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助: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
陈俊学校六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案(上册)
年 级
六
主备人
陈 俊
复备人
单 元
二
课 题
6.最后的姿势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课后3)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收集汶川地震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通用设计
设计意图
复备修改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初入情境
1.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
2.看图片(书上的两幅),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
3.请学生交流预习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至少两个)
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最后的姿势》,也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谭千秋
2.简介谭千秋,先请学生讲,教师补充。教参57页
三、课题引领,初读课文
1.通过预习,你能来模仿一下,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吗?(请生模仿)
2.初读课文,读完后思考: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用“ ”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文中还有两处也可。
四、朗读词语组块,概括主要内容
1.分组出示词语,朗读,交流预习中理解的词语
(1)废墟 坍塌 塌陷 尘埃
(2)震撼 诠释 生死攸关
(3)妙语连珠 大公无私 师德灵魂 爱与责任
词语解释见教参57页
2.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五、理清课文脉络,体会写作方法
1.学习给课文分段,学生自主练习。
第一段(1)5.12谭千秋老师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在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经过。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
2.体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写作方法。
(1)第二段:正面描写 第三段:侧面描写
(2)第二段:环境烘托
(3)第6节最后一句:细节描写
作业:
1.高质量完成本课的《习字册》。
2.抄写文中的词语2遍。摘抄文中的成语。
3.《补充习题》作业 。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主要内容,直入文本中心
1.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关注写人的文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2.通过上一课的学习,说说谭老师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3.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节。找找他是个怎样的老师?
(根据找到的信息板书:横着写普通、爱与责任 竖着写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二、学习第一段,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1.自由读课文,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老师?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
(关爱家人、工作积极)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平常
三、学习第二段,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课文,先在小组内分读课文,再在全班展示读。
2.说说段意,比较这段的段意和文章主要内容的关系,体会抓住重点内容,删除次要内容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
(1)用“——”画出语言,用“~~~~~”画出动作。
(2)仔细阅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旁边写上你的批注。
(3)交流:左边
(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4.朗读鉴赏式学习四处环境描写。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
(3)楼房摇晃得……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5)朗读体会环境描写在写作中的烘托作用。
四、学习第三段,体会这一段侧面描写的作用
1.默读课文,思考:如果去掉这段,你觉得行吗?(显然不可以,这段侧面描写使故事变得真实可信。)
2.这一段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话语?为什么这样选择?(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他们的所见最后说服力)
3.朗读课文,抓住救援人员的语言,抓住飞身,抓住生死攸关组织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第四段,深情赞颂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第11小节,体会文本表达的情绪线索:亲切—痛苦—赞颂
2.课后3(教参56页)
3.“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4.倘若请你把题目中的“最后”换成文中另外的词语,你会换成什么?
(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 /英雄的姿势 师德的姿势/千秋的姿势/)
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的第2.3题,记住答案的要点。
2. 完成《补充习题》剩下作业。
3.朗读课文,每个同学都要做到有感情,优生用演讲的方式诵读。
板书: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回忆地震中相关感人故事导入
锻炼语言概括能力
初步体会写作方法
体会谭老师的人物品质特点
自主阅读感悟
语言***
教后
反思
2.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期中复习1【百度文库】上的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期中复习(1)
1、长江之歌
1、《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 》主题歌歌词。长江发源于 ,流经 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全长 公里,是世界第 、中国第 大的大河。
2. 这首诗歌赞颂了长江的 ,表达了对长江的 之情。全诗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
写 。第二部分(第2节):写长江
3、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4、为什么说长江具有母亲的情怀?
5、"你"指长江,文章是采用第二人称来写的,这样写的好处:
6. 面对长江,我们可用 等词来形容。
7 、写出一句长江的古诗句有:
8、长江与黄河都被称为中华民族的 。请写出一句有关黄河的古诗句:
9、写一句宣传语,号召大家一起来保护母亲河。 。
10、仿写。仿照课文的写法,写几句赞美家乡的诗,以抒发自己对家乡的情怀。
片段阅读
1、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1] 这句诗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把 当作 来写,使人读后感受到长江的
[2] 仿写句子,赞美一位你所敬爱的人。
2、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
这句诗中的“走”、“奔”的意思是 ,前者表达了长江 ,后者反映了长江 。
3、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这句诗在诗中多次出现,这样的写作手法叫 ,这样写的好处是 。
2、三亚落日
1、这是一篇写景短文,作者描绘了 ,抒发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文章第一自然段开篇点题 , , “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然后第二自然段先写三亚的海“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作者从天写到海,分别写了 、 、 、 、 ,既描绘了三亚海的 ,又为下文写落日提供了 和 。接下来第三自然段把落日比作 ,并用
的手法写出了落日的 与 。第四自然段描写三亚的 的几个阶段:
文章的最后写了作者对三亚落日的 ——“哦,这就是三亚的落日!”照应开头, 。
2、本文大量地使用了 与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落日的 与 ,也表达了作者对落日美景的 和 之情。
3《三亚落日》中作者把落日分别比作 、 、
4、写出与“赤朱丹彤”结构相同的词语
5、句子分析
【1】蓝蓝的天与蓝蓝的海融为一体,低翔的白鸥掠过蓝蓝的海面,真让人担心洁白的翅尖会被海水蘸蓝了。
由“担心”可以体会到海水 ,从而知道三亚的景象是
。也从中体会到人们 。
【2】人们惊讶得不敢眨眼,生怕眨眼的那一瞬间,那盏红灯笼会被一只巨手提走。
这句话写人们 ,写出了人们
【3】 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它歪着红扑扑的脸蛋,毫无倦态,潇潇洒洒地从身上抖落下赤朱丹彤,在大海上溅出无数夺目的亮点。于是,天和海都被它的笑颜感染了,金红一色,热烈一片。
从“感染”一词可以体会到 。
3、烟台的海
1、课文围绕“ ”这个中心词,以“ ”的形式,按照 的顺序描写了中国沿海城市烟台 。其“独特”之处按照 的不同,具体描绘了 ,
, 和 ,以及在大海的背景下
,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的大自然的 和对生活的 的思想感情。
2 先写冬天的景色,是因为 。
3. 作者对重点段落的描绘以 .和 两条线索展开,以此表现烟台海的 和人们对它的 。
(二)语句简析
1.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世世代代的烟台人在这里上演着威武雄壮的话剧。
说它是一幅画,是因为它 ;说它是广阔的背景,因为它是 ;说它是一座壮丽的舞台,是因为它 。
2.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有时竟把岸边数百斤重的石凳掀到十几米远的马路中央。
运用 的手法,抓住一系列的动作进行描写,凸现了 。
扑字让人真切地感受到 。
3.微波泛起,一道道白色的浪花从北面遥远的地平线嬉笑追逐着奔向岸边,刚一触摸到岸边的礁石、沙滩,又害羞似地退了回去,然后又扑了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 通过生动形象的 手法,写出了春天烟台海的 。扑字让人感受到烟台海“微波泛起时”的 。
4.夏日烟台的海常常水平如镜,宛如一个恬静、温柔的少女。
“恬静”、“温柔”两个词语,把 描写了出来。
5、描写大海的四字词。
4、记金华的双龙洞
1、这篇 记叙了作者 ,表达了作者 之情。
2、本文的作者是 。课文按照 依次写了 → → → → → 的情况。、此外,泉水流经的路线也是文章的线索,它的路线是 → → → → → 。
3、路上的景色 ,溪流 ; 的外洞; 、 、 的内洞;连结外洞和内洞的是 的孔隙。
(二)语句简析
【1】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一个“迎”字,点明作者是 。“时而……时而……”说明了溪流 ,由于溪流的 ,才形成流水速度的缓急不同,作者巧妙地运用 两对反义词准确地表达溪流的形和声。由于溪流缓急不一,听到的流水声也就各不相同,犹如在“时时变换调子”。这句话写出了作者 ,对涓涓溪流的 !
【2】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这句话写出作者 时的真实感受,“稍微”,“一点儿”告诉我们只有 ,才能通过孔隙,以此说明孔隙 的特点。运用“要是……准”的假设句式,准确地表达了 的心理感觉。
【3】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即使……也……”说明
练习1
一、把句子改为拟人句
@ 风把荷花刮得摇摆不定。 @ 小溪哗哗地向东流去。
@ 成群的蜜蜂在花间飞舞.。 @ 北风吹,杏花开了。
@ 秋天到了,稻子熟了,高粱红了。
@ 春天,柳枝发芽了,小草绿了,小花也开了。
二、成语填空。
( )冬( )月 ( )刀( )剑 塞外边( ) ( )天飞( ) 纷纷( )( )
银( )素裹 雪( )云光( )风( )雪 雪上加( )风卷残( ) 神( )气( )
三、 我来当导游 向客人介绍一下自己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