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家孩子三年级了。不爱读书,也不爱写作文,一到写作文的时候就抓头
额这个幸亏还是三年级不算太晚
可能是孩子心性比较爱玩,所以提起作文就头内疼吧
个人觉得这个时候容作为家长应该引导孩子
平时多用时间以讲故事啊做游戏之类的方式
给孩子说一下写作文不是枯燥的事情
多给孩子讲作文素材,然后讲讲点题,首尾呼应,等等的写作的技巧。
告诉他你长大后再看小时候的作文很有意义
主要还是得家长多引导孩子
⑵ 喜欢阅读,不喜欢写作业,不会写作文,是什么原因请问
这些都不是大复问题,问题是您制愿意花多少时间在小孩身上。没有几个小孩子是喜欢写作业的,孩子都是贪玩的,他在写作业的时候,您在看电视玩电脑,声音和动静也许就是他注意力不集中的关键。孩子在写作业的时候,给他一个安静的环境,您放下所有的事情,陪在他旁边,让他养成习惯,大一点就会自觉地去做作业了。至于看图写话和语言表达能力,这是要训练的,买些故事书,或是作文选 之类的,多看;经常带他去外头走走,把看到的听到的,要他写下来,每天写日记,要不写周记,只要您自己肯多花时间,就没有解决不了的。
⑶ 为什么孩子爱读书,但就是写不好作文
最近我在断断续续地听李笑来的写作课,第一讲就对写作给了一个全新的定义,联想到正在读的《如何阅读一本书》,给了我很多思考和启发。许多以前悬而未解的问题,逐渐有了答案。
比如那个困扰很多人的问题:
为什么我的孩子那么爱读书,但是写作却不好?
一
先从李笑来给写作下的定义来看。
说来惭愧,尽管我从小写作一直不错,也发表过一些文章,大学和研究生读的又是中文专业,但是在写公众号之前,我从来没有对写作是什么,有过深入的思考。
在写作教学中,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手写我心”,很多老师和家长都会对孩子说,你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写。但实际上根本没有那么简单。如果那么简单的话,为什么提起写作,有那么多的人产生的是苦恼的情绪,而不是快乐。
很多人说,写作是一种输出。
看上去很正确,但且没有往深一步去想:输出,输出什么呢?怎么输出呢?
所以,当我无意中听到李笑来说“写作是对有质量的输入处理过的输出”的时候,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二
根据这个定义,我们来看写作的三个环节:
输入—处理—输出
输入
说孩子爱看书的家长,其实孩子就是在这个环节上——读书就是输入,但是,读书只是输入的一种。输入还包括什么呢?在生活中观察、体验、感受,都是输入。
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天的生活,和身边的人交流,上学、上幼儿园,出去各种形式的玩,参观游览,查找、读取资料等等,都是输入。
处理
什么是处理呢?我理解就是选择、提取有用的信息,进行自己的分析、思考、运用。
比如:看到一朵花开了,去一个地方游览,会有所感所想,看到一朵花开了,去一个地方游览,这是输入,有所感所想,就是处理。
输出
我们说,写作是输出,但其实输出不只有写作这一种,和别人交流、把所思所想用各种形式——画画、音乐、建筑等表达出来,都是输出。
而写作,应该是最易操作——使用语言文字,相比起来,其他艺术形式难度更高;受众面最广——只要认字,就可以阅读,也就是和文字交流;效果更佳——比起欣赏其他艺术形式,阅读应该是最容易、最简便的。
三
现在,我们对写作的认识更清楚了,也就更容易分析出为什么孩子写作不好的原因了。
第一,孩子爱读书。
那我们就要看看孩子读书的质量。
根据《如何阅读一本书》,我们需要审视这几点:
一、阅读的目的是什么?
二、阅读的主动性如何?
三、阅读的基本能力是否具备?
四、阅读的技巧掌握多少?
总起来说,孩子爱看书,但是看书的质量怎么样?根据《如何阅读一本书》所讲,有一种阅读是休闲式阅读,比如我们很多人看刷手机,看一些文章,爱看小说,动不动就是几十上百万字,那么这样的阅读,显然对写作水平提高,帮助不是太大。
如果仅仅是休闲式阅读,满足感官的享受,但没有主动的思考,可能这样的“爱读书”的孩子,写作并不好。
再者说,我们说写作需要输入,而输入的方式并不仅仅是阅读这一种。家长口中所说的爱看书的孩子,其他的输入怎么样呢?会不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平时有一个良好的输入的习惯呢?所谓好的输入的习惯,就是说,凡生活中所经历的一切,对他来说都是输入,都进入了大脑中的素材库,而不只是过眼云烟。
第二,假设孩子爱读书,阅读的能力也很高,我们就要看看他的处理如何了?
这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那句话——读过很多书,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了,因为你的输入没有经过处理,尤其是高质量的处理。
有的人阅读速度快,理解能力强,但是没有存储,没有积累,更没有思考,没有反思,没有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没有这些高质量的处理,读的书也大打折扣。
所以你会觉得,孩子的书不少,但是写作却和他读的书不成正比。
第三,输出。
写作是输出,输出要输出什么?怎样输出?这才是决定写作好不好的关键。
经常会听到一些人说,谁谁的文采很好。也有的人自谦,我文采不行。文采是什么,看上去就是优美词句。
但是,写作好的关键,难道就是优美词句吗?
当然不是。
写作输出的,并不是语言,或者说,绝不仅仅是语言。回想一下自己的阅读体验,你会因为一篇文章语言美就去读吗?可能性应该不大。更多的时候,我们阅读一篇文章、一部小说,是为了读里面的故事,体验一种阅读快感;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进行二次加工创造;知道一件事应该怎么做。
我们写一篇文章,又是为什么呢?除了学生时期的作业,工作中的任务之外,如果你还会在自由的状况下,去主动写一篇文章,可能不会为了炫耀自己的文笔,而是表达自己的感情,记录自己的经历,告诉别人一些方法。
所以,输出的更多的是思想。也就是说,你必须肚子里有货——有观察、有积累、有思考,才能有东西输出,有话说。
“我手写我心“,这句话一点儿都没错,但是,如果“我心”——其实就是“我脑”里没有货,你让我怎么写,写什么呢?
作为一位语文老师,最后来说说怎样输出。这里才需要用到语言文字的能力。举例来说,我要把今天看的综艺节目的感受写出来,看综艺节目,就是输入,感受就是处理,写出来,就是输出。
那么,我想用什么文体写呢?是评论节目的好坏,还是议论节目传达的观点?还是把节目描述一遍,还是谈谈我的感受?是正襟危坐,写一篇严肃的论文——《论综艺节目的文化性》,还是轻松随意,写一篇诙谐搞笑的小品文——《古代诗人抱团参加“见字如面”》,还是亦庄亦谐?
等确定了表达的方式,就要看你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功力了。常用的汉字就那几千个,词语也有数,怎样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从而产生不同的文章,使读者产生不用的阅读体验呢?绝对没有能够速成的方式。
所以,写作是一个复杂的综合运用过程——你看古代科举考试,就是考写作,需要一个人具备一定的综合能力。你知道了这些,就会明白,为什么孩子爱读书,但是写作却不好,原因何在了。
但是,提醒你一句,千万不要看了这篇文章以后,为了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逼着他去增加输入——加大阅读量,生活中的所有经历,都逼他记下来;逼着他学习处理——你做笔记了吗?你有什么想法?恨不得连吃饭拉屎都要让孩子进行一下思考。如果这样做,你的孩子不但写作水平提高不了,可能连书也不爱看了。
⑷ 只爱读书,不爱写作
1、开阔视野,多方面观察、感受生活
文章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要想写好作文,首先要注意观察和感受生活。古往今来,凡是写文章有所成就的人,都十分重视这一点。汉朝的司马迁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行万里路”,就是指要从多方面观察和感受生活。他本人也正是这样做的,从20多岁就开始漫游全国,考查史迹,采访史料,终于写出了著名的《史记》。
多方面观察和感受生活的意义在于:首先,可以从生活中获得丰富的写作材料。因为我们写作文,无论是写人、写事、还是描写景物,都是在写现实生活,都需要现实的生活情景、生活细节。而这些生活情景和生活细节,是不能凭空捏造出来的,只能通过多方面观察和感受生活才能获得。即使是合理想象的那部分,也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其次,可以使文章获得较深刻的思想意义。因为只有与现实生活有较多的接触,我们才能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才能有较深切的感情体验。准确地把握了事物的本质,有了较深切的感情体验,才能写出思维意义深刻的好文章。
多方面观察和感受生活,首先要尽量多参加社会活动,在生活中观察身边的各种人、事物和景物,把它们的面貌和特征装进大脑这个“仓库”。这样,等到我们动笔写文章的时候,这些装进“仓库”里的材料,就会自动出现在我们的思考过程之中。其次要留心身边的人和事,注意多听多看。因为不管是谁,活动范围总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一种活动都能参与。所以,我们就要多听多看,从别人的嘴里以及他们的活动里获得生活材料。这样做,有时甚至比亲身参与的获取量还要大。比如,我们在北京却可以听到广州的事;还有,我们作为旁观者的时候,却可以比当事人观察得更仔细,因为当事者迷,旁观者清等等。再次,我们在接触生活的时候,仅仅用眼睛和耳朵还是不够的。还要用大脑。要对面前的事物进行深入的思考,看看它到底有什么样的表现形式,特征是什么,说明什么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生活中的道理,把握事物的本质,产生较为深刻厚重的思想感情。
2、广泛阅读文章
古人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犹有神。鲁迅也曾这样说:只看一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这都是前人的经验之谈,是有很深刻道理的,很值得我们认真借鉴。
广泛阅读为什么如此重要呢?一方面,它可以弥补我们体验生活的不足,使我们间接地获得许多生活材料及对生活的感受;另一方面,可以使我们博采众长,多方面地学习别人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广泛阅读应该采取正确的方法。在这方面,前人有过不少好的经验。比如粗读和精读相结合,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粗读,就是拣各种范文进行阅读,读的时候不必做详细分析,对文章的思想意义和写作技巧有个大致的了解即可。这是从“广”的角度下功夫,使自己获得多方面的营养。但是,只“广”不“深”也是不行的。对那些好的文章,还需要精读。精读,不但要认真思考,看看人家主题是怎么表现的,结构是怎么安排的,语言是怎么运用的,读后还应该把这些记在本子上。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只有把这些记下来,才能时常温习,不至忘掉。通过精读,可以获得好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使我们向“深”的方向发展。
3、要多练笔
多练笔,可以加快从学习写作知识到会用写作知识的过程,可以说这是提高写作水平最关键的一环。清代唐彪曾这样说:
“谚云‘读十篇不如做一篇’。盖常做则机关熟,题虽甚难,为之亦易;不常做,则理路生,题虽甚易,为之则难……”
大意是说,读十篇文章也不如做一篇文章收获大。常写,作文的方法、道理就熟练,即使题目很难,写起来也觉得容易;不常写,作文的方法、道理就生疏,即使题目很容易,写起来也会觉得很难。
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读十篇不如做一篇”的道理,经常进行认真的练习,这样才能逐渐摸索出作文的“思路”和“机关”。
练习应该带着明确的思想感情目的来进行。初学写作的同学,开始可先写一段表达思想感情的话,练习所有的话都围绕着中心来讲。接下来,看看表现中心的几部分安排得是否合理,学习掌握结构方面的知识。然后,再看这几部分哪些地方需要详写,哪些地方需要略写,学习写人、记事、描写景物方面的知识。最后,再考虑用词造句,并进行相应的练习。这样带着明确的思维感情目的来练习,比单纯孤立地学习叙述、描写、结构等,收效要大得多,有利于我们较快地掌握作文的“思路”和“机关”。有了一定写作知识的同学,在练习写作时。,也应该始终把思想感情放在第一位来进行。
另外,练习写文章,不要怕出丑。写出来之后,应当让人家看看,挑挑毛病。俗话说:当事者迷,旁观者清。自己写的文章,往往看不出毛病,只有让别人看看,才能知道哪些地方写得不好,才能有明确目的地进行修改。另一方面,知道自己哪些地方容易出毛病之后,也能引起自己的注意,有利于自己的不断改进和提高,使自己进步得更快。
4、要重视修改文章
多多练笔固然是关键的一环,但每次练习之后,还应该进行认真的修改,这对写作水平的提高,也是有着很重要作用的。
修改可以弥补一次思维的不足。一般来说,凡是稍微复杂一点的事,考虑一次总是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疏忽和错误。写文章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仅仅思考一次,疏忽和错误更是难以避免。只有反复思考,不断修改,才能使文章逐步接近完善,也才能使我们的写作水平在修改过程中不断得到提高。
这种提高,往往比正面学习写作知识提高得要快。这是因为,我们在修改作文的时候,总要找出文章的不足,来加以弥补和改正。一般说,人对自己存在的不足都是十分重视的。我们在这种“十分重视”的情况下来修改文章,就能比较容易地、同时也能比较牢固地掌握避免不足的方法,从而从反面增长写作知识。
修改文章应该从三方面来进行:
首先,从表现主题的方面来看。主题表现得如何,是决定文章成败的头等大事。我们在修改文章的时候,应该首先看看文章的主题与材料是不是十分吻合;结构安排得是否合理;各重点部分是否都很好地突出了主题。这些方面没有问题或者修改好了,文章在大的方面就不存在什么问题了。
接下来,应该从文章的几个重点部分来看。文章的每个重点部分,都有它相对独立的中心,也有一个中心与材料是否吻合的问题、材料安排得是否合理的问题。除此之外,还要看各部分是不是写得具体生动,哪些地方应该突出一点,哪些地方应该删去,直到各方面都不存在问题为止。
最后,再从文章的段落、句子来看。段落和句子,是文章内容的基本单位,它们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文章的质量,所以也要予以足够重视,进行认真的修改。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是看段意是否表达得具体清晰,是否有条有理;还要看各个句子衔接得如何,以及有没有语法方面的错误,等等。
以上三个方面的工作都完成了,文章的修改工作才可以说基本上结束了。
要掌握思考过程的基本知识
1、学会把握事物的本质
世界上的事物是多种多样,千差万别的,即使同一类事物,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果我们的眼光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我们就无法分清和认识我们的世界;只有透过这些现象,抓住他们的本质,我们才能从根本上以及事物之间的区别上,认识世界上的各种事物。
读书和写文章也是这样,一开始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总是一些纷繁的现象(人物、景物、事件等)。这就需要我们从这些现象出发,找出它们共同的东西,也就是它们的本质,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读懂或写好一篇文章。
那么,怎样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呢?一般来说,主要应该注意两点:第一点,面对单个事物的时候,不要仅看它的表面现象,还应该看一看它到底说明什么,能说明什么,一般就是这个事物的本质。比如,一个同学在家里写作业,这时客人来了,于是他放下笔,让客人坐,并给客人端来了糖果。这是很普通的一件事,如果我们不注意,不加以分析,就觉得这事没有什么。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地想一下,问一问它到底说明什么,就会发现这事虽小,但它却说明了这个同学讲文明懂礼貌的本质。第二点,面对诸多事物的时候,我们也不能被这些现象所迷惑,而应该从它们之间找出内在联系。这内在的联系,就是这诸多事件的共同本质。比如,有这样两件同一个同学有关的事:一件是他在班上给同学讲数学题,另一件是他在街上扶一个盲人过马路。这两件事,从表面看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但是我们认真地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两件事是有着内在联系的,即都体现着一种“助人为乐”的精神,这就是这两件事的共同本质。
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不能只看一遍就完了,因为这时我们获得的,基本上还是人物、事件、景物等一些表面现象,还没有从这些现象中找出本质的东西。我们还应该思考或者阅读,找出事物的本质,并将本质与现象结合起来,对文章进行进一步的理解,这样才能真正读懂文章,得到深层次的知识。写文章的时候也是这样,我们不能根据头脑里的一些材料拿起笔来就写,而应该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找出这些材料的共同本质,也可以说是提炼出主题。然后,根据主题的需要来安排组织材料、结构文章。这样,才能为文章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做到把握事物的本质,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我们应该在读书、写文章以及在日常生活当中,有意识地培养锻炼自己,使自己在实践中得到逐步的提高。
2、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一篇文章的好坏,关键取决于思考过程。思考得全面透彻、有条有理,文章就等于成功了一大半,而且,写起来也不会很吃力。如果思考过程进行得不深不透,即使写的时候再卖力气,文章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毛病,而且往往会出现很不容易修改的毛病。
所以,我们应该十分重视思考过程在整个写作过程中的作用。
要想使思考过程达到“深”和“透”的程度,除了要把握事物本质之外,还应该注意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正确的思维方法,不但能使我们的思考沿着一条正确的轨道进行,避免走弯路,而且能使文思敏捷,在较短的时间内思考较多的问题。比如,在提炼、表现主题的时候,能自觉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思维方法;在提炼、表现人物的时候,能自觉运用开掘和生发的思维方法;在具体描述的时候,能适当运用形象思维、判断、推理等方法,无疑要比不讲究思维方法的思考效果好得多。
⑸ 小孩10岁了很爱阅读,但是阅读课外书不爱做笔记不爱写作文,该怎么引导做笔记
我家孩子马上也十周岁了,也很爱阅读,也是不爱做笔记,但爱专写作文,每次作文写得属还不错,每次老师批改都在98分左右吧,从三年级老师也是要求读课外书做笔记,但孩子也不做笔记,可能不太适应吧,我女儿读书特别快,一本一百多页的书她坐那能一口气似的看完,我也不好打扰她,她嫌做笔记麻烦,有时我说她看的太快,是不是走马观花的看,但随便给她提个题目她也能讲述出文章的大意。所以我也没特意再去强迫她记笔记。
⑹ 孩子不喜欢写作文也不爱阅读怎么办
因为小学生认为:作文没什么事好写,大多数都是编出来的。渐渐地内,小学生就变得不喜欢容作文。再加上,现在的作文题目动不动就是:开心的事、难忘的事、母爱……写来写去都是那么几样,小学生未免回对作文产生厌恶感。要想让孩子喜欢作文,那就可以让他每天写日记,不规定字数,不规定内容。久而久之,这样他的作文水平就会进步了。
⑺ 我和书的故事作文400字首先写自己不爱读书之后写自己被什么启发爱读书了
读书是一件快乐享受的事,人们一般总是把它当作一件雅事、正事来做,但在生活中它其实是一种偷懒和贪图享受的行为。书是生活赐予我们的珍品,世上凡于人有好处的事,无不困苦艰难,比如良药是苦的,工作是累的,想获取某些生活的利益就要付出相应的劳动。唯有读书,不仅有益、有趣,更简便易行,使它成为人类所有的行为中最值得赞美的事。
我所说的读书是一种闲情逸致式的,是把读书仅仅作为一种爱好来谈的。爱好的前提,第一是要有兴趣,第二是要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凡爱好者必从兴趣中来,无论什么爱好,兴趣都是第一位的,它可以开发创造力和提供持之以恒的动力。至于时间嘛,绝对没有空闲时间的人是没有的,如果推托没有时间,可能是缺乏心情,更主要的恐怕还是没有足够的兴趣。
读书的好处如长知识、培养学问之类在此一概不谈,只说读书的乐趣和享受。一个人能够有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读自己喜欢的书,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快意的乐事。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会有愧悔的事发生,只有读书一事是极少有这种情形的,除非因忘记时间而误了别的事,但那样首先应该责备的也是自己,而并不关书的事。
一个惯常节俭的人,在花钱上不免时常痛惜,虽然在购书时一样也会谨小慎微,却从不会因买下一本书而后悔。书架上的任何一本书都不会令人感到不值,而且时间越是久远越会觉出它们的宝贵。幸好,如今这年代,买书对于我们来说,还并不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虽然常常下不了决心去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但以书的价值来说,那书价实在是太过便宜了。比如一本五元钱的书,只要能在其中得到一个道理、获取一条有益的知识,可携带并享用终生,就已经很值了,何况一本书中又何止一两个道理和教益呢!好吃的东西,吃完就没了,再华丽的衣服,也有穿坏的时候(往往有时候不等到穿坏就已经过时了),但我们从书中所得到的乐趣却是充实的、长久的,还是可以重复多次的。可以说花钱买书是这世上最划算的一种消费(只可惜人不能只靠读书而活着)。
每次,在读了一段书后,你都会有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免不了要伸臂舒胸吐口长气,读书的疲劳是因为你有所收获。书令我们振奋,积极乐观,而又兴趣盎然,最恰当的则正如培根说的:“阅读使人充实”。读书的乐趣不仅限于看书,有时候常常令人忍不住要与人畅谈读书的感受,或者要提起笔来直抒胸臆,实在都更是一种莫大的乐趣。不止一次有人问我:“你写那些东西有什么用啊?”或者:“如果你不想发表,干脆就不要写了!”我只好笑笑,敷衍两句,因为这正是读书的至乐,是很难说清楚、也不必对外人说的啊!
有一种书读起来令人爱不释手,非要一口气读完不可,若因时间或事务所拌,不得连篇累牍痛快地读下去,则连续几天里,思里念里都是它的影子,好像掉了魂儿一样,好比是对恋人一样的想念。捧在手里阅读时的专注和欣悦之情也像是对着亲密的爱人一样。当然这样的书是不多的,且总以少年时多能遇到,因为它需要一种涉世不深的真挚情怀,就像友谊,最纯真的都是少年时结下的。
年轻时往往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书,兴趣却来得比任何时期都要大,也更广泛,这时应该多读各种书籍,既可以增加见识,又能于其中发现自己的喜好。不同年龄、职业、身份,对书的种类和兴趣不尽相同,读书的兴趣与个人的素质和性格又有着密切的关系,有时又因心情的不同而发生各种变化。但不论是谁,无论怎样,读书都是一件绝妙的赏心乐事。
有那么一种好书、好文章,或者先闻其名,或者先探得一鳞半爪,往往忍着,先不马上就看,一定要找个最安心舒适的环境,在自己的小屋里,顶好是躺在床上,夜深人静时,才肯拿出来慢慢品味,就像一个孩子,得到一块美味,舍不得就吃,每次只肯舔一舔——当然,这样的孩子,现在大概不会有了。美味不可多得,亦不可轻啖,象猪八戒一样吞吃人参果,实在可以说是暴殄天物。
⑻ 读书时不爱写作文的可以写小说吗
优质解答
1、开阔视野,多方面观察、感受生活
文章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要想写好作文,首先要注意观察和感受生活.古往今来,凡是写文章有所成就的人,都十分重视这一点.汉朝的司马迁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行万里路”,就是指要从多方面观察和感受生活.他本人也正是这样做的,从20多岁就开始漫游全国,考查史迹,采访史料,终于写出了著名的《史记》.
多方面观察和感受生活的意义在于:首先,可以从生活中获得丰富的写作材料.因为我们写作文,无论是写人、写事、还是描写景物,都是在写现实生活,都需要现实的生活情景、生活细节.而这些生活情景和生活细节,是不能凭空捏造出来的,只能通过多方面观察和感受生活才能获得.即使是合理想象的那部分,也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其次,可以使文章获得较深刻的思想意义.因为只有与现实生活有较多的接触,我们才能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才能有较深切的感情体验.准确地把握了事物的本质,有了较深切的感情体验,才能写出思维意义深刻的好文章.
多方面观察和感受生活,首先要尽量多参加社会活动,在生活中观察身边的各种人、事物和景物,把它们的面貌和特征装进大脑这个“仓库”.这样,等到我们动笔写文章的时候,这些装进“仓库”里的材料,就会自动出现在我们的思考过程之中.其次要留心身边的人和事,注意多听多看.因为不管是谁,活动范围总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一种活动都能参与.所以,我们就要多听多看,从别人的嘴里以及他们的活动里获得生活材料.这样做,有时甚至比亲身参与的获取量还要大.比如,我们在北京却可以听到广州的事;还有,我们作为旁观者的时候,却可以比当事人观察得更仔细,因为当事者迷,旁观者清等等.再次,我们在接触生活的时候,仅仅用眼睛和耳朵还是不够的.还要用大脑.要对面前的事物进行深入的思考,看看它到底有什么样的表现形式,特征是什么,说明什么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生活中的道理,把握事物的本质,产生较为深刻厚重的思想感情.
2、广泛阅读文章
古人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犹有神.鲁迅也曾这样说:只看一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这都是前人的经验之谈,是有很深刻道理的,很值得我们认真借鉴.
广泛阅读为什么如此重要呢?一方面,它可以弥补我们体验生活的不足,使我们间接地获得许多生活材料及对生活的感受;另一方面,可以使我们博采众长,多方面地学习别人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广泛阅读应该采取正确的方法.在这方面,前人有过不少好的经验.比如粗读和精读相结合,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粗读,就是拣各种范文进行阅读,读的时候不必做详细分析,对文章的思想意义和写作技巧有个大致的了解即可.这是从“广”的角度下功夫,使自己获得多方面的营养.但是,只“广”不“深”也是不行的.对那些好的文章,还需要精读.精读,不但要认真思考,看看人家主题是怎么表现的,结构是怎么安排的,语言是怎么运用的,读后还应该把这些记在本子上.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只有把这些记下来,才能时常温习,不至忘掉.通过精读,可以获得好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使我们向“深”的方向发展.
3、要多练笔
多练笔,可以加快从学习写作知识到会用写作知识的过程,可以说这是提高写作水平最关键的一环.清代唐彪曾这样说:
“谚云‘读十篇不如做一篇’.盖常做则机关熟,题虽甚难,为之亦易;不常做,则理路生,题虽甚易,为之则难……”
大意是说,读十篇文章也不如做一篇文章收获大.常写,作文的方法、道理就熟练,即使题目很难,写起来也觉得容易;不常写,作文的方法、道理就生疏,即使题目很容易,写起来也会觉得很难.
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读十篇不如做一篇”的道理,经常进行认真的练习,这样才能逐渐摸索出作文的“思路”和“机关”.
练习应该带着明确的思想感情目的来进行.初学写作的同学,开始可先写一段表达思想感情的话,练习所有的话都围绕着中心来讲.接下来,看看表现中心的几部分安排得是否合理,学习掌握结构方面的知识.然后,再看这几部分哪些地方需要详写,哪些地方需要略写,学习写人、记事、描写景物方面的知识.最后,再考虑用词造句,并进行相应的练习.这样带着明确的思维感情目的来练习,比单纯孤立地学习叙述、描写、结构等,收效要大得多,有利于我们较快地掌握作文的“思路”和“机关”.有了一定写作知识的同学,在练习写作时.,也应该始终把思想感情放在第一位来进行.
另外,练习写文章,不要怕出丑.写出来之后,应当让人家看看,挑挑毛病.俗话说:当事者迷,旁观者清.自己写的文章,往往看不出毛病,只有让别人看看,才能知道哪些地方写得不好,才能有明确目的地进行修改.另一方面,知道自己哪些地方容易出毛病之后,也能引起自己的
⑼ 从不爱读书到爱读书的故事作文380
书,可以增长我们的见识,开阔我们的视野。当然,我也不例外,我也酷爱读书,因为读书不仅提高我的记忆力,还提高了我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就读过许多的中外名著《七色花》引得我浮想联翩,《血泪仇》又叫我泪落如河……其中,使我启发最大、印象最深的书莫过于《昆虫记》。
说起我喜欢《昆虫记》这本书,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呢。四年级的时候,老师要求我们找《昆虫记》来读一读,并告诉我们这是一本有趣的书。我听了,兴奋极了。回到家的时候,爸爸连忙拿出一本《昆虫记》,问我喜不喜欢。我连忙回答喜欢。待我打开书一看,我就变得沮丧极了,因为书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字,连一幅插图也没有。我随手翻了一下,便扔下去玩了。等我无聊的时候,爸爸又拿着《昆虫记》走过来,对我说:“小林,这本书真的对你很有帮助,你看看吧。”爸爸的话真有说服力,我拿起书,随手看了几页,发现书里有许多的课外知识对我有很大的帮助,这不看不要紧,一看我就被书里那精彩的内容吸引了。就这样,我每天放学回家,总要捧着,《昆虫记》看得没完没了。每天我都在书里汲取那甜美的营养,书中的主人公的精神深深的打动了我,使我养成坚持不懈的精神,以至于什么都忘了。啊!书的魔力多大呀!
我爱读书,正如莎士比亚说过:“我愿意一生与好书相伴。”书,你是我灵魂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