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80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教科书封面样本
80后也有不同版本的.什么年份上的小学呢?
『贰』 现在小学一年级知识深度与80年代比如何
没法比,80年代的小学课本识字多,现在的不多,一年级上册会写的字只有100个,下册只有200个。不同的是现在一年学习的知道面广。开设的课程多。
『叁』 很想找到80年代广西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各科课本
书店应该有
『肆』 求:2000年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怀念…
著名作品 《我与地坛》 《秋天的怀念》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插队的故事》 《务虚笔记》 《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老屋小记》 《奶奶的星星》 《来到人间》 《合欢树》 《病隙碎笔》 《毒药》 《命若琴弦》 《原罪·宿命》 《钟声》 《午餐半小时》 《我的丁一之旅》 《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猜法》 作品总目 (截止至2004年) 1. 插队的故事(小说) 《午餐半小时》4000 —《花溪》80年9期 《没有太阳的角落》—《小说季刊》80年4期 (注:此《小说季刊》即后来的《青年文学》《没有太阳的角落》初发于《未名湖》和《今天》,《小说季刊》发表时名《就是这个角落》。) 《黑黑》—《滇池》82年11期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13000《青年文学》83年1期 《插队的故事》83000————《钟山》86年1期 《老屋小记》13000—————《东海》96年4期 附录:《几回回梦里回延安》2000 ———《青年文学》83年 《季节的律令》—《黑明摄影集:走过青春》 2.来到人间(小说)(约136000字) 《法学教授及其夫人》5500 ——《当代》79年2期 《兄弟》4700 ————————《花城》80年7期 (注:此篇曾名《墙》,初发表于《今天》4期) 《绵绵的秋雨》7500 ———《中国青年》82年4期 《夏天的玫瑰》7000 ————《丑小鸭》83年4期 《在一个冬天的晚上》11300 《丑小鸭》83年10期 《奶奶的星星》25000 ————《作家》84年2期 《足球》9000 ——————《人民文学》84年5期 《来到人间》14000 ————《三月风》85年9期 《车神》5500 ———————《三月风》87年1期 《礼拜日》46000—————《中外作家》87年5期 3.宿命的写作(散文随笔)(约140000字) 《随想与反省》6300 ———《人民文学》86年?期 《答自己问》16500 —————《作家》88年1期 《自言自语》18000—————《作家》88年10期 《好运设计》15000 ———――《天涯》90年9期 《随笔十三》15000 —————《收获》92年6期 《游戏 平等 墓地》6300 —《当代作家评论》92年 《给杨晓敏的信》3800 —————? 《谢幕》1000 —————《小说月报》92年?期 《没有生活》1600 ———————? 《爱情问题》10000 —————《钟山》94年4期 《神位 官位 心位》4300 ———《读书》94年6期 《记忆迷宫》3000 ————————《今天》 《无答之问或无果之行》6800 ――――—《北京文学》94年11期 《熟练与陌生》2000 《宿命的写作》1800 《文学的位置或语言的胜利》3500 ――――― 《作家》97年7期 《给安妮的信》3200 ————————? 《足球内外》9000 —————《天涯》96年1期 《私人大事排行榜》9000 ———《花城》97年1期 《无病之病》2000———《学术思想评论》第2辑 4.散文 随笔(约127000字) 《秋天的怀念》1000 ——广州《南风报》81年?期 《合欢树》2000 —————《文汇月刊》85年6期 《我的梦想》2000 ———《中国残疾人》89年1期 《文革记愧》4000 ————《东方纪事》89年1期 《我21岁那年》10000 ———《三月风》91年?期 《我与地坛》15000 ———《上海文学》91 年1期 《散文三篇》6300 ——————《芒种》92年?期 《墙下短记》4000 ――――――《今日先锋》4 期 《郿英》700 ――――――《今天》94年2期 《悼少诚》2000 ———————《北京日报》96年 《外国及其它》7000 —《华人文化世界》97年7期 《说死说活》3000 ——————《天涯》97年1期 《有关庙的回忆》6000 —《人民文学》99年10期 《
『伍』 全国各地中小学课本教材一样吗
不一样。
目前,全国使用的小学教材共13个版本。按教育部的规定,教材的使用选择权在学校手中,通常一个地区会选择一样的教材版本。
拓展资料
1、教科书,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写的教学用书。又称课本、教材。教科书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广义,凡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全是教育;狭义,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政体)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我国在2001年之前使用统编教科书,由教育部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统一编写,并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全国使用。2001年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发布,教科书可以由各出版社出版,再由教育部审定通过使用。
3、切记:教科书作为教育重要工具,经过严格审查,除了特殊目的外,整体是富有科学性的,虽然其不如科学刊物一样严谨,或可出现便于师生或非专业人士理解的简化说法,但是只要不篡改其本意即是非常可靠的,否则将会误人子弟。
『陆』 1980年以前的小学课文有没有寒号鸟这篇课文
我很明确的告诉你们:有。我1976年上的小学一年级,我们小学就学过《寒号鸟》这篇课文,我记得非常清楚,学会了'得过且过'这个成语。
『柒』 求80年代,小学语文一年级有一天课文叫《秋天》的全文
7.秋天到了
天气凉了,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天空那么蓝那么高,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啊!秋天到了。
『捌』 求以前小学一年级的课文《杨家岭的早晨》
杨家岭的早晨
我们乘坐火车到达西安后,经过一天的休整,第二天一大早,便换乘汽车前往延安。汽车在蜿蜒起伏的高原公路上行驶,透过车窗信目驰骋,因为早春的缘故,除了树木之外很难见到其它的绿色植物,但见黄土壁立,跌宕延绵,我生平第一次真正观赏到了沟壑纵横的景象,整颗心也时不时的悬空在落差达三、四百米深的沟壑中。经过近七个小时的颠簸,汽车终于驶进延安市区。
延安与我想象中闭塞、陈旧的边远小城形象相比简直有着天壤之别,城市规划合理有序,路网畅通,以市医院、财税大厦等为代表的标志性建筑错落有致,点缀其中,使延安隐隐然具有现代都市的风范。大街上车水马龙,人们衣着亮丽,再难见到白羊肚毛巾红腰带装扮的老区人们形象。
汽车停在延河大桥一侧,大家纷纷下车远眺宝塔山。作为延安的象征,始建于唐朝的宝塔在经历了一千二百多年的风雨沧桑之后,依旧巍然屹立。过去仅是从电影和图片上见过宝塔,如今得以亲眼目睹曾无数次魂牵梦绕的宝塔,倍感亲切,有一种圆梦的感觉。
接下来参观的,是位于延安西北的枣园。枣园原名延园,占地八十余亩,本是一处私家园林,因里面种植了许多枣树,故又名枣园。这里是抗日战争后期党中央的所在地,毛泽东、张闻天、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先后搬来居住过。在他们居住过的窑洞前我驻足观望,简陋的住所、简单的陈设、简朴的生活,让我油然而生敬意的同时又引发几多感慨。据导游介绍,轰轰烈烈的延安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都是在这里组织发起的。在枣园西侧的一小块简易空场上,毛泽东主席发表了著名的《为人民服务》的演讲。如果不身临其境,真的让人难以置信。朴实无华,艰苦奋斗,这应该是延安精神的精髓之一吧!
从枣园出来时,恰好遇到一位陕北民间艺人表演,白羊肚毛巾裹头,红色贴身棉袄外罩白羊皮坎肩,脚穿一双黑步鞋,浑身上下干净利落。他为大家演唱了一首《信天游》,声音高亢嘹亮,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在大家的一致要求下,他又即兴表演了一段安塞腰鼓,口含哨子,手握绸带鼓锤,腾挪旋转,鼓点激昂。虽然已经是四十多岁的人了,但依然身手敏捷,毫不含糊。目送着大家走出园子后,他依依不舍的为大家送上了一曲《咱们的领袖毛泽东》,歌声真挚感人,情深意切,余音至今仍在耳畔萦绕。
我们此行参观的最后一个景点是杨家岭。对于杨家岭的名字,我并不感到陌生,因为早在上小学的时候,我就曾学过一篇课文《杨家岭的早晨》。随着1938年11月党中央进驻杨家岭,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一下子名扬四海。著名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延安文艺座谈会都是在这里召开的。一路行来,宛如置身于一座历史博物馆,我们仿佛回到了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循着历史的足迹,不断变换着自己的角色,一会儿成为一名光荣的党代表,在中央大礼堂的讲台上慷慨陈词;一会儿又成为一名载歌载舞的文艺工作者;再一会儿又化作一名荷枪实弹整装待发的红军战士……
结束完参观时,已是傍晚时分,导游就近安排我们入住杨家岭石窑宾馆,据说这家宾馆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窑洞宾馆。生平第一次住窑洞,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走出窑洞,眺望高原夜景,真得美不胜收。仰首但见一轮弯月、几颗明星,清凉、静谧而又悠远;凝望四周,近处的窑洞门窗清晰可见,远一点的只见簇簇灯光,依壁层次而燃;再远一点的则明灭难辨,遥远如天际的星星了。欣赏了一会夜景,但觉寒意扑面,高原日夜温差之大,让人惊讶。回房间打开空调,拥被而眠,不料想半夜仍被冻醒。由此想到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战争年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是怎样以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克服种种困难带领中国人民最终取得胜利的。应该说,延安精神是一种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精神,不同的时代赋予它不同的内涵,它包罗万象,与时俱进,但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核心本质却从未改变过。
此次延安之旅本是为了寻找一种精神而来,最终却带着一个坚定信念而去,延安一日虽短,但此行足矣!
『玖』 全国各地的小学课文版材都是一样的么
不是,目前,全国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共13个版本。按教育部的规定,教材的使用选择权在学校手中,通常一个地区会选择一样的教材版本。
以北京为例,目前北京中小学使用语文教材中,一半以上的区县在使用人教版教材,另一半左右的区县分别使用苏教版、北师大版和北京版教材。
1、人教版语文
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是现在全国大部分地区使用的。60多年来,人教社一直负责编写全国的中小学教材,直至上个世纪80年代末,教育部推行“一纲多本”,它对教材的垄断才被打破。时至今日,人教社仍是业界公认的中小学教材编写实力最强、最权威的。
教材亮点: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开放而富有活力。从一年级下册开始,每个“语文园地”里都有“我的发现”栏目,不断鼓励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引导他们自主发现学习方法。
如一年级下册的“语文园地四”,两个小伙伴正在对话:“我发现目字旁的字和眼睛有关。”“我发现……”教材通过这种引导合作学习的方式,启发学生发现偏旁往往与字义有关。
使用反馈:
一位网名为“翩翩起舞”的老师认为:人教版的语文教材知识性很广,是好事也是坏事。容易导致有些学生跟不上老师的节奏,最后变成好的学生越好,差的学生越差。这样差距拉大了,某些学生就对学习产生反感。
一位乡村老师在给编委会留言中写道:对于三年级教材我只能说“想说爱你不容易”,不知道这些高高在上的编者是站在什么角度上来编书的。
更没有考虑到学生城市和农村的区别,三年级的孩子每天一大堆的收集资料,这许多是高年级学生才能完成的任务都让三年级孩子来完成,怎么办?农村的学生又哪来那些资料?一大堆的难题是前所未有的。
专家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退休编辑顾振彪说,“当时设想很好,山区农村可以编得浅一些,多些关于农村的内容;而像北京上海一些水平比较高的学校,应该编比较深的教材。但实际上,农村不愿意用浅的教材,他们说,孩子本来在农村,用浅的教材就更考不上大学了,宁愿用重点中学的深教材。主要根源还是应试教育,教材的编写往往也要考虑考试。”
2、苏教版语文
经教育部核准,江苏教育出版社于2001年初启动了与课程标准配套的义务教育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的编写工作。目前,江苏省的小学都用苏教版的语文教材,而北京、山东、山西、陕西、安徽、海南、福建、黑龙江、云南、甘肃、广西的部分区市也在使用。
教材亮点: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一大特色是学“识字课文”识字。“识字课文”是编者借鉴传统语文教育经验和多种识字方法而精心编写的识字教材。
骏马,秋风,塞北
杏花,春雨,江南
椰树,骄阳,海岛
牦牛,冰雪,高原”
这是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识字课文,分开来看,是一个个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词语,连起来读,又像一首音韵和谐的写景诗。短短24个字,勾勒出一幅气势恢弘、景象万千的中华长卷图。学生学习这样的课文,既识了字,认识了事物,又可以在诵读过程中感受到祖国的辽阔和壮美。
反馈:
一热心网友认为:“首先,拿到这本书就有想读的感觉,图片优美,字体也很适于孩子们认读和书写。其次,它相对人教版来说,我认为难易程度更适合孩子们理解。最后,我认为它在书写和口语交际方面的设计也非常合理并且贴近生活。”
另一位学生家长表示,苏教版语文教材全彩的配图对学生很有吸引力,课后的问题符合课本教材,内容做的很精致。
3、北师大版语文教材
北师大版语文教材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北京、陕西、安徽、新疆、福建、黑龙江部分区市在使用。在教科书编写过程和实验中,编者一直力图解决:语文学习兴趣、语文学习方法、教材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三个问题。
教材亮点: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和儿童早期识字经验相联系,又进一步深入,在一入学时学习“字与画”单元,把汉字象形及由画演变为字的特点和过程溶入100个左右常用字的学习,保护了孩子主动识字的积极性。
如果不是这样,一上来就学拼音,特别是强调四会,难度很大,幼小断裂,使孩子对语文课产生畏难情绪,很容易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
4、京版语文教材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选择了80多首诗歌,其中古诗47首,占教材总量的13%。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总计有61首古诗,从内容看,唐诗占50%,宋代诗词占30%,其他有汉乐府民歌、元、清及现代诗词。鄂教版语文教材,古诗词约占所有课文的四分之一,包含90余首。
北师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任翔表示,目前已经通过教育部审查的北京版语文教材,将会大幅增加古诗文的内容,小学学段篇幅将达到100篇,古诗文占全部课文比例达到15%以上。
比如在小学一年级古诗文的选取上,由之前的个位数篇幅增加至22篇,其中,九篇为蒙学经典,包括《三字经》、《弟子规》等内容。同时,在古诗的选择上,会选取李白、杜甫、白居易这样的大家名作,让学生感受文字的美感。
(9)80年代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扩展阅读
人教版语文教材和苏教版语文教材的共性
1、它们都着力体现多元文化理念。人教版语文教材和苏教版语文教材中都包括了民族文化、一般文化、性别文化、年龄文化、地域文化、阶层文化等多种文化。
从总体上看,既包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包括各个少数民族文化和国外的民族文化;既包括精英阶层的文化,又包括普通阶层的文化;既含有城市文化,又含有乡村文化等。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群体的文化。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
2.它们都引进了少数民族的文化。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文化。如何实现各民族间的理解、尊重和和睦相处始终是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作为中国的启蒙教材,有必要介绍各个民族的文化。
这两个版本的教材对少数民族的文化都有所反映,人教版教材中的《藏戏》《雅鲁藏布大峡谷》《文成公主进藏》等描绘出了藏族的风俗礼节、风景以及藏族与汉族之间友好的情谊;《和田的维吾尔》《七月的天山》等描述了维吾尔族的风光和日常生活。
但是,这类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文章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仅占课文总量的2.5%;而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中也只占了课文总量的3.1%。
3.在这两个版本的教材中有关男性的文化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但关于女性文化的比例则相对较少。在这两个版本的教材中,不管是从儿童类作品看,还是从成人类作品看,有关男性文化的课文都居多数。这些男性人物都表现出了坚强、勇敢和探究的性格特色,从而具有了较高的认同感。
女性人物却仅仅被赋予弱小、温柔和贤淑的性格特征,除了苏教版教材中的花木兰、海伦·凯勒、桑兰以及人教版教材中的居里夫人以“强者”的身份出现以外,其他女性都是以弱小的形象出现的。善良、贤惠、顺从等是她们性格上的特征。
4.它们都反映了农村地区的文化,城市地区的文化所占的比重有所减小。两个版本的教材经过修改,反映农村地区文化的课文数量都较多。反映农村地区文化的课文多和景色、动物等有关,其中,大部分都出现在诗词和散文里。
『拾』 80年代小学课本
我的课本放老家了,也不知道还在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