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的生字
控制
仰制
地堡
城堡
止咳
咳喘
咳嗽
干嗽
伪装
伪军
轰击
轰走
胜仗
打仗
搜查
搜索蔓延
蔓草
棉布
棉花
扭头
扭打
呻吟
无病呻吟
激动
激烈
歼灭
歼敌
B.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
《再见了,亲人》是人教版的:
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当时有很多次阻击战。您再回去的途中,累得昏倒在路旁了,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情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小金花,不要哭了,擦干眼泪,在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怎么?心里难过,唱不出来?你一向是个坚强的孩子啊!那一回,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住了,关在一座小房子里,有一个班的鬼子看守着。你妈妈知道了,带着你混进敌占区,偷偷的靠近了关着老王的那所小房子。你妈妈故意跟哨兵争吵,引出那个班的敌人。你趁机钻进屋里,解开老王身上的绳索,救出了老王。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妈妈。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了。同志们伤心的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就落泪了呢?
大嫂,请回去吧!看,您的孩子在您的背上睡熟了。山路这样崎岖,您架着双拐,已经送了几十里。就是您一步不送,我们只要想起您的双拐,也永远不会忘怀您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我们清楚地记得,那是1952年的春天,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的血泊里……伤好以后,您只能靠着双拐走路了。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会中国人民的友谊?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秦兵马俑》是苏教版的 :
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它出土于西安以东30千米的临潼。
兵马俑规模宏大。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达19120平方米,足有50多个篮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8000个。在三个俑坑中,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有14260平方米。坑里的兵马俑也最多,共有6000个左右。一号坑上面,现在已盖起了一座巨大的拱形大厅。走进大厅,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站在高处鸟瞰,坑里的兵俑、马俑相间,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齐,排成了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军阵,看上去真像是秦始皇当年统率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
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形象鲜明。
将军俑身材魁梧,头戴金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站在队伍前列,像是在指挥身后的军吏和士兵行进。那神态自若的样子,一看就知道是久经沙场、肩负重任的高级将领。
武士俑高1.8米左右,体格健壮,体态匀称。身上穿着战袍,套着铠甲,脚上蹬着前端向上翘起的战靴,头发大多挽成了偏向右侧的发髻。它们有的握着铜戈,有的擎着利剑,有的拿着盾牌。个个目光炯炯,双唇紧闭,神态严峻,好像一场大战就在眼前。
骑兵俑上身着短甲,下身着紧口裤,足蹬长筒马靴,右手执缰绳,左手持弓箭,随时准备上马冲杀。
车兵俑则分为驭手和军士,驭手居中而立,驾驭着战车,军士分列在战车两侧,保护着驭手。
弓弩手个个张弓搭箭,两眼盯着前方,或立,或跪,随时准备将利箭射出去。
马俑与真马一般大小,一匹匹形体健壮,肌肉丰满。那跃跃欲试的样子,好像一声令下,就会撒开四蹄,腾空而起,踏上征程。
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观察,它们神态各异:有的微微颔首,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手;有的眼如铜铃,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勇武干练,好像随时准备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走近它们的身旁,似乎还能听到轻细的呼吸声。
秦兵马俑,惟妙惟肖地模拟军阵的排列,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这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再见了亲人教师教案
学会本课5个生字及12个新词。
2、仿照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写一段话。
3、朗读课文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4、将参观活动与理解课文内容结合起来,了解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精神的感染。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2、将参观活动与问题结合起来,了解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比山还高,比海
还深,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精神的感染。
教学难点:朗读课文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录像带,文字投影片。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理清层次,交流参观内容及感受,质疑。
教学过程:
一、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 自读课文,划出生字。
2、 看生字表,查字典学习生字。
3、 小组交流,如何记住字形,了解字义。
4、 课堂交流。
注意字形:比较"谦""歉"。
注意读音:"谊"读yi不读yi。
多音字:"泊"组词:"泊船""血泊"。
二、 老师范读,激情;学生读课文,理清层次。
三、 小组活动:交流参观"抗美援朝展"后的内容和感受。
四、 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认真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 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精神的感染。
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仿照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写一段话。
一、 揭示题目,导入新课。
1、 交流感受。
导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再见了亲人。为了更好地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
我们参观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五十周年展览。谁愿意用一句话来概括自
己参观的感受。
学生发言。
2、 解释题目,导入新课。
提问:上节课同学们初读了课文,谁能结合查阅的资料及参观的内容谈谈对课题的理
解。
学生发言。教师板书: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人民
小结。援朝八年中,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朝夕相处,生死与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课文真实地再现了1958年志愿军奉命凯旋回国时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
人场面。
二、 学习叙事部分。
过渡语:请同学们打开书,按照思考题进行自学。
1、 出示思考题,学生个人自学。
默读课文,结合文中几件典型事例思考:1、 志愿军战士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2、 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 课堂交流,老师点拨。
抓住"雪中送炭"、"惟一"、"同归于尽"、"血泊"等关键词语进行理解。
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意是鲜血凝成的。
板书:深情厚谊 鲜血凝成
3、 提问:是呀,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为了志愿军战士,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可以
超越国籍,不顾惜自己的身体,不顾惜亲人的生命。她们为什么能为志愿军付出
这样高的代价呢?请同学们结合参观的内容谈一谈。
学生结合参观的内容,简介杨根思、毛岸英、罗盛教等志愿军战士的事迹,说明志愿军
为了朝鲜人民同样付出了血的代价。
4、 小结:为了朝鲜人民,无数志愿军战士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把鲜血洒在朝鲜这片国
土上。所以说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这是人世间最崇高,最珍贵的情谊。
5、 指导朗读。
(1) 想一想,志愿军战士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追述这些历历在目、催人泪下的感人事迹的? (感激、感动、赞美、激动)
(2) 请选择自己体会最深,最受感动的事例来朗读。注意表达你体会到的思想感情。
学生个人练习朗读。
三、 学习抒情部分。
1、 提问、思考:现在志愿军就要同这些朝鲜亲人分别了,此时此刻,他们是怎样抒发自
己那依依惜别之情呢?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来读一读,想想怎样读出
句子中的感情。
学生个人自由读。
作者:61.144.119.* 2005-5-15 11:33 回复此发言
--------------------------------------------------------------------------------
2 再见了亲人教师教案
2、 学生评读。
注意:(1)体会与大娘告别时的不舍之情,对小金花的疼爱、不放心,对大嫂的不忍
心。
(2)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3、 师述:下面我们把叙事与抒情连起来读。请选择自己体会最深的一个自然段朗读,注
意表达出志愿军的思想感情。
老师范读,学生个人读,指名读。
四、 学习最后三个自然段。
1、 导语。战士即将启程,列车就要开动。每望一眼亲人的面孔,便引起难忘的回忆,每
告别一句,泪水便会涌出。我们的战士是在泪雨里,情海中前进。请同学们亲
眼看一看当时的送行场面。
2、 看录像。
3、 导读:这是一个激动人心、充满留恋之情的场面。此时车内车外,人们洒泪道别,两
国人民是在捧着一颗颗赤诚的心向最亲最爱的人告别呀!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
读最后三段课文,体会这种感情。
学生个人练习朗读。
4、 师生共读。
师:战士们登上了列车,望着慈祥的老妈妈,刚强可爱的小金花,架着双拐的大嫂,
望着这些可敬可爱的亲人,望着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志愿军从心底里发出
了喊声:
生: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师:汽笛响了,列车开始启动。紧紧拉着的手松开了,列车前行,亲人向后退去。战士
们多想再看他们一眼呀!于是,他们只好请求隆隆前进的列车:
生: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
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师:然而,列车飞快地向前驶去,亲人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战士们只好挥起手,大声
呼喊着:
生: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5、小结:列车开走了,然而中朝两国人民的心永远连在一起。正如金日成首相所说的"中
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之间结成的深厚友谊将永远留在朝鲜人民子子孙孙的
心中。"
(出示投影)
五、仿写。
1、 总结写法:课文学完了,这篇充满深情的抒情散文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的心。那么作者
是怎样歌颂情,表达情的呢?
学生回答 板书:叙事 抒情 第二人称
2、 仿写。
师:同学们,我们将要毕业,想象一下,当你与共同学习、生活了六年的同学、老师
告别时,你的心情会怎样?
学生回答(不舍)
师: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忆发生在自己与同学、老师之间的一件件往事。请你选择其中
一件最让你感动的事例,仿照课文前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歌颂同学情,师
生情,并表达自己的感情。可以先抒情再叙事,也可以先叙事再抒情,水平高的
可以先抒情后叙事再抒情。
学生习作。
3、 读、评、改。
五、 布置作业。(出示投影片)
必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选做:
(1) 结合展览和课文内容创作一期自画报或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幅画或连环画,表现
中朝两国人民的友情。
(2) 给文中的一位朝鲜亲人写一封信,表达自己的感动之情。
(3) 创作一首小诗歌颂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
(4) 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17、再见了,亲人 抒情散文:
深情厚谊 叙事
鲜血凝成 抒情
第二人称
中国人民志愿军 ――――――― 朝鲜人民
[打印] [关闭]
作者:61.144.119.* 2005-5-15 11:33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再见了亲人教师教案
《再见了,亲人》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时,揭示题意
1、导语。激情描述“离别”情景。
2、变换课题句式。读中领会:同样的意思,为什么要这样说?
引导比较体会“深情”。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发展目标,感知内容。
学习这篇课文,要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去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
鲜人民之间的这种深情厚谊。在体会过程中,可着重从作者所描叙的情景与事情两方面去细心阅读,深入思考。
2、尝试阅读1——2节。
(1)边读边想,分清情景与事情,作上记号。
(2)交流、讨论后补词概括,完成练习一:怎样的情景?(难
以离别)怎样的事情?(难以忘怀)
三、深入阅读,感受“离”情
1、自读第1节,从哪些词句中读懂“难以离别”?
2、交流中,引导注意语气的朗读,读得别更难,情更深。试读、
指读。
3、再读2、3节,读懂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战士的离情别意。
4、启思:在依依不舍中,又为什么一再请求“请回去吧”?
四、回复课题,深入发现
1、过渡语:列车西去,呼唤不断。这是多么催人泪下的离别场
面啊!但离别的仅仅是三位“亲人”吗?
2、交流讨论小结:这一声“再见了,亲人,”是志愿军战士在
向全体朝鲜人民告别,是向朝夕相处、并肩战斗了整整八年的朝鲜亲人们告别啊!齐读课题。
第二课时
一、过渡导人,概括“往事”
1、导入:往事越难忘,情谊越深厚,离别才这样难舍难分。
2、轻读课文,完成练习二:用“谁为了……而结果……”句式
概括每件事情。
二、展开发现,深究讨论
1、细读大娘“送打糕”、“救伤员”,哪些词语集中体现了情谊
之深,令人难忘?
2、交流中读句。
3、指导认识反问句及其朗读训练。
4、继续阅读、讨论、体会小金花、大嫂所经历往事的生死之情,
并指明朗读。
三、移情体验,深化题意
1、过渡语:是啊,这是一份份以生命和鲜血为代价的情意,如
果你是被大娘从敌机下救出的伤员,如果你是被小金花妈妈用生命换来的老王,如果你是吃过大嫂亲手挖来野菜的志愿军战士,那么在这离别的时刻,还会怎样对这些朝鲜亲人们说?
2、引读四、五节。
3、再读,引导学生深层理解“洒过鲜血的土地”的意思(鲜血
同洒、生死与共、鲜血凝成友谊。)
4、把“亲人”与“土地”联系起来,读一读,想一想,你对这
课题又发现了什么?(不是亲人,胜如亲人。“再见了,亲人”这是中朝两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5、带着对“亲人”,对“土地”的这份感受,读课文结束句,
又有什么发现?(友谊世代长传,心永相连)
四、交流评价,总结学习。
参考资料:http://tieba..com/f?kz=16320753
D. 仿写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写一篇作文
多年前的一天,父亲抱着我站在XXX(地方),眼下,XXX广场人群涌动,热闹非凡,四面八方的路在此交叉纵横。爸爸突然间问我:“孩子,你知道什么叫'条条大路通罗马'吗?”我惊奇地望着爸爸,摇了摇头。爸爸说,“罗马曾经是世界古代史上一个伟大的帝国,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如果我们把眼前的这座广场看成是一个罗马城,……”听到这儿,我恍然大悟,急忙兴奋地告诉父亲,我已经知道那句话的意思了。
其实,我当时只是看到了广场和通往广场的很多大路。直到有一次,我才真正地明白父亲说那句的深刻含义。
那是在我有一次做数学作业时,遇到了一道解不开的题。想了很久,还是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于是我拿着课本去向爸爸求助。
爸爸看了看那题,对我笑了笑,和蔼地说:“孩子,这道题其实很简单,我们来设想……”
爸爸一步一步地开导着我,我的思考也随着爸爸的指引变得豁然开朗。猛然间,我打断了爸爸的话,“嘿嘿,我已经找到了方法来解决它!谢谢爸爸!”
爸爸对我翘了翘大拇指,笑呵呵地说:“真是个聪明的孩子!”
我坐在父亲身旁,在作业本上端端正正地完整写了解题过程,并得到了正确的答案。爸爸开心地摸着我的头,脸上充满了笑容。
但我这时却犹豫了起来,因为在解题中,我发现那个办法其实绕了一条弯路,而我现在又想到了另外一个更好、更快的解题思路。
我抬起头,噘起了小嘴,嘟嘟囔囔地对父亲说:“爸爸,其实我现在写下的这个方法并不是最优秀的哦!”转而,我调皮而又神秘地告诉爸爸,“我还有另外一种更妙的办法,爸爸,你看……”
我激动地在题目下把第二种方法写了下来,心中飘过一阵阵无比的自豪感。这时,爸爸抱起我,举过头顶,兴奋地说,“孩子,看!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我顿时间欢呼起来,心中又不禁然地有些惭愧。原来,我到今天才真正理解了爸爸从前所说的“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含义啊!
在一年年的成长中,这句话一直相伴和激励着我。每当遇到困难时,我总用爸爸的这句话鼓励着自己,也快乐着自己。它让我不再悲观,也不再骄傲。它更将让我一生受用不尽——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仿写这篇课文主要就是表明“通往成功的路不知一条”的观点,自己联想一下哪些事情是转换思路可以解决的,写出来就行。
E.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课文是什么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有一次,父亲带着我,爬上教堂高高的塔顶。脚底下,星罗内棋容布的村庄环抱着罗马,如蛛网般交叉的街道,一条条通往城市广场。
“好好瞧瞧吧,亲爱的孩子,”爸爸和蔼地说,“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一样,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话,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
此后,我一直把父亲的教导记在心间。
F.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的主要内容
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G.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中儿子留给高尔基的是鲜花,那是他什么
儿子留给高尔基的是鲜花 ,那是他留给高尔基最美好的东西
H.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4课
什么学校
I.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通往广场的路》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作者回忆小时候有一次父亲带着“我回”到塔顶,看许多答条通往城市的街道,后来遇到两次难题,他记住了爸爸说的话:“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冲破了难关。父亲的教导是作者终身受益。
还有一个: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回忆了“我”生活中的几件事情,让人从中感悟到,成功是一种态度,只要带着希望出发,成功就会离你越来越近。
J.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课文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有一次,父亲带着我,爬上教堂高高的塔顶。脚底下,星罗棋布的村庄环抱着罗马,如蛛网般交叉的街道,一条条通往城市广场。
“好好瞧瞧吧,亲爱的孩子,”爸爸和蔼地说,“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一样,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话,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
此后,我一直把父亲的教导记在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