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作文:我想对邹忌讽齐王纳谏
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初小时就成诵了,觉得它故事性强,有趣味,引人入胜.六十年后,再读一遍,如故人重逢,格外亲切 .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臣下可以进谏.帝王,自以 为是“天之子”,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一切.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少数聪明一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有圣君,有贤臣,使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与魏征,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威王了.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
因此,对这位勇于纳谏的齐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赞赏他的风度.这篇《邹忌讽齐王纳谏 》的文章,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宽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事隔几千年,栩栩如在眼前.想当年,他听了邹忌的讽谏之后,立即下令群臣,遍及全国,面刺错误,指陈弊病,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是何等气度,何等磊落胸怀,千载之下,犹令人感奋不已!
事因难能,所以可贵.在同一本《古文释义》里,小时候也读过《召公谏厉王止谤》这篇古文,至今还能背出其中的名句.拿这位厉王和齐威王一比,真可谓天渊之别了.齐威王下令求谏,周厉王却以“能止谤”自喜,天下之人,满腹不平,他要钳住万民之口,自己也捂紧耳朵.“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止谤”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后,土壅而川决,这个特大暴君——人民之敌,被“流于彘”.
齐王与厉王,两种对待谏谤的态度,得到的结果也截然相反.
历史是一面镜子.《邹忌讽齐王纳谏》《召公谏厉王止谤》这两篇古文,我们对照着读,大有可以借鉴之处.
追古思今,现在我们有些作负责工作的领导同志,在言行方面有明显的缺点和错误,文过饰非,怕听逆耳之言,一听到正中要害的话,立即火冒三尺,像阿Q听到别人说他头上的疮疤一样.有的甚至对批评自己的同志,打击报复,仗势凌人,以冰棍对付热情,什么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原则,全成为过耳东风.这样做的结果如何呢?贻误工作,伤害同志,最后,自己也难免于垮台.
说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到“四人帮”的所作所为.他们当道之时,得意忘形,凌驾一切.江青一句屁话,成为“圣旨”,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以棒止谤,冤狱累累.人力无穷,天网恢恢,他们的滔天大罪,终于被清算.
谏难,纳谏尤难.要得到成果,需要双方合力.有敢直谏或讽谏的良臣,还要有能纳谏的明君.邹忌的譬喻再妙,辞令再巧,没有齐威王善听的耳朵,也是白费唇舌,枉运心机.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之所以动人,不仅由于它的意义,也还因为它那委婉而讽的进谏方法.这样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邹忌并没有板起面孔,摆出义正辞严的态度,反之,却以与徐公比美、妻妾评议之闺房琐事出之,如果遇到一个暴君,责以亵渎之罪,也是责无旁贷的.这种构思,这样笔法,与《触龙说赵太后》如出一辙,而同样奏效.这么写,生动亲切,娓娓动听,饶有情趣.这篇文章,用了大半篇幅作了譬喻的描绘,三个人物的情态和心理,真实透彻,入情入理,令人信服.譬喻止于“皆以美于徐公”,接下去,“今齐地方千里”来个陡转,入了正题,由于妻妾、朋友的“私臣”,联系全国上下“莫不私王”,譬喻与正题扣得极紧.谏议的结果是“战胜于朝廷”.
读罢这篇绝妙佳作,掩卷沉思,忽发奇想.如果现在我们的某个部门或机关,也来个“悬赏纳谏”,那该是“门庭若市”,批评、建议雪片飞来.最后的结果呢,也可以想知.准是改进了工作,提高了效率,像不干净的身子洗了清水澡,受到广大群众的鼓励与表扬,对四化的进 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⑵ 求谏译文
译文:
唐太宗容貌威武严肃,百官中进见的人,见到他都会紧张得举止失常不知所措。
太宗知道情况后,每当见到有人奏事时,总是做出和颜悦色的样子,希望能够听到谏诤,知道政治教化的得失。贞观初年,太宗曾对公卿们说:“人要照见自己,一定要有明镜;一国之主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失,一定要借助于忠臣。
君主假如自以为圣明,臣下又不去纠正,要想国家不倾危败亡,能办得到吗?于是君主失掉他的国,臣下也不能独自保全他的家。
至于像隋炀帝残暴淫虐,臣下都把嘴闭起来不讲话,最后终于因为听不到自己的过失而导致灭亡,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诛杀。前事不远,你们今后每当看到事情有不利于百姓的,必须直言规劝谏诤。”
贞观元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正直的君主任用了奸臣,就不可能治理好国家;忠直的臣子侍奉昏庸的君主,也不可能治理好国家。
只有正直的君主和忠直的大臣相处共事,如鱼得水,那么天下就可以平安无事了。我虽然不算明君,幸亏你们多次匡正补救过失,希望凭借你们直言鲠议,以实现天下太平。”
原文:
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
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
出处:出自唐代吴兢的《贞观政要》之《求谏》。
(2)求谏写作文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求谏是鼓励臣下提意见,可以算是唐太宗用人思想的精华。贞观年间,特别是贞观之初,恐人不言,导之使谏,这一兼听纳下的思想和行动,造成了谏诤蔚然成风、君臣共商国事的良好风气,是“贞观之治”中最引人瞩目的重要方面。
唐太宗也因而成为一个从谏如流、雄才大略的帝王君主,一个中华民族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政治家。
唐太宗曾对房玄龄等人说:“能正确对待自己的人是明智的,但要做到实在困难。这像会写作的文士、有技巧的工匠,都自夸自己有本领,别人比不上。如果遇上著名的文士、工匠来评量指责,杂乱无章的文辞和拙劣的技艺就会显现出来。
这样说来,君主须有匡救谏诤的臣子,来指出过错。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事情,若单靠一个人来了解判断,即使再辛苦劳累,怎能把每件事都处理得尽善尽美呢?
我常想念魏征遇到问题时随时谏诤匡正,多次切中我的过失,这好像用明镜来照形体,美与丑都会显现出来。”因而举起杯子给房玄龄等几位敬酒,勉励他们也应这样做。
⑶ 以(虚心纳谏)为题的作文
虚心纳谏,聆听忠告,乐于规劝,这是“贞观之治”在政治上的一个突出特征内。唐太宗求谏容时态度诚恳,方法多样。对的,则加以褒奖;错的,也不以委罪。对于来自四面八方纷纭复杂的各种意见,他判明是非,分清曲直,择其善者而从之,令其不善者而改之。平时,魏征对唐太宗的谬误,常常能当面批驳,毫不示弱。有时激怒了唐太宗,弄得唐太宗面红耳赤,非常难堪。但魏征仍据理力争,继续规劝,直至皇帝口服心服,方才罢休。魏征逝世以后,唐太宗悲痛欲绝,说“我丧失一面镜子了!”
知人以心,信人以贤,用人以才,待人以礼,广罗天下各种人才,这就构成了“贞观之治”的又一个鲜明的特征,同时也是唐太宗被后人界定为贤明君主的重要标志。唐太宗坚决反对以人际关系和血缘亲情为标尺来选拔人才。他注意从新人、疏人,甚至敌对营垒中选用许多杰出的文官武将。著名的政治家,忠于职守的当朝重臣魏征,就是他从敌对的政治集团中选拔出来以后加以重用的。
“贞观之治”的第三个特征是唐太宗和他统治集团里的重要成员,一般都能节制开销,收敛私欲,精简机构,减少赋役,反对奢侈,杜绝贿赂,尽一切可能减轻人民负担。
正是因为拥有了这样的年代才有了玄奘的西行基础!
⑷ 《求谏》高中课文翻译,共六段
贞观五年,太宗对房玄龄等说:"自古以来有很多帝王放任自己的喜怒,高兴就胡乱升赏无功的人,不高兴就乱杀无罪的人.所以社稷沦丧,天下混乱,没有不是因此而造成的.我现在每晚没有不把他当成心事,一直想让你们尽力进谏,而你们也要接受别人的谏言,怎么可以因为别人的话与自己的不同,就护短不接纳?如果不能接受别人的谏言,又怎么能去劝谏别人呢?
贞观八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我每当无事静坐,就自我反省。常常害怕对上不能使上天称心如意,对下被百姓所怨恨。只想得到正直忠诚的人匡救劝谏,好让我的视听能和外边相通,使下面没有积怨。此外近来见到来奏事的人,常显得心怀恐惧,连讲话也变得语无伦次。平时奏事,情况尚且如此,何况要折面谏诤,必然害怕触犯逆鳞。所以每当有人谏诤时,纵然不合我的心意,我也不见怪。假如立刻发怒斥责,恐怕人人心怀恐惧,岂敢再说话!”
贞观十六年,唐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能正确对待自己的人是明智的,但要做到实在困难。这像会写作的文士、有技巧的工匠,都自夸自己有本领,别人比不上。如果遇上著名的文士、工匠来评量指责,杂乱无章的文辞和拙劣的技艺就会显现出来。这样说来,君主须有匡救谏诤的臣子,来指出过错。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事情,若单靠一个人来了解判断,即使再辛苦劳累,怎能把每件事都处理得尽善尽美呢?我常想念魏征遇到问题时随事谏诤匡正,多次切中我的过失,这好像用明镜来照形体,美与丑都会显现出来。”因而举起杯子给房玄龄等几位敬酒,勉励他们也应这样做。
⑸ 我要高中课文《求谏》全文翻译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唐太宗容貌威武严肃,百官中进见的人,见到他都会紧张得举止失常不知所措。太宗知道情况后,每当见到有人奏事时,总是做出和颜悦色的样子,希望能够听到谏诤,知道政治教化的得失。贞观初年,太宗曾对公卿们说:“人要照见自己,一定要有明镜;一国之主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失,一定要借助于忠臣。君主假如自以为圣明,臣下又不去纠正,要想国家不倾危败亡,能办得到吗?于是君主失掉他的国,臣下也不能独自保全他的家。至于像隋炀帝残暴淫虐,臣下都把嘴闭起来不讲话,最后终于因为听不到自己的过失而导致灭亡,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诛杀。前事不远,你们今后每当看到事情有不利于百姓的,必须直言规劝谏诤。” 贞观元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正直的君主任用了奸臣,就不可能治理好国家;忠直的臣子侍奉昏庸的君主,也不可能治理好国家。只有正直的君主和忠直的大臣相处共事,如鱼得水,那么天下就可以平安无事了。我虽然不算明君,幸亏你们多次匡正补救过失,希望凭借你们直言鲠议,以实现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回答说:“我听说木材弹上墨线就能锯得笔直,君主听从规谏就能成为圣明。所以古代圣明的君主必须设诤臣七人,说的话如不被接受,就一个接一个地以死相谏。陛下开拓思路,采纳臣民忠言,我等处在不避忌讳的圣朝,实在愿意把愚昧之见都讲出来。”太宗称赞说得好,下诏规定今后宰相入宫商量处理国家大事,必须让谏官跟着进来,听一听如何处理。有话敞开说,一定虚心采纳。 贞观三年,唐太宗对司空裴寂说:“近来有人上书奏事,条数很多,我都贴到卧室的墙壁上,出入时看看想想。之所以要这么孜孜不倦,是想把臣下的想法都弄清楚。我每当一想到治国大事,有时要到三更以后才睡觉。我也希望你们用心不倦,以符合我的心意。” 贞观六年,唐太宗因为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杜正伦、秘书少监虞世南、著作郎姚思廉等人所奏的事很合心意,召见时对他们说:“我曾把从古以来臣子尽忠的事迹一一看过,如果遇到圣明的君主,自然就能够诚心规谏,但如像关龙逢、比干那样的处境,就不免身遭杀戮株连家人。做君主不容易,做臣子也难。我又听说龙可以驯养得听话,但喉下有逆鳞。你们就敢于犯逆鳞,各自进上奏书。常能这样,我难道还怕宗庙社稷会倾覆!每想到你们一片忠心,一刻也不能忘怀,所以设宴共享欢乐。”还给每人赏赐了数量不等的绢。 贞观八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我每当无事静坐,就自我反省。常常害怕对上不能使上天称心如意,对下被百姓所怨恨。只想得到正直忠诚的人匡救劝谏,好让我的视听能和外边相通,使下面没有积怨。此外近来见到来奏事的人,常显得心怀恐惧,连讲话也变得语无伦次。平时奏事,情况尚且如此,何况要折面谏诤,必然害怕触犯逆鳞。所以每当有人谏诤时,纵然不合我的心意,我也不见怪。假如立刻发怒斥责,恐怕人人心怀恐惧,岂敢再说话!” 贞观十五年,唐太宗问魏征:“近来朝臣都不议论政事,这是为什么?”魏征回答说:“陛下虚心纳谏,本来应当有话说。然而古人说过:‘不被信任的人劝谏,会被认为是毁谤自己;已被信任而不劝谏,就叫做尸禄。’但是人的才能气度,各有不同:胆小怕事的人,心存忠直而不能进谏;被疏远的人,怕不信任而无法进谏;贪恋禄位的人,怕不利于自身而不敢进谏。所以大家沉默不言,应付着混日子。”太宗说:“这些现象确实像你所说。我常想,人臣要劝谏,动辄害怕有死亡之祸,这和赴鼎镬被烹杀、冒刀剑被斩杀又有什么两样?因此忠贞的臣子,并非不想竭尽忠诚,竭尽忠诚实在太难了。所以夏禹听了好的意见要拜谢,岂不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我如今敞开胸怀,接受谏诤,你们无须因为害怕而不敢把想说的话说出口。” 贞观十六年,唐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能正确对待自己的人是明智的,但要做到实在困难。这像会写作的文士、有技巧的工匠,都自夸自己有本领,别人比不上。如果遇上著名的文士、工匠来评量指责,杂乱无章的文辞和拙劣的技艺就会显现出来。这样说来,君主须有匡救谏诤的臣子,来指出过错。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事情,若单靠一个人来了解判断,即使再辛苦劳累,怎能把每件事都处理得尽善尽美呢?我常想念魏征遇到问题时随事谏诤匡正,多次切中我的过失,这好像用明镜来照形体,美与丑都会显现出来。”因而举起杯子给房玄龄等几位敬酒,勉励他们也应这样做。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说:“从前虞舜制作漆器,夏禹雕饰祭器,当时劝谏的有十多人。饮食器皿一类的小事,何必苦谏?”褚遂良回答说:“从事精雕细琢会妨害农耕,编织五颜六色的彩带会妨碍妇女的正常事务。首创奢侈淫逸,就是危亡的开端。有了漆器不满足,必然要用黄金来做。金器还不满足,必然要用玉石来做。所以谏诤之臣必须在事情的开端就进谏,等到已做完再劝谏也不起作用了。”太宗说:“你讲得很对,我所做的事情,如有不当,不论是在刚开始,或者是将做完,都应当及时进谏。近来我翻阅前朝史书的记载,有时臣下进谏,君主就回答说‘已经做了’,或者说‘已经同意做了’,终究不肯停止改正。这样下去危亡的灾祸在一反手之间就会到来。”
⑹ 我爱我,认识自我,快乐成长。作文怎么写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是快乐的,回忆过往的点点滴滴,我的脑海犹如电影回放着一幕幕画面。。。。。。
自从我来到这个世界上,我就是幸运的。当我学会了走路和说话,正准备好好享受妈妈的爱时,妈妈却把我带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幼儿园。我吓得嚎啕大哭,现在想想觉得真好笑。在幼儿园我也认识了许多的好朋友。
三年时光如梭,我该上学了,我来到了一个可爱的学校——槐荫实验小学。
因此我也认识了我的启蒙老师,也是班主任——耿老师,她那美丽的脸上时而严厉,时而温和,我们在她的呵护下茁壮成长。当我带上红领巾的那一刻时,我觉得我长大了,我成为了一名少先队员。我经常让妈妈测量自己的身高,每长高一点都异常兴奋。我的身体有点弱,经常感冒吃药,都成了“药罐子”了,于是我学习了游泳和柔道。通过锻炼,身体也变得强壮了。
我们的校园很漂亮。春天,茁壮的的松树枝上已经偷偷地露出了新叶,树下的小草也努力地长高变绿,鲜艳的花朵每天都在向你微笑;夏天,茂盛的枝叶为我们遮档强烈的阳光,幽静的竹林每天都在安静的看我们上学、放学,柿子树和石榴树上长出了青果;秋天,鲜果满树,香飘满园,我们都能吃到又酸又甜的石榴。冬天,校园里到处是银装素裹,我们可以打雪仗,堆雪人,我们就在这美丽的校园里快乐的成长着。
怎么样!让我们一起快乐成长吧!
⑺ 关于“求谏”的作文
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 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 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 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於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 世基等,寻亦诛。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於人,必须极言规谏。” (中间还有四段。)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 者十有馀人。食器之间,何须苦谏?”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 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 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曰:“卿言是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 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 或道‘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⑻ 治人 治国 治民族作文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历史悠久,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王朝政权几度更迭。究其原因,是帝王所奉行的统治政策是否得民心,开明的治国之道,历来是各朝君主的追求,而真正在这方面有所成功的却为数不多,一朝的兴衰,全在于治国的方法,开明则兴隆昌盛,闭塞的结果是覆灭。
“贞观之治”说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治理之下的兴盛,尽管唐太宗李世民登上皇位所用的手段极为残酷,但他杰出的政治才能却是不可否认的。在他治理朝政的时期,唐朝之所以出现一片繁荣景象,一方面有赖于他杰出的领导才能,严谨的工作作风;另一方面,他虚心的态度,善于纳谏的品质也尤为重要。《求谏》中就多次提到他为了促使臣民积极进谏采取的各种举措,如:“每有人进谏,必假颜色”,以魏征给各大臣树立榜样,来鼓励他们多进谏,如此这般。在封建王朝之中,一位君王能做到如此,实属不易。由此可见,君主开明的治国之道,对于促进王朝的兴衰,是很重要的。今年是中国共产党90岁华诞,共产党之所以能领导全国人民推到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取得八年抗日战争胜利、三年内战的胜利,是依靠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奋战的结果,正是验证了“得民心者的天下”的话语,也是共产党英明的治国之道的结果。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因帝王的昏庸暴虐,肆意专政而导致王朝覆灭的事例,就更是多得数不胜数了。夏桀的肆意妄为,专权暴政灭亡了夏朝;商纣王的不听忠言,专宠妲己毁灭了周朝;秦二世昏庸无能,导致秦奸臣当道,忠心进谏之臣无立足之地,带来的也是毁掉秦始皇艰辛打下的基业。古往今来,多少王朝因此而覆灭,也许王朝外部面临的危机是部分原因,但究其根本,还是君王的昏庸无道而导致国家内部的政治腐败,就好像虫子啃食大树一样,啃食树皮的虫子并不会使大树死亡,而啃食树根的虫子,才是导致大树残枯死亡的本质。
治国之道开明与否,带来的差别如此之大。在封建王朝之中,亦是政治开明才能兴国安邦,治国之道要开明,开明带来的好处不胜枚举。政权的稳固需要开明。当代社会,民主风气大行,无疑带来了社会的安定和谐,政治民主,也为大多数国家所追求。由此可见,开明在治国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理应努力开明治国,发挥出开明无穷的威力。
⑼ 关于《求谏》写一篇作文范文
那这怎么解呢
⑽ 初中的一篇作文,阅读完《邹忌讽齐王纳谏》后,根据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的艺术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臣下可以进谏。帝王,自以为是“天之子”,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一切,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少数聪明一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有圣君,有贤臣,使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与魏征,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威王了。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
因此,对这位勇于纳谏的齐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赞赏他的风度。这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文章,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宽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事隔几千年,栩栩如在眼前。想当年,他听了邹忌的讽谏之后,立即下令群臣,遍及全国,面刺错误,指陈弊病,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是何等气度,何等磊落胸怀,千载而下,犹令人感奋不已!
事因难能,所以可贵。在同一本《古文释义》里,小时候也读过《召公谏厉王止谤》这篇古文,至今还能背出其中的名句。拿这位厉王和齐威王一比,真可谓天渊之别了。齐威王下令求谏,周厉王却以“能止谤”自喜,天下之人,满腹不平,他要钳住万民的口,自己也捂紧耳朵。“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止谤”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后土壅而川决,这个特大暴君——人民之敌,被“流于彘”。
齐王与厉王,那种对待谏谤的态度,得到的结果也截然相反。
历史是一面镜子。《邹忌讽齐王纳谏》、《召公谏厉王止谤》这两篇古文,我们对照着读,大有可以借鉴之处。
追古思今。现在我们有些作负责工作的领导同志,在言行方面有明显的缺点和错误,文过饰非,怕听逆耳之言,一听到正中要害的话,立即火冒三丈,像阿Q听到别人说他头上的疮疤一样。有的甚至对批评自己的同志,打击报复,仗势凌人,以冰棍对付热情,什么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原则,全成为过耳东风。这样做的结果如何呢?贻误工作,伤害同志,最后,自己也难免于垮台。
说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到“四人帮”的所作所为。他们当道之时,得意忘形,凌驾一切。江青一句屁话,成为“圣旨”,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以棒止谤,冤狱累累。人力无穷,天网恢恢,他们的滔天大罪,终于被清算。
谏难,纳谏尤难。要得到成果,需要双方合力。有敢直谏或讽谏的良臣,还要有能纳谏的明君。邹忌的譬喻再妙,辞令再巧,没有齐威王善听的耳朵,也是白费唇舌,枉运心机。《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之所以动人,不仅由于它的意义,也还因为它那委婉而讽的进谏方法。这样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邹忌并没有板起面孔,摆出义正词严的态度,反之,却以与徐公比美,妻妾评议之闺房琐事出之,如果遇到一个暴君,责以亵渎之罪,也是责无旁贷的。这种构思,这样笔法,与《触龙说赵太后》如出一辙,而同样奏效。这么写,生动亲切,娓娓动听,饶有情趣。这篇文章,用了大半篇幅用了譬喻的描绘,三个人物的情态和心理,真实透切,入情入理,令人信服。譬喻止于“皆以美于徐公”,接下去,“今齐地方千里”来个陡转,入了正题。由于妻妾、朋友的“私臣”,联系全国上下“莫不私王”,譬喻与正题扣得极紧。谏议的结果是“战胜于朝廷”。
读罢这篇绝妙佳作,掩卷沉思,忽发奇想。如果现在我们的某个部门或机关,也来个“悬赏纳谏”,那该是“门庭若市”,批评、建议,雪片飞来。最后的结果呢,也可以想知准是改进了工作,提高了效率,像不干净的身子洗了个清水澡,受到广大群众的鼓励与表扬,对四化的进展也起来了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