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作文600字,《我家乡的小桥》咋写
①
那是一座古色古香的人造桥,坐落在临泽县颐和绿苑里。虽无南京长江大桥那样气魄雄伟,也没有赵州桥闻名全国,但这里景色宜人,树木挺拔,花红柳绿,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更是我童年宝贵的回忆。
桥不大,只能两三人并排行走,横跨在一条大约三米多宽人工小河上。桥面是一个挨一个的大树桩组成的,仔细一看,你就会发现大树桩都是用水泥做的。桥虽然又窄又小,但却让我们自由来往,每当你走过小桥时,总能看见大片的草坪和鲜艳的花朵,以及各种各样的大树,以及来往的人。小桥从不寂寞。
清晨,桥周围就热闹了起来,有老人晨练的音乐声,有朗朗的读书声,还有孩子们的嬉戏声,组成了一首悦耳动听的合奏曲,乐曲好似黄莺鸣叫,又似小溪流淌,让人心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美丽的晨景不禁让我吟起了这首诗歌。从小桥上来往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说笑着,踏着一个个大树桩走上再走下,通过小桥走向了自己的目的地,感谢这座为大家服务的小桥。
夜晚,是小桥最寂寞,最冷清,也是最难熬的时候,晚上,人们都回家了,月光照在小河上,泛起点点星辰,河两旁灯光四起,小桥默默地,静静地架在两岸,偶尔,也会有两三人夜间归来。大家都睡了,桥上显得更冷清了,没有笑声,更没有孩子们追逐打闹的嬉戏声。小桥困了。它多么想休息一下,但是,它不能睡呀,它还要继续为人民服务!于是,小桥直了直身子,接着安静地架在河两岸。深夜了,小桥鼓励自己,坚持就是胜利,于是,它不眠不休地辛勤工作着,从不喊累,只是为大家默默付出,付出……
小桥小桥,桥小心不小!
②
我爷爷家在东方林场,那里有一条小河,河上有一座小桥,像条龙一样座落在它的上方。小桥有二十几米长的样子,宽可以容纳两辆车并行,整座桥都是用钢筋、石头和水泥砌成的,桥两边是护栏,护栏中间每隔几米有一个石柱。由于年久失修,有的护栏已经断裂了。但就是这进入场区唯一的一座小桥,不仅为东方人的交通带来了便利,更为像我这样的孩子们增添了很多乐趣。
夏天,火红的太阳照耀着大地,远远望去,小桥顶着炎炎烈日,依然稳稳地横跨在小河上,河水潺潺,仿佛是在赞扬小桥不怕辛苦,默默奉献的精神。去年暑假,我和爸爸每天来到小桥上比扔石头,爸爸真厉害,一个石子能打出两个水漂。转眼暑假结束了,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东方和我梦中的小桥。
今年春节,我又来到小桥边。不过,它早已不是夏天的样子,像穿上了新衣服,可能是快要过年的缘故吧。桥面上覆盖了厚厚的积雪,中间印着几条深深的车辙,两边有些许散乱的脚印,那一定是过河的行人留下来的。虽然小桥变了样儿,可还是阻挡不住我的兴致,我和姐姐在桥上打起了雪仗。雪打到了她的脸上,顿时成了雪人;雪打到了我的头上,我一下子变成了白眉毛、白胡子的“圣诞老人”……
每当我和小伙伴嬉戏玩耍的时候,我都会想起东方的小桥。我什么时候才能再去爷爷家,再见到那座给我的童年带来无限欢乐的小桥啊!
③
故乡的小桥,在我的梦境里总是有一个圆圆的梦,圆圆地漂水中,悬挂在云的堆里,用石头砌成的半圆形石拱桥,水里倒映着另一半的圆,是那么的永久,那样的清晰。
二十多年前我嫁给这个小桥人家——项宅村,这里便成了我依恋的家,现在成了我的故乡。每逢过年过节,我都会回到小桥旁的家。依着小河伴着摇的柳枝,从家的厅堂里走出十来步,就是那座令我魂牵梦萦的小桥。与她来往多了,便有了很多关于她的故事。
渎川项氏宗谱中记载,小桥是有历史的小桥。项宅是渎川坑最早居住的村庄,长辈相传这小桥明初就有所建,用木头石头搭建的石拱桥叫进旺桥,咸丰戊午(1858年)重建叫了六百桥,重建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从明初算起至今已有六百年的历史。
婆婆说,小桥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依山环形而建村庄,像一艘运粮大船,小桥就是船头,几百年来,总是承载着父老乡亲稳稳当当走过历史,这里从来没有饥饿,没有硝烟,没有战乱,就是现在也没有轰鸣的机器声,这里空
气新鲜,人们普遍长寿健康,人间的世外桃源。
小叔公说,沧海桑田,小桥曾是条热闹的路,到田畈干活也是必走的路。边上有六百秧田,所以小桥叫六百桥。小桥北边通往八字墙,义乌大道,现在少有人走,南面走上潘坑领背头,翻山越岭要走十几里的山路到尚仁村,是通往永康城里的路,西边沿着渎川走向大屋村是通往武义与金华的大路,上世纪九十年代修建成山乡公路,2006年公路改修成水泥路面,通了班车,拉近了与城里的距离,从城里出发,二十来分钟就可到达。小桥也是与下殿村的分界线,一桥相隔,炊烟相连,同胞兄弟手足情深。每年的大年三十,敲锣打鼓互送祖宗画像,大年初一,全村人带着一家老少提着灯笼从小桥边上走过,到另一村子去拜太公。今年到我村,明年到你村,轮着拜,好不热闹。
爱好画画的女儿说,奶奶家里的小桥,是一幅美丽的水彩画。弯弯的小桥,横在弯弯的小河里,边上石缝里长着一棵古老的青栗树,见证了这小桥的古老苍桑,茂盛的叶子,撑起一把保护伞。是先有桥,再有树,要不然怎会长在石缝里,也许这树的种子早早就埋在这里的土地上,那是否就是先有树,再有桥了。桥底下有几位洗衣的妇女,亮丽的色彩,爽朗的笑声,流水哗哗,伴着棒槌声声。假如再在桥上画上一位戴着箬帽,背着犁,穿着蓑衣的老农,手上牵着一头老牛从桥上走过,背景是一片金灿灿的油菜花,那是多美的小桥流水田园春色。
我老公说,小桥底下藏着很多童年的故事,夏天是他们戏水的天堂,摸螺蛳、抓小鱼、打水战,不到天黑,不到母亲来喊吃晚饭,是不回家的。
喜欢摄影的我说,小桥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到小桥上走走,到小桥上去拍照吧,你看看,你那笑弯了的嘴多像小桥的影子。桥面不平整,两边有四五级台阶,人们喜欢坐在桥上吃饭休息聊天,这是人们的聚集点。桥上长满绿色叶子的藤子,一条条悬挂下来,像绿色的帘子,冬日挡风,夏日遮阳,好看着呢。有那么一两条藤子还直接抻到水里,像一位戏鱼的顽童,微风吹过, 一群贪吃的小鱼误认为食物,在藤子周边直打转转,水面荡起涟漪,圆圆圈,一层层向四周慢慢散开。
那一天,看到这一幕,我心血来潮,仿佛回到童年,可爱的小鱼儿,我想抓住你。于是找来一只竹编的豆腐篮子,系上细细的绳子,底下放几块小石头,增加重量,再放些饭粒、骨头、咸鸭蛋壳。在桥的底下找一片阴凉处,抓住细绳的一头,慢慢地把篮子放到水里,沉到水底,不停地丢下一粒粒米饭当诱饵,马上就有小鱼儿来抢食,你争我夺,看有鱼儿进到篮里,我悄悄地收起篮子,一条条小鱼就这样轻轻松松抓住了。桥底下的夏日是清凉的,也是快乐的。
走过看过很多的小桥,总感到故乡的小桥是最美丽的,来吧,朋友,到小桥上走走,静静地聆听着河水的吟唱,用心去感受那小桥流水人家宁静的生活,寻找一个美丽的圆圆的梦吧。
㈡ 潘坑乡的名胜古迹
潘坑是革命烈士——谢文锦烈士故乡,潘坑名人辈出,古迹繁多,建有谢文锦烈士纪念碑,存有佳溪岩龙古村,楠溪江源头,永安桥(始建于清嘉庆十一年) 等自然景观。
谢文锦烈士纪念碑
谢文锦烈士,原名用绣,字耿霞,浙江省永嘉县潘坑村人。省立一师毕业后,1917年回乡创建了岩头高等小学,积极宣传永嘉文化运动,反对封建,提倡科学与民主的新思想。1921年与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肖劲光一起到苏联学习。1924年重返故乡创建了浙南地区最早的党组织——中共温州独立支部。1927年在南京地委任地委书记时,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时年33岁。
永嘉县人民政府为了纪念谢文锦烈士,1992年3月14日,在他的故乡潘坑村其原宅基上建立了谢文锦烈士纪念碑,碑塔形正面写有张爱萍将军手题“谢文锦烈士永垂不朽”的碑文,碑基部分写有谢文锦烈士生平简介。
谢文锦故居
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4年)。占地面积650平方米,正屋七间,轩屋六间,悬山顶,前有出门台,中有天井,屋中陈列有谢文锦烈士生前用过的木床,桌柜和八仙桌,一个刻有其名字的瓷碗,现陈列在南京雨花台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