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人教版高三语文高考作文指导:时评文怎么写才能拿高分
如图
㈡ 请写一篇时事评论 600字左右 最好有深度,挖其根源,感激不尽,高分悬赏各位勇士~
《咬文嚼字》的主编郝铭鉴日前在南京向中学生谈道,有位学生写一篇600字的作文,其中竟有72个“死了”,包括“心里烦死了”、“功课紧张死了”、“热死了”等。这说明学生的词汇量相当贫乏。(《现代快报》4月10日)
中学生写作文,竟有1/4的文字是“死了”,的确用词贫乏。
一位中学教师通过调查发现,学生一篇文章的用词不超过200个,大量词汇重复使用,且是常见词,缺乏想象力、创造力。这些现象表现出学生患了“语言贫血症”。看来,中学生“语言贫血”是事实,已影响了语言表达效果。
600字的作文竟然用了72个“死了”,是谁之过呢?当然,学生自己首先要负责任。但是,这种责任,仅只是学生未学好之过吗?笔者的看法是,中学生“语言贫血”,是“贫血”在教育模式上。由于现存教育的弊端,从而造成了学生“语言贫血”。
这真不是冤枉了当前的教育。笔者的女儿正在上高二,对此我多少还是了解一些。
说到学生的语言表达,就不能不提到语文教学。多年来,中学语文教学一直存在死教条,什么课文分析、段落解释、词意表达等等,都按照统编教材进行,学生只能接受教师的灌输。对于语文的理解只能按“标准答案”来,学生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学生偏离“标准答案”便被视为错误。其实,语文教学应该充满丰富内容,令人想象无限,如对一首诗的理解,有时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可以从多个层面、多个视角来认识。教条式的教学,实际就是在进行“贫血教育”。
语文教学讲教条,必然产生作文讲“规范”,这便逼着学生写“贫血作文”。比如,有的教师讲作文课,强调学生只能有“正确思想”,必须进行“积极表达”,不能有“消极观点”等等,这样限制那样限制,结果一个班的学生写的作文差不多,就算不“语言贫血”,也会“想象贫血”,最终还是会表现出“语言贫血”。我女儿从8岁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她有的作文语言很有个性,但课堂写作文却得不了高分,老师对她说,你的作文是好作文,但不“规范”,考试得不了高分。在“规范”中浸泡出的学生作文,出现“贫血”就不奇怪了。
学生作文“语言贫血”,还有很重要一点,是因为他们缺少阅读。我们知道,读书是写作的基础,只有知识丰富,才能语言生动、感人。然而,今天的中学生有时间阅读吗?我女儿上初中时,每天的睡眠时间连6小时也无法保证,经常是写着作业就睡着了。在这种作业的日复一日压力下,学生早已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连觉都不够睡的人,又怎么去多读书呢?读书少,写作文自然“语言贫乏”。如果认真思考,岂止是“语言贫乏”,今天的学生“贫乏”的地方可能还有不少。如“思想贫乏”,“创新贫乏”等,可能或多或少都存在。学生整天接受“模式化”教育,接受“规范化”引导,接受“标准答案”式灌输,将来他们会有思想吗?会有创造力吗?教条式教育带来的各种社会危害,可能要严重得多,远不仅仅表现在学生的“语言贫血”上。这才是社会应该高度重视的。
望采纳
㈢ 广东高考作文考时评吗
一般广东高考作文很少直接考时评的(最起码题目中不会直接显示这层含义),但作文内容最好涉及时代的,与时事结合的作文,观点新颖,有自己的见解,一般都能得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