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年级语文 > 七年级下册语文竹影

七年级下册语文竹影

发布时间:2021-01-01 23:05:46

㈠ 学习七年级下册语文,应该下载什么

《竹影》教案安徽省广德县独山中学吴昊教学目标:1、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2、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教学重点: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教学难点:体会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教学方法:采用“感知一品读一迁移—小结”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板书:童真童趣画竹影艺术体验读——品——想——结一、导语有些同学看到我,可能会在心里说,这个老师怎么长得这么小巧啊?我的回答是:因为我还保留了一颗童心,一颗热爱自然热爱艺术热爱孩子的童心。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自然有关孩子有关艺术的课文《竹影》。二、、初读课文a)有多少同学阅读过这篇文章?请这位没有读过的同学猜想一下,这篇文章到底是写什么的,是写景的吗?是写人的吗?还是写事的?为什么要以竹影为题呢?b)由于这是篇自读课文,需要同学们以自己的能力去完成这一课文学习。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地阅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扫读等,只要是自己喜欢,怎样的阅读方式都可以。不动笔墨不读书,请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明白的词可以做下标记,并把自己认为写的好的地方,或是和你产生了共鸣的地方,作下标记,可以划线,可以作批注,简要地记录下你读书时的情感体验。读完了,我还想请同学们对这篇文章进行简单的概括。c)同学们读得很仔细,现在请你们中说话最精练最简短的同学来概括这篇文章。他概括得好不好呢?你来评价一下吧,你认为怎么概括才又简短又深刻呢。可不可以用更简练的词语来概括呢?(这篇文章以几个少年描描画画的游戏,,及爸爸给我们讲画画的知识,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三、品味文章一个苹果两个人分,一个苹果只剩下半个。而一种思想两个人分,一种思想会变成两种。现在请同学们将你读到的记下的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学生们读一读自己划的好句子,或是自己作的批注。他们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1、文章对孩子们的活动写得很有童趣很真实:如:弟弟发现一个只有孩子才能注意的问题:………成年人也许不会注意这样的事情,谁又有这样的细心这样的时间去注意月光下的人影头上冒出烟气?这样的问题成年人听了,也许不以为然地一笑了之,而孩子们却会追根究底的。大家争论了一会儿,没有解决。如果成年人争论一个问题,一定会水落石出的。华明的注意略去了转向了别处,水门汀上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如果是成年人一定挨批评,做事三分钟热情,但是孩子的天性如此,他们对世界如此好奇,不可能要求他们像成年人那样专注某件事。搞不明白不一定非弄明白,吸引他们的事多着呢。作者把孩子的心理和性格写得真实恰当。作者并没有一味地写孩子新一轮的热情,他们用木炭描这些天然的国画,并联想到平时见到的画图。孩子由童心童趣,不由得走到艺术的殿堂门口。于是领路人——爸爸出现了,他给孩子们讲了一番中国画的艺术特征,因势利导地给孩子们上了一堂艺术入门课。2、一些句子很生动,也是用孩子的眼光用艺术的眼光来看待景物。略见教参.3、爸爸很会引导。经过爸爸的引导,你了解了哪些绘画的知识?(1)爸爸没有批评他们在水门汀上画画,而是引导他们走进艺术的殿堂。爸爸和他们一起画画。(2)爸爸在讲中国画和西洋画的时候,打了个比方,“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讲授二者的区别:西洋画注重写实,画人则要按解剖学来画,画景要画出立体感,而中国画则不讲究这些,画人,则张扬人物的特点,画景则山水重重叠叠,象是飞机中所见的,而且又不是一时所见,却是飞来飞去,飞上飞下,几次所看见的。想到哪画到哪。而且很多中国画只有寥寥数笔,却传达出画者深刻的思想和感情。所以,西洋画更讲究形式,画出的画和照片一模一样,而中国画讲究神似,如做文章一样,只突出主题)(1)爸爸在讲中国画时,没有用专业的术语,也没有长篇大论,只是用了几句话就概括了竹画也是中国画的要点:讲究画意(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等)表现着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2)请绘画最好的同学上黑板画一幅竹影,大家按课文中的标准评价。4、你还在文中读到了什么?为什么以竹影呢?意境很美。几个小伙伴,借着月光画竹影,你一笔,我一笔,参参差差,明明暗暗,竟然有几分中国画的意味。艺术和美就蕴含在孩子的童稚活动中。四、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的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五、学习语文,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善于小结。现在我们请同学们将自己在这节课中所学的所想的小结在作业中。作业一:用一句话概括这节课的收获。再分项写出从内容上、思想上、写法上的体会。作业二:课后自己进行一次艺术上的创造,将自己的创造的过程、体验用语言表达出来。字数300左右。六.结全文。这节课,我们运用了:读——品——想——结的方法,自己学习了这篇散文。以后,同学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学习课本上的自读课文、课外书上的美文。至于文中的一些细小的知识点如作家作品介绍,词语解释等,请同学们课后自己查资料,互相交流。最后,引用一下丰子恺在《艺术三昧》中的话来结束这节课:宇宙是一大艺术。人何以只知鉴赏书画的小艺术,而不知鉴赏宇宙的大艺术呢?人何以不拿看书画的眼来看宇宙呢?师:同学们喜欢猜谜吗我们来猜个谜语: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头,灯前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影子。)请同学们再来听首儿歌: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每当我们唱起这样的儿歌,就想起自己的童年,想起和儿时的伙伴玩影子、玩各种有趣的游戏,从中获得了对生活的美好体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影子的文章—一《竹影》,希望今天的学习对同学们有所启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猜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充满童稚的儿歌,更能激发他们对童年趣事的美好回忆,以此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本文的热情,为下面环节的作一个良好的心理准备。)二、作者介绍(学生交流收集的丰子恺的资料,讲述有关作者生活创作的故事。)师:丰子恺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在绘画、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这些成就与他从小就爱在生活中去发现、思考是分不开的。下面,就让我们从阅读作者的文章开始,走近丰子恺。(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突破传统的介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检验了课前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三、自由朗读,整体感知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配以轻音乐,学生轻声朗读。学生回答有因难,教师可提示,文题是“竹影”,它是以写景为主,还是以写人物活动为主)明确:叙述几个少年描竹影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从中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从中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为品读课文作好铺垫。)四、品味朗读,体验童趣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找出来,有感情地朗读。(学生找到后在小组内朗读,然后教师点名朗读得好的学生示范朗读,也可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来朗读。)(“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的火花,当学生有了心得之后,读相关的语段时感情就会充沛、真挚。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应鼓励、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五、拓展欣赏在一位独具慧心的艺术启蒙人“爸爸”的引领下,“我”和伙伴们从一次无意的游戏,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并领略了中国画与西洋画各自的魅力。下面让我们借这次语文课。也来简单欣赏一下东西方文化不同的艺术魅力。(多媒体展示几幅中国画和西洋画,配音乐。)(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是一个很专一的理论,教师如果过多解释,反而会“越描越黑”。借助多媒体的视听效果,加以音乐的陪衬,学生凭借自身的审美力、想像力,去感悟艺术的美。同时,扩充艺术的欣赏内容,也增加了语文课的容量,使学生得到艺术的熏陶,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六、口语交流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的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语文学习要基于教材,但又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由童年的游戏引发的体验,应避免围绕竹子品格的空洞的说教,而应注重对艺术发现的认识,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对学生自身修养的培养。)七、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一下你的感受、收获吗(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演示板书。)艺术并非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拥有一颗童心,你就能拥有阳光般的快乐;只要你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你就会发现在平凡的生活中,美无处不在。罗丹也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学要有所得。大家的合作交流,触动了学生的灵魂,就能让学生说出自己最深的体会,教师的寄语,让课堂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时,让学生由课堂走入生活去进行语文学习,拓宽了语文课堂的宽度。)

㈡ 初一下册语文18课竹影课后第三题 写你童年时玩的一种游戏(100字以上)

童趣是什么?是树上的蝉,是水中的蛙,是牧笛的短歌,是伙伴的迷藏…….总之,童年是无忧无虑的,幸福美好的。每当我绘声绘色的回想起童年时代的趣事时,脸上总泛器红润的光彩。毕竟,那往事就像潺潺的流水声在我心中旋绕,一旦迸发就是那么滔滔不绝…….
在我5岁的时候,妈妈把我带到奶奶家去,奶奶是住在乡下的,所以那里有很多人从这个村子到那个村子的时候骑着马去,我看了很羡慕,也想骑马试试,但是马背太高了,我上不去,我正想办法上去的时候,正好看见了奶奶在喂猪,我觉得猪个子小,上去时容易,见奶奶喂完猪一进屋,我就上猪窝,把门打开了便进去选了一头猪骑上便往外跑,奶奶看见了,赶忙跑出来叫我,我看见奶奶,想让猪停下,但是停不下来了。猪跑进奶奶的菜园里,里面的黄瓜、柿子……都被猪踩断了,我也被果树的树枝刮破了手、肚皮,这回奶奶可抓住了这头猪,奶奶把猪赶进窝之后,说我太调皮了,连猪也敢骑。
还有一次是在我七岁的时候,我刚学会骑自行车。那时我不太会骑,我和妈妈骑着自行车去广场玩,那里有很大的空间。我便在那里骑自行车,越骑越快,突然看见从前面有一个大人骑着自行车过来,因为骑的太快了,刹不住车了,眼看就要撞上了,妈妈也在叫我,我想:“要是撞上了,我也会受伤,我也不太会骑,要是拐过去摔倒了怎么办?”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这时我突然想起来:“跳下车子,肯定没事”我跳下了车子,我没有受伤,但是我的车子跟那个人给撞上了。 每当我回忆起这些,总是“咯咯”地笑,笑得那么甜蜜,那么灿烂。仿佛一切令人魂牵梦系的往事历历重现。我继续想着年少时如诗岁月,梦幻的季节……我想,童年就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永不消失……

㈢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科爱好者《竹影》答案,帮帮忙啊!😭😭

《竹影》阅读练习(含答案)
“马的确难画,竹有什么难画呢?照我们现在这种描法,岂不很容易又很好看吗?”“容易固然容易;但是这么‘依样画葫芦’,终究缺乏画意,不过好玩罢了.画竹不是照真竹一样描,须经过选择和布置.画家选择竹的最好看的姿态,巧妙地布置在纸上,然后成为竹的名画.这选择和布置很困难,并不比画马容易.画马的困难在于马本身上,画竹的困难在于竹叶的结合上.粗看竹画,好像只是墨笔的乱撇,其实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都要讲究.所以在中国画法上,竹是一专门部分.平生专门研究画竹的画家也有.”
“竹为什么不用绿颜料来画,而常用墨笔来画呢?用绿颜料撇竹叶,不更像吗?”“中国画不注重‘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凡画一物,只要能表现出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就是佳作了.所以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符号只要用墨笔就够了.原来墨是很好的一种颜料,它是红黄蓝三原色等量混合而成的.故墨画中看似只有一色,其实包罗三原色,即包罗世界上所有的颜色.故墨画在中国画中是很高贵的一种画法.故用墨来画竹,是最正当的.倘然用了绿颜料,就因为太像实物,反而失却神气.所以中国画家不喜欢用绿颜色画竹;反之,却喜欢用与绿相反的红色来画竹.这叫做‘朱竹’,是用笔蘸了朱砂来撇的.你想,世界上哪有红色的竹?但这时候画家所描的,实在已经不是竹,而是竹的一种美的姿势,一种活的神气,所以不妨用红色来描.”爸爸说到这里,丢了手中的木炭,立起身来结束说:“中国画大都如此.我们对中国画应该都取这样的看法.”
1.《竹影》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原名________,是________家、________家.
2.课文中特地提到的善于画竹的画家是[ ]
A.赵子昂 B.赵孟頫 C.徐悲鸿 D.管夫人
3.第一节“依样画葫芦’上的引号表示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
4.“依样画葫芦”的文中义是________
5.第一节加粗的“平生”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说“西洋画”像________,“中国画”像________.“西洋画”的特点是注重(用两个字回答):________;“中国画”的特点是注重(用两个字回答):________.
7.中国画家不喜欢用绿颜料画竹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二节“中国画大都如此”中的“大都”揭示了什么意蕴?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二节加粗的“之”的意思是________;加粗的“此”指代的内容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选文主要运用________描写,主要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11.第一节、第二节有联系也有区别.其区别是:______________
12.用两个成语来形容文中父亲的话,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
附答案:
1.丰子恺文集(艺术卷) 丰子恺 丰润 现代画 散文 2.D 3.引用 照葫芦的样子画葫芦.比喻单纯模仿,不加改变.4.照着真竹描画竹子.(注:联系上下文,此处只指画竹子,不指画马) 5.不能.“平生”这个词突出研究画竹所费时间长、难度大.6.照相 符号 形似 神似 7.因为倘然用了绿颜料,因为太像实物,反而失却神气.8.“大都”说明中国画绝大部分追求美的姿势,活的神气,但也有一小部分例外.这样说留有余地,十分准确.9.喜欢用绿颜色画竹 中国画注重画美的姿态和活的神气 10.语言 父亲谈对中国画的看法 11.第一段侧重写父亲谈画竹与画马的区别,第二段侧重写父亲谈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12.因势利导 循循善诱

㈣ 七年级下册语文18课竹影课后生字词注音



piē

意思:

丢开,抛弃:~开。~弃。
由液体表面舀取:熬粥时把沫儿~掉。
piě
意思:
1. 平着向前扔:~手榴弹。
2. 汉字笔形之一,由上向左而斜下。
3. 像汉字的撇形的:~嘴。两~黑眉。


zhàn
意思;
1. 用物沾染液体 [dip in]脱了衣裳,坐在石上,把七尺混天绫放在水里,蘸水洗澡。——《封神演义》
2. 又如:蘸甲(斟酒满杯,手端酒杯时,指甲沾到酒。比喻畅饮);大葱蘸酱
3. 在液体、粉末或糊状的东西里沾一下就拿出来:~水钢笔。~糖吃。

幽暗
yōu àn
意思:
昏暗
《竹影·丰子恺》:“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仿佛电影中的一幕。”

惬意
qiè yì
意思:
心里满足而感到畅快。

疏密
shū mì
意思:
稀疏与稠密,疏密不匀地排列;疏远与亲密,不间疏密;松散与坚密。

包罗
bāo luó
意思:
包括(指大范围):民间艺术~甚广,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说完的。

朱砂
zhū shā
意思:
硫化物类矿物辰砂族辰砂,主要含硫化汞(HgS)。

口头禅
kǒu tóu chán
意思:
原指有的禅宗和尚只空谈禅理而不实行,也指借用禅宗常用语作为谈话的点缀。今指经常挂在口头的词句。

参差不齐
cēn cī bù qí
意思:
参差:长短、大小不齐。又引申为有差别,不一致。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不用于时间等。

㈤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同步答案

《竹影》是丰子恺散文作品中一篇内涵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全文叙述几个小伙伴,借着月光,在自家的"水门汀"上游戏,描画映着的竹影,你一笔,我一画,竟然有几分中国画的意味。孩子的游戏,在成年人眼里也许不屑一颐,但在丰子恺的眼里就有了非比寻常的意义。也许,艺术和美就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竹影》为我们指出了只要留心自己的生活,即使看似天真的游戏,有时也会给人们带来无穷的受。- 《竹影》教案

安徽省广德县独山中学 吴昊
教学目标:1、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
2、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
教学难点:体会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
教学方法:
采用“感知一品读一迁移—小结”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板书:

童真童趣

画竹影

艺术体验

读——品——想——结

一、 导语

有些同学看到我,可能会在心里说,这个老师怎么长得这么小巧啊?我的回答是:因为我还保留了一颗童心,一颗热爱自然热爱艺术热爱孩子的童心。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自然有关孩子有关艺术的课文《竹影》。

二、 、初读课文

a) 有多少同学阅读过这篇文章?请这位没有读过的同学猜想一下,这篇文章到底是写什么的,是写景的吗?是写人的吗?还是写事的?为什么要以竹影为题呢?

b) 由于这是篇自读课文,需要同学们以自己的能力去完成这一课文学习。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地阅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扫读等,只要是自己喜欢,怎样的阅读方式都可以。

不动笔墨不读书,请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明白的词可以做下标记,并把自己认为写的好的地方,或是和你产生了共鸣的地方,作下标记,可以划线,可以作批注,简要地记录下你读书时的情感体验。读完了,我还想请同学们对这篇文章进行简单的概括。

c) 同学们读得很仔细,现在请你们中说话最精练最简短的同学来概括这篇文章。

他概括得好不好呢?你来评价一下吧,你认为怎么概括才又简短又深刻呢。可不可以用更简练的词语来概括呢?

(这篇文章以几个少年描描画画的游戏,,及爸爸给我们讲画画的知识,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三、 品味文章

一个苹果两个人分,一个苹果只剩下半个。而一种思想两个人分,一种思想会变成两种。现在请同学们将你读到的记下的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学生们读一读自己划的好句子,或是自己作的批注。他们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1、 文章对孩子们的活动写得很有童趣很真实:

如:弟弟发现一个只有孩子才能注意的问题:………成年人也许不会注意这样的事情,谁又有这样的细心这样的时间去注意月光下的人影头上冒出烟气?这样的问题成年人听了,也许不以为然地一笑了之,而孩子们却会追根究底的。大家争论了一会儿,没有解决。

如果成年人争论一个问题,一定会水落石出的。华明的注意略去了转向了别处,水门汀上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如果是成年人一定挨批评,做事三分钟热情,但是孩子的天性如此,他们对世界如此好奇,不可能要求他们像成年人那样专注某件事。搞不明白不一定非弄明白,吸引他们的事多着呢。作者把孩子的心理和性格写得真实恰当。

作者并没有一味地写孩子新一轮的热情,他们用木炭描这些天然的国画,并联想到平时见到的画图。孩子由童心童趣,不由得走到艺术的殿堂门口。于是领路人——爸爸出现了,他给孩子们讲了一番中国画的艺术特征,因势利导地给孩子们上了一堂艺术入门课。

2、 一些句子很生动,也是用孩子的眼光用艺术的眼光来看待景物。

略见教参.

3、 爸爸很会引导。经过爸爸的引导,你了解了哪些绘画的知识?

(1)爸爸没有批评他们在水门汀上画画,而是引导他们走进艺术的殿堂。爸爸和他们一起画画。

(2)爸爸在讲中国画和西洋画的时候,打了个比方,“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讲授二者的区别:西洋画注重写实,画人则要按解剖学来画,画景要画出立体感,而中国画则不讲究这些,画人,则张扬人物的特点,画景则山水重重叠叠,象是飞机中所见的,而且又不是一时所见,却是飞来飞去,飞上飞下,几次所看见的。想到哪画到哪。而且很多中国画只有寥寥数笔,却传达出画者深刻的思想和感情。所以,西洋画更讲究形式,画出的画和照片一模一样,而中国画讲究神似,如做文章一样,只突出主题)

(1) 爸爸在讲中国画时,没有用专业的术语,也没有长篇大论,只是用了几句话就概括了竹画也是中国画的要点:讲究画意(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等)表现着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

(2) 请绘画最好的同学上黑板画一幅竹影,大家按课文中的标准评价。

4、你还在文中读到了什么?为什么以竹影呢?

意境很美。几个小伙伴,借着月光画竹影,你一笔,我一笔,参参差差,明明暗暗,竟然有几分中国画的意味。艺术和美就蕴含在孩子的童稚活动中。

四、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的?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五、学习语文,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善于小结。现在我们请同学们将自己在这节课中所学的所想的小结在作业中。

作业一:用一句话概括这节课的收获。再分项写出从内容上、思想上、写法上的体会。

作业二:课后自己进行一次艺术上的创造,将自己的创造的过程、体验用语言表达出来。字数300左右。

六.结全文。这节课,我们运用了:读——品——想——结的方法,自己学习了这篇散文。以后,同学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学习课本上的自读课文、课外书上的美文。至于文中的一些细小的知识点如作家作品介绍,词语解释等,请同学们课后自己查资料,互相交流。最后,引用一下丰子恺在《艺术三昧》中的话来结束这节课:宇宙是一大艺术。人何以只知鉴赏书画的小艺术,而不知鉴赏宇宙的大艺术呢?人何以不拿看书画的眼来看宇宙呢?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吗?
我们来猜个谜语: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头,灯前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影子。)
请同学们再来听首儿歌: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
每当我们唱起这样的儿歌,就想起自己的童年,想起和儿时的伙伴玩影子、玩各种有趣的游戏,从中获得了对生活的美好体验。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影子的文章—一《竹影》,希望今天的学习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猜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充满童稚的儿歌,更能激发他们对童年趣事的美好回忆,以此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本文的热情,为下面环节的展开作一个良好的心理准备。)
二、作者介绍
(学生交流收集的丰子恺的资料,讲述有关作者生活创作的故事。)
师:丰子恺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在绘画、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这些成就与他从小就爱在生活中去发现、思考是分不开的。下面,就让我们从阅读作者的文章开始,走近丰子恺。(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突破传统的介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检验了课前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三、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配以轻音乐,学生轻声朗读。学生回答有因难,教师可提示,文题是“竹影”,它是以写景为主,还是以写人物活动为主?)
明确:叙述几个少年描竹影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从中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从中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为品读课文作好铺垫。)
四、品味朗读,体验童趣
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找出来,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找到后在小组内朗读,然后教师点名朗读得好的学生示范朗读,也可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来朗读。)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当学生有了心得之后,读相关的语段时感情就会充沛、真挚。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应鼓励、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五、拓展欣赏
在一位独具慧心的艺术启蒙人“爸爸”的引领下,“我”和伙伴们从一次无意的游戏,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并领略了中国画与西洋画各自的魅力。下面让我们借这次语文课。也来简单欣赏一下东西方文化不同的艺术魅力。
(多媒体展示几幅中国画和西洋画,配音乐。)
(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是一个很专一的理论,教师如果过多解释,反而会“越描越黑”。借助多媒体的视听效果,加以音乐的陪衬,学生凭借自身的审美力、想像力,去感悟艺术的美。同时,扩充艺术的欣赏内容,也增加了语文课的容量,使学生得到艺术的熏陶,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六、口语交流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的?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语文学习要基于教材,但又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由童年的游戏引发的体验,应避免围绕竹子品格的空洞的说教,而应注重对艺术发现的认识,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对学生自身修养的培养。)
七、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一下你的感受、收获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演示板书。)
艺术并非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拥有一颗童心,你就能拥有阳光般的快乐;只要你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你就会发现在平凡的生活中,美无处不在。罗丹也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
(学要有所得。大家的合作交流,触动了学生的灵魂,就能让学生说出自己最深的体会,教师的寄语,让课堂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时,让学生由课堂走入生活去进行语文学习,拓宽了语文课堂的宽度。)

㈥ 人教版初一下册语文18课竹影课后练习题答案

【《竹影》课后练习题】: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28分)
1、下列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幽暗(yōu) 藤椅(téng) 惬意(xiá) 手痒(yǎng)
B、徘徊(huái) 参差(chā) 横幅(fú) 花瓣(bàn)
C、闪烁(shuò) 疏密(shū) 朱砂(shā) 蘸水(zhàn)
D、乱撇(piē) 一缕(lǚ) 弥漫(mí) 立轴(zhú)
2、下列有错别字的两项是( )(4分)
A、 也许,艺术和美就蕴涵在孩子的童稚活动中。
B、 那根竹跟了他的动作而发抖,上面的竹叶作出箫箫的声音来。
C、 竹影渐渐与地上描着的木炭线相分离,现出参差不齐的样子来,好像脱了板的印刷。
D、课文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童趣。
3、下列词语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幽暗:昏暗。
②坐不牢:坐不稳。
③惬意:心里很高兴。
④疏密:指距离不远不近。
⑤包罗:包括(指大范围)。
⑥参差不齐:长短高低不齐;不一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4、依次填入横线的语句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3分)
画马的困难在于马本身上,画竹的困难在于竹叶的结合上。
①所以在中国画法上,竹是一专门部分。
②粗看画竹,好像只是墨笔的乱撇。
③平生专门研究画竹的画家也有。
④其实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都要讲究。
A、③①④ B、④②③① C、①③④② D、②④①③
5、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比喻的一项是( )(2分)
A、 门口一个黑影出现,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向我们跳将过来。
B、 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
C、 凡画一物,只要能表现出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就是佳作了。
D、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
6、最后爸爸“立起身来结束说:‘中国画大都如此……’”。下面不属于“如此”的一项是( )(3分)
A、 中国画不注重“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的一样。
B、 凡画一物,只要能表现出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就是佳作了。
C、 中国画像符号。
D、画竹只要照真竹一描,大多数成为竹的名画。
7、指出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5分)
⑴《竹影》以几个少年描描画画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 )
⑵本文中,作者把孩子的心理写得真实恰当,语言通俗易懂。应为描写细致生动,意境清雅。全文于充满童趣的孩子的游戏中渗透着浓浓的艺术气息。( )
⑶中国画中有“朱竹”,是因为在中国有一种特殊的竹子,它是红色的。( )
⑷“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仿佛电影中的一幕。”这句话写出了黄昏时分光线渐弱的变化过程,“弥漫”一词用动态的形式表现光的朦胧。富于变化,充满美感。( )
⑸“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这句话用比喻的手法,把太阳落下去后天空慢慢变暗的情景表现得十分形象。( )
8、填空(5分)
“艺术和美往往就蕴含在孩子的童稚活动中”,这是 (作者)的《 》一文所传达的题旨。与此类似,我们学过沈复的《 》就是通过嬉蚊和 两件趣事的描述,反映儿时从童稚活动中获得的 。
二、整体感悟(10分)
1、本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5分)
2、有人认为文章前半部分与中国画无关,是“多余之笔”,对此你有什么看法?(5分)
三、课文精彩语段阅读题(18分)
“唉,你们惬意得很!这椅子给我坐的?”他不待我们回答,一屁股坐在藤椅上,剧烈地摇着他的两脚。椅子背所靠的那根竹,跟了他的动作而发抖,上面的竹叶作出萧萧的声音来。这引起了三人的注意,大家仰起头来向天空看。月亮已经升得很高,隐在一丛竹叶中。竹叶的摇动把她切成许多不规则的小块,闪烁地映入我们的眼中。大家赞美了一番之后,我说:“我们今晚干些什么呢?”弟弟说:“我们谈天吧,我先有一个问题给你们猜:细看月亮光底下的人影,头上出烟气。这是什么道理?”我和华明都不相信,于是大家走出竹林外,蹲下来看水门汀上的人影。我看了好久,果然看见头上有一缕一缕的细烟,好像漫画里所描写的动怒的人。“是口里的热气吧?”“是头上的汗水在那里蒸发吧?”大家蹲在地上争论了一会儿,没有解决。华明的注意力却转向了别处,因从身边摸出一枝半寸长的铅笔来,在水门汀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描好了,立起来一看,真像一只青蛙,他自己看了也要笑。徘徊之间,我们同时发现了映在水门汀上的竹叶的影子,同声地叫起来:“啊!好看啊!中国画!”华明就拿半寸长的铅笔去描。弟弟手痒起来,连忙跑进屋里去拿铅笔。我学他的口头禅喊他:“对起,对起,给我也带一枝来!”不久他拿了一把木炭来分送我们,华明就收藏了他那半寸长的法宝,改用木炭来描。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门汀上参参差差地描出许多竹叶来……
1.从叙事的角度看,这段文字主要写“我”和小伙伴 ,生动地表明 往往就蕴涵在孩子的童稚活动中。(4分)
2.月亮已经升得很高,隐在一丛竹叶中。竹叶的摇动把她切成许多不规则的小块,闪烁地映人我们的眼中。”句中的“隐”字有怎样的意味?(4分)
3.童心是天真烂漫的。文中最能表现童趣的情节是什么?(4分)
4.文中说争论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华明的注意力却转向了别处”“在水门汀上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这说明了什么?(5分)
四、拓展阅读题(19分)
画家有一个6岁的孙女。6岁的孙女叫婷婷,婷婷也喜爱画画。
婷婷画了一棵树。
他说:“婷婷,你画的树不对。”
婷婷说:“怎么不对呢?”
他说:“树枝不对。”
婷停说:“树枝怎么不对呢?”
他说:“树枝怎么能比树干还粗呢?”
婷婷:“树枝怎么不能比树干还粗呢?”
他说:“那就不是树了。”
停停说:“不是树你怎么说是树呢?”
他无话可说了。
婷婷画了一只兔子。
他说:“婷婷,你画的那个小兔子不对。”
婷停说:“怎么不对呢?”
他说:“兔子有红色的吗?”
婷婷说:“兔子怎么会没有红色的呢?”
他说:“你见过红色的兔子吗?”
婷婷说:“没见过的就没有吗?”
他说:“那就不是兔子了。”
婷婷说:“不是兔子你怎么说是兔子呢?”
他没话说了。
婷婷画了一匹马。
他说:“婷婷,你画的马不对。”
婷婷说:“怎么不对呢?”
他说:“马有翅膀吗?”
婷婷说:“马没有翅膀。”
他说:“那你为什么给马画了翅膀呢?”
婷婷说:“我想让马长出翅膀来。”
他说:“那就不是马了。”
婷婷说:“不是马你怎么说是马呢?”
他又没话说了。
婷婷还画了一只老母鸡。老母鸡产下了一个蛋,那蛋比老母鸡还大。婷婷就拿那画去参加西班牙的一个国际儿童画展。结果,婷婷得了一等奖。
画家心里就犯嘀咕:“这洋人 ?”
1.根据小说旨意,将文中最后一句话补充完整。(3分)
2.从婷婷与爷爷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婷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4分)
3 . 《竹影》中说中国画有“朱竹”,画出了美的姿势和活的神气。婷婷笔下树枝比树干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说明她作画 。
4.这篇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题?(4分)
5.本文在表达方式方面很有特点,主要运用 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全文的内容几乎全部是祖孙两人的 。(4分)
五、中考题(5分)
1、(2006,云南省,2分)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各大学实行阳光招生。(阳光招生:指公开公平地招生)
B、 为了满足人们饮食健康的需求,厂家纷纷推出了绿色食品。(绿色食品:指绿颜色的蔬菜)
C、球迷们强烈抗议比赛不公,要求吹黑哨的裁判立即下课。(下课:被免职或主动辞职。)
D、沉溺网络,迷恋韩日漫画,已成为影响部分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理杀手”。(心理杀手:指对心理健康造成危害的因素)
2、(2006,福州市,3分)乌山上的琵琶亭有一幅对联,上联是:一弹流水一弹月。下面最适合作为下联的一句是( )
A、半入江风半入云 B、一味清凉上月时
C、二分明月万梅花 D、三月细雨春妩媚
六、探究性学习(1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一个村里出来打工的3个人,同时在一个建筑工地打工。
小李每天按部就班地和着灰沙,回到工棚,倒头便睡。
小王每天干着手里的活儿,一有空儿就去看师傅们砌砖,慢慢地也拿起了瓦刀,当上
了二手师傅。
小张注视着每一道工序,经常在干活之余,到各个工序打听、了解各种工序的情况,了解管理的方法、材料的价格。
3年后,小李还是在建筑工地和灰拉沙,一脸的疲惫。小王当上了工地的师傅,而且
成了包工头。
小张坐着汽车,在各个工地忙碌,他成了建筑开发商。
(选自《杂文月刊》2004年第6期)
七、综合性学习(10分)
文中多次出现了月亮,请你以所积累的知识,写几个带“月”的诗句。(不少于5句,最好写出诗句的作者)。

【参考答案】:
1、C 点拨:A项中“惬”的读音应为“qiè”;B项中“差”的读音应为“cī”;D项中“撇”的读音应为“piě”;“轴”的读音应为“zhóu”;
2、BC 点拨:B项中“箫箫”应写作“萧萧”;C项中“板”应写作“版”。
3、B 点拨:三词的正确解释应分别是:坐不牢:坐不住。 惬意:满意;称心;舒服。这里指舒服的意思。 疏密:本文中的意思是指距离要合理安排。
4、D 点拨:应认真揣摩句子之间的联系,尤其要注意句子的关联词,如:“其实”承接谁?“所以”又承接谁?仔细一琢磨,排序也就容易了。
5、C
6、D 点拨:ABC三项都是爸爸所讲的中国画的艺术特征。
7、⑴√ ⑵√ ⑶× ⑷√ ⑸√
8、丰子恺 竹影 童趣 观虫斗 物外之趣
二、1、本文写了“我”和弟弟以及小伙伴华明晚饭后在院子中相聚,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并且在地上描画人影描画竹影。后来爸爸的一番话让“我”对中国画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感悟。 点拨:本题要求从整体感知和把握课文内容。
2、这不是“多余之笔”。文章前半部分无论描写景物,还是做游戏,皆与艺术美的欣赏有关,是为引出中国画的创作规律及艺术特征作铺垫。 点拨:文章的内容都是为中心服务的。结合文意理解。
三、1、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 艺术和美 点拨: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理解其主旨。
2、动词“隐”字,若隐若现,赋予了月亮生命力又使人产生无限遐思,想到美丽的嫦娥。这句描写,月儿朗照,竹叶轻摇,如同一幅美妙的画,自然成趣。 点拨:最关键的是从拟人方法的运用入手,品出赋予月亮以生命,把静物写活了,给人以美的遐思。这样,便能提高自己的赏析能力。
3、是弟弟提出的一个问题:“细看月亮光底下的人影,头上出烟气。这是什么道理?”大家于是先看,然后争论。这样的问题,成年人也许不会注意。
4、孩子们的兴趣转移了。孩子的天性如此,做到三分钟热情,他们对世界如此好奇,吸引他们的事多着呢。作者把孩子的心理和性格写得真实恰当。 点拨:详见“写作特点”。
四、1、怎么跟小孩子没两样呢 点拨:意思对即可。
2、天真率直,机灵可爱。
3、兔子是红色的 马长了翅膀 鸡蛋比母鸡大 想像丰富,稚气十足。
4、赞扬了儿童不受束缚的思维和丰富的想像力,否定了画家传统的思维定势。 点拨:也可以从别的角度来概括。
5、语言 对话
五、1、B 点拨:绿色食品是指无公害、无污染的安全营养型食品。
2、A 点拨:只有A项形式上对仗工整;内容上意义相关。
六、同一个村子出来,同一个工地打工,3个人的命运却差别巨大。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成功完全取决于你对待生活的态度(行动)。
点拨:注意从三人的不同结果中得出结论。
七、示例:
①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
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
③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
④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
⑤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
⑥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
⑦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
⑧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㈦ 关于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教案。。。。。。

《竹影》教案

安徽省广德县独山中学 吴昊
教学目标:1、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
2、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
教学难点:体会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
教学方法:
采用“感知一品读一迁移—小结”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板书:

童真童趣

画竹影

艺术体验

读——品——想——结

一、 导语

有些同学看到我,可能会在心里说,这个老师怎么长得这么小巧啊?我的回答是:因为我还保留了一颗童心,一颗热爱自然热爱艺术热爱孩子的童心。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自然有关孩子有关艺术的课文《竹影》。

二、 、初读课文

a) 有多少同学阅读过这篇文章?请这位没有读过的同学猜想一下,这篇文章到底是写什么的,是写景的吗?是写人的吗?还是写事的?为什么要以竹影为题呢?

b) 由于这是篇自读课文,需要同学们以自己的能力去完成这一课文学习。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地阅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扫读等,只要是自己喜欢,怎样的阅读方式都可以。

不动笔墨不读书,请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明白的词可以做下标记,并把自己认为写的好的地方,或是和你产生了共鸣的地方,作下标记,可以划线,可以作批注,简要地记录下你读书时的情感体验。读完了,我还想请同学们对这篇文章进行简单的概括。

c) 同学们读得很仔细,现在请你们中说话最精练最简短的同学来概括这篇文章。

他概括得好不好呢?你来评价一下吧,你认为怎么概括才又简短又深刻呢。可不可以用更简练的词语来概括呢?

(这篇文章以几个少年描描画画的游戏,,及爸爸给我们讲画画的知识,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三、 品味文章

一个苹果两个人分,一个苹果只剩下半个。而一种思想两个人分,一种思想会变成两种。现在请同学们将你读到的记下的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学生们读一读自己划的好句子,或是自己作的批注。他们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1、 文章对孩子们的活动写得很有童趣很真实:

如:弟弟发现一个只有孩子才能注意的问题:………成年人也许不会注意这样的事情,谁又有这样的细心这样的时间去注意月光下的人影头上冒出烟气?这样的问题成年人听了,也许不以为然地一笑了之,而孩子们却会追根究底的。大家争论了一会儿,没有解决。

如果成年人争论一个问题,一定会水落石出的。华明的注意略去了转向了别处,水门汀上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如果是成年人一定挨批评,做事三分钟热情,但是孩子的天性如此,他们对世界如此好奇,不可能要求他们像成年人那样专注某件事。搞不明白不一定非弄明白,吸引他们的事多着呢。作者把孩子的心理和性格写得真实恰当。

作者并没有一味地写孩子新一轮的热情,他们用木炭描这些天然的国画,并联想到平时见到的画图。孩子由童心童趣,不由得走到艺术的殿堂门口。于是领路人——爸爸出现了,他给孩子们讲了一番中国画的艺术特征,因势利导地给孩子们上了一堂艺术入门课。

2、 一些句子很生动,也是用孩子的眼光用艺术的眼光来看待景物。

略见教参.

3、 爸爸很会引导。经过爸爸的引导,你了解了哪些绘画的知识?

(1)爸爸没有批评他们在水门汀上画画,而是引导他们走进艺术的殿堂。爸爸和他们一起画画。

(2)爸爸在讲中国画和西洋画的时候,打了个比方,“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讲授二者的区别:西洋画注重写实,画人则要按解剖学来画,画景要画出立体感,而中国画则不讲究这些,画人,则张扬人物的特点,画景则山水重重叠叠,象是飞机中所见的,而且又不是一时所见,却是飞来飞去,飞上飞下,几次所看见的。想到哪画到哪。而且很多中国画只有寥寥数笔,却传达出画者深刻的思想和感情。所以,西洋画更讲究形式,画出的画和照片一模一样,而中国画讲究神似,如做文章一样,只突出主题)

(1) 爸爸在讲中国画时,没有用专业的术语,也没有长篇大论,只是用了几句话就概括了竹画也是中国画的要点:讲究画意(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等)表现着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

(2) 请绘画最好的同学上黑板画一幅竹影,大家按课文中的标准评价。

4、你还在文中读到了什么?为什么以竹影呢?

意境很美。几个小伙伴,借着月光画竹影,你一笔,我一笔,参参差差,明明暗暗,竟然有几分中国画的意味。艺术和美就蕴含在孩子的童稚活动中。

四、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的?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五、学习语文,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善于小结。现在我们请同学们将自己在这节课中所学的所想的小结在作业中。

作业一:用一句话概括这节课的收获。再分项写出从内容上、思想上、写法上的体会。

作业二:课后自己进行一次艺术上的创造,将自己的创造的过程、体验用语言表达出来。字数300左右。

六.结全文。这节课,我们运用了:读——品——想——结的方法,自己学习了这篇散文。以后,同学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学习课本上的自读课文、课外书上的美文。至于文中的一些细小的知识点如作家作品介绍,词语解释等,请同学们课后自己查资料,互相交流。最后,引用一下丰子恺在《艺术三昧》中的话来结束这节课:宇宙是一大艺术。人何以只知鉴赏书画的小艺术,而不知鉴赏宇宙的大艺术呢?人何以不拿看书画的眼来看宇宙呢?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吗?
我们来猜个谜语: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头,灯前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影子。)
请同学们再来听首儿歌: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
每当我们唱起这样的儿歌,就想起自己的童年,想起和儿时的伙伴玩影子、玩各种有趣的游戏,从中获得了对生活的美好体验。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影子的文章—一《竹影》,希望今天的学习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猜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充满童稚的儿歌,更能激发他们对童年趣事的美好回忆,以此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本文的热情,为下面环节的展开作一个良好的心理准备。)
二、作者介绍
(学生交流收集的丰子恺的资料,讲述有关作者生活创作的故事。)
师:丰子恺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在绘画、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这些成就与他从小就爱在生活中去发现、思考是分不开的。下面,就让我们从阅读作者的文章开始,走近丰子恺。(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突破传统的介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检验了课前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三、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配以轻音乐,学生轻声朗读。学生回答有因难,教师可提示,文题是“竹影”,它是以写景为主,还是以写人物活动为主?)
明确:叙述几个少年描竹影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从中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从中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为品读课文作好铺垫。)
四、品味朗读,体验童趣
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找出来,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找到后在小组内朗读,然后教师点名朗读得好的学生示范朗读,也可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来朗读。)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当学生有了心得之后,读相关的语段时感情就会充沛、真挚。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应鼓励、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五、拓展欣赏
在一位独具慧心的艺术启蒙人“爸爸”的引领下,“我”和伙伴们从一次无意的游戏,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并领略了中国画与西洋画各自的魅力。下面让我们借这次语文课。也来简单欣赏一下东西方文化不同的艺术魅力。
(多媒体展示几幅中国画和西洋画,配音乐。)
(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是一个很专一的理论,教师如果过多解释,反而会“越描越黑”。借助多媒体的视听效果,加以音乐的陪衬,学生凭借自身的审美力、想像力,去感悟艺术的美。同时,扩充艺术的欣赏内容,也增加了语文课的容量,使学生得到艺术的熏陶,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六、口语交流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的?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语文学习要基于教材,但又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由童年的游戏引发的体验,应避免围绕竹子品格的空洞的说教,而应注重对艺术发现的认识,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对学生自身修养的培养。)
七、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一下你的感受、收获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演示板书。)
艺术并非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拥有一颗童心,你就能拥有阳光般的快乐;只要你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你就会发现在平凡的生活中,美无处不在。罗丹也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
(学要有所得。大家的合作交流,触动了学生的灵魂,就能让学生说出自己最深的体会,教师的寄语,让课堂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时,让学生由课堂走入生活去进行语文学习,拓宽了语文课堂的宽度。)观舞记(教案)
——朗读教学中的音乐美
教学目标
I知识与能力:
1、积累字词,以课本“读一读,写一写”中的为主。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品味文中描写卡拉玛姐妹优美舞姿的语句。
II过程与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
2、品读感悟法
III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初步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
2.师生上网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设想:
初一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力还是很有限的,教师的引导很有必要。因此我在课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中利用多媒体创造教学情境,以朗读作品中最富表现力的、能引起学生共鸣的语言为“切入口”,逐步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协作的精神,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多想、多说、多做,以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付诸实践贯穿课堂始终。对学生多给予肯定,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对学好语文更有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舞导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印度舞蹈。)
1、请同学们用心欣赏这段舞蹈,然后说说你们的感受。(引导观察舞蹈演员的动作、服装等方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鼓励。)
生:这种舞蹈的动作十分优美、欢快,活力四射。
生:演员的动作整齐,十分和谐。
生:手臂非常灵活。时而优柔婉转,表现出一种柔和;时而刚劲有力,表现出一种生机。
生:身上的服饰很华丽,穿在身上显得无比动人。
2、过渡:同学们讲得都很好。但是如果我们没有看过这段舞蹈而单凭同学们的描述,我们还是很难相象出印度舞究竟是什么样的,我们的语言在这样的舞蹈面前显得有些空洞。但大家别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冰心老人的《观舞记》,相信通过本文的学习,大家会有许多收获的。(能否开个好头,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前提。有声有色的画面,能渲染气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语的设疑,可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冰心会用怎样的语言来描绘舞蹈艺术呢?这样学生就能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开始本课的学习。)二、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读时以轻音乐陪衬。
2、朗读后谈初读体会,各抒己见,教师不要作硬性评定。
3、思考问题:此文是写给谁的?作者为何要送给他们?(由此问引出:姐妹舞蹈之“美”。)(学生对文本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本文语言质朴、明朗而优美蕴含着深厚的感情,轻声朗读比大声朗读或默读更容易让学生入境,获得丰富的真实感受。各抒己见让学生发现自我,肯定自我,激起主动说话的欲望。音乐的陪衬熏陶,如催化剂一般,渲染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三、品读课文,赏析揣摩。
1、冰心的描绘,确实让我们感受到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之美,那她们的美是一种怎样的美呢?能否从文中找出两个字概括?(飞动。)
2、这种美在文中哪些具体语段得到生动的描绘?(16、17、18三个自然段。)(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导学生用怎样的感情、语调来朗读,然后指名一位朗读能力强的学生示范读16自然段,接下来男女生分角色读17、18自然段。初一学生有很强的表现欲望,分角色朗读能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朗读的语感。)
3.此时此刻,让你对这三个自然段作一个选择,你最喜欢哪一自然段?为什么?
生:我最喜欢文中16自然段。“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间的褶裙,用她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在这句话中作者用简洁的语言对卡拉玛姐妹的外貌、衣饰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她的眉毛是修长的,眼睛非常有神、充满灵性,加上漂亮的衣饰,非常吸引人。
生:我也喜欢文中16自然段。在这段话中,作者不仅对卡拉玛姐妹的外貌、衣饰进行了描写,同时还细致刻画了她的动作,这才是舞蹈的灵魂。她优美的动作与铃声的完美配合,正如作者所说“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
生:我喜欢文中17自然段。因为它写出了卡拉玛姐妹神情的多变,舞姿的优美。如“颦蹙”“粲然”“娇羞”“嗔视”,丰富的表情显示出她们舞蹈技艺的精湛。同时,在句式上采用排比句的形式,使语句读起来很有韵味。)
生:我喜欢18自然段。这一段也是一个排比句,这段话中的词语用得非常生动贴切。如“花开瓣颤”,“疾走惊跃”,“高视阔步”。它还用比喻表现了印度舞蹈的特点,以及卡拉玛姐妹高超的舞蹈技艺。(引导:①这段文章中哪个句子最能表现印度舞蹈的美?“我们发现她们不但是表现的神和人,就是草木禽兽:如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都能形容尽致,尽态极妍!最精彩的是“蛇舞”,颈的轻摇,肩的微颤:一阵一阵的柔韧的蠕动,从右手的指尖,一直传到左手的指尖!”②请一位同学配乐朗读,其余同学闭上眼睛听同学想像舞蹈情景。③结合画面同学口头描述想像的情景。④齐读第18段。)
……
(扣住文中的重点语段,引导学生由感知美、感受美到鉴赏美表达美。在师生的互动中,学生的情绪进一步高涨,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产生更多的心得,朗读时感情就更充沛、真挚。整个过程始终将学生摆在主体地位,并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有得提升审判品味。)
4.自由朗读课文,提出不能理解的地方,全班讨论。
1)生问: “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这不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吗?
生答1:因为好的舞蹈不仅要动作美,还要心灵的完全投入,使自己也成为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浑然一体,才能达到美的境界。
生答2:卡拉玛姐妹已经在自己的舞蹈中陶醉了,她们太专注了,以至于忘怀了观众,但这决不是对观众的不尊重;相反,正因为尊重所以才专注。
2) 生问:“我们虽然不晓得故事的内容,但是我们的情感,却能随着她的动作,起了共鸣!”在作者观看时,既然看不懂,为什么会起共鸣?
生答:我们看不懂的是舞蹈背后的故事,但是卡拉玛姐妹高超的舞技,让人可以感受到一切悲欢离合,让观众随舞蹈的起伏而起伏,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3)生问:文中为什么有这么多“假如”?
生答:因为作者认为自己仅为一名作家很渺小,她想尝试所有的职业。世间的任何事物都是可以表现美的,作者想尽一切可能,来形容卡拉玛姐妹舞蹈的优美.
生答:因为作者觉得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实在太美了,但自己贫乏的文字又不能描绘得那么好,她想从多方面来描绘舞蹈的美,说明作者非常想把卡拉玛姐妹舞蹈的美描绘得淋漓尽致。
4)生问:作者为什么只描写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动作,为什么不描写观众?
生答:因为作者完全被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吸引,根本没有注意到观众的反应。从侧面写出卡拉玛姐妹舞蹈的精彩。
5)生问:舞蹈是一种娱乐,为什么这次舞台上的气氛是静穆庄严的?
生答1:卡拉玛姐妹对于观众很尊重,所以舞台上的气氛是静穆庄严的。
生答2:因为印度舞是印度的传统文化之一,表示着对印度古老文化的尊重,所以舞台上的气氛是静穆庄严的。(明确:这是一种宗教舞蹈。)
6)生问:我心中的“咿呀”指的是什么?
生答1:作者想要用语言来形容,但她认为太美了,想不出怎样表达,所以变成了“咿呀”。
生答2:作者对卡拉玛姐妹舞蹈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7)生问:为什么开头作者说“难以形容卡拉玛姐妹的舞蹈”,文中也说“我实在描写不出”,文章作者对卡拉玛姐妹舞蹈的描写却又生动形象,请问矛盾吗?
生答1: 不矛盾 ,因为作者认为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实在太美了,她认为自己贫乏的语言不能表现出她的美,只能尽力,所以不矛盾。
生答2:不矛盾,文章作者对于卡拉玛姐妹舞蹈的描写却又生动形象,实指卡拉玛姐妹的神态。而“我实在描写不出”实指心灵的舞蹈,真正的舞蹈。
8)生问:第19小节中说:“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为什么看了她们的舞蹈会体会到她们的文化?印度文化有什么特点?
(这道题较难,教师要加以引导。)
首先,艺术上的交流,能增强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所以,“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
其次,所有优秀的艺术家,都在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吸取养料,卡拉玛姐妹也是一样,“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它的食粮的供养”。没有印度悠久文化的熏陶,没有印度文化历史的内涵,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就不会这样优美动人。
(在课上,通过讨论解决学生课前提出的问题,真正使课前、课堂、课后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付诸实践,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迁移拓展,课堂延伸。
1、这篇文章的文字很优美,值得我们一读再读。能否结合自己的感受或学习生活体验,说说为什么冰心奶奶能写出这样一篇优美的文章,像卡拉玛姐妹的舞蹈那样打动人心?
我个人认为,冰心老人之所以能写出这样一篇优美的文章,首先可能是她从小就对文学怀有极大的兴趣,观察或写作时能全身心地投入。
其次是她在文学以及其他方面坚持不懈的学习,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吸取了许多宝贵的养料。
三是由于她的勤奋。从她十几岁开始发表文章到她逝世,一直笔耕不辍,坚持写作近八十年。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2、如果说贝多芬的音乐是灵魂的声响的话,那么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就是心灵之舞。只有心灵之舞才是真正的舞蹈。请问同学们我们中国有这样的舞蹈吗?能否举例?为什么她们的舞蹈也是心灵之舞?(如杨丽萍的《孔雀舞》、黄豆豆的《丰收》等。明确:他们的舞蹈是整个身心的投入。杨丽萍的舞蹈不仅舞姿优美,而且还让人能感受到中国女性的美丽和温柔。黄豆豆的舞蹈,让人感受到中国男儿强壮的体魄和力量,感受到中华男儿坚强不屈的精神。)
3、讨论回答后,欣赏杨丽萍的舞蹈《雀之灵》。(做到随学随练,切实提高写作水平)
请同学们拿起你手中的笔,学习冰心奶奶,用精致的形容词、生动形象的修辞手法,去描绘生活美,来表现自己所看见的和所想到的,哪怕是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段文字都行。------谁先写好,谁就优先展示他的劳动成果。
生:在柔和的灯光、柔美的音乐包围下,舞蹈大师杨莉萍在尽情地展示她那梦幻般的舞姿。在我看来,她在举手投足间,把孔雀的灵韵刻画得淋漓尽致。她的每一个手势,每一个跳步,每一个转动都出自于对生命的喜悦。比风更轻,比梦更美,比云更柔软,比幻想更动人。长裙之上,星点密布,衣衫动处,飘飘欲仙。我仿佛有被携去雀仙园之感,身体已不复存在,唯有灵魂浮游在缥缈的天空。
生:那柔美的旋律在耳边轻盈地回荡。一只柔美的孔雀在那儿旋转着高雅的身躯。两只手在那儿不断摆动,如同一只展翅的海鸥,在那儿与一种力量搏斗,站起来了,手指在头顶上灵巧地摆动着,舞者把柔韧的美带给了我们,也把那颗信念的种子,吹进了我的心中……婀娜的舞姿,柔美的臂膀,高傲的气势,在我的眼前回荡。
生:像一朵白云在人眼前缓缓飘过,高贵的气质让人眼睛一亮,我们立刻就被舞蹈大师杨莉萍拉入了梦幻般的舞蹈境界。优美动听的音乐瞬间响起,一只高贵的“孔雀”开始翩翩起舞。“孔雀”美丽的姿态,如一朵娇嫩的蓓蕾,在阳光下绽放。一阵柔韧的蠕动,时而缓慢,时而轻快,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如风似水,修长的手指灵活的变换着。孔雀的美态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你已无法转开目光,一只美丽幽雅的孔雀已深深刻入了你的心里。这就是美,自然,和谐,如微风拂过你的面庞。
(教是为了不教,学就是为了会用。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有了感悟再来动笔写,就能真正让知识成为自己思考的结晶。)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从卡拉玛姐妹到美丽的孔雀舞,心灵一次次受到美的洗礼。艺术的美,让我们心驰神往;借助语言再现艺术,更是让我们得到语言和舞蹈的双重享受。美的文章,让我们沉浸于字里行间,流连于书香文字。让我们再次回到文章,选择你喜欢的段落朗读,并背会它。
六、课后作业。
1、 修改课堂内的这段描写,并把它写在综合本上。

2、 教后感:
朗读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领略到文章的音乐美。我们知道音乐是以其特有的节奏旋律来打动人心,感染听众,从而显示艺术魅力的。好的音乐,总给人余韵袅袅,绕梁三日的美感。好的文章也是如此。学生也只有通过恰当地朗读,才能感受到文章的旋律美。
在《观舞记》这篇散文中,冰心大量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来描写卡拉玛姐妹优美的舞蹈,准确的词语,优美的文字,朗读它们,犹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贯穿于文章中,有效地增强了文章的美感。
通过个别朗读,分组朗读,齐读,自由朗读,表情朗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学生能够更好地领悟到冰心散文所具有的音乐美。特别是17自然段的表情朗读。不仅让学生读出音调的抑扬顿挫,同时还要表现出面部喜怒哀乐。批情人文,情随声出,其声琅琅,其乐融融。
相关链接:
1、艾青的诗歌《给乌兰诺娃》,这也是作者在欣赏了一场优美的舞蹈表演后的所思所感。
2、再读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选段,看看他怎样用语言来描绘音乐的美。
3、高尔斯华绥《观舞》
4、刘鹗《老残游记》中“明湖居听书”的精彩描写。
5、叶君健先生的《看戏》。

㈧ 初一语文《竹影》一课中"对起"是什么意思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有篇丰子恺的散文《竹影》,其中有一个句子:弟弟看到华 明蹲在地上画竹影,手痒起来,连忙跑进屋里去拿铅笔。我学他的口头禅喊他:“对起,对起,给我也带一枝来。”
这里的“对起,对起”是什么意思呢?很多学生看不懂,课文也没有注解。很多老师也不知道,以为这是方言。由于丰子恺是浙江桐乡人,于是有人猜测这是浙江桐乡的方言,更有人想到了东北方言中有这两个字,于是怀疑是东北方言。但是最后还是弄不清楚是什么意思。
课文中说这是弟弟的口头禅,于是网络里面最后采用的答案是《竹影》中的口头禅,等于什么也没说。细读课文,可以知道,这个“对起”确实应该是弟弟的口头禅。那弟弟的这个口头禅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在这里为什么要学他的口头禅?
《竹影》在选入教材的时候,被编者删去了前面的章节。翻看丰子恺的原文,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决。原文的开头中有这么一段:早上我听见弟弟和华明打过“电报”:弟弟对他说“今——放——后,你——我——玩”,华明回答他说“放——后——行,吃——夜——后,我——你——玩”。他们常用这种的简略话当作暗号,称之为“打电报”。他们的意思是:弟弟对他说的是“今天放学后,你到我家玩”,华明回答的是“放学后不行,吃过夜饭后,我到你家玩”。
原来弟弟的口头禅是小孩自己创造的一种游戏——“打电报”,就是省略词语。那么再来看“对起,对起”,其实也是省略词语,结合这句话的语言环境,应该是“对不起,对不起”的省略。
那为什么要学弟弟的口头禅呢?教参认为这篇文章主要表现孩子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确实如此,比如:在水门汀上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在水门汀上画竹影、看头上冒一缕一缕的细烟等等,无不表现了童真童趣。其实这句口头禅也是如此,是小孩子自己发明,自娱自乐的一个游戏,同样充满天真。

㈨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总复习,提纲,要点~~谢谢大家啦

一.本章要求:
1.牢固掌握16-20课的字词及文学常识。 
2.整体把握16-20课的主旨,并积累优美语句。 
3.进一步学习比喻、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并学会从细节描写中分析人物形象。 
4.重点掌握并熟读背诵《口技》中的文言常识。 
5.领悟我国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并熟记相关的戏曲知识。  
二.基础字词 
惮 踱 棹 归省 行辈 撺掇 凫水  狂舞 闪射 火烈 飞溅 晦暗 羁绊 蓦然 冗杂 搏击 烧灼
奔突 翻飞 大彻大悟 撇 蘸 幽暗 惬意 疏密 包罗 朱砂 口头禅 参差不齐 清扬 咿呀 静穆 端凝 颦蹙 粲然 嗔视 变换多姿 本色当行
离合悲欢 低回婉转 叱咤风云 浑身解数 高视阔步 尽态极妍
息息相通
三.必背词语解释。
 惮 絮叨 礼数 撺掇 委实 依稀 自失 弥散 飘渺 棹着 亢奋 晦暗 羁绊 蓦然冗杂 叹为观止 戛然而止 本色当行 颦蹙 粲然 嗔视 叱咤风云 尽态极妍 惊鸿 浑身解数 离合悲欢 息息相通
四.文学常识填空 
1.《社戏》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本文选自(鲁迅全集)。
2.《安塞腰鼓》作者(刘成章)。 
3.《竹影》作者(丰子恺),现代(画家)、(文学家)。
4.《观舞记》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作家,儿童文学家。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 
5.《口技》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本文节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五.课文重要内容
1.《社戏》以“我”到赵庄看戏为线索,先略写在平桥村的快乐生活,再详写到赵庄看戏的全过程,表现了农村人的淳朴善良,反映了“我”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 《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全文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线索,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三个阶段展开描写。不仅表现了安塞腰鼓这种民间艺术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特点,而且反映了陕北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 
3. 《竹影》全文以“竹影”为线索,以几个少年充满童真童趣描描画画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说明艺术并非高不可攀,关键是要培养在生活中感受艺术的能力。 
4. 《观舞记》由正题与副题组成。正题点明中心话题——观舞,副题充满感情,是对正题的具体化说明。文章先从一个观赏者的角度写自己对卡拉玛姐妹舞蹈的总的印象,然后具体描写他们的舞蹈,最后写出观感。 
5.《口技》本文以时间先后为序,先写一家人由睡而醒,再写一家人由醒复睡,接着写一场大火灾突然而至,再从宾客的神态、动作等方面烘托,从正面和侧面表现了口技表演者高超的表演技艺。  
六.重点知识点
1.《社戏》
①环境描写:具体描写的景物
②描写角度:听觉、嗅觉、触觉、视觉(具体景物) 
③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但我确还以为船慢。句子分析:a.比喻、拟人 b.写出了划船之快和“我”看戏心情的急切。 
④“我”的心理变化:轻松 — 急切 — 陶醉 
⑤人物性格:双喜(聪明机灵、考虑周到、办事果断)、六一公公(善良淳朴、热情好客) 
2.《安塞腰鼓》 
①修辞:比喻、排比(增强语势)、反复(强调) 
②全文结构:打鼓前(安静)— 打鼓中(舞动)— 打鼓后(寂静)
③主题思想:借安塞腰鼓表达生命、力量之美。
3.《竹影》
①竹子难画在哪里?(第5段) 
②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比喻) 
说明:中国画重写意(神似),西洋画重写实(形似)。
③记叙线索:孩子兴趣转移(看人影—画竹影)
④爸爸的角色:艺术领路人,寓教于乐。 
4.《观舞记》 
①修辞:排比、比喻、引用(白居易的诗句) 
②五个角度描写舞蹈美:神态、舞姿、服饰、外貌、动作(飞动的美) 
③侧面描写(“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铮铮的弦响”)  
七.《口技》文言常识 
⑴词语解释:
京:京城。  
善:擅长,善于。
者:„„的人  
会:适逢,正赶上。    
宴:举行宴会。  
厅事:大厅,客厅。    
施:设置,安放。  
而已:罢了。  
团坐:围绕而坐。团,聚集、集合。    
少顷:一会儿。    
但:只  
闻:听见。    
下:拍。  
寂然:安静的样子。    
哗:喧哗。 
寂然:静悄悄的样子。      
遥:远远地。  
惊觉欠伸:惊醒后打呵欠,伸懒腰。欠伸:打呵欠,伸懒腰。    
呓语:说梦话    
既而:不久。    
啼:大哭。    
抚:拍。    
乳:喂奶。  
呜:指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    
絮絮:连续不断地说话    
当是时:在这个时候。  
初:刚,刚开始。  
叱:大声呵斥。    
一时:同时。  
齐发:一齐出现。  
众妙毕备:各种妙处都具备,意思是各种声音都模仿得极像。毕:全、都。备:具备。  
无不:没有一个不,否定加否定表示肯定。    
伸颈:伸长脖子。  
侧目:偏着头看,形容听得入神。    
默叹:默默地赞叹。    
以为:认为。    
妙绝:奇妙极了,好极了。绝:到了极点。    
未几:不多久。  
齁(hōu):打鼾(hān),打呼噜。    
微闻:隐约地听到。  
作作索索:老鼠活动的声音。(拟声词)    
倾侧:翻倒倾斜。  
意少舒: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意:心情。少:稍微。舒:伸展、松弛。    
稍稍:时间副词,这里是渐渐。    
正坐:端正坐的姿势。    
忽:忽然,突然。    
火起:起火,失火。    
齐:一齐。  
俄而:一会儿。  
中间(jiàn):其中夹杂着。间:夹杂。  
力拉崩倒:劈里啪啦,房屋倒塌。力拉:拟声词。  
火爆声:烈火燃烧物品爆裂的声音。  
齐作:一齐发作。  
曳(yè)屋许许(hǔhǔ)声:(众人)拉塌(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曳:拉。许许:拟声词。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应有尽有,形容声音之杂。    
虽:即使。  
不能指其一端: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形容口技模拟的各种声响同时发出,交织成一片,使人不能一一辨识。    
名:说出。  
于:在。    
是:这。  
变色:面色改变。    
离席:离开座位。  
奋袖出臂:扬起袖子,露出手臂 出:露出。    
股:大腿。  
战战:哆嗦,打战。    
几(jī):几乎。    
先走:抢先逃跑。  
群响毕绝:各种声音全都没有了。    
撤屏:撤去屏风。
⑵通假字:“坐”通“座” 
⑶词类活用:宴(举行宴会)、妇抚儿乳(喂奶)、名(说出) 
⑷侧面描写(第2-4段 最后一句)、正面描写(第2-4段 其余部分) 
⑸时间线索:少顷—既而—当是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八.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 
1.中国戏曲的主要特点: 
戏曲的角色分为 生 、 旦 、 净 、 丑 四大行当,讲究用“ 唱念做打 ”四种艺术形式和“ 手眼身法步 ”五种技术方法来表现人物。  
2.戏曲剧种简介: 
中国戏曲之母—— 昆剧 东方歌剧—— 京剧 芬芳的泥土气息—— 黄梅戏   
3.京剧脸谱上的颜色往往象征这个人的性格和品质、角色和命运:    
红脸—— 含褒义,代表忠勇。 
黑脸—— 中性,代表猛智。 
蓝脸和绿脸—— 中性,代表草莽英雄。 
黄脸和白脸—— 含贬义,代表凶诈。     
金脸和银脸—— 表神秘,代表神妖。

阅读全文

与七年级下册语文竹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