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年级语文 > 语文s版六年级下教案

语文s版六年级下教案

发布时间:2021-01-13 14:15:49

⑴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 教案(四)

大班科抄学探索教案:《现代编钟》 活动目标 认识中国古代的编钟,对古代乐器感兴趣. 活动准备 大小不同的碗若干,水,筷子、纸杯.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将幼儿分成若干组,每组7个碗,一盆水、一个纸杯、几根筷子, 观看幼儿用书,认识中国古代编钟, 你知道...·语文S版六下:《编钟》教案 语文S版六下:《编钟》教案 教材简析: 中华民族的祖先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中创造出了最初的音乐,编钟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乐器,它最早可溯及殷商,而大盛于春秋战国时期。

⑵ 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百花园六教案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标点符号、拓展与交流、积少成多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六年来,我们就像一只只辛勤的蜜蜂,在语文百花园里储存知识。今天,是我们在最后一个语文百花园里储备知识,实际上也是对我们小学六年来学习成果的检验。
二、板块推进,复习旧知。
(一)标点符号。
1、读课文中的句子,注意标点使用。
⑴当我们用根来赞颂您时,您说:“落花会变成大地的营养,果核也会变成大树的根!”
⑵你看,那一封封学生来信——淡蓝的、粉红的、嫩绿的、浅黄的……一封封,寄来了一颗颗赤诚的心。
⑶一夜之间,我一口气将《泽姆加诺兄弟》读完了。
⑷歌唱明天吧,用满腔的激情,用青春的风采;美化明天吧,用智慧的火焰,用真挚的热爱。
【反复多次多种形式地朗读句子,在读中感受课文中标点符号的准确使用。】
2、引导学生谈体会与感受:以上的标点符号,你觉得平常在使用过程中最容易出错的是哪些符号。
3、让学生记下标点符号使用规则:
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分号、冒号、顿号都要标在句子或词语后面空格里,不能写在一行的开头。除了破折号和省略号边占两格之外,其他各种标点符号都占一格。
书名号前后两部分都标在空格中央,引号的两部分都标在空格的上方。这两种标点符号的前部分不能写在一行的末尾,后部分不能写在一行的开头。
破折号和省略号要标在空格中间。在转行时,破折号和省略号不能断开。它们既可以写在一行的开头,也可以写在一行的末尾。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列举平时容易用错的标点符号,说说自己的使用心得,教师从中帮助学生找出使用的诀窍。】
4、补充练习,巩固标点符号的使用。
⑴出示句子,指导学生练习标注标点符号。
①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少年时便写出了著名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继李白□杜甫之声后唐代的又一位诗人□世称李杜白为唐代三大诗人□
②你知道中国的□四大名绣吗□□那就是江苏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广东的粤绣和四川的蜀绣□
⑵修改有标点标注问题的句子。
【提供练习,让学生在多次训练实践中掌握方法。】
5、阅读短文《“标点”的信》,分别说说说两封信中的问号和感叹号各是什么意思。
6、小故事《一个逗号》,让学生感受标点的趣味。
一个逗号
英国著名作家王尔德有一次举行宴会,来客等了好久,他才跑来,并说:“对不起,我在校阅我的诗稿,我做了一件极其重大原工作——删去了一个逗号,但经过反复思考,我又把它加进去了。”
【通过两个有趣的小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名人严谨的治学态度及标点符号表达的深刻内涵,引导学生要正视标点符号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并灵活使用。】
(二)拓展与交流。
1、分角色朗读宁宁和丫丫的对话。
2、小组讨论。
⑴宁宁和丫丫二人各用了什么方法去阅读课文、读懂了什么。
⑵说说自己学习本单元某篇是所采用的读书方法。
3、全班交流汇报。
⑴点评学习方法是否科学合理。
⑵归纳出读书方法。
(整体把握、浏览、精读品析、摘录、对比、联想、想象等方法。)
【意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自己掌握的学习方法并大胆与同伴进行交流,将一些要的学习方法进行共享,为今后自主的学习积蓄力量。】
(三)积少成多。
1、熟读以下名人语录。
一生最好是少年,一年最好是春天,一朝最好是清晨。
——李大钊
青春是有限的,智慧是无穷的,趁短短的青春,去学习无穷的智慧。
——【苏联】高尔基
寻常的山花凋谢了,还会再开,而我们的青春却一去不复返。
——【英国】王尔德
青春是美妙的,挥霍青春就是犯罪。
——【法国】萧伯纳
2、比赛背诵以上自己喜欢的名人录。
3、引导质疑,不理解的句子提出来,全班交流讨论。
4、小组交流。
学生把自己积累的名人名言在小组中进行诵读交流。
5、补充其它的名人语录,熟读成诵。
志士惜年,贤人惜日,圣人惜时。 ——【清】魏 源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宋】朱 熹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晋】陶渊明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唐】李 白
【主要以朗读背诵的形式,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达到厚积薄发之功力。】
三、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温习了旧知识,学习了新知识。希望所有同学珍惜时间,把握好每一天,多积累知识,让青春没有虚度。
第二、三课时
教学内容:语文大课堂
一、活动主题:我们的成长
二、活动地点:六年级(3)班
三、活动形式:队会形式
四、活动准备:
1、为出席活动的老师、家长、学校领导发出请柬。
例:
2、也可以根据情况做出海报,贴于社区显眼处。
3、布置班级。写上主题“我们的成长”,写出欢迎的标语:“欢迎领导莅临我班指导”。
4、拟定会议程序。(社区领导发言、学生活动、辅导员讲话、家长代表讲话)
5、选出主持人,准备主持台词,全班同学准备主题活动的内容。
6、排练各项节目:歌舞、诗朗诵、小品等。
【语文大课堂是语文实践的天地,引导学生运用小学中学到的相关的语文知识,自己设计、组织一次主题队会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我们学习的语文在生活中无所不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五、活动进程:
(一)仪式。
1、中队长整队、报告人数、报告辅导员。
2、出队旗、奏乐、敬礼。
3、唱队歌。
4、中队长宣布队会活动开始。
主持人:美丽的校园就像一棵葱郁的大树,我们像快乐的小鸟栖息其中——我们共同学习,共同游戏。可是,雏鹰总要离开大树的怀抱,向着更远的目标展翅飞翔。现在,我们即将小学毕业,离开母校,让我们在最后的时刻欢聚一堂。
(二)“我们的成长”汇报活动正式开始。
1、请社区领导讲话。
2、学生展示才艺。
(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各种形式的活动。)
(三)辅导员讲话。
(四)家长代表发言。
(五)在队旗下呼号。
(六)退旗、奏乐、敬礼。
(七)欢送各位领导、家长。
六、活动总结
根据这次活动写一份总结。

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27课教案

校园交响诗
一、教材说明
本课是一篇散文。课文以“校园交响诗”为题,描绘了校园中多彩的生活,充满了诗情画意,表达了学生对培养哺育自己的学校的深厚感情。“交响诗”是指只有一个乐章的交响曲,常取材于富有诗意的文学作品,是标题音乐的一种。课题以比喻的方式,形象地点出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富有诗意的,令人回味的。全文是以小标题的形式从五个方面写得。文中五个小标题“蜂巢”“鸟岛”“花瓣”“喷泉”“树根”也都是从不同角度,以比喻的方式描绘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选编本文的目的:通过学习使即将结束小学生活的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抒发的感情,激发学生对曾经哺育自己成长的学校、老师及所有的工作人员的热爱、感激之情,从而不辜负他们对自己的辛勤培养与殷切期望;感悟课文以比喻的手法来描述事物和表达感情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时如何采用比喻的手法来描述事物的,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学会7个会认字和6个会写字;掌握“汲取、储积、恬静、花瓣、砌砖、丰硕、硕果累累、书声琅琅、生机勃勃、绚丽多彩”等词语。

三、教学建议
关于“理解感悟”
本文从课题到小标题到课文中的许多语句,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但是,课文内容所描写的都是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因此很容易理解。在教学中重点应该放在“朗读——感悟”上,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进入角色,和文章的作者、文中的“我们”一起融入美好的校园生活,回顾、享受在童年的校园生活中的快乐、甜蜜,领悟在校园生活中得到的关爱,汲取的营养;懂得学校、老师对自己的谆谆教导和无限希望。同时提供朗读、背诵,很好的体味并积累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言。

四、教学设计

(一)导语
同学们很快就要离开学习、生活了六年的学校了,回顾这六年的小学生活,她给你留下的是什么?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课文“校园交响诗”,我想,这篇文章一定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表达了我们对母校,对老师的共同心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边朗读课文,边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理解课文内容。
3、思考课后第2题。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讨论交流:
1、课文中的五个小标题分别比喻了什么?联系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最喜欢的内容和自己的感受。
蜂巢:把教室比作蜂巢,把排列的桌椅比作一格一格的蜂房,把学生比作一只只金色的小蜜蜂。
鸟岛:课间里欢快的场面如同一个鸟岛。在这个欢乐的“岛”上,鸣奏着课间美的交响曲。此时的校园里,有静有动,有歌有舞;有海潮般的喧哗,有鸟儿般的婉转的鸣叫。这时的校园是世界上最阳光、最欢乐、最幸福、最温暖的地方。这里充满了生机勃勃的景象。
花瓣:既可以理解为老师——辛勤的园丁,他们培育的一朵朵鲜花,他们寄来的“花瓣”是一颗颗赤诚的心,一声声深情地祝愿,表达学生虽老师的深情;也可以理解为这些“花瓣”聚成一朵朵鲜花,开在老师心中,表达了老师在自己学生的祝福中得到了汇报,心中感到无比幸福。
喷泉:这部分写得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音符——已故的老校工。他种的“绚丽多彩的花”,“顶着烈日”修建的水池、喷泉,为校园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喷泉象征着老校工为了我们营造美丽舒适的学习环境而不辞辛苦,忘我劳动的精神,这精神就像这依然醒着的喷泉一样,永存在我们心中。
树根:我们的老师——树根从事的是最值得赞美的“根的事业”,他们是最具默默奉献精神的人。
2、谈谈你对课题“校园交响诗“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你认为描写最生动的句段。
(四)拓展
即将离开生活了六年的学校,离开和自己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大家心中一定有许多话要说,尤其是读了这篇课文,你们的感触一定颇多,就让我们一起来畅谈自己的感谢吧!
(五)巩固复习
1、检查生字、新词掌握的情况。
2、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在小组大家互相听,并给以纠正。

五、参考资料
词语解释
汲取:吸取。
恬静:安静、宁静。
丰硕:(果实)又多又大(多用于抽象事物)。
硕果累累:打的果实接连成串。
袅袅婷婷:形容女子走路体态轻盈优美。
婀娜:(姿态)柔软而美好。

⑷ 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4课教案

4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掌握要求会写的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挂图或投影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话导入《竹枝词》
同学们见过“太阳雨”吗?一边下雨,另一边却阳光灿烂。有一句诗说得好——(试探学生是否预习),嗯,就是我们本课要学的诗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二、指导学习诗句
1.学生交流了解到的有关刘禹锡的资料。
2.简介竹枝词。
“竹枝词”是流行于古三峡地域的一种民歌,含思宛转,清韵悠远,音调和谐,明朗欢快。人们在劳作之余,成群结队在江边、堤畔吹笛、击鼓,边唱边舞,抒发内心的感情,驱散一天的疲劳,是三峡人民最喜爱的娱乐方式。刘禹锡在夔州,经常见到这种场面,极为欣赏,因而填写了许多“竹枝词”,今天要学的就是其中广为流传的一首。
3.理解诗意。
(1)指名朗读,齐读。
(2)借助注释,自读并思考诗句的意思。
(3)同桌互说,再全班交流。
“杨柳青青江水平”:江边的杨柳青青,垂着绿色枝条,大江水面平静。
“闻郎江上唱歌声”:只听到江面上传来情郎唱歌的声音。
“东边日出西边雨”:东边出太阳,西边却下着雨。
“道是无晴还是晴”:说不是晴天吧,却还是有晴的地方。
(4)朗读全诗,再指名把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4.读中想象。
(1)读了这首诗的前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一场太阳雨中,一位少女立在江边,看到江边的杨柳被沐浴得更加翠绿,江水平静,耳畔忽然传来一阵熟悉的歌声,原来是自己的情郎在唱。)
(2)想象一下,这首词的后两句写出了少女什么样的心理?
三、指导朗读、背诵
背诵《竹枝词》。
四、作业
1.默写这首古诗。
2.课外搜集刘禹锡的其他《竹枝词》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了解学生积累的描写江南春景的古诗:《忆江南》(白居易)、《江南》(汉乐府)等。
2.引入《江南春》。
3.介绍作者。
二、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教师示范读、同学练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和节奏。
2.结合注释了解诗意,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千里莺啼绿映红”:千里江南,黄莺歌唱,绿树映红花。
“水村山郭酒旗风”:依山傍水的山村、城镇,酒旗迎风飘扬。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北朝建的成百上千的寺庙,正沐浴在如烟细雨中!
4.体会诗人对江南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的赞美感慨之情。
5.再练读诗句,读出节奏与情感。
三、朗读并背诵古诗

⑸ 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海水为什么是蓝的》教学设计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印度科学家拉曼从地中海轮船上一个小男孩儿的好奇心中得到启示,从而研究出海水呈蓝色的原因,并从固体、液体、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表现了拉曼不断探索,致力于科学研究的精神。
教学目标:
1.学会“惰、忌、讳、液”4个会认字和“惰、稚、疚、液”4个会写字,掌握“惰性气体、愧疚、液体、闭目塞听、阳光融融、暖风徐徐、源源不断”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拉曼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印度科学家拉曼是如何发现光散射效应的。
教学难点:理解拉曼的发现给予人们的警示,体会课文中给人以启迪和教益的句子。
教学准备:词语卡片及拉曼的介绍。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惰、忌、讳、液”4个会认字和“惰、稚、疚、液”4个会写字,掌握“惰性气体、愧疚、液体、闭目塞听、阳光融融、暖风徐徐、源源不断”等词语。
2.初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理清课文脉络,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4.学习第一部分。
教学准备:
1.词语卡片。
2.拉曼简介。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1.导语:苹果熟了会从树上落下来这是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而牛顿小时候却想“为什么它向下落而不是向上?”长天后,他发现了“地球引力”;水壶里的水开了,壶盖会不停地跳起来,这引起了瓦特的注意,他长大后发明了蒸汽机……凡是有所作为的科学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具有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从而不断有了科学的发现与发明,有了科技的进步,有了人类的现代文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印度著名的物理学家拉曼的故事。
2.简介人物。
拉曼(1888——1970)。因光散射方面的研究工作和拉曼效应的发现,获得了1930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拉曼是印度人,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亚洲科学家。拉曼还是一位教育家,他从事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并将其中很多优秀人才输送到印度的许多重要岗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标注自然段序号,勾画生字词语,自学生字。
2.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找出自己没读懂的地方。
4.小组交流自学情况。如果还有不懂的地方记下来。
⑴出示生字,检查认读。
字音:讳、疚
字形:惰、疚
⑵理解词语
语塞:由于激动、气愤或理亏等原因而一时说不出话来。
饶有兴味:饶:丰富,多。非常有兴趣。
愧疚:因自己错误而自责,惭愧不安。
颇有作为:颇:很;作为:作出成绩。指作出很多成绩。
闭目塞听:塞:堵塞。闭上眼睛不看,堵住耳朵不听。夸张形容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脱离实际。
散射:光线通过有尘埃的空气等介质时,部分光线向多方面改变方向。
殊荣:特殊的荣誉。
5.弄清故事的六要素
⑴时间:1921年。
⑵地点:取道地中海的一艘轮船上。
⑶人物:拉曼与一对印度母子。
⑷起因:男孩提出“海水为什么是蓝的”这一问题,使拉曼对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原来的解释产生疑惑,而男孩强烈的好奇心给了他启发与警醒。
⑸经过:拉曼回国后,针对男孩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发现了光散射效应,成为亚洲历史上第一位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
⑹结果:即故事给予我们的启示:要对“已知”心存好奇,善于从“已知”的“未知”中获得新的发现。
6.根据故事的六要素,练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印度科学家拉曼从地中海轮船上一个小男孩儿的好奇心中得到启示,从而研究出海水呈蓝色的原因,并从固体、液体、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
7.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写在地中海的轮船上拉曼向一个小男孩儿解释海水之所以呈蓝色,是因为它反射了天空的颜色。
第二部分(第9—13自然段)写拉曼对自己向小男孩儿的解释产生了怀疑,后来研究出海水对阳光进行散射而出现蓝色,从而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
第三部分(第l4自然段)写男孩儿的故事提醒人们:新的发现就在你的“已知”内的“末知”之中。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结。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学生默读课文第l—8自然段,说说地中海得名的原因?
2.“饶有兴味”是什么意思?
3.拉曼认为海水呈蓝色的原因是什么?
4.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深人理解。
四、课堂小结
从男孩儿与妈妈的谈话中可以看到,他知道这个大海叫地中海后,还要知道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进而还想知道海水为什么是蓝的。他总能从已经知道的知识里产生新的问题,想了解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这对母子的对话引起发拉曼的兴趣,并给孩子做出解释。
五、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拉曼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3.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质疑。
2.研读课文第二部分:为什么说是地中海轮船上那个男孩儿的问号把拉曼领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奖台?
⑴自读第9自然段,了解瑞利的观点。
⑵拉曼是怎样发现“光散射效应”的?
①男孩儿的源源不断的“为什么”引起了拉曼的思考,他对自己向孩了的解释产生了怀疑(第10、11自然段)。
理解句子:“那个充满好奇心的稚童,那双求知的大眼睛,那些源源不断涌现出来的‘为什么’,使拉曼深感愧疚。作为一名科学家,他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男孩儿那种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他的心不禁一震。”
理解句子:“失去好奇心是科学发现与发明的最大忌讳,即使是一个颇有作为的科学家,也会因此而变得闭目塞听,止步不前。”
②拉曼研究的经过和结果(第12自然段)。这一段是分三层来叙述的。
第一层:写拉曼否定了瑞利的解释,认为他的解释证据不足。
第二层:他经过深入研究证明出水分子对光线的散射使海水呈蓝色的原理。
第三层:后来拉曼又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被人们称为“拉曼效应”。
③教师小结:拉曼对自己向小男孩儿的解释产生了怀疑,后来研究出海水对阳光进行散射而出现蓝色,从而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并由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印度也是亚洲历史上第一个”“殊荣”充分表明了拉曼这一研究成果的分量(第13自然段)。
⑶你认为拉曼能取得这样的研究成果,最关建的是什么?(品读第三部分)
永远不要放弃你对“已知”的好奇心,也许新的发现就在你的“已知”内的“末知”之中(第l4自然段)。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结。
二、总结全文
“那个有着无穷问题的男孩了的故事”实际上是男孩儿的问题唤起了拉曼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是拉曼追求“未知”从而获得新的“已知”的故事,这个故事反映了一个科学家不断追求,不断进取的自觉性与探索精神。
三、拓展延伸
老师:同学们还想了解有关科学家拉曼的更多情况吗?(由老师和同学介绍一些课前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五、作业设计
1.采集词语句子。
2.完成自测练习。

阅读全文

与语文s版六年级下教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