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老师让我们写一篇辩证唯物主义的论文1000字左右,应该从那些方面来写
所谓的辩证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1000字左右的论文还是很好写的专!高中的论文不必按属照大学要求的摘要关键词之类的格式!就像写作文那样就可以!你首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哲学知识,然后在现实中找到和它相配的案例,进行分析,一定要有哲学术语!要分析原因,要给出解释和解决方案,而这些都是要用哲学观点分析的!加油吧
B. 如何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指导自己的学习,论文
所谓的辩抄证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1000字左右的论文还是很好写的!高中的论文不必按照大学要求的摘要关键词之类的格式!就像写作文那样就可以!你首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哲学知识,然后在现实中找到和它相配的案例,进行分析,一定要有哲学术语!要分析原因,要给出解释和解决方案,而这些都是要用哲学观点分析的!加油吧
C. 以哲学与人生为题写一篇作文
人生观问题离不开世界观和历史观。对待人生一些根本问题的回答都是与世界观、历史观相联系的。共产主义人生观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关于人生意义、价值、目的的基本观点,完全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依据的。
首先,人生观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对人的本质、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理解。正是在这个基础点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共产主义人生观奠定牢固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的本质和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的观点,使得马克思主义在思考人的生命的意义时突破了历来着眼于人的生物性和人寿长短的局限。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同于其它动物与自然的关系。人在自然界中处于一种特殊地位,原因在于人是能进行自觉劳动的创造性动物。人的创造能力使得人超越其它动物之上。世界上只有人为自己创造了一个人化的世界,创造了自然界本来不存在的东西。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正如其它生命一样不是永恒的。人的生命的意义在于它的创造性。人的一生很短,如果尽干坏事,又会被世人感到太长。如果在有限的生命中充分发挥它的创造作用为社会作出贡献,这种生命光辉而充实。人的生命的创造意义并不仅仅限于生时。不少人生时寂寞、穷困、潦倒,甚至为人误解,频遭摧残,可死后被重新发现,再现辉煌。许多学术著作亦复如此。生时无法出版,死后成为不朽之作。这说明生命的长短并不是人的生命意义的关键所在。
人不仅是创造性的动物,而且是社会性的动物。这两者是不可分离的。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新版第1卷第56页)这就是说,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人与人的相互关系,是无法说清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如果仅仅把人看成孤立的个体,必然把人的生命看成一支短短的暂时点燃的蜡烛,很快化为灰烬。从人的社会本性出发,把人作为社会成员来考察,就会看到,人的一生虽然短暂,但由个人组成的社会却是久远的。人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由人类组成的火炬。每一代人都应该把它烧得更旺。这同时也就是把个体的生命由暂时变为永恒、有限变为无限。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没有对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人的社会本质的正确理解是不可能的。
其次,生与死的问题,是人生观中最重要、最难解决的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两方面对生与死的问题作了回答。
人作为一个有生命的个体是自然存在物,它与宇宙中的一切生命现象一样,必然是有生有死、有始有终。人的自然寿命有限,而且只有一次。追求长生久视、成仙成佛,都是宗教唯心主义的幻想。辩证法的规律是理解生与死的钥匙。毛泽东把死称为辩证法的胜利。
对生与死的理解不能仅仅以自然规律为依据,而必须求之于社会规律。同样是生,有的生得伟大,有的苟且偷生;同样是死,有的死得伟大,有的死得窝囊。所谓重于泰山、轻于鸿毛讲的就是死的意义问题。这个死的意义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可以说,英雄与懦夫、留名千古与遗臭万年的分界线往往决定于对死亡的态度。中国古训临难毋苟免,讲的就是气节,也是对待死亡的态度。死亡中最壮烈最感人的是为事业、为正义而献身,死在刑场和战场上。我们不仅要以哲学家的通达服从自然规律来对待自然的死亡,而且要以革命家的气概以视死如归的勇气对待为正义和真理而献身的死亡。前者是智者,后者是勇者。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夏明翰烈士的名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是对死的认识的最高境界,是对死的意义理解的通达至极,是勇者与智者的结合,是以对自然规律与历史价值认识为依据的人生态度。
D. 政治关于辩证唯物论的题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知识辨析题
1、意识能直接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答:(1)意识的能动作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现象
,而且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另一方面是指意识的反作用。
(2)意识的反作用有两种情形:一是正确的意识推动客观事物向前发展,一是错
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可见为意识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的观点是片面的。
(3)意识并不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它必须通过人的实践活动用一种物质的东西
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才能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因此,认为意识能够直接
推动事物向前发展是错误的。
2、重视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强调精神文明就是唯心主义。
(1)凡是认为物质第—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就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意
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的就是唯心主义。因此,划分唯物主义和
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物质和意识何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而不是是否
追求物质利益,或者是否强调精神文明。
(2)追求物质利益不一定就是唯物主义,如果违背社会发展规律,不顾客观条件,
主观蛮干地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心主义;强调精神文明力量的作用,正是辩证
唯物主义的表现。
(3)上述观点没有搞清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因而是错误的。
3、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们提出了“人定胜天”的口号,毁林毁草造田,围湖造
田,破坏了生态环境,这也是引发1998年长江大水的重要原因辨题:人类改造自
然,就恶化了生态环境。要保持生态平衡,只能适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答:(1)辨题中指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人要与自然和
谐相处,要与自然相适应。这些说法都有合理之处,是值得肯定的。
(2)但是该题说法认为人类改造自然,就恶化了生态环境,这是十分错误的。生态
环境恶化的原因在于人类由于认识的偏差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违背了自然规律。
(3)此外,该题还认为,为了保护环境,人类只能消极地与自然界相适应,而放弃
对自然界的改造。
(4)该题完全否定人的意识的能动性,放弃对自然界的利用和改造,属于形而上学
的思想。
4、“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世界的本原是
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
②要做到从实际出发,就要尊重客观实际,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如果脱离客观
实际,没有必须的物质条件,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这一观点坚持了唯
物主义的根本思想,是正确的。
5、因为物质决定意识,所以,“心想事成”是不可能的。
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②“心想”能否“事成”应具体情况而定。如果事在否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的条件下,认为只要“心想”就一定“事成”,是唯心主义的不切实际的想法,
是错误的。如果是在肯定物质对意识决定作用的前提下,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
符合客观,正确的意识能推动人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心想
事成”是办得到的。
6、“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一种因果关系
①因果联系是指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从字面上看,“善”与“恶”是原因,“
善报”
与“恶报”是结果,是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宗教
教义中的观点,它教育教徒行善弃恶或改恶从善,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种善
恶论是建立在唯心主义的思想基础上的,虽然,我国古代和现代“善有善报,恶
有恶报”者大有人在,但事实上这种善恶论既不存在普遍性,也没有客观必然性
。因此,这种观点只是一种主观愿望。
②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观点,要认识到它是唯心主义的宗教因果报应,
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因果联系有本质区别。所以,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
一种因果关系的观点是错误的。
7、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所以,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1)一切事物都是一个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
辩证统一的关系。整体由部分组成,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
分,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
(2)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实际上有三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
有的功能;第二种情形是,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第三种情形是,
整体的功能小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3)“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强调的是整体对部分的统帅作用和决定作用
,部分从属
于整体,但这只是整体和部分相互关系的一方面,二者关系的另一方面,则是部
分对整体的影响,只有把局部搞好了,才能达到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理
想结果。
8、发展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就是发展。
①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因此,发展体现
了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②并不是一切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都是发展。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有前进的、向
上的,也有倒退的、向下的,由旧到新、由新到旧,由坏到好、由好到坏,由落
后到进步、由进步到落后等,都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只有那些上升的、向前
的和进步的根本性质的变化才是发展。所以,发展的实质是指前进的、上升的运
动和变化,即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③题中观点肯定发展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正确的,但误以为一切事物性质
的根本变化都是发展,又是不科学的。
9、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唯物辩证法所讲的普遍联系,是说整个世界一个联系的有机整体,各个事物内部
,以及该事物同周围事物都存在联系,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没有联系就没有
世界。但是,并不是说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因为联系虽然是客观的
、普遍的,但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的,所以,两个事
物之间要存在联系,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没有一定的条件,两个事物之间就不
存在联系。
10、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时,着眼于未来,就是坚持了发展观。
(1)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每一个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物质世界
是一个变化发展的世界,所以必须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把世界上的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
程。因此我们分析问题时不能割裂历史,既要考察它的过去,又要分析它的现状
,弄清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地位,还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成长
。只有坚持了以上三点,才是全面地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发展的观点。
(3)观察分析问题着眼于未来是正确的,但认为着眼于将来就是坚持发展的观点
,是片面的。
11、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
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辨题:与时俱进,就是要做到勇于冲破一切传统观念。
(1)与时俱进,首先要解放思想,使思想和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相符合。但对传统
观念的取舍要做具体分析,凡是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传统观念,必须坚持;凡不
适应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的旧观念,必须破除。
(2)与时俱进,还要善于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中把握规律、按规律办事。
(3)与时俱进,还要善于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这
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4)与时俱进,不仅是指理论、思想方面,而且也是指实际工作方面。
12、“统一”是矛盾的一方,“对立”是矛盾的另一方。
哲学上讲的矛盾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统一”和“对立”
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及矛盾双
方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因此
,“统一”和“对立”是矛盾双方的“统一”与“对立”,认为“统一”是矛盾的
一方、“对立”是矛盾的另一方是错误的。
13、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
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不仅存在于事物的内部,也存在一事物之间,但这并
不意味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如果不处于同一个统
一体中,就不能构成矛盾,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共处于同一个统一体中时,
才能构成矛盾关系。
1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事物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即内因和事物外部矛盾即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
事物变化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正是
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才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因此,认为矛盾是
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准确的。但是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
同的,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因此,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15、质变根源于事物的内部矛盾,量变根源于事物的外部矛盾。
质变是由于矛盾双方的斗争使它们的力量增减和地位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导致
双方依存关系破裂、统一体瓦解,从而使事物的根本性质发生改变;量变使矛盾
双方的斗争引起它们在力量上的增减,这种变化是在统一体内部进行,还没有引
起矛盾双方依存关系的破裂和统一体的瓦解,事物的根本性质未变。但无论是质
变还是量变,都根源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当然也离不开事物的外部矛盾的作用,
将其割裂开来是错误的。
16、有了创新意识必然推动事物的发展
(1)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创新意识就是要破除思想僵化、安于
现状的旧观念,就是要树立敢为人先的新观念。因此要促进新事物的发展,必须
具有创新意识。
(2)但有了创新意识还不一定能促进事物的发展。创新意识必须付诸行动、指导
行动,并在人们的实践中做到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才能真正促进事物的
发展。因此,认为“有了创新意识必然推动事物的发展”,是片面的。
17、既然物质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规律是永恒不
变的
(1)唯物辩证法认为,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
客观的,它是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一个客观不
存在的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仍在起作用的规律。
(2)但是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只要条件存在,规律就存在,就起
作用;一旦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条件不存在了,规律就不起作用。而不同的物
质形态,不同的运动形式,有不同的规律,同一规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有不同
的表现形式。
(3)所以说,规律不是不变化,只是这种变化不是人为地变化,而是随着客观
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18、没量变就没质变,有量变就有质变,有质变就有发展
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
先从量变开始的。所以“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是正确的。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
果,只有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引起质变。因此,“有了量变就有质变”不
完全准确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因此,发展要通过质变来实现。但有
质变不一定有发展,因为质变有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也有落后的、下降的
,而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质变才属于发展。
19、矛盾就是事物,就是世界,所以在实践中要努力维持矛盾的现状,防止矛盾
的转化。
(1)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事物的性质是由其自身的
矛盾决定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就没有世界。(2)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
化的。当内部矛盾双方地位发生转化时,事物的性质就会改变。(3)事物的矛盾转
化对人们来说有有利和不利两种情况。在实践中人们要积极促进对自己有利的转
化,而不是一味地维持事物矛盾的现状。(4)题中说法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正确
的。而主张在实践中要努力维持矛盾的现状,防止矛盾的转化,则是片面的、不
科学的。
20、坚持两点论就是坚持全面地看问题,坚持重点论就是抓主要矛盾
(1)认为“坚持两点论就是坚持全面地看问题”的观点是正确的,但认为“坚持重
点论就是抓主要矛盾”的观点是不确切的。(2)唯物辩证法认为,坚持两点论就是
要全面地看问题。既看主要矛盾,又看次要矛盾;既看矛盾的主要方面,又看矛
盾的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是指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着重把握主要
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3)我们应该坚持两点论与
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做到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
流。
21、人定胜天
(1)这个观点要具体分析,具有片面性
(2)“天”是指客观世界和客厅规律。人定胜天是指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去改造和认识世界。
(3)人们只有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主观符合
客观才能胜“天”。
(4)、如果说违反客观规律,不但不能胜“天”还要受“天”的惩罚;我们在改
造世界中,一定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神舟五号的成功就是
如此。
22、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普遍性也包含特殊性。
(1)这个观点是不科学的。
(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
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这是对的。
(3)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但不能认为普遍性包含特殊性,因各种特殊性、个性
千差万别的,具体生动的;普遍性、共性是抛弃事物的各自特点,只是概括了、
抽象出它们的共同本质
(4)当然,二者互相联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23、台湾地区新领导人顽固坚持所谓“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的分裂立场,企图
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
辨题:祖国统一的道路是曲折的。
(1)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事物发展的道路
是迂回曲折的。台湾地区领导人李登辉抛出的“两国论”、陈水扁回避“一个中
国”的原则、吕秀莲的“远亲近邻说”,都是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人为地制造的
障碍,其实质是企图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极大地阻碍了祖国统一的进程,损
害了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这说明祖国统一的道路是曲
折的。 (2)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这是全世界公认的事实。实现祖国的
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道路是曲折的,前途
是光明的,无论台湾地区领导人怎样人为地设置障碍;也阻挡不了祖国最终统一
的总趋势。(3)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旧曲折的。题中观点仅仅看
到了祖国统一道路的曲折性,没有看到祖国最终统一的总趋势,是不科学的
2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制造矛盾越多越能推动事物发展。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所以矛
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这种矛盾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地、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人们不能任意制造也不能任意取消。
(3)人为制造矛盾与事物自身所固有的矛盾是有区别的,人为制造矛盾不仅不能
推动事物的发展,而且适得其反。
25、感性认识就是现象,理性认识就是本质
(1)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都属于认识的范畴,是客观事物(
现象与本质)在人脑中的反应,是主观的东西,是由客观事物(现象与本质)决
定的。
(3)现象是事物的表面联系和外部特征,本质是事物的根本特征和内在联系,现
象和本质统一于客观事物,都是反映的对象,是客观的东西。
(4)从以上分析可知,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与现象、本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
能混为一谈。
26、实践越发展,认识越深刻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使认识的来源、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检验认识正
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新的认
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了认识的发展。人们也在实践中不断检验认识、探
索真理。上述说法有其合理之处。
(2)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
规律。这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占有十分丰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运用科学的
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完成认识的根本任务,深化扩展认识、把认识向
前推移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不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自然而然完成的。上述说法
也有不够全面之处。
27、党的十六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高原医学特殊贡献奖获得者、青海
省心血管病专科医院高原病理科吴天一主任面对内地每年100万元科研经费、100
万元高薪聘请,不为所动。他说:“要是为了钱,我不会一辈子呆在青藏高原。
我的研究领域是低氧生理与高原医学,青藏高原是我从事科研事业不竭的‘江河
源’。”有人因此得出结论:金钱对人生价值的实现没有意义。
吴天一主任的工作态度是对的。
(1)因为人生价值首先在于贡献。这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因此:应当
象吴天一主任那样在本职工作上埋头苦干,反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
(2)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动力。青藏高原是我从事科研事业不竭的‘
江河源’就是这个道理;
但因此认为“金钱对人生价值的实现没有意义”是片面的。
(3)人生价值的实现还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当今社会,金钱仍是财富的代表。
(4)是实现人生价值必要的物质条件,只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就是有意
义的。
28、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对社会发展和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理论创新是实践发展的需要,新的理论在实践中
产生并接受实践检验,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离不开理论创新,但认为理论创新对社
会的发展和变革其决定作用是片面的。
(2)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的活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
、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
变革的先导,必将对社会发展和变革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29、敢想敢干就是创新精神,不固守书本才是坚持创造性思维。
(1)创新就是促进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这就要发挥人的
主观能动性。他要求破除思想僵化、墨守陈规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因此需要解
放思想,敢想敢干。但是,树立创新思想,不仅需要敢想敢干,还需要不断学习
新知识,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尊重客观规律,采用新技术,大胆改革,才能不
断创新。
(2)坚持创造性思维,就不能固守书本,受前人现成结论所制约。而应勇于打破
常规,进行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这就需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从实际出发,
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3)题中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片面的。
30、经验不重要,只要掌握理论就能成功。
(1)经验是重要的,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2)但不能只凭经验办事,要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虽然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不能照搬现成的理论,要注重理论
联系实际,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对策,善于实践,
勇于创新。
(4)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反复实践,不断探索,并认真总结经验,才能获得成功
。
31、某老人用节省的钱赞助贫困学生,但没有任何被赞助者有所回报。
辨析:没有回报的道德活动是没有意义的 。
(1)不能仅仅从是否有回报来评价道德活动的意义
(2)道德活动是通过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反映出来的,正确认识和处
理这种关系是评价道德活动意义的前提和基础。
(3)从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看,老人的行为虽然没有得到回报,但也
是有意义的,其精神值得赞扬;有的受助者不思报答,既没有尊重他人,也失去
了自己的人格,其行为应收到谴责。
32、 满足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就能得到维护。
(1)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是辩证统一的。社会集体利益不能离开个人利益而存在
,任何社会利益都是由个人活动创造出来的,又总是通过个人利益表现出来的,
个人的积极进取、努力奉献,推动社会集体利益的发展。满足个人正当利益,会
使人们去维护集体利益,否则会损害集体利益,上述观点有一定的正确性。
(2)但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又是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个人利益的实现,
归根到底要靠社会集体事业的巩固和发展,只有社会集体利益的发展,才能为个
人利益的满足提供物质基础。
(3)集体利益是全局利益长远利益的体现,而个人利益一般表现为局部利益和眼
前利益。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原则要求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为了集体利益放弃
个人利益,必要时牺牲个人利益乃至生命来保卫集体利益。
33、提倡集体主义价值观会抹杀个人利益,压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不同的商品生产者都有自身的特殊利益,但必
须有良好的市场秩序,遵守社会规范,才能有助于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转,生产者
和经营者才可能从中获取正当利益,得到发展。
(2)在处理发展市场经济中的矛盾时,集体主义能保障国家整体利益,又使个人
和集体的合法利益得以实现,正确处理三者关系,所以坚持集体主义不仅不会抹
杀个人利益,反而承认个人正当利益及市场主体的特殊利益的存在,起到保障和
促进作用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根本上一致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
发挥集体主义的重要调节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和要求在经济活
动中坚持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矛盾,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
作用。所以,认为集体主义会压抑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不对的。
34、有贡献就有索取,天经地义。
(1)贡献是指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索取是指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2)贡献和索取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为社会做贡献会为个人索取打下基础
,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会激发个人的积极性,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认
为贡献和索取有相互联系的一面,尤其合理性。
(3)在人生价值中,贡献应居于首位,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奉献,这是社会存在
和发展的基本要求,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我们应当在为社会、为人民的奉献中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不能有点贡献就一定要索取。索取是以贡献为前提的,
是社会对个人的贡献的回报,而不是个人向社会向人民讨价还价的手段。
35、人的主观能动性越大,人生价值就越大。
(1)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2)人生价值的实现还由许多条件:(主客观条件见课本)
(3)如在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指导下,主观能动性发挥得越充分,人生价值
就越大;如在错误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指导下,不仅不能实现人生价值,反而会
给社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36、人们发现,许多东西贵贱是不好界定的。比如来自久远年代的铜器,在文物
工作者的眼中价值连城,而在捡破烂手中就是块儿八毛钱。
辨析:一个东西有没有价值,以及价值的大小,价值观纯粹是由主观体验决定的
。
(1)不同的人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对象的认识也就不同。所以古铜器在不同的
人眼中的价值差异很大。
(2)事物的价值是对人的积极意义,不同的人的主观需要不同,对古铜器的价值
大小判断也就不同。因此,价值观有一定的主观性。
(3)事物价值大小,是由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决定的,认为价值观纯粹是主观意
识决定,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37、今天的理想就是明天的现实
(1)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可以转化为现实。因而
题中说法有一定道理。
(2)理想转化为现实需多方面的条件。从性质上看,只有科学的理想才能转化为
现实,;其次,途径上看,理想转化为现实还需积极实践,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题中说法将理想等同于现实是错误的。
E. 用辩证唯物主义看事物或人的800字作文
1、唯物主义决定了人是受到客观现实影响的,也即时代背景和后天版实践的影响;
辩证法权就要:发展眼光和全面眼光
2、因此看待任何人或事物:(1)人或事体现的时代的烙印和局限,文章要将这点含蓄的揭示出来,就深刻有高度(这就是唯物);(2)人或事物的产生、发展、成熟和消亡,这是发展的观点,与其他事物的联系和关系就是全局的体现(这就是辩证)。
F. 要写关于一篇如何实践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文章该写写什么要点
实践在认识论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人们能动地该改造、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有机的动态系统。它有三个要素:实践主体、实践手段、实践客体。这三个要素相互联系和作用,构成实践的整体。实践的基本特征是:
第一, 实践具有客观性。
第二, 实践具有能动性。
第三,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生产实践、社会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是人类三项基本的实践活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只能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认识就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客体是认识的对象和内容,单是客体本身不能形成的认识。主体的自觉能够性,是导致认识形成的必要条件,但仅有主体的能动性也不会产生认识。只有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的实践中,认识才会产生。因为只有通过实践,人的感官才能同客体接触,使客观事物及现象反映到人的头脑来;也只有通过实践,主体同客体反复相互作用,才能使客体的各种本质特征逐渐暴露出来,为主体所把握。所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科学知识,都是人们实践经验的总结,都是从实践得到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认识来源于实践,这并不排除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事实上对于一个人来说,由于实践范围的有限性,由于客观世界的无限多样和永恒发展,因此就不能事事直接实践。人类认识的发展,有着内在的连续性和继承性,一个人没有必要事事实践。一个人的多数是通过学习间接经验获得的。但对我为间接经验,对他人或前人来讲仍是直接经验。就认识总体来讲,一切知识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之源,间接经验是认识之流。所以,我们既要认真读书,努力学习间接经验,又要积极参加实践。
G. 马克思主义作文用是什么怎么做为什么600
要用马克思主义作文。当然也是非常好写的。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就是科学社会主义。
H. 《儿童文学》有一篇文章写到一只叫“辨证唯物主义”的狗……哪个好心的帮忙找一下在哪期哪一篇文章……
亲爱的童萌:
那篇文章我记得,是在2011年上半年儿童文学上的网络传真专栏目的一篇文章,是讲述属高考的一篇文章,非常感人。你可以把2011年上半年的儿文上找出来翻一下(我没带到学校,不能帮你,抱歉)
I.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写如何谈恋爱不少于600字作文
所谓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互相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性爱、理想和责任是构成爱情的三个基本要素”马克思主义认为爱情是指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男女双方基于共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彼此相互爱慕,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生活伴侣的一种高尚的情感。这种情感属意识范畴,它是主观的,是物质生活在人脑中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点:第一,“一定的物质基础”。在商品经济市场化的今天,这个“物质基础”我们把它简单地归结为钱或某种财产或利益。何谓“基础”,就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根基,好比建设高楼大厦要打牢固的地基一样,若没有牢固的根基,即使建设得再高的高楼大厦也不及风雨就会倒塌。当然这“一定”其实是个不定数,是以恋爱双方的心理来衡量的一个可接受的物质指标。其实,爱情也好婚姻也好,都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结合,而且物质生活和爱情也是一对矛盾,当物质适应爱情时,则促进爱情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爱情的发展。物质生活必须是爱情存在的前提和基础,爱情对物质生活又具有反作用,在双方快乐时爱情指引物质生活不断地向前发展,在双方不快乐时又会阻碍物质生活的发展。否认物质生活是爱情存在的基础就会陷入唯心主义,否认爱情对物质生活具有能动作用则会陷入形而上学,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所以,只要爱情不要面包或只要面包不要爱情的都是片面的。而恋爱则是人们为实现爱情而实施的一种实践活动,也是检验爱情是否正确、检验自己是否拥有爱情的一个客观标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二,“共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生活理想”。其中世界观也称宇宙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规律)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人生观就是人们在一定的世界观的指导下观察、研究、探索人生问题,形成的一些对人生生活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包括生死观、权力观、金钱观、家庭观等。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那么爱情也需要志同道合。道不同,不相为谋。没有共同语言,没有共同目标,就更不要说彼此间的甜言蜜语或进一步的鱼水愉悦了,那些不真实的欺骗早晚会被暴露。志同道合会产生自然的亲近和互补性,并能产生合力,这对双方的理想实现都具有相互促进作用,否则会相互排斥。第三,“相互爱慕”。注意前提,它是在共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共同的生活理想的基础上产生的相互爱慕之情。那你的爱慕的出发点是什么?如果不是上述三者,而是虚拟中的不真实的爱情,请低头沉思,理性对待,否则是一场空想,即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还浪费金钱也可能影响未来。
J. 用唯物辩证法谈谈自己的学习,求作文,600字到800字,急求QAQ
用唯物辩证法谈谈自己的学习
学习中的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辩证法和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组成部分,科学的实践是它的基础。
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基本规律,其余两个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延伸和发展。下面就我们以本小组的名义谈谈学习中的辩证法。
在学习中,我们会经常碰到一些困难,经常面临着失败和成功的考验.有些人碰到困难就恢心了,没有勇气了.又有一些人取得了一点成绩就以为了不起,从此就骄傲自满起来.这些人之所以会产生这两种错误倾向,这是没有学好唯物辩证法的缘故.可见学好辩证法,对于我们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是有着重大作用的。现在仅就个人在学习中的点滴体会,谈谈个人的看法。 每个人都会有许多学习方法,这些方法构成了自己的一个学法体系,因此,只要优化了自己的学法体系,必定大大提高学习效果,使学习真正快速有效。我们吸收各种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并总结了优秀的学习经验 ,就可以在各种学习中取得好的成绩。
我们在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再走进大学,在小学时,老师对我们而言,是传道的人,而在初中,我们渐渐不满足于老师,不局限在课堂,我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当然我们也变得叛逆,高中时初中的不断延伸,在高中,对我们而言,没有太多自主的机会,可是我们向往自主,终于,高中升入了大学,我们否定了高中的题海战术,否定了高中的早出晚归的辛苦作息,我们开始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安排我们的作息时间,我们终于可以选择自己想上的课,选自己想选的老师,但同样地,我们保留了前些阶段的东西,就像无论在哪个阶段,我们都为了学习,目标一致。我们的学习系统也在这期间慢慢完善。
中国有句老话:“十样会不如三样好,三样好不如一样绝。”贪多务得、样样不精,如同“花拳绣腿”,不经用、不管用,这样的学习,多也是少;学习的领域和范围相对较少,但学一桩懂一桩,学一样精一样,能派得上用场,这样的学习,少就是多。特别是在当今时代,知识总量呈几何级数增长,即便是只与工作相关的各类资讯、政策、法律等,就可以用“海量”二字来形容。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对繁若星辰的各种书籍、各种知识,不可能全部学完,也不可能全面掌握,必须处理好取与舍的关系。
要懂得书本知识的取舍。有的人读的是精品,使自己变得更加高尚;有的人读的是废品,使自己变得更加糟糕。我们应当择优汰劣,多读好书,力争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最好的学习效益。
要懂得网络知识的取舍。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宽度和广度前所未有的学习平台。但网上的东西多而复杂,必须具有正确辨析的“火眼金睛”,不为表象所惑,不为杂音所迷。
要懂得社会知识的取舍。我们要重视阅读社会这本“无字书”。社会是个大熔炉,也是个大染缸,五味俱全,七色并存。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我们要清醒认识自我,保持定力,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不能只是个“存储器”,还要当好“处理器”,要过滤,要沉淀,正确取舍在社会历练中得到的各种知识。
require.async(['wkcommon:widget/ui/lib/sio/sio.js'], function(sio) { var url = 'https://cpro.static.com/cpro/ui/c.js'; sio.callByBrowser( url, function () { BAIDU_CLB_fillSlotAsync('u2845605','cpro_u2845605'); } ); });
学习,一分耕耘,才会有一分收获。急躁冒进、好高骛远、好大喜功,在学习上根本行不通。细嚼慢咽、循序渐进、厚积薄发,才是学习的常态和正道。要端正态度,不功利。现在有少数干部的学习,还停留在一个“非我”的层次,没有把自己真正放进去,而是把学习当敲门砖、垫脚石,当一块个人升迁的跳板,这是不可取的。我们务必端正学习态度,彻底抛弃功利思想,立足于提高为党和人民服务的能力,着眼于提升个人品位、素质与修养,真正实现学习由“非我”到“有我”,最后进入“忘我”境界的飞跃。要脚踏实地,不浮躁。走路要脚踏实地,如果一只脚没踩实,另一只脚就抬了起来,一次可以,两次可以,多了就难免会摔跟头。学习也同样如此,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实实在在地学,虽然速度慢一些,但却记得牢靠,过得长久。这就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心无旁骛,聚精会神,真正感受遨游知识海洋的快乐。要善于积累,会消化。学习,是把别人的直接经验变为自己的间接经验的过程,是一个把别人的智慧装进自己脑袋的过程,既有可能学“生”,也有可能学“死”。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积累,细细消化,努力把“别人的”转化成“自己的”,将外在“知识”转化成内在“智慧”。
总有人说自己工作忙,没时间学习。其实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去挤,总是会有的。如果每天挤出1个小时用来学习,一年就是365个小时,日积月累,就会集腋成裘,用这些点滴的时间就能创造奇迹。
要求真知,必须要钻到知识中去,并且要钻入到知识的精髓和灵魂中去。特别是对于一些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必须要钻进去学,反复读、仔细品。
深厚学识的养成,决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坚持、终身学习。我们求学,必须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常学常新的态度、百学不厌的劲头。
学习唯物辩证法是要求我们对学习和生活的含义有更深层次的理解,用唯物辩证法来解释工作、生活及学习的问题。我们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把所得的经验应用到学习和实践生活工作当中去,我相信一定能成就一个成功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