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关于司马懿小随笔200字
司马抄懿(179年-251年),字仲达,汉族,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73岁去世,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
⑵ 关于司马懿中计之后的一篇600字作文
斗智斗谋,我终究是胜不过你诸葛亮,只是你虽有三头六臂,却无可用之人,你有版辅君之才,却无可权用之地,区区益州,能成何事,你跑得了一时,怎能躲过一世,狡兔死良狗亨,有你在,魏王便不可动我,这次你道是骗过了我,我却也以为骗过了魏王,杀你何益,留你更佳,只是我们的交锋还多着呢。
司马懿一代枭雄,可比曹操,纵使放过对方一军主帅,何悔之有,不言悔,不认输,只是所以成大事之人必备之器!
⑶ 司马懿人物评价600字
600字司马懿人物评价:
司马懿在与曹氏君王的较量中始终保持着低调的回姿态,锋芒内敛,韬答光养晦,这使得他能够准确把握时机,成功地化解了一次又一次的政治危机,
司马懿集大奸大忠、大智大勇、坚韧与猥琐等众多品质于一身,这使得他性格显得十
分复杂,也奠定了他悲剧英雄的形象。在与曹氏集团的较量中,他默默无闻,选择隐忍,
以退为进;在他人生后期的政治、军事斗争中,他锋芒毕露,显现出他的机变和智慧。司
马懿的一生跌宕起伏,
由被迫出仕到叱咤风云,
再到高举屠刀,
他的人生充满了悲剧色彩,
也使得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作为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权谋家的司马懿特有的种种品质和在三国历史上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始终无法被人忽视。他雄才大略,兼文擅武,不愧治世之英才;他深明韬略,善晓兵机,素有大志;他是权谋坚忍的枭雄。司马懿在三国历史中充分展示了“静则使人无从察觉,动则令人措手不及”的高超的运筹帷幄和统驭能力。他的审时度势,看准时机,心狠手辣,更加丰富了他的人物性格及独特的魅力
⑷ 评价历史人物司马懿的作文
除军事方面外,司马懿在魏明帝大修宫室之际他也加以劝谏,魏明帝驾崩后他奏请罢修宫室,雕玩物之人力,节用务农,使天下欣赖。
识拔人才上,司马懿从寒门中提拔了邓艾、王基、州泰等人才,如虞预所说,经略之才可谓远矣 。
经济上,司马懿在上邽兴屯田,京兆、天水、安南兴冶铁,穿成国渠,筑临晋坡使雍凉足足食,并有余力供给关中不足。后来又大兴屯田于淮北,穿广槽渠,这些作为不但厚植了国力,也为日后统一华夏殿定基础。
司马懿在推广屯田,特别是军屯事业上有很大的建树。约在建安二十三、四年,司马懿由转为丞相军司马后,向曹操建议:“昔箕子陈谋,以食为首。今天下不耕者盖二十余万,非经国远筹也。虽戎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曹操行之。魏国一时“务农积谷,国用丰赡。”(《晋书·宣帝纪》)曹操采纳这个建议仅两年就驾崩了,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要使军屯走向正规,大规模的铺开推行当然是困难的。管理军屯的主要官吏——度支中郎将、度支校尉、度支都尉等官员,都是在黄初年间(220—226年)设置的,说明军屯走上正规是在曹丕时期。
曹魏军屯推行很广泛,但主要基地是设置在边境驻军地区,特别是在和吴、蜀的军事对立地带。曹魏和吴、蜀对立地带的两大军屯基地的开创,都和司马懿有关。
⑸ 关于司马懿的论文2000字的
《司马懿的“隐士”情结》 建安六年(201年)冬,“司空”曹操给22岁的司马懿下达了辟书(任命书)。司马懿借口患“风痹”半身不遂而蒙混过去。建安十三年六月,曹操“晋升”丞相,再次辟司马懿为幕僚。也许事后曹操对司马懿七年前的表演有所耳闻,这次曹操一面公开送辟书,一面派员秘密前往探查。司马懿故技重演,再次高卧不起。然而,大雨骤降,仓猝中,他竟忘了自己是个不能自理的风痹病人,跳下床来奔向正在晾晒的书籍。这一幕恰巧被正在门外大树下避雨的便衣官吏目睹。曹操对司马懿的阳奉阴违十分恼火,决定再下辟书,并命令执行者:司马懿若再敢耍花招,立予逮捕。 众所周知,在曹魏政治史上,司马懿是个野心勃勃的夺权高手。而他在青年时代为了逃避仕途竟险些入狱,岂不令人费解? 从司马懿的家庭背景看,似乎不存在与曹操对立的因素。其父司马防早在熹平三年(174年)任尚书右丞时,便推荐了二十岁的“孝廉”曹操为洛阳北部尉,给了这位宦官子弟公开与宦官专权划清界限的机会——用五色棒击毙了一批横行京城的豪强,其中包括皇帝亲信宦官蹇硕的叔父。曹操对司马防的荐举一直怀着感激之情。四十二年后的建安二十一年五月,曹操为魏王后,专门将司马防请到邺都叙旧。酒酣耳热之际,曹操踌躇满志,故意问:“孤今日可复作尉否?”司马防的回答亦不失尊严:“昔举大王时,适可作尉耳。”曹操开怀大笑。司马懿的长兄司马朗,自建安元年起便应辟为曹操掾属,后来官至兖州刺史,是建安时期曹操集团的重要人物之一。生在这样一个家庭,加入曹操政治集团,似乎顺理成章,但事实并非如此。《晋书·宣帝纪》以儒家的忠君思想予以解释:“伏膺儒教。汉末大乱,常慨然有忧天下心……帝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 的确,司马懿少年时代受过传统的儒家教育。长兄司马朗学术早熟,十二岁时便通过了国家的经学考试,成为正式的朝廷命官郎中。他深厚的经学根柢,对司马懿的成长也有重要影响。初平元年,司马防被迫随董卓迁都长安,年仅十九岁的司马朗率全家逃离洛阳,辗转于故乡河内温县与黎阳之间,与父亲中断联系达七年之久,独立担负起抚育诸弟的责任。司马氏兄弟在长兄的教育下,在流亡中完成了儒家文化启蒙,“博涉经史,汉末丧乱,与兄弟处危亡之中,箪食瓢饮,而披阅不倦。” 建安初年,曹操面对周围强大的割据势力,对汉献帝的“朝廷”采取以拉拢为主的方针,重建朝仪,恢复了各种制度,并大规模地征天下名士到朝任职。出于共同需要,曹操集团与以汉献帝为旗帜的汉末名士这两种政治力量,在建安初期一度尚能和平共处,直到建安五年,双方的摩擦与冲突才趋于明朗化。 司马防追随汉献帝多年,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自然倾向献帝一派,这对其家人必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司马懿本人还没有从曹操集团得到实际利益时,儒家的正统观念、父辈的立场与青年人的“正义感”,使其一度同情汉王朝的悲惨命运。司马懿对父亲惟命是从,其拒辟行为显然不可能违背父意,恰恰是得到长辈的支持才对。值得注意的是,曹操两次征辟司马懿的前后,均发生了曹操集团打击献帝派的严重事件:其一,建安五年,国舅董承、长水校尉种辑等人推翻曹操的未遂政变遭到了严厉镇压。其二,曹操于建安十三年杀了汉末名士领袖孔融。这也应是导致司马懿坚卧不起的时代背景。 天下有道则仕,无道则隐。青年时期司马懿有明显的避世倾向。据《高士传》记载,司马懿二十多岁时,曾与大隐士胡昭关系密切。然而,虽有做隐士的志向却奈何不了曹操的严刑峻法,最后只得就范。建安十三年夏秋之际,赤壁之战前夕,司马懿入丞相府,融入了建安名士群体。建安时期,曹操丞相府不仅是政治军事中心,而且是名法思潮的策源地。经过在丞相府长达十二年的熏陶磨炼,司马懿的政治立场与信仰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由汉王朝的同情者转变为汉魏禅让的主要策划者,率直的青年儒生终于变成了“性深阻有若城府”的干练冷酷的名法派中年官僚,逐渐把儒学的“忠、信、仁、义”置诸脑后了。
⑹ 司马懿生平所有的事迹。
西元179年,司马懿生于河内郡温县。
西元201年,司马懿22岁,被河内郡推举出仕担任上计掾,当时司空曹操征辟司马朗与司马懿兄弟。但司马懿隐忍待时,韬光养晦,装病推迟曹操所授官职,并索性告辞上计掾,回家养病。
西元208年,曹操任丞相后,第二次强制征辟29岁的司马懿为文学掾,职司教育曹丕经学的老师;与陈群、吴质、朱烁共称“太子四友”。官职由文学掾、黄门侍郎、议郎、丞相府东曹属,升到丞相府主簿。
西元216年,曹操晋爵魏王。次年,曹操册立曹丕为魏王太子,司马懿升太子中庶子,时司马懿“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为曹丕所倚重。此后司马懿常谋国事,不久转为丞相军司马。
西元220年,曹操病死,司马懿协助曹丕,完成汉献帝禅让。
西元226年,曹丕病逝,遗命曹真、陈群、司马懿辅政曹睿即位。封司马懿为舞阳侯。同年,大败进攻襄阳的诸葛瑾,斩杀张霸,十二月,升任骠骑将军。
西元228年,孟达反叛,十六日内破城,斩杀孟达。
西元230年,司马懿任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与大司马曹真一起伐蜀,遇雨回师。同年,上表建立上邦军屯。
西元231年、234年,两次成功对抗蜀军诸葛亮北伐,蜀军撤走。
西元235年,司马懿升任太尉。
西元238年,司马懿率牛金、胡遵等步骑四万征公孙渊,破襄平。
西元238年,曹睿病逝,遗命曹爽、司马懿辅政曹芳即位。迁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
西元241年四月,孙权攻魏;六月,司马懿统军增援,吴军退。与邓艾筹划在淮南淮北创建军屯。
西元243年,司马懿在率军征东吴,诸葛恪焚烧积聚,弃城而走。
西元247年,曹爽与司马懿矛盾激化,为架空司马懿而将其改任太傅,司马懿称病,不与朝政。
西元249年,司马懿父子发动高平陵之变,族灭曹爽,尽杀其党羽。司马懿被进爵安平郡公,进位相国,上书十余次相辞。又加司马懿九锡,司马懿仍然不受,故其官爵至死未变。后司马懿因病不上朝,曹芳时常去他家问政。
西元251年,讨伐王凌,诛其三族。
西元251年,司马懿病逝洛阳,年73岁。
⑺ 我印象中的司马懿 作文800字
司马懿,字仲达,汉族,我个人认为司马懿是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黄初三年,曹丕大兴水军攻吴,命司马懿留守“内镇外供军资”临行,下诏给司马懿“吾深以后事为念,以委卿、曹参虽有战功,而萧何为重,使吾无西顾亡,不亦可乎!”后曹丕回师洛阳,又召对司马懿说“吾抚军当总西事;吾西,抚军当总东事,在政治上为曹信赖,以后可以独当一面,并培养其治国理民的才干,增自己的势力。”
一、等火烧大了,才去救火
孔明出师北伐,因戒惧司马其人,故使人反间之计,广贴布告,令魏主弃司马不用,使兵败如山倒,孟达更是为蜀汉内应,欲举新城,(陪蜀入侵的总关口)投汉,如果孟达投蜀成功,魏国则无险可守,内外人心不安,惶惶不可终日。此时复起司马懿为大将军,八日挥军而至,而孟达并无准备杀孟达,而使内外人心安定,孔明震惧。
我个人认为魏蜀吴三国之间连年征战,广布间谍,魏主英明,而只因其流言,布告而下,最有大功的,可能是司马有意为之,借托明反间之手,托病不出,观望曹家的(或忠于曹魏)的人物的能力或躲避政敌发难,或等五人能抵抗蜀汉在表现自己的能力。
有几件小事可能佐证我的猜想:
①反将孟达的子侄到司马府中告密(当时司马懿并未复起)
②复位大将军则立刻开展行动,欲将发兵而克孟达。(对当时的形势了如指掌,知道魏国已无人可用,自己一定会再次启用。)
③是他的一句话,托陛下洪福,旦夕不用吾,则魏国危矣。(除了他,谁也不能克敌制胜)
就像主人家中失了火,当火势不大你就去把火扑灭,主人家会认为火不大,自己能搞定,不会有太大的奖励,可如果等到火势很大了,主人怕大火夺走一切的时候,这时再出来救火,主人一定会非常感激,司马懿就是等孔明把火烧大了,才出山救火的。
二、真假空城计
孔明在兵微将寡的情况下大开城门,司马挥十万雄兵而无寸进,为世人所笑。
我认为,司马对蜀的战略胸有成竹的,战略上防守,战役中固守魏国,地大物博,人才济济,蜀中地少人稀,孔明之外别无能者,孔明日夜操劳,时日无多,蜀对魏无太大的威胁,挥军不进,欲留孔明牵制自己的政敌和魏主,保持兵权和地位,这样才能培养自己的势力,而孔明知道司马会用自己对付政敌,保持军权,双方都明白,用了一出空城计来迷惑世人。
三、“死诸葛吓走活司马”
孔明病故于军,蜀军人心不安,正是司马成大功灭蜀之时,而为何被吓走呢?我认为司马在朝中与军中以成势力与气候,可魏主明睿,除去蜀国,可能成不世之功,而走兔死狗烹的路,司马选择了忍耐与等待,后果被夺权,可曹氏人中,人才凋零,都是志大才疏之人。
司马懿“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洛闻,伏庸儒家”时曹操为司空之时,征司马于府中在职,司马不服其才,而因惧诀而起,曹操后来看出司马能力超群,说他“鹰视,狼顾,不可拥兵权”被曹操所疑惧,为了不使人所疑,司马选择忍耐,等待、臣服,为了以后重用养成自己的势力而努力,后利用孔明剪出对手为西晋王朝奠定基础。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是我眼中的司马懿。
⑻ 关于司马懿的故事
1、司马懿受遗二主,佐命三朝
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后,曹操败北,势力减弱。孙权势力达到交州地区,刘备也乘机占有包括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皆在今湖南境内)的荆州江南部分。孙权和刘备的势力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三分天下的鼎足之势已逐渐形成。
2、装病拒曹
曹操当时刚打败袁绍不久,急需人才,听说司马懿很有才干,便征聘他出来做官。司马懿得知消息后,觉得曹操是宦官之后,不愿意屈节侍奉他。但他又不敢公开拒绝曹操,便假说自己患有风痹病,起居不便。曹操怀疑司马懿是有意推诿,秘密派人在夜间查看。
司马懿事先得到消息,整日整夜都躺在床上。夜静更深时,那人潜入司马懿卧室,然见他直挺挺地躺在床上。那人仍不放心,拔刀向司马懿挥去。眼见利刀夺命,司马懿只是睁大眼睛看着那人,身体依然坚卧不动。那人这才相信司马懿果真得了风痹病,收起佩刀,回去禀报了曹操。
曹操当了丞相急于网罗人才,就又想起了司马懿,决定再次征聘他。他对使者说,如果司马懿再不应召,就把他抓起来。司马懿知道,曹操虽然爱才,但对恃才傲物、不肯亲附自己的人,却是不能容忍的。司马懿害怕被杀,只得乖乖离家应召。
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因曹操出身“赘阉遗丑”,司马懿一度拒绝曹操授予的官职,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后,强行辟司马懿为文学掾。因司马懿曾支持曹操称帝,所以逐渐赢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帮助曹丕在储位之争中获得胜利。
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于司马懿和曹爽。曹芳继位后,司马懿遭到曹爽排挤,升官为无实权的太傅。
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洛阳。自此,曹魏的军政权力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之变。司马懿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曾率军擒斩孟达,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
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病逝,享年73岁,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谥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司马懿在魏明帝大修宫室之际他也加以劝谏,魏明帝驾崩后他奏请罢修宫室,雕玩物之人力,节用务农,使天下欣赖。
识拔人才上,司马懿从寒门中提拔了邓艾、王基、州泰等人才,如虞预所说,经略之才可谓远矣 。在扳倒曹爽后,司马懿或以剿杀,或以监禁的方式削弱曹魏宗室力量,为日后其子孙篡魏开晋打下坚实基础。
⑼ 三国中关于司马懿的故事 150个字数
司马懿心里猜忌而表面宽和,多疑但能灵活应对。曹操曾经发个一个回噩梦,三匹马同在一个槽答里进食,醒来后十分不快。曹操感到不好,召太子曹丕说道:“司马懿不会甘做人臣,将来必干预你的朝政家事。”这是三马同槽的典故,此槽不是马槽,是暗指着司马氏吃掉曹氏。但曹丕和司马懿关系很好,总是回护他而得以无事。而司马懿更加勤于职守,废寝忘食,甚至喂马之类的小事都亲力亲为,也终于使曹操安心。
⑽ 我的偶像司马懿作文800字
司马懿,三国时期辅佐曹魏四代君主的重臣,早年被曹操视为
不安于人臣的隐患,晚年又被曹叡临终托孤,委以重任。他用五十
年的时间来证明自己是个忠臣,最后却重演了曹家篡汉的一幕。
曹芳时代,司马懿在和曹魏宗室曹爽的明争暗斗中,演绎了老
子所谓“居善地,心善渊,动善时”,表面的浮华最终抵不过司马
懿的轻轻一击。
人常说“乱世出英雄”,天下大乱,社会不按常规运转,机会
就出乎意料地来了。司马懿在当时就是乱世中的一位英雄,被名士
杨俊誉为“非常之器”。
对司马懿来说,开始运气不怎么好,因为他恰好遇上曹操这个
一代枭雄,只好老老实实在曹操手下做事。可是时机一到,他的全
盘阴谋与雄心大志都在血腥屠杀中得以实现了。
看司马懿的一生,正如《老子》所言,只有保持虚空状态,才
能不断接受,顺势而变,最终得逞。
潜伏大师“居善地,心善渊,动善时”
有人形容他为潜伏大师。出道时二十多岁,来到曹操身边做事
,一干五十多年,到七十多岁才执掌大权。最后把曹魏大权全部夺
到自己手里,为西晋王朝的建立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他的目标一开始并不是那么清楚。
司马家族,史书记载是儒学传家的。他身上的特点,很多跟老
子哲学对应。如《老子》里说“八善”,最重要的就是“居善地,
心善渊,动善时”。“居善地”就是善于选择自己的地位,在什么
时候,什么地位对你最合适。“心善渊”,心思要藏得深,不能轻
易给别人看出来。“动善时”说要善于把握行动时机。
道家还有一点叫顺其自然。对于司马懿来说,顺其自然不是随
大流,而要在自然之势中加入自己的努力,使自然之势的变换朝着
有利于自己的方向。
从他出道说起,他也是个世外高人,曹操听说这个人很有本事
,要请他出山。司马懿不幸,他遇上一代枭雄,打败袁绍之后,当
时整个天下大局都已定。
开始他不愿意,他说他有风瘫症,不愿意起来。后来曹操发觉
这是个花样,就派手下人跟他说,出来干就干,不出来干,就把他
逮起来。曹操的习惯是这样的,人才要么为我所用,不为我所用,
除掉,没有选择。
那就只好来到曹操手下干了。但是像司马懿这样的人能成大器
,难道曹操看不出来吗?曹操其实对司马懿一直是提防的。但另一
方面他确实有才能。
“居善地”,司马懿在曹操时代非常清楚自己合适的地位是什
么。他两个表现很关键,一是当时曹操试图篡夺汉的政权,当时反
对的人还有不少。司马懿就很明白地跟曹操说,像你这样的才能,
像你这样的功德,天下人敬服你,顺从你,这是当然的。曹操当然
开心。第二,司马懿在曹操手下做事,特别尽责谨慎,把一件一件
事理得特别顺,像是一个可靠的僚属。但是曹操跟曹丕说,这个人
不是甘为臣下的人,将来恐怕要坏你的事。
曹丕当时究竟是什么态度?那就牵涉到司马懿跟曹丕的关系,
“居善地”,在不同人的面前,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找到自己最好
的位置。曹操开始特别喜欢曹植,所以在立曹植还是立曹丕的问题
上,犹豫不决。司马懿清楚地看到,将来的天下是曹丕的,所以他
跟曹丕的关系特别好。
司马懿的眼光确实与众不同。
他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身份。在曹操面前他是一个恭谨的、忠
顺的、有能力的僚属。在曹丕面前他就是一个有智力的、能决断的
、能提供最大帮助的谋臣。在曹操身边,司马懿坐得挺稳。到了曹
丕身边,他的地位提升一层,因为他鼎力支持,赢得了曹丕的信任
。
明帝曹叡时代,司马懿已经成为国家重臣了。当时三国之间经
常发生战争,在明帝时代主持军政大事就是司马懿。
有一个重要衔接,在曹丕临终前,他把明帝曹叡托付给司马懿
。司马懿是一个有才能的人,政治才能、军事才能都很强。
到明帝时代,司马懿已经六十多岁了。这个年龄,要不然就选
择做忠臣终老。因为曹室的政权在曹丕和曹叡的时代,都非常稳定
。
司马懿还得等待机会。曹丕、曹叡做皇帝的年代都不长。曹叡
临死的时候,又把政权托付给他,因为曹叡的儿子齐王曹芳当时很
小。在历史上发生了非常动人的一幕,曹叡病重时,司马懿正在辽
东作战,曹叡就连下五道诏书,召司马懿进宫,司马懿就乘一部当
时最快的战车,风尘仆仆,直奔洛阳,到洛阳连家都不回,直接进
宫。这时候,曹叡已经奄奄一息,说了一句特别令人感动的话,我
终于把你等回来了。
那时曹芳只有九岁,他就以后事相托。据有的史书描写,曹芳
上去就抱着司马懿的脖子。司马懿跟曹家几代,已经从开始时的处
处提防到现在亲密无间了。
好戏才刚刚开始。
曹芳是小孩,大权就可以转移到自己手里来了,机会来了。
还有一个对手,就是曹爽。
当时曹叡把曹芳托给两个人,他和曹爽。曹爽是曹氏宗室,大
将军曹真的儿子。从曹叡的角度来说,他这样考虑也很周全。一个
是自家人,一个是最能干的人,有这两个人来辅佐自己的孩子,稳
当。
曹爽和司马懿相处怎么样?皇帝是一个小孩子,所以皇权是一
个虚位,那国家大权就转移到两个人手里,谁来掌握这个大权?就
构成两个人之间的纷争。那么这时,所谓“居善地”,司马懿又在
考虑自己的位置。从资历、年辈、能力、声望来说曹爽都不如他。
但是曹爽是曹氏宗室,如果说代行皇帝权力,那么曹爽比司马懿更
名正言顺。
当时,这种对抗的力量相对比较平衡,但这种平衡是怎样打破
的呢?
表演大师“忍常人之不能忍”
据后来史书记载,因为曹爽不愿意把权力跟司马懿分享,而且
司马懿对他也造成压力,一个长辈,德高望重,功勋卓著,他得想
办法把司马懿架空。
理由说得很堂皇。司马懿德高望重,年辈又高,地位反在我下
面,这不好啊,我很不安啊,应该提高他的地位。让司马懿担任大
司马,三公之一,执掌军权。又有人建议,说前几任的大司马,都
死在任上,好像不祥。再往高搁一点,搁到太傅。太傅可以解释为
帝师,很高了。太傅就是那些功劳特别高的,半退休状态。
当时行政机构是尚书省,主持这个机构的叫录尚书事,等于国
务院负责人。把司马懿抬高到太傅的位置,不合适再管事了。录尚
书事就到了曹爽的手里。曹爽把自己的一批亲信都提拔起来,放在
要害的位置上。这样整个行政架构就到了他手里了。
曹爽尽力削弱司马懿,而司马懿的态度却非常谦卑,任由曹爽
挤兑。司马懿是一个心思很深的人。在司马懿看来,曹爽夺权对他
正是机会。如果说,曹爽不那么进逼他,可能他的机会反而少。老
子谓“将欲歙之,必故张之”,要使你的对方消退下去,先要让他
扩张开来。吹一个气球,它吹得不够大的时候,很有弹性,不容易
把它弄破。要把它弄破,最好的办法就是鼓励吹,气球太大了,太
漂亮了,再吹大,轻轻一捅,“砰”就爆了。
让对方无限膨胀,无限扩大,司马懿采取了两种方针。一个是
在朝政方面,他保持退让的状态,当时何晏、丁谧、毕轨、邓飏这
些人都是曹爽提拔上来的,算是京城中的名士,威风得不得了,个
个风度闲雅,谈吐动人。何晏是古代重要的哲学家,但这些文采出
众的人,参与到政治中,真行吗?
在司马懿的鼓励下,曹爽就不断地膨胀起来,郭太后被他迁到
永安宫去了,得罪了太后,他要付出代价的。
另外,当时还处在三国时代,在对外作战时,司马懿都坚持自
己领兵去打仗。打东吴,他亲自挂帅。当时朝臣有人劝他,这么大
年纪了,派别人去。但司马懿坚持。战争对一个政治领导人来说,
是建立威望的最好机会。通过战争的胜利,他可以让朝野维持对他
的敬服。这种威望是深植于人心的。从曹操以来,曹操、曹丕、曹
叡的时代,他都打仗。比较糟糕的就是曹爽也打了一仗,对蜀国这
边,打败了。看起来很牛,但其实威望在降低。表面司马懿在谦让
,实际上在进取。老子格言“柔弱胜刚强”。表面上看,曹爽无限
膨胀。他把政局空间是越挤越满,留给司马懿的政治空间就越来越
小。还是老子那句话“动善时”。可是时机怎么到来呢?得想办法
制造时机,就是让对方出现漏洞,让他完全放弃戒心。架子端得很
大,又不谨慎,漏洞随时就出来了。
有个故事,司马懿打了两仗,然后就躺倒不干了——风瘫症又
发作了。
早在曹操时期,司马懿就得过一次风瘫。曹操不相信,派一名
刺客,深夜闯进司马懿卧室,果然看到司马懿直挺挺躺在床上,没
反应。刺客觉得不对劲,于是拿刀,作势要砍,司马懿还是一动不
动,刺客相信了。后来证明那是装的。
风瘫在需要的时候就来了。曹爽想证实,正好有一个叫李胜的
到荆州去做刺史。李胜拜访,司马懿坐在那儿,李胜进来,他要站
起来表示礼貌,站不起来,丫鬟把他扶起来。他跟丫鬟说要喝水,
丫鬟就端了稀粥来。他端起来喝,点点滴滴都喝不进嘴,沾得满身
。瞧上去就是一个行将就木的人。李胜说,我要到家乡本州去,太
傅是国家的栋梁,您病成这个样子,我心里很难过。司马懿说,你
要到并州去啊,并州那地方跟胡人相接,您小心一点啊。
李胜看了眼泪都流下来了,回去就告诉曹爽,说太傅形神已离
,神不附体,不足为虑。
司马懿的表演才能实在堪称一流。司马懿自己说“忍常人之不
能忍”。之后,曹爽内心就更爽了,对司马懿的戒备心就更差了。
接下去机会就来了。那就是高平陵事件。在嘉平元年正月,皇
帝曹芳出城给他父亲扫墓。曹爽兄弟也跟着去了,没带多少兵。
洛阳城内立刻就动起来了。只见司马懿骑着一匹马,白髯飘飘
的,精神矍铄,哪里是个风瘫的病人,直奔皇宫找了郭太后。让郭
太后下诏,说曹爽兄弟居心叵测,危害国家,要废除他们。
虽然曹魏自建朝后,就规定后宫不得干涉朝政。但他只要把诏
书拿到手,就算是有了一个合法手续。太后本来不管国事,又是武
力相逼。她本来对曹爽有意见,说废就废了。
这有几个条件,一,司马懿长子司马师,也是一个狠家伙。一
直担任中户军,禁军的一个首领,这部分禁军是一个基本可用的骨
干武装。同时,司马师还暗下养了三千死士,分布在民间。加起来
武装力量就已经可观。再加上司马懿威望高,派使者拿了太后的诏
书,到曹爽手下禁军将领那里直接把兵权给收了,那些人不敢动。
一瞬间,整个京城大权落到司马懿手里。
当时,朝廷大臣大多是跟曹爽的,但司马懿一动,就没有什么
人敢有动作。这也是司马懿的威望所在。也有人在做另外的判断,
当时很重要的人物是大司农桓范,也是三公之一。原是曹爽父亲曹
真的属下,足智多谋。桓范趁着洛阳城还没安定下来,就匹马出城
了,跑到曹爽大营去了。桓范一走,蒋济去报司马懿了,说,桓范
脑子明白得很,他一去恐怕大事不妙。司马懿胸有成竹。他说桓范
虽说有才能,可是他跟曹爽历来面和心不和。曹爽不是一个能用人
的人,驽马只看到眼前食,哪里想得远。如果说曹爽一直听桓范的
话,哪至于有今天。本来就不听,现在也听不了,不足为虑。
桓范出的主意可真是很厉害。当时皇帝跟曹爽在一起。桓范说
,您赶紧带着皇帝到许昌,许昌就是原来曹家最初兴起的地方。然
后让皇帝发布诏令,说司马懿叛乱,以皇帝的名义发诏书平叛。这
是很厉害的一招。因为司马懿是通过太后发出的诏书,从法理来说
是不充分的。
曹爽犹豫不决。他还在等消息,司马懿到底拿我怎么办?这时
司马懿就派人去传递消息。意思是你是国家的元老重臣,是皇室,
司马公不会对你怎么样,可安享晚年。司马懿去送传递消息的使者
,还指着洛水起誓,要是伤害了曹家兄弟,我们全家不得好终。曹
爽心动了,与其去冒那个险,还不如平平安安的,就在京城里做一
个富家公吧。
实际上,曹爽一开始无限膨胀,但他内心还是脆弱的。这时,
他心里很害怕,不想再跟司马懿斗下去了。曹爽没有听桓范的,他
最后投降了。桓范发觉自己失策,但已经卷进去了,心里直后悔。
曹爽的结局如何?发了誓当然要管用,但我可以查出你另外还
有问题。当时,曹爽回到他的大将军府,住起来,他觉得在里面挺
舒服,吃吃喝喝。他不知道司马懿玩一个花样,在洛阳找了八百农
民,在大将军府的四边起了四个高岗楼,派那些人一群群值班,瞧
着曹爽在干啥,羞辱他。
曹爽确实没志气,赖着。司马懿又不能让他活着,就有宦官张
当,原来曹爽的亲信,告发他怎么监视皇帝,谋篡皇位,叛逆罪。
不仅仅是曹爽一人,曹家兄弟,曹爽亲信,何晏、丁谧、邓飏、毕
轨全都进去了。这时就可以看出司马懿的狠。这些人后来一律被杀
,而且很多人因为连坐灭族了。
最厉害的是,按照古代的法律,已经出嫁的女子算是夫家人,
不连坐。但司马懿连这些女子都诛杀了。世人感叹,“天下名士减
半”。后人说起这件事时,还觉得心寒。
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执政,到司
马炎那儿水到渠成,来一个禅让仪式,学曹丕。
司马家族的夺权过程,很大程度上是曹家夺权的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