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第十三课只有一个地球5组多音字是什么
薄[ bá ]:厚度小的;冷淡,不热情;味道淡;土地不肥沃。
[ bó ]:义同(一),用于合成词或成语;轻微;不庄重,不厚道;轻视;不充实,不坚强;迫近;。古同“箔”,帘子;姓。
[ bò ]:薄荷,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和叶有清凉香味,可入药。
扁[ biǎn ]:物体平而薄;古同“匾”,匾额。
[ piān ]:小。
供[ gòng ]:奉献;祭祀用的东西;被审问时在法庭上述说事实。
[ gōng ]:准备着东西给需要的人应用。
地[ dì ]: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
[ de ]:结构助词,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
更[ gēng ]:改变,改换;经历;旧时夜间计时单位。
[ gèng ]:愈加,再。
㈡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三课只有一个地球的主要内容,跪求,急
介绍了地球是渺小的,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与是有限的,科学家已证明了目前地球是适合人类生活的唯一星球,这说明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精心保护地球,让地球更好
㈢ 语文小学课堂作业本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
是答案吗?
㈣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小学教材全练第十三课《只有一个地球》答案
.词句理解。
(1)对句子的理解。
①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这是作者对地球的赞美,突出了地球的可爱与美丽,体现了作者对地球的热爱之情。句中将地球比作“母亲”“摇篮”,说明了地球是人类及万物生存繁衍的地方,阐明了地球与人类及万物生存的密切联系。比喻的运用使句子在表达上通俗易懂又生动形象,读起来极富感染力。
②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渺小”是微不足道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地球在茫茫的宇宙中,就如同大海里的一叶扁舟般微小,由此可见,人类的活动范围是非常有限的。从而说明了地球对于人类而言是多么的珍贵,人类应该珍惜和保护地球。
③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
“本来”是“原先、先前”的意思,它准确地点明了可再生资源已遭受破坏,强调了“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原先的可再生性,突出了现在的不可再生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严谨性。结合前文“矿物资源”的阐述,再一次证实了自然资源的有限及面临的危机,从而给读者以警示、提醒。
④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这句话引用了科学家的研究成果,“40万亿千米”直观地表明了范围之大,大到人类根本无法到达。“至少”一词是强调了目前的研究成果还只限于这个范围,“40万亿千米”以外的情况还不能确定,体现了说明的严谨性。同时,“至少”是“最少”的意思,又进一步说明了距离的遥远,从而简洁有力地证实:目前还找不到第二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易于理解,又让人信服。
⑤“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这句话引用了宇航员的感叹,与前文照应,简洁、形象地概括了地球的特征,突出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说地球“可爱”,是因为地球无私地养育着人类,孕育着万物。而“破碎”一词,一般用来形容玻璃、瓷器之类的易碎品,在这里可理解为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对地球的伤害,如,文中提到的资源枯竭的危机。这样表达不仅使句子生动形象,同时又能引起人类的警觉,突出了保护地球的紧迫性。
(2)对词语的理解。
晶莹:光亮而透明。文中指地球的外表光亮而透明。
资源: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
矿物:地壳中存在的自然化合物和少数自然元素,具有相对固定的化学成分和性质。大部分是固态的(如,铁矿石),有的是液态的(如,自然汞)或气态的(如,氦)。
恩赐:原指帝王给予赏赐,现泛指因怜悯而施舍。
滥用:胡乱或过度地使用。文中指胡乱或过度地使用化学品。
威胁:用威力逼迫、恫吓,使人屈服。文中指自然资源被破坏及一系列的生态灾难,会对人类的生存造成极大的危害,甚至最终使人类无法生存下去。
二、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正确读写“遥望、晶莹、资源、矿物、恩赐、节制、枯竭、滥用、威胁、指望、设想、移民、破碎、目睹、和蔼可亲”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3.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三、教学建议
1.有条件的地方可布置学生在课前查找有关地球知识的资料,同时搜集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遭受破坏的事例、数据等。教师也可准备相关资料,在课堂上适时加以运用。
2.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引导学生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意识。可采取以下思路展开教学:
首先,围绕“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自读、交流讨论,引导学生明白课文是从宇航员遥望地球引入,接着从“地球的渺小”“自然资源有限”“目前人类无法移居”三个方面来说明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最后告诉人类应该保护地球。
通过讨论、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从“自然资源有限”“目前人类无法移居”两方面深入感悟“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
(1)从“自然资源有限”感悟“只有一个地球”。文章从“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与“可再生资源遭受破坏”两方面入手,描写了地球资源面临的危机:首先矿物资源的形成需要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因此,“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就可能面临“枯竭”的危险。另外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等各种本来可以再生的资源,由于人们“随意毁坏”“滥用化学品”,不但不能“再生”,还酿出“生态灾难”,威胁人类的生存。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人类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
(2)从“目前人类无法移居”感悟“只有一个地球”。课文引用科学家研究成果说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这里需重点引导学生理解“40万亿千米”的概念,如,可以通过举例,以目前一般飞机的飞行速度来估计,40万亿千米大约需要600万年时间才能到达,同时要强调对“至少”这个词语的理解,体会文章用词的严谨。从而使学生明白:就算有适合的第二个星球,人类也无法到达,因此,地球是唯一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而至于在火星或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的种种设想,即使能够“实现”,也是遥远的事情,况且不可能有多少人去居住。
最后,联系实际,提升情感,使每一个学生明白: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比如,可以设计小练笔:你想对地球、对人类或对自己说些什么?以此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只有一个地球”的认识,并内化为自己的行动。
3.课文中引用的宇航员的感叹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教学时,可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可爱”“破碎”“同时”来理解,首先联系课文说说地球的“可爱”表现在哪里,容易“破碎”又表现在哪里,为什么要强调“同时”。体会地球的“可爱”,可从“遥望地球”所见到的景象,以地球为人类提供生存空间及无私奉献自然资源等方面思考;理解地球的容易“破碎”,可从“不加节制”地开采矿物资源,“随意毁坏”“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而使可再生资源遭受破坏等方面去思考;强调“同时”,就是强调地球的两重性:它既有可爱的一面,又有容易破碎的一面,提醒人们,如果“不加节制”“随意毁坏”资源,可爱的地球就可能走向“破碎”,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懂得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4.本课在表达方面注意用词的准确,行文的严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认真地加以体会,课后第二题的编排就体现了这一意图。教学时,可以这两个句子为范例,先让学生把加点的词语去掉,与原句作比较,体会这些词语在表达上起到了什么作用;然后,可让学生从课文中再找一找类似的句子,用同样的方法去分析比较;最后,引导学生在朗读课文中体会这些句子的表达效果,以增强学生的语感。除此,本文还大量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可结合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这些方法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学习并运用到平时的习作中。
5.朗读科学小品文,除了同叙事性作品一样要注入感情以外,还要注意体现这类作品的逻辑力量。如,“……但是,即使这些设想能实现,也是遥远的事情。再说,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一句,“但是”要强调,以引起人们对后面内容的重视,“即使”可强调,使人们感到,这种设想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又有多少人”稍加强调,使人们认识到,即使在火星或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能去居住的也是极少的人。
6.为更好地激发学生“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情感,教学中要重视通过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在体会资源的有限时,教师可有针对性地补充有关自然资源的具体数据和资料,也可引导学生根据平时的积累,补充有关事实;在感悟生态灾难对人类的威胁时,可引导学生联系具体的事例来理解;在理解移民基地的设想时,可引导学生联系月球、火星的有关资料,懂得这种设想要实现是遥远而不可能的事情;教育学生要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时,可从平时生活中存在的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小事说起,引发思考,并转化为行动。
7.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文中一些字的字音和字形。如,“晶莹”两个字都是后鼻音;“资”和“赐”都是平舌音;“滥”的韵母是“an”,注意与“ai、ang”的区别;“蔼”和“竭”有一部分相同,可强化不同部分,以区别字形。
四、教学案例
感悟自然资源的有限
师:请大家读读第三、四自然段,说说这部分让你看到了怎样的地球?
生:我看到的地球到处都是被人类残害的伤痕。
生:我看到的地球因为滥用化学品,空气、河水被污染了,花草树木也不再生长。
生:我看到地球美丽的蓝衣服、绿衣服不见了,却穿上了一件枯黄的旧衣裳。
师:哦,那是大片大片的沙漠呀!
师:是谁造成了地球的这些变化?请用文中的话告诉我们!
生:读“地球是无私的……枯竭”,是人类自己不加节制地开采资源造成的。
师:这里你特别注意的是哪个词语?
生:“不加节制”!这些资源是要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地球那样慷慨无私地奉献给我们,我们却不加节制地开采。从这个词可以看出人类是多么地自私呀!
生:我觉得还可以看出人类是多么无知,因为这样做是自己害了自己!
师:是的,一个“不加节制”,把地球的无私与人类的自私明显地对比起来了,你能读好这一句吗?(指导读出气愤、可惜等语气)
师:还有吗?
生:读“人类生活所需要的……威胁”,这一段也在告诉我们伤害地球的是人类。
师:注意“本来”一词,你觉得去掉它行吗?
生:“本来”在这儿是“原先”的意思,用在这里表示这些资源在原先的时候是可以再生,但现在不能了。
师:“本来”一词体现了课文用词的准确性,它突出了这些资源原先可以再生的特点,强调了现在已经不可再生。造成这一后果的罪魁祸首是谁呢?
生: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
师:知道什么是“生态灾害”吗?举例子说说吧!
生:比如,因为乱砍乱伐引起的洪灾。记得三年级学过的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那就是最好的例子。
生:我还知道大气被污染后形成的酸雨现象。
生:还有土地沙漠化现象。
师:不光是这些,请大家看看这份资料。(见相关链接“全球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
生:(快速浏览。)
师:看!所有一切的生态灾害都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也给人类的行为发出了严重的警告。谁能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好这一段?
五、相关链接
地球 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距离太阳远近的次序计为第三颗,形状像球而略扁,自转一周时间是一昼夜,绕太阳一周的时间是一年。周围有大气层包围着,表面是陆地和海洋,有人类和动植物等生存。有一个卫星——月球。
全球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10月14日第十一版)报道:全球生态环境亮起红灯,表现在:
23%的耕地面积严重退化。
50%的江河水流量减少或被严重污染。
25%的哺乳动物、12%的鸟类濒临灭绝。
1/4人类所患疾病与环境恶化有关。
1/3土地面临沙漠化。
80个国家严重缺水。
10亿人口受到荒漠化威胁。
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1999年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中指出,我国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遏制,主要表现在:
——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面积的38%,全国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千米。
——荒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千米,并且每年还以2 460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展。
——大面积的森林被砍伐,天然植被遭到破坏,大大降低其防风固沙、蓄水保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毁林开垦、陡坡种植、围湖造田等加重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草地退化、消化和碱化(以下简称“三化”)面积逐年增加。全国已有“三化”草地面积1.35亿公顷,约占草地面积的1/3,并且每年还在以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
——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我国已有15%~20%的动植物种类受到威胁,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
2008-07-21
下载:
【上一篇】第四组
【下一篇】14* 大瀑布的葬礼
㈤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第13课只有一个地球的作者资料
芭芭拉·沃德
㈥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13.只有一个地球资料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只有一个地球”,这是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的响亮口号,本文以此为题,采用科学小品文(文艺性说明文)的形式,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
课文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先从宇航员在太空遥望地球所看到的景象写起,引出了对地球的介绍;接着从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而又被不加节制地开采或随意毁坏等方面,说明地球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威胁;然后用科学家研究的成果证明,当地球资源枯竭时,人类目前无法移居到第二个适合的星球上;最后告诉读者:人类应该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课文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科学地介绍了地球的多方面知识,有力地说明了“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用词严谨,表达生动,是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同时,课文多处采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体现了科学小品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全文融科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于一体,在介绍科学知识的同时,又能激发读者的情感,启迪读者的思想。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了解地球的有关知识,懂得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二是引导学生学习“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情感;三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文章用词的准确,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明白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懂得要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难点是通过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
2.词句理解。
(1)对句子的理解。
①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这是作者对地球的赞美,突出了地球的可爱与美丽,体现了作者对地球的热爱之情。句中将地球比作“母亲”“摇篮”,说明了地球是人类及万物生存繁衍的地方,阐明了地球与人类及万物生存的密切联系。比喻的运用使句子在表达上通俗易懂又生动形象,读起来极富感染力。
②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渺小”是微不足道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地球在茫茫的宇宙中,就如同大海里的一叶扁舟般微小,由此可见,人类的活动范围是非常有限的。从而说明了地球对于人类而言是多么的珍贵,人类应该珍惜和保护地球。
③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
“本来”是“原先、先前”的意思,它准确地点明了可再生资源已遭受破坏,强调了“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原先的可再生性,突出了现在的不可再生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严谨性。结合前文“矿物资源”的阐述,再一次证实了自然资源的有限及面临的危机,从而给读者以警示、提醒。
④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这句话引用了科学家的研究成果,“40万亿千米”直观地表明了范围之大,大到人类根本无法到达。“至少”一词是强调了目前的研究成果还只限于这个范围,“40万亿千米”以外的情况还不能确定,体现了说明的严谨性。同时,“至少”是“最少”的意思,又进一步说明了距离的遥远,从而简洁有力地证实:目前还找不到第二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易于理解,又让人信服。
⑤“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这句话引用了宇航员的感叹,与前文照应,简洁、形象地概括了地球的特征,突出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说地球“可爱”,是因为地球无私地养育着人类,孕育着万物。而“破碎”一词,一般用来形容玻璃、瓷器之类的易碎品,在这里可理解为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对地球的伤害,如,文中提到的资源枯竭的危机。这样表达不仅使句子生动形象,同时又能引起人类的警觉,突出了保护地球的紧迫性。
(2)对词语的理解。
晶莹:光亮而透明。文中指地球的外表光亮而透明。
资源: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
矿物:地壳中存在的自然化合物和少数自然元素,具有相对固定的化学成分和性质。大部分是固态的(如,铁矿石),有的是液态的(如,自然汞)或气态的(如,氦)。
恩赐:原指帝王给予赏赐,现泛指因怜悯而施舍。
滥用:胡乱或过度地使用。文中指胡乱或过度地使用化学品。
威胁:用威力逼迫、恫吓,使人屈服。文中指自然资源被破坏及一系列的生态灾难,会对人类的生存造成极大的危害,甚至最终使人类无法生存下去。
二、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正确读写“遥望、晶莹、资源、矿物、恩赐、节制、枯竭、滥用、威胁、指望、设想、移民、破碎、目睹、和蔼可亲”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3.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三、教学建议
1.有条件的地方可布置学生在课前查找有关地球知识的资料,同时搜集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遭受破坏的事例、数据等。教师也可准备相关资料,在课堂上适时加以运用。
2.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引导学生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意识。可采取以下思路展开教学:
首先,围绕“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自读、交流讨论,引导学生明白课文是从宇航员遥望地球引入,接着从“地球的渺小”“自然资源有限”“目前人类无法移居”三个方面来说明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最后告诉人类应该保护地球。
通过讨论、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从“自然资源有限”“目前人类无法移居”两方面深入感悟“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
(1)从“自然资源有限”感悟“只有一个地球”。文章从“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与“可再生资源遭受破坏”两方面入手,描写了地球资源面临的危机:首先矿物资源的形成需要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因此,“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就可能面临“枯竭”的危险。另外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等各种本来可以再生的资源,由于人们“随意毁坏”“滥用化学品”,不但不能“再生”,还酿出“生态灾难”,威胁人类的生存。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人类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
(2)从“目前人类无法移居”感悟“只有一个地球”。课文引用科学家研究成果说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这里需重点引导学生理解“40万亿千米”的概念,如,可以通过举例,以目前一般飞机的飞行速度来估计,40万亿千米大约需要600万年时间才能到达,同时要强调对“至少”这个词语的理解,体会文章用词的严谨。从而使学生明白:就算有适合的第二个星球,人类也无法到达,因此,地球是唯一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而至于在火星或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的种种设想,即使能够“实现”,也是遥远的事情,况且不可能有多少人去居住。
最后,联系实际,提升情感,使每一个学生明白: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比如,可以设计小练笔:你想对地球、对人类或对自己说些什么?以此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只有一个地球”的认识,并内化为自己的行动。
3.课文中引用的宇航员的感叹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教学时,可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可爱”“破碎”“同时”来理解,首先联系课文说说地球的“可爱”表现在哪里,容易“破碎”又表现在哪里,为什么要强调“同时”。体会地球的“可爱”,可从“遥望地球”所见到的景象,以地球为人类提供生存空间及无私奉献自然资源等方面思考;理解地球的容易“破碎”,可从“不加节制”地开采矿物资源,“随意毁坏”“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而使可再生资源遭受破坏等方面去思考;强调“同时”,就是强调地球的两重性:它既有可爱的一面,又有容易破碎的一面,提醒人们,如果“不加节制”“随意毁坏”资源,可爱的地球就可能走向“破碎”,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懂得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4.本课在表达方面注意用词的准确,行文的严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认真地加以体会,课后第二题的编排就体现了这一意图。教学时,可以这两个句子为范例,先让学生把加点的词语去掉,与原句作比较,体会这些词语在表达上起到了什么作用;然后,可让学生从课文中再找一找类似的句子,用同样的方法去分析比较;最后,引导学生在朗读课文中体会这些句子的表达效果,以增强学生的语感。除此,本文还大量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可结合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这些方法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学习并运用到平时的习作中。
5.朗读科学小品文,除了同叙事性作品一样要注入感情以外,还要注意体现这类作品的逻辑力量。如,“……但是,即使这些设想能实现,也是遥远的事情。再说,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一句,“但是”要强调,以引起人们对后面内容的重视,“即使”可强调,使人们感到,这种设想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又有多少人”稍加强调,使人们认识到,即使在火星或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能去居住的也是极少的人。
6.为更好地激发学生“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情感,教学中要重视通过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在体会资源的有限时,教师可有针对性地补充有关自然资源的具体数据和资料,也可引导学生根据平时的积累,补充有关事实;在感悟生态灾难对人类的威胁时,可引导学生联系具体的事例来理解;在理解移民基地的设想时,可引导学生联系月球、火星的有关资料,懂得这种设想要实现是遥远而不可能的事情;教育学生要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时,可从平时生活中存在的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小事说起,引发思考,并转化为行动。
7.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文中一些字的字音和字形。如,“晶莹”两个字都是后鼻音;“资”和“赐”都是平舌音;“滥”的韵母是“an”,注意与“ai、ang”的区别;“蔼”和“竭”有一部分相同,可强化不同部分,以区别字形。
㈦ 六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的13课只有一个地球(如下图)怎么做
太简单了,自己想。我也是六年级的小学生,我也写过这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