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三年级上册语文小册子矛和盾的集合这一课的坦克是怎样发明的,要完整
很简单嘛
1、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随着堑壕、铁丝网、机枪火力点组成的防御阵地的完善,彼此双方都有了很好的防御手段。
2、随着阵地战的防御的完善,进攻变成了单方面的屠杀,举例:英法军队一次进攻,就损失6万人,还没有突破德军阵地。
3、结合矛与盾的冲突,和彼此合作总结矛与盾的优势劣势,讲述坦克的发明成因,讲明矛盾的结合,随后举例第一次世界大战矛与盾的结合体坦克突破阵地带来的战争变化,说明1+1》2的道理。
❷ 矛和盾的集合课文
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版是难以招架。权在这紧张危急的关 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 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 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 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❸ 矛和盾的集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如果一个人,不认真对待事物,那么这个人就会互相矛盾。
❹ 求三年级语文<<矛与盾的集合>>课件
http://www.sxqqzx.com/zglt/images/upload/2005/10/26/183717.doc
http://www.bytsxx.net/tshd/11.doc
http://www.yhxx.com/jks/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58
http://www.blog.e.cn/user2/61740/archives/2005/996870.shtml
http://www.zlsyxx.net/uploadfile/rar/2005-12/200512317825815.rar
http://xiaoxue.ruiwen.com/news/3647.htm
http://www.cljxx.com/UploadFiles/200510189050945.doc
http://www.pep.com.cn/200406/ca493825.htm
http://www.pep.com.cn/200406/ca493824.htm
http://www.pep.com.cn/200406/ca493839.htm
❺ 矛与盾的集合 阅读理解
2、忽然、固然、当然
3、左突右冲、哈哈大笑
5、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吸纳于一身,谁就会最后取得胜利的人。俗语学得好:“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❻ 生活中有那些像矛和盾的集合的物体
矛与盾的集合
(一)课前游戏:
1.成语猜猜猜:出示图片猜成语
坐井观天 拔苗助长 守株待兔
(生很快猜出了成语)
2.师讲述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学生猜成语。
(老师讲完后,举手的学生不多,一连请了四个学生,只有一个学生猜出了是“自相矛盾”。)
【设计说明:我舍弃了刘老师关于“数学集合”的导入,结合学生实际,利用成语故事进行课前谈话。虽然与集合无关,但避开了学生的知识盲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寓学于乐,玩的同时积累了成语,又了解了矛和盾。】
(二)图片导入
1.师:出示图片认识矛和盾: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
生:左边的是矛,右边的是盾。
师:谁能领着大家读读矛和盾呢?
(一生领读,其余学生跟读。)
师:从刚才的故事中你知道,矛是用来干什么的?
生:矛是用来刺杀敌人的。
师:那盾呢?
生:盾是用来保护自己的。
2.揭题:矛和盾的集合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个关于矛和盾的故事。
(板书课题,齐读。)
【设计意图:形象直观地观看“矛”和“盾”,对它们有了初步的认知,自然地导入课题,激发了研究兴奋点】
(三)初读课文
1.师:课文都预习过了吧?那我考考你。
(课件出示课文,下列词语变成红颜色)
手持矛和盾 如雨点般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戳不到 蜗牛 履带 坦克 大显神威 庞然大物
哇哇直叫
师:这些红颜色的词语,你会读吗?
(以各种形式学习词语,随机正音:领读——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师:词语难不倒你,这些句子你能读好吗?(出示词语所在的句子,并随文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生朗读句子。)
师:请个学生手持话筒读读这句话。
(指名一生朗读)
师:看看这位同学,现在你能说说“手持”是什么意思吗?
生:“手持”的意思是拿着、握着。
……
师:请个学生与我配合一下。
现在我用我的“手矛”(手指)来攻击你,你用你的“肉盾”(手掌)来防御。看看是你厉害还是我厉害。
(师生演示)
师:看着这个同学的表演,你能够说说“左挡右挡”的意思吗?
生:就是左边挡一下,右边挡一下的意思。
生:“左挡右挡”这里挡挡,那里挡挡。
师:那他挡住了吗?
生:没有。
师:这就是——
生:难以招架。
师:那我来采访一下这位同学,为什么你会挡不住呢?
生:因为你的速度太快了。
师:用课文里的一个词语就是什么?
生:如雨点般。
师:是啊,矛太快了,盾左挡右挡还是难以招架。谁来读一读,既读出矛的厉害又读出盾的困境。
(指名生朗读,齐读)
(接着读其他句子)……
【设计说明:11月份来瑞安的特级教师杨献荣曾经说过:词语教学不能出示拼音,不然会让学生养成依赖思想。词语教学不能简单的为了检查读音,也不好单独出示,最好要在课文中理解,至少也要结合句子或短语。总之,要把词语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边读一边理解它的意思。因此,我在检查词语的时候检查了课文的朗读情况,检查朗读时又顺带理解词语的意思,或通过动作演示,或通过朗读,先理解了部分词语的意思。】
(四)研读悟理
1.出示;是的,谁善于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生齐读)
师:长处什么意思?能找个近义词吗?
生:“别人的长处”就是别人的优点。
生:长处的近义词就是优点。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不动嘴唇,不出声,思考一下课文中的“谁”指的是什么?“别人”指的又是什么呢?
生:课文中的“谁”指的是发明家。“别人”指的是矛和盾。
(师在矛和盾的下面板书:发明家)
师: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就有了发明家。对吗?
生:不对,课文中的“谁”应该指的是坦克。
(师擦掉发明家,写上坦克。)
师:对啊。那你现在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生:矛和盾集中在一起发明了坦克。
师:是把矛和盾集中在一起就有了坦克吗?
生:不是,是把矛和盾的优点集中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师:对。你能用上谁把这句话说完整吗?
生: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点集中在一起发明了坦克。
【设计说明:文章的最后一段,揭示的是一个道理,是文章的重点句,也是教学的难点。我不同于刘老师紧扣“集合”一词展开教学,而是让学生直面文章的重难点,整堂课始终围绕重点句进行学习,试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因此,初次阅读此段话,我先让学生简单的理解这句话中“谁”和“别人”在课文中的意思,并由此理解了题目的意思,为之后的阅读理解打下基础。】
2.师:那老师心中不仅有个疑问: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的,一边读一边思考。
(生边读边思考。生读完了好一会儿,可举手的人寥寥无几。)
师:有困难吗?
(大部分学生无言,有少部分学生点头。)
师:那老师来帮帮你。
3、师:请大家快速浏览一下课文的1-4自然段,看看课文里有几个带“然”字的词语,把它圈出来。
(生读课文圈词语。)
(指名生交流,师根据回答板书:忽然 固然 当然)
师:这三个词语很关键,只要你学好了这三个词语,就能把这个问题说好了。
请大家先来读读这三个句子。
(课件出示)
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
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与乌龟。
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生读句子。)
师:这三个词语在句子中是什么意思呢?
(1)引导理解“忽然”:
师:咱们先来读读第一句。
忽然在这里你是怎么理解的呢?你能找个近义词吗?
生:“忽然”的近义词是“突然”。
师:那你对这句话还有什么理解。
生:忽然就是一下子。就是发明家一下子产生了想法。
师: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什么想法呢?
生: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师:是啊,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就谁都不怕啦。谁来读一读。
(指名生朗读。)
师:发明家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呢?
指名回答,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师小结:同学们真厉害,从一个“当然”了解了发明家产生想法的过程。(板书:产生想法)
(2)引导理解“固然”:
师:那“固然”呢?
这个词比较难,我们就来查查字典,有些同学手头没有字典,所以老师已经帮你查好了。你们看看应该选什么?
出示:
“固然”的“然”是“这样”的意思,那“固”是什么意思呢?
(1)结实,牢靠
(2)坚定,不变动
(3)本来
(4)坚硬
请手势表示。
(大部分学生选3,有些选2,有个别选4。)
师:嗯,其实这里也是有方法的。你只要把“固”的意思和“然”的意思连起来读一读,就很容易选对了。比如“结实这样”就不对了。那“坚定这样”呢?
生:也不对。
师:那“本来这样”呢?
生:对。
师:那“固”就是“本来”的意思。谁能够把“固然”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生:“固然”就是本来这样的意思。
师:“本来这样”指怎样呢?
生:就是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师:本来呆在铁屋子里,谁也戳不到,很好啊,有什么问题吗?
生:这样的话自己就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与乌龟。
师:对,课文里有个“却”,其实“固然”这个词是和“却”连起来用的,强调的是“却”,也就是强调的是后半句,大家再来读读这句。
(生朗读句子。)
师:是啊,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怎么办呢?
生: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
(出示: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 )
师:这样既可以防守,又可以进攻,一举两得,这个办法真不错。这是发明家想啊想,想到的。谁能把他想的过程、想的语气读出来呢?
(指名生朗读。)
师:这里的“矛”指的是什么?
生:这里的“矛”指的是枪口或炮口。
师:是的。中间这个标点符号叫“破折号”,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
e、师小结:大家真能干,从一个“固然”读出了发明家修正自己的想法的过程。(板书:修正想法)
(3)引导理解“当然”:
师:这句话里“当然”应该怎么理解呢?
生:“当然”就是很自然。
师:发明家自然就想到了什么呢?
生:发明家自然想到了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师:(出示坦克图片)这就是坦克,说说履带在哪里?
那轮子、矛、盾呢?
(生指)
师:这样发明家就发明了坦克。多好的发明呀,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段。
师小结:从这个“当然”我们知道了,安上轮子和履带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是发明家想法的延伸。(板书:延伸想法)
4:师:刚才,同学们从三个带“然”字词语了解了发明家产生想法——修正想法——延伸想法的思维过程。
现在你能用上这三个关键词语,说说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吗?
请同桌相互说说。
(同桌互相交流。)
师:谁愿意来讲给大家听一听。
生:发明家和朋友手持矛和盾在比赛。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发明家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忽然,他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躲在里面的蜗牛或乌龟了。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就发明了坦克。
【设计意图:我吸收了刘老师的第一个研读点的匠心设计,捕捉到三个“然”字词语,并且引导学生透过这几个词语弄清了发明家“产生想法——修正想法——延伸想法”的思维过程。不同的是,我让学生的理解过程循序渐进,强化了语言能力的训练,突出了重点。教学时,我还引导学生通过找近义词、查字典、观看图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这样,在理解文本的同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授之以渔”,真正让语文课上的语言能力训练落实得扎实有效。】
4、师:说得真好。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这句话。
出示: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师问:坦克把矛与盾的优点集合起来,谁胜利了?
生:坦克胜利了。
师: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哪个自然段说坦克胜利了?
生:第五自然段。
(出示第五自然段)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段。同学们思考一下:大显神威什么意思?这一段中那些词语让你体会到坦克的“大显神威”了?
生:我从“德国兵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知道了坦克大显神威的样子。
师:你是从德国兵的失败中体会到大显神威的。还有吗?
生:从“庞然大物”这个词我知道了坦克很大,让它大显神威了。
师:你是从坦克的大体会出来的。还有吗?
生:首次是第一次的意思,坦克第一次出来就大显神威了。
师:是啊。多么厉害。这段话中还有一个词也是第一次的意思,请你把它找出来。
生:头一回。
师:对,坦克第一次出场就这么厉害,大显神威了,请你把它读出来。
(生朗读。)
【设计说明:我舍弃了刘老师第二和第三个语言训练点。因为我觉得如果再安排领悟文章要详略得当,一节课的训练内容过多,冲淡了课堂主题,另外这对于三年级学生要求也过高。而纠正文本之失,我认为没有必要。因为,文章是指把坦克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这两个优点合二为一,而用履带替代轮胎是为了防御,借助履带前行是为了进攻。更何况“履带”“方向盘”“座椅”“仪器”等都是坦克的构件,它们和“进攻”“防御”不属一类,不应并列。因此,认为文本没有不妥之处,不必修改。所以,这里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了这段中的一个关键词:大显神威。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了“大显神威”一词,进而理解了坦克把矛和盾的优点集中起来,它就是胜利者,这也就解决了对文章最后一段(重点句)因果关系的理解,领悟了其中的含义,体会到其中的道理。】
(五)拓展升华
师:再来读读这句话吧!
出示: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师:这里的谁仅仅指的是坦克吗?
生:不是。
师:还可以指什么呢?你能举个例子说说还有什么东西也是把别人的长处集中起来发明的?
生:带橡皮擦的铅笔,它是把橡皮擦和铅笔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的。
生:轮椅,它是把椅子和车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的。
生:有轮子的书包,它是把书包和车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的。
师:还有很多很多。其实,这里的谁不仅仅指的物体,还可以指人。可以是我,是你,还可以是他。如果可能,你想把别人的什么优点集中在自己的身上?
生:我想把金海倩的认真学习和郑钰冰的能说会道集中在自己的身上。
生:我想把叶静婕的热爱学习和周志情的热爱劳动集中在自己的身上。
生:我想把金菲菲乐于助人的精神和金海倩刻苦学习的精神集中在自己身上,让自己成为一个人人爱的好孩子。
【设计说明:我学习了刘老师,让学生举例说“集合”的例子与自身的想象,不同的是我是直接从重点句延伸开来,其目的就在延伸拓展,从文本延伸到生活,体会到语文就是生活。一面是语言能力的训练,一面加深了对重点句的理解,加强了对重点句含义的感悟,让学生体会到集合不仅仅是一个词语,一个道理,也是一种生活状态。】
(六)总结延伸
师:同学们都有美好的愿望。其实,“集合”不仅仅是一个词语,接下来,还有很多很多关于集合的问题等你去解决(板书:?),“集合”也不仅仅是一个道理,它是我们生活的法宝,(板书:!)它能把很多不同的事务集合起来,产生新的东西。(板书:。)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三个标点符号(?!。)到生活中去寻找集合的学问、集合的法宝,创造出更多新的事物来。
【设计说明:我学习了刘老师这三个标点符号的引导。但刘老师的话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太抽象,太深奥,他们还不能理解。所以我尽量把话语说得浅显易懂,同样是站在一个哲学的高度去审视“集合”,用三个标点符号去引导学生不要把“集合”仅仅看成一个词语,而是一种学问,一种智慧,激发学生去寻找,去探究,去创新。】
四、“模课”与“磨课”的感悟
“模课”的时候我们为什么都不会成功呢?经过这次的“模课”和“磨课”,我发现,我们在“模课”的时候,往往只看到了特级教师们的行,被他们高深的教学艺术所折服,被他们独特的教学设计所吸引,而没有深入地去思考老师设计的意图,没有看到他们为了课堂中一个不起眼的细节做的大量的预设,没有考虑到我们学生的实际。文章是死的,而我们的每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个体,不可能特级教师的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正好也是我们“模”的课中出现的问题,更不可能在相同的时间出现相同的问题。否则,只要几位特级教师给我们写好教案,大家个个都成“特级”了。
那我们究竟怎样对待特级教师这一个成功的课例呢?学习,惟有学习,而不是照搬照套。王崧舟老师说,他曾研究支玉恒先生众多的课,一遍遍重新还原着上,再思考,再创新,于是,便成功了。是的,没有炼狱,何来新生。只有细心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展开教学,对别人的课堂采取学习态度,学习特级教师娴熟的教学技艺,对教材的个性化解读,精炼的教学语言,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不断地磨练自己,将别人的东西内化进自己的思维结构中才是我们要做的
❼ 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l
《矛和盾的来集合》这自篇课文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❽ 小学课文矛和盾的集合作者是谁 是三年级人教版25课.
黄水清 (选作课文时有所改动)
❾ 阅读题《矛和盾的集合》
1.难以招架 庞然大物
2.讲了发明家在比赛中得到了启示,发明了坦克。结果把敌军打败了。
3.盾虽然回可以答防御,不过太小了,就想出了“铁屋子”,可是不能
只防御呀!就把矛想成了枪口和炮口,发明家又想到:不能站着不动,还要会跑,所以要按上轮子和履带,发明了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