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作文中怎样用上论语中的句子
怎样用上论语中的句子?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呀!因为我写作从来不会规定好格式再写,所以没想过这个问题,且好的作文也不一定要用上论语上的句子。但是我还是有一点心得的。论语包容万象,而且大多是先贤的感概,所以写议论文时很好用。至于记叙文多用在语言描写上。下面是我写的。你可以看看
关于读书的言论
自古以来,关于读书的言论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类人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人的地位高。社会推崇的便是“士农工商”,即读书为先,农次之,工再次之,商人最后;正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另一类人与前者不同,他们认为读书无所用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前者的论调就已经是社会的主流思想。自隋唐以来中国推行了科举取仕制度,于是前者的地位得到巩固。也使读书有了一个很明确的目标——为仕。
以试取仕这种方法有得也有失,好的地方众所周知。它使社会建立起尚学之风,让取仕实现了相对上的公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区分人们在智力上的差距。统治阶层也可利用考试来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以一种很好的方法使“夫智者不敢为”。读书同时也为这个社会创造了许多就业岗位。教材、教辅、文具、家教业甚至房地产都可以以一个正当而又高尚的理由赚钱。一切为了孩子!在这个旗帜下,在自己经济范畴内,家长有什么钱不愿意花呢?
图书城离我家近,一进去便会感受到书山的浩大,个人的浅薄。缕缕书香,撩人心肠。徜徉在这块天地里,让人感觉到身心的放松。但是总会有人来破坏这份美好。每到周末,各位家长同志们便持子之手,从四方而来。购物车那是人手一辆,这景致真美。起先是翻两页,便一册一册的往车里堆,后来觉的累吧,看两眼便一摞一摞地往车丢。敢情这玩意不用钱,抢银行的也不过如此。
可怜天下父母心,只求孩子一朝金榜题名,那时多少艰辛也就值了。可敬,可敬呀!
当年,有一个老师说学生:“人为什么要读书”?有的学生说读书为明礼,有的学生说读书为赚钱,也有的学生说读书为做官。一个个口说读书高雅,却又一个个落了俗套。仅有一人是这样说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就是周恩来。读过这则故事的人很多。但是要有人问你同样的问题你又将会怎样回答呢?“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它绝不是一句空话,周恩来总理践行了他的诺言。所以用同样的口吻回答这一问题,需先掂量自己。
小学时,我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读过这篇文章。曾问过很多同学同样的问题,他们的回答各不相同。有人说将来要造飞机、坦克、去月亮上玩……。记忆就像棵树,孩提时候的天真,质朴及无知是这树上的叶子,枯黄后都将随着时光的清风而逝。现在我上高中,问了同样的问题于同学。他们回答却都无不相同:为了考试,为了上大学,为了找一份好的工作。有知后的我们,束缚了自己的想像,用一些苍白的词汇刻画了我们的前半生。岁月无情,人生匆匆,岂不悲夫?
我又问道:“读书无用吗”?有些人说抛开考试不讲,读书真的是无所用处。有人是这样形容读书的:“上大学时我用一袋子钱换来一袋子书,现在用这一袋子书换不来系袋子的绳”!因为近几年大学就业前景不乐观,所以读书真是一通赔本的买卖。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读书本身是一件很好的事,没有功利性。但是与取仕相结合后,书就变相成为一种入仕的工具,而不再有以往传授智慧的功用。读书不是死的,它是能够学以致用的。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能提高自身素养,遇事能够有自己的判断,不会盲从。太过于重视其功利性,必将背道而驰。
子也曾经曰过:“朝闻道,夕可死也”。能够从书中获得人生的大道,也不枉为一个识字人
❷ 用关于论语中礼貌待人的句子写作文(500字)
朱熹集注:乐,音洛。知,去声。约,穷困也。利,犹贪也,盖深知笃好而必欲得之也。不仁之人,失其本心,久约必滥,久乐必淫。惟仁者则安其仁而无适不然,知者则利于仁而不易所守,盖虽深浅之不同,然皆非外物所能夺矣。谢氏曰:“仁者心无内外远近精粗之间,非有所存而自不亡,非有所理而自不乱,如目视而耳听,手持而足行也。知者谓之有所见则可,谓之有所得则未可。有所存斯不亡,有所理斯不乱,未能无意也。安仁则一,利仁则二。安仁者非颜闵以上,去圣人为不远,不知此味也。诸子虽有卓越之才,谓之见道不惑则可,然未免于利之也。”
我万没想到这句话,居然没有一个人搞通了的。
关键字眼就是 智者利仁。
多数的理解是聪明人善于利用仁。这个解释明显是打胡说。
朱熹的认识是,利,犹贪也,盖深知笃好而必欲得之也。我给他美化一下,那不叫贪,叫渴求。(是不是读书人哦。)意思就是还没具备仁的境界。最后谢氏还大言不惭地说:孔子的弟子,在颜回和闵损以下的,虽然有过人之处,说其不是糊涂蛋还凑合,但(安仁就差得远了),未免就是在利仁那个档次,(顶多算个聪明人)。
两者的意思都是:利仁的境界要低于安仁的境界。
咔咔咔-------
我记得《刘三姐》里面有一句歌词:笑死人勒哎--------
比如,某人说:耶,慕容求输,你还有一张利嘴儿咧?
我笑着回答:哪里,是因为我的智慧。
意思就是,我智慧,才使我的嘴儿更能侃。
那么,智慧对口才,是有利还是无利?
那么,智慧对于仁呢?
我已经说过很多次了,孔子座下弟子之后,少有儒家弟子,知道仁、义、信的具体含义。
仁,是儒家对长者要求的一种美德,形而下,就是宽容(广)的胸怀。
所以,仁者安仁、智者利仁的意思:宽容,使人心情安宁;睿智,使人心胸开阔。
从语法上讲,我这个解释是绝对没得问题的,但是我总觉得,孔子想表达的是另外的意思。因此,我怀疑儒家弟子在整理、回忆、抄录、流传、刊印、校稿的这个过程中,有些许内容已经失真了。甚至由于悟性的高低,有人根据自己的认识擅自改动了其中的个别地方。何况,现在我们看到的《论语》,已经不是孔子座前弟子的第一手笔记,因为 《论语》 中加入了其弟子的言论,这绝对是严重亵渎老师的行为。那么,这个弟子的言论,绝对不是孔子的座前弟子所为,他们还没无知到这个地步。那么,肯定是后来的、后来的、后来的---------人,干的这事儿。如此一来,这个 《论语》部分内容失去原貌也在情理之中。
我怀疑,智者利仁 的原文是: 愚者利仁。
就是说,愚蠢的人利用别人的宽容。
那么,仁者安仁、愚者利仁的意思就出来了:宽容的人安乐于自己的宽容,愚蠢的人利用别人的宽容。
我觉得,孔子想表达的是这个意思。
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得去追 利 的本义。
利 ,会意字。从刀,从禾。表示以刀断禾的意思。本义:刀剑锋利,刀口快。
那么 愚者利仁,是不是就是 愚蠢的人,削弱自己的仁德,即:愚蠢,会使人心胸狭小?
孔子的意思是不是:宽容的人,安乐于自己的仁德;愚蠢的人,削弱自己的仁德?
但是,从刀口快,绕到削弱。我自己都过不了我自己这一关。
到底孔子的愿意是什么?我最终也茫然在这儿了。
❸ 用自己喜欢的论语十二章里的一句话结合自己写一篇小作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历史的画卷,因岁月的冲洗,显得枯黄陈旧,将历史的足迹点点抹淡。然而,华夏五千年的文化,总有些像《论语》一类的书籍虽早已褪去了华丽的色彩,显得古老陈旧,但实则它与我们的距离并不遥远。——题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卫灵公》。《论语》中有许多简单的道理需要我们去感悟与实践。它用的文字往往言简意赅,但其蕴含的道理绝不会同表面一样容易。就像《论语·卫灵公》中记载的,孔子的学子之一子贡,曾问了孔子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意思是有没有一句话可以使人终生奉行的呢?孔子用商量的语气对他说:“其恕乎!”什么叫“恕”呢?孔子又用了八个字解释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那么也就是说,做任何事,都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不要强人所难,更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用现如今的话说,就是要学会宽容。
《北京日报》曾刊登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少年在公交车上吐了一口痰,女售票员让他擦掉。少年感到很难堪,不愿去擦。女售票员给了他个台阶下,自己用纸把痰擦掉了。事后少年很后悔,他给报社写了封信,表示向这位售票员道歉。这件事告诉我们,得理且让人。宽容的感化常比剑拔弩张的作用要恒久得多。如果她不这么做,而是硬逼少年去擦痰,结果会是怎样的呢?也许,不用我说,也可以想象得到。正因为女售票员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所以以宽容之心完美的化解了这件事。
怎样算宽容呢?就是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换位思考,包容他人;就是要学会忘记。因为克制性的宽容,不是真正的宽容,它不能从根源愈合心灵的伤口。只有那种不记、不究的宽容,才是宽容的真正境界。
“其恕乎!”——就一个“恕”字,教会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的快乐,如何适应日常的秩序,找到人生的目标;就一个“恕”字,就是我们自己的一幅健康的心电图,是这个世界的一张美好的通行证。让我们学会如何去宽容别人吧!得过且过,我们的生活才会快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人着想,人也会为你着想,真诚才能换真心。生活中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一点,世界会更加和平,安宁。生活会更加和谐,幸福,并充满了快乐。
❹ 以儒家的一句话作文 论语 大学都可以 在里面随便挑一句话 写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
人的爱好多种多样,有新奇绝妙的,有平淡无奇的,我的爱好虽不新奇,却广泛的连父母也时常感叹。而在这众多的爱好中。我还是 对读书情钟。
我从小就喜欢看书。小时侯,爸爸给我买的书籍不计其数,我一有空闲时间就沉醉于那优美的语句,丰富的想象中。
有一次我正坐在沙发上看“格林童话”,不知不觉便睡着了。做了个梦,梦里全是王子与公主的美满结局,英雄打败恶人的胜利场面
~~~~妈妈忽然把我叫醒,我才知道那原来是一场梦。而我似乎在梦里,一切都看的那么清晰,似乎听到了人们的呼喊声和呐喊声,还有热烈的
鼓掌声~~~~妈妈的一席话惊醒了我:“别白日做梦了,快来吃饭吧/”我闻到了一阵香,原来那真的是一场梦呀。
为了看书,我可以放弃一切。
记得有一次,妈妈出去买菜了,临走前叮嘱我看好水壶,我点了点头,接着就去看作文书了。看着看着。不知不觉便置身于作者笔下
的场景中。我也似乎来到了冬天,与作者打起了雪仗。我们不知不觉玩到了下午,玩的可高心了~~~~~不一会儿,水开了,响起了鸣笛声,我
却没有听见。这时,妈妈回来了,急忙把水灌进了水壶。
妈妈语重心长的对我说:“你看书是对的,但也不能三心二意的去做每一件事呀/”想一想:妈妈说的也对,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要一心一意!
❺ 用论语十二章中的两句名言写一篇600字的作文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实际上是劝人们要珍惜时光。
【《论语十二章》中哪些话是谈学习态度的】作业帮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实际上是劝人们要珍惜时光.
《论语》十二章 哪些话关于道德修养_ : 《论语十二章》中关于道德修养的论述主要有这样一些,“人不知而不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等.其中人不知而不愠,一日三省吾,是较高的道德修养,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说的其实是道德底线,咱们应当做到.
请从论语12章中列举至少四条谈品德修养的语句_作业帮 : 《论语十二章》选取的内容几乎都是同道德有关的,而其中比较直接的有以下几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论语十二章中的一句话_ : 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二章中有三个内容,分别都是哪些句子_ : 【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道德修养】 【方法】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时习之 默而识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修养】 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十二章中什么句子来表达此时激动的心情呢】作业帮 : 《论语十二章》中表达此时激动的心情的内容,当属“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了.有朋自远方来,心情当然是快乐的,心情快乐就要有所表示.怎么样来表示呢?首先就是隆重的接待.孔子时候对远来之朋的隆重接待,不是像我们现在这样去当地高档的酒楼吃一顿大餐,而是相应规格的礼乐.个人之间的会面,不太可能是钟鼓齐鸣,但也有一定仪式,这种仪式是通过乐体现出来的.
【论语十二章中不少句子已经演变成成语】作业帮 : 《论语十二章》选取的内容中演变出成语的情况如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不亦乐乎...
《<论语>十二章》中主要谈论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 《论语十二章》选取的主要是《论语》中关于道德修养与学习态度及方法的内容.比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论语十二章中有些话演化成固定成成语有哪些_ : 温故知新一息尚存——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 不愠,不亦君子乎?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鲜矣仁!言而有信——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论语十二章》中哪些话是谈学习态度的?哪些话是学习方法的? : 【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修身做人】 1【方法】 温故而知新 吾日三省吾身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时习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修养】 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3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4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5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❻ 论语中关于文明礼仪的的句子 我要写作文拜托,只要3句就好,重赏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见危授命,见利思义”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❼ 论语十二章里面的其中一句话连到生活事情写作文400字
就说乐器,生活中也有很多。所以说生活是美妙的,生活是富有生命力,我觉得专音乐是最具有美感的,我属也有点喜欢音乐。不过我今天啊!单单只说这“乐器”,笛子、小提琴……等一些是真正的乐器,至于生活中的乐器,在电视上也常见到,那便是——
是不是有些惊讶啊!自从有一次在电视上看到一些人用牙膏管吹出了美妙的乐曲之后,我便也有些蠢蠢欲动,正好,家里有一个用了一半的牙膏,呵呵!我也来吹吹,搞不好,我也能哼几首了!我拿来牙膏管,用手按着牙膏管乱按一气,反正是没有人能听出来是什么歌了,反正我也没打算能吹出什么好歌来,虽然说我是乱按一气,但是从管内发出的声音还是满好听的呢!
我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的事情都很小,都不令人察觉,但是“小文章也能写出大作来了”!只要留心观察生活就能得到很多的道理和灵感,(灵感满重要的哦!)生活就是如此的美妙,音乐不但让人陶醉,其实生活也很令人陶醉呢!
❽ 用论语的一句话写一篇150字作文
好吧,就说说《为政》篇中,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一内段吧!
温故而知新是指容,能够通过对已知事物的了解和掌握,去认识和判断新的事物。能够温故而知新,说明这个人是有思想、有方法的,做到了学而思、思而学。“温故”不是复读或者复述已经学到的内容,而是对已学知识的思考,同时又在思考中探寻了解新的知识,思想认识不断发展和提高所以才能“知新”。这样的人当然也会将自己的思想认识发扬出来。同时,能够温故而知新,说明这个人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和方法。而一个有思想、有方法,不断回顾与思考,能够将自己的思想认识发扬出来的人,其在品质方面应当不是问题了。这样的人,不论是否收徒当老师,都能起到老师的作用。而对于那些能够做到温故知新的人,咱们也应当将其作为老师来对待,好好地向他们学习的。当然如果自己能够做到这点,那么自己也可以发挥老师的作用。
❾ 作文用几件事来证明论语中的一句话
我很不喜欢吃蔬菜,于是便将它给了的小明吃,他也不要,并且很生气,对我回说,你不要的干嘛要给我答,不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么,我很不在乎他说的话。我很珍惜自己的自行车,小明也一样很珍惜,小芳向我借单车但我不肯借,于是便对小芳说,你找小明借吧,而小明也不肯借并且责怪我不肯不借还让他借,他很生气地再次对我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还是不以为然的样子,他看到我这个样子很伤心的对我说,我们再也不是朋友了,因为你不懂什么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❿ 用《论语》十二章中的一句话当做你的座右铭,写一篇作文
写出怎么样才能博览群书,自己要怎么样问别人,怎么样发现其中的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