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淮南子之 卷二 真训 (翻译)
(原文)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有有者,有无者,有未始有有无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无者。所谓有始者:繁愤未发,萌兆牙,未有形埒垠堮,无无蝡蝡,将欲生兴,而未成 物类,有未始有有始者:天气始下,地气始上,阴阳错合,相与优游,竞畅于宇宙之间,被德含和,缤纷茏苁,欲与物接而未成兆朕。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天含和而未降,地怀气而未扬,虚无寂寞,萧条霄雿,无有仿佛,气遂而大通冥冥者也。
(译文)宇宙有一个开始的时候,有一个未曾“开始”的时候,更有一个尚未有那“未曾开始”的时候。宇宙存在着“有”,也存在着“无”,还有未曾产生“有”、“无”的东西,更有尚未有那“未曾产生‘有’、‘无’”的东西。所谓“有始者”,是指生命积聚盈满而还未迸发开来,如同新芽萌发还没有清晰形体,蠢蠢蠕动,将要生成而未成为物类。所谓“有未始有有始者”,是指天空的阳气开始下降,地上的阴气开始上升,阴阳二气交错混合,互相流动在宇宙间飘逸游畅,承受着德泽的滋润和蕴育着协和之气,杂糅聚集,将要生成万物但还未出现征兆。所谓“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是指天蕴含的阳气还没有下降,地怀藏的阴气还没有上扬,天地间虚无寂寞,萧条幽深,模糊浑混,气只是生成后在幽深昏暗中流通。
(原文)有有者:言万物掺落,根茎枝叶,青葱苓茏,萑蔰炫煌,蠉飞蝡动,蚑行哙息,可切循耀把握而有数量。有无者:视之不见其形,听之不闻其声,扪之不可得也,望之不可极也,储与扈冶,浩浩瀚瀚,不可隐仪揆度而通光耀者。有未始有有无者:包裹天地,陶冶万物,大通混冥,深闳广大,不可为外,析豪剖芒,不可为内,无环堵之字,而生有无之根。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无者:天地未剖,阴阳未判,四时未分,万物未生,汪然平静,寂然清澄,莫见其形。若光耀之间于无有,退而自失也,曰:予能有无,而未能无无也。及其为无无,至妙何从及此哉!
(译文)所谓“有有者”,是指这时万物生成繁茂、错落杂乱,植物根茎枝叶,青翠斑斓、郁郁葱葱、花儿鲜丽,动物昆虫蠉飞爬行,禽兽用脚行走,用嘴呼吸,这些都可以触摸感觉得到,并可以数量计算。所谓“有无者”,是指这时的宇宙空间,视之不见它的形状,听之不闻它的声音,触摸不到它的形体,望而难见它的尽头,广大无边,浩浩瀚瀚,难以用仪器测量计算而与光相通。所谓“有未始有有无者”,是指这时天地包裹阴阳二气化育万物,向上畅通于混沌冥冥的宇宙空间;深远广大,无法弄清它的外部界域,深入微细,无法探明它的内部极限;没有四面八方的界限,但却有生产有形物质和无形事物的根源。所谓“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无者”,是指这时天地未开,阴阳未明,四时未分,万物未生,汪然平静,寂寞清澈,没人能见它的形状。就像光耀问“无有”,过后感到若有所失、神情怅惆地说:“我具有‘无’的特点,而不能做到连‘无’都不存在。要是能达到连‘无’都不存在的境界,再玄妙的东西都不能及得上它啊!”
(原文)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逸我以老,休我以死。善我生者,乃所以善我死也。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人谓之固矣。虽然,夜半有力者负而趋,寐者不知,犹有所遁。若藏天下于天下,则无所遁其形矣。
(译文)自然赐我形骸让我生命有所寄舍,用生驱使我劳累,用年老让我悠逸,用死亡让我安息。羡慕我活着和羡慕我死去的依据是一样的。把船藏在深谷里,把山藏在沼泽中,人们会以为藏得牢固隐蔽。虽然如此,半夜里有大力士背起它逃走,睡着的人们还不觉察,这是因为自以为将小物藏于大处是安全的,但最终还是丢失。假如把天下万物藏存在天下这个大库房,那么就不存在丢失这问题了。
(原文)物岂可谓无大扬擂乎?一范人之形而犹喜。若人者,千变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弊而复新,其为乐也。可胜计邪?譬若梦为鸟而飞于天,梦为鱼而没于渊,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觉而后知其梦也。今将有大觉,然后知今此之为大梦也。始吾未生之时,焉知生之乐也;今吾未死,又焉知死之不乐也。昔公牛哀转病也,七日化为虎,其兄掩户而入觇之,则虎搏而杀之。是故文章成兽,爪牙移易,志与心变,神与形化。方其为虎也,不知其尝为人也;方其为人,不知其且为虎也。二者代谢舛驰,各乐其成形,狡猾钝愍,是非无端,孰知其所萌!
(译文)事物哪能说没有一个基本的情形呢?造化只是偶而生成人类,如同造化万物一样,人不必沾沾自喜,天地造化出的物类千变万化不曾穷极,何止人一种。破敝的则更新,人为之高兴,这情形能数清吗?比如说你梦中变成鸟儿在天空飞翔,梦中变成鱼儿沉入深渊,当你处在梦里时不知道是在做梦,醒来才知道是一场梦。如果有一天你能彻底觉醒,你就会发觉今天的一切也就是一场大梦。当初我还没降生时,怎么知道生的快乐呢?现在我还没死,又怎么知道死的不快乐呢?以前公牛哀患有“转病”,七天后变成了老虎,他的哥哥推开房门进去探望他,这老虎扑上来将其咬死。因此人外表变成了兽类,人的手脚变成了尖爪,人的牙齿变成了利齿,心志、性情、神形均为转变了。当公牛哀变为虎的时候,并不知曾经是人;当他还是人的时候,并不知将要变虎。两者更换代谢、背道而驰,但各自都喜欢自己既成的形体。所以可见狡猾和愚钝、谁是谁非是讲不清楚的,谁知道它们是怎样产生的。
(原文)夫水向冬则凝而为冰,冰迎春则泮而为水,冰水移易于前后,若周员而趋,孰暇知其所苦乐乎?是故形伤于寒暑燥湿之虐者,形苑而神壮;神伤乎喜怒思虑之患者,神尽而形有余。故罢马之死也,剥之若槁;狡狗之死也,割之犹濡。是故伤死者其鬼娆,时既者其神漠,是皆不得形神俱没也。夫圣人用心,杖性依神,相扶而得终始,是故其寐不梦,其觉不忧。
(译文)这就像水到冬天凝结成冰,冰到春天又融化成水,水和冰前后转易,好像是绕圈转,谁有闲工夫去探究其中的苦和乐。所以形体被寒暑燥湿之类侵害而受伤的人,身形枯衰但精神健盛;精神被喜怒思虑折磨而受伤的人,精神耗尽但身形尚存。因此,疲惫之马死后,剥宰它时就像枯木;健壮之狗死后,割宰它时还很润泽。所以受伤夭折而死的人,他的灵魂还不能安宁;天年寿尽而死的人,他的精神宁静空寂。这二种人皆不能做到形神俱没的境地。而得道的圣人运用心思时依倚性神互相扶持而不分离,所以他睡时不做梦,醒时不犯愁。
(原文)古之人有处混冥之中,神气不荡于外,万物恬漠以愉静,搀抢衡杓之气,莫不弥靡而不能为害。当此之时,万民猖狂,不知东西;含哺而游,鼓腹而熙;交被天和,食于地德;不以曲故是非相尤;茫茫沈沈,是谓大治。于是在上位者,左右而使之,毋淫其性;镇抚而有之,毋迁其德。是故仁义不布,而万物蕃殖;赏罚不施,而天下宾服。其道可以大美兴,而难以自计举也。是故日计之不足,而岁计之有余。
(译文)古代有人处在混沌玄冥之中,精神气志不飘散在外,万物恬漠安静,彗星及妖气也时常有,但从不造成人间的灾害。这个时期,民众肆意而行、自由自在,也不分东和西;一边咀嚼着食物,一边拍打着肚皮游荡嬉戏玩耍;大家一起承受着苍天所赋的中和之气,享受着大地所赐的恩德;不以曲巧、是非互相怨恨,天下浩荡兴盛,这就叫“大治”。这时处高位的人虽然支配民众,役使他们,但不干扰其恬静的本性;镇定四方占有他们,但不改变其天德。所以不必施仁义而万物自然繁衍,不必行赏罚而天下自然归附。这种治理的“道术”,可以像对天地之美那样来颂扬,却难以用具体计算来说明。因此短时间里看似效果不明显,但从长远来看则效果显著。
(原文)夫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古之真人,立于天地之本,中至优游,抱德炀和,而万物杂累焉,孰肯解构人间之事,以物烦其性命乎?
(译文)鱼类处江湖中而互相遗忘,人化于大道而互不交往。古代的真人立身于天地根本,中正平和,优游自得,持抱至德,炙于和气,而万物自行积累,谁肯去干预造作人间之事,让外界事物来扰乱自己的本性和生命?
(原文)夫道有经纪条贯,得一之道,连干枝万叶。是故贵有以行令,贱有以忘卑,贫有以乐业,困有以处危。夫大寒至,霜雪降,然后知松柏之茂也;据难履危,利害陈于前,然后知圣人之不失道也。是故能戴大员者履大方,镜太清者视大明,立太平者处大堂,能游冥冥者与日月同光。是故以道为竿,以德为纶,礼乐为钩,仁义为饵,投之于江,浮之于海,万物纷纷,孰非其有?夫挟依于跂跃之术,提挈人间之际,掸掞挺挏世之风俗,以摸苏牵连物之微妙,犹得肆其志,充其欲,何况怀环玮之道,忘肝胆,遗耳目,独浮游无方之外,不与物相弊檄,中徙倚无形之域,而和以天地者乎!
B. 大禹治水是否只是传说,如果是真的那它到底在哪里
大禹治水治的是哪条「水」,如何治法?传统的说法似有夸大之处。传说中的龙门,在陕西韩城与山西河津之间,黄河至此,两岸峭壁陡立,十分险要,相传这里是大禹凿开的,所以龙门又称禹门口。但按夏代的施工技术水平,绝对完成不了这么大的工程。又传说大禹根据不同的水系,划天下(全国)为九州,其实夏代初期的疆域绝没有如此之大。许多传说,都不免互相矛盾,难以自圆其说。
新说是:大禹治水,治的并不是滔滔的长江、黄河之水,那时的洪水实在是海侵,就是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到陆地上来。这是世界性的,所以许多民族都有被洪水所淹的传说。洪水退后,地面一片淤泥,不加以治理,就不便耕种。大禹所治理的,正是这种田间水渠的管理。这和孔子所说的「尽力乎沟洫」是大致符合的。《孟子.滕文公》中说:「当尧之时,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中华大地上的江河,大都是发源于西部,滚滚东流。不论水大水小,都不会是「横流」、「逆行」,只有在海侵时,海水由东向西倒灌,才会出现「横流」、「逆行」的现象。
传统的说法是:舜命鲧治水,鲧只懂得堙、填之法,失败后为舜所杀。鲧之子禹接受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用疏导之法,终于成功。史实并不如此简单,鲧也不会如此之笨。失败或者成功总是由多种因素所造成,《国语》等古籍就说过大禹治水也是用的堙、填之法,如「堙洪水」、「以息土填洪水」。直到战国时代,《墨子》书中才称大禹治水常用疏导之法。从大禹时代到战国时代,相距一千多年,我们先民治水的方法必然一再改进,有了不少成就。传统的说法实际上是把这一千多年中前前后后许多治水的功绩都归功于大禹一人,对历史作了夸大。
作为一位出身百越族群能够北上中原发展的部落联盟领袖人物的大禹,他的才能当然不限于治水,在使用青铜器发展生产,建立国家制度,对外用兵(击退苗蛮族群的进攻)等等方面,也有不少的功绩,但是后人纪念他与崇拜他,却选择了他的主要功绩——治水,这是不难理解的。作为一位农业社会的领袖人物,首先应该关心与致力的就是国计民生,农业生产。这一件大事办不好,别的事办得再好也不行。现在距离大禹时代已有4000多年,我们还难以根治水患,每年还得为防洪而担心,几千年前的先民,对于这位为了治水「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的大禹的感激与崇敬,也就可想而知。至于他当时领导群众兴修水利,限于客观条件,限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只能一点一滴地去做,不可能出现甚么奇迹,所以会长达13年之久。后人为了纪念他,把他身后的许多治水功绩也算在他的头上,这也容易理解。这才是大禹治水的事迹越传越多越传越大的真实经过。
C. 《淮南子·俶真训》:“天含和而未降,地怀气而未扬,虚无寂寞,萧条霄雿。” 这句文言文的意思!虚心
天蕴含的阳气还没有下降,地怀藏的阴气还没有上扬,天地间虚无寂寞,萧条幽深,模糊浑混,气只是生成后在幽深昏暗中流通。
D. 淮南子·俶真训的第一部分
①有始:指万物萌动还未形成的时候。
②有有者:前一个“有”是动词,后一个是指存在有形的万物。
③繁愤:繁多积聚的样子,这里是指气积聚其中没有发散的样子。
④兆:开始。牙:通“茅”。蘖(niè):树枝被砍后,又长出的枝芽。
⑤形埒:明晰的形状。
⑥无无:迷蒙不清的样子。
⑦兴:生发。
⑧天气:指阳气。
⑨错合:交错融合。
⑩被:覆盖、承受。 ①掺:树木众多的样子。
②苓茏:茂盛。
③萑蔰(hù):草木荣华。炫煌:鲜明、鲜亮的样子。
④哙息:用嘴呼吸的动物。哙:通“喙”。
⑤切:摸。
⑥扈冶:广大的样子。
⑦隐:凭靠。
⑧为外:这里是弄清外部极限的意思。为内:这里是弄清内部极限的意思。
⑨环堵之宇:四边土墙的界限。
⑩汪然:水停止不动。 ①大块:指大自然。
②劳我:使我劳苦。
③逸我:使我安逸。
④休我:使我安息。
⑤趋:快走。
⑥遁:消亡。 ①扬攉:约略、大概。
②范:模子,引申为效法。
③转病:借尸还魂。
④掩:打开。
⑤代谢:更替。
⑥狡猾:诡诈。钝惛(hūn):昏昧,不明事理。 ①向:面临。
②泮(pàn):溶化。
③周员:循环往复。趋:归附。
④虐:祸害、灾害。
⑤苑:枯病。壮:壮健。
⑥罢:通“疲”,疲劳。
⑦槁:枯木。
⑧娆:烦扰。
⑨时既:指寿终正寝。
⑩杖:依靠。 ①混冥之中:指上古之世。
②搀抢:指彗星。
③靡:逃散。
④猖狂:自由放任。
⑤熙:玩乐。
⑥交:全部。天和:天然平和之气。
⑦地德:古代认为土地产百物,人赖以生存,所以土地有德于人。
⑧曲故:曲巧、巧诈。尤:指责。
⑨茫茫沉沉:盛大无边际的样子。
⑩淫:过分,没有节制。 ①真人:存养本性得道的人。
②中至:中和。
③抱:怀抱。炀(yánɡ):烘烤,这里指熏陶。
④杂累:成熟。
⑤解构:掺和。
⑥烦:受辱。 ①经纪:纲常、法度。
②陈:陈列。
③大员:指天。大方:指地。
④太清:指天空。
⑤太平:天下太平。大堂:名堂。
⑥冥冥:昏暗。
⑦纶:钓鱼的绳子。
⑧挟:怀抱。跂跃之术:不正之道。
⑨提挈:相持。
⑩撢:探。掞:锐利。挺挏:上下。 ①偃:熄灭。
②太素:自然朴素。
③尘垢:尘埃,这里指微不足道。
④玉辂:带玉饰的帝王专用的车子。
⑤《白雪》:高雅的音乐。
⑥蝯(yuán)眩:使猿猴头晕目眩。
⑦骭(ɡàn):小腿。
⑧概:古代用来刮平的器具,引申为刮平。 ①条风:春天的东北风。时丽:迅速经过。
②天钧:北极。
③孟门:险要的地方,在陕西宜川东北、山西吉县西。
④湍濑:急流。
⑤魏阙:王宫的门阙。 ①至人: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人。
②简:轻视。
③衰:衰竭。
④饮:给人喝。 ①营:迷惑。
②台:持有、握住。简:大。
③引楯:拔、抽。
④事:治理。
⑤休:休止。
⑥九门:九天之门。
⑦六衢(qú):四面八方。
⑧设:施与。垓:边际。 ①呴:开口出气。
②父母:此处指天地。阅:汇总。一和:和气。
③有苗:舜时的南方的国民。
④鸿鹄:天鹅。
⑤雁门:山名,在山西代县西北。因为是两山对峙,大雁经过其间才得名。
⑥肝胆:用来比喻距离近。
⑦橑:古代伞盖或车盖的骨架。 ①播:撤。
②保:通“宝”,宝贵。 ①疏跃:布散。
②循:顺着。
③茏苁(lónɡ cōnɡ):聚合。
④辽巢彭濞:浓云密集的样子。 ①仪表:指法则、标准。
②奚仲:古代车子的发明者。逢蒙:古代擅长射箭的人。
③造父:周穆王时擅长驾御的人。
④谕:了解、知道。一曲:片面。 ①涅:涅石,古代用作黑色染料。
②蓝:蓼蓝,草本植物,叶子可以提取作蓝色染料。
③兹:这种。 ①优游:富饶繁多的样子。
②间:空隙。
③芦:芦苇。苻:芦苇中的薄膜。
④圻:同“垠”。无圻:没有边际。
⑤夭遏:夭折、夭亡。
⑥袭:重复。
⑦挺:引拔。挏:推引。
⑧揣丸:和谐。
⑨勃:拔。
⑩云台:非常高的台子。 ①灵府:指人的内心。
②晓:光明。
③载:运行。
④植:树立。
⑤形:见。
⑥庸讵:岂能。 ①声华:荣誉、声誉。呕苻:怜爱。妪掩:抚育。
②欣欣然:高兴的样子。
③决挐:解决纷乱。
④九窍:九孔。《周礼》讲阳窍有七个:眼、耳、鼻、口。阴窍有两个:大、小便处。
⑤和同:和洽同心。
⑥围:两臂合抱的圆周长,或者是两手的大拇指与食指合拢的圆周长。
⑦牺尊:古代的一种牛形的酒器。
⑧剞劂:雕刻用的刀子。
⑨华藻:华丽的文辞。镈:通“敷”,布敷。鲜:鲜艳。
⑩文章:文采。 ①揆(kuí):度量。三泉:指地下深处。
②廓:开扩、扩大。
③揲(shé)贯:累积。
④动溶:摇荡。
⑤蜚廉:一种长毛有翅膀的兽。敦圄:一个仙人的名字。
⑥役:役使。夸父:神名。
⑦宓妃:洛河女神名。
⑧织女:神女的名。
⑨素:本色。 ①事:侍奉。神:指人体活动的外在表现,也指人的精神活动。娆:烦恼。精:构成人体和生命的基本物质。
②营慧:求索名利的样子。
③宅:指精神。
④喝:中暑。
⑤色:容色。
⑥梣木:又叫苦栎木,梣木皮又叫秦皮。
⑦蠃(luǒ):应指蜗牛,其涎液能清凉解毒。
⑧骇:惊骇。
⑨矫:纠正。
⑩涔:积水。 ①至德:最高尚的道德。
②甘瞑:甜睡。溷(hùn):无涯的样子。
③徙依:自由遨游。汗漫:广大无边的样子。
④提挈:提举。委:放弃。
⑤鸿濛:东方之野,传说是日所出的地方。
⑥浮扬:遨游。畛崖:界限。
⑦颙颙然:仰慕的样子。
⑧领理:统率、治理。决:决裂。离:分开。
⑨浑浑苍苍:混沌不清的样子。
⑩伏羲氏:上古传说中的部落首领。 在道德最好的时期,人们甘心处在虚无缥缈的混沌的状态里,自由地遨游在浩瀚无垠的空间,提携天地而抛弃万物,把东方之野作为圭表,飘浮在茫茫天地之间。因此圣人呼吸阴阳二气,而万物群生都仰慕归依于他,做到内心和顺。那时,没有人刻意去统率治理,但人和万物都顺应自然本性悄然形成,自然生长,混沌不明,纯粹质朴的道德并没有消失,广大无边又浑然一体,世间万物在此悠然自得。因此,即使有后羿的智慧也发挥不了作用。等到道德衰退时,到伏羲氏的时候,天下的道德还是浑厚茫然,蕴涵的道德和气得到很广的布施,但人们的智慧由此产生了,人们热衷于求知,并开始违背淳朴的本性,观察起天地间的各种事物,所以伏羲氏的道德无常而没有统一的标准。到了神农、黄帝时代,他们已经偏离了道的根本,贯通天地,遵循自然法则,掌握阴阳变化,调和阴阳刚柔,使它们分解联贯,让世间万物都有秩序条理。这样百姓都会睁开眼睛,伸长脖子聆听君主命令,仰头观看君王脸色。所以神农、黄帝虽然能让天下得到治理,但却不能够做到和谐自然。社会到了昆吾、夏朝时代,人们的嗜好欲望受到了外界的诱惑,聪明也被引诱到外界,因而天然本性和赖以生存的道德都丧失了。等到周朝走向没落的时候,敦厚淳朴的风气也已经消失了,人们的行为都偏离本性,违背道德,于是也就产生了虚伪奸诈的勾当。周王室衰败,王道废除了,儒、墨也开始对自己的学说进行鼓吹,两方的信徒开始进行辩论。在这种情况下,各家学说都运用广博的智慧来模仿圣人,只不过是用华而不实的辞藻来蛊惑民众罢了;他们依靠礼乐歌舞,拿《诗》《书》来粉饰赞誉自己,为的是能够求得一个好的名誉。与此同时,他们还主张烦琐的礼节,装饰绂冕礼服,而且还规定等级;聚集民众变换无尽的花样,积聚很多财富还是不能满足欲望,在如此的社会风气下,老百姓也走上了歧途,他们不明事理,但是却想施展聪明才智,迎合世俗,为了名利竟然不择手段。所以百姓追逐荒淫的道路,偏离了他们的道德之根本。世人丧失掉纯正的天性,而且日益没落,它产生的根源不是一两天了。
E. 淮南子·俶真训的第二十四部分
【原文】
是故圣人之学也,欲以返性于初,而游心于虚也;达人之学也,欲以通性于辽廓,而觉于寂漠也。若夫俗世之学也则不然,擢德性,内愁五藏,外劳耳目,乃始招蛲振缱物之豪芒,摇消掉捎仁义礼乐,暴行越智于天下,以招号名声于世。此我所羞而不为也。
是故与其有天下也,不若有说也;与其有说也,不若尚羊物之终始也,而条达有无之际。是故举世而誉之不加劝,举世而非之不加沮;定于死生之境,而通于荣辱之理;虽有炎火洪水弥靡于天下,神无亏缺于胸臆之中矣。若然者,视天下之间,犹飞羽浮芥也,孰肯分分然以物为事也?
水之性真清,而土洞之;人性安静,而嗜欲乱之。夫人之所受于天者,耳目之于声色也,口鼻之于芳臭也,肌肤之于寒燠,其情一也。或通于神明,或不免于痴狂者,何也?其所为制者异也。是故神者智之渊也,渊清则智明矣;智者心之府也,智公则心平矣。人莫鉴于流沫,而鉴于止水者,以其静也;莫窥形于生铁,而窥于明镜者,以睹其易也,夫唯易且静,形物之性也。由此观之,用也必假之于弗用也。是故虚室生白,吉祥止也。夫鉴明者,尘垢弗能藐;神清者,嗜欲弗能乱。精神已越于外,而事复返之,是失之于本而求之于未也。外内无符,而欲与物接,弊其玄光,而求知之于耳目,是释其炤炤而道其冥冥也,是之谓失道。心有所至,而神喟然在之,反之于虚,则消铄灭息,此圣人之游也。
故古之治天下也,必达乎性命之情;其举错未必同也,其合于道一也。夫夏日之不被裘者,非爱之也,焕有余于身也;冬日之不用翣者,非简之也,清有余于适也。夫圣人量腹而食,度形而衣,节于己而已,贪污之心,奚由生哉?故能有天下者,必无以天下为也;能有名誉者,必无以趋行求者也。圣人有所于达,达则嗜欲之心外矣。
孔、墨之弟子,皆以仁义之术教导于世,然而不免于儡,身犹不能行也,又况所教平!是何则?其道外也。夫以未求返于本,许由不能行也,又况齐民乎!诚达于性命之情,而仁义固附矣,趋舍何足以滑心!
若夫神无所掩,心无所载,通洞条达,恬漠无事,无所凝滞,虚寂以待,势利不能诱也,辩者不能说也,声色不能淫也,美者不能滥也,智者不能动也,勇者不能恐也,此真人之道也。若然者,陶冶万物,与造化者为人,天地之间,宇宙之内,莫能夭遏。夫化生者不死,而化物者不化。神经于驱山、太行而不能难,入于四海九江而不能儒,处小隘而不塞,横扃天地之间而不窕。不通此者,虽目数千羊之群,耳分八风之调,足蹀《阳阿》之舞,而手会《绿水》之趋,智终天地,明照日月,辩解连环,泽润玉石,犹无益于治天下也。
静漠恬澹,所以养性也;和愉虚无,所以养德也。外不滑内,则性得其宜;性不动和,则德安其位。养生以经世,抱德以终年,可谓能何道矣。若然者,血脉无郁滞,五藏无蔚气,祸福弗能挠滑,非誉弗能尘垢,故能致其极。非有其世,孰能济焉?有其人,不遇其时,身犹不能脱,又况无道乎!
且人之情,耳目应感动,心志知忧乐,手足之疾痒,辟寒暑,所以与物接也。蜂虿螫指而神不能檐,蚊虻肤而知不能平,夫忧患之来,撄人心也,非直蜂虿之螫毒而蚊虻之惨怛也,而欲静漠虚无,奈之何哉!夫目察秋豪之末,耳不闻雷霆之音;耳调玉石之声,目不见太山之高,何则?小有所志而大有所忘也。今万物之来,擢拔吾性,攓取吾情,有若泉源,虽欲勿禀,其可得邪?
今夫树木者,灌以瀿水,畴以肥壤,一人养之,十人拔之,则必无余孽,又况与一国同伐之哉!虽欲久生,岂可得乎?今盆水在庭,清之终日,未能见眉睫,浊之不过一挠,而不能察方员。人神易浊而难清,犹盆水之类也,况一世而挠滑之,曷得须臾平乎?
古者至德之世,贾便其肆,农乐其业,大夫安其职,而处士修其道。当此之时,风雨不毁折,草木不夭,九鼎重味,珠玉润泽,洛出《凡书》,河出《绿图》,故许由、方回、善卷、披衣得达其道。何则?世之主有欲利天下之心,是以人得自乐其间。四子之才,非能尽善盖今之世也,然莫能与之同光者,遇唐虞之时。逮至夏桀、殷纣,燔生人,辜谏者,为炮烙,铸金柱,剖贤人之心,析才士之胫,醢鬼侯之女,葅梅伯之骸。当此之时,山崩,三川涸,飞鸟铩翼,走兽挤脚。当此之时,岂独无圣人哉?然而不能通其道者,不遇其世。夫鸟飞千仞之上,兽走丛薄之中,祸犹及之,又况编户齐民乎!由此观之,体道者不专在于我,亦有系于世矣。
夫历阳之都,一夕反而为湖,勇力圣知与罢怯不肖者同命;巫山之上,顺风纵火,膏夏紫芝与萧艾俱死。故河鱼不得明目,穉稼不得育时,其所生者然也。故世治则愚者不能独乱,世乱则智者不能独治。身蹈于浊世之中,而责道之不行也,是犹两绊骐骥,而求其致千里也。置猨槛中,则与豚同,非不巧捷也,无所肆其能也。舜之耕陶也,不能利其里;南面王则德施乎四海。仁非能益也,处便而势利也。古之圣人,其和愉宁静,性也;其志得道行,命也。是故性遭命而后能行,命得性而后能明。乌号之弓,溪子之弩,不能无弦而射;越舲蜀艇,不能无水而浮。今矰缴机而在上,罟张而在下,虽欲翱翔,其势焉得!故《诗》云:“采采卷耳,不盈倾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以言慕远世也。
F. 有关诚信的古诗词
有关诚信的古诗词有:宋·王安石《商鞅》、三国·曹植《君子行》、唐·卢照邻 《中和乐九章·总歌第九》、唐·李白《酬崔五郎中》等。
1、宋·王安石《商鞅》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白话释义:从古至今,管理百姓在于讲信用,说到做到。商鞅就很讲信用,以一言为重,以百金为轻。你们这些变法的反对派怎能随便指责商鞅呢,要是有商鞅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新法怎能不顺利推广?
2、三国·曹植《君子行》
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白话释义:经过瓜田时,不要弯腰提鞋子;走在李树下面,不要举手整理帽子,免得别人怀疑你偷瓜摘李子。借以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避开容易发生嫌疑的地方。
3、唐·卢照邻 《中和乐九章·总歌第九》
若有人兮天一方,忠为衣兮信为裳。
白话释义:有远方的佳人在等候,我以忠诚和信用作为衣裳。
4、唐·李白《酬崔五郎中》
海岳尚可倾,吐诺终不移。
白话释义:大海可以干枯,山岳可以倒塌,许下的诺言始终不可改变。
(6)淮南子淑真训的作文大全扩展阅读:
有关于诚信的故事:一诺千金
秦朝末年,楚国有一个叫季布的人,他这个人个性耿直,而且非常讲信用,只要他答应的事,就一定会努力做到,也因此他受到许多人的称赞,大家都很尊敬他。
他曾经在项羽的军中当过将领,而且率兵多次打败刘邦,所以当刘邦建立汉朝,当上皇帝的时候,便下令捉拿季布,并且宣布:凡是抓到季布的人,赐黄金千两,藏匿他的人则遭到灭门三族的惩罚。可是,季布为人正直而且时常行侠仗义,所以大家都想保护他。起初季布躲在好友的家中,过了一段时间,捉拿他的风声更紧了,他的朋友就把他的头发剃光,化装成奴隶和几十个家僮一起卖给了鲁国的朱家当劳工。
朱家主人很欣赏季布,于是专程去洛阳请刘邦的好朋友汝阴侯滕公向刘邦说情,希望能撤销追杀季布的通缉令,后来刘邦果真赦免了季布,而且还给了他一个官职。
G. 汉代王充《论衡·说日》说“日中有三足乌。《淮南子·精神训》说:“日中有踆乌。 谁会相信,这是真的
神话,古代人民思想博大精深
H.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的意思
意思:只要对人民有好处,就不必一定要效法古人的制度;只要有助于事情的成功,就不必沿袭旧有的规矩。
出处:《淮南子·汜论训》为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创作的一篇散文。
原文节选: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夫夏商之衰也,不变法而亡。三代之起也,不相袭而王。故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变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多也。
译文:只要有利于百姓,就不必遵循古制;只要符合大事,就不必依循旧章。夏、商的衰微,是因为不变法而灭亡的;禹、汤、武王三代的兴起,是不相互因袭而称王的。
因此圣人执政法律和时代一起变动,礼制与习俗一起变化。衣服器械,各自方便他们的使用;法令制度,各自依照他们的适宜情况而制定。因此改变古制无可非议,而依循旧俗不值得赞美。
(8)淮南子淑真训的作文大全扩展阅读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提到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时引用的经典名句。
习总书记说:“法治领域改革有个特点,就是很多问题都涉及法律规定。改革要于法有据,但也不能因为现行法律规定就不敢越雷池一步,那是无法推进改革的,正所谓‘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需要推进的改革,将来可以先修改法律规定再推进。对涉及改革的事项,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小组要认真研究和督办。”
I. 虚寂是什么意思
虚无寂来静。出自:《淮南子·俶自真训》:“若夫神无所掩,心无所载,通洞条达,恬漠无事,无所凝滞,虚寂以待,势利不能诱也……勇者不能恐也,此真人之道也。” 南朝 宋 范晔 《乐游应诏诗》:“崇盛归朝阙,虚寂在川岑。” 唐 于鹄 《山中访道者》诗:“山院不洒扫,四时自虚寂。”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吾儒养心,未尝离却事物,只顺其天则自然就是功夫。 释氏 却要尽绝事物,把心看做幻相,渐入虚寂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