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民国时期写的特别好的文章2000字
胡适《四十自述》
郁达夫《寒灰集》
吴宓《吴宓日记》
温源宁《不够知己》内
沈醉《人鬼之间容》《我这三十年》《我的特务生涯》
张允和《曲终人不散》
何兆武《上学记》
丰子恺《丰子恺自述》
黄裳《榆下说书》
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
沈从文《边城》《自传集》《凤凰集》
黄永玉《比我老的老头》
黄苗子《青灯琐记》······
当代台湾学者董桥的作品很不错,有民国风骨,很值得一读。
② 民国时期吴语区的人是怎么写作文的
国家CHINA一词最早出现时是因为中国一个产瓷器地的地名用英文音译过去的。那时中国还是处于落后的清王朝。而今,中国正在由沉睡转向苏醒。由东亚病父到东方神起!很庆幸处于这个时代。小时侯上学的目标之一就是我要带“红领巾”,要好好热爱祖国,其实只不过是人云亦云罢了,为什么喜欢上,为什么爱,不知道。长大后才明白,无国就没有家,以及中国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如何走过来,党和人民携手努力才有如今的舒服日子。六十年前,毛主席的一句话,新中国成立。从此中国人真正的在世界上挺起了脊梁。三十年前,邓小平离开北京到南方广东和深圳特区一带巡视(他显然是以保护者的角色最后一次莅临这个象征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区),他一路上讲了一些极重要、针对性极强的话。他毫不含糊地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一百年也不能动摇;继续走我们自己改革的路,谁不搞改革,谁就下台;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品,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市场经济来提高自己的生产力,经济特区就要以市场经济为主;不要害怕向资本主义学习,要更加敞开大门引进外资和外国技术及管理经验,我们自己首先要有信心;对外则要“韬光养晦。从此中国人的口袋鼓了起来。1990年,中国第一次举亚运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2010年的上海世界博览会顺利落暮无一不在向世人展示中国的崛起。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怎能放任自流,荒毁一生置民族大业于不顾?否则,枉为炎黄子孙!梁启超曾高瞻远瞩地指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于世界,则国屹立于世界!自古英雄出少年。在当今世界的残酷竞争中,中国青少年能否肩负起民族振兴和洗刷国耻的任务,直接关系到中国将来的命运。现阶段我门能做的就是在自己的学习上努力。热爱集体。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奔腾向前,浩浩荡荡,势不可挡。我们伟大的祖国已经走过了五千年的历程。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卓越创造,为人类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坚信,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中,一定能够万众一心,奋发图强,勇往直前地朝着宏伟目标阔步迈进,光荣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把我国早日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③ 就“是否应向民国学习”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应该对比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不同及得与失,民国打破了千年帝制,促经中国回短期答的中兴,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但他后期失去了革命热情,与中共(现代中国执政党)的彻底革命不一样。所以孙中山时期与中共合作过。现代与民国阶级不同,但民国新文化运动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而如果没有北伐战争,中国早四分五裂了。像现在流传的民国老课本既有文言文,但很短,保证了趣味性,而又有精美的插图是很"好玩"的。这也值得我们学习
以上仅供参考,希望能给你一些思路。
④ 民国时期人们写文章用的是什么文体
新文体.梁启超所创散文新体。
⑤ 想写一篇民国文章,但是不知道民国戏子是什么装扮。求告知
想写一篇股民文章但是不知道国民系的是什么样的妆
⑥ 民国作文简单概括主要内容并写出感受体会大概五十个字,多一点没关系,不要太复杂,可以根据下面的点评写
小时候的我总爱和伙伴们在楼下的沙坑里玩,踩着一粒粒极软极软的沙子,感到多么快乐,多么惬意。一不小心,摔倒了,努力地爬起来。身后出现了一连串的脚印,太阳照着我们一张张笑脸,笑容更加灿烂了。那一串串脚印记载着欢乐的,记载着我的成长。小时候就是快乐的、无忧无虑的,好希望永远都是小时候。
上幼儿园了,那时的我最爱看书了。每天傍晚,总是缠着妈妈带我去书店看书,穿过繁华的步行街,来到书店门口。儿时的我总爱在门外印着的那几个大脚印上踩来踩去,多好玩啊。如今的我虽然没有小时候的那种快乐,却有了另一种更充实的快乐,那便是读书。书带我到知识的海洋里遨游,那书店门外的大脚印便是我快乐成长的见证。
现在的我已经是八年级的学生了,一个个压力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伴随我的还有一次次的失败。
今天,又考砸了,手里拿着那张不到八十分的数学考卷,泪水在眼眶里打转着,心里烦透了。无精打采地走在回家的路上,不经意间又踏进了那儿时玩耍过的沙坑,一串串脚印印了下来,一阵风吹过,把我手中的那张试卷吹走了,吹到了那个沙坑里,我连忙去捡,忽然,我看见了那脚印,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在这儿奔跑留下的快乐的脚印,也让我想起幼儿园到书店门前踩那巨大的脚印。想到这儿,我笑了,发自内心的笑了。啊,我明白了,其实快乐就伴随在我的身边,伴随着我的成长。
那一次次失败与挫折不就是一种快乐的提示吗?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到彩虹?只有经受住考验才有快乐,最充实的快乐。只有笑,才能让你感受到快乐的存在。对,我坚定地点了点头,我一定要努力,我要考出好成绩!,我捡起考卷,大步的往家走……我身后印出了一串串脚印,在阳光的照映下,它成了金色,它是通向成功,通向快乐的脚印。
⑦ 今年清明节后,网上盛传一篇民国小学生写的春游作文片段,“远处牧童三五,坐牛背上,吹笛唱歌。再前
要写好作文,就必须真正走出教室,进入自然的怀抱,与清风追逐,同流水嬉戏,将自己纯真的情感投入自然;要学会观察、体悟自然和生活。(言之有理即可) |
⑧ 历史作文:请写一写假如你生活在民国时期,你的衣食住行.
可参照台湾七十年代的生活样貌
⑨ 中华民国成立后,人们写文章时都乐于采用民国纪年。如果作者在一篇文章末尾注明是作于“民国二十五年”,
1912年建立的中华民国,为民国一年,所以民国25年是1937年
⑩ 如何帮助小孩写作文
作文,是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民国语文热,究其原因,或许是由于当代语文教育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不过,追根溯源,其实每个年代的语文教育都难掩其“时代特征”。细数每个年代作文教育的状况,既可以作为我们管窥社会的独特视角,也能对当代语文教育起到警醒和提示作用。
1911—1948
古朴+忧患+真性情
银河泻影,丹桂流香。此何时乎?盖秋时也。晚膳后,入小园中,作散步之举。既至,举头四顾,但见万家灯火,辉映天空,如星罗棋布。余愕然曰:“今夕何夕,胡庆闹若是也?”友曰:“此中秋之节也,汝不知乎?”
很难想象,这篇名为《中秋赏月记》的文章,出自民国时期一个叫黄自强的小学生之手。将本作文收入《民国模范作文》的主编时毛表示,民国小学的作文有较高的古风之范。民国年间虽然政局不稳,战乱不断,但文化教育水平却有相当高的水准,教育界大师辈出,他们亲手缔造的语文教育风采也可见一斑。
家住沙坪坝的九旬老人向聚民告诉记者,上世纪30年代他所接受的小学教育,还残留着私塾的性质,古文经典仍是重点,白话作文并不是强制性的考试项目。“当时的作文要求很松,老师出的题目也很具体,比如写我的家庭、我的同学。作文大约一个月写一次,只要文从字顺、说清事理就可以了。”
记者在重庆各大书店了解到,今年,可谓是民国作文书的热销年,有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两卷本《民国小学生作文》、北京大学出版社的《民国语文》、中华书局的《民国经典国语课》等……而这些书大多都是挑选于1911年到1948年(即民国一年——民国三十七年)之间的旧版书内容,整合而重新出版的。
《萌芽》主编赵长天对民国时期的语文教育,非常赞赏。“我读这些小学生作文,感觉它们真是明白如话,简练、干净、真实、亲切。多数作文都是在说具体的事情,通过这些事情,来表达情感或阐述道理;情感是真实的,道理也是他们真心赞同的。这些作文,基本上是真的小学生作文。”
其实,受白话文运动的影响,自1920年起,白话文课本开始在初级小学使用,然后逐渐过渡进入高级小学,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育的文白之争从未停歇,因此民国时期的小学生作文,既有文言文写作,也有白话文写作。即便如此,白话文作文,也毫无做作之态。如《养蟋蟀》中,写道“我觉得让蟋蟀去自相残杀,弄得断头折腿,未免不忍。因此捉来了,便养在天井中的水缸地下,到晚间听它清越的鸣声。”儿童的真性情一览无余。
“民国时候,价值观也比较多元化。学生平时耳闻目睹的,是各种相互冲突、糅合的思想和理念,他们懂得思考和分析。”西南大学副教授熊辉表示,这也使得民国作文优雅、古朴,还原了素质教育本身。
不过,民国作文也有那个时代鲜明的烙印,从题材上看,除了描写童趣、春花秋月外,还有不少忧国忧民甚至彷徨的题材。记者在今年7月出版的《民国模范小学生作文》中看到,《怎样救灾济民》《我们要有正当的娱乐》《豫北民众大杀敌人》《毕业以后的我》等,虽然某些“立场正确”的写作,让小学生看起来像是在说大人的话,但也从一个侧面表现那时动荡不安的社会对小学生的影响。
1949—1977
红字当头
一声炮响迎来了新中国。生活在50年代的孩子,是红旗下成长的一代。
家住南坪的陆红回忆,1957年,那时她正在读五年级,忆苦思甜是作文的规定动作。写“解放前,如何如何,解放后,如何如何……”是常事。同时,在描写人物方面,也有许多固定搭配,如,一写工人叔叔,就是国字脸,上面射出炯炯有神的目光;一写邻家少女,就有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仿佛会说话一般……
1963年,孩子们开始接受一位新的偶像——雷锋。“雷锋式”文风,也开始席卷小学文坛:一看到列车,就想为辛苦的列车员倒水;一看到老奶奶,就希望她摔倒然后上去扶;一看到比自己年纪小的孩子,就恨不得他马上迷路,好送他回家。当这些受助者问孩子们名字时,他们会扑闪着大眼睛,回答:“不要问我的名字,我叫红领巾”。而最后这句话,也成为此后雄霸小学文坛20年的必备句式。
“文革”开始后,学校处于半瘫痪状态,但是对于小学生作文的教育,却并没有停止。这个时候的作文,假大空盛行,大部分小学生逃避作文、害怕作文,“这是因为没有体会到,也不可能体会到作文的精髓。在他们看来,抄上几段毛主席语录,就是一篇作文了。”《红岩》副主编欧阳斌分析道。
1974年,罗为民在小龙坎小学读四年级,“那时半天上课,半天劳动。同学们都害怕写作文,”现在已是资深会计师的他,回忆往昔,颇有遗憾。“我们那时写作文,开头必须是‘革命形势一片大好’,结尾必须是‘向伟大领袖毛主席致敬’,现在想来让人发笑。”
罗为民表示,由于劳动比较多,老师就会要求大家写《打松果》《洗衣服》之类的文章,很多同学不会写,就胡乱抄报纸,老师也听之任之,总之报纸上的语录都不会错。
1978—1999
一切为了考试
改革开放后,国家开始纠正极“左”思想,这也开始影响到小学教育。小学生作文中,革命化的语句和口号自然被废除,取而代之,小学有了全国统一的语文教材,作文也可以选择寓言、童话、诗歌等体裁,开始从黑白走向彩色。
现年33岁的胡丽丽翻出了自己收藏的小学五年级的一篇作文,那上面赫然写着一个评语等级“优”。“三中全会以前,我们家里很穷……三中全会以后,家里买上了电视机、缝纫机……”
“八十年代的小学生作文,有很明显的‘改革’色彩,”现在一家出版社工作的刘新回顾自己的小学教育,颇有微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五星红旗,是用烈士的鲜血染红的”、“每当遇到困难想退缩时,脑海中忽然闪过张海迪大姐姐的身影,比起她我的这点困难算什么”等等,都是常用语句。
“那时候接触的课外书并不少,”现在白市驿镇政府工作的曹玉梅,已是一个7岁男孩的母亲,但对于自己的童年教育,她仍然体现出了一个标准学生的素质,“那时,老师总推荐我们看《作文通讯》《小学生优秀作文选》《儿童文学》等,家庭条件好的,会订上一份期刊。优秀作文都会有一定的模式,立意高,从一件小事上升到什么层面,就能得高分。”
为了能在应试教育中练就不坏之身,老师们往往会就同一个题目,让同学们写若干遍。家住两江新区的王静说,80年代她曾在观音桥小学读书,老师总爱布置《难忘的一天》《一件有意义的事》等之类的命题作文,“现在想想,这些题目,不过是同一种意思的不同说法而已。”
老师们为了提高大家的作文水平,会要求同学们必备一个摘录本,把好的句子,抄下来,背下来,到自己写作文的时候,就可以信手拈来。王静翻开那时候的摘录本,“你看,那时候被我们奉为经典的句子就是这样的”,她念道:
“今天天气真好,万里无云。”
“教室里静得连掉根针都能听见。”
“我不停地做着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下定了决心……”
“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为社会和国家作出贡献。”
“烈士们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爸爸妈妈摸着我的头,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要好好读书啊,将来做一个对祖国对社会有用的人……’”
2000—2011
网络语言流行
00后的小学生,作文水平如何呢?
一位多年从事语文教育工作的罗老师面露忧虑:现在的小学作文教育普遍存在假大空现象。“没有感情,编。”究其原因,罗老师分析,现在的孩子,大多是婆婆爷爷辈带大,父母不在身边,教育存在一定的缺失;另一方面,如今是九年义务制教育,小升初的压力减小,这也使得一些语文老师不愿意花过多的精力在难度偏大的作文教育上。
记者在人民小学、巴蜀小学了解到,老师们爱以半命题如《XX的启示》为题,训练学生们的拓展思维。学骑自行车、看妈妈做披萨、弹钢琴、弹古筝等日常生活内容,走进了小学生的作文。同时一些跟时政相关的题材,如汶川大地震、建党90周年等也在小学生作文中有所体现。
尽管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些政治正确的命题作文,有些高难度,但毫无疑问,立意高,是高分作文永恒不变的标准。
在一些重点小学,由于竞争激烈,老师们要求学生写作文的次数也多了,每天要写日记,每周要写周记。在渝中区某小学读书的璐璐很苦恼于写作文,在她看来,写什么比怎么写更让人头疼。为了让璐璐走出困境,璐璐的妈妈让她求助于网络。
“网上很多优秀作文,随便点开一个,复制,改改,就是自己的文章了,反正孩子的事情就是那些。”璐璐在妈妈的指引下,找到方法。一遇到写作文,她就网络。
让人担忧的是,久而久之,这会不会让孩子丧失独立的思考能力?
“囧、给力、浮云、有木有……这样一些网络语言开始流入小学生作文。”人民小学语文教师林小雨承认,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剧,00后的孩子与自然接触少,网络成了他们主要的娱乐之地,“和农村亲近、捉知了、捉螃蟹,漫山遍野瞎跑,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已不可能,而这些都能萌发孩子最本真的写作。”罗老师不无遗憾地说,“写作的本质是与自己对话,与他人对话,与世界对话,这一切必须来自内心;表达是真诚的出口,内心的真诚越强烈,就越想表达,落之于笔,才能成为佳文。”
作协主席的作文观
提供独立思考 流露真情实感
其实,回顾这几个历史阶段,语文教育、作文教育都有一定的路数,这也间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向、价值取向、政治民情。
但不管怎样,语文及其作文训练,作为一个开启民智的学科,应该还原它最本真的一面——提供独立思考、流露真情实感。
这实际上与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倡导的作文观不谋而合,“作文训练更应该呼唤出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用与众不同的想象力来表达对生活和事物的看法。”她认为正是这种真实的作文训练,可以让学生“达到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灵世界的和谐发展。”
“这种和谐发展不仅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也是完善人性、激发创造力的重要前提。”她诚恳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