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年级语文 > 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文批注

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文批注

发布时间:2021-03-02 12:57:01

『壹』 小学六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第六课《北京的春节》主要内容和批注(抓住一个句子写体会和感受,要长!!)

《北京的春节》的主要内容

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专正月十九才结束。属人们在腊八那天要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却截然不同,到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贰』 六年级下册《灯光》课文,在描写灯光的句子做上批注。

批注:

1、我爱到天安门广场走走,尤其是晚上。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介绍“我”在天安门广场散步,感受到灯照的光明、温暖。“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紧扣题目“灯光”。“感动光明,感到温暖”别有含义,与后文内容照应。

2、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插图画了电灯、孩子、读书,是本文中重要的“道具”。一是电灯与灯光照应,二是与郝副营长的理想照应。注意郝副营长看插图的描写顺序:先讲划着火柴,接讲看着一本破旧书,再讲书上的插图,后讲注视、沉思。由人到书,再由书到人,写法很有顺序,不急不躁。

3、“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突然,他凑到我的耳朵边轻轻地问:“记者,你见过电灯吗?”

围绕“电灯”,运用对话描写,写郝副营长对电灯的向往,对未来的憧憬。



4、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人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运用语言描写:“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动作描写:“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人了对未来的憧憬里。”把两者关联起来,写出郝副营长对未来的憧憬

5、战斗结束后,我们把郝副营长埋在茂密的沙柳丛里。这位年轻的战友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见电灯。

提及“电灯”,是照应题目,延伸线索,赞颂郝副营长为了新中国的美好未来勇于牺牲的崇高伟大的革命精神。

『叁』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八课 三打白骨精 的批注

8 三打白骨精
一天,唐僧师徒四人来到一座高山前,只见山势险峻,峰岩重叠。走了一天的路,唐僧感觉饥饿,就让孙悟空去找些吃的。悟空跳上云端,四处观看,见南山有熟透的山桃,便要摘些来给师父充饥。
(山势险峻 峰岩重叠:写出了这里的环境恶劣,不宜久留,为下文做铺垫。)

悟空刚走,唐僧就被妖怪白骨精发现了。白骨精不胜欢喜,自言自语道:“造化!造化!都说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今天机会来了!”它正要上前,见唐僧身边有猪八戒和沙僧保护,就摇身变作美貌的村姑,拎了一罐斋饭,径直走到唐僧面前,说是特地来请他们用斋的。唐僧一再推辞,八戒嘴谗,夺过罐子就要动口。

(夺:看出猪八戒嘴馋,行事鲁莽,迫不及待的样子。)

正在这时,悟空从南山摘桃回来,睁开火眼金睛一看,认出村姑是个妖精,举起金箍棒当头就打。唐僧连忙扯住悟空。悟空说:“它是个妖精,是来骗你的。”说着,就朝妖精劈脸一棒。妖精扔下一具假尸首,化作一缕轻烟逃走了。
唐僧责怪悟空无故伤人性命。悟空打开罐子,从里面跳出来几只青蛙、癞蛤蟆,根本没有什么斋饭。唐僧这才有些相信那村姑是妖怪。

(有些:体现了唐僧的犹疑,看出作者用词准确。)

师徒们吃了桃子继续赶路。山坡上闪出一个年满八旬的老妇人,手拄着弯头竹杖,一步一声地哭着走来。悟空见又是那妖精变的,也不说话,当头就是一棒。白骨精见棍棒落下,又用法术脱了身,丢了具假尸首在路上。
唐僧一见,惊得从马上摔下来,坐在地上,不由分说,一口气念了二十遍紧箍咒。悟空头痛难忍,连忙哀告。唐僧喝道:“你为何不听劝说,把人打死一个,又打死一个?”“它是妖精!”唐僧非常生气:“胡说!哪有那么多妖精!你无心向善,有意作恶,你去吧!”悟空说:“师父若真不要我,就请退下我头上的金箍儿!”唐僧大惊:“我只学过紧箍咒,却没有什么松箍咒儿!”悟空说:“若无松箍咒,你还带我走吧。”唐僧无奈:“我再饶你这一次,但不可再行凶了。” 悟空忙点头答应,扶着唐僧上了马,继续前行。
白骨精不甘心就这样让唐僧走了,又变成一个白发老公公,假装来找他的妻子和女儿。悟空把金箍棒藏在身边,走上前迎着妖精,笑道:“你瞒得了别人,瞒不过我!我认得你这个妖精。”悟空抽出金箍棒,怕师父念咒语,没有立刻动手,暗中叫来众神,吩咐道:“这妖精三番两次来蒙骗我师父,这一次定要打死它。你们在半空中作证。”众神都在云端看着。悟空抡起金箍棒,一棒打死了妖精。妖精化作一堆骷髅,脊梁上有一行字,叫做白骨夫人。

『肆』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的第一单元的课文,谁能给我一些批注(我要1~4课的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批注)

一 朗读课文,想像课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作者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是老桥。第二位是树林,接着是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雷阵雨,蚂蚁等。 2.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 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展开想像,进入课文所描写的情境。第1问主要是让学生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点,理清思路。第2问主要是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写作技巧。关于第1问,要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来回答。作者在山中拜访的“朋友”是自然界的各种景物,如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落叶、小花、阵雨、蚂蚁、归鸟等。关于第2问的回答,参见“课文研讨”的有关内容。 二 假设你是某一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写法自由,字数不限。 这是一道写作训练题。设题角度新颖,不是以游人的视角写景物,而是从景物的角度,让它与游人互诉心声,实际上景物与游人已经成为“朋友”。写作时要引导学生注意“假设你是某一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的提示。句子解析
①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撞了个满怀”,形象地写出了沐浴在令人心旷神怡的和风中的那种感觉。因为风中含着“露水”,所以特别滋润心脾;也因为风中含着栀子花的气息,所以在滋润中还带着一丝甜蜜。这“走出门”后给作者的第一感受,就不同寻常,说明了“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同时,也间接地点明山中访友是在初夏的一个早晨。 ②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你累吗? 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③走进这片树林,有许多鸟唤我的名字,有许多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鸟儿不是在啁啾,而是在“唤我的名字”;露珠也不是在晨光中闪亮,而是在“与我交换眼神”。一声“呼唤”,一个“眼神”,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 ④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这是作者走进树林,靠在一棵树上产生的联想。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⑤你好,山泉姐姐!你捧一面明镜照我,是要照出我的浑浊吗?你好,溪流妹妹!你吟着一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瀑布大哥!…… 这一组句子是写“我”跟山中的“朋友”在打招呼,内容一致,结构相似,是一组排比句,同时运用拟人手法,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采用第二人称,读来倍感亲切、热情。 ⑥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这句中,“它们”指的是落花和落叶,“仪式”指的是落花、落叶从枝上掉下并融入泥土的过程。时间虽然短暂,却有深意。因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大自然就这样在循环中生生不息,于是便引出了“捧起一块石头……”这一层,因为石头就是由火山爆发的岩浆凝结而成,在普通的石头身上也有着大自然轮回变化、生生不息的足印,所以从石头的轻轻敲击中可以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作者感受到了时间的变迁,生命的轮回。可见,作者是用心在感受。 ⑦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返的逝川,唯有你坚持着,你那从不改变的姿态,让我看到了一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岁月是一去不返的逝川”指岁月就像流过的河水,过去了就再也没有了,感叹时光的匆匆,要珍惜时间。 ⑧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向我打着青翠的手势。有许多鸟唤我的名字,有许多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通过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作者与大自然之间仿佛是心有灵犀,默契无懈可见,作者细心地能够感觉到大自然的声音,太有灵性了。 ⑨忽然下起雷阵雨,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喝醉了酒的诗人在云头朗诵,又感动人又有些吓人。 此处的比喻用的十分诙谐,既把雷阵雨的气势渲染得淋漓尽致,又把雷阵雨分为“粗矿”和“文雅”的。 ⑩雨停了。幽谷里传出几声犬吠,云岭上掠过一群归鸟。我也该回家了。于是,我轻轻地挥手,告别了山里的众朋友,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顺便还带回一路月色······ 此句言辞优美,作者带着与这些大自然的朋友相处来感到的新奇,愉悦回家,感受到朋友的真谛,满怀收获的离开。
<山雨>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分浓浓的喜爱之情。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写的。这也是教学本课的重点。和联想,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出山雨的特点。

<草丛的部落>
语言生动形象,作者善于通过视觉和听觉所及,发挥合理而新奇的想象作者以奇异的想象,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物的喜爱之情。 课文首先介绍了作者在一片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他追随一只爬行的小虫展开了奇异的游历。然后具体地描写了这场经历:草茎变成了粗大的森林,小虫成了游侠,随着草虫与同伴的一路招呼,“我”来到了草虫的村落。在草虫的村落里,“我”看到了熙熙攘攘的黑甲虫村民;看到了“街道”“小巷”;看到了像南国少女般的花色斑斓的小圆虫;看到了像庞然大物似的来访者——蜥蜴;看到了甲虫音乐家的演奏会;看到了“村民们”行色匆匆的生活……最后表达了对草虫村落的深深依恋。作者以别具一格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次奇异的游历,使我们感受到作者在神游这个想象世界中所透射出来的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感受到他与小生命交流中所体现出来的那颗晶莹剔透的童心,感受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浓浓的生活气息。 这是一篇散文,它在表达上颇具特色。作者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一个草虫世界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具体如下: (1)丰富的想象。作者看到一只孤零零地在草丛中爬行的小虫,把它想象成了一位“游侠”;看到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把它们想象成“南国的少女”;看到振动翅膀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音乐家”;看到推着食物行走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从远方归来的“劳动者”……丰富的想象,赋予小甲虫以勇敢、勤劳和智慧的特质,从而使一只只美丽的小甲虫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 (2)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村落,原本是人聚居的地方,而课文中,作者赋予草虫人的生活形态。草虫的村落,其实无非就是草虫居住的洞穴,但在作者的眼里,它和人类的生活天地没有两样。那里有街道,有小巷,还有形形色色的人们,它们不仅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更有着高雅的艺术追求,它们不但会享受生活,还会创造生活。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灵的那一片爱恋之情;二是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并如何运用丰富的想象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1) 索溪峪为什么是野的?
(2)索溪峪的野表现哪些景物?
(3)“野”是什么意思?
2.是围绕人的野、动物的野、山水野。从山的惊险、磅礴、不拘一格;水的小孩子气;动物:但当我们一行中的一位年轻女同志从下面经过时,一只调皮的猴子竟恶作剧地撒起尿来,吓得这位女同胞惊叫一声,慌忙逃了过去。而那只调皮的家伙,却快活地叫着,跳到另一株树上去了。人野:城里戴眼镜的姑娘,一边攀缘,一边大嚼着煮熟的玉米棒;年过花甲的老叟,在石块间蹦来跳去,温习着童年的功课。遇上突然横在面前的山溪,一队人全都手提皮鞋、丝袜,踩着乱石,从齐膝的水中趟过去。
3.一走进张家界索溪峪,脑子里一切意念便都净化了,单单地剩下一个字:野;
作者在与大自然敬请的交谈和大自然交友,感到大自然与人的亲切。
4.山是惊险、磅礴、不拘一格。
5.水是野的。索溪象是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缠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它尤其爱跟山路哥哥闹着玩:一会儿手牵手,并肩同行;一会儿横铲一脚,将山路拦腰截断。山路哥哥倒不十分害怕,它请树木大叔帮忙,五根大树往索溪身上一搭,反从索溪身上跨过去了。山路哥哥还找石头弟弟帮忙,几块巨石一垫,山路便化成一条虚线,一跳一跳地从水中过去了。山路还有更巧妙的办法,它在河床上垫一排大卵石,从水底下一个猛子扎过去。这样的“路”,还可以过汽车。我们到黄龙洞去,六过索溪水,解放牌卡车就是从这水下的卵石路上开过去的。汽车吼叫着,车身摇晃着,水花四溅着,卵石挤碰着,我们的心也砰砰直跳……平生没走过这么“野”的路!
6.那些大大小小的猴子,大约是因为和我们人类同祖先的缘故,对我们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我们来到野生植物园时,一大群猴子飞腾跳跃,十分欢喜地表示欢迎,在我们头上的树枝间跳来跳去,亲热的劲头难以言状。但当我们一行中的一位年轻女同志从下面经过时,一只调皮的猴子竟恶作剧地撒起尿来,吓得这位女同胞惊叫一声,慌忙逃了过去。而那只调皮的家伙,却快活地叫着,跳到另一株树上去了。
7.城里戴眼镜的姑娘,一边攀缘,一边大嚼着煮熟的玉米棒;年过花甲的老叟,在石块间蹦来跳去,温习着童年的功课。遇上突然横在面前的山溪,一队人全都手提皮鞋、丝袜,踩着乱石,从齐膝的水中趟过去……满山的嘻嘻哈哈,满溪的亲亲热热。人们,全在这山水中反朴归真,全无了市井中的那股俗气。
8.描绘出了索溪峪自然的美。作者置身于大自然,尽情与大自然进行心灵对话。

『伍』 小学六下语文书《金色的鱼钩》,10处批注,急需!!!

1、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驮,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 两鬓都斑白了。
批注: 这时的炊事班长饱经风霜,然而可敬可亲。

2、他那十分严峻的布满红丝的眼睛
批注:日夜为小战士们操劳,睡眠不足,老班长的眼里布满了红丝,但丝毫不影响他照顾小红军,表现了他对工作的高度负责。

3、眉头拧成了疙瘩
批注:老班长看到三个小战士不肯喝鱼汤,生怕他们饿坏了身子,他又心疼,又着急,责怪自己没能完成指导员交给的任务,因此眉毛拧成了疙瘩。

4、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批注: 战士们喝下了鱼汤,他的眉头舒展开,充分表现了他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品质。

5、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
批注:老班长历尽艰辛,任劳任怨,像保姆一样照顾小孩一样,照顾三个年轻的病 号。他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可是自己已经衰弱到不能支撑的 地步。是高度的革命责任感,让他把生的希望让给了战友,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6、“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批注:这个鱼钩是老班长的遗物,有很大的纪念意义。老班长生前用这个鱼钩给三个小战士钓鱼补养身体,使他们能顺利地走出草地,这个鱼钩挽救的是三个年轻战士的生命。从这个长满红绣的鱼钩上,我们可以看出老班长无限忠于党,忠于人民,一心为同 志,有着舍己救为人的高尚品质,这崇高的品质永放异彩,光芒万丈。

『陆』 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6年级下学期) 怎样写批注

批注是个人对作品的再创造,会写批注的人是进了读书殿堂的人,能写批注的人是带着头脑读书的人,养成写批注习惯的人拥有一笔精神的宝藏。

一、什么是批注

批注就是对把文章的批评和注解,批注处一般是文章引发个人情感共鸣处,能凸显文章的精神内核,养成作批注的习惯能大大提高阅读的效果和质量。批注也是我国文学鉴赏和批评的重要形式和传统的读书方法,批注的质量体现着一个人深厚的文学功底。

二、批注的位置

批注的位置可以是“眉批”(批在书头上),可以是“旁批”(字、词、句的旁边,书页右侧),可以是“尾批”(批在一段或全文之后)。
三、批注的角度

1、文本通吃:新字新词注音释义、做内容提要、就事论事写批语、名言警句有提醒,对文本内容进行分门别类,便于日后查阅。

2、人物评点:可分析人物的性格、进行人物的对比、列出人物的成长录、剖析人物性格等的成因、联络人物相关背景知识、预测人物发展前景等。

3、剖析写法:结构安排、行文线索、前后照应等方面的可借鉴之处,皆可做为思考对象。

4、批判文本:带着批判的精神,有选择的吸纳文本的精华,对与个人观点相左处,要学生合理的质疑。

5、质疑问难:对文章提出个人的问题,生发点既可以是文本的晦涩之处,也可以是联想到的其他问题。

四、怎样做批注。

1、圈圈点点

在初读时用一套固定符号,注音、释字、划出重点词句、标出自然段序号、文章的中心句或重点语句等。圈点和勾划的地方不可过多,通篇都加了五花八门的记号,反而看不出哪里是重点了。

2、赏析文本

可以从修辞生动、动词准确、修饰语精当、哲理深刻等方面赏析。

(1)欣赏。示例:如《小桥流水人家》中“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着村庄。溪的两边,种着几棵垂柳,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批注:“水鸟站在小溪的腰上,这个‘腰’字用得真好,小溪就显得格外柔美了!我写文章必须认真推敲、炼字。”

(2)感悟。示例:《窃读记》:“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批注:吃饭能让我们的身体成长,读书能让我们的思想成熟,心灵净化,人格高尚,读书和吃饭同样重要。

(3)批评。(4)联想。鼓励学生进行同比迁移的联想即可。(5)补充。即仿写、续写。(6)写读后感。

五、批注的注意事项1、熟能生巧。2、明确目的。要防止为了批注而批注,乱划一气,胡批一通,反而会影响对文章的深入理解。3、有充分的自主读书时间4、给学生自我展现的机会。最好有专门的批注展示课,尊重学生多元解读,允许在课堂上发表不同的意见。

5、树立榜样,交流方法写批注并不是写得越多越好,要写到点子上。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感悟,对自己的启示,联系生活实际,适当引用名言,引用读书时读到的例子。

批注式的阅读,会为思想的飞扬创造更大的空间。

『柒』 六年级语文书草原的批注

《草原》课文分析

《草原》这篇散文记叙了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骑马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好客,以及蒙汉两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深情厚谊。

一、动静结合绘美景

课文首先抓住色彩写静态,突出碧绿。作者首先写草原的主色调——“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接着具体写出它绿得有层次——“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绿得浓烈——“到处翠色欲流”;充满了生机——“像无边的绿毯”,像“中国画”。在这万绿丛中还点缀着白色的羊群、明亮的河流、棕灰色的马群和各色的衣裳,真可谓五彩缤纷、美丽迷人,让人心旷神怡,激情满怀。

其次,抓住声音写动态,突出热闹。初入草原,偶尔有“忽飞忽落的小鸟”声;接着“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后来“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这声音由低到高,由稀到密,使草原变静为动,为草原增添了生机与活力,也带来了欢乐。

二、马跃人欢显真情

写马群,突出一个“快”。快到目的地时,“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疾驰,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见到了客人,“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群马疾驰,远迎客人,足见主人心情之急切,欢迎之热烈、真挚啊。

写宾主,突出一个“亲”。蒙古包外,宾主相见“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进了蒙古包,“奶菜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端进来大盘子的手抓羊肉”;干部和老翁都向“我们”敬酒再敬酒。宾主们还一起联欢,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唱起来。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载歌载舞,骑马奔驰。这些都充分说明主人热情好客。这盛情待客,蒙汉人民情谊深厚,亲如兄弟,团结互助齐向前的气氛,表现得特别浓烈,充满真情。

三、矛盾手法见奇妙

老舍先生在文中故意将对立和排斥的描写巧妙地熔于一炉,使语言在简洁中见深刻、普通中见哲理,生动而鲜明地表达了复杂的思想感情。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碧绿的草原,无边无际啊!然而,既写“一碧千里”,为什么又要转接“并不茫茫”?一般说来,“茫茫”有无边无际的意思,这里却不是这个解释,否则将与上面“一碧千里”的描写产生矛盾。原来作者初入草原,感受新鲜,心情激动,用上“并不茫茫”则与“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的草原特点紧密关联:草原一派碧绿,漫无边际,放眼望去,一切都历历在目,没有模糊不清的朦胧感受。因此,“茫茫”应理解为模糊、朦胧。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翠色欲流”是说翠色将流而未流;而“流入云际”,则是说翠色已经流入云间。这两者自相矛盾吗?其实,这非但不矛盾,反而形象地活现了草原景物的逼真情态,突出了草原空旷辽阔的特点,传达了作者的忘我之情。“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分别描写了两种不同的视觉形象。前句是近镜头描写:草原绿得浓厚将滴,绿得油亮闪光,给人“欲流”的感觉。这是化静为动,突现草的色泽和草的生命,洋溢着无限的热爱和赞叹之情。后一句是远镜头描写:极目远眺,草原与长空相接,浓绿与云天相映,翠色千里,连绵不断,一直伸向云天深处。由于汽车在前进,所看见的那些“只有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小丘,一碧千里的草原,不正在悄悄地流入云天吗?

3.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惊叹”与“舒服”,“愿久立”与“想坐下”是互相矛盾的。其实,作者惊叹的是那从未见过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的是草原浩瀚、生机勃勃,视野开阔,令人心旷神怡;“愿久立”,是因为草原景色迷人,“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何况是感情丰富的人呢;“想坐下”,是因为眼前美景沁润着心田,内心涌动着一股勃勃诗情,想借诗歌来抒发。正是这矛盾的手法巧妙地刻画出“我”在这种境界里的复杂的内心感受,多么的自然得体啊!

4.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粗读起来,似乎有一点矛盾:草原真的静寂,“听不见一点儿声音”?草原真的一无所有,“看不见什么东西”?如果真的这样,“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难道不是一点些东西?难道它们没有一声鸣叫?或者叫声低得让人听不见?其实,作者在形容草原的静谧,在形容草原的空旷,给读者传达了一种“鸟鸣山更幽”的感受。这样以声写寂,以动衬静,突出了辽阔草原寂而不死,静中见活的生机。

四、诗句作结意无穷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诗句写在结尾起什么作用呢?首先,结句照应全篇。空气清鲜,天空明朗,草原辽阔,一碧千里,令人陶然欲醉,于是“可爱”“愉快”“惊叹”“舒服”这种种感受油然而生,“境”与“情”融为一体,结句的“天涯碧草”恰有概括与遥相呼应之妙;而“蒙汉情深”“话斜阳”则与上文所写蒙族牧民纵马疾驰、远道迎客、盛情款待、歌舞迎宾的内容相关联,同样具有照应之效。其次,结句揭旨传情。作者一行刚刚踏入草原,就从心底升腾起热爱之情;待到牧民们远道迎接,欢呼,握手,敬酒,唱歌,表演,宾主双方亲如一家,,真是深情厚谊感人心哪!结句“蒙汉情深”正是概括揭示,明白畅达。而“何忍别”“话斜阳”,一来突出了主客双方不忍离别的内心世界;二来展示了主客双方的动人情态——夕阳西下,恋恋难舍,心中的话儿简直说不完。关键在于“情深”,兄弟之情溢于言表!然后,结句启迪想象。蒙汉两族人民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依恋不舍,娓娓而谈,直到夕阳西下。这犹如一个特写镜头,让我们不仅感受到他们的惜别之情,而且生发了联想:他们究竟在“话”什么呢?或者感谢主人热情接待,或者希望客人不久再来,或者互相鼓舞、交流看法,大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大道上携手并进……结句当如撞钟,余音缭绕。老舍用诗句结尾照应全篇、揭示题旨、传达深情,的确让人感受到了悠然难尽的韵味啊!

『捌』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书下册18课《广玉兰》批注怎么写

楼主可以把运用了修辞方法的句子勾出来,然后按照这个格式写就ok了(内运用的修辞方法+本体、喻容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使·······【使文章更风趣,吸引了读者兴趣】之类的+自己的看法【这个可有可无】)

『玖』 在学校的最后一天(六下课文)里面的这几个句子批注 见问题补充

从别处行吗?
“好啦,孩子们……说再见啦。”用人物语言开头 ,吸引读者,同时内点明课文题目容。
马蒂尼里及格……看错了呢。从这里知道马蒂尼里考试及格了,连他自己都感到意外,可见他平时经常不及格。
奇奥蒂尼的父亲……打招呼。表达了家长对老师的尊敬,从侧面烘托老师教学认真,慈爱,关爱学生得到家长们的认可。
斯巴多尼说……是我。”可以看出斯巴多尼的调皮捣蛋,在离别之际告诉了老师自己的错误也表达了他对老师的爱。
正在这时……闯进每个教室。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从闯进体会到铃声打断了告别的情景,让老师和学生搞到时间过得很快。
玳瑁:爬行动物,形状像龟,可入药。
蜥蜴:爬行动物,也叫四脚蛇。

阅读全文

与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文批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