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的生字词语加拼音和组词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的生字词语加拼音和组词
第五课
生字
拼音
组词
蓑
suō
蓑衣
蓑笠
遮
zhē
遮蔽专
遮住
遮盖
遮羞
醉属
zuì
醉酒
醉态
醉汉
沉醉
媚
mâi
媚外
媚骨
妩媚
明媚
锄
chú
锄头
锄地
锄草
铁锄
剥
bāo
剥皮
剥掉
bō
剥削
剥夺
B.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200字小练笔(人教版)!!!!!!!!!!!!!!!!!!!
清平乐.村居
午后,我怀着悠闲的心情慢慢地散步,无意间看到了一座又低又小的茅屋。茅屋后内面有容一棵棵苍翠挺拔的竹子,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峦,透露出乡村恬静的气息。茅屋旁有一条小溪,河水清澈透明,河里的游鱼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在阳光的照耀下,河面显得波光粼粼。一阵微风吹过,河面泛起了一圈圈涟漪。溪面上有几朵美丽动人的荷花,有的完全盛开;有的含苞待放;还有的似放似没放。白里透粉,
粉里透红,像一位位面带轻纱的羞涩少女。小溪旁有一丛丛青翠欲滴的小草,长得十分茂盛,在小溪、荷花的衬托下,更显得碧清可爱。
茅屋前有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他们刚刚喝了一些酒,从他们红彤彤的脸上可以看出他们略带醉意,靠在一起,用吴地的方言一起亲热的交谈,旁边的二儿子还不时插上几句嘴哩!
老夫妻的大儿子正在小溪的东边,豆地里辛勤地锄草,干得多么卖力呀!而二儿子也并没有闲着,正在用竹草细心地编织着鸡笼,十分专注。而尚未成年的小儿子呢,干不了什么事,只能趴在小溪边一边调皮地逗着游鱼,一边剥着莲蓬吃,摇着小脚的样子真令人喜爱!
多么幸福的家庭啊!我深深地陶醉了,呆呆地站在哪儿,久久不愿离去…
C.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书第5课 词语解释
牧童
作者:[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注释:
横野:辽阔的原野。 六七和三四都是泛指,约数。
弄:相合
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工具。
卧月明:睡在月光下。
译文:
在绿草如茵的广阔原野上,牧童悠闲地放着牛。徐徐的晚风中,隐隐约约传来几声悠扬的笛曲。
到了黄昏,牧童回到家里吃饱了晚饭,连蓑衣都没脱,就悠然自得地躺下来,观赏那高空的明月。
赏析一:
在绿草如茵的郊野,一个孩子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在那里放牛。天晚了,他骑着牛回家,偶尔拿出竹笛迎着晚风,吹出几支悠扬的曲子。回到家里,饱饱地吃一餐晚饭。天近黄昏,他连蓑衣也不脱,就露宿在明亮的月光下面。——作者把放牛娃的生活写得如此优美、如此快活,目的是劝告钟弱翁与其去追名逐利、巧用心机,倒不如过他这种悠闲自在的生活。
赏析二: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2.词句解析。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作者介绍1:
吕岩,字洞宾,唐代京兆人。咸通举进士,曾两为县令。值黄巢起义,携家入终南
山学道,不知所终。
作者介绍2:
吕岩(一作岩)为五代宋初著名道士。世传“八仙”之一。号纯阳子。一说名洞宾,
一说字洞宾。其里籍、生卒年均不详。较早的宋代记载,称他为“关中逸人”或“关右
人”,元代以后比较一致的说法,则为河中府蒲坂县永乐镇(今属山西芮城)人,或称
世传为东平(治在今山东东平)人。
他大约生于唐末,卒于宋初,与陈抟为同时代人。至于后人将他的生活时代上推至
唐开元(713~741)中,则是附会唐人沈既济《枕中记》所记道者吕翁事。此外尚有颇
多传说,纷纭不一。比较可信是《国史》的记载:吕洞宾本儒生,因科场不利,而转学
道,遇五代隐士钟离权授以内丹道要,隐居终南山,活动于关中等地。“年百余岁,而
状貌如婴儿。世传有剑术,时至陈抟室”,与陈抟、李琪(一作“李奇”)等传奇人物
交往。好以诗言内丹旨要,对钟吕金丹道的形成作出了贡献。有弟子北宋施肩吾(华阳
子)传其道。
吕洞宾以内丹为修仙径路,兼摄禅宗,自称“幼习儒业,长好性宗,修天爵而弃人
爵,鄙顽空而悟真空。天爵止于人事,真空不离因缘”。①指出:“修炼丹者,先正其
炉。”身为丹炉,神气精液为药物,目、耳、口、鼻为炉之八门,“常固守之”,勿伤
内真,“然后于天地之炉、造化之鼎,调和药物,匹配阴阳,制炼神气”。认为“顺天
道者,常存其身之元阳真一太和纯粹之气,则坐致长生”,并说“其要在乎变炼五行而
已”。主张一日当一年,昼法春夏,夜法秋冬,“升降阴阳,运行四序”,②昼夜终始
修炼。又认为,“性命根源,归乎一气。其来也,有一夫一妇焉;其去也,有三男三女
焉。金男采黄芽于九宫之台,玉女收白雪于十二楼。水中起火,以分八卦;阴内炼阳,
以别九州。于是三田和会而火龙出于昏衢,千日功成则游于蓬岛矣。其要盖十有八焉:
小成之道七,中成之道六,大成之道五”。提出修炼当从消除六欲七情着手,泻心之积
气而集其神。行肘后之法,即透过尾闾将药物搬上背以入脑,要存想龙虎河车,使上起,
但应防止肾之虚阳入顶而引起上壅生热,故须震、坎、艮三男和巽、离、兑三女“俯仰
开辟,节次升存,过关勿急”。继行飞金晶,“一撞三关”,直入上宫。炼之既久,如
虑太过,则吐玉液炼其形。另尚有金液还丹炼形等法。③其诗词,如“一粒粟中藏世界,
二升铛内煮山川”、“饮海龟儿人不识,烧山符子鬼难看”等,奇谲诡异,尤脍炙人口。
北宋以后,历代有人假托吕洞宾之名(或称“回道士”、“回客”、“回山人”等),
行种种异事,故神化事迹迭出。民间信仰吕洞宾者甚盛。宋代道教学者曾慥编《集仙传》,
称唐五代成道之士中“独纯阳子吕公显力广大”。托名吕洞宾的“自传”即称其遇钟离、
苦竹真人,得金丹、驱鬼之道。“吾得道年五十,第一度郭上灶,第二度赵仙姑”,
“常游两浙、汴京、谯郡。尝著白襕角带,右眼下有一痣,如人间使者,筋头大。世言
吾卖墨,飞剑取人头,吾闻哂之。实有三剑:一断烦恼,二断贪嗔,三断色欲,是吾之
剑也。世有传吾之神,不若传吾之法;传吾之法,不若传吾之行。何以故?为人若反是,
虽握手接武,终不成道”。①元代道士苗善时更编为《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七卷,汇
集一百零八化故事。因而吕洞宾也为帝王所崇奉,宋宣和元年(1119)敕封“妙通真人”,
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赠“纯阳演正警化真君”,至大三年(1310)加封为“纯阳演
正警化孚佑帝君”。
相传吕洞宾传有钟离权所授《灵宝毕法》十二科,为钟吕金丹道教典。自著《九真
玉书》一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即《道枢》卷二十六之一篇)、《肘后三成篇》
一卷(《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即《道枢》卷二十五之一篇。《直斋录》又著录《纯阳
真人金丹诀》一卷,谓即此篇,略有不同)。其丹道思想尚散见于《道枢》之《五戒》
《众妙》《指玄》等篇中;诗词有南宋夏元鼎编《金丹诗诀》,与杨亿所说“世所传者
百余篇”吻合,其中一些诗句为杨亿所引,依托之作较少;单行本《沁园春丹词》有数
家注本。《正统道藏》所收《纯阳真人浑成集》为元道士何志渊所编,真伪杂糅。《吕
祖志·艺文志》又增添《敲爻歌》、杂曲十首等,更不可信。
《吕公窑头坯歌》虽见录于《直斋书录解题》,然其中竟有“富郑公”(富弼),
“张尚书”(张商英)、“赵枢密”(赵鼎)等名,显系南宋人伪作。《道藏辑要》收
录署名吕著的作品,多为后人依托或扶乩降笔。《吕祖全书》绝大部分也是伪作。
注:
①②③ 《道藏》第4册422页,第20册738页,729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
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④ 《能改斋漫录》
网上有许多关于村居的东西,你可以自己找一下。
喜在这里指的是讨人喜欢的意思。
我也是小五的老师,我才讲到《白杨》,呵呵
D.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小练笔300字
午后,我怀着悠闲的心情慢慢地散步,无意间看到了一座又低又小的茅屋。专茅屋后面有一棵棵苍翠挺拔属的竹子,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峦,透露出乡村恬静的气息。茅屋旁有一条小溪,河水清澈透明,河里的游鱼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在阳光的照耀下,河面显得波光粼粼。一阵微风吹过,河面泛起了一圈圈涟漪。溪面上有几朵美丽动人的荷花,有的完全盛开;有的含苞待放;还有的似放似没放。白里透粉,
粉里透红,像一位位面带轻纱的羞涩少女。小溪旁有一丛丛青翠欲滴的小草,长得十分茂盛,在小溪、荷花的衬托下,更显得碧清可爱。
茅屋前有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他们刚刚喝了一些酒,从他们红彤彤的脸上可以看出他们略带醉意,靠在一起,用吴地的方言一起亲热的交谈,旁边的二儿子还不时插上几句嘴哩!
老夫妻的大儿子正在小溪的东边,豆地里辛勤地锄草,干得多么卖力呀!而二儿子也并没有闲着,正在用竹草细心地编织着鸡笼,十分专注。而尚未成年的小儿子呢,干不了什么事,只能趴在小溪边一边调皮地逗着游鱼,一边剥着莲蓬吃,摇着小脚的样子真令人喜爱!
多么幸福的家庭啊!我深深地陶醉了,呆呆地站在哪儿,久久不愿离去…
E.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课古诗词三首的中心思想
小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课的主题思想是:本课选编的《牧童》、《舟专过安仁》、《清属平乐
村居》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读着这些诗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感觉那遥远的、古人童年的生活,在诗人的生花妙笔之下,就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使读之有着一种亲切感。学习这这三首古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纯真美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牧童》表达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舟过安仁》表达了作者内心闲适、愉快的,对两个小童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的思想感情。
《清平乐 村居》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诗人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田园美景,描绘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表达诗人对人情之美生活之趣的向往。
F.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资料和解读
牧童
1.课文简说。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2.词句解析。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舟 过 安 仁
1.课文简说。
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
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这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2.词句解析。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这可能是诗人闲来一瞥发现的情景,当然,两个小孩很快引起了他的注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竹篙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这不是很奇怪吗?由此可见,此时作者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怎么解开的呢?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当然是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不管怎样,知道了原因,作者一定是哑然失笑,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
杨万里写田园诗,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他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①梅子留酸软牙齿,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②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可以参阅。不同的是,《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杨万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当然,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清平乐·村居
1.课文简说。
辛弃疾现存词有六百多首,是唐宋词作家中存词最多的一个。他的作品不仅内容丰富,风格也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这首小词,便全然不同于他那些激昂慷慨的作品,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
诗人首先把我们的目光带到了一座小茅草屋,茅草屋就在长满青草的溪边。听见茅草屋有人操着柔媚的南方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说话取笑,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妻;再看看茅草屋外,老夫妻的大儿子在小溪的东面锄豆田里的杂草,二儿子正在编鸡笼子,调皮可爱的小儿子,趴在溪边剥着莲蓬,那憨稚之态格外让人喜欢。诗人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田园景物,描绘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2
G.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课的多音字有哪些
一、大【dà、dài、tài】
基本释义:
大[ dà ]
1、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
2、指大小的对比: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
3、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大众。
4、年长,排行第一:老大。
5、敬辞:大作。
大[ dài ]
1、〔大夫〕医生(“夫”读轻声)。
2、〔大王〕戏曲、旧小说中对强盗首领的称呼(“王”读轻声)。
大[ tài ]
1、古通“太”。
2、古通“泰”。
原文:宋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白话译文:大儿锄豆溪东,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二、好【hǎo、hào】
基本释义:
好[ hǎo ]
1、优点多的;使人满意的(跟“坏”相对。
2、合宜;妥当。
3、用在动词前,表示使人满意的性质在哪方面:好看。
4、(身体)健康;(疾病)痊愈:体质好。
好[ hào ]
1、喜爱(跟“恶”wù相对):好学。
2、常容易(发生某种事情):刚会骑车的人好摔跤。
原文:宋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白话译文: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三、剥【bāo、bō】
基本释义:
剥[ bāo ]:去掉外面的皮或壳:~花生。~皮。
剥[ bō ]:义同“剥”(bāo),专用于合成词或成语,如剥夺,生吞活剥。
原文:宋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最喜小儿亡(wú)赖,溪头卧剥莲蓬。”
白话译文:最令人喜爱的是无赖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四、无【wú、mó】
基本释义:
无[ wú ]
1、没有(跟“有”相对):从无到有。
2、不:无论。无须。
3、不论:事无大小,都有人负责。
4、同“毋”。
无 [mó ]:南无。
原文:宋 杨万里《舟过安仁》:“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白话译文: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当帆让船前啊。
五、中【zhōng、zhòng】
基本释义:
中[ zhōng ]
1、方位词。跟四周的距离相等;中心:中央。
2、指中国:古今中外。
3、位置在两端之间的:中指。
4、等级在两端之间的:中农。
5、不偏不倚:中庸。
中[ zhòng ]
1、正对上;恰好合上:中选。
2、受到;遭受:中毒。
原文:宋 杨万里《舟过安仁》:“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白话译文:一只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竿,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
H. 五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五课
人教抄版的是《古诗词三首》
牧童袭 唐 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舟过安仁 宋 杨万里 一叶渔舟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语都张伞,不是这头是使风。
清平乐.村居 宋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苏教版的是《梦圆飞天》这篇文章,估计你不是要这个,喜欢的话可以到网络找一下。对就是下边这的这个。2003年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