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么看待浙江高考满分作文因“晦涩难懂”被打39分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以下分享一些我的观点:
1、首先题目要求是“议论文”,而这篇文章并不符合。一篇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逻辑贯通,论据合理,最起码是让人可以读懂,但是这篇文章看完之后云里雾里,不知道中心主旨是什么,而高考判卷时在短时间就要完成阅读理解最终评分,这样的一篇文章无疑是给判卷老师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按照评分规则定为39分是完全合理的。
综上所述,希望官方给出满分的同时,也要重新树立好作文的标准。
②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引争议,满分作文是否应该公布
(一)浙江高考作文,网友称引用了很多冷门的名言名语,除了题目一句也读不懂
浙江在往年都会将高考满分作文公布出来,今年《教学月刊》还有官方公众号上都发布了今年的浙江省满分作文。但和往年不一样的是,今年的高考满分作文引起了很多网友的争议。最主要的一点是今年浙江满分作文中有很多让人晦涩难懂的句子,而且其引用的名人语录等都是冷门的。一部分网友称这更能体现作者的文化实力还有写作功底,但是也有的网友表示,作文就是要展示给大众看的,高考满分作文写的这样很难让人理解透彻。
③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引争议,作文“撞脸”背后是否有猫腻
没有。我在这里祝愿他,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以及人生当中能够继续努力,活得越来越精彩。
④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引争议,这篇满分作文是否按程序公布
虽然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引发了一定的争议,但是这篇作文一定是按照程序评分,随后按照程序公布的,虽然一个老师给了很低的分,其余两个老师给的分数很高,最后由评卷组组长来判定这个作文为满分,而且公布也是经过本人同意才公布出去。
这篇文章的公布流程虽然是合理合法的,但是这个文章的写法还是不提倡的。
⑤ 关于浙江高考满分作文引发的争议,业内人士均有什么观点
《生活在树上》作为2020年浙江省的高考满分作文,但是这篇作文的评分却有着很严重的两极分化,一些人认为这篇作文值得给高分,甚至是满分,而另一些人再看到这篇作文之后,直接否定了这篇作文,认为这篇作文不直得高分。
所以这些专家认为这篇文章不应该给高分,甚至不提倡高中同学写。
⑥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被怀疑涉嫌利益输送,你怎么看
那些人就是羡慕嫉妒恨,自己达不到就怀疑别人,却不肯从自身去分析努力来提高自己。
⑦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为何引争议
近日,一篇名为《生活在树上》的浙江省2020年高考满分作文引起了争议,有人称老到且晦涩,有人称辞不配位,因为这位满分作文考生水平很高,以致于很多阅卷老师都无法通读文章,曾被判39分,但后面两位老师都给了55分的高分,最终作文审查组判为满分。
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陈建新教授点评称,“它的每一句话都围绕着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家庭社会的期待之间的落差和错位论说,文章从头到尾逻辑严谨,说理到位,没有多余的废话,所有的引证也并非为了充门面或填充字数。”
但点评专家同时也指出,写成这样需要考生阅读大量书籍,文字表达如此学术化,也不是一般高中学生能做到的。“当然,其中的晦涩也不希望同学们模仿。”
8月3日,作家马伯庸也在微博评论称,前述文章很难用“满分作文”或者“烂作文”来简单地评价。他称,文章用了一大堆生僻词、生僻典故以及祓魅与赋魅,实践场域的分野、理想期望范式等学术语句。“让人觉得惊讶的是,这些生僻词、生僻典故和生僻表达都用对了地方。”
但马伯庸认为,问题在于,没这个必要。作文里要表达的意思,完全可以用更平实、朴素的词句来组织,信息一点不会损失。四个字来总结就是:辞不配位。他认为,真正的问题,出在阅卷老师身上。这位作者有阅读量,有知识面,也有表达能力,战术上选择也没问题,未来必有前途。只是在战略上,千万不要觉得这么写是一条好的出路。
(7)浙江高考满分作文引争议扩展阅读
作文《生活在树上》的全文
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
我们怀揣热忱的灵魂天然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不屑于古旧坐标的约束,钟情于在别处的芬芳。但当这种期望流于对过去观念不假思索的批判,乃至走向虚无与达达主义时,便值得警惕了。与秩序的落差、错位向来不能为越矩的行为张本。而纵然我们已有翔实的蓝图,仍不能自持已在浪潮之巅立下了自己的沉锚。
“我的生活故事始终内嵌在那些我由之获得自身身份共同体的故事之中。”麦金太尔之言可谓切中了肯綮。人的社会性是不可祓除的,而我们欲上青云也无时无刻不在因风借力。社会与家庭暂且被我们把握为一个薄脊的符号客体,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尚缺乏体验与阅历去支撑自己的认知。而这种偏见的傲慢更远在知性的傲慢之上。
在孜孜矻矻以求生活意义的道路上,对自己的期望本就是在与家庭与社会对接中塑型的动态过程。而我们的底料便是对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角色的觉感与体认。生活在树上的柯希莫为强盗送书,兴修水利,又维系自己的爱情。他的生活观念是厚实的,也是实践的。倘若我们在对过往借韦伯之言“祓魅”后,又对不断膨胀的自我进行“赋魅”,那么在丢失外界预期的同时,未尝也不是丢了自我。
毫无疑问,从家庭与社会角度一觇的自我有偏狭过时的成分。但我们所应摒弃的不是对此的批判,而是其批判的廉价,其对批判投诚中的反智倾向。在尼采的观念中,如果在成为狮子与孩子之前,略去了像骆驼一样背负前人遗产的过程,那其“永远重复”洵不能成立。何况当矿工诗人陈年喜顺从编辑的意愿,选择写迎合读者的都市小说,将他十六年的地底生涯降格为桥段素材时,我们没资格斥之以媚俗。
蓝图上的落差终归只是理念上的区分,在实践场域的分野也未必明晰。譬如当我们追寻心之所向时,在途中涉足权力的玉墀,这究竟是伴随着期望的泯灭还是期望的达成?在我们塑造生活的同时,生活也在浇铸我们。既不可否认原生的家庭性与社会性,又承认自己的图景有轻狂的失真,不妨让体验走在言语之前。用不被禁锢的头脑去体味切斯瓦夫·米沃什的大海与风帆,并效维特根斯坦之言,对无法言说之事保持沉默。
用在树上的生活方式体现个体的超越性,保持婞直却又不拘泥于所谓“遗世独立”的单向度形象。这便是卡尔维诺为我们提供的理想期望范式。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上天空。
⑧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引争议,通俗易懂和高深晦涩哪个更好
我认为都很好,这就像雅俗共赏一样,通俗易懂好理解,高深晦涩也非常玄妙,两者不能比较高低,都有存在的意义。
⑨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出炉,晦涩难懂引争议,网友:纯粹是炫技 ,你怎么看
浙江满分高考作文中这两个词语你能看懂吗?相信很多人都不认识“嚆矢”和“孜孜矻矻”这两个词语。
但是,浙江有这样一位考生,在作文当中运用了无数晦涩难懂的词汇,并且获得了作文满分的荣耀。阅卷大组的教授点评:“老道和晦涩同在,思维的深刻与稳当具备”。
这篇高考作文已经让老师们感到敬佩,这不是一篇简单的文章,而是高考作文。要知道在高考紧张的考试氛围之中,写出一篇优秀的作文有多难。可以说,这位考生不仅让阅卷老师折服,也让网友们感到技不如人。
其实,考生背诵优美的语句和名言名句是好现象,只要大家合理运用这些语句,就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是,如果变成了辞藻的堆砌,只会让老师感到反感,没有任何好处。
所以,写作文运用金句的时候,一定要慎重。如果大家想要提高写作能力,可以积累素材,观察历年满分作文的优点,然后参考借鉴。
这篇高考满分作文是无法成为写作模板的,因为难度太大,掌控不好就会成为阅卷老师眼中的“堆砌辞藻”。因此,不建议大家学习文章的写作风格,除非你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大家对这篇满分作文有什么独特的看法呢?
⑩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曝光是怎么回事
近日,一篇题目为《生活在树上》的浙江省高考满分作文引起了网友们热议。这篇作文,第一位阅卷老师只给了39分,但后面两位老师都给了55分的高分,最终作文审查组判为满分。
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陈建新教授点评这篇作文称,“它的每一句话都围绕着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家庭社会的期待之间的落差和错位论说,文章从头到尾逻辑严谨,说理到位,没有多余的废话,所有的引证也并非为了充门面或填充字数。”
但点评专家同时也指出,写成这样需要考生阅读大量书籍,文字表达如此学术化,也不是一般高中学生能做到的。“当然,其中的晦涩也不希望同学们模仿。”
(10)浙江高考满分作文引争议扩展阅读
好的作文不是千篇一律:
针对这篇作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理事长熊丙奇向记者表示,好的作文本来就该个性化表达,不是千篇一律。大家不能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作文。这篇文章得到高分,主要是其思想性和严密的逻辑,也确实也存在比较晦涩的问题。“近年来,高考作文强调思辨,一般学生很难有深度的思辨。”
熊丙奇同时表示,评价作文是教育领域的专业事务,网友并非都具有这样的专业水平。因此还是要看专业教师对此的评价。每年都有网友对高考作文的吐槽,但不少吐槽并不专业。