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的应知应会
《穷人》
一、作家作品: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主要作品有:《童年》、《战争与和平》、《复活》。
二、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三、中心思想赞扬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四、要点提示
1.“作”是多音字,在“自作自受”中读“zuò”
2.课文中省略号的作用:
(1)表明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如,“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2)表示省略递增的次数。如,“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3)表示话未说完,语意未尽。如,“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
(4)表示说话结巴,欲言又止。如,“我嘛……缝缝补补……”
3.本文的环境描写既有天气描写,也有桑娜与西蒙两家情景描写,引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对刻画桑娜与渔夫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这些环境描写从侧面烘托出桑娜与渔夫的美好品质。
4.理解重点语段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忐忑”是指心神不定。
“忐忑不安”形容心神不安定。
省略号的连续运用,表明桑娜当时的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真实地写出了桑娜不安的心理。可以感受到桑娜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的心灵。
《唯一的听众》
一、作者:落雪
二、主要内容本文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老教授的帮助下,树立信心,刻苦练习,走向成功的事。
三、中心思想表现了老教授关爱年轻人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与感激之情。
四、要点提示
1.“唯一的听众”指的是谁?
“唯一的听众”指的是一位装聋的、曾是乐团首席小提琴手的、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老教授。
2.重点语句的理解
(1)“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老人真的耳朵聋了吗?她为什么这么说?
老人并没有耳聋。作为一位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老人听出“我”拉得并不好,更从“我”被人发现后“准备溜走”的举动中,发现“我”缺乏自信。她是为了维护我的自尊,帮我树立自信,让“我”有了面对老人拉琴的勇气,老人谎称自己耳聋。
(2.)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我为什么会忘记她是聋子?
在“我”的眼里,老人不是一个聋子,她在用心感受琴声,“我”和她是用音乐在相互交流。
“平静地望着我”在文中几次出现?为什么觉得她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
这句话在文中三次出现。从相识的第一天起,老人就一直平静地望着“我”拉琴。从她的眼神里“我”读出了老人对“我”的关切、鼓励,读出了老人为“我”琴技的点滴进步的高兴,读出了老人对“我”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我”觉得她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
㈡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复习资料
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资料
第三单元要点
一、
基础知识
1
、
正音,注意以下带点字读音
勉强
.
仍
.
旧
瘦削
.
强
.
制
沮
.
丧
兴
.
奋
自作
.
自受
2
、
读读写写词语要扎实掌握,会拼写、会改错。
3
、
了解重点四字词语的解释。
心惊肉跳:形容十分恐惧不安。
忐忑不安:形容心神不定。
自作自受:自己做了错事,自己承受不好的后果。
流连忘返:原指迷恋于游乐,忘了归去。先多指迷恋美丽的景色或美好的事物
,舍不得
离去。
刻骨铭心:形容记忆深刻,永远不忘。
一如既往:完全跟过去一样。
4
、
第三单元的日积月累,要扎实掌握,会默写。
补充:
苏轼《惠崇春江晓景》全诗为: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5
、
反义词
潮湿——干燥
严肃——活泼
忐忑不安——镇定自若
慈祥——严厉
6
、
近义词
舒适——舒服
抱怨——埋怨
流连忘返——恋恋不舍
打扰——打搅
二、关于课文理解
9
《穷人》
一、
作家作品:
俄国著名作家列夫·
托尔斯泰
。
主要作品有:
《战争与和平》
、
《复活》
、
《安娜·
卡
列尼娜》
。
二、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三、中心思想
赞扬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四、要点提示
1
.
“作”是多音字,在“自作自受”中读“
zu
ò”
2
.课文中省略号的作用:
课文多处运用了省略号,主要作用有:
(
1
)
表明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
如,
“她忐忑不安地想:
‘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
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
”
(
2
)
表示省略递增的次数
。如,
“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
3
)
表示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如,
“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
做些什么呢?”
(
4
)
表示说话结巴,欲言又止
。如,
“我嘛„„缝缝补补„„”
3
.本文的环境描写既有天气描写,也有桑娜与西蒙两家情景描写,引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对
刻画桑娜与渔夫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这些环境描写从侧面烘托出桑娜与渔夫的美好品质。
4
.理解重点语段
她忐忑不安地想:
“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
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
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
“忐忑”是指心神不定。
“忐忑不安”形容心神不安定。
省略号的连续运用,表明桑娜当时的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真实地写出了桑娜不安的心理。
可以感受到桑娜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的心灵。
“这是闹着玩的吗?”
这句话是反问句。
“这”
在课文中指把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来。
11
《唯一的听众》
一、作者:
落雪
二、主要内容
本文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老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
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
三、中心思想
表现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与感
激之情。
四、要点提示
1
.
“唯一的听众”指的是谁?
“唯一的听众”指的是一位装聋的、曾是乐团首席小提琴手的、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老教授。
2
.重点语句的理解
(
1
)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老人真
的耳朵聋了吗?她为什么这么说?
老人并没有耳聋。
作为一位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
老人听出
“我”
拉得并不好,
更从
“我”
被人发现后“准备溜走”的举动中,发现“我”缺乏自信。她是为了维护我的自尊,帮我树
立自信,让“我”有了面对老人拉琴的勇气,老人谎称自己耳聋。
(
2.
)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只看见老人
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我为什么会忘记她是聋子?
在“我”的眼里,老人不是一个聋子,她在用心感受琴声,
“我”和她是用音乐在相互交流。
“平静地望着我”在文中几次出现?为什么觉得她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
这句话在文中三次出现。从相识的第一天起,老人就一直平静地望着“我”拉琴。从她的眼
神里“我”读出了老人对“我”的关切、鼓励,读出了老人为“我”琴技的点滴进步的高兴,
读出了老人对“我”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我”觉得她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
(
3
)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
“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
老人这样说是为了帮助“我”重新找回自信,激励“我”刻苦练习。而我心里也洋溢着一种
从未有过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被人肯定的快乐。
3
、
《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如果从中心的角度命题,可以是《真诚的鼓励》
、
《感激》等,如
果从时间的角度命题,可以是《每天早晨》
;如果从地点的角度命题,可以是《小树林》
。还
可以怎样命题呢?(自己思考
㈢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口语交际
反方是嘛?
善意的谎言无碍于诚信
“谎言”之所以称为“谎言”,是因为它是虚假的、不真实的、骗人的话语。一个人如果经常有谎言流与口中,从而去哄骗他人,久而久之,他便会失去人们的信任。就如同《撒谎的孩子》文中的那个孩子一样,每天都喊“狼来了”以寻求刺激、开心,而当狼真的来时,他只有一个人独立去面对,自己去承受,再怎么喊叫也无济于事,也不会有人再来帮助他。因为,可能来帮助他的人已经习惯了他的喊叫,以为又是他在“逗你玩”呢,可见,谎言有碍于诚信。
但是今天,我们谈到的“谎言”,还有个定语——善意的,加上了这个限定词后,谎言的本质也就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善意的谎言”是人们对事物寄托的美好愿望,是人们善良心灵的对白,是人们彼此之间相互安慰的一丝暖意,是人们心底里流露出来的一种柔情……谁也不会去追究它的可信程度,即使听到善意谎言的人明知道是谎话,也一样会去努力相信,不会觉得说谎者的虚伪,有时还要从心里感激呢。
当一位身患绝症的病人,被医生判了死刑时,他的父母、爱人、子女以及所有的亲人,都不会直接地告诉他:“生命已无法挽救”,“最多还能在这个世界上活多久”之类的话。虽然这些都是实话,但是谁会那样残忍地如同法官宣判犯人死刑一样,向已经在病痛中的亲人以实情相告呢。这时,大家就会形成一个统一的战线,闭口不谈实情,而以善意的谎言来使病人对治疗充满希望,让病人在一个平和的心态中度过那残年余日。难道这会有碍于诚信吗!
当一个不韵世事的孩子,突然遭遇不幸,失去了自己的亲人,该怎样向他说明自己的亲人到哪里去了呢。我们觉得最好的办法还是:暂时不要告诉他真实情况,只是说到很远的地方出差去了,或者是在国外学习工作之类的。待孩子懂事了,有了一定的承受能力的时候,再以实情相告,孩子也会理解亲人的做法,不会因为没有早知真情而生气的。难道这样的话也有碍于诚信吗!
当一个正在外地执行任务的军人的母亲病入膏肓,炎炎一息的时候,多么希望能见上儿子最后一面啊,但是,儿子是不能回来的,不能为老母亲尽一点孝心,照顾一下曾经为儿子操碎了心的母亲,他非常歉疚,也很是惦念。而老母亲非常理解儿子,告诉身边的亲人,自己走了以后不要告诉远方的儿子,不能让他分心,要说病情已经稳定,让他安心为国尽忠。难道这样善意的谎言有碍于诚信吗!
所以,我坚持认为:善意的谎言不仅无碍于诚信,而且还会极大地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和感情,对社会稳定亦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建议大家:善意的谎言该用则用,跟诚信与否没有太大的厉害冲突。
我们知道,人们身处在这个社会,背负着许许多多的义务,而义务与义务之间有时候是会存在矛盾的,当一个义务凌驾于另一个义务之上时,就要缓解另一个义务。因此,善意的谎言的本质是一种更紧迫更重要的义务,而这种义务是要以缓解诚信义务为代价。
很久以前,西方有位哲人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能引起人内心深深地震动:一个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个就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诚信。显而易见,没有什么比心灵美更美丽无邪的,而诚信恰恰是内心美的表现之一。我想对方同学从中不难看出,既然是谎言就有碍于诚信,其获得的效用和好处,终究还是要以牺牲诚信为代价的。
在此我想请问对方同学,当一个人在失去了诚信之后,他的出发点还是善意的吗?
对方辩手请注意,今天我们辩论的题目是善意的谎言是否有碍诚信,而不是谎言是否有碍诚信。
首先,《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谎言”为不真实的话,在感情色彩上显然是中性的。出于不同的目的说谎,将导致迥然相异的结果:一种出于损人利己的目的用狡猾奸诈的手段骗人,它是恶意的欺诈,必然会导致社会道德的沦丧和秩序的混乱。另一种出于有利他人的目的把真实情况隐藏起来,它是善意的隐瞒,将会让感情更融洽,社会更和谐。因此,善意的隐瞒和恶意的欺诈从动机到结果都有着天渊之别,不可混为一谈。当贫穷的母亲把仅有的饭菜留给儿女,同时隐瞒了自己还饿着肚子的事实,难道您还要指责善良崇高的母爱“不诚信”吗?
第二,何为“诚信”?诚实守信也。古人早就倡导“诚”和“信”,强调言行一致、知行合一;诚信原则要求人们自觉守法、真诚守信。却没有一个是简单化地要求人们100%地说大实话。不分情形地说大实话是极其可怕的:战争中你能把我方的军事情报向敌人俱实以告吗?商场上你能把你的商业机密向对手和盘托出吗?因此,既然诚信原则并不意味着简单化的100%真实,那么在必要时候的善意隐瞒就不会与诚信原则发生矛盾。
第三,善意的谎言作为一种正确而友善的处世方式,其动机、目的和结果无一不与“诚信”相一致。社会弘扬诚信的意义在于培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建立起人际间互信、互利了良性互动,而那些充满仁慈和恻隐之心的善意的谎言用样是为了使感情更融洽、生活更温馨、社会更和谐。“大学之道,止于至善”,出于同样的善意,二者之间便是密切统一的。综上,重申我方观点:
第一,谎言视其本质差异分恶意欺诈和善意隐瞒,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第二,“诚信”并不意味着不作具体分析的100%真实,特定情况下,善意的隐瞒是并不可少的。
第三,善意的谎言与诚信原则从目的到结果都相一致。
因此,我方认为:善意的谎言不妨碍诚信。
㈣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日积月累解释
轻诺必寡信:轻易向别人承诺的人一定很少讲信用。
民无信不立:如果百内姓对当局失去信心容,那么国家就失去生存之本。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不真诚就不能打动别人。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真诚待人,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有所期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答应给别人的东西,一丝一毫都不能少;与人约好的时间,一时一刻也不能改。
㈤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作文提纲
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亲切的问候,一双温暖的手,一件小小的礼物,都让人倍感温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心 、帮助。这次习作,我们就来写一写体现人们互相关爱的事情。写之前先想一想,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里,是怎样发生的,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是怎样的。写时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有许多感人的事发生。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人们相互关爱的事。
一、 选择好事例。这次习作,是写事,通过具体事例突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之情。人与人互相关心的事很多,来自朋友的一个会心的微笑,远方亲人的亲切问候,节日里收到的一份小小礼物,旅途中在危急时刻路人伸出的援助之手,生活学习上的良事益友等等,这么多的事例,同学们在动笔前,就要选择好事例,也就是如何选材。这里,可提供几点建议:
第一, 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只有自己亲身经历的 事,才能有切身的体会,写起来才有话可说,也更可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如有同学以《掌声》为题,写自己为了参加演讲比赛,放学后偷偷跑到树林里练习,就在自己失去信心时,是一个陌生的奶奶给了“我”鼓励,掌声响起时,“我”无限感激。
第二,从小处着眼,以小见大。如写楼道叔叔在雨天里掏下水道,“我”受了感动也加入进去,突出了邻里之间的关爱之情。
第三,写自己的所见所闻。如我国媒体报道的“感动中国”的一些人和事,尤其是“5.12”汶川大地震,全国各地涌现出了多少令人感动的人和事,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写作素材。
二 、叙述好细节。“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用在作文里同样实用。写之前,要想一想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里,是怎样发生的,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怎样。要交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事离不开人,在叙事的过程中,同学们可运用我们所学到的一些描写方法,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进行细腻的刻画,以此来抒发真情实感。如《唯一的听众》,作者重点刻画了老教授的言行和“我”的心理﹑行动变化,赞扬了老教授爱护﹑关心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㈥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第三单元的重点句子有哪些
《穷人》对课文重点句子的理解。
①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样做”是指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把他们扶养成人。桑娜探望西蒙,意外地发现西蒙已经病故,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面对西蒙的悲惨遭遇,桑娜本能地把两个孤儿抱回了自己的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与“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看似矛盾,实际上反映了桑娜同情穷人、关心穷人的善良品质。
②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忐忑”是指心神不定。“忐忑不安”形容心神不安定。桑娜抱回孤儿后,面对自己的五个孩子,想想生死未卜的丈夫,她紧张、担忧,她不知道丈夫会说什么,觉得自己这样做给丈夫增加了负担,觉得对不起他;她担心丈夫突然回来,不知道怎么告诉丈夫自己把孤儿抱回家的事。但是她宁可让丈夫揍一顿,也要收养孤儿。课文真实地展现了桑娜此时的心理活动。透过桑娜的心理活动,读者能充分感受到生活给桑娜带来的压力,感受到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的心灵。激起读者对桑娜今后命运的关心。
补充:省略号的连续运用,表明桑娜当时的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逼真地写出了桑娜不安的心理。
4、学习最后一层。齐声朗读通过两人的对话和渔夫的表现,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教学提示:一定要抓住人物的心理与语言、神态加以理解,对理解人物的方法进一步加深。
③……桑娜沉默了。
“沉默”是不做声的意思。桑娜与渔夫对话时先后两次“沉默”。第一次是桑娜与渔夫同时沉默。渔夫回家了,渔网也撕破了,面对刚刚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的丈夫,桑娜不知道如何告诉丈夫收养孤儿的事,所以选择了沉默。而渔夫还沉浸在与海浪搏斗的恐怖中,心里尚存余悸,看到桑娜沉默了,所以也不说话了。第二次是桑娜把西蒙死去的消息告诉了丈夫,她在等待丈夫的决定,所以又沉默了。桑娜的两次沉默,都反映了桑娜善良的心地。
④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皱起眉”“脸变得严肃、忧虑”说明渔夫感到问题很难办。“搔搔后脑勺”说明他正在认真考虑,形象地说明渔夫觉得问题严重。“嗯,你看怎么办?”这是渔夫在征求妻子的意见。“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这是渔夫做出的初步决定。“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熬”,是忍受(疼痛或艰苦的生活)的意思。说明渔夫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快去!别等他们醒来。”渔夫怕孩子醒来受惊,催促桑娜去抱孩子。这段话细致地描写了渔夫做出决定前后思考的过程,说明他与妻子桑娜一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⑤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
“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
“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文章的悬念终于消除,读者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了。丈夫的理解,使桑娜沉浸在激动、兴奋和快慰中。这“一动不动”的动作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她当时的心情,收到了似平静又不平静的效果,读来给人以回味的余地,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别饿坏了那匹马》对课文重点词句理解:
①我上小学五年级那年,学校不远处的书摊是我放学后流连忘返的地方。
“流连”是留恋不止的意思。“流连忘返”写出了“我”酷爱看书的程度。残疾青年也正是从“我”在书摊前流连忘返的情景,发现了“我”对知识的追求,以及身无分文的无奈。这是他一直帮助“我”、想方设法给“我”看书机会的原因。
②我回头去看愣在轮椅上的他和他手里的那本书,书页中分明多了几张毛票。
“书页中分明多了几张毛票”,那是父亲利用翻书的机会,悄悄夹在书里的。父亲知道,青年是靠摆书摊养家糊口的,生活也不容易。所以他不光忍痛打“我”,让“我”认识到:做人不能只为自己着想,也要为别人着想,同时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明对青年的关心。
③他先是一愣,继而眼睛一亮,笑着对我说:“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他认真地看过马草后,冲里屋叫道:“碧云,你出来一下!”
青年获悉“我”马草不好卖的消息,为了继续帮助“我”,打算通过说谎买“我”的马草。句子具体写出了青年做决定的经过。“愣”字表明青年突然明白马草并不好卖。“眼睛一亮”表明他想出了既能帮助“我”又不易让“我”发觉的主意。青年之所以“认真地看过马草后”,才让碧云收下马草,是想让“我”产生错觉:青年家真的有马,而且正缺马草。这样“我”就不觉得他是为了帮助“我”而故意这么做。这段言行与神态描写烘托出青年关心“我”的良苦用心。
④“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
这段话写出了青年的着急。由于碧云的意外不在,青年又是残疾,所以无法将马草提进院子。而“我”担心那匹马饿坏,提议自己把马草提进院子。青年知道,一旦“我”走进院子,就会看到那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谎言就会被揭穿。他就不可能继续留“我”在他的书摊上看书了。文章这样写,突出地表现了青年对“我”的关心。
⑤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那匹马呢?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
这段话写出了事情的结果,我明白了事情的真相。通过两个感叹句、两个问句写出了“我”见到马草后的震惊与感激。文章中的破折号起到注释说明的作用,强调了“我”卖给青年的马草全部都在。
《唯一的听众》对课文重点句子理解:
①用父亲和妹妹的话来说,我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一个白痴。
用“白痴”形容“我”拉小提琴的水平,这对已经能拉小夜曲的“我”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更要命的是父亲和妹妹只是经受了数次“折磨”之后就下了这样定义。为此,“我”失去了在家里练琴的自信。文章开头直接点明父亲和妹妹的做法,为下文“我”走出家门,到林中练琴作了铺垫,同时也与下文老教授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侧面赞美了老人对“我”的爱护与帮助。
②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这句话写出了早晨树林的安静,以及“我”为能找到这样安静的练琴环境的兴奋心情。沙沙的足音在“我”听来,竟成了一曲悠悠的小令,形象地说明“我”对拉好琴重新找回了自信。正因为如此,“我”才会庄重地架好小提琴,像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
③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的和谐,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正独享的幽静。
这句话真实地写出了“我”发现老人后沮丧的心理。“我”希望自己能在这优美的环境中拉出好听的琴声,可偏偏琴技不争气,那声音“觉得自己似乎又把锯子带到了树林里”;不希望有人听见自己在拉琴,却偏偏被老人发现了。文中的两个“一定”,强调了难听的琴声带来的后果,突出了“我”的沮丧。说明“我”又一次失去了自信。
④“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这是老人对“我”说的一句话。作为一位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老人听出“我”拉得并不好,更从“我”被人发现后“准备溜走”的举动中,发现“我”缺乏自信。出于对年轻人的爱护,老人谎称自己耳聋,为听不到好听的琴声向“我”表示歉意。听惯了亲人对“我”白痴的评价,第一次听到陌生老人的称赞,尽管是个聋子,但“我”还是充满了快乐。老人的话让“我”有了面对老人拉琴的勇气。
⑤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这“从未有过的感觉”就是被人肯定的快乐。而这恰恰来自于老人的陪伴,来自于老人的夸奖。老人并不指点“我”如何拉琴,她就用自己的语言帮助“我”重新找回自信,激励“我”刻苦练习。在她的激励下,“我”终于敢在家里练琴了,而且练得十分认真,十分刻苦。这句话反映了老人与众不同的教育方法。
⑥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在老人热情的鼓励下,“我”的琴技在不断地提高,这正是老人所希望的。她发自内心地为“我”的进步而高兴。在“我”的眼里,老人也不再是一个聋子,她在用心感受琴声,“我”和她是用音乐在相互交流。“我”对老人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平静地望着我”这在文中是第三次出现。从相识的第一天起,老人就一直平静地望着“我”拉琴。从她的眼神里“我”读出了老人对“我”的关切、鼓励,读出了老人为“我”琴技的点滴进步的高兴,读出了老人对“我”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我”觉得她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
⑦“聋子?”妹妹惊叫起来,“聋子!多么荒唐!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你竟说她是聋子!”
妹妹的话道出了老妇人的真实身份,表现出她对老人的敬仰。妹妹的话,也引起“我”心灵的震动,激起“我”对老人的无限敬意与感激。
⑧那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那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
句子用“唯一”来修饰限制“听众”,有“独一无二”的意思。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我”唯独想起的是这位自称“耳聋”的老人,表明老人在“我”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句子写出了“我”对老人的感激,同时点明了课题。
《用心灵去倾听》对课文重点句子的理解:
①我找到了听我说话的人,不由得放声大哭。
找到听“我”说话的人,其实就是找到了希望。那天,“我”在玩耍的时候,手指被锤子砸伤了,非常希望得到帮助,可是“家里没有人,哭也不会有谁听见”,“我”显得多么的孤独无助。只好把希望寄托在那个叫“问讯处”的小精灵身上。听到苏珊的温柔的嗓音,“我”孤独的心灵一下子得到了抚慰,终于放声大哭。这既是伤痛带来的痛苦的哭,更是在孤独中找到了希望的幸福的哭。
②小精灵总是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
在“我”的记忆中,苏珊是个无所不知的小精灵。苏珊面对“我”一个个简单而幼稚的问题,就像一位母亲那样“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在一次次心与心的交流中,两个人的心走在了一起,结成了母子般的情谊。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苏珊的爱心,语言虽然朴实,读来却令人十分感动。
③你知道吗,这只可爱的小鸟,它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心爱的金丝雀突然死了,“我”不仅痛苦,同时对死亡充满了恐惧。如何化解“我”心中的伤痛,不让死亡留给“我”太多的恐惧呢?苏珊采用了更美好的一种说法。是啊,小鸟到另外一个世界去唱歌了,这是多么美好的事啊!听着这样的话,笼罩在孩子心头的阴影立刻消散了,快乐又回到了孩子的身边。苏珊的善良、乐观由此可见一斑。
④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
“谋面”就是见面的意思,用“如同我第二个母亲”来形容苏珊,看得出“我”对苏珊的爱。苏珊不是“我”的母亲,我们也从没见过面,是电话线把两个人紧紧地连在一起:苏珊就像母亲那样,耐心倾听“我”的心声,困难时给予帮助,痛苦时予以安慰。这就是“我”长大后,离开家乡,知道电话是怎么回事后想见到苏珊的真正原因。文章这样写,也为下文“我”回到家乡后主动与苏珊联系作了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