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谁有苏教版第六册语文《22、海底世界》公开课的教学设计
海底世界
一、引读过渡,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今天我们再到海底世界去参观一下。读课题——《22、海底世界》
引读:当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时候,海底依然是宁静的。那么,海底是否一点儿声音没有呢?——也不是。
读读课文第二小节,看看你有没有本事从文字中听到海底的声音?
二、聆听文字,训练语言
(出示片段)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只是我们听不到而已。如果你用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像人在打呼噜……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的时候还会发出警报。
1、你找到了哪些声音?画出句子,圈出词语
出示: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像人在打呼噜……
2、交流读句子。
预设:A、这个句子你读得很正确流利,但是要不要读得这么响亮呢?找找你的根据。
B、你读得真好,告诉我们为什么你要读得声音轻轻的?找根据。
(1)要用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才能听到,可见声音很轻很小,得读得轻一些。你来试试?
你还从哪儿看出来不能读得很响亮?
(2)“窃窃私语”,出示词语读一读。“窃窃私语”是什么意思?(许多人私下里小声说话)这里当然是指谁像人一样在小声说话?(海底动物们)看来动物们发出的声音是小小的,轻轻的,谁能给我们读出窃窃私语的情景?(指名读)。海底动物们在小声说着什么呢?发出了怎样的声音?请你读读接下来的文字,再来听听看。(你听到什么了?交流)
预设:我听到了“嗡嗡”的声音,好像在和同伴打招呼。
我听到小鸟一样“啾啾”的声音,好像在说:“这东西真好吃!”
我听到了“汪汪”的声音,好像在警告别人这里有危险。
……
3、是呀,海底的声音各种各样,不同的动物能发出不同的声音,一种动物在不同的时候,比如吃东西、行进、睡觉时也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刚才你从课文中圈出了哪些词语?
交流显示:嗡嗡 啾啾 汪汪 打呼噜
你发现这些词有什么特点没有?(前三个是叠词,都是模拟声音的,我们叫它“象声词”)
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也会发出这样的声音?
(小猫 喵喵 小鸡 叽叽 小青蛙 呱呱……)说得真多。
打呼噜的声音我们听过吗?你还知道哪些动作发出的声音?(吹口哨、敲鼓……)
4、课文中给我们介绍了四种有趣的声音,还有其他声音吗?从哪儿看出来的?(省略号)省略号告诉我们还有很多声音没写出来呢,今天我们要在语文课上学一样本领,就是不戴耳机,也能听到文字的声音。谁能仿照课文,用上“有的……有的……”说说你听到的声音?
出示填空:有的像( )一样( ),有的像( )一样( ),有的像( )一样( ),有的像人在( )……
能说几个就说几个。
(评价:你也学会用表示声音的词了
你真厉害,能听到两种声音了
你把它们窃窃私语的样子展现给大家了)
三、感情朗读,小结升华
你们的表达真精彩,想象真丰富,现在我们仿佛就置身于海底世界,你觉得海底世界怎么样啊?(让学生自己说出海底世界的奇妙)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海底这各种各样奇妙的声音吧。捧起书,一起来读吧。
齐读课文第二小节。
小结过渡:海底动物的声音奇妙,它们的活动方式更为有趣,下次我们再一起去观赏吧。
反思随记:
本课以《海底世界》的第二小节为主要教学内容,上课伊始,我以引读过渡,激趣导入,直奔本小节中的重点语句进行教学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引导学生自己关注文字,聆听文字,抓住语言训练点来进行听说想象的训练。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课堂上应给予学生充分与文本接触的时间。针对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形象感知强的特点,我设计的提问是让学生来找找海底有哪些声音,画出句子,圈出词语,让学生在自读圈画的过程中关注语言文字,从整体上来感知,并留意到关键字词,在动眼动手的过程中加深印象,渗透学习的方法。
文中“窃窃私语”是本段的核心词,在理解词语的时候,我是从学生的朗读入手,通过评价引导学生从文字中去寻找根据“为什么读得轻轻的”,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紧扣语言文字抓准文眼。然后由此理解“窃窃私语”的意思,并深发开来,回到课文语境,体会文中指海底动物们像人在小声说话,声音轻轻的低低的。然后再次联系其他语句,展开想象说话,丰富“窃窃私语”的内容,并且将此段的最后一句——他们在不同时候发不同的声音这句的意思也整合在这个想象说话的训练中了。
在进行重要句式“有的……有的……”训练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关注词类的特点,并联系学生生活,拓展练说,为连起来说积累说话素材,降低难度,同时也补充了省略号的空白。并从不同方面评价学生的说话,给予肯定和鼓励。最后以诵读结尾,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提升情感。
② 谁有小学苏教版语文一年级可以上公开课的教案和课件 谢谢
上学乐中国找找,来全国最自大的小学类专业教育网站
不过我这里也有一些,你看看:
教学目标
1、学会g、k、h3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读准g、k、h与单韵母相拼的音节。
3、初步掌握三拼连读的拼音方法。
4、认识5个生字,会读儿歌。
教材分析
本课包括五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三个声母g、k、h,配有一幅图。图上一只和平鸽衔着弯曲的橄榄枝飞来,鸽子的“鸽”提示g的音,橄榄枝的形状提示g的形。湖边有水草和小蝌蚪,蝌蚪的“蝌”提示k的音,小蝌蚪和水草构成的形状提示k的形。两个小孩坐在靠背椅上喝饮料,“喝”提示h的音,椅子侧面的形状提示h的形。
第二部分是g、k、h与单韵母的拼音练习。
第三部分是g、k、h的书写格式和笔画笔顺。
第四部分是三拼音,包括两项内容:一是以音节guā为例,借助图画教学三拼音的方法;二是三拼音的练习。
第五部分是认字,配有图画和一首儿歌。画面上一个小哥哥在湖边画荷花,弟弟拉着妈妈在一边看。
教学重点难点:
g、k、h的发音及三拼音的拼音方法。
教学准备
1
③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大树有多高》优秀教学设计和反思
为了激发兴趣,首先用故事导入:一个炎热的下午,长工们正和阿凡提在巴依大老爷家门外的一棵大树下乘凉。这时,巴依大老爷出现了,非常蛮横地要大家出100个钱买下树荫。聪明的阿凡提一下就看穿了巴依贪婪的用心,决定将计就计,教训他一下。于是大伙凑够了100个钱给了巴依,巴依心满意足地走了。到了晚上,圆圆的月亮升上了天空,皎洁的月光照在大树上,大树长长的影子正好落在巴依大老爷的院子里和屋顶上。长工们在阿凡提的带领下,涌进巴依的家里,有的还爬上了房顶。巴依吓坏了,急忙赶大伙出去。这时,阿凡提说:“树荫是我们花钱买下来的。树荫移到哪里,我们就跟到哪里。你要想让我们出去,就得给钱。”巴依大老爷只好认输求饶,不仅退还了100个钱,还答应再也不阻挠大伙在树荫下乘凉了。可是,故事并没有结束。巴依大老爷不甘心就此认输,一直在寻找着报复的机会。过了几天,阿凡提有急事出了门,巴依便带着几个打手来到了树下,把乘凉的长工们撵到一边,然后命令打手们把大树砍倒。附近只有这么一棵大树,枝叶茂密,正是长工们避暑的唯一去处。长工们纷纷恳求巴依大老爷不要砍树,这下正中了他的诡计。只见巴依眼珠一转,奸笑了两声说:“不砍树也行。只要你们哪个人能说出这棵大树有多高,条件是不准爬上树去量。不然的话,你们还是凑足100个钱再来这儿乘凉吧!”长工们一下愣住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心里很着急,大家多么希望此时阿凡提能出现在这儿呀!
由于是实践课,那到底该如何上好,是不是必须要带领学生去室外亲自测量?如果测量过程中出现较大误差,给学生带来错觉怎么办?一直为这些问题而困扰!
后来明确了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比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学习了如何求比值之后安排的一个实践活动——测量树、旗杆、楼房的高度。这些物体都比较高,它们的高度很难用尺子直接度量,要通过“在同一地点,同时测得的竿长和影长的比值相等”的规律,间接获得。因此发现和应用这个规律是本次实践活动的重点。
“量量比比”—— 发现规律
通过在太阳光下,把几根同样长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使学生懂得什么叫影长、如何测量影长并体会和发现在同一时间、同样长的竹竿的影长相等。在此基础上再把几根长度不同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按照表格的要求,分别测出每根竹竿的长度及影长,算出竿长与影长的比值,发现竹竿有长、有短,影长有长、有短,但各根竹竿的竿长和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议议做做”—— 应用规律这一部分,教材没有把怎样应用规律测量树高、楼房高的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体会方法。通过交流,整理出思路:测出1根竹竿的长度和影长,求出竿长与影长的比值;再测出树的影长,求它的高。并用此方法,实际测量校园里的一棵大树的高和楼房、旗杆的高。当然,如果没有同时测量竹竿的影长和大树的影长,用上面的方法计算树的高,是不会得到准确结果。因此必须突出“同一时间”测量影长。
所以可以这样进行操作:
1、量同样长度的竹竿的影长
各组拿出1米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观察一下竹竿影长的走向,并做好量影长的准备。教师参与活动负责发令,要求各小组同时测出并报出1米竹竿的影长。
学生量好后,要求比一比各组测量的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一样长)再让各组同时量出2米竹竿的影长,并比一比,你们又发现了什么?(还是一样长)
最后,引导学生讨论:通过两次测量,大家能得出什么结论?为什么要强调是“同时”?
2、量不同长度的竹竿影长。
先让各小组任意拿出一根竹竿(要求各小组拿出的竹竿的长度尽量不一样长),同时直立在地面上,观察一下竹竿影长的走向,并做好量影长的准备。教师发口令,各小组同时测出竹竿的影长,并做好记录,然后各小组依次汇报。
提问:这时的影长还一样吗?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因为竹竿的长度各不相同,所以影长也就不一样长了。
3、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你估计什么会相同呢?(竹竿与影子的比值)
建议各小组用计算器算出竹竿长与影长的比值。让各组交流算出的比值,再让学生说一说:你们有什么发现?(比值相同)
这是不是一个规律呢?让我们再进行一次实验来验证一下。各小组再任意拿出另一根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并同时测出竹竿的影长,然后用计算器算出自己小组此时竹竿长与影长的比值。
引导交流:各组交流一下算出的结果,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小结规律:不同长度的物体,同一地点,同时测量,物体的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提问:同一时刻,在合肥测量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与在北京测量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会一样吗?为什么?
关于竹竿高度与影长的规律,我们该怎么表述才严密?请同学们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指出: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竹竿的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