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四年级上册语文书观潮的资料
我国 最大最壮来观的潮汐是钱塘源江潮,潮头高达8米左右,潮头推进速度每秒达近10米,其壮观景象,汹涌澎湃,气势雄伟,犹如千军万马齐头并进,发出雷鸣般的响声,实为天下奇观。钱塘江在杭州湾流入东海,河口外宽内狭,宽处达100千米,狭处只有几千米。海水刚进海口,水面宽,越往里就越受河流两岸地形的约束,海水只好涌积起来,并且越积越高,加之钱塘江流出的河水受到阻挡,又促进水位增高,好像一道直立的水墙。当后面的海水不断涌入时,就形成了后浪赶前浪,一浪叠一浪的壮观景象。
❷ 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一课观潮教案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设计教案,共34页,这里无法全部复制,你到我 们那里 下 载
课题
1观潮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反思
一、板书课题: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出示自学提示:(2分钟)
1、自由读课文,读准、读通课文,画出有生字的词语并读一读。
2、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这篇文章就是按照什么的时间顺序写的?
四、学生自主学习(12分钟)
五、检查自学情况:(18分钟)
1、比读课文
2、检查学习生字词的情况。
1)我会读。
2)哪个字的读音你要提醒同学?
3)哪个词的意思你不理解?
4)哪个词你想提醒同学注意写?
3、用上课文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话。
六、作业
1、学生书写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搜集课本以外有关于钱塘江大潮的资料。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备课人:李茂香
1观潮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反思
一、板书课题
二、出示教学目标:
1.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2.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3、学习文章,体会钱塘江大潮来临时的壮观景象。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部分学生能够背诵部分课文。
三、出示自学提示:(2分钟)
自由读课文,思考:
1、潮来前、潮来时、潮水过后江面的景象分别是什么样的?找到相关句子读一读,从中你又体会出什么?
2、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都被称为天下奇观?
四、自主学习(15分钟)
五、检测学习情况:(12分钟)
六、再读课文,加深理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作业:
1、完成练习册
2、完成同步练习
八、板书设计:观潮
(钱塘江大潮)
雄伟壮观
天下奇观潮来时如临其境
有声有色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备课人:李茂香
课题
2雅鲁藏布大峡谷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7个生字,理解本课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美丽伟大,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边读边想象课文描绘的美丽景象,体会祖国山河的壮丽,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课时)
教学反思
一、板书课题: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出示自学提示:(2分钟)
1、自由读课文,读准、读通课文,画出有生字的词语读一读。并用你喜欢的方法理解词语。
2、为什么说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说明的?
3、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哪些景观使你感到特别神奇?为什么?
4、课文中一连几处用了“从……到……”的句式,读了这些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
四、学生自主学习(12分钟)
五、反馈,检查自学情况:(18分钟)
1、比读课文
2、检查学习生字词的情况。
1)生汇报在自学中读懂的词语意思。
2)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共同解决。
六、拓展
学习了课文之后,相信大家对雅鲁藏布大峡谷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假设你是一个导游,请你写一段导游词,向游客们介绍雅鲁藏布大峡谷吧!
七、作业
1、写本课生字、词。
2、完成本课同步练习。
❸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观潮资料
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
1:第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2:第2—5自然段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记叙了钱塘江大潮的一次过程,具体描绘了钱塘江大潮奇异壮观的景象。
3:第2自然段写潮来前的景象和人们盼望看到大潮的心情。这一段先交代观潮的时间、地点。接着描绘了江面的景象及远处的小山、近处的建筑,从而写出了潮来前的平静。之所以写潮来前的平静,是为了给潮来时的景象作铺垫,使人读到“潮来时”的景象时自然与先前的“平静”形成强烈对比,从而感受到大潮的壮观。在这部分的描写中“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这句话是不可忽视的,正是由于钱塘江入海口地势的特点,才有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形成。最后写钱塘江大堤上等待观潮的人极多和人们盼望看到大潮的心情。“早已人山人海”“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足以看出人们的心情,也正说明这“天下奇观”对人们有着多么大的吸引力。
4:第3、4自然段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潮来时的奇异景观。这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学的重点部分。第3自然段先写从远处传来的“好像闷雷在滚动”的隆隆的响声,但“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什么变化”,声音像闷雷说明还很远,江面还没有变化却听到声音,可以想象大潮来势之大。接着再写随着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水天相接”说明是在远处,之所以看到大潮像“一条白线”,是因为水天相接的东边江面宽阔,潮头不高的缘故。
5:第4自然段具体形象地描绘大潮越来越近时的壮观景象。先写“白线”很快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写出了大潮越来越近,水势逐渐加大的过程。接着写“再近些”时,“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从颜色和高度这两个角度写出了大潮的气势,这是由于东宽西窄的地形,使得白浪翻滚的潮水形成六米多高的城墙。最后写“越来越近”时,大潮更加惊天动地、气吞山河,“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句话中作者运用了两个比喻句,从景象和声音两个角度,形象具体地写出了大潮的水势之大,来势之猛,真是气吞山河,无比壮观。
6:第5自然段写潮头过后的江面的景象与变化。一是写“霎时,潮头奔腾西去”说明大潮过去时急且快,可是余波未尽,“漫天卷地”“风号浪吼”两个词写出了余波之大。二是写江面恢复平静以后,江水涨了六七米高。显然,这时的平静与潮来前的平静完全不同。这两点描写从另一角度进一步说明钱塘江大潮确实是天下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