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作文大全 > 底蕴为题的作文记叙文

底蕴为题的作文记叙文

发布时间:2021-03-06 07:30:51

『壹』 求文化底蕴深厚 ,现实意义强的800字作文 。

古诗是我国灿烂文化的瑰宝之一,它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涵着数千年的文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像一杯陈年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像一枚磁石,凝聚着民族的英魂。而那一个个璀璨的名字:李白、杜甫、苏轼……带给人多少绵长的记忆和深深的震撼啊!正因为如此,小学语文课本选择了许多优秀诗篇,首首脍炙人口,其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化的灿烂辉煌,体味古代文豪的人生情怀,从而提高文化底蕴,增强审美鉴赏能力。
然而,实际的古诗教学却难以达到这样的初衷。由于古诗的时空跨度大,阅历尚浅的学生很难与诗人心同此理,情同此境,造成理解上的难度。

音画结合,体味诗情
著名特级教师王松舟老师说:“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感悟诗歌美的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是古诗教学的重点。我们发现很多时候学生能说出诗歌蕴藏的或悲或喜,或爱或恨的情感,但就是不能读出这种情味来。究其原因在于学生的理解更多来源于教师的讲解,缺乏自我的体验,不能悟其情,又怎能读出情来?
教学李贺的《马诗》时,引导学生自读想象“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的画面,很多学生谈到画面的美丽,却感受不到画面的清冷大气。这时,多媒体课件可展示这样一幅画面:一轮如钩的冷月斜挂在淡蓝的天幕上,清冽的月光倾泻在一望无垠的沙漠上,沙漠泛着银色的光泽……幽远凄清的音乐响起,学生清晰地感受到画面的清冷,对全文的基调也有了一定的把握。结合背景资料,他们对诗人的心情也有了多种解读:既有渴望建功立业的急切,又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遗憾,还有对现实桎梏自己的愤懑。我鼓励他们把不同的体验送入诗句,读出诗味,品出诗情。于是,在清冷的基调上,出现了三种版本的朗读,而这,正是我们应当珍视的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北师大教材附有与教材同步的光盘,光盘里有专业人士的范读,标准流畅的普通话,抑扬顿挫的声调,恰到好处的停顿,准确传神地表达出古诗的情感,如适时用以指导朗读,能让学生细心体味出诗的平仄、声韵、节奏,激起情感的涌动,更好地读出情意,读出诗味。
资源整合,领悟诗蕴
传统的古诗教学一般一节课就学一首诗,松弛的教学进度、狭小的教学容量,既不利于学生积累古诗,又不利于学生领悟诗蕴。
“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惟有“积”之深厚,才有“发”之喷薄。《课程标准》提倡小学生积累古诗,并规定了背诵篇目。基于这些,我们在教学时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收集与所教诗歌有关联的诗,进行资源整合,拓展学习内容,深入体会以教材诗歌为代表的同一主题诗歌蕴藏的意义,从而帮助学生积累古诗,提高文化底蕴。
如前面所提到在教学《示儿》一诗时,就以爱国情感为主线,整合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题临安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爱国诗篇,有利于学生体会诗人们深沉的爱国情感。
在教学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杜甫听到官军收复蓟北“喜欲狂”的原因,我用多媒体出示了杜甫在战乱时期的三首代表作:《春望》、《石壕吏》、《月夜》,引导学生体会安史之乱给国家、给人民、给杜甫一家带来的深重灾难,明白了正是由于战乱造成的悲苦太多,才有战乱平息之后一反常态的“喜欲狂”啊!诗歌的意蕴得以开掘,诗人的情怀得以剖露。
又如在教学《暮江吟》时,可以“月”这一母线为主题,整合多首相似的古诗词资源,进行较为开放的古诗教学,引导学生“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地欣赏古诗。如收集李白的《古朗月行》、苏轼的《水调歌头》、张继的《枫桥夜泊》等诗词,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增加了学生的古诗词积累,还让学生明白同样的景物在不同的心境之中会被赋予不同的意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课后布置学生“收集写月的诗词,理解诗人的情感”,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延伸到了课外,将古诗的整合引向了更广阔的时空,长此训练,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必将得到极大提高。
有人说,如果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多媒体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我想说,如果古诗教学是一幅灵动的画,那么多媒体就是一支画龙点睛的笔。它辅得“精”辅得“巧”,把古诗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当我们充分并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手段来为我们的教学服务时,它必将成为清风活水,让我们的古诗教学异彩纷呈!

『贰』 以关键是内在 为题的记叙文作文700字

命题作文:
一般是指出题者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应试者根据这个给定题目进行写作。它包含事件,人物,场面等要素。
半命题作文:
就是指作文题目只出现一半或一部分,另外一半或一部分由考生自己去补充的一种作文。
综观历年各地中考作文试题,半命题作文占有相当的比例。这是因为这种题型的最大特点是:
有一半或一部分的命题权握在了作者手里,选材有较大的自由度,在一定范围内考生有一定的自主权,与全命题作文相比,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写作水平,可以较灵活自由地进行写作;
与话题作文相比,适当作些限制,既可使评卷更准确,也可避免考生千题一文的套文现象。
补写文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半命题弄清了题意之后,就要考虑补充文题了。补充文题就是将半命题作文变为命题作文。
1.要易写作。
我们要充分利用半命题作文选材自由的特点,填上自己认为较容易写的内容。
如“我和 (小草、春天、智者、母亲……)的对话”,你觉得所供选择的词语中哪个最好写,你就补上哪个,若觉得这几个都不怎么好写,你还可以另选词语。
总之,应在题目要求的范围内,选择自己认为好写和有东西可写的内容填在横线上。
2.要确定体裁。
在补充题目时要考虑你所写文章的体裁。一般考场作文对文体都没有要求,所以应根据自己的特长考虑是写记叙文,还是写说明文,或是议论文;
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或是阐述某个道理。文题对记叙、议论或书信、日记几种文体都适合,但是,你只能根据自己的特长,抓住一种文体,补题时应扣住文章体裁和写作对象。
3.要内容健康。
半命题作文给我们以自由选择材料的余地,但同时也放宽了题目本身的一些要求。有的考生往往填上一些消极、不健康的内容,给半命题作文带来了一些负作用,自然也降低了作文的品位。如“ 的滋味”(云南省中考作文题),就有考生在横线上填了“打麻将”、“抽烟”、“喝酒”、“自杀”等词语,让阅卷者瞠目结舌,甚为困惑。因此,我们在这方面应引起注意,不能凭一时的感情冲动,或是标新立异,填写上了一些消极、不健康的内容,应填写积极向上,反映青少年时代风貌的健康内容。

命题作文特点:
1.从命题内容上来看:
近年来全命题作文的命题内容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倾向:或贴近考生生活关注个体成长,或启迪考生思考人生哲理,或引导考生聚焦社会热点……丰富多样的命题,给考生作文的选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2.从形式上来看:
一般有两种形式:
一是单纯以“命题”出现,前后没有提示或导语,这种形式,从字面上看限制较少,审题上没有障碍,让考生有相当宽泛的选材范围。
二是以“提示语+命题”的形式出现,通过导语或提示语,为考生在审题和选材上作出了一定的引导,同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自由度。
在题目之前,加上了一段导语:“在成长的愉悦中,在探求的欣喜中,我们每一个人都积极进取,充满活力;
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我们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和谐温馨的家庭,洋溢欢乐,充满活力;
日新月异的社区、家乡、祖国……蒸蒸日上,充满活力。”这段话对写作材料的选择、对“活力”的判断有着明显的暗示作用。
命题、半命题、材料作文的区别:
命题作文是指命题人出作文题目让作者作文。
半命题作文是指命题人限定了作文题目的一部分内容,然后留出一部分内容由作者按要求自己补充完整后,就相当一篇 命题作文。
半命题作文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命题作文重点考查考生的立意构思,谋篇布局,语言表达的作文能力。
所谓材料作文,是要求作者根据所给的一段文字(图画)材料。它的特点是读写结合。材料作文的审题,需要首先提取关键句和关键词语。写作者要经过阅读材料、理解分析、提炼主旨、联想想象、筛选甄别、文字表达等步骤,才能完成一篇文章的写作。对于考生来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审题。
命题作文的审题:
1.重点分析“题眼”。
命题作文文题中一般都有关键词,这些词就是所谓的“题眼”。
把握住题眼,也就抓住了文章要突出的重点,了解了写作要避免的误区。
尤其要注意题目中的修饰词语、限制词语和补充词语,因为这些词语对写作范围起着约束限制的作用,是文章特殊要求的标志。

2.注意副词隐含的信息与要求。
“最”“也”“还”“再”“更”“其实”等副词出现在题目中,都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往往是考生极易误入的陷阱。
如《我最好的朋友》中的“最”就规定了你笔下作为主角的朋友只能有一个;
《这也是课堂》中的“也”就规定了你所写的内容不能是平平常常的某一节课;

3.要完全理解比喻意义。
这类比喻性题目前往往有一段精心设计的提示语,考生审题时需认真阅读这些提示语,学会由“虚”而“实”,在你熟悉的生活素材中确定与这一比喻义匹配的本体,写作时方能做到紧扣题目。

4.把握文字较长或句式复杂的题目的内在关系。这类题目往往有着因果、条件等内在联系,审题时必须辨别清楚。
如《我拥有,我快乐》,“拥有”是“快乐”的前提和原因,“快乐”是“拥有”后产生的一种心理情感反应,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有的考生忽略了这一点,因果意识不强,下笔时只写“拥有”,不见“快乐”,缺少必要的抒情议论;有的则只见“快乐”,少见“拥有”,缺少作为“快乐”支撑的叙述和描写。

5.从题目中审出详略安排方面的要求。
如浙江温州中考作文题《下雨天,真好》,这是一道情景类命题作文,考生要在行文中创设“下雨天”这样的情景,而题目中的“真好”,是立意的关键,应详写。
可是有些考生的记叙文中,用大半篇幅写“雨”或“下雨的情景”,写“好”一带而过,只是在文章最后用一句“下雨天,真好”匆匆收尾,由于没有具体内容支撑,“真好”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如此安排详略显然偏离题目要求。

命题作文的写法:
1.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
文章表意的重心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性词语,只有抓住了关键性词语,才能体现文章的特色,写出更好的作文。一般来说,偏正短语结构重在修饰语部分,
如:《有意义的生活》,其表意的重心在“有意义”三个字上,审题时紧扣“有意义”三个字思考就可以了。
再如:《充满活力的岁月》,其表意的重心在“充满活力”四个字,考生需要思考的是怎样通过具体的人、事、物,来诠释一个中学生对“活力”的理解与界定。

2.明限制,确定选材范围。
限制的内容大致有时间、地点、对象、内容、数量等,审题时要弄清楚,作文时则不能越“雷池”半步。没有限制的内容,题目上没写,需要自己去想。
因为只有想到没有限制的内容,才能找到选材的广阔天地,扩大选材的范围。
如:《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趣事》,题目限制了对象——我,内容——趣事,数量——一件,范围——身边,没有限制时间、地点。这样,写作时就可以不去考虑时间、地点因素,选材的范围大多了。
《美丽的谎言》,明确规定了事情的属性——本身是带有欺骗性的,但其实质必须是善意的、美丽的;没有限制的有:对象——任何人,具体内容——欺骗的具体内容和经过,数量——N个谎言,范围——过去现在,身边远方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写作的内容。
再如:《我想唱首歌》,题目虽规定了主题——褒扬、赞美生活,但没有限制赞美的对象、赞美的原因。如此,我们既可以为自己,也可以为他人唱首歌;既可以为个人,也可以为集体、为社会唱首歌;既可以写事,也可以写人……只要对生活有着欣赏与感激,对得失成败有自己的体验与思考,就能切中题意。
又如:《充满活力的岁月》,虽要思考活力的表现,也要兼顾对“岁月”一词的理解,但对写作的主体——“谁充满活力”则完全没作限定。

3.展联想,深入挖掘主旨。
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以题目为载体,向深层次挖掘,使自己的作文有深度,这也是得高分的重要一环。
如《妈妈,我长大了》这个文题,其关键在于对“长大”的理解。如果认为“长大”的含义只是生理、身体的变化,或是学会了某种生活技能,能够照顾自己,胆子变大了,能对付别人的欺负等等,那么这种理解就比较肤浅。
而如果能够寓理于事,从不同的角度写正处于花季年龄的初中生成长中的追求、向往、烦恼和困惑,以及对人生的初步认识,写人生中的各种各样的责任感已经在心中出现,那么,这样的思考就准确而较深刻地把握了文题的含义。

4.巧构思,化抽象为具体。
“一粒沙里见世界,一瓣花上说人情”。选材若太宽太泛,会给人“空”或“浮”的感觉。要解决这一问题,不妨采取“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或“化宽为窄”的方式,从细微处,具体生动地展现对生活的感悟。

5.炼语言,注重个性化表达。
语言是作文最外在最鲜活的东西,无论是平实朴素的,还是充满文学韵味的,锤炼语言,使表情达意确切、形象、简约而意韵丰富,应是不懈的追求。

中考半命题作文填题技巧:
纵观近年各地中考作文题,不难发现半命题作文在各省市中考题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可见,作为一种传统的命题形式,在话题作文、选题作文备受推崇的今天,半命题作文不但没有被人们冷落,反而呈上升趋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从历年的评卷中发现,不少考生在半命题作文的审题上出现失误,不能正确填补题目。那么,如何填补半命题作文的标题呢?

一、填题,要充分吸取题中的隐含信息。
半命式作文题,题面不长,其间还有空白,呈残缺式。但就是在这残缺短小的题面中,却隐含着不少的有用信息。
命题者通过题面中的某个字词或字词之间的某种关系,向考生:
①暗示一定的类,即文章的体裁及表达属类,是记叙文、议论文,抑或说明文。细而分之,是记人还是记事;
是叙事为主,还是抒情为主;是缘事说理,还是以理带事,等等。
②敲定一定的质,即文题点示考生应表达怎样的旨意,抒发何种感情,形成哪种走向的文面氛围。
③框定一定的量,即对出现在笔下的这一篇作文中的人与事、情与理、时与空的量,作出某种限定:
或一人或多人,或一事或数事,或一理或数理,或瞬间或久远,或局狭或广扩,等等。
④标示一定的载体。文以载道,具体到一篇半命题作文,文章的旨意凭借何种具体的人、事、时、空,加以显现?这种载道的载体是题目中既定的,还是由学生自定的?对此种种,在半命题的题面中都有所点示。
审视《我这个……迷》,题面中的“我”、“迷”两词前后缀连,表明是记人叙事的记叙文。
题中的迷,其含义是对某种事物、活动、景物特别感兴趣,全身心投入,达到如醉如痴的迷恋程度,无疑暗点了文旨。
题首的人称词“我”,表明文章的“量”局限于特定的一个人——“我”,局限于“我”的一种兴趣爱好。至于这种如醉如痴迷恋的对象——载体,
题目有意空缺,留给学生自主定夺,填之而出。
再揣摩文题《……之风不可长》,隐含信息,次第抽出:
类:“不可长”一语,对社会上的某种风气作出一个明确的否定判断,表明一种决绝的态度,行文必然议论说理,当属议论文。
质:“……之风不可长”,分明是抨击、批判不正之风,伸张正义,击浊扬清,此及本文宏旨。
量:“之风”是偏正短语的后肢,前面填充后,自然形成不正之风、邪恶之风中的一种。
载体:用空格隐去,由学生自揣自定,学生大可从“我”出发,为我所用。
二、填题,要与命题要求暗合神契。
命题者总是从教学大纲出发,紧扣教材,巧拟半命文题,从一个角度去测试学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面对半命文题,我们必须整体揣摩出命题者的意图,以利正确定向下笔。知己知彼(命题者),方能百写不殆。
《在……面前》是前几年湖北省的中考题,稍一端详,可知文题是一表示态势的介宾短语。为何以态度命题?最终目的是什么?让思绪驰骋,不难看出,命题者设计这一带空白的文题,其初衷是要学生自我营造一种环境、态势,造成特定的氛围,让生活中某一人(或数人)置于其间,述其言,叙其行,从而显示人物的某种精神、气质。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这种环境和态势,可能是有形的,如金钱、鲜花;
也可能是无形的,如威胁、困难;
可能是惬意的,如奖状、成功;
也可能是恶劣的,如挫折、歹徒。
运思到这个程度,就不难通过填充题,设置一个恰当的对立物、映衬面,为构思中的人事创下典型的环境,从而有力刻画人物形象,凸现文旨意念。
面对这一文题,有的学生无视命题,随意填题为《在哥哥面前》、《在房屋面前》《在校门面前》,如此,也能行文,但徒然增大了深层构思的困难。
前一题除了点名兄弟(兄妹)关系外,很难形成对立、映衬关系;
而后两题只是点出了人事发生的地点,除此,难以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就使文章难以契合命题者的匠心与要求。
三、填题,要切中题旨文意。
如前所述,多数半命式文题,对题旨文意都有所显露,有所暗示,一题当前,我们首先要机灵扫瞄,将其捕捉到手,接着要深层透视,切中底蕴,以利正确填题,深层构思。
《……长大了》一题,载体部分空缺,怎样填题为好?关键是对点明文旨的“长大”怎样理解。对“长大”一语,有三种诠释可供思辨取舍:
1、增高长重(一般生理现象),
2、思想成熟(高级智能现象),
3、学业(事业)有成(有为社会现象)。对三者运思比较,可以断定,按第一种含义填题,难脱肤浅;按第二第三种含义填题,能揭示人与事的底蕴,从动态变势中演绎出明确的意念。
那么,题中的空白是不是只能填写人称呢?不一定,抓住事物间的逻辑联系,又何尝不可填写动物植物静物呢?如生物小组的良种免、种植小组的新种瓜、校园内外的共青林,可透过这些特指的物体增高长大,曲折地反映出科学少年、时代小主人的茁壮成长,迅速成长。

四、填题,要正中自己的生活储存。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下笔能否成功,有无感己感人的素材入文,至为重要。而半命题作文正是在动用生活储存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方便、自由。填题时就要珍视这一自由,加以充分利用,使填出的文题正中素材仓库之所备。
且看《一段美好的生活给我的……》一题,显示题旨的空白处可有多种填法,但要正中储存,就要慎选。
一学生暑假下乡,与勤俭的祖父相处,对自己的乱用胡花深感内疚,并力戒之,可填“鞭策”。
一学生考试失利后,忘情观察大风雨中蜘蛛反复织网的镜头,感触颇深,可填“启迪”。
一学生在校运动会3000米赛跑中不支落伍,是班上的拉拉队热烈的擂鼓、整齐的呐喊使他干劲倍增,最后夺得第二,可填“力量”。

五、填题,要力求创意新颖。
填题运思,在符合要求、切中题旨的前提下,还应避俗求新,使题与文,让人触读后俱为之一震。这,主要讲究填题的深加工了。
一组中学生面对《我生活在__之中》的半命题,有如下填题,试作比较:
填“家庭”、“学校”、“社会”——浅薄直露,味同嚼蜡。
填“集体”、“亲人”、“友谊”——正确平常,流于一般。
填“麻将声”、“追星族”——切中时弊,发人警醒。
填“题海”、“夹缝”、“梦魇”——比喻形象,深邃出格。且题面的新与俗制约文面的新与俗。拿起《……的滋味》这一文题,如果匆匆填上“咖啡”、“中药”、“甲鱼”、“黄瓜”,且只是就其滋味写滋味,必然俗气浅薄。如能扣住滋味的深含,掘而深之,写出《打工的滋味》、《得奖的滋味》、《当干部的滋味》、《掏污水沟的滋味》,则既深又新。再进一步,如能逆向填题:《作弊的滋味》——心惊肉跳,《说谎的滋味》——惶惶不安,《挨批的滋味》——打翻五味瓶,则文章的新鲜度、吸引力就更不同凡响。
六、填题,要符合情理、逻辑。

追问:
,我说的是作文内容,不是怎么写作文

『叁』 求一篇以格调为题的高中作文文体记叙文或议论文……800字到900字……要求速度

生命的格调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梦回古代华夏大地去追寻吧!
扎根大地是松柏的格调,沉重持久是巨石的格调,爱国守节是苏武的格调。
这是一望无际寒冷萧瑟的草原,本应只有苍鹰和胡马可以生存的草原。但在清澈却又深不见底的贝加尔湖旁边,一位手持汉节、须发尽白的老人,不理会耳旁寒风的呼啸和羊群凄凉的歌声,挺着不曲的脊梁,凝望着南方隐没在无边草原中的汉塞,他已习惯每天这样的眺望,虽然每天带给他的只有对汉朝更深一层的眷恋。每天这样的折磨,摧残着他的身体,却毫发无伤于他的心――是的,不论他出使多么远,他的心永远留在汉朝大地,时时刻刻在召唤着他!西伯利亚那凛冽的寒风,吹不倒他的松柏之躯,吹不凉他的巨石之心!
任情遨翔是雄鹰的格调,奔腾不息是长江的格调,放荡不羁是李白的格调。
这是民富国强盛世太平的中原,是可堪比天上世界的繁荣的中原。一位头发凌乱、衣襟半敞的诗人,对月把酒,乱舞放歌,浓浓的醉意写在了他喜悦的脸庞上――圆月美酒,人生何等之畅快哉!直到月上穹顶,蝉声长鸣,他才舞停歌罢,熟练的铺开一张洁白的宣纸,小童早已研好墨汁,只见他右手提笔饱蘸浓墨,闭眼摇头,笔在纸上挥舞着墨汁,须臾,一首大作已就。诗歌从他大醉的心中一泻而下,洒脱飘逸的狂草刚好表达了他的性格。他那雄鹰之魂、长江之势,也随心、随笔跃然纸上。
情疏迹远是桂花的格调,傲立寒冬是梅花的格调,坚强高洁是李清照的格调。
这是烟雨朦胧山河破碎的江南,是人杰地灵富庶奢华的江南。一位衣冠整洁、眉头微蹙、散发着脱俗气息的女子倚窗而坐,望着窗外雨打芭蕉、花瓣飘零、小河淌水、涟漪微泛的景色,万千心事如疾风骤雨般袭上心头,但是,亡国之耻、亡夫之痛,没有使她消沉堕落,她从中学会了坚强,是这高洁脱俗的坚强。池塘阵阵蛙声,伴着有节奏的雨点,无限伤感却被她止于心中而未表于形,坚强的她用美好的词语来表达对生活和自身未来的遥想。她那桂花之气、梅花之情,把这个画面装点得如幻境一般……
梦醒了,生命的格调找寻到了吗

『肆』 作文具有文化底蕴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它曾经光芒万丈,犹如天山上的雪莲般存在着。跨越了多少国
度,被人们信仰着。它曾经暗淡无光,恰似涌动着黑色血液的暗流

然而它终成时光的中流砥柱,一点点迸发出的光泽明亮却不刺
目,柔和而不失温婉。
文化,很抽象的字眼,它是中华沉淀了的底蕴。是希腊人么复
古的象形文字,是字字珠玑的严肃文学。
蓦然回首,看见远古走来的文化。
贞观年间,一派繁荣的景象,一切都源于人们对悠长文化的景
仰,这才成就了李太白“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的佳话,成就了日
本派遣唐使来唐学习的传奇。那时候,几千年的文化绽放出璀璨的
光华。
让我们不得不正确认识文化的内涵,不是积蓄多时只在一瞬间
迸发的光芒。不是恒久不变的光芒万丈。而是足以引起人们共鸣的
事物。
文化是一种涵养,一种力量。时刻激励着人心,更能直观地传
递真情。古有卓文君一首《白头吟》换回司马相如的真心。更有易
安居士纤毫泼墨,向赵明诚诉说“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
上心头。”的愁绪。
但清朝时,却因为政府的腐败,把中国的文化推向了悲剧的边
缘。被八国联军无情的践踏。
由此,我想我们应该对心中的文化有所改观。
关于李宇春在北大校园中唱歌的事件,的确在人们心中掀起了
不小的涟漪。我不否认流行音乐对经典文学造成的冲击。但是,流
行音乐也把现在的一些思想推向了极致。尽管不乏无病呻吟,但那
的确是因为时代所造成的冲击。若是我们只停留在经典上,而忽略
了这些流行所趋的产物,那么就只会永远停驻在一点上,止步不前

所以说,文化就是真正足以冲击人的心灵,足以引起人们共鸣
的东西。
我们没有必要拘泥于它的形式,无论是音乐、严肃文学、小说
都是文学的象征。我始终相信文学是可以跨越国界的,尽管语言上
有所区别,但它足以引起人们潜意识中的共鸣。
后记:这是根据李宇春的那则材料所联想到的,尽管语言的隔
阂的确阻碍了很多文学的传递。但只要是那份灵动,不论在那个地
方,都足以引起人们的共鸣。这就是我所想的文化。也许,这只是
很肤浅的一种表象,但也影响不了我们对于文化的联想与执着

『伍』 以底蕴为话题的作文


师生需要沟来通自。老师是蜡烛,燃烧着自己,奉献着光明。老师是园丁,洒下辛勤的汗水,浇灌我们这些娇嫩的花朵。老师更是指路明灯,在黑暗里为我们导航。我们愿意看到老师笑,我们愿意和老师手拉手度过快乐的时光,这就需要沟通。有了心与心之间的真诚地沟通,才能将老师和学生之间那道无形的墙推倒,让学生与老师真正走到一起。沟通是师生情谊的金色桥梁。

家庭也需要沟通。有“有妈的孩子像块宝”之说,但也有“可怜天下父母心”之论。点燃父母与儿女深情的,主要还是沟通之火。还是《常回家看看》这首歌里唱得好啊:“……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父母是儿女的阳光,儿女是父母的心肝。真诚地沟通,使彼此能够更清楚地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建立起更为深厚的感情;没有了沟通,相互之间就会越来越疏远。多关心孩子的生活,要是孩子考试考差了,做父母的,要耐心开导;多理解父母的艰辛,要是父母下岗了,做儿女的,就不要让父母更加

『陆』 关于底蕴的作文800记叙文

它曾经光芒万丈,犹如天山上的雪莲般存在着。跨越了多少国度,被人们信仰着。它曾经暗淡无光,恰似涌动着黑色血液的暗流。
然而它终成时光的中流砥柱,一点点迸发出的光泽明亮却不刺目,柔和而不失温婉。
文化,很抽象的字眼,它是中华沉淀了的底蕴。是希腊人么复古的象形文字,是字字珠玑的严肃文学。
蓦然回首,看见远古走来的文化。
贞观年间,一派繁荣的景象,一切都源于人们对悠长文化的景仰,这才成就了李太白“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的佳话,成就了日本派遣唐使来唐学习的传奇。那时候,几千年的文化绽放出璀璨的光华。
让我们不得不正确认识文化的内涵,不是积蓄多时只在一瞬间迸发的光芒。不是恒久不变的光芒万丈。而是足以引起人们共鸣的事物。
文化是一种涵养,一种力量。时刻激励着人心,更能直观地传递真情。古有卓文君一首《白头吟》换回司马相如的真心。更有易安居士纤毫泼墨,向赵明诚诉说“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愁绪。
但清朝时,却因为政府的腐败,把中国的文化推向了悲剧的边缘。被八国联军无情的践踏。
由此,我想我们应该对心中的文化有所改观。
关于李宇春在北大校园中唱歌的事件,的确在人们心中掀起了不小的涟漪。我不否认流行音乐对经典文学造成的冲击。但是,流行音乐也把现在的一些思想推向了极致。尽管不乏无病呻吟,但那的确是因为时代所造成的冲击。若是我们只停留在经典上,而忽略了这些流行所趋的产物,那么就只会永远停驻在一点上,止步不前。
所以说,文化就是真正足以冲击人的心灵,足以引起人们共鸣的东西。
我们没有必要拘泥于它的形式,无论是音乐、严肃文学、小说都是文学的象征。我始终相信文学是可以跨越国界的,尽管语言上有所区别,但它足以引起人们潜意识中的共鸣。
后记:这是根据李宇春的那则材料所联想到的,尽管语言的隔阂的确阻碍了很多文学的传递。但只要是那份灵动,不论在那个地方,都足以引起人们的共鸣。这就是我所想的文化。也许,这只是很肤浅的一种表象,但也影响不了我们对于文化的联想与执着。

『柒』 以良药为题的作文 记叙文

成功使人喜悦,顺境使人惬意。而对于有志者来说,挫折是一副良药,它摧人警醒,引人反思,叫人进步,促人成熟,使人走向成功…… 挫折使人警醒。大反一帆风顺的人比较浅薄,每天沉浸在自我陶醉的悠然自乐中,自我感觉良好。遂不知越在这时候越潜在着危机,象在逐渐升温的滏水中的青蛙,纵然危在旦夕,仍全然不知。而挫折却能使人猛然警醒,及时意识到处在危险的境地。挫折摧人反思。人遇到挫折时,就会静下心回过头来想想自己走过的路,审视留下的脚印是正还是歪,是深还是浅。能使人及时重新校正前进的方向,调正人生的坐标。挫折使人进步。人经过挫折便会及时充电,学人之长,补充自己的不足。在充电、补充中进步起来。挫折使人成熟。“人恒过,然后能改”。人在遭受挫折,处在低潮中,会不断反思,不断充实,不断调正。在反思、充实、调正中,人就会逐渐走向成熟,也就离成功不远了。由此看来,成功当然喜悦,顺境自然得意,然而挫折也更加珍贵。大多时,由挫折得来的比成功、顺境得来的还要深刻得多。所以说,挫折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正确对待挫折,利用好挫折,在挫折中奋然前行。成功使人喜悦,顺境使人惬意。而对于有志者来说,挫折是一副良药,它摧人警醒,引人反思,叫人进步,促人成熟,使人走向成功……

『捌』 以底线为题的作文800记叙文

坚守底线,是周敦颐笔下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坚守底线,是但丁所说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坚守底线,是李白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无畏…… 坚守底线,你做到了吗?

因为坚守爱国的底线,他宁愿化为一缕魂烟。当楚国的落日染红了江畔,当楚怀王不相信他了的时候,他是否知道或许楚国灭亡之刻就是他命尽之时?屈原,怀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伫立在泪罗江畔,即使得不到君王的信任,即使对未来已没有了期许,但他还是坚守内心爱国的底线,情愿纵身投入泪罗江中化作一缕魂烟……
而在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汪精卫等右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引起内乱,正因为他们坚守不了爱国的底线,才让革命形势变得更加严峻。屈子因为坚守爱国的底线,让后世为之钦佩。

因为坚守心灵洁净的底线,他选择了隐逸。跋涉官场的他怀才不遇,得不到帝王的赏识。然而,在那个官场黑暗,统治腐败的时代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他又如何能施展自己的才华与抱负呢?陶渊明,因为坚守心灵洁净的底线,他远离黑暗官场,远离尘世喧嚣,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生活。面对那污浊黑暗的世界,他只愿坚守心灵洁净的底线,陶潜让后人看到了他心中的世外桃源。

因为坚守不认输的底线,他宁愿选择自刎。他力拔山兮,气可盖世,少时便有壮志雄心,他,在农民起义的风暴中崛起,与刘邦一同争夺天下之主的地位。本来气可盖世的项羽是可以一举成王,但他的优柔寡断,妇人之仁却放了刘邦一条生路,为他自己在垓下之战自掘坟墓,最后落得个自刎乌江的下场。是什么让他宁愿自刎也不肯被刘邦所俘?是他内心深处不认输的底线,战败的他觉得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即便有机会让他活着,他也选择了放弃。因为坚守不认输的底线,项羽塑造了一个末落英雄形象。如果他做不到坚守底线,那怎么还会有李清照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坚守底线,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要做到的,只有坚守底线,才能做到更好,坚守底线,你也就拥有了人生。

『玖』 以我为题目的作文600字记叙文

孤独的我用浪漫装饰着我的世界;用清雅熏陶着我的心灵;用信念支撑我的生命。我在我的世界里吟我的诗词;我在精致的日记里抒发着我的情怀,我在柔柔的月光下放飞 无边的遐想,我在幽静的石径上捕捉浪漫;我在濛濛的细细雨中感受梦境。我甚至想:我的世界只要一本书,一杯茶,一扇窗户,一盏灯,一个安静的屋子就行了。夜深人静时,我在我的那方天空做着我痴痴的梦。我用无彩缤纷的梦幻做翅膀,让它在蓝天白云下自由地飞翔。即使孤独,仍然美丽!
孤独,使饿品尝到了奋斗的艰辛,以及艰辛后的喜悦;孤独,使我在长途跋涉中懂得如何让心灵不老。 我,只携一屡孤独的风,只身前往茫茫未知的远方,前进无边且遥远的扑朔迷离的地平线。不为别的,只为我一个喘息的歇处,不必再长途跋涉,不必再餐风露宿;不为别的,职位那颗被现实的利剑刺痛千百遍而今仍隐隐坐痛的心;不为别的, 只为那颗孤独的心的期望。
穿过漫长的时空与 黑夜,只等我的双足迈开征程的第一步,无情的风霜便一根根浸染了我的黑发,直到那 它们后浸成白霜,但哪怕这样也好。我依然寻找,不停止,为我的孤独,我的理想,我的梦。即使孤独,依然执著!
孤独,让我的生命走向成熟。人生是由许多大大小小的感悟组成的,每一份感悟都代表着一份成熟,在经历风风雨雨之后,在我孤独的世界中,细细品味每一份挫折,每一份喜悦。得到的感悟是生活赠予我的最慷慨的礼物!
孤独,让我懂得了生命的价值。那就是精神上的高度克己与执著。这也是我永远追求的目标。
孤独的我不是最优秀的,孤独的我却是最执著的。
点评:
孤独不是寂寞,孤独不是沉落;孤独是在沉思,孤独是因执著。执著于美丽的梦想,执著于美好的生活。语言雅正而不板滞,意境清雅而不凝温。

『拾』 以我们为主题的记叙文作文记叙文800字

日子在一天天过去,那过年的气氛,也在一天天浓郁。我们也许会感叹道:新年到了!
这个季节,尽管寒冷,但依旧会有阳光的眷恋与流连。因为,人是会不断制造温暖的。在这样静寂的冬日里,我们会迎来属于自己的节日。走上街头,每家每户贴春联,挂大红灯笼,馒头、团子、花糕的香气随风散去,还有屋前的腊肉、咸鱼也整整齐齐的摆放着。在超市里,有准备年货的人们;在小摊上,有讨价还价的人们;在服装店中,有挑选漂亮新衣的人们……哪怕天气寒冷,也丝毫不减人们的热情。瞧那些放了假的孩子们,在有阳光的午后嬉戏玩耍,彼时你可以感受到,冬天给予生命的另一种活力。
除夕之夜,空气里似乎都弥漫着春节带来的欢乐与激情。这时,人们的手机一遍又一遍的响起。是电话,是短信,手机拜年的潮流在中华大地涌动。那些新年收到的祝福与问候,在日光下寂寂地敞着。一碟碟美味的佳肴被端上了桌,一家人终于团聚在一起吃着年夜饭,聊着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回忆起这一年的点点滴滴,话里行间似乎都弥漫着幸福的味道儿。吃过饭,一家人挤坐在沙发上,其乐融融地看着春节联欢晚会,时不时被荧屏上幽默的语言给逗乐了,时不时因舞蹈演员的优美舞姿所打动,时不时为播放的节目讲讲自己的见解。
一大清早醒来,相信你们一定会想:新的一年又开始啦!我们要穿上新装,为自己好好打扮一番,然后走街串户,向左邻右舍拜年。出门相见七嘴八舌的嚷嚷:“恭喜!恭喜!”“同喜!同喜!”压岁钱装满了荷包,心里都甜滋滋的。接着,便是走亲访友,美美的吃上几顿……
到了正月十五,这过年算是到了尾声了。元宵之夜,月亮可真圆哩!像一个大玉盘,时而有几片云彩飘过,仿佛是一位羞涩的姑娘用丝绢遮住了脸,影影绰绰。不知不觉已走进灯会。这条街简直就是一条火龙,绵延曲折。有活灵活现的生肖灯,有雕刻精细的走马灯,还有火红的大灯笼。这盏走马莲花灯可真漂亮啊!它被分为两部分,上面是走马灯,下面是妖娆艳丽的莲花。走马灯由龙和凤构成,盘曲着,在龙嘴里还吐出几个小巧的灯笼,外面用浅蓝色的纱布裹着。而莲花实在惟妙惟肖,真是百看不厌……我细细的欣赏着各种灯笼,全然不知时间的消逝。
“放烟火啦!”全场一片欢腾。五光十色的烟火,将深蓝色的夜空装扮得格外艳丽。最美的是“百花争艳”。只听得一声响,五彩的烟花冲向天际。各彩各色交错在一起,如百花遍地开放;它从空中飘撒下来,又似仙女散花。我迫不及待开始放烟花。我拿着烟花棒上下左右不停的摇晃着,有时摇成一条龙,蜿蜒浮动着;有时摇成一个个美丽的花环,熠熠闪光;有时摇成飞流直下的瀑布,那飞沫激荡四射……我开心地笑了,那是一种天真无邪的笑,让我仿佛回到了童年。五彩缤纷的烟花,满面红光的神采,这不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么?
我们的节日,一个欢乐的节日,让它成为永恒!

阅读全文

与底蕴为题的作文记叙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