是 信(则是无信):信用
古今异义词
1.去古意:离开 今意:到、往 2.委古意:丢下、舍弃今意:委屈、委托 3.顾古意:回头看今意:照顾
通假字
1、尊君在不 “不”通“否”读fou(三声)表示否定。相当于“吗?”
词类活用
1、友人惭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❷ 初一文言文有哪些

童趣 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
我回忆自己年幼的时候,能够张大眼睛直视太阳,能清楚地看见最细微的事物,(我)见到微小的事物,一定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蚊子的嗡嗡声如雷,我暗暗把它们比作成群的白鹤在空中飞舞.我心里这样想,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真变成白鹤了;我抬着头看它们,脖子也因此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未染色的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鸣叫,形成“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因此我高兴得拍手叫好. 我常在土墙凹凸不平的地方,花台旁小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来,让身子和花台一样高;聚精会神仔细观察,把丛草比作树林,把虫蚁比作为野兽,把土块凸起的地方比作山丘,把低洼的地方比作山沟,带着假想在其中游玩,感到安适愉快十分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便蹲下来观察.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地走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它)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它吞掉了.我那时年纪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我定了定神,捉住了这只蛤蟆,用鞭子抽打了它几十下,把它驱赶别的院子去了.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ing)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hǎn)》)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译文
1、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地去复习,不是很快乐吗?有同门弟子从远方来,不也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这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
3、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有害.”
5、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6、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7、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
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8、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9、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叶的." 深刻含义:人们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也以松柏为喻,谈人应当具备坚毅的品格!
10、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叶的." 深刻含义:人们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也以松柏为喻,谈人应当具备坚毅的品格!
山市
奂(huàn )山山市,邑(yì)八景之一也,然数(shù)年恒(héng)不一见.孙公子禹(yǔ)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míng),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chán)院.无何,见宫殿(diàn)数十所,碧瓦飞甍(méng),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yuán)睥(pì)睨(nì),连亘(gèn)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mǎng)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xiāo)汉.楼五架,窗扉 ( fēi ) 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shǔ),楼愈(yù)高,则明渐少.数(shǔ)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àn)然缥缈(piāo)(miǎo),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xiè)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yú)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shū)忽如拳如豆,遂(suì)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sì),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译文
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中的一景,但经常好几年也不出现一次.(有一天)孙禹年公子跟他的同业朋友在楼上喝酒,忽然看见山头有一座孤零零的宝塔耸立起来,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佛寺啊.不多久,(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碧绿的瓦,屋脊高高翘起,这才明白原来是(出现)“山市”了.没多久,(又出现了)高高的城墙,(顶上是)呈凹凸形的短墙,连绵六七里,竟然像一座城了.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用亿万来计算.忽然刮起大风,烟尘弥漫,全城的景象变得模糊不清了.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一直连接到云霄与天河,(每层)有五间房,窗户都敞开着,都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那是楼外的天空.一层一层地指着数上去,房间越高,亮点越小;数到第八层,亮点只有星星那么小;再往上就变得暗淡了,似有若无,看不清它的层次.(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形状不一.过了一段时间,楼渐渐低矮下来,可以看见楼顶了;渐渐地,又变得跟平常的楼房一样;渐渐地,又变成了高高的平房;突然又缩成拳头一般大小,(再缩)成为豆粒一般大小,终于完全消失. 我又听说,有早起赶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铺,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人们又管它叫“鬼市”.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读第三声).
宋国有一个富人,一天下大雨,他们家的墙坍塌下来.他的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补它,一定会失盗的.”邻居家的老人家也这么说.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认为儿子是十分聪明的,却怀疑是邻居老人家干的事.
智:聪明,这里的意思是“以……聪明”、“认为……是聪明的”
宋:指宋国.
雨:yù,下雨.名词用作动词.
坏:毁坏.
筑:修补.
亦云:也这样说.云:说;亦:也.
暮:晚上.
而:表顺接.
果:果然.
亡:丢失.
甚:表程度,很.
而:表转折,却.
疑:怀疑
之:zhī,的
父:fǔ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老翁
塞翁失马
近塞上①之人有善术者②,马无故亡③而入胡.人皆吊④之,其父曰:“此何遽⑤不为福乎?”居⑥数月,其马将⑦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⑧而折其髀⑧.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⑩者引弦而战⑾.近塞之人,死者十九⑿.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注释
①塞上:这里指长城一带;
②善术者:精通术数的人.善:精通,善于.术:术数,推测人事吉凶祸福的法术,如看相、占卜等,这是迷信活动;
③亡:逃跑;
④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
⑤何遽[jù]:怎么就;表示反问.遽:通“讵”,就;
⑥居:这里是经过的意思;
⑦将:带领;
⑧堕:掉下来
⑨髀[bì]:大腿;
⑩丁壮:壮年男子;
引弦而战:拿起弓箭去打仗.引弦:拉开弓弦.
十九:古义指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部分.
贺:表示祝贺.
福:好事.
富:有.
良马:好马.
胡马:中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人民的马.
数月:几个月.
此:此人,这个人.
好:爱好.
独以:仅仅因为.
跛[bǒ]:瘸腿.
相:一起,共同.
保:保全.
富:富有,充足.这里作“有许多”讲
故:名词,缘故.
其父[fǔ]:即为上文中的“善术者”.父,老汉(老人),古代对老年人的尊称.
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
译文:
靠近长城一带居住的人中,有位精通术数的人.一次,他们家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为此来慰问他.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成一件好事呢?”过了几个月,那匹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们一家.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成一件坏事呢?”他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得大腿骨折.人们都前来安慰他们一家.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成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长城一带,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作战.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部分人死了.唯独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
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谢太傅举行家庭聚会,跟子侄辈讲解诗文.不一会儿,雪下大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太傅的哥哥的儿子谢朗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太傅的大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随风飞舞.”谢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谢道韫就是谢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也就是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fǒu)?”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在正午时分.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就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只有七岁,正在门外嬉戏.陈太丘的朋友就问元方:“您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时分,正午时分您还没有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别人的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便忙下车想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注释
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今义为日期,行,出行.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日中,正午时分.
过中:过了正午.
至:到
舍去:不再等候而走了.舍,丢下;去,离开
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戏:玩耍,游戏.
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假字,不通“否”,意为否.
君:您.
家君:家父,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引:拉,这里指表示歉意的动作.
顾:回头看.
信:诚信,信用.
与:和
时年:这年(那时).
非:不是.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委,丢下别人;相,副词,表示动作偏向一方;委,丢下,舍弃. 而,表转折.
君:古代尊称对方,现可译为“您”.
惭:惭愧.
礼:礼貌.
引之:拉住.
不:不,“不”通“否”.
已去:已经离开.
哉:助词,语气词,并无实际意义,.
曰:说 则:就是

❸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有哪些

第5课《世说新语》两则:陈太丘与友期、咏雪
第10课《论语》十二章原文
第15 课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
第20课 虽有佳肴
第25课 河中石兽

❹ 初一的语文文言文有哪些

陆少保,字元方,曾于东都卖一小宅。家人将受直矣,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买者闻之,遽辞不买。子侄以为言,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

译文:
陆少保,字叫元方,于洛阳城卖一栋房子,陆家人要接受钱款,买者要求拜见,元方告诉那人说:”这房子非常好,但没有排水道啊.”买者听到后,立即不买了.小辈们因此埋怨起来,元方说:”不能这样,不能为钱而骗人啊.”

此乃该篇文言文的原文,下附“官方”译文。

我们不难看出这个版本译文的诸多破绽:从头一句来看,卖房的发起者是陆元方,而且在中国古代,所谓“一家之主”,男士一直在家庭中起主导作用并有决策权。也就是说,这间房子从陆元方自己出发是想卖的。

看下一句,“家人将受直矣”,“家人”在句中是解为家庭成员还是用人暂且不提,如果即将收款,那么一定是各项事宜已经充分谈妥,到了敲定的时候了。这时候买主来拜见明摆着是来交钱的。但是陆元方也在这时候才告诉买主房子没有下水管的事,岂不为时已晚?如果说整个卖房过程中全部是家人和买主的暗箱操作恐怕不可能,最起码陆元方是要看售楼广告的。况且根据全文第一句,房子根本就是陆元方本人想卖,那么更要参与整个过程了。

从全文和既定主旨来看,文章要表现的是陆元方的忠厚大气,胸怀广博,那么就没有理由事先不言明没有下水道的事。更何况就算当今的某些俗人卖房,也不至于龌龊到临交款时才说出如此重大的缺陷。那么只剩下一种可能,那就是陆元方原来是提到过下水道的事的,但是被家人删去了。

如果这样,那么陆元方是不知道买主们是抱着有下水道的打算来买房的,他也就没有理由再次强调没有下水道。文中他的做法直接的推论是,陆元方完全了解客人们不知道没有下水道,也就是说最后一稿也就是陆元方过目的一稿广告没有提及这件事。那么问题就又回来了:以陆元方如此忠厚,他会坐视不管吗?这种行为是完全可以理解为商业诈骗的。况且文中有云“元方因告其人曰”,说明买主的求见和元方的话是有直接因果关系的,陆元方的行为早有准备。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这件事是早有预谋的呢?至于为何如此预谋,在下就不深究了。

文章本身的矛盾就是这样,如果陆元方不是另有所图的话这种情况基本上是不会出现的。

下面是一个网络上流传的我个人比较认同的见解:那就是文中的买主是第N个买主,也就是说在陆元方卖宅事件中有不止一个买主参与。这时陆家已经将一切准备停当,正要吩咐下人去取款,但突如其来的又一个买主无疑造成了麻烦。这时陆元方怕恐夜长梦多,损害了已签约买主的利益,又因为急需资金(一般古代人是不搞房地产投资的,卖房主要因为资金问题),所以设巧计将此买主请走。这时,后辈对元方的行为不理解,于是有些微词,元方随即解释这是骗他的,是善意的谎言。

至于这个版本的中心思想完全可以理解为机敏聪慧,顾全大局等,或者从善意的谎言来理解,或者干脆批判地看,谴责元方作为商人的不诚信……等等等等。

牢骚完毕,请方家点评。

❺ 初一文言文有哪些(人教版)

童趣 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
我回忆自己年幼的时候,能够张大眼睛直视太阳,能清楚地看见最细微的事物,(我)见到微小的事物,一定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蚊子的嗡嗡声如雷,我暗暗把它们比作成群的白鹤在空中飞舞。我心里这样想,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真变成白鹤了;我抬着头看它们,脖子也因此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未染色的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鸣叫,形成“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因此我高兴得拍手叫好。 我常在土墙凹凸不平的地方,花台旁小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来,让身子和花台一样高;聚精会神仔细观察,把丛草比作树林,把虫蚁比作为野兽,把土块凸起的地方比作山丘,把低洼的地方比作山沟,带着假想在其中游玩,感到安适愉快十分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便蹲下来观察。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地走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它)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它吞掉了。我那时年纪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我定了定神,捉住了这只蛤蟆,用鞭子抽打了它几十下,把它驱赶别的院子去了。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ing)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hǎn)》)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译文
1、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地去复习,不是很快乐吗?有同门弟子从远方来,不也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这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
3、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有害。”
5、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6、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7、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
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8、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9、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叶的。" 深刻含义:人们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也以松柏为喻,谈人应当具备坚毅的品格!
10、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叶的。" 深刻含义:人们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也以松柏为喻,谈人应当具备坚毅的品格!
山市
奂(huàn )山山市,邑(yì)八景之一也,然数(shù)年恒(héng)不一见。孙公子禹(yǔ)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míng),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chán)院。无何,见宫殿(diàn)数十所,碧瓦飞甍(méng),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yuán)睥(pì)睨(nì),连亘(gèn)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mǎng)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xiāo)汉。楼五架,窗扉 ( fēi ) 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shǔ),楼愈(yù)高,则明渐少。数(shǔ)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àn)然缥缈(piāo)(miǎo),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xiè)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yú)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shū)忽如拳如豆,遂(suì)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sì),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译文
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中的一景,但经常好几年也不出现一次。(有一天)孙禹年公子跟他的同业朋友在楼上喝酒,忽然看见山头有一座孤零零的宝塔耸立起来,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佛寺啊。不多久,(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碧绿的瓦,屋脊高高翘起,这才明白原来是(出现)“山市”了。没多久,(又出现了)高高的城墙,(顶上是)呈凹凸形的短墙,连绵六七里,竟然像一座城了。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用亿万来计算。忽然刮起大风,烟尘弥漫,全城的景象变得模糊不清了。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一直连接到云霄与天河,(每层)有五间房,窗户都敞开着,都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那是楼外的天空。一层一层地指着数上去,房间越高,亮点越小;数到第八层,亮点只有星星那么小;再往上就变得暗淡了,似有若无,看不清它的层次。(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形状不一。过了一段时间,楼渐渐低矮下来,可以看见楼顶了;渐渐地,又变得跟平常的楼房一样;渐渐地,又变成了高高的平房;突然又缩成拳头一般大小,(再缩)成为豆粒一般大小,终于完全消失。 我又听说,有早起赶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铺,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人们又管它叫“鬼市”。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读第三声)。
宋国有一个富人,一天下大雨,他们家的墙坍塌下来。他的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补它,一定会失盗的。”邻居家的老人家也这么说。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认为儿子是十分聪明的,却怀疑是邻居老人家干的事。
智:聪明,这里的意思是“以……聪明”、“认为……是聪明的”
宋:指宋国。
雨:yù,下雨。名词用作动词。
坏:毁坏。
筑:修补。
亦云:也这样说。云:说;亦:也。
暮:晚上。
而:表顺接。
果:果然。
亡:丢失。
甚:表程度,很。
而:表转折,却。
疑:怀疑
之:zhī,的
父:fǔ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老翁
塞翁失马
近塞上①之人有善术者②,马无故亡③而入胡。人皆吊④之,其父曰:“此何遽⑤不为福乎?”居⑥数月,其马将⑦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⑧而折其髀⑧。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⑩者引弦而战⑾。近塞之人,死者十九⑿。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注释
①塞上:这里指长城一带;
②善术者:精通术数的人。善:精通,善于。术:术数,推测人事吉凶祸福的法术,如看相、占卜等,这是迷信活动;
③亡:逃跑;
④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
⑤何遽[jù]:怎么就;表示反问。遽:通“讵”,就;
⑥居:这里是经过的意思;
⑦将:带领;
⑧堕:掉下来
⑨髀[bì]:大腿;
⑩丁壮:壮年男子;
引弦而战:拿起弓箭去打仗。引弦:拉开弓弦。
十九:古义指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部分。
贺:表示祝贺。
福:好事。
富:有。
良马:好马。
胡马:中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人民的马。
数月:几个月。
此:此人,这个人。
好:爱好。
独以:仅仅因为。
跛[bǒ]:瘸腿。
相:一起,共同。
保:保全。
富:富有,充足。这里作“有许多”讲
故:名词,缘故。
其父[fǔ]:即为上文中的“善术者”。父,老汉(老人),古代对老年人的尊称。
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
译文:
靠近长城一带居住的人中,有位精通术数的人。一次,他们家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为此来慰问他。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成一件好事呢?”过了几个月,那匹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们一家。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成一件坏事呢?”他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得大腿骨折。人们都前来安慰他们一家。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成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长城一带,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作战。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部分人死了。唯独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
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谢太傅举行家庭聚会,跟子侄辈讲解诗文。不一会儿,雪下大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太傅的哥哥的儿子谢朗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太傅的大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随风飞舞。”谢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谢道韫就是谢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也就是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fǒu)?”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在正午时分。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就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只有七岁,正在门外嬉戏。陈太丘的朋友就问元方:“您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时分,正午时分您还没有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别人的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便忙下车想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注释
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今义为日期,行,出行。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日中,正午时分。
过中:过了正午。
至:到
舍去:不再等候而走了。舍,丢下;去,离开
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戏:玩耍,游戏。
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假字,不通“否”,意为否。
君:您。
家君:家父,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引:拉,这里指表示歉意的动作。
顾:回头看。
信:诚信,信用。
与:和
时年:这年(那时)。
非:不是。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委,丢下别人;相,副词,表示动作偏向一方;委,丢下,舍弃。 而,表转折。
君:古代尊称对方,现可译为“您”。
惭:惭愧。
礼:礼貌。
引之:拉住。
不:不,“不”通“否”。
已去:已经离开。
哉:助词,语气词,并无实际意义,。
曰:说 则:就是

❻ 初中语文文言文有哪些

1、《论语》抄——孔子及其弟子袭言行的著作

2、《世说新语》——刘义庆

3、《卖油翁》——欧阳修

4、《三峡》——郦道元

5、《陋室铭》——刘禹锡

6、《爱莲说》——周敦颐

7、《强项令》——范晔

8、《小石潭记》——柳宗元

9、《记承天寺夜游》——苏东坡

10、《桃花源记》——陶渊明

11、《岳阳楼记》—— 范仲淹

12、《鱼我所欲也》—— 孟子

13、《出师表》—— 诸葛亮

(6)七年级语文文言文扩展阅读:

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

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经过历代文人修饰越显浮华,唐代起大文学家韩愈等发起“古文运动”,主张回归通俗古文。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❼ 七年级的文言文

11、《童趣》选自《浮生六记》,作者沈复,清代文学家。
2、《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事迹的一部书。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3、《山市》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
清代小说家。其代表作品是《聊斋志异》,此书题目的意思是在聊斋中记录奇怪的故事,
这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郭沫若对此书的评价是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木三分。(用对联表述)。山市现象相当于人们常说的海市蜃楼。 。
4、《世说新语》是南朝的刘义庆组织人编写的,这是六朝志怪小说的代表作。
5、《智子疑邻》选自《韩非子》,作者韩非是战国末期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6、《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人间训》,作者是 西汉(朝)的刘安。
三、解释重点字词的意思:
1、果大亡其财(丢失 ) 驱之别院(到) 而内自省也(反省)
徐喷以烟(用)差可拟(基本上,差不多,大概) 松柏之后调也( 凋零)
项为之强(通“僵”,僵硬) 相顾惊疑(看) 怡然称快(愉悦的 )
果如鹤唳(果然)元方入门不顾(回头)人不知而不愠(生气)
诲女知之乎(记住) 学而不思则罔(学而无所得)思而不学则怠(精神疲惫而无所得)
恒不一见( 常常) 始悟为山市(是)士不可以不弘毅( 宽宏坚毅。谓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盖一癞蛤蟆(原来是,大概是 ) 或凭或立(有的)人烟市肆(集市)(商铺)
下车引之(导引)差可拟(比拟) 不筑( 修补 )
方出神( 正 ) 诲女知之乎(教给) 死而后已( 停止,完了)
己所不欲(想得到的)居然城郭矣(外城) 胡人大入塞( 大规模的 )
往来屑屑( 匆匆)未若柳絮(如)因风起(因为 )
太丘舍去(离开)人皆吊之( 慰问,看望 )此何遽不为福乎(就是)
无何、未几、既而、俄而 (不久)逾时、(过了一会儿)倏忽
( 很快 )
余忆童稚时(小时候) 吾日三省( 每天) 诲女知之乎( 你 )
君与家君期日中(约定)(中午,正午 ) 尊君在不(“否” )

五、请补充下列句中省略成分
1、我 蛤蟆 蛤蟆
2、我 于
3、于
4、友人 太丘 友人

❽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有哪些 要全

人教版:

  1.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2.《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3.《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4.《口技》

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5.《短文两篇》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共工怒触不周山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6.《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苏教版:

1.《赵普》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

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2.《黄鹤楼》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3.《于园》

于园在瓜州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

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葆生叔同知瓜洲,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

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

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

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

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4.《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5.《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拓展资料: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

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

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

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

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经过历代文人修饰越显浮华,唐代起文学大家韩愈等发起“古文运动”,主张回归通俗古文。

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阅读全文

与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