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以舌尖上的中国写一篇作文
作为一个忠诚的吃货,不可能在《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如此火爆时无动于衷。当我屁颠屁颠流着哈喇子观看着那一种种闻所未闻色味俱佳的美味的同时,流着口水的同时还有泪水。也许我体会到了那比吃更可贵的情感……
无可否认的是,这部纪录片在“勾人馋虫”
方面做得非常出色,网友们大呼“受不了”,不看《舌尖上的中国》
不知道全中国竟然有那么多闻所未闻的美食:炸乳扇、炒麻食、鱼头泡饼、汆乌鱼子、黄鱼鲞;还有那些听着就口水吧嗒的菜:腊汁肉夹馍、醉湖蟹、梅菜烧肉……看完这部片子,大家的口水都止不住了!《舌尖上的中国》,讲的是天南地北的中国美食,可谓包罗万象,此片看后必然让你垂涎三尺,都说民以食为天,想要减肥的朋友们看片要三思哦!至于我,反正没hold住~~
但是,《舌尖上的中国》给人带来更多的是感动。看着冬笋挖出来,火腿吊起来,渔网里闪闪发亮,揭开蒸笼冒着白花花的蒸汽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响,挖藕人吃着用自己双手挖出的藕的朴素的笑,都让人激动得想落泪,多可爱的中国!
那是一个令我记忆犹新的片段。从每年农历十一月初开始,老黄每隔三天,会拉着自己家里做的七百个馍馍,骑一个半小时的三轮车,到县城里去卖。一年中最冷的两个月,老黄可以卖出15000个黄馍馍,老黄卖的黄馍馍,就是用糜子面做成的馒头。是陕北人冬天最爱吃的一种主食。上碾,揉面,发酵……每一个过程都让人感到温暖。当老黄赶着驴磨糜子时,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照在老黄驮着700个黄馍馍的车子上时,当老黄拼命蹬着车子赶路时,当有人买老黄的黄馍馍时,当老黄自豪地说自家的黄馍馍最好吃时,当老黄卖黄馍馍吆喝时,那笑容,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快节奏生活中,生活在繁华浮躁的城市中,久违的真诚的笑容!那从片段中流露出的人文关怀与脉脉温情,令人回味……
《舌尖上的中国》呈现的不仅仅是美食,还有用具体的人物故事串联起的中国各地美食生态,这其中,有制作的技巧,有艰辛的劳作,有相濡以沫的真情,有端上桌的美食,也有食物的演变过程,有方寸间的方桌厨房,也有广袤的祖国山河……《舌尖上的中国》存在的意义已经超越了美食纪录片,它告诉我们一个真实的、原味的中国,带着土地的气息和米面的甜香。
这是盐的味道,风的味道,山的味道,云的味道……这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久违的味道~~这些味道,在漫长的时光中,与故土、乡亲、质朴、勤俭、坚韧等等情感与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头!
2. 《舌尖上的中国》400多字的作文。
舌尖上的抄中国
近日来,中国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一套名叫《舌尖上的中国》的节目,播出之初,取得了很高的收视率,广泛流传。
《舌尖上的中国》,以一种最简单的解释,那大自然的恩赐,故事的主食,转化的灵感,时间的味道,厨房的秘密,五味调和。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在不同的地方自由行走中,展现各地民族风情习俗,呈现在面前是童年回忆之一。那些普通的人,善良淳朴,与现代城市文明独特的田园生活,传统一脉相承,技能代代相传,记在心里。表达一种爱和敬畏自然,一种隐藏在背后的中国菜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文化遗产缓慢下降的担忧,一种中国食物含有亲情,爱心的宣扬。让人想起了小时候“妈妈的味道” ,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来之不易。
《舌尖上的中国》中提到一种苗鱼,是湘西苗族人民的美食烹饪鱼,辣尤其之重。做苗鱼功夫在于煎功上,是讲究以文火慢慢煎,把鱼炸香脆而不是炸糊,火候不容易掌握。配料是青椒为主,比例是五五。鱼有辣味,椒有鱼香,汤既鱼味也辣味。起初入口很香的气味扑鼻而来,吃起来既香滑柔软,有鳞片的皮吸收也有很多的汤,咬鱼皮时汤水溢出,别有一番风味。
《舌尖上的中国》记录是美味的食物,也是中国吃苦耐劳的精神!
3. 舌尖上的中国作文五十字
我心中的美丽家园我的心中有一个美丽家园,这个家园,是一个和平,快乐,没有战争和饥回饿的地答方那里的孩子们,自由自在。他们在自己的家园里随意玩耍,没有战争,没有苦难。我心中的家园,到处都有鲜花和学校,每个孩子,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家家都能上上最好的学校。每个人的家园都是那没的美好而安宁,人人都面挂笑容,没有战火的硝烟,没有灾难的打扰没有不愉快的索事,一切是那没的祥和安宁,没有任何危害人们,危害动物和人类所赖以生存的地球。其次,人人是那麼友好和平共处,共同保卫国家的尊严。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欣欣向荣,团结向上的精神永驻人间。正应为有这种精神才创造出了这麼美好的人类家园。人类所梦想的家园,不是靠乞讨而得来的,是通过人类的努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所创造
4. 2016年署假舌尖上的中国800字随笔初中
中国的“吃文化”
人说中国有三把刀为世界所不及,第一把就是菜刀!
中国也许是世界上最能吃,最会吃,最敢吃,最爱吃的民族了!有句话叫做“两脚的爹娘不吃,四脚的床板不吃,其他什么都能吃!”就说吃人吧!别的民族可能从未出现过吃人的现象,可中国发生过好几次!而且吃了人就成名人了!齐桓公,把易牙的儿子蒸熟吃了,就成了五霸之首,刘备把刘安的妻子吃了,就以仁义而著称,重耳把介子推腿上的肉煮成肉汤喝了,他就成了春秋五霸之一……我并没有贬低这几位大人物的意思,因为他们事先并不知道那是人肉,只是为了说明,中国人无所不吃,不仅好吃的东西吃,难吃的东西也吃,成吉思汗逃难的时候就经常吃老鼠……算了,我没有恶心诸位的意思,这只是说古代中国人的吃,我们听着还挺新奇,但你要继续听我讲现代中国人的吃,恐怕就笑不出来了。
咱们中国人可真是大方,一下馆子,不管多少人,没十几个菜他不干,他怕别人说他“寒酸”,自己也“没面子”真是谬论。恐怕他不知道,咱们国家是供不起他这样奢侈的!我国虽然占地大,人口多,是“农业大国”但我们的粮食生产量平均到每个人身上,远不够世界平均水平!且现在我国耕地越来越少,农业科技水平也远不能和发达国家比,最严重的是,我国农村劳动力已越来越少,越来越老(现在的青壮年宁愿在城市打工,不愿在农村致富……现在农村也不容易致富,留在农村的都是些五六十的了)现在臭氧层已出现漏洞!水资源已经匮乏!各种资源已面临短缺!如果粮食也得依靠进口,那问题可就大了!
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舌尖上的中国作文
随着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热播,追逐美食的浪潮也席卷到了地产界。近日,万科府前一号就搭上了“舌尖”这趟快车,表示将以“舌尖上的南沙”为名义,举办一场海鲜美食节。其实,广州人一贯好吃,哪怕畸角旮旯,只要有够出名的佳肴存在,也能吸引一众吃货前往。所以,以美食为“诱饵”也的确能让部分潜在客户愿意专程到楼盘一游。
用美食、购物、旅游景点等作为楼盘的推广手法,已被不少开发商所采用。比如中国铁建·荔湾国际城,就专门制作了一本生活鉴赏手册,将项目周围交通、美食、旅游和购物场所一一列出,图文并茂,指引明确。美食篇中,不仅将周围5~20分钟车程内的特色餐馆点出,连推荐菜式、电话和地址都详细标明,让人食指大动,马上会对楼盘产生几分亲切之感。同样,位于萝岗区的万科东荟城也将项目附近的广州植树公园、国际网球中心、翡翠皇冠假日酒店以及各种食肆一一罗列,甚至还制作了一张漫画形式的乐活地图,让客户对楼盘周边吃喝玩乐以及教育、医疗、文化等配套有直观认识。
记者认为,这种富有生活情趣的推广方式,远比生硬在楼书中标榜自己地段多好、在哪个新城核心、未来前景如何光明更能打动买家。对于刚需客户来说,买楼其实也是为了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更好的生活体验。如果能够让他在脑海中描绘出以后生活场景,也等于让客户离成交又靠近了几步。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搭乘时下流行话题的推广方式,未必适合每个项目。这种搭便车的营销更像快餐文化,看起来色彩丰富,芳香四溢,短时间内能吸引到不少市民到场,却不一定能让人家长期惦记。楼盘推广仍要注意凸显自己的个性,并将这种特质延续到每一次活动中。这样才能让项目在众多楼盘中脱颖而出,培养出真正属于该项目的客户群。
5. 舌尖上的中国作文
星期五的晚上我看了“舌尖上的中国”。里面讲了中国许多健康的美内食。在中国有许许多多的城容市,在这些城市里有很多的美食。记者寻访了中国的每个城市里的美食。
看了这些,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19岁的小伙爬树采蜂蜜。为个么这个是我印象最深的呢,因为他先要经过一条危险的山路,找到有蜂蜜的大树,这棵树有十层楼那么高,然后他爬了3个多小时,爬到树顶的时候就把那里所有的蜂蜜都采了下来,采完以后他回家和家人一起吃到了甜甜的蜂蜜。我也要向他一样,学习他坚持不懈的精神。
看了这个节目,我知道了我们祖国的美食真多啊!
6. 关于《舌尖上的中国》的作文
一双筷子,一个碗,成就了我们人类的食物,塑造了我们老祖先所传承的东西,厨师不是将多少种调料加入食物中去搅拌,而是发挥食物本身的味道,让我们品尝它那最真实的味道。
这回观赏的是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三餐,对于我们来说,三餐是极为重要的部分,人每天忙绿的奔波就是为了可以吃饱,完之后再为下一顿而努力着,讲述了青海玉树巴塘草原上的生活,在草原都是以放牧为主,丈夫和孩子去放牧,女人都是在家里做着酥油茶和糌粑,虽然都是比较简单的食物,但味道都是极为的鲜美,他们需要进食许多高脂肪的食物来保持自己体内的温度,提供充饥御寒的能量,还有许多美味的食物。
中国人吃早餐的习惯始于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此后华夏大部分地区都有了早、中、晚,三餐的进食方式,看着这上面所讲的美食,我都有一种想要马上飞过去,来品尝那里的美食,我边看边擦着我不争气的嘴,也不知怎么了,就感觉吃了酸梅一样,一直的往下流东西,有可能是我的嘴太不争气了,但我觉得还是里面的食物太美味了,让我欲罢不能。
其实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在忙碌的奔波,三餐可以给我们提供本身原有的味道,让我们可以在想念家乡的是后就可以体会的回到家里的感觉,每次我从外面回来,妈妈给我做的就是饺子,在我的印象里,吃到饺子也就表示着回到了家里,不管自己的家是好是坏,那是都是你成长的地方,也是你一辈子要守护好的地方。
7. 看《舌尖上的中国》的作文,不少于600字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开篇在简单交代中国是个地大物博食材丰富的国度之后,画面切入到云南香格里拉。首先出现的镜头就是在群山环绕之中的香格里拉城,然后配合着旁白对当地气候的解说,很快闪过几处云烟缭绕的壮阔大山,最后画面定格在了一处景色唯美的小桥上,一个叫柴旦卓玛的藏族姑娘和她的母亲开始走入镜头……
如果仔细将这些镜头逐个进行定格,观众会发现,其中每一次镜头都极为讲究,定格下来完全不输于任何一副名家画卷的画面布局。纪录片有这样的风格并不奇怪,但能将这种风格贯彻到该片每一组镜头并同时用镜头来推进叙事的功能却不得不说是一种高超的电视艺术手段。要知道在第一集后面的剧情当中,即便是掘藕人在一片狼藉的淤泥当中掘藕时,画面的构图也是丝毫不乱,反倒是借助掘藕人拔藕时那轻巧流畅的动作,令整个画面看起来格外赏心悦目。
如果说上述的镜头表现手法大多是通过远景和中景的拍摄处理来达到诱惑观众的效果的话,那么剩下的近景就是这部片的杀手锏了。拿该片第一种介绍的食材——松茸来举例,这一段落中镜头数次巧妙地选取近景拍摄的角度,将镜头对准了松茸藏身的那一小片土堆,而将该土堆周边的凌乱景致做了虚化处理。随着小锄头轻轻扣入土堆,一个轻巧的撬动,然后一双干净的手将饱满的松茸从容地摘走这样的动作出现在镜头里的时候,能令观众产生一种亲身采集的乐趣。
最绝的是镜头记录烹饪松茸的过程,首先是一块被筷子夹着的酥油在沸腾的黑陶土锅上匀净地游走,营造出动人气氛,然后画面中几块被切成片状的松茸在黑色铁板上随温度提升而轻微跳动、因水分流失而卷曲“身体”、又因油料的加入而华丽变身成金黄色的那个过程,因为干净的画面表达而显得格外生动。难怪很多观众都抱怨说,“看着煎松茸的画面,在烟雾冒起的那一瞬间听到旁白说‘香气毕现’,我马上就被挑逗得口水哗哗的啦。”
手段二 细节故事
《舌尖上的中国》引起巨大反响之后,最大的一个争议就在于很多美食家认为这部纪录片并非是单纯以介绍美食为目的的作品,里面还夹杂着地理、风土、人情等乱七八糟的东西。但恰恰是这种完全颠覆了传统美食节目——加多少克油盐酱醋,再加什么食材的死板方式。它独特叙事的过程,却令观众耳目一新。
出现在节目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与要介绍的美食紧密相关的,如挖松茸是卓玛和她的藏族同胞每年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掘藕的小伙子更是透露他家盖房子的钱以及小孩读书的钱都来源于自己挖藕,广西的靠着自家竹林吃饭的先生更是依靠祖传的秘法做起了酸笋生意。当观众看到属于死物的食材在人类生活的流水线上流转的时候,会忍不住对这些食材产生一种感恩的想法,令这些食物显得更为可爱和拟人化,恰恰紧扣了主题“大自然的馈赠”。
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在浙江慈城,有一对空巢老人,他们最开心的时刻,就是儿孙从宁波回来,为他们制作可口的年糕。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年糕唠着家常,其乐融融。然而,短暂的团聚之后,儿孙们各自开车离去,家里又剩下这对老人。而在另一集中,一对老夫妻日复一日地在种着芋头,而他们的子女早已离开这里去了大城市工作,不再跟田地打交道。该片的总导演陈晓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原有的大家族也在发生变化。通过吃食的故事,来展示普通中国人的人生况味,《舌尖上的中国》因此有了一层厚重的历史感。”
同样,片中还描绘了一群香港老人,他们总是聚在一起,做着他们最拿手的饭菜,聊着他们年轻时的故事。他们彼此搀扶,彼此取暖,彼此分享生命中的温馨和苦痛。美食在这里,显然已经成为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
手段三 清脆的声音
在电视表现艺术当中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讲究一个“声画同步”,但《舌尖上的中国》却将这一最简单的定律演绎到了最高的水准。就好像古龙武侠小说当中傅红雪,没有任何花哨的武艺,却将拔刀的动作练得炉火纯青,讲究一招制敌。很多观众看这部作品时,最大的惊叹除了画面展现出来的唯美之外,还在于在片中切割食材、煎煮食材时所传达出来的那种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清脆声音。片中细笋柔嫩的肢体与下锅后爆出的清脆油炸声之间的强烈对比、厨师用山盐在火腿上摩挲时发出的沙沙声均能最大程度的体现食材和美食本身的质感。
手段四 明快的节奏
记者翻看该片时发现,每一集《舌尖上的中国》时长均为50分钟。但这50分钟并没有纠缠在单纯某一个食材上大做文章,而是围绕诸如“大自然的馈赠”、“五味的调和”等主题,以明快的节奏讲述诸多含有主题元素的美食。
这其中每讲述一种美食的小故事,其所占的戏份比例都堪称短小精悍。粗略算来,大概在20分钟的篇幅里该片会讲述三种食材,也就是出现三个关于食物的小故事。在人们还在为上一种美食意犹未尽时,影片已经带着观众开始体验下一道风景、下一种美食和下一种风土人情。这一编排令观众好像是去朋友家吃饭,刚夹了一筷子美味的烧鹅,主人家又马上端上来一道烤乳猪,简直目不暇接,菜式丰富。
8. 舌尖上的中国的作文
《家乡的美食》
我的家乡是四川一个普普通通的小镇,它虽然毫不起眼,但是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
我最喜欢吃酸辣粉和麻辣烫了,将光滑、雪白的粉条倒进沸腾的开水中煮一会儿,待粉条煮熟了以后,就被倒进干净的瓷碗中,在上面撒上葱呀、蒜泥呀、胡椒粉等作料,再将鲜红的汤汁倒进半碗进去,就这样,一碗美叶的酸辣粉就做好了。麻辣烫的做法更简单,将粉红的火腿呀什么的串在干净的竹签上,放进锅里锅边用夹子把竹签夹着,防止它整个儿都进了锅里,锅内鲜红的汤汁翻滚着,汤面上密密麻麻地漂浮着花椒、辣椒,以及一些我叫不出名的作料,过了一会儿,麻辣烫煮熟了,将它从锅里捞出来就可以吃了。
小孩子特别爱吃麻辣烫,不管是上学还是放学,他们都要买上一串在路上吃。大人们比起麻辣烫来,似乎更爱吃酸辣粉一些。难道不是吗?不论是下雨还是别的什么坏天气,小店里的人总是满满的。而且坐在桌旁埋头吃酸辣粉的总是大人们,在热气腾腾的锅旁等候的除了几位给孩子买麻辣烫的大人和几名中学生外,大多数是活泼的孩子。
我和妈妈也很爱吃酸辣粉和麻辣烫。如果一个星期没有吃到一碗香喷喷的酸辣粉和几串美味的麻辣烫,我心里就不踏实,怪难受的。每个星期日我都会拖着妈妈一起去吃酸辣粉。也许是国为大家心灵相通吧!小店里总是挤满了人:有工人,有学生,还有教师……
遇到人满的时候,我总是把嘴一噘,站在一旁,责怪妈妈误了时间。这时,和蔼可亲的老板娘总会过来打圆场:“小姑娘,别生气了,是我的错,是因为我这店太小了!”那幽默风趣的话逗得我导火线涕为笑。
人少下来的时候,我和妈妈就坐在位子上,津津有味地吃着。酸辣粉的味道好极了,酸酸辣辣的,让人忍不住吃了还想吃。吃完粉后,我总会多要几串麻辣烫在回家的路上细细品尝,可最后的一串我绝对会风卷残云般地把它吃得干干净净。
啊!家乡的美食!
9. 高中优秀考场作文赏析:《舌尖上的中国》为什么红
作为一个忠诚的吃货,不可能在《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如此火爆时无动于衷。当我屁颠屁颠流着哈喇子观看着那一种种闻所未闻色味俱佳的美味的同时,流着口水的同时还有泪水。也许我体会到了那比吃更可贵的情感……
无可否认的是,这部纪录片在“勾人馋虫” 方面做得非常出色,网友们大呼“受不了”,不看《舌尖上的中国》 不知道全中国竟然有那么多闻所未闻的美食:炸乳扇、炒麻食、鱼头泡饼、汆乌鱼子、黄鱼鲞;还有那些听着就口水吧嗒的菜:腊汁肉夹馍、醉湖蟹、梅菜烧肉……看完这部片子,大家的口水都止不住了!《舌尖上的中国》,讲的是天南地北的中国美食,可谓包罗万象,此片看后必然让你垂涎三尺,都说民以食为天,想要减肥的朋友们看片要三思哦!至于我,反正没hold住~~
但是,《舌尖上的中国》给人带来更多的是感动。看着冬笋挖出来,火腿吊起来,渔网里闪闪发亮,揭开蒸笼冒着白花花的蒸汽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响,挖藕人吃着用自己双手挖出的藕的朴素的笑,都让人激动得想落泪,多可爱的中国!
那是一个令我记忆犹新的片段。从每年农历十一月初开始,老黄每隔三天,会拉着自己家里做的七百个馍馍,骑一个半小时的三轮车,到县城里去卖。一年中最冷的两个月,老黄可以卖出15000个黄馍馍,老黄卖的黄馍馍,就是用糜子面做成的馒头。是陕北人冬天最爱吃的一种主食。上碾,揉面,发酵……每一个过程都让人感到温暖。当老黄赶着驴磨糜子时,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照在老黄驮着700个黄馍馍的车子上时,当老黄拼命蹬着车子赶路时,当有人买老黄的黄馍馍时,当老黄自豪地说自家的黄馍馍最好吃时,当老黄卖黄馍馍吆喝时,那笑容,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快节奏生活中,生活在繁华浮躁的城市中,久违的真诚的笑容!那从片段中流露出的人文关怀与脉脉温情,令人回味……
《舌尖上的中国》呈现的不仅仅是美食,还有用具体的人物故事串联起的中国各地美食生态,这其中,有制作的技巧,有艰辛的劳作,有相濡以沫的真情,有端上桌的美食,也有食物的演变过程,有方寸间的方桌厨房,也有广袤的祖国山河……《舌尖上的中国》存在的意义已经超越了美食纪录片,它告诉我们一个真实的、原味的中国,带着土地的气息和米面的甜香。
这是盐的味道,风的味道,山的味道,云的味道……这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久违的味道~~这些味道,在漫长的时光中,与故土、乡亲、质朴、勤俭、坚韧等等情感与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