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初一语文上册第5课注释
回忆起我小时候,视力特别好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能看清秋天鸟儿新生出的最纤细的羽毛,只要见到细微的东西一定要仔细察看它的纹理,因此常常产生超出世俗生活之外的乐趣.
夏天的傍晚,蚊子成群地飞,嗡嗡的叫声像雷鸣,"我"暗暗地把它们比作一群在空中飞舞的仙鹤,心里这样想,那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我昂着头看,脖子也累得发僵了."我"又把蚊子留在未染色的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而飞叫,"我"把这个景象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一样在云端飞鸣,"我"为此高兴得不停地拍手叫好.
我常常在凹凸不平的土墙边、花台旁和小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来,让身子和花台一样高;聚精会神地仔细观察,把草丛看作树木,把虫蚁想象成野兽,把凸起的土地比作山丘,把低洼的地方当成壕沟,"我"便在其中安闲地神游.
有一天,"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我就仔细观察,看得兴致正浓时,突然有个庞然大物,掀倒"山"压倒"树"地走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它舌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它吞掉了.当时我年幼,正在出神地看那两只小虫争斗,癞虾蟆的到来不觉让我猛然一惊.等"我"神情安定下来,便捉住了这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1、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题目是编者加的。沈复(1763-1825)字三白,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
2、稚:幼小。
3、张目:睁大眼睛。
4、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5、藐:小。
6、物外: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
7、项:脖颈,颈。
8、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9、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10、徐:慢慢地。
11、唳:鸟鸣。
12、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注:脖颈的“颈”读“gěng”
『贰』 语文书五年级上册第八课可以写哪些批注
我的家乡河源,有一座石拱桥叫宝源桥.宝源桥位于宝源路,它大约有十多年了,它长二百内多米,宽七、容八米. 桥的左右两旁走人,中间行车.它下面有四个小桥洞,下面是新丰江水库的水,从中间的一个大桥洞流过.是用:钢筋.水泥砌成的,十分坚固.当我每次上幼儿园的时候都要进过这座坚固的桥.发大水的时候,水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这种设计,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的扶手是狮子头形状.远远望去,好像两排威猛的狮子.桥身两旁是一排排彩灯.夜晚的宝源桥灯火明亮、闪闪发光,非常美丽. 河源的宝源桥,是河源的第三大桥.宝源桥是河源人民的骄傲.
『叁』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第二十五课批注
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有很强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回听了,赞叹到:\“好啊,我仿佛答看见了巍峨的泰山!\”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就说:\“好啊,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不管伯牙心里想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的道出他的心意.钟子期死后,伯牙觉得世上再难找到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了.
『肆』 语文六年级上册选读课文批注急
第一组
1文言文两则
2匆匆
3桃花心木
4*顶碗少年
5*手指
词语盘点
口语交际版·习作一权
回顾·拓展一
6北京的春节
7*藏戏
8*各具特色的民居
9*和田的维吾尔
词语盘点
口语交际·习作二
回顾·拓展二
第三组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11*灯光
12为人民服务
12
13*一夜的工作
词语盘点
口语交际·习作三
回顾·拓展三
第四组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15凡卡
16*鲁滨孙漂流记
17*汤姆·索亚历险记
词语盘点
口语交际·习作四
回顾·拓展四
第五组
18跨越百年的美丽
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1*我最好的老师
词语盘点
口语交际·习作五
回顾·拓展五
『伍』 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一单元第五课丰子恺写的手指预习用的批注,求求各位,我有急用!!(
作者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描绘出各个手指的长短处,我们既要看到别人的长处,也要看见别人的短处。彼此谅解,相互配合,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同时也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这个启示。
嘻嘻 希望采纳
『陆』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的第一单元的课文,谁能给我一些批注(我要1~4课的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批注)
一 朗读课文,想像课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作者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是老桥。第二位是树林,接着是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雷阵雨,蚂蚁等。 2.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 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展开想像,进入课文所描写的情境。第1问主要是让学生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点,理清思路。第2问主要是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写作技巧。关于第1问,要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来回答。作者在山中拜访的“朋友”是自然界的各种景物,如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落叶、小花、阵雨、蚂蚁、归鸟等。关于第2问的回答,参见“课文研讨”的有关内容。 二 假设你是某一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写法自由,字数不限。 这是一道写作训练题。设题角度新颖,不是以游人的视角写景物,而是从景物的角度,让它与游人互诉心声,实际上景物与游人已经成为“朋友”。写作时要引导学生注意“假设你是某一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的提示。句子解析
①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撞了个满怀”,形象地写出了沐浴在令人心旷神怡的和风中的那种感觉。因为风中含着“露水”,所以特别滋润心脾;也因为风中含着栀子花的气息,所以在滋润中还带着一丝甜蜜。这“走出门”后给作者的第一感受,就不同寻常,说明了“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同时,也间接地点明山中访友是在初夏的一个早晨。 ②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你累吗? 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③走进这片树林,有许多鸟唤我的名字,有许多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鸟儿不是在啁啾,而是在“唤我的名字”;露珠也不是在晨光中闪亮,而是在“与我交换眼神”。一声“呼唤”,一个“眼神”,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 ④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这是作者走进树林,靠在一棵树上产生的联想。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⑤你好,山泉姐姐!你捧一面明镜照我,是要照出我的浑浊吗?你好,溪流妹妹!你吟着一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瀑布大哥!…… 这一组句子是写“我”跟山中的“朋友”在打招呼,内容一致,结构相似,是一组排比句,同时运用拟人手法,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采用第二人称,读来倍感亲切、热情。 ⑥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这句中,“它们”指的是落花和落叶,“仪式”指的是落花、落叶从枝上掉下并融入泥土的过程。时间虽然短暂,却有深意。因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大自然就这样在循环中生生不息,于是便引出了“捧起一块石头……”这一层,因为石头就是由火山爆发的岩浆凝结而成,在普通的石头身上也有着大自然轮回变化、生生不息的足印,所以从石头的轻轻敲击中可以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作者感受到了时间的变迁,生命的轮回。可见,作者是用心在感受。 ⑦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返的逝川,唯有你坚持着,你那从不改变的姿态,让我看到了一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岁月是一去不返的逝川”指岁月就像流过的河水,过去了就再也没有了,感叹时光的匆匆,要珍惜时间。 ⑧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向我打着青翠的手势。有许多鸟唤我的名字,有许多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通过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作者与大自然之间仿佛是心有灵犀,默契无懈可见,作者细心地能够感觉到大自然的声音,太有灵性了。 ⑨忽然下起雷阵雨,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喝醉了酒的诗人在云头朗诵,又感动人又有些吓人。 此处的比喻用的十分诙谐,既把雷阵雨的气势渲染得淋漓尽致,又把雷阵雨分为“粗矿”和“文雅”的。 ⑩雨停了。幽谷里传出几声犬吠,云岭上掠过一群归鸟。我也该回家了。于是,我轻轻地挥手,告别了山里的众朋友,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顺便还带回一路月色······ 此句言辞优美,作者带着与这些大自然的朋友相处来感到的新奇,愉悦回家,感受到朋友的真谛,满怀收获的离开。
<山雨>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分浓浓的喜爱之情。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写的。这也是教学本课的重点。和联想,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出山雨的特点。
<草丛的部落>
语言生动形象,作者善于通过视觉和听觉所及,发挥合理而新奇的想象作者以奇异的想象,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物的喜爱之情。 课文首先介绍了作者在一片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他追随一只爬行的小虫展开了奇异的游历。然后具体地描写了这场经历:草茎变成了粗大的森林,小虫成了游侠,随着草虫与同伴的一路招呼,“我”来到了草虫的村落。在草虫的村落里,“我”看到了熙熙攘攘的黑甲虫村民;看到了“街道”“小巷”;看到了像南国少女般的花色斑斓的小圆虫;看到了像庞然大物似的来访者——蜥蜴;看到了甲虫音乐家的演奏会;看到了“村民们”行色匆匆的生活……最后表达了对草虫村落的深深依恋。作者以别具一格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次奇异的游历,使我们感受到作者在神游这个想象世界中所透射出来的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感受到他与小生命交流中所体现出来的那颗晶莹剔透的童心,感受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浓浓的生活气息。 这是一篇散文,它在表达上颇具特色。作者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一个草虫世界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具体如下: (1)丰富的想象。作者看到一只孤零零地在草丛中爬行的小虫,把它想象成了一位“游侠”;看到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把它们想象成“南国的少女”;看到振动翅膀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音乐家”;看到推着食物行走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从远方归来的“劳动者”……丰富的想象,赋予小甲虫以勇敢、勤劳和智慧的特质,从而使一只只美丽的小甲虫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 (2)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村落,原本是人聚居的地方,而课文中,作者赋予草虫人的生活形态。草虫的村落,其实无非就是草虫居住的洞穴,但在作者的眼里,它和人类的生活天地没有两样。那里有街道,有小巷,还有形形色色的人们,它们不仅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更有着高雅的艺术追求,它们不但会享受生活,还会创造生活。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灵的那一片爱恋之情;二是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并如何运用丰富的想象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1) 索溪峪为什么是野的?
(2)索溪峪的野表现哪些景物?
(3)“野”是什么意思?
2.是围绕人的野、动物的野、山水野。从山的惊险、磅礴、不拘一格;水的小孩子气;动物:但当我们一行中的一位年轻女同志从下面经过时,一只调皮的猴子竟恶作剧地撒起尿来,吓得这位女同胞惊叫一声,慌忙逃了过去。而那只调皮的家伙,却快活地叫着,跳到另一株树上去了。人野:城里戴眼镜的姑娘,一边攀缘,一边大嚼着煮熟的玉米棒;年过花甲的老叟,在石块间蹦来跳去,温习着童年的功课。遇上突然横在面前的山溪,一队人全都手提皮鞋、丝袜,踩着乱石,从齐膝的水中趟过去。
3.一走进张家界索溪峪,脑子里一切意念便都净化了,单单地剩下一个字:野;
作者在与大自然敬请的交谈和大自然交友,感到大自然与人的亲切。
4.山是惊险、磅礴、不拘一格。
5.水是野的。索溪象是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缠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它尤其爱跟山路哥哥闹着玩:一会儿手牵手,并肩同行;一会儿横铲一脚,将山路拦腰截断。山路哥哥倒不十分害怕,它请树木大叔帮忙,五根大树往索溪身上一搭,反从索溪身上跨过去了。山路哥哥还找石头弟弟帮忙,几块巨石一垫,山路便化成一条虚线,一跳一跳地从水中过去了。山路还有更巧妙的办法,它在河床上垫一排大卵石,从水底下一个猛子扎过去。这样的“路”,还可以过汽车。我们到黄龙洞去,六过索溪水,解放牌卡车就是从这水下的卵石路上开过去的。汽车吼叫着,车身摇晃着,水花四溅着,卵石挤碰着,我们的心也砰砰直跳……平生没走过这么“野”的路!
6.那些大大小小的猴子,大约是因为和我们人类同祖先的缘故,对我们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我们来到野生植物园时,一大群猴子飞腾跳跃,十分欢喜地表示欢迎,在我们头上的树枝间跳来跳去,亲热的劲头难以言状。但当我们一行中的一位年轻女同志从下面经过时,一只调皮的猴子竟恶作剧地撒起尿来,吓得这位女同胞惊叫一声,慌忙逃了过去。而那只调皮的家伙,却快活地叫着,跳到另一株树上去了。
7.城里戴眼镜的姑娘,一边攀缘,一边大嚼着煮熟的玉米棒;年过花甲的老叟,在石块间蹦来跳去,温习着童年的功课。遇上突然横在面前的山溪,一队人全都手提皮鞋、丝袜,踩着乱石,从齐膝的水中趟过去……满山的嘻嘻哈哈,满溪的亲亲热热。人们,全在这山水中反朴归真,全无了市井中的那股俗气。
8.描绘出了索溪峪自然的美。作者置身于大自然,尽情与大自然进行心灵对话。
『柒』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第一句批注
1.第二段从“相帮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扳住”可以看出大内拇指吃苦耐劳,容默默奉献的精神 2.第二段作者让手指有了人一样的动作—“上前点头”“呆呆站在一旁”,活泼生动,充满了情趣 3.第三段 (他的工作虽不如大拇指吃力......他消受的机会最多)运用排比的句式,列举生活事例,写出食指的作用,突出了食指勤奋卖力,敢于探险,不怕牺牲的性格特征 4.第五段 (无名指和小指......抹抹鼻涕而已)由生活中的细微小事具体写出无名指和小指的能力薄弱 5.第六段由“手上的五指”联想到“人群的全体”寓意深刻,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捌』 五年级上册摘抄第六课有批注
梅花魂中的“魂”在短文中是指:在课文中指一种精神品格,指梅花的精神,“魂”的意思是指梅花的精神,梅花坚韧不拔的品格!“气节”指顶天立地不屈。
第一段
(第1自然段):写因梅花而引起回忆:
第二段
(第2~15自然段):回忆与梅花有关的一些往事。这一段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
(第2~3自然段):写时刻思念祖国的外祖父和他所珍藏的梅花图。
第二层
(第4~15自然段):写临别回国前,外祖父送给我梅花图和有梅花图案的手绢。赞扬梅花的高贵品质,抒发了老华侨的热爱祖国的情怀。
第三段
(第16自然段):照应开头,赞扬华侨的爱国精神。
(1)外公落泪我拍手笑
(2)外公发脾气我不理解
(3)外公哭起来我不明白
(4)外公送我梅图我不知为什么
(5)外公送我手绢我不解
(板书五件事)
文章写了哪五件事?
(吟诗落泪、弄脏梅图、提起回国、赠送梅图、赠送手绢五件事。)
《梅花魂》这篇文章由我看到了梅花想到了外祖父,回忆起他生前的五件事,进一步体会到了老人的思乡之情和眷恋祖国的感情,也从中感受到了老人盼望回归的心。
◆读读外祖父训斥我的话。这是反问句,如果改成陈述句怎么改?他为什么不直接说:“不要弄脏梅花。”而说:“清白的梅花玷污不得。”(强调梅花高洁、清白的秉性)
爷爷是让妈妈管教好我的行为、还是思想?
(思想)。从何而知?(“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
老人为什么把自己珍爱的梅图送给我呢?
(把他的一颗眷恋祖国的心带回到祖国)
2 转入第13段,直接感悟“梅花魂”。
a 在众多的花儿中,外祖父为什么对梅花情有独衷?(他欣赏梅花的秉性)
b 相机引出第13段,从相应的句子中总结出梅花的秉性。(不畏严寒、傲骨凛凛、坚忍不拔、顶天立地……)
c 第13段除了讲梅花的秉性外,还讲了哪几层意思?(中华民族出了许多像梅花一样的人物;作为中国人应该具有梅花的秉性。)
d 举例说明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人。(岳飞、戚继光、江姐……)
e外祖父把自己最珍爱的墨梅图和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作者的目的是什么?(向梅花学习,做个有气节的中国人。)
f 外祖父把梅花作为什么的象征?(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g 中华民族的精神就是什么?(就是“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h 外祖父保存这幅墨梅图是为了什么?现在把它送给外孙女又是为什么?(外祖父保存这幅梅是为了保持梅花的秉性,也就是中国人的气节。现在把它送给外孙女,也是让她保持梅花的秉性,保持中国人的气节。)
i 老人深情地说的那段话,其中哪几句话点明了梅花的品格?
(“这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
j 梅花的品格是什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梅花的品格是坚韧不拔,遇到困难不屈服。主要从“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这些词语体会出来的。)
k 外祖父为何珍爱梅花?这说明什么?(外祖父把梅花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即“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珍爱梅花,是让自己保持梅花的秉性,也就是保持中国人的气节。这充分说明外祖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老人总是摇摇头,长长地吁出一口气,说:‘莺儿,你小呢,不懂!’”
为什么外祖父说作者不懂?在外祖父眼里年幼的作者不懂什么?(不能理解外祖父强烈的思乡之情;不能切身感受到一个身在异乡、远离故土的海外赤子的眷恋祖国的心情。)
从“我”的表现中,你体会到什么?
(总结出婴儿不理解外公的所作所为。)
“想不到外公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了……”
◆这句话把外公比作什么?(小孩子)
◆外祖父和小孩子应该说在年龄上相差甚远,作者为什么作这样的比喻,你体会到了什么?(外祖父无法控制自己的悲伤之情,从他的失态中体会到外祖父思归难归的悲痛心情。)
外祖父为何读到这些诗句时就会落泪?(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他思乡的感情。他思念祖国,却身在异邦,不能回去,所以外祖父读到这些诗句时就会落泪。)
◆外祖父教我读唐诗宋词的用意所在。(这三句诗都表达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外祖父叫“我”的目的在于借诗句表达他对家乡的思念。)
◆了解外祖父教我吟诵的三句诗的出处,读懂它们的意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意思是“独自一个人在远方居住,每到过节的时候就格外思念家乡的亲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也是王维的诗句,意思是“明年春天绿草如茵的时候,您回不回来?”)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是北宋词人秦观的词,意思是“在空中随风飘飞的落花,轻得好像夜里的猛,无边无际落着的雨丝,细得好像心里的愁。”)
“赤道吹来的风撩乱了老人平日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
◆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仅仅是因为风撩乱了老人的头发吗?(思归难归,愁苦变老)
◆当你读到这句,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华侨望着远去的亲人,想到自己再也无法回到祖国,抑制不住心中的悲伤,愁苦使他愈加的衰老。)
比较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你发现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作者由梅花想到了外祖父,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又由梅花图想到了外祖父那颗眷恋祖国的心。)
求采纳~~~我找了半小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