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用论语的一句话写一篇150字作文
好吧,就说说《为政》篇中,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一内段吧!
温故而知新是指容,能够通过对已知事物的了解和掌握,去认识和判断新的事物。能够温故而知新,说明这个人是有思想、有方法的,做到了学而思、思而学。“温故”不是复读或者复述已经学到的内容,而是对已学知识的思考,同时又在思考中探寻了解新的知识,思想认识不断发展和提高所以才能“知新”。这样的人当然也会将自己的思想认识发扬出来。同时,能够温故而知新,说明这个人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和方法。而一个有思想、有方法,不断回顾与思考,能够将自己的思想认识发扬出来的人,其在品质方面应当不是问题了。这样的人,不论是否收徒当老师,都能起到老师的作用。而对于那些能够做到温故知新的人,咱们也应当将其作为老师来对待,好好地向他们学习的。当然如果自己能够做到这点,那么自己也可以发挥老师的作用。
❷ 用论语十二章中的两句名言写一篇600字的作文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实际上是劝人们要珍惜时光。
【《论语十二章》中哪些话是谈学习态度的】作业帮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实际上是劝人们要珍惜时光.
《论语》十二章 哪些话关于道德修养_ : 《论语十二章》中关于道德修养的论述主要有这样一些,“人不知而不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等.其中人不知而不愠,一日三省吾,是较高的道德修养,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说的其实是道德底线,咱们应当做到.
请从论语12章中列举至少四条谈品德修养的语句_作业帮 : 《论语十二章》选取的内容几乎都是同道德有关的,而其中比较直接的有以下几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论语十二章中的一句话_ : 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二章中有三个内容,分别都是哪些句子_ : 【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道德修养】 【方法】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时习之 默而识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修养】 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十二章中什么句子来表达此时激动的心情呢】作业帮 : 《论语十二章》中表达此时激动的心情的内容,当属“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了.有朋自远方来,心情当然是快乐的,心情快乐就要有所表示.怎么样来表示呢?首先就是隆重的接待.孔子时候对远来之朋的隆重接待,不是像我们现在这样去当地高档的酒楼吃一顿大餐,而是相应规格的礼乐.个人之间的会面,不太可能是钟鼓齐鸣,但也有一定仪式,这种仪式是通过乐体现出来的.
【论语十二章中不少句子已经演变成成语】作业帮 : 《论语十二章》选取的内容中演变出成语的情况如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不亦乐乎...
《<论语>十二章》中主要谈论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 《论语十二章》选取的主要是《论语》中关于道德修养与学习态度及方法的内容.比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论语十二章中有些话演化成固定成成语有哪些_ : 温故知新一息尚存——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 不愠,不亦君子乎?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鲜矣仁!言而有信——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论语十二章》中哪些话是谈学习态度的?哪些话是学习方法的? : 【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修身做人】 1【方法】 温故而知新 吾日三省吾身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时习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修养】 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3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4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5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❸ 以论语一句话开头的作文
我来帮帮你,但愿帮到你!祝学习愉快!
【原文】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译文】我们的老师温和亲切、心地善良、尊重他人、生活节俭、谦虚礼让(,人们愿意向他请教而让他知道很多事)。
“温、良、恭、俭、让”是孔子的画像,也是我们要努力学习的地方。
“温”是温和、温文尔雅,是我们平常说的脾气好,容易亲近。人发脾气,体内会产生毒素,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所以凡是脾气不好的人,多数都短命——刚则易折,和气百年。我见一些佛教徒,越学脾气越大,看谁都是魔,却不懂得躬身自省,结果搞到家庭不和、朋友不睦,心情整年都是紧张的,实在是求死之道。
“良”者,心地善良敦厚,心行皆善而不以为功。
“俭”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可中国改革开放,百姓生活好了,浪费的现象也很严重,导致木材、水、电等资源的短缺,生态环境也遭到破坏。中国未来要建设成为节约型社会,还非得从“俭”的品德入手不可。懂得勤俭爱物,便能对劳动人民产生感恩之心,其他很多的美德都会因此一一长养。
“温、良、恭、俭、让”在内是指一个人的人品,在外表现出的是求学的态度,你能做到“温、良、恭、俭、让”,老师会格外喜欢你,领导会格外器重你,都愿意将你作为重点的培养对象。所以知识易学而品德难成,为学先为人的道理就在此地。
❹ 用《论语》十二章中的一句话当做你的座右铭,写一篇作文
写出怎么样才能博览群书,自己要怎么样问别人,怎么样发现其中的仁德
❺ 论语十二章里面的其中一句话连到生活事情写作文400字
就说乐器,生活中也有很多。所以说生活是美妙的,生活是富有生命力,我觉得专音乐是最具有美感的,我属也有点喜欢音乐。不过我今天啊!单单只说这“乐器”,笛子、小提琴……等一些是真正的乐器,至于生活中的乐器,在电视上也常见到,那便是——
是不是有些惊讶啊!自从有一次在电视上看到一些人用牙膏管吹出了美妙的乐曲之后,我便也有些蠢蠢欲动,正好,家里有一个用了一半的牙膏,呵呵!我也来吹吹,搞不好,我也能哼几首了!我拿来牙膏管,用手按着牙膏管乱按一气,反正是没有人能听出来是什么歌了,反正我也没打算能吹出什么好歌来,虽然说我是乱按一气,但是从管内发出的声音还是满好听的呢!
我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的事情都很小,都不令人察觉,但是“小文章也能写出大作来了”!只要留心观察生活就能得到很多的道理和灵感,(灵感满重要的哦!)生活就是如此的美妙,音乐不但让人陶醉,其实生活也很令人陶醉呢!
❻ 用论语写担当的作文
于丹《论语》心得之一 天地人之道(1)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
这部曾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吗?
大家别以为,孔夫子的《论语》高不可及,现在我们必须得仰望它。
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
它就是这么一本语录。
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断断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汇集编纂,后来就成了《论语》。
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
其实,无言也是一种教育。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四季轮转,万物滋生。苍天还需要说话吗?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
大家知道,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人。他们每个人都是一粒种子,把那种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
我们说孔夫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这片土地上最有行动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
神圣神圣,神基本上是接近天空的,是像李白那样的人;而圣是接近土地的,是像杜甫那样的人。
孔圣人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在大地上生长的信念,他这样的人一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自然生长脱胎出来,而不是从空而降的。
中国的创世神话是盘古开天辟地,但这个开辟不是像西方神话讲的那种突变,比如说拿一把大斧子,啪,劈开,然后金光四射出现一个什么样的天地万物,这不是中国人的叙事情感。
中国人习惯的叙事是像《三五历纪》里面描述的那样,是一个从容、和缓而值得憧憬的漫长的过程: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
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
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
丈。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它说开始时“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在里面呆了一万八千年。
后来天地分开了,但它不是作为一个固体“啪”地从中间断裂,而是两股气逐渐分开,阳清之气上升为天,阴浊之气下降为地。
这并不是天地开辟的完成,这种成长才刚刚开始。
中国人是讲究变化的。你看,盘古在天地之间“一日九变”,像一个新生的婴儿,每天都在微妙地变化着。
这种变化最终达到了一个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
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
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是梦想主义者不是理想主义者;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是务实主义者不是现实主义者。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
盘古的变化还在继续,这个故事还要接着讲:
天地开辟之后,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也“日长一丈”,跟着天地一块儿长。
如此又过了一万八千年,最后是“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人的意义跟天和地是一样的,天地人并称为“三才”。
所以,在孔子看来,人是值得敬重的,人又是应该自重的。
读《论语》我们会发现,孔夫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和缓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这是孔夫子教学的态度,也是儒家的一种态度。
❼ 用论语中一则写作文讲道理200以…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对于学过的旧知识,你要常去温习它,你将会有新的体会,新的发现。你收获的就会更多,你比别人懂得的就会更多,这样在某方面就能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生活中,每一件事,每一句话都有它的多方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也许你一时只能理解其中的一点,当但你经历多了,见识丰富了,你再去看时,也许你会有不一样的理解和体会。生活就是这样多方面性的,当你对一句话不理解时,你是选择遗弃它,还是深入的去思考?当你多次的去深究它的时候,你将会有不一样的体会。
当我们忙完了一个阶段的事情后,利用暂时的忙里偷闲,回顾曾经的点点滴滴时,才发现我们不能变成工作的奴隶,我们要学会思考和总结,要让我们的工作充满坚持和成长才行。
❽ 用自己喜欢的论语十二章里的一句话结合自己写一篇小作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历史的画卷,因岁月的冲洗,显得枯黄陈旧,将历史的足迹点点抹淡。然而,华夏五千年的文化,总有些像《论语》一类的书籍虽早已褪去了华丽的色彩,显得古老陈旧,但实则它与我们的距离并不遥远。——题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卫灵公》。《论语》中有许多简单的道理需要我们去感悟与实践。它用的文字往往言简意赅,但其蕴含的道理绝不会同表面一样容易。就像《论语·卫灵公》中记载的,孔子的学子之一子贡,曾问了孔子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意思是有没有一句话可以使人终生奉行的呢?孔子用商量的语气对他说:“其恕乎!”什么叫“恕”呢?孔子又用了八个字解释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那么也就是说,做任何事,都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不要强人所难,更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用现如今的话说,就是要学会宽容。
《北京日报》曾刊登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少年在公交车上吐了一口痰,女售票员让他擦掉。少年感到很难堪,不愿去擦。女售票员给了他个台阶下,自己用纸把痰擦掉了。事后少年很后悔,他给报社写了封信,表示向这位售票员道歉。这件事告诉我们,得理且让人。宽容的感化常比剑拔弩张的作用要恒久得多。如果她不这么做,而是硬逼少年去擦痰,结果会是怎样的呢?也许,不用我说,也可以想象得到。正因为女售票员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所以以宽容之心完美的化解了这件事。
怎样算宽容呢?就是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换位思考,包容他人;就是要学会忘记。因为克制性的宽容,不是真正的宽容,它不能从根源愈合心灵的伤口。只有那种不记、不究的宽容,才是宽容的真正境界。
“其恕乎!”——就一个“恕”字,教会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的快乐,如何适应日常的秩序,找到人生的目标;就一个“恕”字,就是我们自己的一幅健康的心电图,是这个世界的一张美好的通行证。让我们学会如何去宽容别人吧!得过且过,我们的生活才会快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人着想,人也会为你着想,真诚才能换真心。生活中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一点,世界会更加和平,安宁。生活会更加和谐,幸福,并充满了快乐。
❾ 以我与论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从小到大,我们大致来说经历了三个阶段.
首先是单纯的幼儿阶段,我相信老师们大人们说的没一句话,也相信自己看到的听到的,相信灰姑娘最终找到心爱的王子.
其次是懵懂的青春期,那时候的我开始有点叛逆,开始怀疑周围的一切,并且开始有自己的想法,逆道而行.
接着是现在的成长期,却有些迷茫了,一直以来自己坚信的一些真理,一些想法,会不经意的伤害到其他的人,然而对或者错自己却不得而知.
温暖、朴素的道理深入浅出让我们再度重温孔子,近距离接触孔子,其实“道不远人”。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分别阐述“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
什么叫心灵上的快乐,无欲无求、红尘看破也不过是避世;忙忙碌碌地名利追求又会错失良辰美景;人活于世,于大千世界,可以不为人情事故所困?人情事故即人的相处,我们最近的关系网莫过于亲朋好友、同事还有一些“假想敌”: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蔬矣”,不管与领导还是朋友,都要保守一定的距离。与朋友相处时“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意思是:朋友做的不对的地方,要加之引导;如果他不听就算了,不用自取其辱。
可见,孔子并没有提倡朋友有难,拔刀相助、赴汤蹈火的义薄云天,而是回归平常,讲究一个“度”,“见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对于刚认识的朋友是这样,而对于熟识许多的好友,如果天天在一起,也不见得是一样好事,“君子之交淡若水”。朋友之交广遍天下,时不时电话短信联系,知道对方好不好,互相交流思想、所见所闻,就可以了。朋友不是敌人,不需要知己知彼,给对方和自己一个空间。他有错误时,有困难时尽量帮,可以指正,但是如果他不接受,就算了。孔子在讲这点时,想的是要让自己的心灵快乐轻松就不能为烦事所扰,尽力就行未必尽心,但于我们却不敢苟同,朋友可以偶尔才联系一下,只要内心有他就可以,但是如果对方误入歧途而为免自辱不力劝相助,那内心怎么可能获得了全然的快乐。
人之相处,除却平常点头之交,如何协调之间的德与怨:
孔子说“以直抱怨,以德报德”;“直”---是对事非的判断,对于不利于己的人和事,可以说不!选择让自己过得舒心坦然的方式,“以德报怨是对人生的浪费”,就像小时候听过的《农夫与蛇》的故事,农夫救了蛇并用自己的身体温暖冻僵的蛇,最后蛇却把农夫咬死。
有时,人不能太好心,孔子教我们的!
❿ 作文用几件事来证明论语中的一句话
我很不喜欢吃蔬菜,于是便将它给了的小明吃,他也不要,并且很生气,对我回说,你不要的干嘛要给我答,不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么,我很不在乎他说的话。我很珍惜自己的自行车,小明也一样很珍惜,小芳向我借单车但我不肯借,于是便对小芳说,你找小明借吧,而小明也不肯借并且责怪我不肯不借还让他借,他很生气地再次对我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还是不以为然的样子,他看到我这个样子很伤心的对我说,我们再也不是朋友了,因为你不懂什么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