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9,18课
慈母情深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认识3个生字,理解 “震耳欲聋、龟裂”等词语。
2、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深沉的母爱。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善良、慈祥和我对母亲的感激和热爱。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读词悟情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梁晓声的《慈母情深》。
大屏幕出示:
想得整天失魂落魄 震耳欲聋的噪声
极其瘦弱的脊背 揉得皱皱的毛票
龟裂的手指 眼神疲惫的眼睛
1.好好地读读这些短语。
2.想一想这个短语所描绘的画面,再好好地自由读。
3.指名学生读。
二、整体感悟,捕捉慈母画面
1.导语:《慈母情深》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作者将慈母对儿子深深的情意揉进了细腻的语言文字之中,请同学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想一想:慈母情到底深在何处?课文的哪些画面深深地触动了你?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划出描写深受感动句子,再好好地读。
4.交流反馈
三、品读感悟,聚焦慈母深情
一品读5—13自然段
1.在梁晓声的笔下,我们看到一幅又一幅感人的画面,这些画面深深地镌刻在梁晓声的记忆中,让我样品味到了慈母情的深度。我们先来看母亲工作的环境。
课件出示5—13自然段:
2.品读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①自己读
②说“震耳欲聋”的意思,再读。
③你在什么地听到震耳欲聋的声音?你听这个声音,会怎样想?带上自己的感受再读。
④母亲一天到晚,一年四季都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工作,如果你的母亲也像这位母亲一样,在震耳欲聋的环境下工作,你心里是怎样的感受?再读。
⑤母亲今天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昨天呢?明天呢?
3.再读这几个自然段,你还从什么地方感受到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
二品读16—26自然段
导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母亲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的,每一分钱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挣来的,一分一厘都那么来之不易。请同学再读读课文16—26自然段,说说你读出了什么?
1. 课件出示: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2.背直起来了。同学们,我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背?在我未踏进这个小厂之前,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拥有坚实,挺拔的背。母亲转过身来了,你看到了一张怎样的脸?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应该拥有青春,红润,有光泽的脸?在褐色的口罩上方,我看到了一双怎样的眼睛?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拥有一双炯炯有神、会说话的眼睛?可是,这一切的一切,都消失,消失在七八十台缝纫机震耳欲聋的噪声里,消失在生活的重担下,母亲这么拼命地挣钱,为的就是我们五个孩子呀,同学再读读这段话,你从心底里感受到了什么?带上感受再读
3.师生合作读16—26自然段。
4.请同学看这幅插图,大家用心去关注母亲的着装、神态以及工作的环境。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①课文哪句话是写这幅画面的?指名读。
②课件出示: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读准多音字,联系生活说说龟裂的手指的意思。
③透过龟裂的手指你想到了什么?请再读这句话。
5.课件出示资料:母亲是一位临时工,父亲去遥远的大西北工作,我们五个孩子,全凭母亲带着。母亲在一个街道小厂上班,每月工资27元钱。她每天不吃早饭,带上半饭盒生高梁米或大饼子,悄无声息地离开家,每天回家总在七点半左右。 ——节选自梁晓声《母亲》
读完这段话,你想说什么?
6.带上感受齐读。
三品读27—29自然段。
1.母亲每月27元钱,平均每天赚9角钱,她辛苦一天也挣不到一元五角。这一元五角钱,意味着16个小时的煎熬,意味着16个小时的忙碌,意味着16个小时的弯曲脊背。
2.面对母亲给钱我买书,旁人是怎么认为的?(指名读)而母亲却是怎么说的?(指名读)
3.课件出示: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①读着读着,你发现这句话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吗?(立刻……立刻……立刻……立刻……)
②还能读出不同的感受?(又……又……又……又……)(坐……弯曲……俯……陷入)
四、补白练笔,内化深情
1.谁都有妈妈,谁都爱自己的妈妈,此时此刻,梁晓声有多少话要对母亲说,有多少情要对母亲诉啊,同学们,拿出笔,写下的梁晓声的内心独白。
2.学生交流。
五、回读课题,升华情感
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这是我今生听到最美的声音,这是母亲给我无穷的力量,这是滋润我生命的清澈甘泉,最后我成了大作家。是母亲支撑我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所以,我满怀深情地写下这篇《慈母情深》,带着梁晓声对母亲的深深情意,带着我们对自己母亲深深的情意,再读课题《慈母情深》。
课文 我一直想买一本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书价一元多钱。
母亲还从来没有一次给过我这么多钱。我也从来没有向母亲一次要过这么多钱。
但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
我从同学家的收音机里听过几次《青年近卫军》的连续广播。那时我家的破收音机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进肚子里了。
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呆呆地将那些母亲扫视一遍,却没有发现我的母亲。
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你找谁?”
“找我妈!”
“你妈是谁?”
我大声说出了母亲的名字。
“那儿!”一个老头儿朝最里边的角落一指。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妈——”
“妈——”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母亲大声问:“你来干什么?”
“我……”
“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
“我……要钱……”
我本已不想说出“要钱”两个字,可是竟然说出来了!
“要钱干什么?”
“买书……”
“多少钱?”
“一元五角……”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道:“大姐,别给他!你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接着又对着我喊:“你看你妈这是在怎么挣钱?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个大人了。
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那天,我用那一元伍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你这孩子,谁叫你给我买水果罐头的!不是你说买书,妈才舍不得给你这么多钱呢!”
那天母亲数落了我一顿。数落完,又给我凑足了买《青年近卫军》的钱。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
就这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B.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9课app课件
去绿圃课件网下
C. 五年级上册语文苏教版第19课天火之谜的段意是什么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
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心中一直是一种版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权(第二至五字然段):
富兰克林决定通过“风筝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第三段(第6自然段):
后来,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D. 五年级上册19课 天火之谜 中,人们会怎样取笑富兰克林
雷暴是神灵的怒火,怎么能说成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呢。真是太不尊敬神灵了。
E.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练习与测试》第19课天火之谜
一命呜呼
驾鹤西游
命不久已
寿终正寝
阳寿已尽
命丧黄泉
命悬一线
含笑九泉
死而无憾
虽死尤生
死不足惜
死不瞑目
生死相随
呵呵
F. 五年级上册语文19课的课件。。。。。。。。。快给我!!!!!!!!!!!
理解与飞鸟.
G. 2012年语文五年级上册19课天火之谜怎么分段
第一自然段(1)
第二自然段(2——5)
第三自然段(6)
H. 5年级上册课堂笔记19课《天火文谜》内容
《天火之谜》课文内容
地球上空每年都要发生几十亿次雷暴,它能把人击倒,将高大的树木劈成两半。古时候西方人把雷暴看作是“上帝的怒火”,中国人则把它称为“雷神”。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那么,雷暴到底是什么呢?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
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会发光,光的颜色相同,光的方向相似,都伴随着爆炸声,都能毙伤动物……由此他大胆地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天上地下是两个世界,雷暴是神灵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1752年7月的一天,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富兰克林在儿子的帮助下,把一只风筝放上了高高的天空。风筝上拴了一根细铁丝,用来吸收云中的“天电”。放风筝的线是用麻绳做的,绳子下端结上一段丝带,在麻绳和丝带的接头处系着一把铜钥匙,富兰克林站在房子里面攥(zuàn)住丝带。风筝越飞越高,远远望去,犹如云海里的一叶小舟,颠簸着,摇晃着。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之”字,接着一个炸雷,大雨倾盆而下。麻绳淋湿后就成了能使电流通过的导体。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风筝实验”震惊了世界。它向世人宣告,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上帝的怒火”不过是无稽之谈。
后来,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这样,雷电轰鸣时,高大的建筑物就安然无恙(yàn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