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关于陋室公园名胜古迹的作文300字
游陋室公园
陋室公园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和县城中,因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禹锡任和州刺史时写下的千古绝唱《陋室铭》而闻名天下。今天,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陋室公园。
沿着台阶而上,迎面看见的是戟门。戟门雕梁画栋,古香古色,真是巧夺天工。我们跨过戟门往前走,啊!一座古朴典雅、宏伟壮观的庙宇矗立在眼前,这就是文庙。庙内宽敞明亮,正中塑有一座青铜雕像——孔子。
出了文庙,往前走,一座刘禹锡的雕像映入眼帘。这位大诗人昂首遥望远方,好像在思索着什么。雕像下方有一段文字介绍刘禹锡生平。
我们绕过刘禹锡雕像,来到陋室,这里是刘禹锡生活和工作的地方。院子里有许多树木,郁郁葱葱。小草绿意盎然,像给陋室铺上了绿色的地毯。东西两旁有两颗参天大树,遮天蔽日。偶尔传来几声鸟鸣,院子里更显得幽静。院子西侧有一座凉亭,中间有一块石碑,镌刻着千古传诵的《陋室铭》。我们跟着老师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走进正厅,正中是刘禹锡的塑像,我们瞻仰了许久,想起他的遭遇和功绩,不禁产生一丝敬佩之情。塑像西边是床、榻、凳,东边是案、琴台,都是仿照当年样子制作的。陋室的陈设如此简陋,让人感叹不已。
走出陋室,我们沿着石砖路向东走,来到碑林。这里有十二块石碑,上面刻着刘禹锡的诗文。我们驻足其间,流连忘返。
陋室公园周围,如今已是繁华的商业街,车水马龙,商铺林立。虽然如今经济在飞速的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刘禹锡的淡泊名利、简中求乐的精神。
『贰』 以和县一日游写一篇作文
和县历史悠久,现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山川锺毓,人杰地灵。“和县猿人”头盖骨化石曾震惊世界,境内横江东流,天门南雄,豪梅西秀,龙潭北古。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自然景观有霸王祠、天门山、香泉、镇淮楼、陋室等20余处,名胜古迹驰名中外。
名特产品简介
霸王酥:香甜酥脆,一拍即碎。低糖低油,老少皆宜。相传项羽困于驷马山,马乏粮绝,一老者以酥饼进献,项王得以突围,故名。今产乌江镇。
油炸麻雀:集荤素於一体,香酥可口,除味无穷。传说朱元璋驻师和州,马娘娘命士兵捕而烹之。
一品玉带糕:本县雍家镇特产。据传清帝雍正私访过此,食后赐名。其糕用当地优质糯米,配以桃仁、桂花等佐料,再以万河口水、千棵柳柴蒸制而成。糕片色、香、味俱全,甜而不腻,食之醒神壮脾,有延年益寿之功效。相传八仙至此,食后题下“香招云外客,味引洞中仙”诗句。
此外,鲥鱼、河蚌、河蟹、甲鱼、炸牛肉、五香茶干、糖醋生姜、青方腐乳、花生酥、交切片等均享有很高的声誉。
霸王祠,位于黄金水道--长江西岸,距和县乌江镇东南1公里、立于凤凰山头。公元前220年西楚霸王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于此,后人立祠祭之。 霸王祠,又名"项王亭"、"
霸王庙"、"西楚霸王灵祠",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史料记载,霸王祠在唐时为鼎盛期,有正殿、行宫,水龙宫,棂星门及轩、舍、厢、室,共有九十九间半房屋。现在的霸王祠是一九八四年和一九九二年由省、地、县三级政府拨款近三百万元分两期工程修建而成的,总占地面积107亩。先后恢复了汉阙,抛首石、三十一响钟亭、乌江亭、驻马河遗址、旗杆台、棂星门、偏殿、衣冠冢、墓道、墓室、石人石马、霸王鼎等十几个景点。祠内塑有一尊2.6米高的仿青铜霸王立像(见左上图),上方悬书法家田原手迹"叱咤风云"横匾,东西两山墙上镶嵌有毛泽东、黄镇、贺敬之、李准、刘绍棠等伟人、作家、书法家诗碑,还有赵朴初、林散之、韩美林、范曾的楹联、匾额等,如今的霸王祠已不是明代诗人戴重所描述的"夕阳留雀庙,孤艇系乌江,病叶相风残,寒潮夜不降"的那种荒凉、颓废景象。在近三十种建筑物中,汉、明、清风格荟萃,得以弘扬中华五千年来的优秀文化。
陋室公园
"陋室"座落在和县城内,唐诗人刘禹锡为和州刺史时所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流传千古的名篇<<陋室铭>>即作于此。陋室为砖木结构,三幢九间,分主室与偏室。本省书法家孟繁青仿柳体勒<<陋室铭>>碑一方立于碑旁之中。有石铺小院,院内用麻条石铺地,前有龙池,后有小山,青山绿水,幽雅宜人,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由省地县拨款修葺,新建仿清围墙100多米。门首上方"陋室"两字为著名诗人臧克家所题,正厅中央立塑刘禹锡仿青铜像一尊。室内陈列名人书画,文物多件。
1990年,县里又以陋室为依托,投资近百万元,建成了"陋室公园"。公园占地五十亩,水面10余亩,正门为牌坊式门楼,双檐翘角,气势轩昂。园内有明代正德年间"半月池"遗迹。池东清代遗迹"临流亭"独立波头,乍风浪起,犹如舟移,美不胜言。另外,园内还有"聚贤山"、"江山一览亭"、"仙人洞"、摩崖石刻等景点,是游客休息娱乐的好去处。
鸡笼山、又名亭山,亦作历山,又名凤台山。座落和县西北约二十公里处。群山环拱,一峰独雄,状若鸡笼,因名。山高二百四十米,为"和州奇胜"。道家《洞天福地记》称其为"第四十二福地"。清人陈廷桂于《历阳山川记》中对全山有精彩描述:"山峦连蜷,突起一石,峰如巨鳌之戴,自顶至踵无寸土,高数百仞,蹬道狭不容趾,登山有铁链,攀缘而升,有若蚁附,登巅四顾,人出云上。上有三清殿,壁似石,瓦似铁、罡风逼人,不可久立"。山顶有"南天门"、"一线天"、"溶岩洞","百岁缺"等景点,幽甚险绝、壮观奇特。鸡笼山素有小九华和"江北第一名山"之称。历代学士名流,乘兴游览,托物舒怀,每多吟诵。明太祖朱元章游山后作七绝一首:"罢猎西山尘拥旗,一山出地万山卑。崔姬巨石如天柱,撑着老天天自知"。
鸡笼山终年香火不绝。每逢朔望日,数十里外善男信女都来朝山进香。建国后,尚存寺庙三十七间,内供大小佛象百余尊,有僧数十人,晨钟暮鼓,诵经其中。
鸡笼山遍布参天古树,面积4500公顷,立木积蓄155000立方米。迂回于山间小道,目不见天,宛如置身碧海。鸡笼山现已被批准为国家一级森林公园。
天门山
西梁山,与当涂县东梁山隔江对峙,合称天门山,又名峨眉山。唐朝大诗人李白诗云:"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一脍炙人口的诗篇,就是此处绝好的写实。西梁山位于长江下游西岸,距和县城三十六公里,海拨四十米。陡峭雄棱,直立江面,挡惊涛骇浪,通江水东流。山前旧有怒吴阁、龙王宫、玉皇阁。山后旧有普光庵、石庵、补山亭。临江山南峭壁下,有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摩崖石刻"振衣濯足"四字,还有明天启年间,州守池显京摩崖"天门"二字。山崖上并有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洪水至此"等水文石刻记录,为重要水文资料。。
西梁山地势险要,历为兵家必争之地。周鲁昭公十七年"吴伐楚"战于长岸(即西梁山)。此后,战事不断。六朝建都金陵,西梁山都屯兵据守,称梁山戎。清代后期,太平天国军与清军在西梁山一带曾多次发生拉锯式争夺战。
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时,第三野战军九十师奉命攻打西梁山,与国民党军队在此展开激烈战斗。为纪念牺牲的烈士,
1952年11月,和县人民政府在此建立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烈士纪念亭"和"烈士纪念塔"。
西梁山古树参天,
野花芬芳,石阶盘山,曲径通幽。沿阶至北山顶纪念亭,凭栏俯视,滔滔江水,好似万马奔腾。闻名遐尔的天门夜月、博望朝霞、陈桥唤渡、石庵观澜、尤宫霁雪、云阁疏钟,狄舟暮雨,柳岸春莺八景,为西梁山景点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