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年级语文 > 六年级第二学期语文古诗

六年级第二学期语文古诗

发布时间:2021-02-02 17:40:43

❶ 六年级下学期语文古诗12首

【六年级下册】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零落的桂花瓣,如同一颗颗玉珠从月亮下边撒落下来,我走到大殿前捡起它们,发现花瓣上边还有星星点点刚凝结起来的露水。到现在,我还不知道天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些桂花和桂花上的雨露,应该是广寒宫里的嫦娥撒落下来送给我们的吧!
赏析:全诗咏物现实,空灵含蕴,以中秋一件事表达了中秋佳节赏月之情。还运用了想象的手法。

七步诗 三国.魏-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诗是王维山水诗中的代表作品之一。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动”、“静”对比衬托的诗情画意。首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便以声写景,巧妙地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与“人闲”结合起来。花开花落,都属于天籁之音,唯有心真正闲下来,放下对世俗杂念的挚着迷恋,才能将个人的精神提升到一个“空”的境界。当时的背景是“深夜”,诗人显然无法看到桂花飘落的景致,但因为“夜静”,更因为观风景的人“心静”,所以他还是感受到了盛开的桂花从枝头脱落、飘下、着地的过程。而我们在诵读的同时也似乎进入了“香林花雨”的胜景。此处的“春山”还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白,因是“春山”,可以想见白天的喧闹的画面:春和日丽、鸟语花香、欢声笑语。而此时,夜深人静,游人离去,白天的喧闹消失殆尽,山林也空闲了下来,其实“空”的还有诗人作为禅者的心境。唯其心境洒脱,才能捕捉到到别人无法感受的情景。
末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便是以动写静,一“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月亮从云层中钻了出来,静静的月光流泻下来,几只鸟儿从睡梦中醒了过来,不时地呢喃几声,和着春天山涧小溪细细的水流声,更是将这座寂静山林的整体意境烘托在读者眼前,与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芙蓉楼送辛渐 唐五代.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是一首别具情趣的写景小诗。小路上花团锦簇,花下的枝条被压得垂下来,花瓣之上是流连忘返的彩蝶,它们围绕着花枝翩翩起舞。从这里,我们嗅到了浓郁的花香。花旁的小路上,有清脆啼鸣的黄莺,它们活泼自在的神态,能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诗人用“时时”、“恰恰”这种极富韵律的字眼,使得全幅明丽纷繁的画面充满了动感,也使得诗歌有着更明快、更流利的节奏。全诗语言充满了口语化色彩。读起来令人感到非常亲切,而诗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乐跃然纸上。
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蹊”是小路。“花满蹊”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连成片了。此句以人名入诗,生活情趣较浓,颇有民歌味。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留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花枝上彩蝶蹁跹,因恋花而“留连”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鲜妍。花可爱,蝶的舞姿亦可爱,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连”起来。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留连忘返。但他也许并未停步,而是继续前行,因为风光无限,美景尚多。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娇”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赏花时,正在赏心悦目之际,恰巧传来一串黄莺动听的歌声,将沉醉花丛的诗人唤醒。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是特意为自己歌唱。这与上句说彩蝶留连春花一样,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由于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这类题材,盛唐绝句中屡见不鲜。但象此诗这样刻画十分细微,色彩异常秾丽的,则不多见。杜甫在“花满蹊”后,再加“千朵万朵”,更添蝶舞莺歌,景色就秾丽了。这种写法,可谓前无古人。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竹石 清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己亥杂诗 清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浣溪沙 宋.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译文:山脚下兰草嫩芽入小溪, 松林间小路清沙净无泥,傍晚细雨中杜鹃阵阵啼。 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门前流水还能执著奔向西!不必烦恼叹白发,多愁唱黄鸡
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一篇老骥伏枥,志千里的宣言书,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发自强。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作者选取几种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明丽、清新的风景画,令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表现出词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下阕迸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结尾两句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端抒怀,自我勉励,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首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cù)起的眉毛。要问远行的人去哪里呢?是去那山水交汇处。 才刚送走了春天,又要送你回去。假如你到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千万要把春光留住。
这是一首送别词。 起拍“水是”、“山是”两句,含意丰富,令人遐想。词人把明澈的水流比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峦喻为美人的眉峰,极言浙东山水的漂亮可爱。同时,也可以理解为词人对鲍浩然心事的设想:波光漾动的流水是他心上人的眼波,脉脉传情;青黛的山峦是心上人的眉峰,因思念自己而满怀愁怨,眉头都蹙[cù]起来了。词人通过这一设想来写出了鲍浩然“之浙东”的心切。与此相应,上片结句“眉眼盈盈处”只有一层理解:鲍浩然是去山水秀丽得像美人“眉眼盈盈”的地方.下片抒发词人的情怀。“才始送春归”,点明这里春刚逝去,说明词人心中满怀着伤春之愁;“又送君归去”则再添了别恨,心情就更痛苦了。最后两句是词人对鲍浩然的祝愿:希望他生活在“春”里。这个“春”反映鲜花如锦的春天季节。
这首词构思新巧,词语明丽,很有表现力。且语句新鲜不俗,颇受人们喜爱。比起那些敷衍应酬之作,显然有死活之别。

❷ 六年级下册语文的十首古诗的意思

六.竹石:
(清)郑燮






松,






中。
千专


击属


劲,



西


风。
七.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八.己亥杂诗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九.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十.卜算子.送报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❸ 六年级下册语文10首古诗

1、七步诗 【三国. 魏】 曹植
煮豆持作羹(gēng),漉菽(lù shū) 以为汁。
萁(qí)在釜(fǔ)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jiān)何太急?

2、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3、芙蓉(fū lóng)楼送辛渐 【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4、江畔(pàn)独步寻花 【唐】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xī),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tí)。

5、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6、竹 石【清】 郑 燮(xiè)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7、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jì)北,初闻涕(tì)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wū)峡,便下襄(xiāng)阳向洛阳。

8、己亥(hài)杂诗 【清】 龚(gōng)自珍
九州生气恃(shì)风雷,万马齐喑(yīn)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chóng)抖擞(dǒu sǒu),不拘一格降(jiàng)人才。

9、浣(huàn)溪沙 【宋】苏轼
游蕲(qí)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tí)。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0、卜(bǔ)算子·送鲍(bào)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❹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书后的十首古诗

第三首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专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属玉壶。
注释:
①芙蓉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
②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③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程这一代为吴。
④平民:清晨。
⑤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代的山为楚山。
⑥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壶之中,比喻人的清廉正直。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第四首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唐)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释]
①江畔:江边。
②独步寻花:一个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③蹊:小路。
④留连:舍不得离开。
⑤恰恰:这里形容鸟叫声和谐动听。
希望能够采纳。谢谢!

❺ 六年级下册的语文古诗有哪些

春夜喜雨(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专,江船火属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渔歌子(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琴诗》 (宋)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题菊花 (唐代)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❻ 六年级第二学期语文的所有古诗

上下面这个网回站答
www.pep.com.cn/czyw/index.htm

❼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

网络名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七言律诗,作于763年(广德元年)春天,作者五十二岁。762年(宝应元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由此结束。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作品概况
作品名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创作年代:唐代
作者:杜甫
作品体裁:七言律诗
[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意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1)
剑外忽传收蓟北,(2)
初闻涕泪满衣裳。(3)
却看妻子愁何在?(4)
漫卷诗书喜欲狂。(5)
白日放歌须纵酒,(6)
青春作伴好还乡。(7)
即从巴峡穿巫峡,(8)
便下襄阳向洛阳。(9)[1]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1)闻:听说。
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收:收复。
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763年被官军收复。
(2)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
蓟北:今河北北部一带,是叛军的老巢。
(3)涕泪:眼泪。
(4)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忧愁。
(5)漫:随意地,胡乱地。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6)白日:白天。
放歌:放声高歌。
纵酒:纵情饮酒。
(7)青春:指春天的景物。作者想象春季还乡,旅途有宜人景色相伴。
作伴:指春天可以陪伴诗人。
(8)即从:立即从某地到某地。
巴峡:长江三峡之一,在嘉陵江上游。
穿:穿过。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界处。
(9)襄阳:今属湖北。
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2]
作品译文
剑门关以南的四川,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这个消息惊喜得涕泪交流,沾湿了衣裳。回过头来再看妻子,平日的优愁已不知跑到何处去了;我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几乎要发狂。白日里我要放声歌唱,纵情畅饮;美好的春景正好伴着我返回故乡。我们要立即动身,从巴峡乘船,穿过巫峡,顺流直下到达湖北襄阳,再从襄阳北上,直奔洛阳。 [3]
[编辑本段]诗歌格律
剑外忽传收蓟北,
●●●⊙⊙●●,
初闻涕泪满衣裳。
○⊙●●●⊙△。
却看妻子愁何在?
●⊙⊙●○○●,
漫卷诗书喜欲狂。
⊙⊙○○●●△。
白日放歌须纵酒,
●●●○○⊙●,
青春作伴好还乡。
○○●●●○△。
即从巴峡穿巫峡,
●⊙○●⊙○●,
便下襄阳向洛阳。
⊙●○○●●△。
注:○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这首诗的韵脚是:七阳;可“三江七阳”通押。
[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恶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 【句解】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南一带忽然传来官军收复蓟北的喜讯,初闻此讯,我止不住热泪滚滚,洒满了衣裳。首联恰切而逼真地反映出诗人当时的心理,感人至深。多少年动荡流离的生活,多少个忧愁凄苦的长夜,多少军民的浴血奋战,就要结束了;多少年的日思夜盼,终于实现了,怎能不教人喜极而泣?“忽传”,表现捷报来得突然,如春雷乍响,惊喜的洪流,冲开郁积已久的感情闸门。“剑外”,即剑门关(剑阁)以南地区的蜀中(今四川境内),唐朝置剑南道,治所在成都。“蓟北”,唐时的幽、蓟二州一带(今河北北部),是安史叛军的老巢。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回过头看着妻子儿女,她们脸上的愁云已经一扫而光;胡乱地收卷起一堆诗书,我欣喜得简直要发狂!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又一高峰。“却看”,即回头看。当自己悲喜交集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漫卷”,是一种无目的、下意识的动作。动乱结束,第一个长期深藏在心里的愿望自然冒出来:从此可以回乡,过上安定的日子。所以欣喜若狂地把散乱的诗书卷起来,诗人未必真的要立刻收拾行李,只是情不自禁,渴盼早归的自然流露。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满头白发的我,要放声高歌,还要纵情饮酒;有明媚的春光作伴,正好可以启程回归故乡。颈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并转入极欲回乡的心情。放歌、纵酒是狂喜的具体表现。青春、还乡是诗人的设想。“白首”,一作白日。如果作“白日”,就与下句中的“青春”显得重复,故作“白首”较好。“青春”,指春季。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立即乘船从巴峡启程,顺水穿过巫峡,直接由水路北上襄阳,旋即又由陆路直奔故乡洛阳。尾联就还乡作进一步抒写,展望中的旅程是多么美好,又是多么平易坦荡。实际上,从剑外到洛阳,路途很远,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处相距也不近,但在归心似箭的诗人笔下,简直就像朝发夕至那么容易、那么快速。这一联包含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也就有了一泻千里的气势。 “巴峡”,指四川东北部嘉陵江上游峡谷,非巴东三峡。“巫峡”,在今四川巫山县东,长江三峡之一。“襄阳”,今湖北襄樊市,杜甫祖籍在此。从襄阳到洛阳,要改走陆路,所以用“向”字。“洛阳”,今属河南。杜甫籍贯河南巩县,三岁时移居洛阳,故常以洛阳为故乡。句后作者原注:“余田园在东京。”东京即洛阳。[4]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出生于巩县(今属河南)。早年南游吴越,北游齐赵,因科场失利,未能考中进士。后入长安,过了十年困顿的生活,终于当上看管兵器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为叛军所俘,脱险后赴灵武见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后来弃官西行,客居秦州,又到四川定居成都草堂。严武任成都府尹时,授杜甫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职。一年后严武去世,杜甫移居夔州。后来出三峡,漂泊在湖北、湖南一带,死于舟中。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他集诗歌艺术之大成,是继往开来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5]网络名片
《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于公元1839年(农历己亥年)创作的一组诗集,共计315首,其中第五首及第一百二十五首收录于我国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网络名片
《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于公元1839年(农历己亥年)创作的一组诗集,共计315首,其中第五首及第一百二十五首收录于我国中小学语文课本中。
目录[隐藏]

作品信息
作品原文
作者简介
创作背景
名篇选析

[编辑本段]作品信息
名称:己亥杂诗
年代:清代
作者:龚自珍
体裁:诗歌
数量:315首
【注释】
1.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
2.吟鞭:诗人马鞭。 东指:东方故里。 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3.落红:落花。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4.花:比喻国家。
此句表明作者造福人类为国效力的高贵品质。后人又常用此句表达前辈对后辈的爱护。
【译文】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赏析】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己亥杂诗(第一百二十五首)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
1.九州:中国。
2.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3.恃(shì):依靠。
4.喑(yīn):哑。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究:终究、毕竟。
5.天公:造物主。重:重新。抖擞:振作精神。
6.降:降生。
【译文】
只有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气, 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语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 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赏析】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诗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从大处着眼、整体着眼、大气磅礴、雄浑深邃的艺术境界。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的名句。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未来。

❽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首古诗

七步诗
三国魏:曹植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 锤 万 凿 出 深 山 ,
烈 火 焚 烧 若 等 闲 .
粉 身 碎 骨 全 不 怕 ,
要 留 清 白 在 人 间 .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忽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已亥杂诗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
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
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
千万和春住.

阅读全文

与六年级第二学期语文古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