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优美散文摘抄300-500字!!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
,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
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
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
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
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
,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
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
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
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些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
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
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
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
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
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
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
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
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的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
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
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话:[益鸟]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
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于是又记起《西
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
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
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贰』 优秀作文 优美散文 共5篇 每篇500字 初一
我这里有三篇,不知道行不行,看看吧——望采纳! 谢..
一、《玫瑰呓语》
当最后一滴苦泪被你凝在窗外的丁香树上,那个再也不会完整的故事只得任迟到的黄梅的雨淅淅沥沥地淋湿,漫过季节的额头,与无言的岁月一起流浪。
丁香树一天天枯萎了,影子不再斑斑驳驳,你的消息已随那辩雨中落花悄然而去,声声叹息却被多情的风儿远远衔来,在寂寞的暗夜温柔而又固执地叩击我紧闭的小门,我不知所措。
轻轻抚击青苔般的日子,怆然回首我飘逸的长发在吉他的和弦下灿烂地与风共舞,他芬芳的歌声与悠扬的鸽哨的在绿色的天空飘荡,而今,伫立曾经的丁香树旁,即使长成一片片叶芽延伸百倍的呼唤,再也听不到你热切依旧的回音。
夏天的影子一天天消瘦下去。
秋天残酷逼迫我们交出所有的热情。
一次又一次把伤痕累累的心五花大绑。任感情躲在一角哭得死去活来,仍铲不平片片疯长的思念之林。沿着林中那条幽深的小径走过最初的咖啡屋,熟悉的音律随黄昏缓缓升起,而我们再也不是座上客这样的时候,我总是泪流满面。被你凌结的心事,不知是否已落满灰尘?
岁月刻下重重叠叠不眠的日子,仍驱散不开记忆深处漫山遍野的缤纷。
日记和诗交替长出零乱的长发,却化成蝶。
二、《秋魂》
我喜欢风,尤其是秋风,它那份不需要任何修饰和刻意追求的孤傲与潇洒。
有人赞美春风是绿色的,称之带来了鸟语花香,而说秋风扫去了人们眼中的最后一片绿。我为之不平,他们只捕捉住秋风的无情,却忽略了秋风在掠走碧绿的同时,为人们铺下了遍地金黄。
有人说秋风萧瑟,不!秋风平和、爽朗,好微微的吹,轻飏而起,款款掠过湖水,掠过树稍,掠过炙热的夏季太阳,将天空擦成淡淡的景泰蓝。秋风正如暴风雨后的那份宁静。
自古就有秋风扫落叶的说法,这句话使秋风背上了横行霸道,肆无忌惮的千古骂名。其实不然,秋风将落叶扫尽是为了春的繁荣昌盛,是为美好的明天打下扎实的基础,“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如果没有前辈的努力和退隐,就没有时代的发展,历史车轮的前进,我讴歌秋风!这么多年来,秋风一直默默忍受着,不去辩解,不去反驳,只是无声地扫着地上的落叶,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我在努力寻找着、寻找着,终天有一天,我从《彷徨》和《呐喊》中发现了他——犀利的眼神,黄里带白的脸,削瘦的面庞,精神抖搂的头发,隶体“一”字似的胡须——鲁迅。直面惨淡的人生,走在世人的前端,用愤怒的笔法揭露旧社会真实的罪恶嘴脸。“怒向刀丛觅小诗”、“俯首甘为孺子牛”成为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
先生≠秋风?我不知道。面对进步青年,先生像初秋的风那般平易近人,和蔼可亲;面对残酷的敌人,先生如深秋的风霜那般孤傲,冷酷无情,令人拍手称快。先生教会了我怎样去做一个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他不仅是秋魂,也是中华魂!
听,又是秋风起。
三、《宁静的真谛》
蔚蓝的湖面,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湖面上波光粼粼,如此的画面也许留在你的梦中出现过,这样的画面总是给宁静的遐想。或许,大多数的人都这样认为吧!可我却不然,阵阵的宁静应该是来自那心底的最深处。
很久以前,有这样一位国王,他举办了一个以“宁静”为主题的绘画比赛,邀请各方的能人才子参加。大约几个月以后,名地的作品都已寄到,的确很多,可国王总是不满意。做摇头,右摆手,直到他发现了这两幅作品。与此同时,他也很苦恼,不知如何去抉择。一幅是青青的山,幽幽的水,倒倒映着柳树婆娑的身姿,不是微风吹过,湖面上起了层层涟漪,这些与那蓝蓝的天构成了一副和谐的画面。可另一幅呢?波涛汹涌,下着暴雨,海面上卷起层层巨浪,令人胆战心惊。一只鸟妈妈叼着虫子飞向它的巢,它的孩子正等着它,它坦然自若,似乎这一切在它的面前很渺小。最后国王还是选择了后者。这个故事,不得不让人深思。
真正的宁静应该是来自心底的,大海表面上惊涛骇浪,可它的深处是平静的。有些人说宁静的人是呆板的,有点傻气。可他却不知,宁静恰恰是一个人最敏锐、充满力量的时刻。真正获得宁静的人非但不呆板、生硬,反而极其丰富、坚韧。他可能会为了草得凋零或叶的飘零而感伤,也可能替素不相识的弱智小女孩担心。他会好好睇对待一切在他生命中留下痕迹的东西。
庄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意思是观察一个人,观其动不如观其静。自古以来,心如止水,宠辱不惊,以不变应万变等说法,都表现了对宁静心态的崇拜。宁静并不是闭口不说,他需要用知识、情感来改变你的心态,去掉你以往的浮躁,以往的杂念,从而才能达到宁静。
大海孕育着希望,高山承载无限可能。宁静让我更加睿智,带着宁静的翅膀,飞向梦想的远方。
『叁』 500字优美散文精选
《借我一生》是余秋雨对中国文化界的“告别之作”,涉及他和他的家族诸多不为人知的经历,还描绘了记忆中文革时“大揭发”、“大批判”的整人模式……从前辈到自己,作者以平实、真实的记忆组成一部文学作品。“我历来不赞成处于创造过程中的艺术家太激动,但写这本书,常常泪流不止。” ——余秋雨 《文化苦旅》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行者无疆》行者独步于遥远的旷野,素昧平生的未知,遭遇处处的难题,只因为一个执着的信任,敢于把世界上任何一片土地都放在脚下,为后来人度步出一往无垠的疆土。 《千年一叹》这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余秋雨在千年之交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他们一行人是去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路段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匪出没。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会遇到什么,所知道的只是一串串真实的恐怖故事。在“千禧之旅”即将结束之时,作者写下这样的一段话:“四个月冒险奔波,天天都思念着终点。今天我们到了,回头一看,却对数万公里的尺尺寸寸产生了眷恋。那是人类文明的经络系统,从今以后,那里的全部冷暖疼痛,都会快速地传递到我的心间。” 《霜冷长河》惊人的安静,但这种安静使它成了一条最纯粹的河。清亮、冷漠、坦荡,岸边没有热闹,没有观望,甚至几乎没有房舍和码头,因此它也没有降格为一脉水源、一条通道。它保持了大河自身的品性,让一件件岸边的事情全都过去,不管这些事情一时多么重要、多么残酷、多么振奋,都比不上大河本身的存在状态。它有点荒凉,却拒绝驱使;它万分寂寞,却安然自得。很快它会结冰,这是它自己的作息时间表,休息时也休息得像模像样…… 《山居笔记》《山居笔记》一书的写作,始于一九九二年,成于一九九四年,历时两年有余。为了写作此书,作者辞去了学院的行政职务,不再上班,因此这两年多的时间十分纯粹,几乎是全身心地投入。投入那么多时间才写出十一篇文章,效率未免太低,但作者的写作是与考察联在一起的,很多写到的地方不得不一去再去,快不起来。记得有一次为了核对海南岛某古迹一副对联上的两个字,几度函询都得不到准确回答,只得再去了一次。这种做法如果以经济得失来核算简直荒诞不经,但文章的事情另有得失,即所谓“得失寸心知”。 《笛声何处》中国历史充斥着金戈铁马,但细细听去,也回荡着胡笳长笛。只是,后一种声音太柔太轻,常常被人们遗忘。遗忘了,历史就变得狞厉、粗糙。这本书要捕捉的,就是曾经让中国人痴迷了两百年之久的昆曲的笛声。在《笛声何处》当中,余秋雨依旧以其一贯的文化的视角、散文的风格,关注的则是另一种历史的、音乐的非物质的文化。余秋雨称,《笛声何处》的创作准备早在12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当时,《文化苦旅》还没有进入台湾,余秋雨赴台所到之处的一系列活动,均是以昆曲学者的身份受到接待的。 《寻觅中华》纵观《寻觅中华》全书,并没有多少优美的词句和华丽的词藻,其间多的是睿智的语言,以及一则则通俗的故事。余秋雨也很少对山水名胜作具体的描述,往往是笔锋一转,人为地构造出了一幅幅浓郁而又深沉的人文图景,紧跟着便进入了直抒式的咏叹,继而以纵横四海的气势,挥洒着对中国文化的种种遐想和议论。它为每一名读者解读了中华文化的壮阔和黄河文明的盛衰,使读者为文章的情绪所感染,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作者发自内心的感悟,从而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去思索人生、思索未来。
『肆』 两篇优美的散文或作文
《合欢树》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情目前没办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 根本没用! ”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废人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我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她说。“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她说。“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在树林里吹过。
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去。小院儿在一个大院儿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儿小院儿,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都把我当儿孙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闲活,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着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小院儿里只有那棵树。
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这么说,我再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到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如果你为四郎哭泣————龙应台
(2009-02-20 10:32:01)
转载
标签:
文化
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可能找得出一百个方式来回答“文化为什么重要”这个问题,但是我可以从一场戏说起。有一天台北演出《四郎探母》,我特地带了八十五岁的父亲去听。从小听他唱“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我好比虎离山,受了孤单;我好比浅水龙,困在了沙滩……”老人想必喜欢。遥远的十世纪,宋朝汉人和辽国胡人在荒凉的战场上连年交战。杨四郎家人一一壮烈阵亡,自己被敌人俘虏,娶了敌人的公主。在异域苟活十五年。铁镜公主聪慧而善良,异乡对儿女已是故乡,但四郎对母亲的思念无法遏止。悲剧的高潮就在四郎深夜潜回宋营探望老母的片刻。身处在“汉贼不两立”的政治斗争之间,在爱情和亲情无法两全之间,在个人处境和国家利益严重冲突之间,已是中年的四郎跪在地上对母亲失声痛哭:“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我突然觉得身边的父亲有点异样,侧头看他,发现他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父亲十六岁那年,在湖南衡山乡下,挑了两个空竹篓到市场去,准备帮母亲买菜。路上碰见国民党政府招兵。这个十六岁的少年放下竹篓就跟着去了。此后在战争的炮火声中辗转流离。在两岸的斗争对峙中仓皇度日。七十年岁月如江水漂月,一生不曾再见到那来不及道别的母亲。他的眼泪一直流,一直流。我只好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巾。然后我发现,流泪的不止他。斜出去前一两排,一位白发老人也在拭泪。隔座陪伴的中年儿子递过纸巾后,将一只手环抱着老人瘦弱的肩膀。谢幕以后,人们纷纷站起来。我才发现,四周多的是中年儿女陪伴而来的老人家。有的拄着拐杖,有的坐着轮椅,他们不说话,因为眼里还有泪光。中年的儿女们彼此不认识,但是在眼光接触的时候。沉默中仿佛已经交换了一组密码。是曲终人散的时候,人们正要各奔东西,但是在那个当下,在那一个空间,这些互不相识的人变成了一个关系紧密、温情脉脉的群体。在那以后,我陪父亲去听过好几次《四郎探母》。每一次都会遇见父老们和他们中年的子女,每一次都像是一场灵魂的洗涤、感情的疗伤、社区的礼拜。从《四郎探母》,我如醍醐灌顶似的发觉,是的,我懂了为什么《俄狄浦斯》能在星空下演两千年仍让人震撼,为什么《李尔王》在四百年后仍让人感动。文化,或者说,艺术,做了什么呢?它使孤独的个人为自己说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义。少小离家老大失乡的老兵们。从四郎的命运里认出了自己不可言喻的处境,认出了处境中的残酷和荒谬,而且,四郎的语言——“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为他拔出了深深扎进肉里的自责和痛苦。艺术像一块蘸了药水的纱布,轻轻擦拭他灵魂深处从未愈合的伤口。文化艺术使孤立的个人,打开深锁自己的门,走出去,找到同类。他发现。他的经验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的集体的经验,他的痛苦和喜悦,是一种可以与人分享的痛苦和喜悦。孤立的个人因而产生归属感。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而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穿起来成为社会。而公民社会,因为不依赖皇权或神权来坚固它的底座,文化便成为它最重要的黏合剂。
『伍』 优美散文15篇600字以上
收藏时间
一米阳光散落在花草林荫,微风挥舞着叶片,将光芒碾得粉碎。新绿与墨绿互相交织,光影流转之间,悠闲自在的气息不自觉地溢出客厅。
时间,这无影无形的物,你操纵了万物!一切生命与变化,都有你的影子。所有生灵都渴望拥有你,却不知道,一直以来,你都静静躺在他们手中。
众里寻他千网络,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朋友,你可曾追寻时间?你可知,那一轮红日,便是时间?你可知,那几支笔杆,便是时间?你可知,那数句诗文,便是时间?你每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你可知,这都是时间的痕迹?
朋友,你可曾收藏时光?你有没有在哪个清净的早晨,独自借着初阳阅读恬美的诗文?你有没有在哪个悠闲的午后,独自循着花香记下今日的光影?你有没有在哪个血红的落日,独自踏着天边的紫霞,吟诵千古的神话?
认真地充实你的生活,是收藏时间;坚持记录你的点滴,是收藏时间;开心分享你的收获,也是收藏时间……
朋友,生活不过是漫长的旅行,只是所有景点买的都是单程票,时间就是我们的道路,已然度过今日,何必留恋昨天?其实,时间的流失并非人间的悲剧,老去时,并不只有“徒伤悲”,回忆也可以很美好。
收藏时间,是态度,是心境,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时间的颜色,就是你心的颜色。
收藏时间,对昨天的告别只是为了更好的明天。
用心赏美
没有用心体会过落日余辉的人,即使读了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也很难体会那种光芒渲染的灿烂;没有用心感受过波涛之汹涌的人,纵使将《老人与海》读过千遍,也无法了解海洋的瞬息万变。
轻轻打开书本,有这样一个故事,写一个男孩儿艰难的向树梢爬去,手中紧紧握着一只小鸟,为的只是将它送回家。我的心真的很感动。为他那颗赤子般的爱心所感动,为那个小心翼翼的场景所感动。难道这不是充满善良的美吗?
慢慢品析画册,有这样一幅画图,画一群老羚羊为了拯救小羚羊,竟将自己的身体作为踏板,在小羚羊用完后,坠下山谷。这一场景令我愕然无语,令我的心无比震撼。难道这不是充满无私的美吗?多么悲惨的一幕,多么壮观的一幕,我的心被老羚羊无悔的付出所感动,被他们伟大的爱所折服。
其实,有时候美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没有用心体会罢了。“青山有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是一种美,是大自然酣畅淋漓的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寸晖”是一种美,是母亲无私伟大的美;“社会繁荣,国家昌盛”是一种美,是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发展的美……
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缺少用心感受美的心灵。只要我们去把握它,去珍惜它,并擦亮我们的眼睛,敞开我们的心扉,那么我们就会发现:
原来世界真的很美……又见秋风起
风乍起,吹皱了一池秋水,吹来了满地荒凉,秋又到了。
独自走在那条篱笆小径,独自站在那棵梧桐树下,往事如昨,在眼前清晰可见。
我与她就相识在那棵梧桐下,那时是初春呢,梧桐树上泛着点点新绿,朝阳洒在上面更添了生命的气息,充满希望,好美,好美,我们得相遇也是那样,好美,好美……
上了小学,我们又成了同班同学,来往更密了,一起学习,一起游戏,就在那条篱笆小径边的梧桐树下。它见证了我们的友谊,伴随着我们一同成长,曾几何时,她在那儿对我说,我们永远不会分开,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
时光如白驹过隙,承载着那样的誓言到了四年级。她要离开了,要搬家,搬去很远的地方,要转学,转去很远的地方,到底有多远,我不知道,只记得她在那棵梧桐树下与我作别。“是最后一面吧?”我这样问她,她没有回答,只是重复了那已半裂的誓言,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秋风起,梧桐落叶,纷纷扬扬,如蝴蝶般舞动,似是生命尽头的最后一舞,很美也很有忧伤,我们相顾无言。她要走了,夕阳拉长了她离去时的背影,那一刻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中。
如今,我们也已有三、四年不相见了,不知她是否还记得我,当时的我们竟也不知道留下联系方式,她如今过得还好吗?
又见秋风起,一样的篱笆小径,一样的梧桐落叶,细数昨日点滴,却已是物是人非。
『陆』 优美长篇文章
《小英雄雨来》
『柒』 优美短篇作文、或散文
一朵白蔷薇
怎么独自站在河边上?这朦胧的天色,是黎明还是黄昏?
何处寻问,只觉得眼前竟版是花权的世界。中间杂着几条白蔷薇。
她来了,她从山上下来了。靓妆着,仿佛是一身缟白,手
里抱着一大束花。
我说,“你来,给你一朵白蔷薇,好簪在襟上。”她微笑说
了一句话,只是听不见。然而似乎我竟没有摘,她也没有戴,
依旧抱着花儿,向前走了。
抬头望她去路,只见得两旁开满了花,垂满了花,落满了花。
我想白花终比红花好;然而为何我竟没有摘,她也竟没有戴?
前路是什么地方,为何不随她走去?
都过去了,花也隐了,梦也醒了,前路如何?便摘也何曾戴?
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