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作文大全 > 如何教初一学生写作文

如何教初一学生写作文

发布时间:2021-03-06 12:38:39

初中作文怎么教

作文在初中语文中考试卷中占有“半壁江山“,可谓是作文写得好,语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初中学生的作文写作尤其是初一作文写作主要是建立在小学作文的模仿写作基础上上,虽有一定的写作基础和朦胧的写作意识,但是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写作,要想让学生尽快摆脱小学时的幼稚模仿模式,建立自己的成熟写作模式,从而真正会写作文,我想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浅见:
首先,对学生进行归类,并根据学生现有的作文水平以及所处类别进行有目的的培养。 分类的依据多种多样,根据学生兴趣的有无可以分为有兴趣的和没兴趣的,有兴趣的还可以分出兴趣较高的和兴趣较低的;根据学生的知识面宽窄可以分为知识面宽广型、知识面狭窄型;根据学生的书写的水平可以分为美观、工整、基本工整、潦草:根据学生对于作文题目的理解程度可以分为透彻型和肤浅型;根据学生对于文章的结构的把握上可分为写作结构完整型、结构不完整型;根据作文内容的充实程度可以分为内容充实型和内容空洞型等等。对学生分出类别以后,一定要与学生沟通,既要让学生明确自己所处类别的培养目标,又要打消学生“我是不是不好的学生”“老师是不是不想看我的作文”等等顾虑。
我对于我班学生在开学时就采取在不做任何辅助讲解的情况,布置一篇作文,根据学生的最真实作文水平进行分类。然后以此进行作文指导。
当然需要提醒注意的是分类也不是越多越好,分类的标准要既有代表性,又要有针对性;既不可为了达成分类这种形式而进行分类,走形式;也不要让分类的标准过于模糊,将不同问题类型的学生放在一类,降低教学的针对性。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对待学生的第一篇作文,给每一个学生进行准确定位,确定类别,并根据学生在以后的表现适时做出调整。
其次,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进行指导,重在提出改进意见,定期进行检测并及时反馈。 在确定好学生的作文大致水平之后,就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比如对于知识面比较狭窄的同学就要鼓励他多读文章多积累;对于书写较差的学生可以要求每天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练字,争取潦草的写到基本工整,基本工整的写到工整,工整的写到美观;对于文题理解不透彻的学生可以多出一些题目,让他研读,训练理解,培养能力;对于结构写不完整的可以让他看一看一些典型的首尾呼应的文章,以增强对于文章的整体概念;对于文章内容空洞的同学自然要建议他首先是多积累素材,其次是要善于运用手中的素材。
例如关于作文的细部处理上,我的教学心得是文字与情感上的“简单——复杂”的辩证处理上,细节描写是要把“简单的语言复杂化”,就是在细节上详细描写,不惜笔墨;情感上的处理应做到“把复杂的情感简单化”,即是用简单的语言把复杂的情感表示出来,尽量使用短句,情感表达要清晰、语句要简短。在进行了指导并提出改进意见后就要结合学生的后续习作情况进行具体讲评,根据学生每一次作文的情况制作一个记录薄,将学生每次的进步和存在情况进行记录并结合学生的作文及时给与反馈,争取做到摈弃缺点,固化优点。还可以结合期中期末的考试对学生的作文水平进行阶段性检测,并根据检测的情况制定下一步的改进或是努力地方向。需要提醒的是讲评时要注意以鼓励性的语言为主,切忌挖苦讽刺。
再次,根据学生的作文水平适时调整学生的类别,让学生始终都有明确的阶段性目标。 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学生作文水平的进步也是不断表现出来的。当学生能有效完成前一阶段的培养目标不再适合原有类别的培养目标时,就需要对学生及时进行调整培养类别,使学生自始至终都有明确的阶段性努力目标。教师对学生的作文水平的评价可以借助于大型阶段性考试的检测结果,如期中、期末考试。这样的考试对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检测可能更科学、更合理、更准确。也可以根据每周的作文情况进行总结判断,每个月进行一次调整。但是最好不要频繁的调动,以免适得其反。
还有,就是要加强同辈群体间的交流,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真实水平还要知道自己的习作水平在班级中的地位。
一般情况下,学生只知道自己写作时的心理状态和自己满意的地方,而对于其他同学甚至自己的同位同学的写作都不了解,通过让学生在同位之间,在不同类别的同学之间,尤其是让那些处在同一类别的同学之间进行批改、交流、相互探讨,相互指正。学生便会对自己的作文水平有了一个更全面更准确的定位,也能在不断的交流中找到差距。学生进行交流时,最好进行有指导的交流,当然教师的介入最好是宏观指导性的,也可以通过批改成功的和不成功的范例加以示范讲解。
比如我每次讲评作文时都让学生从书写是否工整美观、结构是否完整、内容是否充实、开头结尾是否精彩、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否合适等角度评价别人的作文,并在别人的作文中找出优劣所在,及时记录整理出评语,相互交流。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并要找到规避他人的弊端的方法,经过几次学生便有了明确的改进目标和奋斗目标。当学生不在固步自封,夜郎自大,不再把作文当做自己和老师之间的机密,那么学生的进步就指日可待了!
最后教师在学生练习作文的全程中要及时准确的把握学生的心理,及时加以调适,对于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感到灰心丧气的,教师要及时予以鼓励;对于学生的写作上的进步要及时予以肯定,甚至适当放大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作文批改的语言尽量以提建议为主,作文的评语以鼓励性为主,弱化其的缺点,强化其优点。

Ⅱ 如何教初中学生写作文

打开学生日记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让老师伤心的语句:“作文真让人头痛!”“我最怕上作文课!”上作文课,老师拿着作文批改手册走进教室,也常常传来这样非常不情愿或不耐烦的声音:“又要写作文了!”一篇作文布置下去,好多同学都在那儿抓耳挠腮,不知如何下笔。有时候,这一周布置的作文甚至到下一周还迟迟交不上来。这些现象都足以表明,对于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写作文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他们又是多么害怕作文。然而,写作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不写不行;写,又怎样指导同学们写好作文呢?下面谈一点尝试。
我们知道,做数学题,只要记住了公式,弄懂了原理,动动脑筋就能推出结果;背诵课文,再难记的东西,大不了多读几遍,加深理解,很快也就背得烂熟……然而作文则不同,它没有现成的公式作依据,也不是单凭记忆就能够解决问题的,它是一个复杂而艰苦的艺术加工的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它需要作者用心去体会,潜心去感觉;需要一番苦苦“修行”,然后才能修成“正果”——领略到作文的奥秘。要做到这些,对初一的学生来说实在是一件难事,这就使得好多学生对写作文产生了一种神秘感。就是这种神秘感使得他们低估了自己的能力,而视作文为畏途。怕写作文自然很难写好作文,所以,要想指导学生写好作文,首先要让他们不怕写作文。
那么,怎样清除学生惧怕作文的心理呢?
有的老师认为,学生惧怕作文主要是“无米”之故,于是他们便常常告诫学生“观察!读!写!”可是到后来大致结果都会这样:由于老师的引导不力,学生观察了一阵子觉得也并没有看到什么可写的,回来再读上一阵子书也没得到什么补益;要求多写,他根本就没有什么可写,你叫他们怎么多写呢?这样,就会使得学生对写作文再一次失去信心。可以说,“无米”是学生惧怕作文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这种“看读写”的做法对解决学生的“无米”之难其效果却并不好。
还有的老师认为,学生惧怕作文是因为他们对写作不感兴趣,于是有人便搜集大量的资料,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作家的创作经验,来激发学生写作文的兴趣。事实上,这样做收效也并不见大。我们应该明白,我们面对的是一批十二三岁的孩子,他们的社会经验和文化知识与作家不是一个层次的,与他们谈这些,只能是用高挂在树上的桃子去馋尚不会爬树的小猴子,仅能让它们空羡慕一场而不能让他们得到什么。听的时候,热情是能够激发起来,他们也想一夜之间成为一个伟大作家,创作出千古不朽的作品。然而,当他们从幻想回到现实中拿起笔来的时候,却又深深地感觉到自己根本就不是那块料。于是,美丽的肥皂泡破灭了,留给他们的只能是失望自愧,刚激发起来的热情也便重新降温。
既然上述做法效果都太差,我们何不另找出路,再想办法呢?
我们可以这样设想一下:一个班里很大一部分同学都怕写作文,可也还有一部分是不怕的,而在这些不怕写作文的人中,个别的还是写作能力很好的!上面我们谈到,在社会经验和文化知识上,我们的这些中学生和作家不能相提并论,不是一个层次的人,作家的写作本领他们是望尘莫及的。然而,怕写作文的学生和不怕写作文的学生是同学,他们的年龄,他们的社会阅历,以及他们所学的知识都差不多,他们总该是一个层次吧。这样,我们就可以先以培养不怕写作文的同学的写作能力为主,来带动怕写作文的同学进行写作。
具体方法可以这样:
首先,既然有些同学不怕作文,这说明他们对写作文感兴趣;既然他们对作文感兴趣,我们就可以把这些学生组织起来,组织成一个兴趣小组。对于兴趣小组的同学,我们可以按常规来指导他们写作:指导他们细心观察,指导他们认真阅读,督促他们多写多练,还可以指导他们批改其他同学的作文,取人之长,去人之短,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通过一阶段的训练,使他们的作文能“拿出门”来。当然,对这“拿出门”来的要求也不能过高,因为他们毕竟是初一学生,只要能做到错字病句少出现,优美词句多一点,用词较准确,篇章结构新颖一点即可。总之一句话:让他们给怕写作文的同学作个表率就够了。
以上是第一步,培养“师资”。第二步便需给怕作文的同学紧紧弦了。具体作法可以这样:把怕写作文的同学编成几“旗”(为了与兴趣小组中的“组”相区别,我们不妨也用一下“八旗制”),每旗的人数不要太多,三五人即可,因为多不一定精。每周班里写完一篇作文后(全班一起写),由老师从写作兴趣小组的作文中挑出能作“表率”的文章,然后任抽出一旗,把这些作文分给这一旗中的各成员,让他们认真研读,找出这些作文的优点,看谁找得好,这一旗作完这一练习之后,可以再抽一旗进行同样练习,直到各旗都进行完。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其好处很多。
首先,想写好作文,阅读一些优美的名家名篇固然重要,但也需读一点与自己的水平差不多的文章。因为作家名篇水平很高,学生阅读这些作品往往是食而不知其味,很难体味出作家是怎样构思并组织这篇文章的,也就是说,作家高明的写作技巧他们很难学到,因而读完了这样的作品之后,他们便会产生这样的心理:这是我可望而不可即的,我的能力不行,我不会写!这样,就更增加了这些学生对作文的神秘感,他们也就愈怕作文了。当然这并非否认作家作品在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方面的作用,而不去读它,而是在引导学生练习写作的过程中,既要引导他们认真阅读这些成功的作品,又要引导他们寻找“解近渴”的“近水”。也就是说,在指导学生阅读作家名篇的同时,也不时地让他们认真“研究”一下和自己的水平差不多的一些作品——这些作品他们是完全可以欣赏了的,他们会很容易地领略出自己的同学是怎样构思并写作这篇文章的。那么研读完这篇文章之后,他们会恍悟:原来这篇文章就这样写,我也会!纱网戳破,他们心中对作文的神秘感也就消失了。
其次,优点是他们自己找出来的,他们认为这些地方好,潜移默化中,这些“旗人”们就可以把它们学去了。——作家高水平的优点是不大易学的,可这些低水平的优点却正合他们的胃口。“老师,××同学这个地方写得真有趣!”“老师,××同学这段景物描写真好!”“老师,××同学这篇作文的主人公的名字取得真好听!”……这些与发现了新大陆同样惊喜的语言,是在做完了这项练习之后少不了的。
再次,这些“旗人”们也写过这一篇文章,对同一题目也动了一番脑子,而在研读这些文章的同时,他们不自觉地就会把自己的作文与这些作文相对比,通过对比,他们会意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也会看到自己的长处,而增强自己写作文的信心。同时,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开阔了自己的思路,也悟出了别人构思文章的方法。到这个时候,他们便再也不愁没的可写了。这样,也就为进行下一步练习打下了基矗。
既然“旗人”们已发现了“新大陆”,那么我们何不让他们登上这块大陆一览风情呢?这就是我们要进行的第三步练习——写作。通过上面第一、二步的练习,“旗人”们就觉得有可写的了。这时候,我们就要抓住时机,促使他们来一个飞跃——重写这篇文章。这部分作文交上来,仔细翻阅就会发现,它们尽管仍是好一点、差一点各不相同,但与他们原先“挤牙膏”挤出的作文相比要进步多了。并且这一次他们也愿意写,写得快,交得也快。这样一次一次地进行练习,他们很快便会学会构思作文,也不会再有“没的可写”之感了。
为了调动“旗人”们的积极性,我们还可以开展小型的写作竞赛活动,人与人之间,旗与旗之间展开竞争,看哪一个人,哪一旗分数高。解脱了他们“没有可写”的痛苦之后,他们中许多人也便由原来的怕写作文变为爱写作文,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他们的写作水平一天天提高。当他们的写作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也就是“入门”之后,便可让他们退“旗”入“组”,加入到兴趣小组的行列中去进行正常的写作训练。

Ⅲ 初一学生怎么写好作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这些总结,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积累”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平时靠积累,考场凭发挥”,这是考场学子的共同体会。

(一)语言方面要建立“语汇库”。语汇是文章的细胞。广义的语汇,不仅指词、短语的总汇,还包括句子、句群。建立“语汇库”途径有二:第一是阅读。平时要广泛阅读书籍、报刊,并做好读书笔记,把一些优美的词语、句子、语段摘录在特定的本子上,也可以制作读书卡片上。第二是生活。平时要捕捉大众口语中鲜活的语言,并把这些语言记在随身带的小本子或卡片上,这样日积月累、集腋成裘,说话 就能出口成章,作文就会妙笔生花。

(二)要加强材料方面的积累。材料是文章的血肉。许多学生由于平时不注意积累素材,每到作文时就去搜肠挂肚,或者胡编或者抄袭。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积累素材。平时有条件的可带着摄像机、录音机、深入观察生活、积极参与生活,并与写生、、写日记、写观察笔记等形式,及时记录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见闻。记录时要抓住细节,把握人、事、物、景的特征。这 样,写出的文章就有血有肉。

(三)要加强思想方面的积累。观点是文章的灵魂。文章中心不明确,或立意不深刻,往往说明作者思想肤浅。因此,有必要建立“思想库”。方法有二:第一要善思。“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收获。”平时要深入思考,遇事多问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这样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还要随时把思维的“火花”、思索的结论记录下来。第二要辑录,也就是要摘录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等。

总之,作文要加强积累,建立好“语汇库”、“素材库”、“思想库”这三大写作仓库,并要定期盘点、整理、分门别类,且要不断充实、扩容。

Ⅳ 七年级的作文怎么教

作文是一门课,上课,教师出题,学生围绕题目思索,组织,分段编写,至时交卷,教师批改,评分,发还,如是而已。
我当年也曾这样理解。因为这样理解,所以一提起作文,心里或眼前就有两个影子晃动。影子之一,这是严肃艰难而关系不小的事,比如说,课堂之上,如果写不好,等第就要下移,不体面;考场之上,如果写不好,分数就会下降,有名落孙山的危险。影子之二,作文要成“文”,文有法,如就题构思、开头结尾、组织穿插等等,必须勤摸索,牢牢记住,执笔时还要小心翼翼,以期能够不出漏洞,取得内行人的赞叹。两个影子合起来,说是等于枷锁也许过分,至少总是大礼服吧,穿上之后,就不能不正襟危坐,举手投足都要求合乎法度。回想小学时期,作文课就是这样兢兢业业度过来的。那时候还视文言为雅语,作文争取用文言,在两个影子笼罩之下,一提笔就想到声势,于是开头常常是“人生于世”,结尾常常是“呜呼”或“岂不懿欤”。老师当然也欣赏这类近于“套数”的写法,因而多半是高分数,有时还留绩,受表扬。自己呢,有不少年头也以为这条路是走对了。后来,渐渐,知道这条路走得并不对,即使不全错,也总是胶柱鼓瑟。认识变化的历程,河头驿站,游丝乱卓,相当繁杂,不能多说。打个比方,起初旧看法占据天平的一端,因为另一端是零,所以老一套显得很重。以后日往月来,读,思,写,新的成分逐渐增多,终于压倒了旧的一端。为了明确些,这新的成分,也无妨举一点点例。例之一,某作家的文章谈到,民初某有怪异风格的散文大家谈他的作文老师,乃是一本书的第一句,文曰:“放屁放屁,真正岂有此理!”好事者几经周折,才找到这位老师,是清末上海张南庄作的怪讽刺小说《何典》。我幸而很容易地找到此书的刘复校点本,读了,也悟出一些为文之道,是“扔掉一切法”。例之二是读《庄子》,如《知北游》篇答人问“道恶乎在”,说是“无所不在”,然后举例,说“在蝼蚁”,“在稊稗”,直到“在屎溺(尿)”。这是“扔掉一切法” 的反面一路,“怎么样都可以”。一面是法都错,一面是怎么作都合法,这矛盾之中蕴涵着一种作文的妙理,用现在的习语说是“必须打破框框”,或者说积极一些是“必须解放思想”。本篇的标题是“什么是作文”,这里就谈在这方面的解放思想。作文是一门课程,提到作文,我们就想到这是指教师命题学生交卷的那种活动,自然也不错。不过,至少是为了更欣?谘埃?颐腔故蔷×堪逊?
作文并不神秘,要想写好一篇文章,首先要多看,多想,勤于观察,积累素材.只有细致的观察生活,积累素材才是写好作文的基础.首先要明确你要写的主题,认真的审题,列出大纲,不要只注意题目中要求的字有多少,要多注意题目的本身,要多读多想,准确的用好词语和修饰语.这是审题的关键,要确立好主题的依据,要精心的选材,布局列题,有的材料,还要分析整理.这就要对材料进行分类,比较,概括,筛选.我们不要象盖房子那样的把所有的材料都堆砌起来,要合理恰当的组合,具体的说开头和结尾要略写,那么经过就要仔细的推敲,修辞,润色,写好以后不要急于交稿,反复检查认真的修改,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都说明一个道理,只要你多看书,多读书对你的写作文有一定的好处.只要你明白这样的一个道理,作文,就是要你把生活中喜,怒,哀,乐用文字经过加工,修饰.整理,也就是我们说的作文了.

围放大才好。事实上,这类编写成文的活动,范围确是比课堂作文大得多。情况很明显,课堂作文,一般是10天半个月才有一次;而在日常生活中,拿笔写点什么的机会是时时都有。这写点什么,内容很繁,小至便条,大至长篇著作,中间如书信、日记等,既然是执笔为文,就都是作文。总之,所谓作文,可以在课堂之内,而多半在课堂之外。课堂之外的作文,可以不用标题的形式,或经常不用标题的形式。自然,如果你愿意标题,譬如写一封信完了,可以标个“与某某书”或“复某某的信”一类题目。考察写作的情况,大都是心中先有某性质的内容,然后编组成文,然后标题;作文课是练习,“备”应用,所以反其道而行之。学作文,知道一般是文在题先,甚至无题也可以成文,会少拘束,敢放笔,多有机会驰骋,是有好处的。
课堂之外,凡有所写都可以成文,因而文不文就与篇幅的长短无关。司马光等写《资治通鉴》,全书近300卷,是作文。《红楼梦》第五十回“即景联句”,不识字的凤姐编第一句,“一夜北风紧”,李绔续第二句,“开门雪尚飘”,都只是五个字,也是作文。
文,目的不同,体裁不同,篇幅不同,写法不同,自然有难易的分别。却不当因此而分高下。一张便条,写得简练、明白、得体,在便条的范围内说,同样是优秀的。前些年,提倡言文切合,有所谓“写话”的说法。上面几段主张作文的范围应该扩大,是否可以说,作文不过是话的书写形式,说的时候是话,写出来就是作文呢?可以这样说,因为种种性质的意思,都是既可以说出来又可以写出来的。但那样笼统而言之,并不完全对,或并不时时对。有时候,口里说的,写下来却不能算作文。例如你念杜牧诗《山行》,很喜欢,吟诵几遍,怕忘了,拿起笔来写,“远上寒山石径斜……”,这里写话,可不能算作文,因为不出于自己的构思。同理,像填固定格式的报表之类也不能算。还有一种情况,思路不清,说话不检点,结果话“很不像话”,应该这样说的那样说了,应该说一遍的重复了几遍,应该甲先乙后却说成乙先甲后,意思含糊不清,等等,这样的话,除非小说中有意这样写以表现某人的颠三倒四,写下来也不能算作文,因为没有经过组织。这样,似乎可以说,所谓作文,不过是把经过自己构思、自己组织的话写为书面形式的一种活动。显然,这种活动无时而不有,无地而不有,就是说,远远超过课堂之内。这样认识有什么好处呢?好处至少有两方面:一是有较大的可能把课堂学变为随时随地学,因而会收效快,收效大;二是有较大的可能把与命题作文有关的种种胶柱鼓瑟的信条忘掉,

一篇关于高考的文章:
作文占60分!笔者认为高考作文分值偏高,如是会导致学生盲目看重作文而忽略了基础,最终又影响到作文,形成恶性循环。

高考语文毕竟不是作家比拼,应当重视语文基础知识,而且这样又可以有助于作文的提高,从而又反过来巩固基础。

笔者认为高考作文占50分为宜。一百五十分:一百分基础,五十分作文,而且“发展等级”占15分。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学生们不是不想创新,而是不敢创新,而“发展等级”正是学生发挥创意的舞台,我们应当对此加大关注,与素质教育逐步接轨。

最后,笔者认为还有一点会影响学生作文,那就是作文字数规定:不少于800字。字数的多少并不代表作文的优劣,而正是因为“不少于800字”,使多少学生形成了写作啰嗦,表达欠简洁的坏习惯。 故笔者认为可将作文字数下限稍降一些。

以上是笔者对高考作文的浅薄看法。

利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与积累,前面已经叙述,此处不再赘言。此节只从阅读与写作关系的角度,来谈利用多种途径搜集与积累写作材料的问题。
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读书时,养成了一种独特的习惯,就是凡是读过的东西,他都要在活页纸上认真地做摘录,然后把摘录加以分类,放进贴有各类标签的文件夹里。这样不管需要用到哪一条摘录都可以马上拿到手。
黑格尔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因为阅读也是我们作文素材的来源之一,是我们提高写作水平一条重要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已是人们熟知的有关读书与写作的古训。勤记是帮助人们增长知识的有效手段,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这话告诫人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勤于手抄笔录,手脑并用。只要坚持勤记,我们一定能成为一个知识的富有者,从而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搜集与积累的途径很多,主要的有利用图书馆和使用网络。对于一个善于搜集与积累的人来说,即使是平时听别人说话也能够搜集与积累到许多素材。因此,学习写作就必须练就利用多种途径(图书馆、网络)随时搜集、积累写作材料的本领。
一. 掌握做摘录和卡片的方法。
1. 摘录的意义。
在读书时我们常常会碰到许多重要的材料、重要的论点、自己欣赏的段落和精彩的词汇语句,将这些摘录下来就叫做摘录。毛泽东同志在学生时代就勤写笔记勤做摘录。他每次去图书馆,必定带上三件物品:地图、字典、笔记本。读书时,凡学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就立刻记在笔记本上。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也十分重视摘录,他的“摘录笔记本”多得不可胜数。他每天上午总是伏在一张宽阔的书桌上写作,身旁堆满了笔记;下午到图书馆去,从大量报刊上摘录自己所需要的资料。注重知识的积累,为他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养成勤做摘录、勤写笔记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掌握丰富的知识积累写作素材是十分重要的。

2. 做摘录卡片的好处。
在中学生的写作积累活动中,做摘录卡片是常用的方法之一。首先,它可以使中学生们一举两得,既可以锻炼自己的书写能力,又可以在抄写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摘抄文字的优点或者缺点。其次,摘抄时间可短可长,使用灵活。第三,摘抄时一般使用卡片,卡片只要索引清楚,查找起来就会十分方便。

3. 做摘录卡片的方法。
做摘录不能改变原文中的字句和标点,这是做摘录的原则。
摘录方式:对于字句不多的内容,可以整篇摘抄;文字较长的内容,如是新闻报道,只要抄下导语,能帮助记忆即可;如果其他类型的长文章也需要摘抄,那只要记下提要或论点和论据,就能帮助记忆全文的主要内容了。
摘录方法:准备一些卡片(可以到文具商店购买,也可以自己利用纸页整齐裁出制作),摘录时应先抄上原文的题目、作者的姓名、报纸的名称、发表的日期以及版次,并在卡片的上方写出分类标题,如“名人名言--谈勤恳”。
请看文章:
钱钟书的读书笔记
已故的著名学者、作家钱钟书,被誉为“文化昆仑”。其《谈艺录》《管锥编》《宋诗选注》等学术著作,援引的参考书目数以万计,且涵盖了文、史、哲、心理学等多门学科。有趣的是,他自己的藏书却很少,他的书斋中有两三个不大的书架,放着一些工具书和出版社、作者赠送给他的书籍。他藏书不多,著书却不少,这当中博览图书馆书籍时所作的大量的读书笔记发挥了重要作用。
读书须作笔记,钱钟书开始并不以为然。他在清华大学读书时,自恃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连课堂上听讲都不作笔记,更不屑于课外读书作笔记。他进清华后虽立志 “横扫清华图书馆”,看书时却只在书上用铅笔写划,并不作笔记。他的同学饶余威在《清华的回忆》一文中写到钱钟书时说:“他自己喜欢读书,也鼓励别人读书。他还有一个怪癖,看书时喜欢用又黑又粗的铅笔划下佳句,又在书旁加上他的评语,清华藏书中的画线和评语大都是出自此君之手笔。”钱钟书在清华,“宋以后集部殆无不过目”,毕业后到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时,在备课、写文章的实践中,方认识到读书单凭记忆是不行的,遂开始读书必作笔记,并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钱钟书的读书笔记本很厚,有普通练习本的四倍,上面写得密密麻麻,有中文,也有英文,别人很难看懂。他每读一书,都作笔记,摘出精华,指出谬误,写下心得。他很珍重自己的读书笔记,“文革”期间,他曾被下放到河南“五七”干校劳动,行李箱里也忘不了放上几本字典、词典和读书笔记,一有空便反刍似地阅读。
他著书时,主要是参考读书笔记。从1939年到1942年完成的颇有影响的文艺理论著作《谈艺录》,为何采用了传统诗话的札记式的写法,其原因就在于利用读书笔记之便。1956年,钱钟书接受了编写《宋诗选注》的任务之后,到北大图书馆和社科院文研所图书馆借到大批有关宋诗的书籍,诸如《宋诗纪事》《宋诗钞补》《宋诗钞续补》及各种宋人笔记、诗话、文集、方志等,在阅读时作了大量笔记,纠正了前人的错误,遂将一本普及读物编写成了学术价值甚高的宋诗选本。 1972年3月,钱钟书夫妇从河南“五七”干校返京,开始偷着写《管锥编》,这部洋洋百万言的学术宏著,主要资料来源就是钱钟书写下的五大麻袋读书笔记,这些素材是他多年读书心血的积累,整理成书稿又费时三年,自然还是用札记形式。1979年此书一出版,便轰动了学术界,此后一版再版,成了学者们书架上的必备书。
俗话说:“好脑子不如烂笔头”,此言不差。熟悉钱钟书的学者都认为,钱的记忆力是惊人的,几十年前读过的东西还能记住,在现代中国学者中,除了史学大师陈寅恪外,没有第二人能与他相比,外国学者说他的记忆是“照相机式”的记忆。即便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书笔记是钱钟书攀上学术高峰的重要阶梯。钱钟书先生尚且如此,对于记忆力一般的人来说,读书作笔记就更为必要了。
读了《钱钟书的读书笔记》你一定感慨万分吧!一代宗师治学给我们启迪多多!做学问需要灵活的大脑和良好的方法,缺一不可。文中所说的“读书笔记”相当于我们介绍的“做摘录与卡片”,只不过“读书笔记”是专题的摘录与分析,而卡片则是能够五花八门包容许多的素材纪录。
钱钟书的夫人杨绛最近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近作《我爱清华图书馆》中称,自己本来可以在宿舍里读书的,但偏爱去图书馆。她说,读书如“串门儿”,借几本书在宿舍读是串几家的“门儿”,而站在图书馆的长长的书架前,“家家户户”自由出入,幸无穷。可见读书是钱、杨的共同志趣,他们留学英国在牛津读书时,钱将牛津图书馆戏译为“饱蠹楼”(Bod le ian),以饕餮之蠹自诩。近年杨绛整理钱钟书的笔记,计有外文笔记178册34000多页,中文笔记分大体数量与此相当;另有“日札”23册,2000 余页,加在一起足足四十卷。杨绛说:“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书虽多,也不易遗忘。”(《读书》杂志2001年9月)
其实“先搜集材料,再按题作文”,就像我们看妈妈做饭一样,做饭要有米、有水、有菜……没有这些怎么能做好饭呢?正如俗话所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和做饭一样,也要有生动充实的素材,丰富多彩的词汇……。没有语言、没有素材,是写不好作文的。当然,作文也有作文的技法,但是,如果不注意学习语言、不注意积累素材,脑子里空空的,技法学得再多,作文也写不生动、写不实在,那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

二. 有选择地剪报,有针对性地进行评析。
1. 剪报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搜集素材的形式。
我们每天都阅读的报纸承载有大量的信息,如果我们每个月或每个星期都整理报纸的话,那么将其中有用的材料剪下来,分类搜索就不是一件难事。比如,爱好足球的同学搜集有关足球的信息,爱好旅游的同学搜集关于旅游的信息等等。

2. 剪辑下来的材料应该加以认真的评析。
三言两语写下剪报时的初衷,那不仅仅是一个材料的占有,同时还是一个看法(思想)的辑录。面对经过评析的剪报,我们能够迅速分辨它的类别,也能看出自己思想的轨迹。这是一种既提高写作水平又促进写作意识发展的好方法。

3. 剪报评析的方法。
评析一般分为“随感式”和“评注式”。“随感式”的评析相当于“读书心得”,而“评注式”的评析即对文中的句、段进行分析;还可以从语言上分析……这样分析使我们加深了对原著的理解,而且对提高文学的鉴赏力大有好处。
请读下文:

学习郑板桥
这里不谈郑板桥生前就被称为三绝的诗书画,而是说要学他做人的明白。在文学史上,郑并没有多高的地位。但在当时,他也算一代名流了。问题是:一代名流怎么看自己?在他被看做一代名流的日子里。
郑第一次刻印自己诗集时这样说:“余诗格卑卑,七律尤多放翁气息。二三知己,屡诟病之。好事者又促余付梓。自度后来未必能进,姑从谀而背直。惭愧汗下,如何可言。板桥自题。”
在为自己的词抄作序时,郑这样说:“燮年三十至四十,气盛而学勤,阅前作辄欲焚去。至四十五六,便觉得前作好。至五十外,读一过,便大得意。可知其心力日浅,学殖日退,忘己丑而信前是,其无成断断矣。”
嗟夫,我们真该向板桥前辈学习啊。
第一要记住,要感谢:那老爱挑我诗词毛病的,是我的好朋友。
第二条:忘己丑之日,便是完蛋之时。如果开始对着旧作沾沾自喜,恐怕就危险了呢。忘己丑越早,便越见可悲。切记,切记。
(阿夏)
这是一篇“随感式”的评析。属于看完一个材料就将感想记录下来的一种。
还有另外一种“译注式”,请看:
有感《苦难是一所学校》
偶尔在一本杂志上读到了这篇文章,对于故事的主人公实在是相当敬佩。现今社会有不少人,在逆境面前没有挣扎或稍加挣扎就丧失了勇气,从此一蹶不振,听凭命运的摆布而不做任何奋争,他们有的成为懒惰的人,碍事的人,有的成为厌世的人,遁世的人,看看下面的故事你或许能够从中悟出一些道理。
主人公名叫黄海涛,3岁时,母亲不堪忍受“文革”的迫害饮恨身亡,父亲一人挑起全家八口人的重担,一个年届七旬的老奶奶还有六个不谙世事的孩子。主人公无论是三伏炎夏三九严冬,总是一个人呆在空旷的田野里辛勤地劳作,在当时还是小学生的他,自己吃力而快乐地啃着《三国演义》《镜花缘》《红楼梦》《西游记》,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后来上了初中,他在文学方面的造诣也慢慢地显露出来。为了帮大哥治病家里背上了上万元的贷,他不得不离开校园,成了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那年他刚上初三。从此,他白天干农活料理家务,晚上就在昏暗的油灯下自学初三的课本。农闲时就早出晚归到学校跟班听课,后来学校领导让他回来参加中考,原来好心的校长一直将他作请病假处理。果然他不负重望以全校第一的身份考取了红安师范,不幸的是他又被人挤掉了。
家人鼓励他继续读取高中。为了节省家里的开支,他连5分钱的咸菜也舍不得买,就这样还不得不常常忍饥挨饿,总是吃了上餐没下餐,就是在此种条件下,他在近 100名的文科生中始终名列前五名。可是1992年高考他却落榜了,十年寒窗就这样飞灰烟灭了,要知道精神上的折磨要比肉体上的折磨更加让人难以煎熬,壮志未酬痴心不改的他,面对已是穷徒四壁的家里,毅然决定南下武汉打工。
(评注:人生要有理想,一个人没有理想,生活就没有光彩。但是只有理想还不够,还要努力去实现理想,而实现理想,就需要毅力,否则,理想将成为空想。)
揣着借来的11元钱,他只身来到陌生的江城,连续三天都没有人肯收留他,第四天他来到一家建筑工地,和灰、筛沙子、扛水泥,身穿单薄衣衫的他站在19层的楼顶任凭寒风呼啸,还不得不伸进刺骨的冷水里。一天由于闹肚子他从楼上摔下来,尖利的竹排划破了他的左胸,老板不仅连句问候的话都没有,而且看到撒得满地的混凝土竟勃然大怒。他不敢顶嘴,可心却一直在滴血。一天劳累的工作后,等民工们都睡着了,他又拿出课本,温习、记诵。
山川经不起太多的悲哀,岁月经不起长久的等待。1993年他重返校园,开始了近乎疯狂的学习,终于他圆了自己的大学梦。面对高昂的学费,他又一次开始了半工半读的生活。无数次他打工回来,看到同伴们睡得那么香甜,而自己却不得不为生计而奔波时,心里就一阵难过。
(评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智,劳其心骨,饿其体肤。)
生存不是目的,先生存而后发展,这才是他的奋斗目标。由于刻苦学习,他连年获得甲等奖学金。
(评注:勤奋是点燃智慧的火把。一个人知识的多寡,关键在于勤奋的程度如何。懒惰者永远不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永远不会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唯有勤奋者,才能在无限的知识海洋里猎取到真智实才,才能不断地开拓知识领域,获得知识的酬报,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
就在这时他碰到了中国应用写作学会会长洪威雷教授,从而唤醒了他心中沉睡的梦想:文学。他每天如痴如醉的读书看报,简直是近乎疯狂,他的文章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大报发表,许多新闻单位还欢迎他去工作,同学们无不羡慕,然而在他拼命挣学费时,其他同学又在干什么呢?
(评注:人们往往津津乐道伟人所取得的光辉成就,而忽视取得成就的艰辛历程,有些人甚至还认为,一个人的成才离不开好的运气和优越的环境。但实际上纵观世界上的名人生平,你可以得到一个完全相反的结论:天才的生活道路自古多坎坷而少坦途。)
苦难教给了他一切,更给他上了人生的最重要的一课:那就是学会从苦难中顽强地成长。
(评注:每个人在追求事业的过程中,都不会一帆风顺,总会有艰难曲折,一个真正有事业心的青年就应该像岩下竹笋,石缝中青松,冰山上雪莲那样,顽强地追求自己认定的目标,不管有多少挫折也坚定不移。消沉诅咒,那是弱者的哀鸣,它永远代替不了建设将来。与其摊开双手大喊大叫,不如用这双手去建设新生活。挫折固然使人痛苦,但战胜挫折后将是何等欢乐。向前看吧,朋友们,我们应该成为生活的强者,我们应该奏出时代的最强音,新时代的开拓者应该属于新时代的青年!)
(幸福女孩)
幸福女孩写的一篇文章《有感<苦难是一所学校>》,发表时编辑使用了评注式评析法加注文章,加注的内容即阅读时的感触感悟,写于字里行间突出了文章要点,加强了议论抒情的力度。这样在篇中加注的方法对于在省时前提下的阅读积累是颇有益处的。

Ⅳ 怎样教初一学生写作文

打开学生日记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让老师伤心的语句:“作文真让人头痛!”“我最怕上作文课!”上作文课,老师拿着作文批改手册走进教室,也常常传来这样非常不情愿或不耐烦的声音:“又要写作文了!”一篇作文布置下去,好多同学都在那儿抓耳挠腮,不知如何下笔。有时候,这一周布置的作文甚至到下一周还迟迟交不上来。这些现象都足以表明,对于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写作文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他们又是多么害怕作文。然而,写作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不写不行;写,又怎样指导同学们写好作文呢?下面谈一点尝试。
我们知道,做数学题,只要记住了公式,弄懂了原理,动动脑筋就能推出结果;背诵课文,再难记的东西,大不了多读几遍,加深理解,很快也就背得烂熟……然而作文则不同,它没有现成的公式作依据,也不是单凭记忆就能够解决问题的,它是一个复杂而艰苦的艺术加工的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它需要作者用心去体会,潜心去感觉;需要一番苦苦“修行”,然后才能修成“正果”——领略到作文的奥秘。要做到这些,对初一的学生来说实在是一件难事,这就使得好多学生对写作文产生了一种神秘感。就是这种神秘感使得他们低估了自己的能力,而视作文为畏途。怕写作文自然很难写好作文,所以,要想指导学生写好作文,首先要让他们不怕写作文。
那么,怎样清除学生惧怕作文的心理呢?
有的老师认为,学生惧怕作文主要是“无米”之故,于是他们便常常告诫学生“观察!读!写!”可是到后来大致结果都会这样:由于老师的引导不力,学生观察了一阵子觉得也并没有看到什么可写的,回来再读上一阵子书也没得到什么补益;要求多写,他根本就没有什么可写,你叫他们怎么多写呢?这样,就会使得学生对写作文再一次失去信心。可以说,“无米”是学生惧怕作文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这种“看读写”的做法对解决学生的“无米”之难其效果却并不好。
还有的老师认为,学生惧怕作文是因为他们对写作不感兴趣,于是有人便搜集大量的资料,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作家的创作经验,来激发学生写作文的兴趣。事实上,这样做收效也并不见大。我们应该明白,我们面对的是一批十二三岁的孩子,他们的社会经验和文化知识与作家不是一个层次的,与他们谈这些,只能是用高挂在树上的桃子去馋尚不会爬树的小猴子,仅能让它们空羡慕一场而不能让他们得到什么。听的时候,热情是能够激发起来,他们也想一夜之间成为一个伟大作家,创作出千古不朽的作品。然而,当他们从幻想回到现实中拿起笔来的时候,却又深深地感觉到自己根本就不是那块料。于是,美丽的肥皂泡破灭了,留给他们的只能是失望自愧,刚激发起来的热情也便重新降温。
既然上述做法效果都太差,我们何不另找出路,再想办法呢?
我们可以这样设想一下:一个班里很大一部分同学都怕写作文,可也还有一部分是不怕的,而在这些不怕写作文的人中,个别的还是写作能力很好的!上面我们谈到,在社会经验和文化知识上,我们的这些中学生和作家不能相提并论,不是一个层次的人,作家的写作本领他们是望尘莫及的。然而,怕写作文的学生和不怕写作文的学生是同学,他们的年龄,他们的社会阅历,以及他们所学的知识都差不多,他们总该是一个层次吧。这样,我们就可以先以培养不怕写作文的同学的写作能力为主,来带动怕写作文的同学进行写作。
具体方法可以这样:
首先,既然有些同学不怕作文,这说明他们对写作文感兴趣;既然他们对作文感兴趣,我们就可以把这些学生组织起来,组织成一个兴趣小组。对于兴趣小组的同学,我们可以按常规来指导他们写作:指导他们细心观察,指导他们认真阅读,督促他们多写多练,还可以指导他们批改其他同学的作文,取人之长,去人之短,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通过一阶段的训练,使他们的作文能“拿出门”来。当然,对这“拿出门”来的要求也不能过高,因为他们毕竟是初一学生,只要能做到错字病句少出现,优美词句多一点,用词较准确,篇章结构新颖一点即可。总之一句话:让他们给怕写作文的同学作个表率就够了。
以上是第一步,培养“师资”。第二步便需给怕作文的同学紧紧弦了。具体作法可以这样:把怕写作文的同学编成几“旗”(为了与兴趣小组中的“组”相区别,我们不妨也用一下“八旗制”),每旗的人数不要太多,三五人即可,因为多不一定精。每周班里写完一篇作文后(全班一起写),由老师从写作兴趣小组的作文中挑出能作“表率”的文章,然后任抽出一旗,把这些作文分给这一旗中的各成员,让他们认真研读,找出这些作文的优点,看谁找得好,这一旗作完这一练习之后,可以再抽一旗进行同样练习,直到各旗都进行完。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其好处很多。
首先,想写好作文,阅读一些优美的名家名篇固然重要,但也需读一点与自己的水平差不多的文章。因为作家名篇水平很高,学生阅读这些作品往往是食而不知其味,很难体味出作家是怎样构思并组织这篇文章的,也就是说,作家高明的写作技巧他们很难学到,因而读完了这样的作品之后,他们便会产生这样的心理:这是我可望而不可即的,我的能力不行,我不会写!这样,就更增加了这些学生对作文的神秘感,他们也就愈怕作文了。当然这并非否认作家作品在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方面的作用,而不去读它,而是在引导学生练习写作的过程中,既要引导他们认真阅读这些成功的作品,又要引导他们寻找“解近渴”的“近水”。也就是说,在指导学生阅读作家名篇的同时,也不时地让他们认真“研究”一下和自己的水平差不多的一些作品——这些作品他们是完全可以欣赏了的,他们会很容易地领略出自己的同学是怎样构思并写作这篇文章的。那么研读完这篇文章之后,他们会恍悟:原来这篇文章就这样写,我也会!纱网戳破,他们心中对作文的神秘感也就消失了。
其次,优点是他们自己找出来的,他们认为这些地方好,潜移默化中,这些“旗人”们就可以把它们学去了。——作家高水平的优点是不大易学的,可这些低水平的优点却正合他们的胃口。“老师,××同学这个地方写得真有趣!”“老师,××同学这段景物描写真好!”“老师,××同学这篇作文的主人公的名字取得真好听!”……这些与发现了新大陆同样惊喜的语言,是在做完了这项练习之后少不了的。
再次,这些“旗人”们也写过这一篇文章,对同一题目也动了一番脑子,而在研读这些文章的同时,他们不自觉地就会把自己的作文与这些作文相对比,通过对比,他们会意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也会看到自己的长处,而增强自己写作文的信心。同时,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开阔了自己的思路,也悟出了别人构思文章的方法。到这个时候,他们便再也不愁没的可写了。这样,也就为进行下一步练习打下了基矗。
既然“旗人”们已发现了“新大陆”,那么我们何不让他们登上这块大陆一览风情呢?这就是我们要进行的第三步练习——写作。通过上面第一、二步的练习,“旗人”们就觉得有可写的了。这时候,我们就要抓住时机,促使他们来一个飞跃——重写这篇文章。这部分作文交上来,仔细翻阅就会发现,它们尽管仍是好一点、差一点各不相同,但与他们原先“挤牙膏”挤出的作文相比要进步多了。并且这一次他们也愿意写,写得快,交得也快。这样一次一次地进行练习,他们很快便会学会构思作文,也不会再有“没的可写”之感了。
为了调动“旗人”们的积极性,我们还可以开展小型的写作竞赛活动,人与人之间,旗与旗之间展开竞争,看哪一个人,哪一旗分数高。解脱了他们“没有可写”的痛苦之后,他们中许多人也便由原来的怕写作文变为爱写作文,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他们的写作水平一天天提高。当他们的写作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也就是“入门”之后,便可让他们退“旗”入“组”,加入到兴趣小组的行列中去进行正常的写作训练

Ⅵ 如何有效指导七年级学生写好话题作文

摘 要:话题作文因形式自由,内容丰富,容易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是中考题目及平时作文的常见形式。但在实际教学中,话题教学却显得随意,缺乏科学训练,有效指导。依托我校语文组小课题研究,对七年级学生进行了历时一年的话题作文的训练实验,获得了初步成效。遵照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设计训练内容,由简到繁,由整体到局部。从拟题,话题片段,素材搜集,材料选择,结构安排等方面开展序列训练和指导,使七年级学生的话题作文水平得到提高。

关键词:话题作文;有效指导;七年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191-01
话题作文,因其表达形式不拘一格,既给学生以广阔的自我表现空间,有利于消除学生写作的畏难情绪,又给学生以思维的训练和思想的启发,使学生在写作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但话题作文因题材宽泛,内容繁杂,方式灵活,学生在实际作文中容易出现拟题随意,主题模糊,思路不清,偏离主题等诸多问题。学生在行文过程中往往是信马由缰,想到哪写到哪,缺乏整体构思,选择材料不够慎重,容易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就文体而言,由于话题作文中明确“冲淡文体”,因而,学生认为不需要文体规范,可以随心所欲。学生写作中“四不像”问题成为普遍现象。就立意而言,仍就贫乏、单一。虽然强调的是自定立意,可从多个角度来表达观点和感受,但多数同学仍旧立意单一。受学生思维能力、认识水平的限制,立意偏颇问题普遍存在。
制定话题作文的训练计划需从基础抓起,训练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现状,由简到繁,局部到整体,不可贪多贪大。
一、采用调查法,了解学生作文的的实际情况
在设计训练计划之前,需要对学生进行摸底调查,了解学生作文的实际状况。调查方法可采取问卷调查法,学生习作抽样分析法,学生作文批改发等方法。注意做好分析及记录,最好持续观察记录一到几名学生的不同阶段训练的习作,以便测试训练的成效,继续修订训练计划,丰富训练内容。
二、遵循科学,采取分阶段有序训练。
七年级的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写作的水平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在小学阶段,学生训练的更多的是有条理的叙事能力、把握记叙文的六要素、语句通顺、把真挚的感情融入文章中等,训练的作文题目多为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对话题作文的要求和写作思路知之甚少。为了让学生进入初中后能够在写作方面拓展思路,提高能力,结合学生在写作实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话题作文的方法指导,和能力训练。
1、第一阶段侧重话题作文拟题训练
俗话说:“好题一半文”,题目犹如文章的眼睛,可以洞悉文章的灵魂,新颖独到的题目可以引人入胜,发人深思,从而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拟题训练:
(1)标题范围尽量要小,要大题小作,不要小题大做。
(2)善于从作文题目已有的材料或要求中筛选信息,确定标题。
(3)在宽泛的话题前面或后面做适当的增补,对写作范围加以限制,能使话题由大变小,由虚变实,由抽象变具体,是最常见的快速拟题技法。
2、第二阶段侧重话题作文片段训练
话题作文的内容指导应从片段训练开始,可以进行分类集中训练。
先对学生进行“写景抒情”类话题片段训练,如以“大雪覆盖下的松林景象”、“傍晚的海边景象”、“校园之晨”、“美丽的―(春、夏)”等景物的命题、半命题和话题片段训练。
接下来可对学生进行了“写人记事”类话题片段训练,如以“成长”、“――,我想对你说”、“我的爸爸妈妈”、“未来世界”等命题、半命题和话题的片段训练。教师要给予了学生一定的写法指导。
教师利用课上10―15分钟组织学生当堂练笔,如果课堂阅读教学有好的训练题目,也可随即灵活植入。周末或假期布置话题周记,培养学生练笔的习惯,做到每天有话写,每周有体会。
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几方面。1、片段训练的字数不宜太多,100字到300字最佳,字数太少不能达到训练的目的,字数太多学生会厌烦。2、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或者是能引起学生争议的问题,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的话题学生才有内容可写,才有兴趣去写。
3、第三阶段进行话题作文整体强化训练
(1)收集素材,丰富积累
继续坚持每周的话题片段训练,引导学生既关注自我、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以及热点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搜集写作素材,如读书心得,名人名言摘抄,古诗词佳句记诵,社会焦点问题讨论等,指导学生做好素材分类,为话题作文的材料储备打好基础。
(2)精心选材,凸显个性
教师给学生提供的话题要贴近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学生在社会、自然、人生的过程中有了自身感悟,才能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下笔之前,一定要指导学生从自己最熟悉的内容和材料入手,确保内容真实;另外要避免英雄所见略同,选择最能展示个性、最能吸引人的材料;再者要用自己最擅长的文体和表现形式说自己最想说的话,体现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
(3)及时批改,强化训练
教师及时阅读学生的文章,细致批阅,也可间歇采取小组互批,自批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到写作中存在的不足,明确修改的方向。教师根据学生写作状况及时调整训练内容和指导方法。
话题作文既给学生一个较为广泛的写作空间,更有利于学生观察自然、社会,思考感悟人生,在张扬个性的同时,丰富联想和想象,抒发真情实感,充分体现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如果学生经过话题作文的训练,有利于增强语文学习能力和写作能力,有利于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在话题作文教学中坚持有计划,分步骤的科学训练,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Ⅶ 如何引导初一学生把作文写长

经过探索,我总结出了一个四步训练法,操作简单,方便好用,可以收到很好的实效。这个四训练就是:一练“言之有物”,二练“言之有序”,三练“言之有理”,四是“一题多练”。

初一学生刚刚从小学进入初中,也许是小学作文训练较少,也许是学生对作文认识不多,也许是学生生活阅历太过平淡,作文写不长,一般也就300字左右。作文只是一味述说,没有描写,没有真情实感,写得不生动,很多就像是记帐。怎样让学生把作文写长,是一个困扰许多初一语文老师的事情,因为作文写不长,叙事不可能很清楚,描写肯定也不会很生动。

言之有物,就是要让学生有可写之内容。初一的学生,作文比较空洞。主要是因为他们缺少生活体验,没有生活积累。如果老师不加以很好的引导,学生就不能完成写作任务,达不到写作要求,久而久之,就会对写作产生畏难情绪,害怕写作。我的要求是让学生“我手写我心”,让学生从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开始写。比如,春天到了,我会组织学生去田野里放风筝,去山坡上看野花,去河边观赏柳枝随风飘扬的样子,去看柳絮漫天飞舞的景象;夏天来了,我会让学生到小河中去捉小鱼小虾,组织他们到山里去野炊,带着他们到学校后面的小山坡上捉迷藏;秋天到了,我会让他们和我一起去丰收的田间看谷穗,去树林看红叶,新手去捡起一片片的黄叶;冬天来了,我会让他们裹着厚厚的棉衣,搓着冻红的小手去捡冰块,和他们一起跳大绳,和他们一起拣拾干树枝烤火。我的作文就是让学生从写亲手做了事、亲身体验了生活入手,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学生有了生活积累和体验,有内容可写,作文也就不难了。

言之有序,就是写作的材料,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组织。一开始,学生的写作素材很多,有些学生就把这些写作素材不分次序写在一起,顺序混乱,条理不清。我就让学生在写作前先列出写作提纲,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在草稿本了理出一个条理来。比如,叙事作文,一开始就要求学生按照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在写好了顺序作文以后,再引导学生根据写作中心,学习使用倒叙和插叙,最后根据写作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叙事顺序。这样由易而难,由简单到复杂,学生掌握也就比较容易了。

言之有理,就是在写作中,要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对材料进行处理,使它们该简时,一字嫌多,该繁时,千言嫌少。一件事情,在它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会有很多环节,但不是所有的细节都对表现中心有用,写作时就应本着为我所用的精神,有用则用,无用则要舍得放弃。但是学生就不一样了,特别是他们写好的作文,从来不舍得在段大段的删除。怎么办呢?我就加强例文评讲。在学生中挑选范文,有写得好的,材料取舍恰当,详略得体的;也有写得不好,材料多但对表现中心没有用处的。通过投影,现场评改,让学生明白,写得好好在何处,写得不好应如何修改,写一次作文,有一次收获。特别是对学生的作文进行面批面改,学生收获最大,既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又促进了师生交流沟通,能给学生留下特别深的印象。

一题多练,就是一个作文题目,可以进行多次训练。根据学生的写作实际,每次训练的重点都不一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反复修改中进行提高。“文从改中来”,反复训练不是简单的重复,每练一次都有重点。这种方法适合初一学生,经过三到四次训练,一般的学生都要可以把这篇作文写成范文,进步神速。

Ⅷ 如何教初一学生写作文开头与结尾

• 作文的开头
好的开头俗称“凤头”,是指开头不同凡响,小巧精美,有吸引力,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它强调的是第一印象。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们作文时要重视开头。《安娜 卡列尼娜》开头修改了十几次,最后定为“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平时作文开头往往存在以下几种不足:
1、 不必要的释题;
例如:在以“阳光”、“溺爱”为话题的文章中,我们很多同学喜欢这样开头:“所谓阳光是指……”、“溺爱是……”,试问:这些概念人人尽知,再作解释有何必要?或这概念自己就弄不明白,怎好解释?
2,陈词老套
有些文章开头总是从形势写起,言心称“在××的领导下,在××的支持和关怀下,在××的帮助下”有的文章开头总是“太阳”、“月亮”,“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这些调子老唱,这些套路老用就成了令人生厌的陈词老套了。
3, 信笔写来
不理题目要求,不问中心是什么,想着什么就写什么,或者只要句子优美,或者自己感觉“爽”,就可以成文.
例如,
缤纷色彩闪出的美丽,是因它没有分出每种色彩。”一首《光辉岁月》告诉了我们人生的美丽并不在于那多彩缤纷。《做人应该像一块砖》
4、故弄玄虚,转弯抹角,入题太慢,头重脚轻。
5、 照抄原材料或引用复述不简练,中心话题“千呼万唤不出来”
6、 起调太高,难以后继
7、引用错误,或开头段出现错别字。
8、开头突然
有些文章开头,缺乏应有的交代,显得突如其来,没头没脑,不知所云。如写读后感,有的文章在不作任何交代的情况下就开始“感”起来了。写供料作文一开头就说“读了这个材料我有深刻的体会……”材料内容只字不提就这样写,太突然了。
9、 开头重复 文章只能有一个开头,可是有的文章有两个
开头。比如有的文章本想从引用写起,写好后又觉得扣题目谈更好,于是又开个头。有的文章一开头就介绍背景,写好后又觉得首先应该揭示文章的中心,于是又开个头。这样都会出现两个开头。出现这种情况,可根据题目或中心的要求,取其一个开头即可。
10、盲目写景
写景的主要目的,或是为了突出主题,或是为了刻划人物,或是为了烘托气氛,如果与此无关,一般来说这样的写景是没有意义的。有些文章一开头就“花儿”、“鸟儿”、“草儿”地写一通,实在是不必要。

阅读全文

与如何教初一学生写作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