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
2. 高中语文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http://wenku..com/view/9b1ec51b59eef8c75fbfb380.html 上这个网站
3.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一、 利用课文内容向学生渗透法律知识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我们要充分挖掘小语课文中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法制教育。
如在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这一课时,在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是理解公仪休最后一段的含义,学习公仪休清正廉洁、拒收礼物的品格。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弄懂这个难点。在学生读通课文后,主要抓住这三个问题来讨论:
引导学生提出三个问题:
(1)公仪休喜欢吃鱼吗?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2)公仪休是怎样拒收礼物的?
(3)公仪休喜欢吃鱼,为什么拒收鲤鱼?
在学生找出写公仪休喜欢吃鱼的语句“(回味似的)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我已经很久没吃鱼了,今天买了一条,一顿就吃光了。”“只要天天有鱼吃,我也就心满意足了。”通过对这些词句品味、体会公仪休对鲤鱼的喜爱之情。
接着讨论第二个问题公仪休喜爱吃鱼,这就有人送鱼来了。他又为什么拒收?
出示公仪休拒收鲜鲤鱼原因:“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能收人家的鱼。你想,如果我收了人家的鱼,那就要照人家的意思办事,这样就难免要违犯国家的法纪。如果我犯了法,成了罪人,还能吃得上鱼吗?现在想吃鱼就自己去买,不是一直有鱼吃吗?”
学生反复朗读,理解公仪休拒收鲜鲤鱼的原因,让学生抓住关联词语来理解这段话,“因为……所以……”、“如果……就要……就……”、“如果……还能……”。这里公仪休作了两步假设:第一步,如果收了人家的鱼,就要照人家的意思办事而难免会违犯国家法纪;第二步,如果犯了法,成了罪人,就根本吃不上鱼了。由此得出结论:“不能收人家的鱼”。公仪休承认自己爱吃鱼,但想吃鱼就必须自己去买,这样才会一直吃到鲜鱼。为了表达自己的主张,公仪休运用了反问句加强语气,朗读时要注意指导,体会公仪休高人一筹的见识和清正廉洁的品格。
在教学《诚实与信任》时,抓住重点句了
1“这辆车的车头超出停车线二三十厘米,但它毕竟是停着的,责任应该在我。”“我环顾四周,看不见一个人,便在路灯下写了一张字条,压在小红车的雨刷下。字条上,我写明自己的姓名、电话,希望车主与我联系。”
从这句话中体会到出了事故,不逃避责任,而是严于律己、光明磊落地留下自己的姓名、电话,所以作者“我”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张字条,还留下了——诚实和信任。
2、“很对不起,我不小心把你汽车的反光镜碰坏了。”(有礼貌,承认自己的错误。)
·“请你把购货单据寄来,好让我把钱寄给你。”(说到做到,态度诚恳,主动提出赔偿。)
·“这笔费用应由我来支付。”(诚恳,坚决,一定要赔偿小红车的损失。)
小红车的主人给“我”打电话的目的不是索要反光镜的钱。而是(表示感谢)
是的,我的诚实与信任换来了小红车主人的理解和尊重,他也同样回报了我诚实与信任。这种彼此的诚实和信任,使一场纠纷化解了。
无人知晓,无意碰坏,却主动要求赔偿;车子遭撞,物件被损,却打电话致谢。同学们,这篇课文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诚实是无价之宝,拥有诚信就等于拥有了一大笔财富,这就是作者要以“诚实和信任”来作为课题的原因。想一想,课文还能换个题目吗? 生自由说
学完课文,老师希望同学们能时刻记住,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再读课题。让学生受到法制教育。
二、活跃教学气氛,渗透法律意识。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圣地,开展法制渗透教育就是要在教书的同时达到育人的目的。因此,教研组、教师在备课时要结合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查找可以渗透的法律法规,主动渗透到教学中去。一位老师在教学《翠鸟》时,初读课文后,学生们纷纷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不能把喜鹊抓来养着,我们照样给它吃喝,好好保护它,不会伤害它啊?”对于这个疑问,于是就对学生说:“这是国家针对动物保护有专门的法律规则,比如说禁止伤害益鸟;不能随意抓养鸟类等等。”学生对我的解释还是一脸狐疑,一双双亮晶晶的小眼睛充满了对这“新鲜事”的疑惑,有学生在下面窃窃私语:“但是我们并不伤害它,抓它来是为了保护它啊,这不是更好吗?”这位同学的观点很快引起了大家的共鸣,纷纷附和道:“就是就是,抓它来又不伤害它,可以与我做伴,挺好啊。”“又没有人看着我,我想抓就抓咯。”更有一学生激动的炫耀:“暑假里,抓到好几只鸟呢。”……面对学生们这些突如其来的辩驳,告诉他们:这是不文明的行为,也是不允许的,它是有法律依据的,以后决不允许这样的情况在发生。 我沉重的思考:在我们这个法制意识淡薄的国家,孩子们的“真情告白”是可以理解的,我们怎能片面的要求他们在这样的社会“出淤泥而不染”呢?来自学生深处,根深蒂固的无视法律尊严的思想仅仅靠一番说教就能改变?回答是否定的。那么,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到底还应该让学生获得什么?是鹦鹉学舌般地告诉他们;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我们都应该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于是,我引领学生深入研读,加深对课文内涵的理解。从孩子们喜欢的喜鹊,体会到孩子们不抓喜鹊并不后悔,而是希望喜鹊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快乐的生活空间。更深层次体现了孩子们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在此基础上通过“你赞同孩子们的做法吗?”“喜欢这些孩子们吗?”引导学生超越文本,进行深层次的理解,看似简单的“赞同不赞同”、“喜欢不喜欢”这样的问题,却蕴藏着思辩的火花。这是是与非的判断,是善与恶的鉴别,更是他们如何做人的一次考验。随之,在教学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发问:“你们喜欢这些孩子们吗?为什么?”“喜欢,喜欢,因为他们懂得爱护鸟类。”学生大声回答。我又反问:“可是这样他们就不能天天看见漂亮的喜鹊,多可惜啊。”“但是这样是为了让喜鹊有更幸福的生活。”“对啊对啊,我们也是社会的小公民,应该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假如说我们平时上课不遵守纪律,那课堂不是乱套了。”…… 学生的回答声声是那样悦耳动听。听着孩子们那一声声稚嫩而又深刻的陈述,我的脸上欣慰无比。因为我见证了学生们想法渐渐深厚的全过程。
4.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内容,找到渗透法制教育的切入点。
在教学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长城》一文时,课前我让学生在网络中搜索了解人们对长城的评价,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长城的录像,欣赏了长城的壮美景观,引导学生明白: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文物,教学到这里便进入关键的渗透时期,于是,对内容进行了拓展——说说自己的家乡有哪些有名的文物古迹?保护得怎么样?要求学生把对“保护文物,从我做起”这句话的理解说给大家听,再相机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从而完成法制教育的渗透任务。又如,在教学《索溪峪的“野”》一文时,根据课文内容第四自然段的文字介绍,利用多媒体配上野生动物的画面介绍了猴子等野生动物,激发了学生对野生动物及其优美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从而引出问题:面对这些充满野性、活泼可爱的野生动物,我们应该怎样去保护它们呢?学生讨论之后,引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让学生明白保护动物、保护环境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找到渗透法制教育的时机。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人间天堂般美丽的小村庄在一场大雨中消失得无影无踪的痛心的故事。教学中,创设情境:假如你此时遇到这个被冲毁的小村庄的村民,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假如你就是这个被冲毁的小村庄的村民,此时面对一无所有的“村庄”,你会说些什么? 通过学生互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说、劝的过程中内化课文蕴含的深刻道理,让“人类不爱大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意识深深地扎根在学生的心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也无形中渗透成功了。
三、在学生的写作中进行法制教育。
习作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层次,它既是个体对生活现象的深切感受,也是个体对生活实践的独特体验。在习作教学中引入法制事件,诱发学生思考、分析、比较、反思、议论、总结,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而且还可以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
5.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哪些课文渗透法制教育
语文
六年级 下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1。文言文两则:学弈、两小儿辩日
2.匆匆
3.桃花心木内
4.顶碗少年
5.手指
6.北京的容春节
7.藏戏
8.各具特色的民居
9.和田的维吾尔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11.灯光
12.为人民服务
13.一夜的工作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15.凡卡
16.《鲁宾孙漂流记》 梗概 精彩片段
17。《汤姆。索亚历险记》 梗概 精彩片段
18.跨越百年的美丽
19.千年梦圆在今朝
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1.我最好的老师
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
成长足迹 依依惜别
古诗词背诵:
七步诗
鸟鸣涧
芙蓉楼送辛渐
江畔独步寻花
石灰吟
竹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己亥杂诗
浣溪沙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综合复习:
养花
生活是多么广阔
中华第一龙
狱中联欢
名碑荟萃
琥珀
智慧之花
看说明书做玩具小台灯
给外地亲友写封信
额~这样行么?
6. 如何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必须将语文教学内容与法律知识有机地结内合起来,既不能容把语文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而要恰当地把握分寸,适时渗透,潜移默化。如:教“赡养”一词时,教师要与“抚养”联系起来,指出“抚养”是指父母或长辈养育后代,而“赡养”则指成年子女对父母或长辈的养老行为。
7. 如何在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论
1、结合教材,有目的、有重点地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并从中理解课文所反映的时代精神,尽量开拓学生的视野,开启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闸门。
2、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德育渗透的形式更加生动,内容更加丰富,效果更明显。现行教材,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十分重视教育性、直观性,教材图文并茂。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组织教学,形象更为生动,内容更加丰富。一堂好的课,其教育教学的效果,远远超出教材的期望值。
3、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不要让时间白白流逝。通过让学生写读后感等形式,让他们充分认识时间的可贵与不可挽回。教育学生要善于发现信息,收集信息,并为我所用。
4、结合课文的思想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会学生做人,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展现美的情感,以情感人,以情动人。通过录音、感情范读、学生诵读,师生共同接受作品薰陶感染,利用作品中美感的因素来调动学生的感情,把作品中蕴含的美的情操、美的思想潜化在学生的心里。此外,我还处处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作用,进而使他们能认真学习,提高自身的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加强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落实学校的德育工作计划,带领学生实现学校的德育培养目标。
8. 如何在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论文,举一课例来说。
小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从小培养小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叶圣陶曾经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通过语文学科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学科渗透,巧妙地融爱国主义教育、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法制教育等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从小就树立法制观念,知道法律可以保护自己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同时也知道自己的行为不能超越法律的界限,否则就触犯了法律,要受到法律的惩罚。让学生了解一些法律知识,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减少青少年犯罪是大有裨益的。
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当充分挖掘教材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适度渗透,从而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法制教育。语文教学在法制教育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凭借学科特点,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做法和体会。
一、抓住法制教育的主阵地——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小学法制教育的主要场所。我结合实际,既深刻挖掘德育内容,又巧妙设计渗透方法。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三年级下册课文《李广射虎》,讲述了飞将军李广在一个月色朦胧的夜晚拈弓搭箭,把一支白羽箭深深地射入老虎(石头)中的故事。我在带领学生体会李广将军的力大无穷与神勇无比的同时,将问题深入一步,问学生:“老虎是国家珍贵的保护动物,我们是不能伤害它的。现在有些人铤而走险,捕杀老虎、羚羊等国家保护动物来谋取暴利。你们怎样看待这件事情呢?”学生经过讨论、交流,明白了保护动物的重要性,懂得了捕杀野生动物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是犯罪行为,学生的法制意识得到增强。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文,讲述一个叫汤姆的孩子钓到了一条大鲈鱼,但是没有到允许钓鲈鱼的时间,后来在他爸爸的教育下,把钓到的大鲈鱼重新放回湖中的故事。我在教学时,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让学生感受汤姆心情的变化,认真品味他父亲话语的含义,使学生从中受到严于律己、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让学生从小就树立自觉遵守各种法律规章制度的思想。
教学《争论的故事》的重点是让学生明白道理:做事应抓住时机,不要因无谓的争论而浪费时间、贻误时机。故事中兄弟俩想射杀大雁,并争论如何吃大雁?到底是烤好吃还是煮好吃呢?这些问题虽然不是课文教学的重点,但是很有必要在思想上加以纠正。我于是及时引导教育学生:大雁等鸟类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爱护它们,随意捕杀鸟类是违法的行为。这样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法制教育。
二、让习作教学与法制教育结合
三年级下册《习作1》是看图写一篇习作。本次习作提供了两组图,其中第一组图说的是小熊劝小猴不要在文物古迹上乱涂乱写。我在引导学生学习习作时,结合教材,顺水推舟,教育学生要养成爱护公共财物,保护名胜古迹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破坏文物不但在道德上受到谴责,而且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
写日记也是渗透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学生写日记是说真话,说心里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同时,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自省,劝别人改过。我作为语文教师,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让学生联系生活中不文明、不规范行为,乃至违法犯罪现象,通过日记这个载体进行内心的真实表露,接受深刻的教育。同时通过批阅,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针对性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
三、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
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积极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从而巧妙地渗透德育、法制教育。
教学中,我积极开展“演讲、征文、讲故事、编课本剧”等活动,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诚信待人等良好习惯。比如开展“诚实与信任”演讲比赛,全班同学就这个议题收集了大量素材,较全面地讲述了诚信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决心作一个诚实守信的孩子。通过开辟法律专栏,组织开展知识竞赛、主题座谈会、法律宣传咨询、征文、演讲等系列活动,增强青少年依法自我保护的能力和全社会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意识。
加强小学生法制教育,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责无旁贷!让我们广大语文教师一起努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学生明辨是非能力和法制观念,使他们成为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将来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