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君子三乐中写其中一乐的作文800字以内
做人做事做到问心无愧
我们每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社会里,就必然要与人和事打交道。人,是一种高级的社会性动物,不仅有感性,更具有理性,并且不可能独立的生存。所以,在一个人的整个的生命过程中,就要不断的在做着事情。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锤炼出做事的一个准则:先做人,后做事。然而,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呢?做人做事的标准是什么?结合自己的现实,我坚持:做人做事做到问心无愧。
做人与做事是不可分割的。一个人的每一个社会活动,都是在做事,做事的积累,就体现了做人。也就是说,人在做事,事成就人,既不存在不是人做的事,也不存在不做事的人。
通常而言,人们往往把做事分为做好事或坏事,做事对或错。如何区分好与坏、对与错、是与非?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标准。有的认为自己做的事是好的、对的,而在别人来看则是坏的、错的,于是就产生了分歧和矛盾,甚至发展到纠纷和对抗。所以,要对做人做事确立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应该是:问心无愧。
所谓问心无愧,就是“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如果一个人的良心都大大的坏了,还有什么可言?问心无愧,就是一个人在做某一件事的时候,要时时扪心自问:我这样做事,对当事人是没有愧疚的,是对的起他的,即使他一时不理解、不接受。问心,问的是自己的良心。良心,是一种良知,是一个标准,一个尺度,一个最基本的、被大多数人所确认的规范,是历史的、传统的、社会公认的、合情合理合法的、道德的准则。
做事首先要合情。人首先是一种感性动物,感情是最基础的东西,一个人做事,起码不要伤害他人的感情;其次做事要合理。人之所以是高级动物,就在于有理性。这个理是公理,是公众承认的道理。只有做事合理了,就会得到公众的认可和承认;最后做事要合法。人是高级的社会性动物,那么,对整个社会而言,就必须有一个强制性的准则,这个准则就是法则、法律。法,是整个社会的、用来约束和规范个人行为的、强制性的、用来调整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道德规范。
反过来看呢?一个人做任何事情必须合法,然后要合理,再次要合情。如果做事不合法,那么就要受到强制性的制裁,法是红灯、红线,一定不能超越。在合法的前提下,要合理。当然,我们做的大多数事情是合法合理的,但,也往往有一些是合法不合理的。因为,理是大部分人认同的、没有强制性的道德规范。对理的解释,称之为“理解”,现实中,对同一事情往往存在不同的“理解”。但,即使“不理解”,也不能违法。合情,是对具体的当事人而言。我们做事,要顾及当事人的感情和接受能力,才能得到具体的认可。当然,合法合理也未必合情,即使不合情,也要合理合法。从做事涉及的领域来看,合情涉及个别人或一小部分人,合理涉及到大多数或者公众,合法则涉及到整个社会。反之亦然。
问心无愧,就是要求我们做任何事情要无愧于法、无愧于理、无愧于情。
整个人类社会充满了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如何准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关键就在于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是否问心无愧,是否合情合理合法。合情不能合自己的情,合理也不能合自己的理,当然,法更不是自己的法。既不能凭自己的感情用事,也不能“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做事之前要换位思考,假设我是对方,自己对所做的事情会如何理解。只有如此,才能化解矛盾,才能真正在“做人”。
“不求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是做人做事的一个最基本的准则
『贰』 以不愧对别人为乐写作文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灾患),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惭愧)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下》)
孟子认为君子有三乐,其实这也是今天成为我们崇尚的人生之乐。请选择三乐中一乐作文。
要求:1、写议论文或记叙文;2、题目自拟;3、不少于700字;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于都实验中学-赖华
2011年是江西省实行新课标教材高考的第一年,在写作这一块的考查上略有变化。设计了一道综合性“语言表达题”来考测语言表达,分值15分,字数200左右。将大作文减少10分,为50分。字数由原来的“不少于800字”降至“不少于700字”,目的是提高语文试卷的效度和区分度,提高语文命题对整个高考的贡献率。今年的高考作文试题,正是沿着“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我成长”的命题趋向而设置。大作文要求以“孟子三乐”为主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字数700字左右。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
给文言文材料的作文,审题难度加大了不少。先看看这段话的意思。孟子说:“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而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在,兄弟没有病患,这是第一件快乐的事情;上不愧(怍:惭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件快乐的事;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并教育他们,这是第三件快乐的事。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作文审题,关键就是能否看懂这段话的意思。看懂了,相对来说还是容易提炼出观点的。
“第一乐”,应该说是亲情之乐,父母、兄弟,一家人和睦相处。可以提炼出观点,健康是福,身体健康比什么都重要。生命的重要性,要珍惜生命。与人相处,和谐社会。而此观点正好可以反思当下社会的一些现象,子女结婚后不少都不愿与父母一起住,子女不懂得感恩,人情淡薄了许多。
“第二乐”,可以说是自身之乐,做人处事,一切都问心无愧。诣在告诉人们要凭良心做事,要诚信做事,要正直做事,做事要对得起天、对得起地。如果人人行事都能诚信正直,那整个世间就充满了温馨和谐。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绝育黄瓜”、“爆炸西瓜”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这些制假售假商贩们正是愧对于天,愧对于人。
“第三乐”,是说的是教育问题,可以说是“极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并教育他们。孔子说过:“中人以上者,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者,不可以语上也;生而知之者为上,熏染而学者次之,困而学者又次之,困而不学者,民斯为下也。”孔子所表达的意思相近于孟子的观点,说明教育者关注教育对象素质的高低,希望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来教育。这也正好与近年许多高校自主招生,争抢优秀生源的事件不谋而合。而“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教育公平原则也正合广大群众的共同要求和高等教育界“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迫切希望。我想对于教育的话题,学生应该有话可说的。
学生可以从这“三乐”中选出自己较熟悉的观点来立意。这次作文审题很关键,对文言功底不好的学生来说是个挑战。
『叁』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灾患),一乐也;仰不
由孟子的“俯”“仰”之乐谈起 先哲孟子所谓的君子三乐中,其中的第二乐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惭愧)于人”。一俯一仰之间,仿佛看见天地间一个充满浩然之气而又悠然自得的智者孟子向我走来。 怎么样算是“不愧于天”呢?天道刚健,充满着凛然正气,是正义的代表。君子要顺应天道,修身养性,培养正气,养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品格。怎么样算是“不怍于人”呢?那就是重义轻利,做人真诚,与人为善。能够完全做到以上两方面的人,自然是古今一流的君子,其快乐是不言而喻的了。 这使我想起了孟子本人。他游说诸侯近20年,坚持不懈地向诸侯国推行王道政治,以“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为己任;他“四十不动心” “善养吾浩然之气”;他“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些都说明“君子三乐”是夫子自道,是他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人生经验总结。 这使我想起了为抗击元朝而宁死不屈的文天祥,想起了他那光耀千古的的《正气歌》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悲壮告白。我想起了变法改良而为使中国走向光明的戊戌六君子,想起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谭嗣同,想起他英勇就义前“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壮烈豪迈! 这使我想起了白求恩医生,想其他不远迢迢万里来到中国,加入中国的**队伍中来。他是具有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的战士,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为抢救中国的伤员,牺牲了自己。我还想起了雷锋同志,想起他苦难的童年,想起 “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想起他“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崇高理想和激情。 上面所说的人,都是无愧与他们自己的选择的人,都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人,都是快乐的人。返观现实,我们仍有许多这样杰出的人,他们和建国60周年评选的“双百人物”一道,成为了共和国的脊梁。 “仰不愧于天”,代表的是时间上的永恒;“俯不怍于人”,代表的是历史长河中的当下。我们做人做事,能够经受现实和永恒的考验,所谓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那就是无憾无愧的人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惭愧)于人”,生得其所,快哉快哉! 『肆』 今天的作文是啥写子曰:什么人生三乐的
只能在“三乐”中选一“乐”来写,一道作文题实际上就是三道作文题。 『伍』 江西高考作文到底是孟子三乐还是拥抱 有说孟子三乐的,也有说拥抱的。说孟子三乐的多。新浪网刚开始说专是拥抱,现在已经纠属正为孟子三乐。从考生那边得到的反馈是考这两个的都有。不知道是不是江西某些地方拿备用卷子出来考,还是有意这样考两个不同题目。 『陆』 君子有三乐抓住实质作文
在《孟子·尽心》篇有这样一段话:“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段话告诉我们,孟子所说的“君子三乐”指的是这样的三种人生乐趣:父母都健在,兄弟也都没有什么灾病事故,从而得以躬行孝悌,这是第一乐;为人处事合乎道义,上不愧对于天,下不羞对于人,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因而获得内心的安宁,这是第二乐;第三乐是君子传道、育人所获得的快乐,即能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并对他们进行教育,从而使君子之道遍传天下、造福社会。 『柒』 孟子三乐这个作文怎样写 首先得要理解三乐是哪三乐?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 翻译过来就是孟子说:“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可是)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在,兄弟没有病患,这是第一件快乐的事情;仰头对天不觉得内疚,低头对人不觉得惭愧,这是第二件快乐的事;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并教育他们,这是第三件快乐的事。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而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在中国古代社会,“君子”这个词语代表的一是统治者和贵族阶级,二是有较高社会地位的德高望重、品德高尚之士。在那个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里,可不是随便说明人都能自称是“君子”的,但是人家孟子在当时也是以德服天下的响当当的人物,当然可称“君子”。孟子提出的“君子三乐”根据内容可以看出是说的后者的“三乐”,可是他当头和结尾确两次强调了“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王天下”可是统治阶级的“君王”才可以有的思想。 孟子在提出“君子三乐”首先不说三乐是什么,而是先强调“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为什么这么着急的提出自己的立场,这个我读起来真的“此地有点无银三百两”的意思,是怕别人知道他的心怀还是怕别人不知道呢?而且“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这句话细品的话,能解读出两个不同心境下发出的感叹。一是:君子有三乐,但是统治天下不在这里面;二是,君子有三乐,而统治天下却不在里面呀。第一语境下的这句话是在表明我孟子不把统治天下作为乐,是因为他不想。第二语境下解读出来的却带着孟子的无奈:因为不能所以不可以想。而我认为,其实“王天下”才是孟子真正想要的“乐”。 孟子的有着自己很鲜明的政治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有着很大的政治责任感“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他的政治抱负就是希望当时的所有的邦国国主们都能接受自己的“仁爱”思想,希望国主们都能以“仁政”治理天下。他像孔子一样,带着自己的弟子和自己的思想游说四方,不幸的是,他的遭遇也和孔子一样,虽然受人尊敬但是没有人接受他的政治主张。再后来,也像孔子一样,他最后只能带着自己的弟子不再去关注政治与军事,一心治学。作为一个放眼天下能识时事的政治家归隐之后,他能过什么样子的生活,安稳平静的教书先生,但是他不快乐,所以他要审视自己的生活态度,重新确立自己的生活的目标,改变不了环境就只能改变自己,所以就: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三乐”才是他实实在在的生活。 “一乐”父母俱在兄弟无故,是“家”乐:每天都能看到双亲,为他们养老,兄弟也都能围绕在身旁,举家安康,其乐融融的。这里是表达他尊崇孔子八德中“礼义廉耻孝悌忠信”中的“孝悌”二德。 “二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这是“己乐”:我上对得起老天,下对的起平民,问心无愧。这是在说希望自己的德行能服天下人,自己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但说为人处世,他能做到八德中的“礼义廉耻信”,却无法去“忠”于自己的信念呀。 “三乐”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这里才扩及到“天下”,这一乐的重心在于“教育”二字。奔波数年,车马劳顿,孟子对当时的社会彻底失望,哀莫大于心不死呀,他不肯放弃自己的思想,但是他要换一个方法来传播就是教育天下之英才。政治改革改变不了社会,因为人心不变,只有以人为本,从人们的思想下手开始改革,这样不用“革”社会就已经改了。孟子知道自己是怎么成为大家的,因为自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教育改变了他的生活习性,改变了他对世界的看法,让他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如果,他真的能“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那其实他已经就是“王天下”了。 “孟子三乐”背后包含着一个受了挫败却不肯放弃信念的政治家的无奈、心酸和自慰式的希望。说点题外话,放眼看看现在的中国,如果孟子生活在现在,他的政治抱负流产以后,如果还是寄希望于教育,寄未来于“天下之英才”,现状还能满足于他吗?现在的“英才”谁还关心政治,都在忙着工作婚姻和房车呢。嘻嘻,貌似有点扯远啦(*^__^*)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捌』 孟子三乐读后感400字作文
孟子在《万章上》中有云:“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玖』 帮我写篇高考作文“孟子三乐”600字左右
孟子在《万章上》中有云:“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与模仿我是三乐主义写作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