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年级语文 > 四年级上册语文25课

四年级上册语文25课

发布时间:2020-12-15 05:35:33

㈠ 四年级上册语文25课中的有志者当效周生中的效是什么意思

效是效仿、学习的意思。

在“有志者当效周生”这句话中,“有志者”的意思是指有志向的人,“效”是效仿、学习的意思,“周生”指的是周恩来,这句话的意思是:有志向的人就应该向周恩来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节选)

那天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

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吃饭而读书”……。

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的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1)四年级上册语文25课扩展阅读:

周总理个人生平:

1917年周总理在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赴日本求学,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发生重要转折。

1919年回国,9月入南开大学,在五四运动中成为天津学生界的领导人,并与运动中的其他活动分子共同组织进步团体觉悟社。

1920年去欧洲勤工俭学。

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坚定了共产主义的信仰。1922年和赵世炎等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翌年改名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书记,为中共旅欧支部领导人。

1923年被国民党本部委任为国民党巴黎分部筹备员、国民党驻欧支部特派员和代理执行部长等职,主持国民党驻欧支部的工作。

1924年秋回国,在国共合作期间任广东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第一军副党代表等职,并先后任中共广东区委员会委员长、常务委员兼军事部长,两次参加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东征,创建了行之有效的军队政治工作制度。

㈡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25课生字怎么组词

对对。就是那个谢谢,thank you,thank you!

㈢ 小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5课主要内容

小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5课
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少年周恩来经历的见闻,揭示了他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志向的原因。

㈣ 四年级上册语文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立下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其他同学的读书目的是为了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生活的需要,而周恩来不愿意自己的民族再这样软弱,不愿意自己的同胞再受到这样的欺凌,要为祖国的兴盛和名族的振兴而读书、奋斗。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表现了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四年级上册语文25课扩展阅读:

一、背后故事

辛亥革命爆发后,周恩来带头剪去辫子,并接触进步书籍,他读光复会领袖章太炎的书和同盟会的杂志,读康有为、梁启超的文章。无论是章太炎难懂的古体文,还是梁启超的近体文,周恩来都认真阅读。

虽然进步刊物的思想侧重各有不同,但朴素爱国的道理是一脉相承的。周恩来的眼界随着阅读拓宽,思想得到升华,对事物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所以,当其他同学还从未想过为什么要念书时,周恩来已经明确地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文章简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周围的人都敢怒不敢言,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三、引用

句话被编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成长的故事”专题中的第一篇课文,承担着引领单元主题、继续在阅读中学习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任务。

这句话也被周恩来总理家乡江苏省淮安市的本科学校淮阴工学院作为该校的校训,以勉励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

㈤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五课

12岁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dì)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他在沈(shěn)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fàn)学校读书。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huò)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xún)警。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rǎng)着什么。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lán)褛(lǚ)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yà)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chēng)腰,惩(chéng)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zhào)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
那天上修身课,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请问诸(zhū)生为什么而读书?”
同学们踊(yǒng)跃回答。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吃饭而读书”……
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铿(kēng)锵(qiāng)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xiào)周生啊!”
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líng),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㈥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课的25课怎么复述

鸟儿,我想对你说,今天我读了你历尽千辛万苦去寻找朋友树的故事后,非常感动!

因为你曾答应朋友树春天再来时,你一定回来给树唱歌,所以,当原野上、森林里的雪刚刚融化,你便急急忙忙地飞回树林去寻找朋友树。可是,你看的只是残留的树根。当树根告诉你,树被伐木工人用斧子砍倒,拉到山谷里时,你便焦急地向山谷飞去。你累了顾不得休息,饿了顾不得吃饭,困了顾不得睡觉,就连你渴得嘴都裂开口子时,望着小河里清澈的小溪你也顾不得喝上一口。就这样,你日夜兼程,终于到了工厂,当你听到锯木头的沙沙声时,你是那么地兴奋,那么地激动,你以为马上就可以看到朋友树了。可是,大门先生告诉你,你的朋友已经被切成细条条,做成火柴,运到村子里了。这时,你心急如焚,顾不得一路的奔波,一路的辛劳,便马不停蹄地向村子飞去。

当你看到煤油灯旁的小女孩儿时,便迫不及待地问她是否看到了你的朋友。当她告诉你火柴已经用光了,你是那么伤心,那么痛苦,那么后悔。你后悔自己来迟了,后悔自己没有见上朋友最后一面。于是,你面对着灯火唱起了去年唱过的歌,然后就伤心欲绝地飞走了。你飞得是那么慢,那么慢……

鸟儿,看到这里,我和你一样伤心,一样痛苦。不过,我想告诉你的是,请不要悲伤,因为你的朋友树是为了人类而牺牲了自己:他变成了栋梁,为人们遮风挡雨;化作了桌椅,供学生学习;做成了火柴,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和温暖。

鸟儿,告诉你一个好消息,现在人类特别注意保护环境,滥砍滥伐已经成为了历史。我们尤其注重有计划地植树造林,这样,你一定还会有很多好朋友的。我想,有了他们与你朝夕相处,你一定会生活得幸福、快乐的

㈦ 四年级语文上册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当时的背景

1910年东北是帝国主义争夺的焦点。伯父的一句“中华不振”让在模范学校读书的周恩来感专到疑惑不解。在一个风和属日丽的星期天他来到了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外国租界地,看到有人在那里吵嚷。原来是那些耀武扬威的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得意扬扬的外国肇事者,反而训斥中国妇女。于是周恩来在心里立下了振兴中华的抱负。

㈧ 四年级上册25课语文资料库内容

新课导读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课文背景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他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威望。周恩来同志的卓著功勋、崇高品德、光辉人格,深深铭记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
知识链接
1917年,周恩来中学毕业,在同学和师友的帮助下,筹到一笔赴日本人留学的经费。出国前,他回到母校,与小学时的老师和同学话别。他给同学写下的临别赠言是“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由天津乘船东渡日本前夕,他又写下了一首抒发救国抱负的著名诗篇:“大江①歌罢掉头东,邃密②群科③济世穷④。面壁⑤十年图破壁⑥,难筹(7)蹈海⑧亦英雄。”
(1)词语解释
①大江:指气势豪迈的歌曲。
②邃密:这里是精研的意思。
③群科:各种科学。
④济世穷:挽救国家的危亡。济:拯救,变革。 世:社会,国家。 穷:危亡。
⑤面壁:这里形容刻苦专研。
⑥破壁:这里表示学成之后,像破壁的巨龙一样,为祖国为人民干一番大事业。
(7):难酬:难以实现。
⑧蹈海:投海。文中指为国家不惜一切。

(2)感知内容
这首诗的大致意思是:气势豪迈的给刚唱完,便东渡日本,为挽救国家危亡而精心研读各种科学,十年苦读也是想为祖国和人民干一番大事业,即使目的达不到,理想无法实现,投海殉国也是英雄。

㈨ 四年级上册语文25课的内容是什么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911年年底,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上学。这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发出剧烈变动的时期。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刚刚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很多人,特别是年青人思想困惑,没有明确的理想追求,没有人生奋斗的目标。校长讲“立命”,就是给学生讲怎样立志。
魏校长讲到精彩处突然停顿下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请问为什么读书?”
教室里静静的,没有一个学生回答。
“如果没有人回答,我就一个个问了!”
魏校长走下讲台,指着前排一同学说:“你为什么而读书?”这个学生站起来挺着胸脯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就是为了光宗耀祖。”魏校长又向第二个学生,回答是:为了明礼而读书。第三个被问的学生是一个靴铺掌柜的儿子,他很认真地回答说:“我是为我爸而读书的。”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
校长对这些回答都不满意,摇了摇头又到周恩来面前,问道:“你是为什么而读书?”
周恩来在学生中威信挺高,在以前不久,辛亥革命刚刚成功,他在同学们中第一个剪掉了长长的辫子,这是很不简单的一件事,因为满清政府规定,所有汉人男子都必须像满族人一样留长辫子,以表示忠于清朝朝廷,不留辫子就要杀头。周恩来是第一个剪掉辫子的学生,所以,大家都很佩服他。
周恩来站起身来,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周恩来非常郑重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回答的多好啊!一句话,表达了周恩来从小立志振兴中华的伟大志向。

阅读全文

与四年级上册语文25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