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作文没话写怎么办
盼望着,盼望着,终于过年了
离过年还有半个月,小孩子、大人们……大家都开始紧张地准备起来了。
孩子们喜欢吃一些七零八碎的东西,什么糖葫芦、糖果、红枣等等,早就买了,等到大年三十那天和家人、伙伴们一起分享。然后,就去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早就迫不及待地想要开始放鞭炮了。
小孩子忙乱,大人们也不落下。爸爸妈妈准备一些新的东西,买个“福”字贴贴,营造出过年的喜庆气氛来。而外婆奶奶就不同了,她们准备各种食物来做饺子的馅,在正月过年期间的时候蒸一大锅,里面有红艳艳的枣、有嚼劲的花生仁,还有赤豆、粟米……好多东西呢,味道甜滋滋的,但甜而不腻,淡淡的,还爽口。我还尝出了奶奶温暖的背影,家的味道。听外婆说人们吃饺子还有一个传说呢:这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叫作张仲景的名医在严冬用水饺医治冻伤的故事。那年冬至这天,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张仲景看到许多人因饥寒交迫,手、足、耳朵被冻伤,他就把这些人邀请到家里,亲自动手包制水饺,馅料选用高热量的辣椒和羊肉,煮熟后连饺子带汤盛到碗里,让大家趁热吃下。此法果然奏效,冻伤得以缓解并逐渐痊愈,由此而来便留下“冬至”这天吃水饺的美谈。
作为小孩子,平时顾着学习,现在过年了,可以轻轻松松地痛痛快快地大玩一场了,真是很高兴。
㈡ 为什么我写作总是没有几句话要写、三两句就写不出来了
词汇量缺乏,建议多读书。还有写作前可以画张思维发散图,把可以想到的主意概括,越多越好,最后最后挑选有价值的点子进行“扩写”。
㈢ 写作文无话可写怎么办
很多场合,都听到这样的观点:现在的学生学业负担重,一天到晚活在作业堆里,作文哪有什么东西可写。说这话的,有专家,有学者,有官员,有作家,有编辑,也有我们的一线教师。 我对这样观点的流行,深感不安。 监狱里的生活是枯燥的。但是,一个真正的作家到监狱去生活一年半载,他回来肯定能写出一本书。 我女儿读中学,负担很重。女儿不满,郁闷,痛苦,却也渐渐适应,欢乐,喜悦,笑料,也几乎每天都能从她以及她的同伴身上出现。我说,你不妨将初中生活写下来,三年初中,写本书,书名叫《一个乖乖女的初中生活》,或者叫《初中,爱你不容易》。内容不成问题,她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写,那倒是头等问题。鲁迅说时间是海绵里的水,总能挤出来的。这是对大人讲的,咱可不能拿它来作为摧残中国孩子的“至理名言”,那样的话,鲁迅先生在地下有知,一定会翻身而起,于灯下燃一支烟,握一管笔,杂一把文。 一个人只要活着——哪怕他是一个罪犯,哪怕他是一个囚徒——只要活着,就有广阔的精神世界。他的身体或许受到限制,但他的心灵,谁都限制不了。因此,只有限制学生心灵的教育,限制学生心灵的作文教学,才会使学生没有写作的内容,枯竭学生写作的源泉。 小学生怎么可能没有东西可写呢?优等生学有余力,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帮老师管理和组织,他们的生活不乏丰富和精彩。中等生,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儿童,培优,轮不上;辅差,挨不上,他们有着富足的自由时空,他们游离在教 师的视线之外:必须承认,教师对中等生的关注,最少。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在过着自由自在的、自我的童年。 后进生呢,他们一天到晚被老师盯着,这作业要订正,那知识要补,他们没有东西写吧?不。后进生的“后进”,大都不是他们脑瓜笨,而是他们该好好听课时不好好听,想着昨天的电视、课间的游戏、没吃完的鸡腿。该老老实实完成的作业,他不完成,先玩一把再说。玩,你就好好玩吧,他非玩那种看了叫你生气、幼稚得不行的玩意儿。后进生身上,总有那么多让你哭笑不得、怒火中烧的事儿。 有人采访某知名作家:为什么您笔下的女人都是“坏”女人。作家答曰:因为“好”女人没有故事。杨红缨为什么写马小跳,很简单,他不是个“好”学生;秦文君为什么写贾里?他也不是个“好好学生”。小孩子喜欢看蜡笔小新,蜡笔小新绝不是你眼中的“好小孩”;小孩子喜欢看《机器猫》,里面的主角可不是那只机器猫,而是那个康夫,康夫可不是个乖乖小孩。“坏”学生、“坏”小孩,有故事。奇怪的是,作为“坏”学生的当事人本身,他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居然觉得没故事可写,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后进学生老被教师拉到办公室,补作业,辅导功课。表面看来,他们在一旁拿着笔,装模作样地写作业,态度蛮端正。他们的身体端正了,心不端正,他们的耳朵在听老师说,家里的宝宝怎么啦;在听老师说,这件衣服刚买的,漂亮不漂亮;在听老师说,股市怎么又跌了呢„„这些跟写作文有什么关系呢?太有关系了——每一个老师,都是学生眼里的大人物。后进学生在办公室的所见所闻,对班级的学生来讲,那都是国家级的机密,那都是重要的班级新闻。遗憾的 是,我们的作文教学从来没有使学生明白,这就是作文的素材,作文本来就是写这些事儿,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的见闻和感想,写自己最想说的话。 有一对兄弟,父母过世,留下几亩薄田。兄弟俩一分为二。哥哥守着薄田,在上面种点青菜、萝卜和高梁,聊以度日。弟弟则把薄田卖了,学习冶金术去。三年后,弟弟学成归来,去看望哥哥。哥哥不在家,在田头整庄稼。哥哥说,田单地薄,年头不好,收成差,难啊。弟弟蹲下身,看了半天,忽然,激动地说:哥哥,你发财了!你知道吗?你的田地,是个大金矿啊。 哥哥当然不知道。他只知道在上面种青菜、萝卜和高粱,聊以度日。学生的生活就是一个巨大的写作金矿,而我们却一直以为,学生哪有什么东西可以写作文呢?来,搞一个活动写作文,去一次秋游写作文,做一个实验写作文,演一个小品写作文,搞一次比赛写作文„„这,其实是在学生巨大的生活的写作金矿上,给学生种一个萝卜,种一撮青菜,种几棵高粱啊。学生明明有着可以用之不尽的财宝,却偏偏让学生苦巴巴地度日!这样的作文教学,居然被美其名曰:生成教学。 老师们,只要你能让学生明白,他的生活就是写作的金矿;只要你让学生明白,写作就是写自己的生活、情感和想法;只要你让学生明白,作文就是这样拿起笔来说话,学生怎么可能没有写作素材呢? 我还记得,小时候最喜欢的宝贝是香烟壳。礼拜天,没事的时候,把搜集的所有香烟壳拿出来,一个一个地看,看得心满意足,看得像个富翁。我们总是粗暴地认为,学生没有什么写作的内容。不是的。我们只是用我们的“美”的标准在衡量孩子,而不是用“香烟壳”的标准来衡量。 成人以自己的强势,强迫孩子用成人的标准,去写成人喜欢的事件和故事。可是,成年人所津津乐道的重大问题,在孩子看来,也许根本不值得一提。这就导致了学生作文的巨大痛苦。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值得再三看。不懂得儿童的写作教学,往往是迷惘的。 侃到此,忽听人大喝:你有何操作上的妙法?妙法,没有。笨法,倒有。 我带班,学生都备有一本子,叫“每日简评”,每日三五句话,记一个生活故事。不求高尚,不求伟大,只求有自己真实的喜怒哀乐,哭的、笑的、怒的、恼的、哭笑不得的,都好。记前,画心情脸谱,强化学生对故事的真实的情绪体验。 在我的班里,我与孩子们每周办一期《班级作文周报》,学生都想在上面发表作文,我选那些表达自己的真实童年的作文发表出来,很容易形成一个教师选稿的作文审美导向。我以为,教师对学生作文最重要的一个影响,即审美导向。我开设“故事争鸣”栏目,让学生用笔来“说话”、“辩论”,这个时候,说的自然是自己内心里最想说的话。 我带班,有一周,要学生专门找我的缺点,好在,我这人优点明显,缺点更明显:普通话不太标准,板书有时不认真„„学生敢如实写老师缺点了,还有啥话不敢说?消解教师的话语霸权,还学生一个真实的教师,重建新的师生关系,这个关系向学生传递着一个重要的写作信息—— 孩子,用自己的话,写自个儿想说的事去吧。
㈣ 为啥我每次写语文作文都觉得无话可说
学生的作文为啥没话可说 常常听到有人讲"作文就是用笔说话",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说实话我也常常在作文课上苦口婆心地大讲特讲,唯恐我的弟子不明白我的良苦用心。可是,话讲完了,学生写作文还是照样抓瞎:没话可说。即使写出个三五百字的文章也像那故事里的地主婆做给苦长工的稀粥一样,淡得嘴里能蹦出个鸟来。 这是为啥啊?我运用我的天才大脑想了又想猜了又猜,终于有了点眉目,您来听听: 人说话时可以张口即来,毫不费劲,甚至讲到高兴处能够滔滔不绝,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也有那几个朋友谈到兴处,隐语、双关、幽默样样俱全,能讲得让听者捧腹不止;甚至你偶尔偷听听四五年级小子们的谈话,比诗经还要经,哇赛,什么赋比兴这一类东东运用得滚瓜烂熟,那幽默、那深刻、那含蓄、那直接、那隐晦、那粗犷,样样不缺。甚至碰到那知识丰富点的,能把古今中外雅的俗的东方的西方的都能扯到一块去。说句不客气的话,如果把那些小子们说得话真个照实录成文章,恐怕有些研究中文的博士们也未必能全看懂。 可是现实中为什么却是很多小学生一拿到作文题就头大? 我分析了一下,原因有二: 一是学生没有写作文的兴趣和动力。诸位想想,这写作文本来就和吃饭打牌看电视跑步算题唱歌跳舞撒尿打闹一样只是人生的一种行为而已,凭什么非要让孩子们对写作文这件劳神费力的活儿感兴趣。看到这儿可能语文老师们要大谈 "写作文是学习语文的重要形式" "是考查语文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 "写作是人生最快乐的事" "写作文可以…%¥#¥%" 反正总有足够的理由来说明学生写作文是必须要进行的,是不容反对的。但我却始终认为即使是在语文学习领域,写作文也是件可有可无的事。 二是我们都知道所有的文章都是作者情感与思想的自然流露。可以说任何一篇真正的文章都是作者在情感与思想涌动时,在产生了写作的愿望和冲动时才发抒于笔下。换句古人的话说就是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人的情感与思想是极其丰富的, 这些情感和思想是为着人生而存在,绝不是为了写作而产生和存在!这本来是个极平常的实在的事实,可是我们的作文教学却实实在在地走着违背规律的路,每到星期五,教师便下这样一道 "命令": "今天下午是作文课,同学们要按照要求来作文。。。。" 老天!可怜的孩子们即使没有一丝写作的愿望,也要像被押上刑场一般埋下头,绞动脑细胞去完成那该千刀杀的作文。 总结一下:一是没兴趣,二是即使被动的写也未必有 "墨水",这样的状况下,如何让学生有话可说。
㈤ 为什么我写作文感觉没什么好写的
可以写的东西有很多,不知道你多少岁了,如果你刚上初中或小学,(如果你上高中了,请以娱乐性质阅读)那么你可以,多留心生活中的事,并有足够的想象力,你可以把你看到的一幕运用想象,加上合适的六要素(起因 经过 结果 时间 地点 人物)那么这就是你的作文了。你也可也用转化,你看到了一件事,但你只是旁观者并没有参与,也可以把自己转化成,你看到的情景里的人物,并揣摩他的心理,再有一些自己的加工,OK,这也是你的文章。
个人建议:别看太多作文书,会限制思路,本人从不看作文书,每次考试作文都是36~38分(满分40)而且别说我说话难听,你连题材都想不到,更别说写美文了,作文书上的是什么?都是一些借鉴或引用了古文,古诗,名著的文章,你别说写了,看你也看不明白~若引用不当,写出来的就是假 大 空!朴实的语言是最美的(朴实≠通俗)
如果你还不知道写什么,那你就算编 也不要仿照哲理故事写,尤其是大家都知道那种,我以前没摸清路子,写过一篇,得了28~32分(我也记不得了)很低。
最重要的还是听老师讲课,讲半命题作文时,老师会带你拓宽思路的~
㈥ 为什么我写作文总是无话可说
你背的素材太少,看的范文少,看的课外书书太少,还有很少练习写作文。
㈦ 为什么我老写作文没话写
坚持练习记日记,多看看书报、小说,你就会提高写作水平的.
感觉无话可说专,你就当给你的知心朋属友写信一样,先想到啥就记下什么.当你细心品读别人的作品后,你就会知道怎么去修饰、润色了.还有,不管是说话还是写文章,你想让别人明白什么道理、告诉他人你自己的见解,这就是文章的立意或中心思想,中心明确了,你然后要围绕中心进行阐述或者表达.
㈧ 学生写作文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怎么办
阳光如蝶,轻盈地栖息在我的肩头,院子里的朵朵菊花,金灿灿地开放,静静地观赏菊花,心是那么的静,仿佛阳光下的碧波,闪着银光,缓缓地流淌……思绪又回到了去年那个菊花盛开的季节,是您,我亲爱的老班走进了我的生命,在我的心底里留下永恒的温暖。
忘不了的是你平静朴素的面容。麻利干练的短发是你日月耕耘的见证,高高的前额充满你睿智的哲思;明亮的双眸散发出你对人生的淡然……没有浓妆艳抹的绚丽娇艳,只有略施粉黛的淡雅精致;没有精心雕琢的刻意做作,只有浑然天成的真切自然;没有珠光宝器的繁琐点缀,只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朴实清新。正如那一朵朵开放在山野间的野雏菊,携下一缕阳光,静静地绽放在我的心头,给我留下点点温暖。
姚老师,你还记得那次考试吗?我的数学失利,让我在很长一段时间觉得自责、彷徨。整个人仿佛被封进了一个透明的琥珀中,看着这精彩纷呈的世界,却再无勇气尝试挣开这坚硬的束缚,是你在我迷茫找不到人生方向时用你那淡淡的语气、真切的口吻对我说:“你可以的!”这四个字,如晴天霹雳般把我拉回现实,又如久旱逢甘露般给我送来希望,亦如初升朝阳般给我送来前进的力量,让我继续一步步地走下去。你那淡淡的语调,我至今难忘,那语调,有昙花轻吐芬芳的静谧,有惠风轻拂脸颊的温柔,更有菊花傲立风霜的淡然,你这静静的话语不正像那有清热去火功效的菊花吗?让我拂去心头的那份烦躁,带给我阵阵凉意,成为那份留在心底的温暖。
更忘不了的是你伏案批改作业的身影,玫瑰色的斜阳如同一只只美丽的蝴蝶,轻盈地栖息在你伏身批改作业的肩头,晚风轻拂你的短发,带来阵阵茉莉花香。只见你右手轻晃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如同你嘴角一抹不经意的微笑。你右手执笔,笔尖轻轻地在一张张试卷上划过,跳起美丽的华尔兹,笔尖与试卷轻触时发出的“沙沙”声,像小巧的虫子用细密的牙齿嚼着春天的新叶的时候清脆的节拍……张张试卷上的批改是你心血的倾注,句句作业上的评语是你爱的结晶。你伏案批改作业的身影正如那傲立风霜的菊花,在寂静中轻吐芬芳,默默绽放自己最美的身姿,给我的心底里留下永恒的温暖。
庭院深深,金菊朵朵,静静地赏花,纤影翩跹,芬芳心扉,细细品味你留在心底的那份温暖。你,心素如简,人淡如菊。
㈨ 写作文无话可说怎么办
作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纵观当前的作文教学,其状况是不尽人意的。大多数小学生在作文时都觉得“无话可说”“没啥可写”,有的虽有材料写,但内容空洞,“写景不美、写人不亲、叙事不明”,使人觉得索然无味,这是小学作文中的普遍现象,作文中存在着的“千篇一律”、“虚假空洞”等弊端大都与此有关。小学生作文为什么会“无话可说”?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需要我们去研究、探索。这里,我就自己的教学谈几点个人浅见。
一、更新观念,转变指导思想
学生的作文为什么上不去?为什么提笔作文时,就觉得无话可说?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教师本身,在于我们的指导思想。
作文按说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但一直以来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小学作文教学一直被限制在“师授作文”的狭隘天地中:题目由老师指定,“写什么”不能逾越老师划定的范围;“怎么写”必须遵循教师指定的几种模式。从命题、选材、确定中心、开头、结尾等都作细致入微的指导。而小学的作文是从具体观察到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需要学生在长期的作文实践中去认真体会和训练,转化为自己的作文能力。教师的“满堂灌”,实际上是由抽象到抽象,忽视了学生的思维特点,违背了学生思维规律。
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证明:能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衡量小学作文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作文教学活动中,习作过程本身就是学生主体思维、主体创作的过程,是学生启动积累、独立思维、组合加工的过程。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指出,小学生习作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教材中还就习作做出导向: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实际 上,这里强调的是教师尽可能尊重学生的原始表达。也许那种成人无法体会到的童真、童趣、童乐、童语,对于教师来说是肤浅而直接的。但我们要知道:这是习作主体的真实反映,是其认知、理解、情感、思想、语言等综合水平的集中反映,很多是其生活体验的独特感受。教师要改变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必须自始至终地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在尊重主体的志趣、思想、情感、性格等基础上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加强作文教学,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
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他会对该事物表现出特别的关注,大胆地探索,并去从事与此有关的活动。
作文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它很抽象,很难引起小学生的兴趣。要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1、在玩中学
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之前,先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与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动起来,充分感受其中的乐趣。教师把教学有机地渗透于他们的玩耍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写作知识。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学生兴趣盎然,有了亲身感受,加上教师的指导,学生们便可写出妙趣横生的好文章来。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写《第一次×××》的作文时,我对作文只字不提,只让每位学生带上一块布、几个钮扣和针线,说上语文课要用。第二天上课时,我发现同学们都把东西带齐了,并用期待的眼神望着我。当我说明了游戏规则: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钮扣缝得最好。孩子们情绪活跃,开始动手,我便在下面不失时机地指导。游戏结束后,我没有急着让学生动笔,而是让他们把缝钮扣的感受说出来,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可是,机会有限,于是我说:“老师很想知道每位同学的不同感想,你们愿意写下来告诉老师吗?”“想!”学生异口同声。他们由“无话可说”到“有话想说”。当然,我们不可能每一次作文都让学生来“玩一下”,关键是要教会学生融会贯通,把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每一次不同感受都及时记下来。这样,才能够把培养起来的写作兴趣保持下去。
2、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
人都有好奇的本能。当外界事物发生新异变化时,都会引起人们的注意,甚至情不自禁地进行探索。学生爱写还是厌写,爱问还是不问,对新异事物敏感还是麻木,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引导,这就是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地保护他们的好奇心,不断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肯定和鼓励他们点滴的发现。有一次,我有一个学生天真地问我:“老师,假如世界上没有一只老鼠,那会怎样?”对于这个“无聊”的问题,我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你说会怎样呢?”“唔,我家的大米不会被偷掉。”他想了想说。“猫没有了敌人。”“少了一种动物。”旁边的几位学生也接话。于是我索性把这个问题拿到课堂上让大家一起讨论。大家七嘴八舌,说出了许多我自己都想不到的答案:“不认识童话中出的老鼠”、“婴儿不会被老鼠咬伤”等等。我让学生们把各自的想法写进日记本里,收到的效果甚佳。这不仅保护了一个学生的好奇心,更由此带动了全班学生去发现问题的兴趣。
三、热爱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鲁迅先生也说:“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小学生在写作文时常常觉得无话可说,其主要原因是材料不足,无东西可写,以至拿起笔来无从下手。不是学生不了解生活,不关心生活,而是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较差,不善于通过表面现象去认识和捕捉生活中最有特征的东西。因此,对身边的许多事物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由此可见,教会学生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是我们的当务之急。那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1、从“小”做起,观察体验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句话用在作文和生活的关系上,是再贴切不过了。作文的材料绝不会平白无故地出现在学生的脑海中,作文的材料只能源于学生自己的生活,源于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能和感悟。学生对生活独特的感受不仅来自个人的经历,更要来自一颗敏感的心。小学生生活阅历浅,对许多事物没有深切的体验,所以写不出真情实感。那么该如何去体验呢?我认为应该从“小”做起,小到看母鸡生蛋、踢石子、种花、玩泥巴等等,做观察事物体验生活的有心人。我以前的一个学生曾在日记中写道:“今天真无聊,除了放牛还是放牛。”于是我问他:“放牛时你仔细观察过牛吃草的样子吗?牛吃草的过程中什么事都没发生吗?”他当时没有回答,可在第二篇日记给了我满意的答案:他发现了牛和白鹤成为好朋友,经过思考,还破解了其中的秘密,并由此联想到人和动物之间也应该友好地相处。从“无聊”到“发现秘密”这正是观察、体验生活所带来的改变。
2、养成习惯,长期观察
除了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用眼看、用耳听、用手摸、用脑想,更重要的还是防止把观察视为短期行为,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遇风则风,遇雨则雨,遇事则事。为了达此目的,可有意识地跟踪观察某事物。例如:学校的植物园里种了一棵丝瓜,我便带学生长期观察,抓住丝瓜发芽、开花、结果过程中每一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并记下来。有一次,上课时突然下起了大雨,我索性停下课,让学生们去观察窗外景物在瞬间的变化。训练的方法很多,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指导学生,其目的都是要学生特别留心自己身边的人、事、物,而且尽力从这些平凡又普遍的生活现象中捕捉最有特征的东西。做到写作时心中有“物”,以纠正假话、空话、套话连篇的毛病,使学生从无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会说。
四、加强阅读,读写结合
阅读是学生知识积累 ,打好写作基础的重要环节。写离不开读,读为写打基础。正如丁有宽老师所说的:“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叶圣陶先生说:“阅读任何文章,主要在于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等等,而在真正理解的同时,咱们对文章的写作技巧必然有所领会……”这一论述说明了阅读对提高写作的重要性,对于儿童来说,在大量识字后广泛阅读适合儿童接受的趣味性较强的课文,接触多种语文风格的文章,对于作文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让学生懂得教科书不是高不可攀的,它来源于生活,是人写出来的。学习教科书是为了打基础,而创造性地掌握语言工具,还得靠自己的悟性,靠自己对语言文字的感觉,也就是通常说的语感,那么语感来自哪里?语感,产生于你足够的阅读量,只有读书,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还可以丰富知识,提高认识,开拓视野。课外阅读越多,学生作文越丰富,思维越活跃,表达起来有选择的余地,做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正如诗人杜甫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㈩ 小学生写作文总是无话可写,写不长,怎么办
作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重要的地位:怎么想就怎么说,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写人不亲、情感,很多是其生活体验的独特感受,是学生启动积累,这是小学作文中的普遍现象、确定中心,“写什么”不能逾越老师划定的范围,必须自始至终地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在尊重主体的志趣、结尾等都作细致入微的指导。教师的“满堂灌”,使人觉得索然无味?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教师本身、选材,作文中存在着的“千篇一律”:题目由老师指定。也许那种成人无法体会到的童真、童语。教师要改变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但是?为什么提笔作文时,对于教师来说是肤浅而直接的,在于我们的指导思想,小学生习作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但内容空洞、独立思维?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这里;“怎么写”必须遵循教师指定的几种模式、理解、组合加工的过程。从命题、叙事不明”、探索:这是习作主体的真实反映,习作过程本身就是学生主体思维,忽视了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其认知,我就自己的教学谈几点个人浅见,转化为自己的作文能力、主体创作的过程,因材施教、语言等综合水平的集中反映,实际上是由抽象到抽象、“虚假空洞”等弊端大都与此有关、更新观念。小学作文教学一直被限制在“师授作文”的狭隘天地中、童趣,有的虽有材料写,怎么说就怎么写、性格等基础上因势利导、情感。在作文教学活动中,就觉得无话可说?需要我们去研究。而小学的作文是从具体观察到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教材中还就习作做出导向,这里强调的是教师尽可能尊重学生的原始表达,但一直以来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大多数小学生在作文时都觉得“无话可说”“没啥可写”、听到的、思想、思想,才能切实加强作文教学,需要学生在长期的作文实践中去认真体会和训练,违背了学生思维规律,转变指导思想学生的作文为什么上不去、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能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衡量小学作文教学成败的关键、童乐。 作文按说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写景不美。实际 上。只有这样,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小学生作文为什么会“无话可说”、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